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挫折教育的误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挫折教育的误区

摘要:挫折教育作为以提高青少年挫折承受力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一直以来深受重视,但由于其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众多误区,如认为挫折教育就是“吃苦教育”、“失败教育”、“痛苦教育”和“速成教育”等,致使挫折教育的实施效果受到了很大影响。为使青少年健康成长,提高青少年的挫折承受力,走出挫折教育的误区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挫折教育;挫折承受力;误区

挫折教育是以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为基础,运用适当的手段,以提高青少年挫折承受力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生活的日新月异,特别是作为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耐挫能力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1994年八届全国政协二次会议上,全国青年政协委员针对我国青少年在生存意识、实践能力及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缺陷,集体呼吁:少儿跨世纪素质培养不能再等了。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充分说明了青少年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虽然挫折教育在各界人士的关注下开展近十年了,但其效果却微乎其微。而且据相关资料显示,作为挫折教育真正受益者的学生对此还抱有排斥态度及对立情绪。究其原因,主要是挫折教育在开展过程中缺少心理学理论指导,没有有效的教育对策,出现了很多误区。

一、认为挫折教育就是“吃苦教育”

众所周知,当代青少年由于其独生子女的特殊身份而受到过分的溺爱,使其挫折承受力较差,所以很多家长和老师经过反思认为挫折承受力差是因为没吃过苦,只要让他们多吃点苦就行了。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以“吃苦教育”为主题的各种夏令营热起来了。如去旷野跋涉、到深山探险、调查农村人民的生活、寻访边远的穷山村等。但轰轰烈烈的吃苦教育过后,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很多家长反映小孩参加完活动回来以后,反而变本加厉,娇气更足了。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有两个:首先,青少年都是在家长的压力下不得不面对这种生活的,所以其完全是一种被动的忍受。要知道,挫折承受力应该是个体在其目标行为受到阻碍时,通过主动克服阻碍的过程中获得的。这种被动的忍受过程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青少年的挫折承受力的,甚至有些孩子在参加完这些活动后产生补偿心理,认为自己按照家长的意愿吃了很多苦,所以回到家里才会变本加厉。其次,即使有些青少年通过这样的活动获得一些面对挫折的经验,但由于这种经验获得的情境是人为炮制出来的,与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情境有很大的距离,这就使得这些经验无法顺利地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失去了挫折教育的效果。甚至有些活动完全把挫折教育等同于“体能训练”,无视青少年的生理极限,强迫青少年做高

强度的活动,使青少年的心身受到摧残。日前,上海一名15岁的中学生在西安参加拓展训练出现中暑、引起多脏器衰竭的消息已经引起了多方面的反思。总之,挫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切实提高青少年克服挫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依赖于教育主体的主动参与,通过克服日常生活中的挫折情境来获得,并不需要通过专门的“吃苦教育”。

二、认为挫折教育就是“失败教育”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已有了很大提高,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有意无意地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一条铺满鲜花的阳光大路,这就使得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很少遇到挫折,于是很多人就认为生活太顺是当前青少年挫折承受力差的主要原因。因此,有一些家长和教师就打着挫折教育的旗号,人为地在青少年的成长道路上制造失败,认为只要孩子多经历失败就会使挫折承受力有所提高。这是完全错误的。虽然挫折教育提倡让中学生在挫折中磨炼意志,获得面对挫折的经验。但挫折并不等于失败。不断的失败会对中学生的心理造成许多负面影响,更会因不恰当归因使中学生产生自卑、抑郁、攻击、厌世甚至自杀等不良后果,尤其是不断的失败体验会使得青少年在面对挫折时丧失战胜挫折的信心。当青少年面对挫折时,总会想方设法解决困难,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但如果家长和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故意制造麻烦,阻碍青少年目标的达成,就会使其体验到挫折而全面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降低了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从此不再相信通过努力能获得成功,这反而使青少年的挫折承受力降低,因此,挫折教育绝不等同于失败教育。真正的挫折教育应该在青少年面临挫折时给予有效的指导,培养孩子战胜挫折的能力和信心,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战胜挫折的勇气,这才是挫折教育的根本宗旨。

三、挫折教育就是“痛苦教育”

按照《心理学词典》(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出版)的解释,挫折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很多人认为这种情绪体验就是痛苦,所以很多家长和教师无视中学生心理健康,刻意在其成长道路上设置一些荒谬的障碍,使他们的心理受到伤害。甚至有新闻报道汕头惊现“管教”孩子的专用藤条,“教好儿子,藤条1元”。近日,一块1米多高、红底黑字的广告牌在汕头市区百合园小区的大门处显得特别醒目。原来这块广告牌是附近一家竹制品店摆出来的,店主想通过这个广告来促销藤条。对于这个“创意广告”的推出,店主显得极为得意,他抽出一根1米来长的藤条向记者推介:“现在的孩子顽皮得很,尤其是男孩子,不教育不行。我这藤条打下去有痛无伤,教育孩子刚刚好。你看,广告才摆了几天,已经卖出十多根。”以上种种现象都反映出当前很多的家长,正从溺爱教养方式的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很多的家长甚至是教师都把挫折教育作为痛苦教育来实行,更有甚者像这位店老板,干脆把挫折教育等同于“皮肉之苦”。这显然不对。要知道挫折教育应该贯穿在一个人成长的始终,单靠吃几天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过分的痛苦还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逃避和退缩的心理,产生抵触情绪,降低学生接受挫折教育的积极性,反而会降低挫折教育的效果。真正的挫折教育,绝不等同于“痛苦教育”,相反,青少年在挫折教育的指导下顺利战胜挫折,达成自己的既定目标,还会体

验到自我实现的快乐和愉悦,所以,各位家长和教师切莫将“痛苦教育”当成挫折教育,挫折教育应该是愉悦的,甚至应该是美的。

四、挫折教育是“速成教育”

挫折教育是旨在培养青少年的挫折承受力,也就是个体受到挫折时,能够战胜挫折,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只有挫折承受力的提高才能将挫折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使学生受到挫折后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过来。而作为个体面对挫折的能力,其培养绝不可能是在短时间内就见效的,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都应该是从“知、情、意”三个方面进行的教育。也就是说,挫折教育首先应该形成正确的认知。提高青少年对挫折情境的认知,认识到挫折情境的普遍性,形成良好的挫折预期,不至于在面对挫折时手足无措。其次,宣泄不良的情绪。面对挫折时青少年都会产生诸如紧张、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能够将这些消极情绪及时宣泄出来,才不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最后,锻炼意志品质。克服困难是评判意志行为的首要特征,只有在种种困难的克服之中意志才能得到体现。不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行动不是意志行动。一个人在行动中,克服的困难越多越大,这个人的意志越坚强;反之,就证明这个人的意志薄弱。综上所述,挫折教育不是“保健品”,缺啥补啥,平时不足就靠假期来补。挫折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是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知、情、意、”三个方面的教育逐步积累,最终使青少年获得耐受挫折的能力。

总之,挫折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绝不等同于“吃苦教育”、“痛苦教育”、“失败教育”和“速成教育”,其实施过程应该注意到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从人本关怀的角度出发,运用有效的教育手段,以提高青少年挫折承受力为根本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使目前的挫折教育走出误区,获得理想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