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US指导急性心梗死介入治疗

合集下载

IVUS在冠状动脉疾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IVUS在冠状动脉疾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IVUS在冠状动脉疾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通过导管技术将微型超声探头送入血管腔内,显示血管横截面图像,从而提供在体血管腔内影像。

IVUS能够精确测定管腔、血管直径以及判断病变严重程度及性质,在提高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认识和指导介入治疗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共识专家组依据国内外IVUS临床研究结果,结合国内临床应用经验和体会,以实用为主旨,拟定了本共识,以期规范操作,并提高临床医生腔内影像学的运用和解读水平。

一、IVUS的成像原理及器械类型医用超声成像导管发射超声波,部分超声从组织折射返回传感器产生电脉冲,最后转换成图像。

目前可用的IVUS探头频率为25~60MHz,既往IVUS导管的分辨率为100~200μm[1],新型的IVUS导管分辨率有进一步的提高。

虚拟组织学IVUS成像(virtual histology-IVUS,VH-IVUS)[2]、整合背向散射的血管内超声(integrated backscatter-IVUS,IB-IVUS)[3]以及iMAP-IVUS[4]系统均采用新型后处理技术,通过功率频谱的处理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运算处理不同组织的不同回声频率,对斑块的组织成分进行模拟成像和定量分析。

目前IVUS换能器分为机械旋转型及电子相控阵型两种类型。

二、图像获取的控制及操作技术(一)术前准备术前应常规肝素化。

如无禁忌证,在图像获取前需在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100~200μg,避免导管诱发的冠状动脉痉挛,并真实反映冠状动脉直径。

(二)导管准备机械旋转型导管需在体外用生理盐水预先冲洗,排除保护鞘内气泡。

相控阵型超声导管无需排除空气,但在送入冠状动脉前需要去除导管周围的环晕伪像。

(三)图像调整记录影像前可通过调整景深和增益来适应不同血管的管腔直径,并调整图像信号的清晰度,但要注意过度增加增益会增加血液的噪点,减低图像的分辨率。

ivus的原理及应用

ivus的原理及应用

IVUS的原理及应用1. 什么是IVUSIVUS(Intravascular Ultrasound)全称为血管内超声,是一种利用超声波对血管内部结构进行成像的技术。

IVUS主要通过将超声探头引入血管内,利用超声波在体内组织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实现对血管内部结构的高分辨率成像。

2. IVUS的原理IVUS的成像原理基于超声波在组织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

当超声波通过介质之间的界面时,会发生部分反射和衍射。

通过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可以重建出组织的内部结构。

IVUS的超声探头由发射器和接收器组成。

发射器产生超声波脉冲,通过探头的媒质传播到血管壁。

当超声波遇到血管壁的不同组织结构时,会部分反射回来。

接收器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然后将这些电信号经过放大和处理,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生成血管内部的三维成像。

3. IVUS的应用IVUS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以下几个应用领域:3.1 冠心病的诊断IVUS可以通过对冠状动脉进行成像,获取血管壁的内部结构信息。

这对于评估冠心病的程度、位置和形态变化等是非常有帮助的。

凭借高分辨率的成像能力,IVUS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3.2 血管病变的评估IVUS还可用于评估血管内膜厚度、斑块组成和斑块稳定性等指标,帮助医生确定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

这对于血管病变的诊断、分级和评估治疗效果等具有重要意义。

3.3 冠脉支架植入过程中的导引在冠脉支架植入手术中,IVUS可以提供实时的血管内成像,帮助医生准确定位和定量评估病变,以及支架的展开、定位和扩张情况,确保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4 手术前后的血管评估通过IVUS技术,在手术前后对血管进行评估,可以直观地观察手术前后的血管状态,包括血管直径、变形、斑块分布等,并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

3.5 介入治疗的支持IVUS可以为介入治疗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器械和治疗方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血管内超声(IVUS)操作规范.

血管内超声(IVUS)操作规范.

血管内超声(IVUS)操作规范.血管内超声(IVUS)操作规范[原理]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是指无创性的超声技术和有创性的导管技术相结合,使用末端连接有超声探针的特殊导管进行的医学成像技术。

通过心导管将微型化的超声换能器置入心血管腔内,多晶片换能器环形阵列或单晶片换能器高速旋转(1800转/分)完成360°动态血管截面扫描,通过成像处理系统,回波信号强弱以灰阶形式显示,二维横截面成像,显示心血管断面形态。

[适应症] 血管内超声主要应用于冠状动脉系统的诊断、指导、评估。

1.冠状动脉造影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例,如:临界病变、模糊病变;2.指导一些复杂、特殊病变,如:左主干病变、开口及分叉病变、CTO病变、桥血管病变等;3.需明确病变形态和斑块性质;4.评价病变长度,明确支架的选择和放置;5.评价支架植入术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疗效;6.冠状动脉病变的远期随访性研究。

