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二课

合集下载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就文字论,若简单零散,不成片段,而平易亲切,语语着实。
——钱穆《中国思想史》
思考:为什么只有佛教完成了中国化?
而伊斯兰教 基督教却无法完成?
必须的原因 传统文化成熟 :包容性、 人文性、 语言文字思维差 异等;
能够的原因 有相通的主张;又可以弥补的差异特质;
传播的时机;
云岗 北 魏 开 国 皇 帝
石窟
北周也有寺1万所,僧尼10供0万奉人的。是如来材佛料2: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
多少——南 朝晁《福林《中行国,古以代便史达祖(左》到,南手“佛侧边涅祖)(槃国的右为北”儒,手老侧境道即边子)界学“,。说苦②③佛高海佛统教超无教治这得边教者一多”义通套。。给过说提苦佛佛明出难教教苦超人麻认难脱民醉为和苦以人现解难精民实决的神,的苦办慰维一难法藉护切的是;统都学忍治是说耐;“完、苦全修” 楼 四 江 掩盖了阶级为压孔迫子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特
阳 材料二: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
白 欣然悦之。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
马 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身毒(今印度)寻佛取经。

——整理自《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明帝令画工图佛像……以白
中国第一座官办佛教寺院 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西。 ——《魏书》 思考: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正史明载有不同记载:“伊
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源自中 岳 嵩 山“禅”,静坐沉思,安心静虚的修行方式。禅宗改造 少 传统佛教,废弃其违背儒家孝悌观念的戒律,强调“孝” 林 是成佛的根本,也提倡为父母守丧三年等,佛教更适合 寺 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口味。
禅宗祖庭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单元一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落实课标一、孔子(前551——前479年)1、“仁”的思想:①含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最根本的含义是“爱人”,即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美德的总合。

②实现方法:“忠恕”之道。

“恕”是低的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高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恕”的关键是自我修养。

③对统治阶级来讲,“爱人”就要“为政以德”,反对苛政严刑,实行仁政,体贴民情,爱惜民力。

对普通人来讲,要做君子,不当小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

而修仁的标准是“礼”。

2、“礼”的思想①含义:孔子所讲的礼是周礼,是西周建立的以宗法制和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各种典章制度。

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社会准则和政治制度。

②实践方法:一是“正名”:面对春秋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各阶层要贵贱有序,各守其份,以此恢复社会秩序。

其二是“克己复礼”:每个人都要克制自己,不能为所欲为,这实际上还是讲自我修养。

③仁与礼的关系:仁是美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和自律,礼是外在约束和他律。

孔子试图以仁爱为根本,借助伦理道德的作用,化解个人与他人、与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矛盾,按照礼制,重新建立起充满人情味的伦理关系,最终治国安民,使社会由乱变治。

而把握仁与礼两者关系的方法论就是“中庸”。

3、“中庸”的思想:“中庸”是“执其两端而用乎中”,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谦和持中,恰到好处。

中庸既是为人处事的方法论,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4、天命思想:孔子主张理性,反对迷信,把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放到首位,而对“鬼神”则“敬而远之”,这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非宗教、非迷信的文化传统。

5、孔子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对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二: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土立地锥兼之并地。……故贫民常衣 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严重
──《汉书·食货志》
材甚众料而三青衣去:…匈…奴攻复当绝路和亲塞。,大往入往边上入境郡盗不、于─宁云汉─中边《各,史三不记万可·骑胜匈,数奴所。列杀传略》
如 何 解 决
“道家哲学正好符合汉初统治者的需要,他 们的政策是除秦苛法,与民休息,使国家在 长期的耗尽一切的战争后恢复元气。到元气 恢复了,道家哲学就不再适用了,而需要一
三纲五常
限制兼并
缓和矛盾 制定规范
解决问题
边境不宁 诸侯割据 土地兼并 巩固统治
青 衣
设计意图:带领同学们深刻理解材料,认识 到董仲舒思想提出的目的及解决的实际问题。
汉武帝“尊儒”措施
思想:肯定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用文人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 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从此教育被儒家 垄断。
子夫为仁(阴谊,4(夫)义为“)阳三礼,纲知妻(五为智常阴)。”信…五的…常伦王之道理道之,道三王德纲者,所可当求修于饬天也;五—者《修春饬秋,繁故露受·天基之义》
祐…… 青
——《汉书·董仲舒传》


