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语义学的发展

合集下载

伦敦学派语境理论的发展历程

伦敦学派语境理论的发展历程

伦敦学派语境理论的发展历程论文导读:伦敦学派是“当今语言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派,与美国的结构主义派和转换语法派、捷克的布拉格学派、丹麦的哥本哈根学派同样为人所注目。

以伦敦学派的语境理论为观察点,可分三个阶段:1酝酿阶段:广泛吸收来自语言学科内外的创新成果,其含义及分类的确定。

2创立阶段:在广为吸收来自各方面观点的基础上,加以提炼,构建语境理论。

3发展阶段:针对理论以及实际应用中的不足,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策略,完善理论的建构。

关键词:伦敦学派,语境理论,发展历程,酝酿阶段,创立阶段,发展阶段语境的作用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为有识之士所注意,尽管当时没有语境这种说法。

如春秋时期的《论语·宪问》记载:“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

”[[i]] 意思是公叔文子该说话时才说,该笑时才笑,因此,人们不讨厌他。

明确告诉在言语交际时要审时度势,才能够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朱永生先生认为把语境作为语言科学的一个概念进行系统研究,却没有如此久远的历史。

现在语言学家们讨论语境时一般以马林诺夫斯基为起点。

伦敦学派是“当今语言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派,与美国的结构主义派和转换语法派、捷克的布拉格学派、丹麦的哥本哈根学派同样为人所注目。

”[[ii]] 伦敦学派(The London School)又称弗斯语言学(FirthianLinguistics)。

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弗斯是英国语言学界的中心人物,英国历史上第一任语言学教授,英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

英国第一代语言学家大都受过他的教育,第二代语言学家也直接或间接受到他的熏陶,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语言理论。

弗斯从1938年就开始在伦敦大学教授语音学和语言学,在伦敦大学长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他的语言学理论逐渐成熟,同时伦敦大学也成为传播其语言学理论的最好平台。

因此,以他为首的英国语言学派被称为“伦敦学派”。

伦敦学派从形成到活跃于语言学界,其发展的过程并不是很长,但该学派的理论对语言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语境理论发展历程

语境理论发展历程

语境理论发展历程语境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语言学和语用学领域兴起的一个重要学派。

它是由美国语言学家约翰·森特系在荷兰、丹麦等国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形成的。

本文将对语境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介绍。

语境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达尔文(Charles Darwin)的《物种起源》一书。

达尔文提出了“物种的适应性特征”这一概念,并将之扩展到了语言领域,即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可以被视为一种适应性特征。

在这个基础上,语境理论的奠基人约翰·森特认为,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境是理解和解释语言的关键因素。

在20世纪60年代末,森特开始对语境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语境理论。

他认为,语境分为语言环境(Linguistic Context)、语境信息(Contextual Information)和语境效应(Contextual Effects)三个层次。

语言环境是指语言形式和语义感知的外部条件,语境信息是指人们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背景和环境,语境效应则是指语言形式和语义感知对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

基于这一理论,森特提出了“原因与结果理论”和“消息权衡理论”等具体概念。

在70年代,丹麦语境学派成为语境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丹麦语境学派的奠基人米克尔·L·杨森(Mikael L. Yngve)提出了与森特相似但有所不同的观点。

他认为,语言的使用必然伴随着特定的语境,而不同的语境会对语言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对语言的表达和理解方式产生影响。

此外,丹麦语境学派还研究了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对语境的影响,强调了社会语境的重要性。

随着语境理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语境对语言理解和交际的重要性。

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语境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人们通过实证研究和统计分析等手段进一步探讨了语境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进一步拓展了语境理论的应用领域。

总结来说,语境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兴起的一个重要学派,最初由约翰·森特提出。

语义学的起源

语义学的起源

语义学的起源

语义学的历史源远流长,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真正形成为一门科学的时期应该算作是19世纪晚期,由德裔美国语言学家约翰·里塞尔(John Rupert Firth)和英裔美国语言学家乔治·雷诺兹(George Henry Lewes)首先发展起来。

1920年,德国语言学家马歇尔·冯·拉马兹(M. Paul Vermas)在著作《活着的言语》(Living Speech)中,开始将要致力于语义学研究,将神经生物学和精神哲学的理论运用到语义学的研究中,形成了最初的几个理论,构成了正式的语义学理论体系。

后来,法国现代语义学之父,马塞尔·瓦勒(Marcel Valery)进一步完善了语义学的理论,根据语义而分类的学说,更进一步使英语语言文化渗透力深入,并将其发展成一门重要的研究领域,到20世纪50年代,语义学被普遍应用到语言学研究中,形成一系列理论体系,成为今日研究语言意义的重要基石。

