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言
研究方法
(一)实证方法:
●实证经济学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根据
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极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
简言之,实证经济学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方法即解决“是什么”的方法,描述事物本来的面貌。
●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是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对经济现象进行描
述与解释。
●劳动经济学在进行实证分析时,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分析主要的构成要素及影响
因素;其次,需要设定假设条件;再次,通过构造理论模型或提出理论假说来解释劳动力市场中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和结果,试图找出影响行为和结果的主要因素。
最后,在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理论模型或理论假说进行检验,得到证实或证伪的结论。
(二)规范方法
●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的方法,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
●规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也是劳动经济的一种基本研究方法,规范经济学致
力于对实证经济学的应用,其目的往往是就实际问题,包括公共政策问题提出建议。
●它的哲学基础是规范主义,认为关于条件、状况、事物和行为的好与坏的知识对于
产生规则性知识是有效的,甚至是必要的;条件和状况可以有好坏之分,但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而行为即可有好坏之分,也可以有正确或错误之分。
●经济学中的规范分析,往往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重视研究事物的好坏,说明经
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分析或规范经济学,需要对什么是理想的经济状态这个问题进行价值判断。
在经济学的规范分析中,“互惠原则”、帕累托改进等都是重要的标准。
●规范分析方法往往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服务。
●在经济学研究中,往往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互结合,两者互相补充。
纯粹的实
证分析和纯粹的规范分析在经济学研究中都是难以做到的,实证分析或多或少都带有效率、公平等价值判断,规范分析往往也需要借助实证分析的工具。
(三)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在科学的意义上,实验是“将我们可以控制的原因及动因投入作用,并有目的地变
化它们之间的组合,同时注意发生什么影响”。
在科学例如物理和化学中,一些现象是可受安排检验的,因而至今实验是发现的最有力工具。
但是,在经济学中,由于实验环境难以控制和操作上的不便利,经济学家在长期内被迫使用简单低效的观察方法。
●经济学中的实验研究方法是经济学研究借鉴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体现,现代劳动经
济学采用“受控实验”来分析经济问题,例如,在探讨劳动供给对种种备择的税制和福利制度的反应时,实验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个著名的劳动经济学实验,是美国新泽西和西雅图-丹佛实验,人们运用控制方法来揭示负得税的潜在作用,探寻男性和妇女的劳动供给弹性,并解释了一些标准的经济理论所难以解释的行为,尤其是家庭行为。
第一章劳动力市场相关概念
一:概念
1,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
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2,不在劳动力人口或非劳动力(not in the labor force):又称非经济活动人口。
指既不工作也不寻找工作的人口,即处于劳动力队伍之外的人口。
特征:(1)不能工作或没有工作能力;(2)主观放弃工作或减少工作量到一定限度的。
包含:①军队人员、②在校学生、③家务劳动者、④退休和因病退职人员及丧失劳动能力、服刑犯人等不能工作的、⑤不愿工作的人、⑥在家庭农场或家庭企业每周工作少于15个小时的人
▪二、存量-流量模型
3,失业者:
➢国际劳工组织的界定:
一定时期内没有工作、准备工作、正在寻找工作的劳动力。
➢美国CPS的定义:
在调查周内没做工作,在此以前四周内曾做过专门努力寻找工作,而在调查周内本人又适于工作(临时疾病除外)的一切人。
此外,失业者范畴还包括那些没做工作,又适于工作的(1)临时解雇以后正在等待再起用的人;(2)正在等待的,等待时间达30天可到工资不同的新职业岗位上报到的人。
调查周一般指一给定周中包括该月12号的星期天到星期六的七天时间。
4,就业者(Employed):
➢指正在受雇佣的那一部分平民劳动力。
包括:所有的(1)“正在工作”,或者(2)“有职业但并未工作”的人。
➢所谓“正在工作”指的是为得到工资或利润而工作的人,或在家庭或农场或行业中不领工资,每周工作15小时以上的人。
“有职业但并未工作”一词,
则是指现在不工作也不寻找工作,但本人有职业或企业,只是由于休假、疾
病、劳资纠纷、恶劣气候、儿童照管问题、产假、劳动纠纷、职业培训、其
他个人或家庭题而暂时未工作,或者由于其他各种原因而削减工时的人。
5,就业与失业者的划分
▪简单划分标准的缺陷:
➢非全日制工作者,如钟点工
➢自愿失业者,如不得已的全职太太
➢领取失业救济的隐性就业者
➢隐性失业者,如农业剩余劳动力,企业中的冗员
图1.3 对劳动年龄人口更为细致的划分
6,劳动力参与率(简称LFPR)
❖概念: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公式:
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
实际劳动力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在积极寻找工作的失业人口,潜在劳动力人口指劳动年龄人口中减去因智力或身体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和服刑犯人。
❖劳动参与率影响因素:a.产业结构调整。
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妇女提供了大量岗位
b.社会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
家用电器对妇女家务劳动的解放、家务劳动的市场化与社会化
c.观念的变化。
受教育水平提高、就业机会增加
d.离婚率显著上升。
妇女的经济地位、事业诉求
7,就业率=就业人口/潜在劳动力人口
失业率=失业者/劳动力人口
8,失业类型:结构性失业: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失业,特点: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
摩擦性失业:由于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失业。
周期性失业: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造成的失业。
8,自然失业率: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时的失业率,或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
影响因素:(1)人口构成;(2)最低工资制度;(3)结构调整;(4)失业保险;(5)工会力量;(6)劳动工资税;(7)失业回滞
9,美国失业率的7个统计指标U1-U7
▪U1:长期失业率,失业时间超过13周以上的失业者除以劳动力人口(最严格的失业率定义)
▪U2:失去工作的失业率,由所有失去工作的失业人口除以劳动力人口
▪U3:成人失业率,由25周岁以上失业人口除以劳动力人口。
▪U4:全日制劳动力失业率,由寻找全日制工作的失业人口除以劳动力人口。
▪U5:通常的失业率,符合ILO三个条件的失业人口除以劳动力人口
▪U6:包含一半只从事部分工作的失业者的失业率,由寻找全日制工作的失业者人数加上寻找部分工作的失业人口和目前从事部分工作的劳动力人口的一半,再除以劳动力人口。
▪U7:包含失业工作勇气的失业人口的失业率,在U6的基础上,分子分线各加上失去勇气的失业者得到的失业率。
,
9,思考:大学生失业的原因?
