川崎病指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级为大样本临床随机试验或Meta分析;B级为小样本 随机临床试验和非随机研究与观察;C级主要是专家意 见。证据级别分以下几类,Ⅰ类:获益实质性地超过其 潜在的风险;Ⅱ类:获益超过其潜在的风险;Ⅲ类:获 益与风险接近。
新《声明》主要更新了以下内容:
关于潜在病理过程的新证据; 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流程; 急性期治疗的改进(尤其是IVIG无反应和冠状动 脉病变高风险患者的辅助治疗); 用Z值对冠状动脉受累情况进行分类; 基于冠状动脉受累情况的更加规范化的远期管理; KD及冠状动脉瘤患者成人期的心脏保健需求。
诊断
KD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诊断,而无特异性诊断试验。 新《声明》列举了KD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主要改 变。 主要临床特征 新《声明》依然依据发热5 d以上 和≥ 4项主要临床特征确诊KD。同时指出对于>4 项主要临床特征,尤其是出现手足潮红硬肿时, 热程4 d即可以诊断;对于症状典型者,有经验的 医生可以在热程3 d作出诊断。 新《声明》对每个临床特征进行了详细说明,较 2004年版没有显著更新。特别指出发热7 d后自愈 者不能除外KD诊断。
其他临床和实验室表现
其他临床表现包括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 统、呼吸系统、骨骼肌肉、卡介苗接种处红斑、 噬血细胞综合征等各器官系统的改变,与2004年 版比较,无特殊之处。
其他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总数升高、C-反应蛋 白(CRP)升高、红细胞沉降率(ESR)加快、 血小板升高、转氨酶升高、低白蛋白血症、无菌 性脓尿、脑脊液单核细胞增多等,与2004年版比 较,无特殊之处;但新《声明》特别提出N-末端 B型脑钠肽(NT-BNP)升高提示心脏受累,但 并不能用于KD诊断。
心血管异常的评估
超声心动图依然是评估心血管异常的主要手段。该项 无创检查对冠状动脉近端病变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本次《声明》的最大更新,是对冠状动脉异常的定义。 本次《声明》提出以Z值,即体表面积校正的冠状动脉 管腔内径来评估冠状动脉异常,而不是只考虑冠状动 脉内径的绝对值。Z值的提出基于有关Z值评估方法的 研究,其中Kobayashi等及Dallaire等的研究源于大样 本人群及严谨的统计学模型,更具有科学性。但不同 人群、不同的评估系统存在差异性。另外需要注意的 是,准确测量冠状动脉内径、身高、体重对Z值非常重 要。
较2004年版,具有诊断意义的超声心动图特点未再 强调冠状动脉回声增强及冠状动脉管腔不规则。
不 完 全
KD 诊 断 流 程
不完全KD
新《声明》中提出了下列需要考虑KD的情况:
<6个月婴儿长时间发热、易激惹; 婴儿长时间发热伴不明原因的无菌性脑膜炎; 婴儿或儿童长时间发热及不明原因或培养阴性 的休克; 婴儿或儿童长时间发热及颈部淋巴结炎抗生素 治疗无效; 婴儿或儿童长时间发热及咽后壁和咽旁蜂窝织 炎抗生素治疗无效。
流行病学
KD首先由日本学者报道,现在全球范围均有病 例发生。与2004年版比较, 2017年新《声明》 仍指出KD在日本和日裔儿童中更为流行, 发病 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日本2012年<5岁儿童的 发病率为264.8/100 000。复发率、 病死率较前 无明显变化。新《声明》提出KD发病新的相关 因素, 例如围产期因素等等。围生期因素包括 高龄产妇、 母亲B族链球菌定植、 婴儿早期因 细菌感染住院。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D)主要发生于5岁以 下儿童, 系病因不明的急性自限性血管炎。
在发达国家, KD已经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 病
因。
经静脉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治疗, KD冠状动脉瘤并发症的发生率已从 25%降至4%左右, KD的远期预后取决于冠状动脉的 受累情况, 某些患儿仍有心肌梗死的风险。
心血管并发症
心血管并发症是KD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时准确识别并积极处理非常重 要。新《声明》首次提出心血管衰竭(cardiovascular collapse),主 要指心功能衰竭和低血压,需要扩容、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及动态关注 血流动力学改变。KD伴休克的患者易发生IVIG治疗无反应、 冠状动 脉并发症、二尖瓣反流、 迁延性心肌功能不全等临床表现。