《语境学》理论介绍

《语境学》理论介绍
实证研究方法的广泛应用
越来越多的语境学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语言使用数据来验证和 发展理论,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跨学科研究的融合
语境学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了语境学理论的创新和 发展。
语境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1 2 3
深化基础理论研究 进一步探讨语境的本质、分类、功能等基础理论 问题,为语境学的应用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交际策略选择
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人们可能选择不同的交际策略,如直接或间接、 明确或含蓄等。
避免文化冲突
了解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交际规范和禁忌,有助于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
04
语境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
Chapter
语境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确定词义和句义
语境可以帮助读者确定文本中词语和句子的确切含义,消除歧义。
02
语境的构成与分类
Chapter
语境的构成要素
言语环境
01
包括说话人、听话人、时间、地点、场合、话题等要素,是语
境的基本构成部分。
社会文化环境
02
指言语交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包括社会制度、历史文化、
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
认知环境
03
指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背景、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是影响语
境理解和表达的重要因素。
《语境学》理论介绍
目录
• 语境学概述 • 语境的构成与分类 • 语境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 语境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 • 语境在社会文化中的应用 • 语境学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语境学概述
Chapter
语境学的定义与发展
语境学的定义
语境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中的环境、情境、背景等因 素对语言意义、理解和表达的影响的学科。

2 - 第二章语境理论的发展和语境学的建立重点

2 - 第二章语境理论的发展和语境学的建立重点

20
2.2.6海姆斯的语境构成因素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 H. Hymes) 对 语境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发展了语境学说。他 以SPEAKING这个单词的字母拼写概括了语境 的基本构成因素,即: • S(Situation)情景: 指话语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 P (Participants) 参与者: 指参与者是谁以及他们 的关系; • E (Ends) 结局: 指目的和结果;
1、逻辑之父亚里士多德的语境思想。逻辑之父亚里 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就多次接触 到了语境问题。他曾在《工具论》中提到词语的意 义依赖于其出现的不同语境这一问题。他说“一个 名词是具有许多特殊意义或只有一种意义,这可以用 下述方法加以考察。首先,查看它的相反者是否具有 许多意义,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属于种类的还是属于用 语的。因为在若干情形下,即使从用语方面亦可以立 即察觉。例如,如果是讲声音,‘尖锐的’, 相反者是 ‘平淡的’,如果是讲坚韧,它的相反者是‘笨钝的’, 可见,‘尖锐的’相反者具有多种意义,自然‘尖锐的’ 也有多种意义”。(苗力田,1994)这里亚里士多 德显然涉及到了一个语词的不同意义依赖于不同语 境的问题,不过亚里士多德当时没有把“语境”这个 概念特意提出来加以论述。
4
3、西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杜 预(222年—285年)的语境思想。 杜预在《春秋左传集解序》中说:“春秋虽 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需数句以成言”。杜 预此话的意思是,春秋笔法虽一字见褒 贬,但必须有数句的语言环境,褒贬才 可以显示出来。
5
4、唐代经学家孔颖达(574年-648年)语 境思想。孔颖达在《正义》中说:“褒贬虽 在一字,不可单书一字以见褒贬……经之 字也,一字异不得成为一义,故经必须数句 以成言。” 孔颖达也是说,“数句”是 “一字”的语言环境,只看一字不能表现 出其意,必须结合上下文才能发现其意 的褒贬。

语境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语境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语境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摘要:所谓语境,简单地说就是使用和理解语言的环境。

本文从对境理论在国外和国内的产生与发展进行分析,着重研究马林诺夫斯基、弗斯、韩礼德和海姆斯等人的语境理论。

关键词:语境理论;产生;发展1.语境理论在西方的产生与发展1.1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理论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通过对南太平洋上的土著居民的语言进行观察后首次提出了语境的概念,并得出结论:“如果没有语境,就没有意义。

”他把语境分成两类,分别是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境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

“文化语境”指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情境语境”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景。

马林诺夫斯基虽然提出了“语言环境”概念,但是他并未提出一套完整的语境理论,其论述不仅抽象,而且零散。

1.2弗斯的语境理论弗斯(firth),马林诺夫斯基的学生,吸收了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的情境语境的概念,他把语境切分为“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两类,即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的“情境语境”包括:(1)参与者的有关特征;(2)参与者的语言行为;(3)参与者的非语言行为,它又包括有关的事物和言语行为的影响。

他观察语境的立足点是交际中的话语,界定语境的立足点是语言。

一个言语交际系统包括言语交际的主体(发话人和收话人)、话语、信息传递渠道、外部环境等几项基本因素。

(firth,1950)1.3韩礼德的语境理论halliday在firth的语境思想基础上重视语域研究,将malinowski和firth的的语境理论向上提升了一个层次。

他提出了语域的三个变量,即:语场、语旨、语式。

“语场”即社会行为,也就是正在发生的事件,指正在发生的社会行为的本质、参与者所从事的事情,其中语言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语旨”即角色结构,指参与者是谁,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地位和关系(暂时的及长久的);“语式”即符号构成,也就是语言所起的作用,具体指语言起了什么作用、参与者希望语言起什么作用,语言在语境中的身份及功能等。

情境语义学的逻辑应用研究

情境语义学的逻辑应用研究

情境语义学的逻辑应用研究Introduction情境语义学(Pragmatics)指的是语言使用中的含义、上下文语境、共同知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

情境语义学的研究是人类语言理解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研究的是语言与社会交往的关系和人类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交际与语用能力的发展。

情境语义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它与哲学、语言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紧密相关,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逻辑学中,情境语义学被广泛应用于逻辑推理、知识表示、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中。

本文将探讨情境语义学在逻辑应用研究中的一些典型例子,主要包括上下文推理、指称分析、偏好推断、情感分析和语音识别等方面,将重点分析情境语义学在这些应用场景中的作用和意义。

