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窗》《爱尔克的灯光》《雅舍》练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窗》《爱尔克的灯光》《雅舍》练习题

一、填空题

1、茅盾,原名沈德鸿,字,现代著名作家、。茅盾1920年参加《》革新工作,后任主编。1921年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亦最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之——。茅盾小说主要有《蚀》、《虹》、《》、《腐蚀》、《清明前后》等。《天窗》是一篇洋溢着和的美文。

2、巴金,原名,字芾甘,现当代著名小说家、。他的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

《》、《》,散文集

《》、《龙·虎·狗》、《随想录》。《爱尔克的灯光》收在散文集《》中。

3、梁实秋,现代散文家,、文学评论家。有译作

《》40卷,著有《》、《秋室杂文》等近20种散文集。《雅舍》收在散文集

《》中。

二、分析题

阅读作品片断,并回答问题。

我匆匆地来,也将匆匆地去。用留恋的眼光看我出生的房屋,这应该是最后一次了。我的心似乎想在那里寻觅什么。但是我所要的东西绝不会在那里找到。我不会像我的一个姑母或者嫂嫂,……对着园中的花树垂泪,……我没有跟着那些人走一条路,我当然在这里找不到自己的脚迹……

……

我高兴地来,痛苦地去。……但是清晨的微风,路上的尘土,马达的叫吼……驱散了我的离愁,……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1、在这一片断中,作者所展示的两条不同的生活道路各指的是什么?

一是祖辈们所安排的囿于封建家庭礼教和孝道的“平坦而舒适”的道路,这是一条扼杀青春和生命的死路;另一条是作者自己所勇敢走出来的路,即与封建旧家庭作彻底决裂,走出狭小的家,投身到“广大的世界中”的光明和希望之路。

2、作者重回故里和离开故地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作者重回故里,原本是兴奋、高兴的。他本想寻觅遥远的旧梦。但亲眼目睹的一切令他感到痛苦:封建旧家庭的衰亡,故宅早已物是人非,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变了,又似乎什么也没有变。在故居里找寻不到旧日的梦,更看不到任何希望和光明,因此作者带着失望和伤感,离开了故里。但离开了旧家,踏上走向广大世界的道路,作者心情很快就由悲转喜。未来的新生活在向他招手。作者心情的前后变化反映了他对现实的思考和批判,表现了他的判逆和追求精神。

三、问答题

1、《天窗》叙述视角有什么特点,这和使用两种不同的叙述人称有何关系?

《天窗》运用了双重叙述视角,一重是孩子眼晴里的天窗:被关在“黑的地洞似的”屋子里的孩子,从这一方狭小的空间里,所见到的雨滴、闪电、一粒星、一朵云、一条黑影能想象出与这一切相关的大千世界,充满童趣的心灵也得以尽情舒展,在孩子的眼中,天窗是亲切可爱的,也是神奇美丽的。另一重叙述视角是成人眼中的天窗:这天窗本来是因采光的需要而设置的,想不到孩子们因此学会了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凭他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确实,成人由此而感悟“因”和“果”会错位,“有”和“无”能发生转换。天窗超越了它的客观属性,成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叙述的双重视角也带来了叙述人称的变化,当使用成人视角时,以第三人称写,客观冷静,便于议论剖析;使用孩子视角时,以第二人称写,亲切真实,富于抒情意味。两种人称转换自然,不落斧凿之痕,儿童的天真梦幻与成人的成熟智慧相交织,意趣与哲思交织,构成了本文独特的美学意蕴。

2、“天窗”在文中有何寓意?

“天窗”在文中的寓意在于:它超越了自身的客观属性,成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诱发物,使孩子们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也使成人领悟到“因”和“果”会发生错位,“有”和“无”能发出转换的道理

3、“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什么?“心灵的灯”又指什么?

“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温馨、亲情和指引归路的灯光。作者借

用传说中爱尔克姐姐毫无结果的等待,最后失望地死去这一典故,象征着旧家庭里的青年渴求幸福的希望破灭。“心灵的灯”象征着作者心中新的希望、光明和理想。

4、《爱尔克的灯光》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

《爱尔克的灯光》构思精巧。作者以灯光为线索串起全文,以显示作者内在思想、感情和心理发展变化的脉络,以及他对生活认识的逐步深入。文章开头写故居大门内亮起的一线微光,作者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写家庭的衰亡使他的希望破灭。而从一线微光又联想到爱尔克的灯光,从回忆死去姐姐的悲剧命运,引出对“长宜子孙”封建思想意识的批判和对封建礼教的否定。从“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到应由“我心灵的灯来指示走向光明正确的道路,写作者思想觉醒后的自觉选择。结尾处,作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对18年前毅然冲破家的牢笼,离家出去行动的再次肯定,表达投身“社会洪流,广阔天地”的决心。

5、《雅舍》一文中,作者为什么将所居陋室冠以“雅”名?“雅”在何处?

所者将所居陋室冠以“雅”名,表明真正“雅”的,不是屋宇,而是居者,文章以“雅舍”为题,也正是表现作者旷达高远的胸襟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雅舍”之雅,除了居者之雅,还在于:一是月明之夜的清幽;二是细雨之中的迷蒙;三是室内陈设的不俗。这三幅画从室内到室外,渲染出一派浓浓的“雅趣”。

6、简析《雅舍》的艺术风格。

《雅舍》的艺术风格主要在于以两方面:其一,采用了中国古典散文常用的“托物言志”手法,借助于外物的具体描写,曲折地反映出作者内心情感。外物与内情融合在一起,构成多姿多彩又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其二,语言特色,整散交错,长短参差,虽是白话文,却不乏文言文的简约典雅,极有韵味。

7、《雅舍》寄托了梁实秋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梁实秋生逢乱世,颠沛流离,他与千千万万中国百姓一样,遭遇生活的辛酸与苦涩,在本文中,作者表现了旷达高远的胸襟和安贫乐道的积极生活态度。也体现了作者在困境中依然能不从时俗、坚守个性的审美情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