新儒学
目的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央集权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
限田、薄赋、省徭役
司马光:“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所居虽有园,三的年评不价游,目让。同”学们去探讨董仲 程颢:“董仲舒曰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舒此新董儒子学所思以想度对越后诸世子的。影”响。
魏源:“抉经之心,执圣之权,冒天下之道者,莫如董生。”
梁启超:“《春秋董氏学》等书,于新思想之发生,间接有力焉。”

历史iii人教新课标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历史iii人教新课标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历史iii人教新课标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与教材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进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进展产生了重大阻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明白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明白得“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进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阻碍。

2、过程与方法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缘故。

用资料分析法明白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阅读分析法明白得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固社会、进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进展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明白得及其对后世的阻碍。

四、教法与学法1.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求知欲强,但摸索问题时往往逻辑性,严密性不够,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合作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旨,将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

2.教法选择:为鼓舞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围绕重点与难点设置若干问题,采纳材料分析法和讨论法,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课堂师生互动逐一解决。

3.学法选择:教学的关键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所谓“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因此我提供图表、史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看,善于摸索的学习适应,做到论丛史出,得出科学结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1
4.创设情境,如角色扮演、辩论赛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5.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教学难点:儒家思想与其他诸子百家思想的区别和联系;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深层次原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学生年龄大约在15-18岁之间,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善于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取信息。在认知水平方面,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较高的兴趣,特别是对于思想流派和重大政策变革。在学习习惯方面,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二)媒体资源
为了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历史纪录片、图片、音频等资源。这些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
1.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提供生动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2.历史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感,提高学习兴趣。
3.图片:直观展示历史人物、事件、文化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小组报告:让学生分组准备关于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报告,通过报告的形式,学生可以深入研究和展示所学知识,同时提高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__“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__“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

(2010年北京卷,13 )有人认为,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 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 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 D.韩非子、董仲舒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汉初“无为而治”
思考:汉初为什么要“无为而治”?其主 要表现是什么?试对其政策进行评价。 原因: 秦朝以法治国二世而亡; 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表现: 与民休息的政策 结果: 积极: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国力增强。 消极:潜伏着危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次序。汉代被定为“火德”,通过“禅让”
代汉的曹魏应为 A. 金德 C. 水德 B.木德 D.土德
D
如何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①大一统。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 的色彩,但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杀一切不同学术 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③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纯属唯心主义, 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 统治长久的。 ④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 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 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 的迫切需要。
1.汉武帝的“贤良对策”
选官制度:察举制 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 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 受赏识、为官
2.董仲舒
晚年著《春秋繁露》
创制新儒学思想
3.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 教学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 教学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案第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一、《新青年》与新觉醒1.背景(1)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3)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在这股尊孔复古逆流面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反击。

2.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2)代表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知识分子。

(3)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4)中心: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2)李大钊认为自由与专制不能并存;批判尊孔复古就是反对复辟帝制。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提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易混易错]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把矛头直指孔教。

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之宗旨。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积极影响(1)思想解放运动: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所用教材版本人民版所属模块必修3 单元\专题第3单元第二课设计主题《新文化运动》教师左龙(2)促进民众觉醒:成立社团,宣传新思想,出版刊物,推动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高涨。

(3)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消极影响: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方文化。

[关键点拨]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否定或肯定,这是运动的一大缺陷。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设计)-高中历史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设计)-高中历史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第 2 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程标准】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习目标】1.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的史实2.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教学重难点】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特征,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进程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传入(1)传入过程①开始传入: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②日趋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③完成本土化: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