Example 1: 上下文推理在日常交流中,我们经常用到上下文推理来理解别人的话语。

比如,当我们听到“请把那个东西递给我”这句话时,我们并不知道别人说的究竟是哪个东西,需要通过上下文推理来进行理解。

如果一个人刚刚向我们指了一个物体,我们就可以推断出那个物体就是“那个东西”的具体指向。

在逻辑学中,同样需要进行上下文推理来进行有效的推理,比如确定前提条件和结论、对概念进行定义等。

情境语义学的研究可以为逻辑推理提供有力的支持,使得推理的过程更加准确和高效。

Example 2: 指称分析指称是指用语言为某个对象命名的过程,比如“这个人”、“那个狗”等等。

在真实的场景中,指称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甚至可能出现混淆的情况,比如一个人可能被称为“小李”、“老板”、“公司创始人”等等。

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指称分析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指称分析旨在确定某个指称所代表的是哪个对象,需要考虑语境中的各种因素,包括句法上下文、语义知识、常识推理等等。

情境语义学的研究对指称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它提供了实现自然语言处理中指称识别和解析的基础,为后续的多种应用提供了支持。

Example 3: 偏好推断人类在进行交流时不仅考虑语义,还包括了交往的情境和背景,以及自己的偏好和心理状态。

语境理论发展历程简述

语境理论发展历程简述

语境理论发展历程简述语境理论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旨在探讨词语或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与使用方式。

这一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语言学研究,经过多位学者的探索和发展,至今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第一个提出语境概念的学者是德国哲学家威廉·冯·奥斯特瓦尔德(Wilhelm von Humboldt),他认为语境是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基础。

这一观点在20世纪初得到了英国语言学家J.R. 范布林和道格拉斯·布朗特的进一步发展。

他们认为,语境包括了语义、语用和文化等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是理解语言的关键。

在20世纪中叶,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进一步发展了语境理论。

他提出了句法结构的生成语法理论,强调语境对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和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语言表达的意义是通过生成的句子结构与具体语境相互作用产生的。

20世纪后半叶,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兴起对语境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语言学家埃米尔·迪尔赫曼(Erving Goffman)提出了“面子理论”,指出语境中的面子需求是人们使用语言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语用学家乔恩·奥斯汀和保罗·格里斯用行为理论和语用学的观点对语境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行为意图和承诺等概念,进一步丰富了语境理论。

20世纪末,奥地利语言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思想对语境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认为语言是人类行为的一种形式,没有固定的意义,而是在具体的语境中由使用者协商建立的。

这一思想开辟了研究语言和语境关系的新途径。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也对语境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虚拟助手和自动翻译系统等技术的发展需要深入理解语言的语境和意义,因此语境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运用。

情境语义学对语言哲学中意义理论的发展

情境语义学对语言哲学中意义理论的发展

的意义研究 . 情境语义学提 出了一种薪的意义理论——意义的关系理论。 种薪的意义理 论 , 这 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语言
哲学的意义研究 , 有力地推进 了意义问题研究 的历史 进程。 关键词 : 情境语义学 ; 指称论 ; 观念论; 功用论 ; 为论; 行 语义论
c -
中 圈 分类 号 : 0 59 I 2. ;
义。
功用 论认 为 . 词的意义在于它 的使用 。 语
语 词 在 一 定 的 语 境 中 所 产 生 的 功 能 或 所 起 的
从 意义 ” 一词 的使用看 , 它不仅涉及语词
( ) 句 的含义( 犊 如“ 的意思是 小牛) 而且涉及 , 说 话人 的意 图 ( ,“ 说 这句 话 是什 么 意 如 你
维普资讯
晋翔学f2 2 l0 年第1 0 霸

王建芳
( 南开大学哲学系. 天津 30 7 00 1)

要: 意义问题 是二十世 纪语言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哲学家们 在 “ 意义 研究方面 , 至少提出了五种著名的理
论: 指称论 、 观念论 、 功用论 、 行为论和语义论。 情境语 义学也把意义问题 作为 自身理论研究的核心 问题 。 但不同于以往
维普资讯
晋阳学f2 2年第1 l0 0 蔫
中的“ 果 ” 种实物 。 苹 这 二 、意 义 的 关 系 理 论 — — 一 种 新 的 意 义
理 论
观念 论主张 , 语词 的意义是它在人们头脑
中 所 引起 的 观 念 。例 如 , 当提 及 “ 果 ” 一 名 苹 这
在学 术 界产 生 了广 泛 而 强 烈 的 影响 。18 9 5年 。
理 解语 言如 何运 作 的研究 ,都必须 重视脉 络 功 用 论 、 为论 和 语 义论 。 行

语言学的发展历程

语言学的发展历程

语言学的发展历程一、语言学的起源和发展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源自于人类对语言的研究。

古代语言学的发展始于语言的文字的出现,当人们开始用文字记录语言时,才有了对语言符号的研究。

古代语言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义学和语法学两个方面,即语言的意义和结构。

古代近东文明中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都是人类语言发展早期的文字系统,对研究古代语言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同时,古代语言学家对语言的规律和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如梵语的声韵学、古希腊语的句法学等。