心血管异常的评估
新《声明》指出Z值2.0~2.5是近端冠状动脉的临界值, 远端冠状动脉及其他非冠状动脉血管≥相邻内径的1.5倍 定义为异常。 依据Z值对冠状动脉异常的分类: (1)无受累:Z值<2; (2)仅扩张:Z值2~<2.5;或初始Z值<2,随访中Z 值下降幅度≥ 1; (3)小型冠状动脉瘤:Z值≥ 2.5~<5; (4)中型冠状动脉瘤: Z值≥ 5~<10,且内径绝对值 <8 mm; (5)巨大冠状动脉瘤:Z值≥ 10,或内径绝对值≥ 8 mm。
KD最重要的心血管并发症是冠状动脉病变。80%以上冠状动脉病变始 于病程10 d内。新《声明》指出,Z值<2.5的冠状动脉扩张最常见, 大部分可在4~8周完全恢复。其发生率高达32%~50%,比之前我们 想象的要高。部分患者冠状动脉内径虽在正常范围,但病程中自身对 比较前有回缩,也提示病初存在冠状动脉扩张。严重冠状动脉受累 (极度扩张或巨大瘤)通常无典型临床症状,除非因严重的冠状动脉 内血流紊乱或血栓形成导致心肌梗死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急性期冠 状动脉快速扩张时,冠状动脉瘤破裂继发心肌梗死和心包填塞的报道 罕见。
鉴别诊断
需与KD临床特征相似的疾病进行鉴别,包括 麻疹
其他病毒感染(如腺病毒,肠道病毒) 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素感染 猩红热等。
不完全KD
不完全KD的定义:儿童发热≥ 5 d,具备2或3项主要 临床特征,除外渗出性结膜炎、渗出性咽炎、溃疡 性口腔炎、大疱性或水疱性皮疹、全身淋巴结肿大 或脾肿大;婴儿发热≥ 7 d且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者, 需要考虑不完全KD的可能。如果相关实验室化验检 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达到标准,则可确诊不完全KD。 新《声明》中不完全KD的诊断流程较2004年更加简 化,但治疗决策依然着眼于冠状动脉病变和主要实 验室指标异常。
2017-03-29美国心脏协会于网上发布了2017年版《川崎 病的诊断、治疗及远期管理—美国心脏学会对医疗专业 人员的科学声明》(以下简称《声明》),与2004年版 相比,本《声明》的制定有更多的专业(儿科及成人心 脏病、感染性疾病、病理、风湿免疫、护理、外科、麻 醉、流行病、预防医学等)及专家参与,内容更加丰富, 而且证据等级增加了获益与风险的评级,使《声明》更 有循证依据。
新《声明》主要更新了以下内容:
关于潜在病理过程的新证据; 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流程; 急性期治疗的改进(尤其是IVIG无反应和冠状动 脉病变高风险患者的辅助治疗); 用Z值对冠状动脉受累情况进行分类; 基于冠状动脉受累情况的更加规范化的远期管理; KD及冠状动脉瘤患者成人期的心脏保健需求。
诊断
KD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诊断,而无特异性诊断试验。 新《声明》列举了KD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主要改 变。 主要临床特征 新《声明》依然依据发热5 d以上 和≥ 4项主要临床特征确诊KD。同时指出对于>4 项主要临床特征,尤其是出现手足潮红硬肿时, 热程4 d即可以诊断;对于症状典型者,有经验的 医生可以在热程3 d作出诊断。 新《声明》对每个临床特征进行了详细说明,较 2004年版没有显著更新。特别指出发热7 d后自愈 者不能除外KD诊断。
其他临床和实验室表现
其他临床表现包括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 统、呼吸系统、骨骼肌肉、卡介苗接种处红斑、 噬血细胞综合征等各器官系统的改变,与2004年 版比较,无特殊之处。
其他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总数升高、C-反应蛋 白(CRP)升高、红细胞沉降率(ESR)加快、 血小板升高、转氨酶升高、低白蛋白血症、无菌 性脓尿、脑脊液单核细胞增多等,与2004年版比 较,无特殊之处;但新《声明》特别提出N-末端 B型脑钠肽(NT-BNP)升高提示心脏受累,但 并不能用于KD诊断。
心血管异常的评估
超声心动图依然是评估心血管异常的主要手段。该项 无创检查对冠状动脉近端病变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本次《声明》的最大更新,是对冠状动脉异常的定义。 本次《声明》提出以Z值,即体表面积校正的冠状动脉 管腔内径来评估冠状动脉异常,而不是只考虑冠状动 脉内径的绝对值。Z值的提出基于有关Z值评估方法的 研究,其中Kobayashi等及Dallaire等的研究源于大样 本人群及严谨的统计学模型,更具有科学性。但不同 人群、不同的评估系统存在差异性。另外需要注意的 是,准确测量冠状动脉内径、身高、体重对Z值非常重 要。