④融入中华文化: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①积极: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文学: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佛教的内容和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建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②消极: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西学东渐(1)明末清初背景: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表现: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②《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影响:①明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会通中西文化②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探究师:设问: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产生的原因生:讨论并回答。

原因:①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奠定基础;②传教士的推动③;皇帝的支持;④有识之士的推广。

⑤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2)鸦片战争后背景: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表现:①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②新式学堂: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

广东省台山市华侨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19张PPT)

广东省台山市华侨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19张PPT)

材料一:“天者,百神之大君也……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
生。……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
也。”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
大治,与天异者大乱。王道以教化为大务,以刑罚为辅。”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现实社会的三大问题:
1.王国问题 治
2.土地问题
国 思
3.边境问题 想
黄老之道 治国思想
儒家学说
有为
集思广益:“有为”靠哪家?
诸子百家中哪一政治学说或哪一派的治国思想适应汉武帝的统治需要?
①法家:
①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 ②易导致暴政
②墨家: 完全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
③道家: ④儒家:
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②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合作探究】(从秦)到西汉治国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 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 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对秦亡的教训极为重视,他命士人 陆贾总结包括秦朝在内的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供他借鉴。陆贾 认为,秦始皇并不是不想把国家治理好,而是制定的措施太残暴 ,用刑太残酷,所以秦国就灭亡了。刘邦对此非常赞同。刘邦认 为,秦王朝的灭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秦始皇采取的政治 太苛刻、太急切。
的形成,这种观念在长时期统一的状态下,又会强化人们对于统一
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出同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1.师生互动:
(1)提问:教师针对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激发课堂氛围。
(2)讨论:教师与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共同探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2.生生互动:
(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共同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2.多媒体资源:PPT、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技术工具:网络资源、互动白板等,方便学生实时获取信息,提高课堂互动性。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互动方式
4.最后,讲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内容及影响,分析其历史意义,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这一政策。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原因、内容和影响,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2.案例分析:分析一个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关的历史事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以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导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设计小组合作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引导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第二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案➊教学目标一、通过对佛教本土化的了解,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二、了解不同时期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构建时空观念三、通过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学习,认识不同文化间应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培养家国情怀➋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二、教学难点:西学东渐的过程➌教学过程设计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本土化(1)发展历程①两汉之际,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道文化相融合③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注·禅宗核心思想(仅作了解):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④宋明时期,以儒为主吸收佛道思想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⑤清朝统治者注重通过藏传佛教来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2)历史影响①对国人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产生了深刻影响②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③由于佛教盛行,一方面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另一方面造成大量劳动力不从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利益(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先后四次灭佛·仅作了解)2、西学传播/西学东渐(1)明末清初一些开明士大夫与西方传教士合作翻译科学书籍(西学东渐)①明末徐光启与利玛窦共同翻译《几何原本》(古希腊时期欧几里得所著)②明末李之藻与利玛窦合作刊刻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③明末徐光启与熊三拔合作完成《泰西水法》④清初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主持软天监,并招揽其他西方科学人才(2)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改革/抵抗派开眼看世界人物著作特点林则徐《四洲志》《华事夷言》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徐继畬《瀛寰志略》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①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并派遣留学生赴欧美(严复、詹天佑)②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专门翻译西方书籍)(4)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1898年维新变法)(5)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6)1915年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派批判封建思想宣扬科学与民主(7)俄国十月革命尤其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8)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革命走向胜利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思想文化方面(1)思想:儒学与佛教影响力扩大①3至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流行;隋唐以后儒学成为朝鲜、日本的官学②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③16至18世纪儒家经典传入欧洲(启蒙运动中伏尔泰利用儒家思想)(2)文字:公元前4世纪至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3)文化①东亚和东南亚在律令历法、建筑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上也深受唐文化影响②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③16至18世纪中国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2、政治制度方面(1)朝鲜新罗王朝和高丽王朝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唐朝(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和科举制)(2)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向唐朝学习(中央集权、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3)古代越南学习中国科举制(4)中国科举制影响了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3、四大发明方面(1)8世纪后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推动了欧洲教育、商业的发展(2)13世纪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造成了欧洲火器发展与骑士阶层衰落(3)13世纪指南针也传入欧洲,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4)14世纪后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4、对外贸易方面: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连接了亚欧大陆,促进了各地交流➍当堂练习1、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三、汉代儒学怎样成为正统?
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 武 帝 的 措 施
政治 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______成为官方教科书,教育为 教育 儒家垄断; 兴办______和地方郡国学,儒学 推广,处于独尊地位。
北京国子监中的孔子像
图为北京国子监,它历 经元、明、清三代,是 中国最后一个国子监,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国子监又称 “太学”、“国学” )
背景原因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
黄老之学
• “黄”:黄帝的学 说,修身,养生。 • “老”:老子的学 说,治国,无为。
具体措施:
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影响: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府库余财。京师之 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 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 成群…… ———《后汉书.食货志》
董仲舒
《春秋繁露》书影
2.新儒学的内容:
1)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 主张,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 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2) 提出 “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 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 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1、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