二、语音学的兴起和发展语音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语言中的音素和音韵规律。

语音学在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兴起,并随着实验方法的引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语音学的发展初期,主要集中在音素的分析和分类上,即将语言中的音素进行系统化的描述和归类。

随着实验方法的引入,语音学开始把重点放在语音的物理性质和声音产生过程的研究上。

通过声学分析和实验,语音学家们开始研究语音的频谱、共振和声带振动等特性,深入探讨了语音的声学基础。

三、语义学的发展语义学是语言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语言的意义和语义关系。

从古代起,人们意识到,语言中的词汇和句子都具有特定的意义,因此开始研究语言的意义和语义规律。

在语义学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论和观点,如逻辑语义学、语用学和认知语义学等各种流派。

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语义学也逐渐从传统的基于逻辑的研究转向了更加注重语言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

四、语法学的演变语法学是语言学中的核心分支,它研究语言的结构和句子的构成规律。

从古代起,人们就开始研究语言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词的形态和句子的句法结构。

在语法学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古希腊语的语法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学方面,而句法学的发展则开始于中世纪。

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兴起,语法学逐渐从一个描述性的学科转变为一个规范性的学科,同时也更加注重语言的形式和结构。

试论情境语义学的认知科学意义

试论情境语义学的认知科学意义

摘要 : 情 境 语 义 学 为 外在 世 界 与 内在 心 理 状 态 提 出一 个 情 境 认 知 框 架 , 并 依 此 发 展 了一 个 意 义
理论 , 自然 语 言 语 义 在 这 个 意 义 理 论 中得 到 合 理 解 释 。 从 其 理 论 源 头 、 理 论 视 角’ 及 其 应 用 等 角
20世纪50年代起乔治?米勒gamiller等学者在基于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方面图灵和冯纽曼在计算理论和数字计算机方面乔姆斯基在语言生成理论方面的开创性研究极大地推进了对认知的研究标志着以乔姆斯基等人为主要代表基于客观主义哲学观的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兴起和成熟
逻辑与科学方法论
重 庆 理工大学 学 报( 社会科学 ) 2 0 1 3 年第2 7 卷第9 期
释 和 逻 辑 分 析 以 及 它 对 自然 语 言 中 隐 喻 表 达 的 形 式 刻 画 等 4个 方 面 对 S S的认 知 科 学 意 义 进 行 讨
能 力 和 身 体 运 动 。第 二 代 认 知 科 学 始 自 2 0世 纪
学 传统 和 笛 卡 尔 的 二 元 论 、 先 验论 、 天 赋 论 等 观 点, 认 为 心 智 和 意 义 仅 是 外 部 世 界 的 内部 表 征 , 感 知 与概 念分 离 , 而 推 理 的 先 验 性 使 其 独 立 于 感 知
极作 用 和 重 要 意 义 。本 文 尝 试 从 S S所 提 出 的 情 境认 知 框架 、 对 认 知 词 (以 “ 相信” 为例 ) 的语 义解
关键 词 : 情 境语 义学 ; 认 知科 学 ; 信 息认 知框 架 ; 认 知 词 中图分 类 号 : B 8 1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4—8 4 2 5 ( 2 0 1 3) 0 9—0 0 0 7—0 6

语用学与语义学的分界观的哲学起源

语用学与语义学的分界观的哲学起源

语用学与语义学的分界观的哲学起源摘要:日常语言意义的研究离不开语用学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语用学的哲学起源的深入探索,发现语言学与语用学具有共同的哲学根源,因此,在探讨意义的概念以及界定两者的边界时,都必须结合这一哲学背景来进行深入的思考。

互相补充是意义研究的基础,它不仅是当前的重要特征,而且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语用学;语义学;语言哲学;语言转向一、引言近几年来,国内外语用学领域的研究发展迅猛。

但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分界问题一直饱受争议,一直困扰着语言学家和哲学家。

作为日常语言学派的产物,语用学建立在此哲学基础之上。

因此要想对语用学的研究进行明确的界定,我们就无法将其从语言哲学这一历史发展渊源割裂开。

站在语言哲学维度探讨语用学的理论研究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来源与发展脉络,了解不同观点与发展派别的根本分歧所在。

1本文将从语言哲学背景和思想渊源入手,对语用学的产生和发展进行梳理。

然后对语用学与语义学的研究领域和界面这一饱受争议的问题进行一定的探讨。

二、语用学产生的哲学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关于语用学的争议和语境含义的讨论,我们可以追溯到半个世纪以前的哲学史。

1.历史背景从古至今,西方的哲学历程一直处于三个不同的转折时期:本体论阶段、认识论阶段和语言哲学阶段。

这两个转折点的出现,使得语言的作用逐渐被放到了首位,许多哲学家开始把研究语言置于研究人与世界,人与存在的关系等哲学问题的中心。

2这次转变在数学和逻辑学方面有十分深刻而复杂的背景。

基于这一理论,一场全新的分析哲学运动开始了。

其中,逻辑经验主义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都致力于构建一套完整的人工语言逻辑体系。

然而,后者更加关注于自然语言,尤其是它们的实际应用,从而为日后的语用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纵观语言哲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也可以将其概括为“语形—语义—语用”三个阶段4。