较2004年版,具有诊断意义的超声心动图特点未再 强调冠状动脉回声增强及冠状动脉管腔不规则。
不 完 全
KD 诊 断 流 程
不完全KD
新《声明》中提出了下列需要考虑KD的情况:
<6个月婴儿长时间发热、易激惹; 婴儿长时间发热伴不明原因的无菌性脑膜炎; 婴儿或儿童长时间发热及不明原因或培养阴性 的休克; 婴儿或儿童长时间发热及颈部淋巴结炎抗生素 治疗无效; 婴儿或儿童长时间发热及咽后壁和咽旁蜂窝织 炎抗生素治疗无效。
流行病学
KD首先由日本学者报道,现在全球范围均有病 例发生。与2004年版比较, 2017年新《声明》 仍指出KD在日本和日裔儿童中更为流行, 发病 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日本2012年<5岁儿童的 发病率为264.8/100 000。复发率、 病死率较前 无明显变化。新《声明》提出KD发病新的相关 因素, 例如围产期因素等等。围生期因素包括 高龄产妇、 母亲B族链球菌定植、 婴儿早期因 细菌感染住院。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D)主要发生于5岁以 下儿童, 系病因不明的急性自限性血管炎。
在发达国家, KD已经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 病
因。
经静脉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治疗, KD冠状动脉瘤并发症的发生率已从 25%降至4%左右, KD的远期预后取决于冠状动脉的 受累情况, 某些患儿仍有心肌梗死的风险。
心血管并发症
心血管并发症是KD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时准确识别并积极处理非常重 要。新《声明》首次提出心血管衰竭(cardiovascular collapse),主 要指心功能衰竭和低血压,需要扩容、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及动态关注 血流动力学改变。KD伴休克的患者易发生IVIG治疗无反应、 冠状动 脉并发症、二尖瓣反流、 迁延性心肌功能不全等临床表现。
心血管异常的评估
新《声明》指出Z值2.0~2.5是近端冠状动脉的临界值, 远端冠状动脉及其他非冠状动脉血管≥相邻内径的1.5倍 定义为异常。 依据Z值对冠状动脉异常的分类: (1)无受累:Z值<2; (2)仅扩张:Z值2~<2.5;或初始Z值<2,随访中Z 值下降幅度≥ 1; (3)小型冠状动脉瘤:Z值≥ 2.5~<5; (4)中型冠状动脉瘤: Z值≥ 5~<10,且内径绝对值 <8 mm; (5)巨大冠状动脉瘤:Z值≥ 10,或内径绝对值≥ 8 mm。
KD最重要的心血管并发症是冠状动脉病变。80%以上冠状动脉病变始 于病程10 d内。新《声明》指出,Z值<2.5的冠状动脉扩张最常见, 大部分可在4~8周完全恢复。其发生率高达32%~50%,比之前我们 想象的要高。部分患者冠状动脉内径虽在正常范围,但病程中自身对 比较前有回缩,也提示病初存在冠状动脉扩张。严重冠状动脉受累 (极度扩张或巨大瘤)通常无典型临床症状,除非因严重的冠状动脉 内血流紊乱或血栓形成导致心肌梗死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急性期冠 状动脉快速扩张时,冠状动脉瘤破裂继发心肌梗死和心包填塞的报道 罕见。
鉴别诊断
需与KD临床特征相似的疾病进行鉴别,包括 麻疹
其他病毒感染(如腺病毒,肠道病毒) 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素感染 猩红热等。
不完全KD
不完全KD的定义:儿童发热≥ 5 d,具备2或3项主要 临床特征,除外渗出性结膜炎、渗出性咽炎、溃疡 性口腔炎、大疱性或水疱性皮疹、全身淋巴结肿大 或脾肿大;婴儿发热≥ 7 d且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者, 需要考虑不完全KD的可能。如果相关实验室化验检 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达到标准,则可确诊不完全KD。 新《声明》中不完全KD的诊断流程较2004年更加简 化,但治疗决策依然着眼于冠状动脉病变和主要实 验室指标异常。
2017-03-29美国心脏协会于网上发布了2017年版《川崎 病的诊断、治疗及远期管理—美国心脏学会对医疗专业 人员的科学声明》(以下简称《声明》),与2004年版 相比,本《声明》的制定有更多的专业(儿科及成人心 脏病、感染性疾病、病理、风湿免疫、护理、外科、麻 醉、流行病、预防医学等)及专家参与,内容更加丰富, 而且证据等级增加了获益与风险的评级,使《声明》更 有循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