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与分析策略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观察与分析策略初探

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余跃明

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主阵地,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场所,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在校本教研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看课和评课?在实施新课程教育改革时期,教师面临着如何适应新课程“三维目标”宏观性、发展性和整体性的转型,我们必须学会科学观察课堂,理性分析现状,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进行正确的评价。

一、课堂观察分析的目的

执教者在读教材、读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而这种预设正确与否还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检验。课堂教学实践为教师以及研究人员的观察分析提供了最直接、直观的感性情境。课堂观察与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根据课堂教学行为,充分利用课堂观察分析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寻找预设与实践的差距,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提升策略,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和谐发展,促进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

观察者应充分听取执教者课后的说课,并参与互动式的分析,与执教者一同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执教者调整预设方案,进行教学重建,使参与的教师、研究人员都从中得到受益。

二、课堂观察分析的方法

理论来自实践,理论能使人站得高,看得远。因此,观察者必须依托教育理论,选择合理的观察标准与观察视角。

课堂观察方法

从师生教与学的水平角度观察。一般把课堂教学分为三种水平:①记忆性水平。理论依据——行为主义学习心理学,教学目标——记忆和再现知识,师生互动形式——单向传输;

②理解性水平。理论依据——认知主义学习心理学,教学目标——理解和应用知识,师生互动形式——双向交流;③发展性水平。理论依据——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教学目标——开发潜能、发展个性、实现价值,师生互动形式——多向交流。观察者观察之后首先应确定本节课属于哪种水平,再以这种水平的教育理论分析教学现状。

从课程资源利用水平角度观察。叶澜教授说:“在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根据这个理论可以把课堂教学资源利用分为两种水平:①预设水平。采用小步子、小问题进行预设,对教学资源、过程等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预设,有“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痕迹,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②动态水平。采用开放式教学,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资源、过程进行动态调控,收放有度,学生学得主动。观察时要关注学生是否有主动活动的时空;资源生成是否丰富,是否有质量;教师能否敏感地捕捉有价值的新资源,回应是否及时、有针对性;生成性资源利用程度是否高,资源重组是否合理、有效;生生互动是否有必要,是否有质量,是否有深度。观察者观察之后可以根据这两种水平的标准进行衡量与评价,提出期待。

从课程目标达成水平角度观察。根据数学科特点,《数学课程标准》把三维目标分解成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其中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就是过程与方法的具体体现。观察者必须重点观察《数学课程目标》的达成水平,立足三个观察视点——双基目标、过程目标、情感目标,两条观察视线——学生参与状态、教师调控策略。

课堂记录方法

课堂观察时不仅应认真看和听,还应对原始数据进行记录,为分析诊断提供有力的证据。课堂记录一般包含教学时间、教学程序、教学形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即时点评等,尤其要详细记录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中的重点语句,并作出简短的即兴评点。

观察者可以根据上课时学生的座位画出草图,并记录每一个学生发言的次数,通过记录分析学生发言的分布情况,分析者可以从教师提问的针对性、学生发言的人数、发言率、发言者是否集中以及对学生发言的反馈等方面分析执教者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及时捕捉有效资源。

观察者在观察基本完成时应统计小组合作、班级合作以及教师引导的次数,结合教学实录进行分析,哪些是有效活动,哪些是无效活动。

课堂分析方法

要讲究课堂观察分析的艺术,思路清晰,详略得当,以理服人。表述的方式一般有三种:①“两点”分开法(优点和缺点分开)。优点是扬弃分明,缺点是容易产生关注“好课”和“坏课”的负面影响;“两点”合一法(优点和缺点合一)。优点是领略过程,缺点是操作有一定难度;③假设法。优点是提出期待,让大家看到理想中的好课,缺点是扬弃不太分明。下面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试以“两点”合一法进行表述,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教师教育智慧.首先,要关注大多数学生是否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与数学思考方法,因为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发展的基础,是“课标”的基本要求,如果这个方面目标没有落实好,就不能算成功的课。其次,要关注教师的教育智慧是否充分展现,教师是否具备一定课堂调控的能力、捕捉动态生成资源的能力。

2.关注学生探究过程、教师有效引导.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教学方式,变教师主讲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有限,因此,观察者应关注教者是否恰当处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哪些情况需要学生探究?一般说来,形成性知识需要学生探究,即形成数学概念、定律或公式的过程和方法,包括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规定性知识不需要学生探究,即概念的约定属性和概念的自然属性。如为什么10厘米是1分米?为什么绿灯表示允许通过?又如为什么青蛙有四条腿?为什么太阳从东边升起?二是如何组织学生有效探究?应关注课堂教学中是否做到:①教师提供最佳的探究时空;②学生采用有效的探究学习方式;③教师搭好探究的“脚手架”:如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明确任务的问题式“脚手架”——师问、生问;引导学生探究的实践式“脚手架”——操作、实验、填表、记录;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的参照式“脚手架”——教材、他人。三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探究?一要关注教师的引导是否适时:①妥善处理先与后的关系,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传统教学一般是教师指导在前先,学生模仿练习在后;新课程一般是学生尝试探索在先,教师引导在后,应根据

具体情况灵活处理。②妥善处理主与次的关系,体现数学学科特色。当学生的思路偏离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考方法重点时,教师必须引导转向;当学生的思路出现障碍时,教师必须进行排忧解难、点拨指导。③妥善处理多与优的关系,促进学生不断成长。当学生的思路与他人重复时,引导学生另觅新法;当学生的思路开阔、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时,引导学生吸取别人的优点,完善和优化自己的方法。二要关注教师的引导是否适度:①以满足学生需要为原则。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要采用个别辅导,轻声、耐心地讲解;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可以进行面向全体的“公众引导”。对于知识、能力水平较低的“学困生”,应采用个别辅导,引导模仿学习;对于优、中等学生,可以引导自查自纠,再做一遍、查一遍,自己发现问题并纠正错误。②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准则。对照“课标”,不能“降标”也不能“超标”。三要关注教师的引导是否适法:①学生与文本对话。可以引导学生看书自学、自评。②学生与学生对话。当遇到难度一般的内容或问题时,学生有解答的欲望和能力时,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引导学生讲述,既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又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③学生与教师对话。当遇到起始的教学内容,或难度较大的内容,或规定的术语,或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时,教师应进行讲解、分析、概括。学生遇到学习上的问题可以随时质疑,对教师的讲述可以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体现对话的平等性。

3.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教师有效激励策略。素质教育的核心心要素是“两全”,即“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学生的每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观察时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参与面、参与度和情感状态。还要关注教师的情感投入状态,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励策略,对课堂气氛的调控能力,是否达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活而有度”的境界。(本文已发表《在福建教育》2006年第1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