语义到语用这一语言哲学转向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传统语义学的代表人物有弗雷格、罗素、早期维特根斯坦、克里普克以及戴维森等,这些哲学家重视语言本身的意义。

情境语境与翻译

情境语境与翻译

情境语境与翻译杨秋娟李何英张德先语境理论是一门新近发展起来的理论,曾一度成为语言学界的热门话题。

受语境理论的启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翻译家们对语用学、交际理论和社会语言学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对语境与翻译的密切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奈达在后期的翻译理论研究中认为,作为翻译目的的“功能对等”是基于[1]语境的层面,而不是语言系统本身。

而且,笔者认为,在翻译中,引起误译的原因往往不是不理解原文的语言语境,而是对非语言语境尤其是情境语境的忽视。

因为它不象语言语境那样明显和直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上下文,而忽略了对交际因素的分析。

在一些语言学家和翻译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旨在系统地分析情境语境因素在翻译中的作用并指出根据情境语境翻译原文的方法。

1 情境语境语言的使用有其特定的交际环境,因此,在分析语言现象时,我们必须把语言现象与特定的情境语境相联系。

情境语境是指言语行为发生的实际情况,它决定在特定场合下,说话人所传达话语的实际意义。

情境意义不是指“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这些“表层结构”的意义,也不是指乔姆斯基所说的“深层结构”的意义,而是指“外[2]部意义”,即所谓的“言外之义”或“弦外之音”。

情境语境是由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引入语言学理论的(他的“情境语境”包括本文所说的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他的观点后来被伦敦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费斯继承和发展,而韩礼德是继费斯之后伦敦功能学派的又一个在语境研究上作出贡献的人物。

语言学家们所探讨的情境语境的许多方面都可直接应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

在韩礼德的语域理论中,情景语境的构成因素有三种:话语场界(field of discourse)、[3]话语参旨(tenor of discourse)和话语方式(mode of discourse)。

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语言学界和翻译学界的普遍认同。

笔者参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认为时间和地点也是影响话语真实含义的两个重要元素,并将它们归纳为话语场合(setting of discourse)。

语境(情景语境)理论

语境(情景语境)理论

第二部分:马氏语言理论简介
• 20世纪20年代,英国出现了马林诺夫斯 基的“情景意义”思想,其语言学说最 重要的在于强调语言的功能及语境研究 的重要性。马林诺夫斯基使用“情景意 义”来探讨语义,认为语言是工具,而 工具的“意义”在于它的使用。“(语言) 是一种活动方式而不是反映的工具。”
• 马林诺夫斯基在《基里维纳语的分类 小品词》(1920)、《原始语言中的意 义问题》(1923)、《珊瑚园及其魔力• 第二卷》(1935)等几部著作中较为系 统地论述了语言的功能和意义间的关 系,先后提出了“情景语境”和“意 义是语境中的功能”的观点。 • 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理论包括情景语 境和文化语境。
2.著作
• 1913年:《澳大利亚土著家庭》(The Family among the Australia Aborgines) • 1926年:《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 (Crime and custom in savage society) • 1927年:《两性社会学:母系社会与父系社 会底比较》(Sex and reperssion in savage society) • 1935年:Coral gardens and their magic • 1944年:《文化论》 • 1948年:《巫术、科学与宗教》(Magic, Science, and Religion)
第六部分:语境理论在中学英语词汇教 学中的应用
1.情景语境的应用 •在教学生如何用词时除了注意词的字面含义, 还应注意用词的得体性,即所用语言是否适合于 所用的场合。由于选词不当引起的交际失败的例 子比比皆是。 •例如: Bottom up! (一青年译员在正式宴会上口 译中国官员的祝酒辞“干杯”) 在例句里。所以,在这样 正式的场合,应改用“Drink to...”或“To...”

语境理论发展概述

语境理论发展概述

语境理论发展概述摘要:静态语境观把语境视为一种客观存在,且先于交际而存在的、固定不变的常项,交际主体只是被动的参与者。

动态语境观将语境看作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概念,语境会随着交际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关键词:语境静态语境观动态语境观1.引言语境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时期, 他曾多次提出词语的意义依赖于语境的理论,但遗憾的是他没有提出语境的概念。

语境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linowski)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首次提出的。

从马林诺夫斯基(Mlinowski)区分的“文化语境”和“情境语境”到弗斯(Firth)的“语言的上下文”和“情境的上下文”,再到韩礼德(Halliday)的“语域理论”、海姆斯(Hymes)的“交际能力”,最后到莱昂斯(Lyons)、莱文逊(Levinson)等人的“语境理论”,这些理论都将语境看作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先于交际而存在的,固定不变的常项。

我们可以将这些语境理论视为静态语境观。

1986年,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以新的视角对语境进性研究,提出“认知语境”(cognitive context)的概念,即从认知的角度动态地研究语境。

1999年,比利时人维索尔伦(Verschuren)出版了《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

书中他从四个角度详尽地阐述了语境顺应的理论,他认为语言和语境处于互为构建的动态过程(谭晓晨,2000)。

无论是斯珀泊(Sperber)与威尔逊(Wilson)的认知语境理论,还是维索尔伦(Verschuren)的语境顺应理论都认为语境不是静态存在的,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概念。

