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章 神经系统 ppt课件.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突触的类型 按接触形式,突触可以分为轴突-胞体型、轴突树突型、轴突-轴突型、树突-树突型等类型,以 前两者为最常见。实际上,两个神经元的任何部 分都可能彼此形成突触。
按神经元的作用机制,可将神经元分为化学性突 触和电突触。
(二) 突触传递 是神经冲动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
神经元的过程。 兴奋通过突触的机制,即信息在神经元与神经
由于这些复杂的中枢联系,所以中枢内的兴 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上、时间上以及强度上都得 到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使反射活动得到精确地 起到调节作用。
(5)对某些药物敏感:影响递质传递的药物都可影响 突触传递。
(三)神经元的联系
任何机体兴奋传导的通路都是由大量神经元组成 的。中枢联系是由大量中间神经元建立的突触联系。 突触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大致 有三种。
1 辐散式联系 一个神经元轴突可通过其末梢分支与许多神
经元建立突触联系,此种联系就称为辐散式联系。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这种联系,可以把一个神经元 的兴奋同时传达到许多其它神经元,从而扩大影 响。
第九章 神经系统
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都直接或间接处于中枢 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它一方面协调机体内 的器官、系统的活动,另一方面还协调机体与 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适应机体内外经常变 化的环境,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本章主要内容
一 概述 二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三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四 感觉分析功能(自学) 五 脑的高级功能(自学)
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化学递质和电变化两个过程 来完成的。
1 突触小泡 在突触小体中的重要成分,突触小泡, 它能储存化学递质,并能释放,是突触传递的量 子单位。
2 传递过程:当神经冲动传至轴突末梢时,使触突前 膜产生动作电位和离子转移,钙离子由膜外进入膜内, 促使一定数量的小泡向突触前膜贴近,在接触点发生 融合,并出现破裂,小泡内所含化学递质释放出来, 进入突触间隙。(突触模式图)
通常传入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进入中枢神经系 统后与其它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
2 聚合式联系 许多神经元都通过轴突末梢共同与一个神经元
建立突触联系,这种联系就称为聚合式联系。由于 许多神经元的末梢会聚在一个神经元上,有的施以 兴奋性的影响,有的施以抑制性的影响,从而使得 兴奋和抑制活动在神经元上发生总和,使中枢神经 系统得以实现其整合功能。
第一节 概述
内容: 一 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结构(自学) 二 中枢联系 三 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兴奋过程 四 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抑制过程 五 神经递质和受体 六 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协调活动 七 条件反射(自学)
一 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结构
CNS
脑 脊髓
前脑 中脑 后脑
神经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CNS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neuron)。而神经元 之间的机能联系则是突触。
2 神经胶质: 不具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分布于神经元周围。
功能:
(1)支持作用
(2)隔离绝缘作用,高电阻防止神经冲动时 电流扩散
(3)摄取化学递质 (4)分泌功能 (5)修复与再生 (6)神经系统的发育 (7)营养作用
返回
二 中枢联系 (一)突触联系和类型
1 概念 狭义的概念:是指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 间的接触部位。 广义的概念: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肌细 胞或腺体细胞之间的、有特殊结构的接触部位都 称为突触。
Ca2+对于突触小泡的转移作用
(1)降低轴浆浓度,有利于突触小泡运输
(2)消除突触前膜内负电荷,便于小泡和前膜贴近、 融合和破裂。
递质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改变了突触后膜对离子 通透性,特别是Na+使膜电位发生改变,这种电位变 化为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是一种局部电变化, 它与量子释放有关。
如果同一突触前末梢连续传来多个波动,或多个突 触前轴突末梢同时传来多个冲动,此即为时间总和 和空间总和,能使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突触后电位幅度加大。
3 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点(请对照第一章):
(1)单向传递 (2)突触延搁(因突触传递中存在递质传递,递质的
释放、扩散以及与受体的结合都需要时间。
(3)总和:可由轴突传来一系列冲动或许多轴突同时 传来许多冲动,发生空间和时间总和,引起许多递 质释放,产生较大的突触后电位,从而诱发扩布性 兴奋。
(4)环境变化敏感和容易疲劳,缺氧、CO2浓度升高 都能改变突触传递能力,突触易疲劳与突触前末梢 递质耗竭有关。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兴奋性递质引起的突 触后膜的局部去极化。Na+、K+ 通透性变化,主要是 Na+内流。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升高、可引起冲动出 现。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抑制性递质引起的突 触后膜的局部超极化。氯离子内流使突触后神经元兴 奋性降低。
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就被酶破坏,因而一次冲动引 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电位变化。
通常传出神经元与其它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时, 以聚合方式为主。
3 链锁状联系联系和环式联系
兴奋通过中间神经元的链锁状联系,可以在时 间和空间上加强或者扩大其作用范围;兴奋通过神 经元的环状联系,则由于这些神经元的性质不同, 而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生理效应。
如果环式结构中各个突触的生理性质大体一致, 则冲动经过环式传递后,在时间上加强了作用 的持久性这是一种正反馈作用。比如某种反射 活动往往会在刺激停止后仍持续一段时间,生 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后放(after discharge)。如果环式结构内存在抑制性中间 神经元,并同其返回联系的胞体形成抑制性突 触,则冲动经过环式传递后,将减弱或终止, 这是一种负反馈作用。例如血压调节的减压反 射,即属于负反馈。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形态和生理机能完全不同。 神经元:接受刺激、传递和整合信息。 神经胶质:支持、连接、保护和营养。
1 神经元的结构
典型的神经元包括三部分:树突、胞体和轴突。 其中,树突可以将冲动传送到细胞体,胞体则可 接受传来的冲动,并能产生兴奋,进而将冲动传 到轴突。轴突(神经纤维)则可将冲动传到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