①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②倡导“待时而动”
④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③倡导“因时制宜”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3、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
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董董仲舒的对策(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三(2019年新编)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当堂达标题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三(2019年新编)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当堂达标题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同步检测)一、选择题1.宋初的儒家学者以对待杨墨(杨子、墨子)的态度对待佛教,予以排斥。

宋朝中期以后,出现士人“不学则已,如学焉,未有不归于禅”的局面。

这一变化反映了()A.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文化B.市民阶层的兴起瓦解理学统治C.政治稳定推动文化发展D.儒学对佛教的吸收融合2.19世纪中期开始,求进步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

20世纪初,梁启超、张东荪等一批知识分子却明确表达了对西方文明的极度失望。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B.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3.英国科学家赫胥黎在《进化论与伦理学》中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4.下图为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

它主要表明当时()A.翻译的书籍类型多种多样B.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C.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D.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答案】C5.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臻于完备,大量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习。

他们归国后,将中日两国从多方面加以比较,看出了日本与中国的差距,而后他们要求日本仿效中国,开始了()A.农奴制改革B.大化改新C.明治维新D.建立政教合一【答案】B 解析:日本遣唐使学习唐朝的政治文化,归国后实行了大化改新,故B项正确。

6.中国古代史上,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共有四次高潮,其中第三次发生在宋元时代。

下列中华文化成果向外传播不属于这次高潮的是()A.指南针B.印刷术C.火药及火器D.造纸术【答案】D 解析:8世纪随着唐朝与大食的军事冲突,造纸术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12-13世纪宋元时期外传欧洲的科学技术,排除。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16)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16)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属于新课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二课,是中国思想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标志性事件。

在必修三中,本节内容是讲述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紧密联系必修1和必修2相关内容,在近代中国史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在所在专题三中,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的延续和后节内容的铺垫,在这一主题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高二学生的特点拟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史料解读,通过提供史料资料,解读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等相关史实;历史比较法,比较各领导人的思想主张;归纳概括,让学生自主的阅读课本及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分析评价,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悟历史的进步离不开思想文化的进步;历史的进步是大势所趋,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代代人不断的探索、努力。

根据新《课标准》要求、学业水平要求和《考试大纲》要求及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

3、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4、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二、说教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