客观原因,供需、经济结构、奥肯定律失效、适应性、就业渠道(关系)、
自身:能力、期望
原因有三:首先,“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其次,市场缺陷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之一。
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围绕高校、地区、行业存在不少就业市场,但是未形成较统一的大市场,导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搜寻成本较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等等。
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较高成本,影响就业。
此外,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
市场注重能力、私营企业不注重人才储备
第二章劳动力市场与就业体制
一、经济体制的分类
第三章劳动需求分析(劳动需求是商品需求的派生需求)
1,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吸收劳动力的要求和能力。
2,弹性的一般含义
一般用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所引起的因变量变动的百分比的比例来表示弹性。
公式: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 自变量的变动比例
3,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
❖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述情况将使得某类劳动需求曲线具有很高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
1)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越大,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越大;
2)对利用该类劳动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越大;
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越大;
4)该类劳动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越大,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越大。
4,替代效应:在长期劳动需求中,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是指在产出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劳动的相对价格变化所导致的劳动需求量的变动。
❖(在长期,当工资率下降时,厂商将会使用变得相对便宜的劳动替代某些类型的资本;
反之,当工资率提高时,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产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的劳动数量下降。
)
5, 规模效应:产出效应(Output Effect,也称规模效应)是指由于工资率变动使得厂商生产成本发生改变而引起的劳动使用量的变化。
(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如果仍然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上,则会采用增加资本,减少劳动的生产方法。
)
第四章劳动供给,
1,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工资率不变情况下,由于收入(非劳动收入)变化所引起的工作时间变动的比例。
2,替代效应:由于工资率(即闲暇的价格)变动,引起闲暇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相对价格的变动引起对闲暇需求量的变动,即替代效应。
3,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
✓W< W2 时,替代效应超过收入效应,个人劳动供给时间随工资率的增加而增加。
✓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
✓W> W2 时,个人劳动供给时间随工资率的增加而降低。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分为两个阶段:
1、在工资率较低的阶段,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当工资率提高时,劳动力供给增加。
2、在工资率较高的阶段,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当工资率提高时,劳动力供给减少。
因此,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S为“向后弯曲”的形状。
4,失业保险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楔子/钉子效应)
❖TB—较低的失业保险的水平
❖失业保险水平较低时,没有改变原先收入闲暇组合
❖当失业保险水平上升到TD时,最优选择是不再劳动,D为均衡点。
❖广州失业人员的情况——广州为什么要改革失业保险。
财产和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会降低劳动的供给,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非劳动收入增加得越
多,劳动供给就减少得越多。
5,劳动闲暇模型
E点为达到效用最大化时的均衡点,最佳收入和闲暇分别为
I 、H*,劳动供给为L*
工作时间决策理论的基本假设
●假设一:个人可支配时间有两种方式,用于闲暇活动(H)
和用于工作(L)。
H + L = 16
●假设二:劳动者是消费者,闲暇和收入对劳动者而言是
两种正常商品,对劳动者具有正的效用。
●假设三:劳动者是理性的经济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
——劳动力供给的目标
无差异曲线U:指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或效用的所有
闲暇和收入的组合点的轨迹,称为效用无差异曲线,简称无差异
曲线。
6,卡耐基猜想:1891年,钢铁大王、慈善家卡耐基(Andrew Carnegie)断言:留给子女
财富的父母一般来说会扼杀子女的才智和能力,并且诱使他们过一种缺乏效率的生活。
❖经济学实质:巨额遗产会产生很大的纯收入效应!
7,生命周期的时间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