我们可以将此类的语境理论称为动态语境观。

本文拟对静态语境观与动态语境观加以系统介绍,并试着阐述动态语境观较静态语境观的进步性。

2.静态语境观(1)国外的研究从现代国外语境研究看,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linowski)(1930)通过对南太平洋上的土著居民的语言进行观察后首次提出语境的概念,并得出结论:“如果没有语境,就没有意义。

情境语义学的发展评析

情境语义学的发展评析

界语 义 学 (os lw r mat s 的框 架 内,遭 遇 到逻 p si e ols ni ) b de c 辑 全 能 ( gcl mnsine 1 i i ec )等 问题 ,而 且 它 的基 础 理论 o ao c
期情境语义学研 究设定的理论 目标 ,即为 自然语言构造标 准模型论 ,而其最终 目的则在于它的实用价值 ,即用 以满 足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处理 自然语言和信息的现实需要。 按照这种研究 目标,早期情境语义学研究试图首先奠
情 境语 义 学 (i a o mat s 是美 国人 工智 能学 su t ns ni ) t i e c 家 、 辑 学家 巴威斯 (o awi )和语 言 学 家佩 里 (on 逻 Jn r s B e Jh Pr ) e y ,尤其 是 巴威 斯 , 2 纪 8 年 代初 创 建 的一种 语 r 于 0世 0 义 学理 论 。《 境语 义 学 的发 展》 一文 侧 重于 梳 理情 境语 义 情
早在 2 世纪 6 年代 中期,巴威斯便开始研究 自然语 0 0 言的模型论 ( dl h oy 。但是 ,巴威斯认为,构造 自 Mo eT er) 然语言模型论 的数学工具是不足够的 。在这样的情 况下 ,
他 只 好 回避 超 出一 阶 逻 辑 的数 学 问题 。17 年 后 ,巴威 斯 96 开 始 关注 语 言 学 家 的相 关 研 究 和看 法 。这逐 步 形 成 他 与佩
利用偏函数来表达局部信息 。 句子可 以有歧义。在不 同情境 中,即使相同的句子也 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传递不 同的信息。巴威斯认为 ,逻
定一定的哲学基础 ,然后再在此基础上为 自然语言构造标
准模型论 。然而,巴威斯很快发现,为 自然语言构造标准 模型论极其 困难。 他认为 , 这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数学工具 。 我认为,这种观念是非常狭隘的。因为 自然语言具有极大 的灵活性和变异性,形式语言则具有精确性和单义性,形

论情境语义学研究的发展

论情境语义学研究的发展

论情境语义学研究的发展
史璟
【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年(卷),期】2007(023)005
【摘要】情境语义学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语义理论,它的创始人是美国逻辑学家Barwise和语言学家JohnPerry。

1981年,Barwise在文章《Scenesand Other Situations》中第一次使用“情境语义”一词。

1983年,他俩合作出版了《Situations and Attitudes》一书,标志着情境语义学的正式诞生。

情境语义学研究涉及语言学、哲学、逻辑学、计算机信息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等领域,并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迅猛。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评述该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总页数】3页(P15-17)
【作者】史璟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1-06
【相关文献】
1.情境语义学对语言哲学中意义理论的发展
2.情境语义学的发展评析
3.情境语义学视角下的语篇写作教学研究
4.情境语义学与可能世界语义学比较研究探析
5.情境
语义学的发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义学的发展历程

语义学的发展历程

语义学的发展历程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语言交流的日益复杂,语义学也不断发展演变。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梳理语义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语义学主要集中在语言的起源和词义的研究上。

早在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时期,人们就开始探索语言的起源和意义。

古埃及人通过象形文字来记录事物,而古巴比伦人则使用楔形文字。

这些古代文字系统都反映了人们对事物意义的认知。

在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词义的研究进行了系统化的探讨。

柏拉图认为词与事物之间存在一种本质联系,而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概念与词之间的对应关系。

到了中世纪,语义学的研究逐渐与逻辑学和文法学相结合。

逻辑学家奥克坦提出了“词语的意义来自于它们的使用方式”的观点,强调语言的使用背后蕴含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文法学家普拉特则提出了“语义三角”的概念,即语言、思维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这些观点为后来语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代语义学的发展主要集中在20世纪。

在20世纪初,语言学家弗雷格开始从符号和符号系统的角度研究语义。

他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认为语言是一种交流和协作的工具。

此后,逻辑学家维特根斯坦进一步发展了弗雷格的思想,提出了“语言游戏”的观点,认为词语的意义来自于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

在20世纪中叶,语义学的研究逐渐从形式逻辑转向语用学。

语用学强调语言的使用背后的意图和效果。

语义学家格里斯和塞尔提出了著名的“合作原则”,认为人们在交流中遵循一定的合作规则,这些规则包括合理性原则、明确性原则、合适性原则和合作性原则。

这些原则为理解和解释语言意义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到了21世纪,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语义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计算机科学家开始研究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领域的语义问题。

通过构建语义网络和语义模型,他们试图使计算机能够理解和处理人类语言。

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促进了语义学的发展,也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语义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到现代,经历了从词义研究到语言使用背后意图的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情境语义学最初是作为外延模型论和可能世界语义学的替代理论而创立的,它面向自然语言、面向信息和面向人工智能,是一门交叉性和综合性研究领域。

