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要让学生“动”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课堂要让学生“动”起来
发表时间:2012-10-09T10:57:38.437Z 来源:《新校园》学习版2012年第7期供稿作者:吴燕
[导读] 课堂是否真正“动”起来,学生是否真正“动”起来,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是提高历史教学水平非常重要的一环。吴燕(略阳县两河口初级中学,陕西汉中724305)
课堂是否真正“动”起来,学生是否真正“动”起来,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是提高历史教学水平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课堂上让学生如何“动”
1.课堂教学期间学生要长时间、不间断地“动”。长时间是指在课堂教学总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应较大。不间断指的是在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出现学生无所事事的无效时间,要让学生始终有事可干。
2.让学生大数量地“动”。要更多地发动学生,要发动更多的学生。课堂教学中,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合适的内容就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分析的让学生分析,能让学生判断的就让学生判断,能让学生观察的就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总结的就让学生总结。应尽量多地发动学生,让大多数学生,甚至是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这才是真正地“动”,若只有个别学生在课堂上“动”,不论其思维有多大的深度,也不能称为“动”的课堂,“动”的学生。
3.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学生的“动”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听”“看”等行为基本上是被动地“动”,学生是否“看”,是否“听”完全由他自己主观控制,效果是很差的。“论”“评”“议”等行为基本上是主动的“动”,因为能对一个问题进行“评”“议”“论”等是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的,这种“动”是主动探索的体现,所以要让学生更多地去“评”“议”“论”。教师牵一牵,学生动一动,绝不是真正地“动”。
4.让学生高质量地“动”。“动”有有效和无效之分,有效的“动”是高质量的“动”,是学生思维活跃的结果,是使学生有收获地“动”,是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地“动”,不能“无病呻吟”,这种“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与一般的一问一答,仅回答“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能否使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与课堂的主导者———教师素质有很大关系。一位优秀的中学教师,应该具有追究历史学科学术动态和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要想使课堂和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素质,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和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多学习,学习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知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多观察,观察课堂活动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多思考,思考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多总结,总结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一句话,要想进行有效的教学,必先做一个有心的教师。此外,教师还要时刻想着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自己讲是极容易的事,但要想让学生“动”起来是不容易的。是否想让学生“动”,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意识是否先进;有了“想让学生‘动’”的思想,学生能否真地“动”起来,这又是一个教学技巧、能力和水平的问题。
1.要让学生“敢动”。也就是在教学上要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师生平等,克服教师专制,体现教学民主,教师要以真正平等的身份,真正民主的心态与学生交流。教师要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要平等待人,以理服人,而不是动辄训斥、压制学生。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离奇,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做大量引导工作,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创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而不是以唯我独尊、高高在上的教学独裁者的身份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动。
2.要让学生“想动”。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准确地把握而设疑、激疑,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地方巧设问题,之后进行鼓励性地发动、引导。例如,“谁能谈谈自己的看法”?“不要顾忌所答内容的对错,只要是你自己思考的结果就行。”“答错了没关系。”“对问题有这样一种认识……,你还有其他看法吗?”等,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勾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想“动”。
3.要让学生“能动”。“蹦一蹦,摘桃子”。要更多地发动学生,给每个学生表达观点、展示才华的机会,只要学生有“动”的意愿,哪怕仅仅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也应给予其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要发动更多的学生,减少双边交流,提倡多边合作。一般说来,讲座法、讨论法和谈话能给学生以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使学生能较为充分地“动”起来。
4.要让学生“善动”。在学生“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如果学生在一个问题上不能继续答下去,要适当地铺设台阶,使其顺利地完成作答;要适时地点评,如“你注意到了这一细节,很有价值”;“你的意思是说……”等。对所有的属于自主回答的答案,均应给予鼓励性和肯定性评价;内容合理的要肯定其内容,如“你说的很好,这一点非常对”;内容明显有出入的,也要肯定其善于思考,勇于表达的精神,也就是要充分肯定学生在“动”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闪光点”,如“虽然在某方面还有点问题,但你能说到这些,说明你认真思考了”,特别是对后进生更应多鼓励,使其明确今后应努力的方向和注意的问题。经过这样的“动”,学生树立了自信,会逐步地乐于“动”,并善于“动”,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5.要让学生自主地“动”。对以上四点,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学生的“动”也就会逐渐地由“自发”到“自觉”,由“被动”到“自主”,这样就使这种“动”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由方法演变为一种能力,学生会因此而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