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学系论文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地方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所属系别:人文科学系
专业班级:07旅管一班
学生姓名:崔**
指导教师:王**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一、地方民俗特色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及外省民俗特色旅游的发展现状
(二)吉林民俗特色旅游的发展现状
二、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
(一)外省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
1.大众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
2.旅游地的民俗文化出现舞台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倾向
3.民俗旅游开发选区不慎
(二)吉林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
三、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发展策略
(一)外省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发展策略
1.旅游地居民应自觉地执行民俗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原则
2.引导旅游开发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
3.注重民俗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原则
(二)吉林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发展策略
2.吉林地方民俗特色旅游产品整合
3.吉林营销网络整合
4.吉林旅游主体行为整合
参考文献
论地方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地方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中吉林省与国外以及外省的地方民俗特色
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大众化民俗文化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旅游地民俗文化庸俗化的倾向、民俗旅游开发选区不慎等地方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在外省与吉林省的地方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对比当中又提出了旅游地居民应执行民俗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原则、引导旅游开发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吉林旅游主体整合等几个方面的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发展策略。
关键词: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开发
地方民俗特色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业开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各地旅游部门大力开掘本地区民俗旅游资源,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外省比较,就吉林省而言,省内居住着48个少数民族。其中朝、满、蒙、回、锡伯5个民族人口比例较大,占91%。因此,在各民族的繁衍发展和融合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地方民俗体育游、民俗文化游、冰雪民俗游等人文特色旅游景点也相继出现,地方民俗特色旅游成为吉林省旅游业中最富活力和潜力的部分。
一、地方民俗特色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 国内外民俗特色旅游的发展现状
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占56.7%。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舞蹈节;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马车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像“丝绸之路”以及1992年的少数民族风情游,1995年“95中国民俗风情游”的10大项,64小项的民俗风情旅游活动在国际旅游市场上都拥有极高的知名度。从2001年国庆黄金周各地的旅游项目来看,以民俗文化作为旅游项目的活动深受游客欢迎,如山西开发的黄河民俗游。如今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几十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在广东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和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也是目前的关注热点。
(二) 吉林省民俗特色旅游的发展现状
吉林省民俗特色旅游资源主要体现在:吉林的个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的传统的节日,如朝鲜族的“端午节”、满族的“马王节”、锡伯族的“西迁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吉林省有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对于服饰有朝鲜族的传统服装、满族的传统服饰旗袍和马褂、蒙古族的长袍等。还有民俗活动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如满族的冰上竞技、朝鲜族的荡秋千、锡伯族的民间乐器鸳鸯琴、回族的剪纸,刺绣、蒙古族的雕刻等。吉林各民族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习俗如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锡伯族人民以狩猎、捕鱼为业。满族的民间信仰是萨满教。等这些民俗反映了吉林各民族融合、充分体现了吉林省地方民俗旅游的特色。
二、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
(一) 外省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
1.大众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
旅游地的文化传统遭到异地强势的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独特性逐渐消失。文化的独特性与地理环境的封闭型精密相连,而旅游的发展却与当地的可进入性息息相关。随着交通的改善,地里的封闭性被打破,旅游地文化的独特性也必然受到冲击。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如果没有收到外界的影响,该地区的文化就能长期保持其固有的特征,而无实质化的变化。可是不断涌入的旅游者身上所穿,手中所携,鲜活的向当地人展示着外面的世界“多精彩”游客与村民相互询问,
交流着各自的生活方式与道德观念。这使得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削弱。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角度来看,无疑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损失。
2.旅游地的民俗文化出现舞台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倾向
为了发展旅游业,接待地会积极吸引各方旅游投资者在开发民俗旅游项目时把具有吉林特点或地域特点的文化弃之不顾,不重视自己的文化结构,并且抓住不少旅游者并不关心接待地文化特色的真实含义,而只是为了猎奇心理,急功近利甚至于一味迎合游客的心理,流于媚俗的层面上。一些民俗文化特色的东西被肆意移植照仿,似乎其存在的基础在不是当地的社会生活,而是旅游的需求。如在各地向旅游者开放的民俗风情村里,少数民族风情俗舞台化的倾向十分明显,尽管表演者的行头比生活中真实的服饰漂亮百倍,但缺少了该民族服饰原有的本真韵味,给人以虚假的感觉。
3.民俗旅游开发选区不慎
如深圳民俗文化和云南民族村投资均在1亿元左右,开业时间相近约在1991年底,199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36亿和360万元199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2亿元和691万元,前者很快收回投资,后者连投资的利息都难以偿还,除了经营管理原因之外,区域是关键,前者处于口岸城市,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较多,且项目内容与现代化城市形成鲜明反差;昆明人口流量少,民俗村项目地处少数民族实际分布区,具有原地浓缩式开发模式的弊端,对当地居民吸引力不大,也损失了一部分追求真实感和亲身体会身临其境的外地旅游。
(二) 吉林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
今年来吉林的民俗旅游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并取得的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由于缺乏规划和强有力的指导吉林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开发中出现重复建设现象,仍处于浅层次的开发状态,没能充分体现民俗旅游文化的精华,没能发掘其文化内涵,各地区民俗风情旅游商品大都形式单一,停留在简单的、大众化的层次、缺少高文化品位、高质量、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为一体的多元化产品。这种情况不仅削弱了吉林民俗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吉林民俗旅游资源必经最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的独特之处才会得到有效地发挥。
三、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发展策略
(一) 外省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发展策略
1.旅游地居民应自觉地执行民俗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原则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向旅游地居民强调他们与旅游者之间的区别,向他们传递有关旅游者的背景信息,使他们意识到本地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激发他们对自己的文化生活的自豪与文化自觉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地去维护自己的民俗文化。同时还应为旅游地居民提供学习文化的机会,如现在有一些旅游地都采取了办学校或现有学校中增加有关民俗文化课程的办法。此外,政府及有关部门也可以使用行政手段来激励和扶持某些特色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比如,政府可以为旅游的活动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或者经济补贴,甚至可以参与组织协调,创造节日气氛,使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得到巩固和加强。另一方面要事先向旅游者提供有关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准确信息,尤其是那些不易被外来者所理解和接受的部分,让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以免因旅游者的歧视、好奇而对旅游地居民产生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影响旅游地的好客度。要根据旅游地的民俗文化环境,对旅游者的穿戴及言行举止进行限制,以免旅游者的不恰当装扮及行为对旅游地居民造成不适当的影响。
2.引导旅游开发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
旅游开发商要有限制的向旅游者展示旅游地的民俗文化。在民俗文化资源转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旅游业可使旅游地的民俗文化商品化,即与其他任何商品相类似的消费品。宗教仪式、民俗仪式和节日要求被浓缩和净化,以求应和游客的期望,像那些连少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