早期情境语义学研究主要是从哲学层面上来阐释语义问题。

随着其哲学阐释的成功和解题功能的增强,情境语义学经历了一次研究方向的转折和研究范围的拓展,成为众多学科的关注热点。

现在,情境语义学仍然具有巨大研究价值和发展潜力,仍在继续发展。

关键词:三个面向;逻辑全能;弹弓论证;研究转向中图分类号:B81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35(2008)05-0035-05第11卷第5期2008年9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1No.5Sep.2008JournalofHunan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情境语义学的发展贾国恒(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28)收稿日期:2008-05-2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逻辑哲学重大问题研究”(05JJD720.40002);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青年科研课题项目“面向自然语言的情境语义学研究”(C10)作者简介:贾国恒(1971-),男,河南上蔡人,浙江大学博士后,新乡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逻辑、语言与认知的交叉领域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巴威斯(JonBarwise)和心理学家、语言学家佩里(JohnPerry)共同创建了一种新的语义学理论,即情境语义学(situationse-mantics)。

美国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德福林(KeithDevlin)对情境语义学的阐发较早,有许多自己的独立研究,对情境语义学的发展也有重大贡献。

巴威斯和佩里认为,“意义的自然家园是现实世界……我们相信,语言意义应该处于这个充满意义的大体世界图像中,这个世界中充满着生物体恰当适应意义的信息。

”[1]16他们认为,自然语言的主要功能在于传递信息,人工智能的关键问题在于信息的传递、接收和处理,而语言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总是要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

因此,一方面,巴威斯和佩里努力从信息流动和信息内容的角度来构建一种意义理论,这种意义理论不但能够阐释现实世界中包括语言意义的所有种类的意义,而且能够为自然语言(比如英语)构建出一种语义学,以阐释语言的使用者处理信息的方式。

“我们把它称为情境理论,把它在自然语言中的运用称为情境语义学。

”[2]177也就是说,他们希望把把情境语义学构建为一种语义理论,以反映自然语言的意义,把情境理论构建为一种意义理论,以反映现实世界之中的所有种类的意义。

后者是前者的基础理论。

情境语义学研究离不开情境理论研究,这可能会使人错误地认为“情境语义学”这个术语在情境语义学之中有广义和狭义用法之分。

另一方面,作为具有实在论倾向的人工智能学家和语言学家,巴威斯和佩里创立的情境语义学是从现实的信息传递和处理的角度来考察自然界和自然语言中的意义的,他们希望通过研究自然语言和信息来解决人工智能的瓶颈问题。

所以,作为一种语义理论,我总结,情境语义学具有“三个面向”的学科性质:面向自然语言、面向信息和面向人工智能。

可见,情境语义学是一个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研究领域。

因而,自创立以来,情境语义学的发展就受到多种学科和众多学者的关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情境语义学逐渐传入国内,并于近两三年来呈现出热点之势。

本文的主旨是厘清和评述国外情境语义学的发展,为国内逐渐升温的情境语义学研究状况提供它的一个清晰的发展历程和一些适当评论。

按照它的发展历史,我把情境语义学的发展分为下述两个阶段。

一早期情境语义学的发展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巴威斯就开始研究语言模型论。

但是,像其他人一样,巴威斯回避了超出源自一阶逻辑的数学难题。

1975~1976年,巴威斯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举办了一个数学历史研讨班。

在这次研讨活动中,巴威斯强烈感受到包括他自己在内的逻辑学家所说的数学活动本性对于自然语言的不足够性。

于是,巴威斯就开始关注语言学。

20世纪7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和数理逻辑学家蒙塔古(RichardMontague)首创了自然语言的一个形式语义理论,即蒙塔古语法(MontagueGram-mar)。

然而,巴威斯认为蒙塔古语法不能令人感到满意。

他指出,蒙塔古语法虽然吸引人,但它有两个方面令人感到不满。

一方面,它处在可能世界语义学的框架内。

但是,可能世界语义学以及其他基于“世界”的传统理论所提供的意义分析工具都不能处理自然语言的丰富语义。

因而,他对基于“世界”的传统理论感到不满。

“这种不满的根源……在于基于世界的传统理论对命题态度报道(propositionalattitudereports)的考察虽然有关但比较简单。

”[3]61例如,可能世界语义学遭遇到逻辑全能(logicalomniscience)等问题,即它错误地断定,如果你看到、知道或相信φ,那么你也就看到、知道或相信与φ逻辑等值的或者由φ而合乎逻辑地推出的任何ψ。

这是令人不可接受的。

另一方面,支持蒙塔古语法的外延模型论(Ex-tensionalModelTheory)在计算上也毫无希望,即使在最初级的层次上也是如此,因为它使用的是武断的有穷类型的总体函数(totalfunctionsofarbitraryfinitetype)。

所以,巴威斯就考虑怎样利用可遗的相容的部分函数(hereditarilyconsistentpartialfunctions)来重构蒙塔古语法。

但是,他很快发现,可能世界语义学中潜藏着语义整体论(SemanticHolism),而语义整体论与利用部分函数来表达部分信息(partialinformation)是不一致的(incompati-ble)。