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三、说学法(观察学习法,思辨学习法)1、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学习,对本课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已基本适应专题式学习,具备一定的社会观察、分析能力,他们思维活跃,自学能力较强归纳、演绎、思辨、交流,表达能力有很大的进步,有敢于表现,乐于展示,这些都有利于本课开展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3.有利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b.消极方面: 1.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 2.充斥大量唯心主义成分和封建迷信色彩。
课堂检测
1.史书载:“萧(萧何)、曹(曹参)为相,填(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
乱……”它反映的汉初这一思想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
√A.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
C.从汉文帝到汉武帝即位以后
面临问题 解决之道
新儒学
边境不宁 中央集权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诸侯割据 君主专制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土地兼并 阶级矛盾
限制兼并 缓和矛盾 制定规范
限田、薄敛、省役 “三纲五常”
儒学的自我调节满足了时代的要求。 新儒学为儒学赢得正统地位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儒学成为正统
(一)原因: 1.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 要。(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2.汉武帝的扶持。
(二)汉武帝推行儒学的措施 1.思想方面: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并付诸实践;
2.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方面: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1)设立“五经博士”,儒家经典成为官方教科书;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传授五经,经考试合格者即可到政府任
官;
—打破了以往贵族世代为官的陈规,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晚年辞官后回到家著有《春秋繁露》
董仲舒 《春秋繁露》书影 等多部著作。
创制新儒学体系。
新儒学
糅合:儒、 道、法、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 其间有相生和相克两大定律。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从“无为”到“有为”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 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非遇水旱,则 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为了 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 恢复经济,西汉统治者采取了什 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么政策? ——《汉书. 食货志》
朕即位以来, 国泰民安,现 可高枕无忧了。
他说得 对吗?
一、从“无为”到“有为” 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无为而 表现-----休养生息政策 治”(道) 影响 -------积极影响;经济恢复和
增强,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强盛
------- 消极影响:潜伏危机:王国问题;
土地兼并严重;边境匈奴问题。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积极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评 价 1、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 消极 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 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有为”
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生平(前179 ---前104年)
博览群书,专心致志(“三年不窥园”“乘马不知牝 牡”)经历文、景、武帝时代,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 家、是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 策》受赏识、为官
黄老 之学 西汉前期 (武帝前)
新儒学 西汉武帝后
边境问题 王国问题
土地问题
有为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一、背景:
1、汉初“无为而治”思想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2、社会形势(王国问题、边境不宁、土地兼并) 的发展需要有为的统治思想加强中央集权 3、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造 4、汉武帝采取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百家争鸣 法家流行 春秋战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法家
秦朝
秦用“法”的原因: 历史原因:秦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奠定统一六国基础; 现实原因:秦统一后面临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任 务,法家思想适应了这种需要。 汉初用道家“无为而治”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客观上由于长期战争,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主观上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欲图恢复生产、安定人心、长治久安 影响:使汉初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但社会潜伏着危机
晚年著《春秋繁露》 创制新儒学体系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 意 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 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 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思考
雄才大略的盛世君主 汉武帝刘彻(汉武帝)
结合当时的形势分析: 1、为什么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建议并实施? 2、他又是怎样具体实施的? 3、有何影响?
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1、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 国势力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 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2、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 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
( 理想化
宗教化)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儒 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理想化 政治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 被当作“圣经”。
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 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
2、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 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 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实质:借助天上的神权强化地上的皇权、 以思想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是一种思想 文化专制
思考: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 思想?
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 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第二,汉武帝 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 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作用 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 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 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 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 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着想, 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农民负担过重的 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 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需要区别对待。今天,随着农村 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 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 主张。 ④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 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 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 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 ②起用文人儒者参政。(政治) ③把儒家经典作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五经) 兴办太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建立地方 教育系统
兴办太学 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制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也是世界 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太学是官办的最 高学府。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 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 :
(1)“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 一”
——加强君权的需要
(3)“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4)“仁政”:限田、薄敛、省役
◇“君权神授”“天 人合一””天人感 应” ◇限田、薄敛、省役 ◇制定道德标准“三 纲五常”
▼边境不宁 ▼诸侯王势 力割据势 力威胁中 央集权 ▼土地兼并 严重 ▼阶级矛盾 尖锐
董仲舒以后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 成真理而独尊。( 民间学派 正统、主流文化)
• 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 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所以,他在统 治过程中,既“独尊儒术”,有杂糅其他 学派的思想。
面临问题
解决之道 ▲加强中央 集权 ▲加强君权 ▲限制土地 兼并 ▲缓和阶级 矛盾,制 定规范限 制人民
董仲舒 的学说
◇“春秋大一 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思想 上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