语义整体论可以追溯到现代逻辑学先驱弗雷格那里。

弗雷格认为,无论其所使用的情境(situa-tions)如何,句子的所指(reference)都是其真值,非真即假。

实际上,自然语言中的绝大多数句子都不能一成不变地划分为真或假,它们可能在一些情境中为真,但同样的句子在其他情境中却可以为假。

所以,巴威斯认为,弗雷格的这个技术决定把一种语义整体论偷偷带进了逻辑的核心,从逻辑学家那里剥夺了情境。

1979年秋,佩里举办了一次关于弗雷格和命题态度的研讨班。

同年冬,巴威斯举办了一次关于感知报道(perceptualreport)语义学的研讨班。

他们的研讨班都遭遇到他们后来称之为“弹弓论证(slingshot)”的问题。

弹弓论证其实是一种先验性论证。

“弹弓论证”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意思是说这种论证的篇幅都很短小,使用的理论工具都很简单,仅包含一种摹状词理论和当时流行的逻辑等值概念,而没有长篇大论的篇幅和可以称得上“飞机导弹”的复杂理论工具。

丘奇(AlonzoChurch)、奎因(W.V.Quine)和戴维森(DonaldDavidson)等人都以不同形式使用过弹弓论证。

例如,对于下列句子:(1)斯科特是《崴弗利》一书的作者。

(2)斯科特是那位总共写了29部关于崴弗利的小说的人。

(3)斯科特所写的关于崴弗利的小说的数目是29。

(4)犹他州的县的数目是29。

从事实上看,这四个句子都是真的。

丘奇论证说,除了真值相同外,句子(1)与(4)没有任何共同点;因为句子的所指就是它的真值,所以从前一个句子过渡到下一个句子时,句子的所指总是相同的。

因而,他得出结论说:“所有的真句子都有相同的所指,这至少是有道理的。

”[4]25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弹弓论证。

但是,按照巴威斯和佩里的思想,这种弹弓论证存在巨大缺陷。

直觉上,情境就是对象和关系的复合体。

对于上述弹弓论证,从一种角度看,在(1)和(2)这两个句子所指示的情境中,唯一的对象是斯科特,但在句子(3)和(4)所指示的情境中,唯一的对象却是29。

因此,句子(2)与(3)就不能必然地指示相同的情境。

从另一种角度看,“《崴弗利》一书的作者”不能简单地解释为斯科特,而是要把它所提及的对象和性质的复合体贡献给句子(1)所描述的情境;同样的道理,“那位总共写了29部关于崴弗利的小说的人”也把它所提及的对象和性质的复合体贡献给句子(2)。

这样看来,句子(1)与(2)所指示的情境就不是必然相同的;同样的道理,句子(3)与(4)之间也存在类似情况。

总之,这两种角度都不能保证上述弹弓论证的有效性。

佩里参加了巴威斯的关于感知报道语义学的研讨班,他注意到自己与巴威斯的思想具有一致性。

在巴威斯的研讨班的最后一天,佩里向巴威斯建议他们之间进行合作,就弹弓问题合写一篇文章。

起初,他们都认为,1979~1980年冬春之交的那一周就可以把文章写好。

可是,在具体合作中,他们很快就发现,“当我们把两种思想混合在一起时,却存在着激烈的反应,比我们的预料要大得多。

”[1]8因为他们的思想不但在拒斥弹弓论证上具有共同点,而且在其他很多方面都是互补的。

巴威斯“关注与部分结构和部分信息的作用有关的东西,而约翰则关注从开始认识到语言与思维的效应(efficien-cy)时起我们拥有什么,关注句子和心智状态根据它们的语境来传达不同信息的能力。

把这两种关注与我们对实在论传统的共同承诺放在一起,正如我们在书中所展现的那样,就产生了情境语义学。

”[5]xiii巴威斯非常看重他们的合作,他说:“今天的情境语义学,正如我们所理解,产生于我和约翰的合作成果。

”[5]xii《隐蔽的情境》(TheSituationUnderground)是巴威斯和佩里合作的第一篇有关情境语义学的成果,但它并没有形成系统理论,甚至连“情境语义学”这个概念也没有提出。

1981年,巴威斯在美国《哲学杂志》(JournalofPhilosophy)上独立发表一篇重要的开创性论文《情形和其他情境》(ScenesandOtherSituations)。

在这篇论文中,巴威斯“首创了‘情境语义学’这个术语。

”[7]xiii因此,可以说,《情形和其他情境》标志着情境语义学的正式诞生。

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巴威斯和佩里合著的论文还有《情境和态度》(SituationsandAttitudes)(1981)和《语义质朴性和情境坚强性》(SemanticInnocenceandUncompromisingSituations)(1981),以及专著《情境与态度》(SituationsandAttitudes)。

《情境与态度》出版于1983年,它是巴威斯和佩里对他们以前已有的情境语义学成果的总结和进一步发展。

因此,《情境与态度》是他们关于情境语义学研究的早期代表作。

《情境与态度》很快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评论。

因此,《情境与态度》出版一年半后,巴威斯和佩里以访谈录的形式撰写了论文《情境的转换和态度的转变》(ShiftingSituationsandShakenAttitudes),以回应众多学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