[禁忌症]无绝对禁忌症。

[用物准备]1.IVUS主机、IVUS连接盒(PIM盒)、自动自动回撤装置;2.IVUS导管;[操作流程]1.如需VH-IVUS和FFR功能,开机前先连接主机后下方的ECG和BP电缆线,导入心电信号和有创压;2.启动主机,新建病例,视屏右上角红心闪烁证明心电信号连接成功,无心电信号将丢失VH-IVUS功能,但不会影响灰阶IVUS的录制;3.进入HOME界面(实时录制状态);4.将PIM盒(IVUS导管连接盒)放入无菌袋,IVUS导管连接PIM盒,待视屏左下方提示catheter Insert再将导管送入体内;5.在血管造影检查的基础上,选定所需检查的血管和病变部位;6.同普通介入治疗,按1000IU/Kg追加普通肝素,防止导管血栓;7.采用6 F及以上的指引导管放置到冠状动脉口,将0.014英寸的指引导丝送至靶血管的远端;8.将血管内超声导管(电子相阵控)沿指引导丝送至指引导管口(冠脉开口)暂停,按下RING DOWN键待环晕伪影消失再继续推送;9.将超声导管送至需要进行检查的病变部位的远端,按下RECORD键,自靶血管的远端至冠脉开口以一定的速度连续回撤,完成完整超声影像录制,然后对感兴趣的部位再重点检查的;10.录制过程VH Off,只要接通心电信号就具有VH-IVUS信息;彩色血流功能需要事先选择,按Chroma键,视屏下方显示Chroma Flow on;11.最后对采集的影像进行测量、分析、整理、存档。

ivus冠脉介入治疗标准

ivus冠脉介入治疗标准

ivus冠脉介入治疗标准
IVUS(血管内超声)是一种用于冠脉介入治疗的影像学技术,它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血管壁图像,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病变严重程度和指导介入治疗。

冠脉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导管将薄导丝引入冠状动脉,然后通过膨胀支架(通常是金属支架)的方法来扩张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以恢复血流。

IVUS在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通常涉及以下一些方面:
1.病变评估:IVUS能够提供更详细的冠脉病变信息,包括动脉
壁的厚度、斑块的性质、病变的长度等。

这有助于医生更全面
地了解病变的特征,以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2.支架放置的指导:在介入治疗中,医生可能需要放置支架来扩
张狭窄的血管。

IVUS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定位支架的放置位置,并确保支架充分扩张,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结果评估:介入治疗完成后,IVUS还可以用于评估治疗的效
果,包括支架的展开情况和血流通畅度。

这有助于医生判断治
疗是否成功,是否需要进一步的调整或干预。

虽然IVUS在冠脉介入治疗中具有很多优势,但它并非始终是必需的。

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变的复杂程度来决定是否使用IVUS。

治疗标准可能会根据不同的临床指南和医疗实践而有所不同,因此最好咨询专业的心血管专家以获取最新的指南和建议。

血管内超声(IVUS)操作规范

血管内超声(IVUS)操作规范

血管内超声(IVUS)操作规范[原理]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是指无创性的超声技术和有创性的导管技术相结合,使用末端连接有超声探针的特殊导管进行的医学成像技术。

通过心导管将微型化的超声换能器置入心血管腔内,多晶片换能器环形阵列或单晶片换能器高速旋转(1800转/分)完成360°动态血管截面扫描,通过成像处理系统,回波信号强弱以灰阶形式显示,二维横截面成像,显示心血管断面形态。

[适应症]血管内超声主要应用于冠状动脉系统的诊断、指导、评估。

1.冠状动脉造影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例,如:临界病变、模糊病变;2.指导一些复杂、特殊病变,如:左主干病变、开口及分叉病变、 CTO病变、桥血管病变等;3.需明确病变形态和斑块性质;4.评价病变长度,明确支架的选择和放置;5.评价支架植入术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疗效;6.冠状动脉病变的远期随访性研究。

[禁忌症]无绝对禁忌症。

[用物准备]1.IVUS主机、IVUS连接盒(PIM盒)、自动自动回撤装置;2.IVUS导管;[操作流程]1.如需VH-IVUS和FFR功能,开机前先连接主机后下方的ECG和BP电缆线,导入心电信号和有创压;2.启动主机,新建病例,视屏右上角红心闪烁证明心电信号连接成功,无心电信号将丢失VH-IVUS功能,但不会影响灰阶IVUS的录制;3.进入HOME界面(实时录制状态);4.将PIM盒(IVUS导管连接盒)放入无菌袋,IVUS导管连接PIM盒,待视屏左下方提示catheter Insert再将导管送入体内;5.在血管造影检查的基础上,选定所需检查的血管和病变部位;6.同普通介入治疗,按1000IU/Kg追加普通肝素,防止导管血栓;7.采用6 F及以上的指引导管放置到冠状动脉口,将0.014英寸的指引导丝送至靶血管的远端;8.将血管内超声导管(电子相阵控)沿指引导丝送至指引导管口(冠脉开口)暂停,按下RING DOWN键待环晕伪影消失再继续推送;9.将超声导管送至需要进行检查的病变部位的远端,按下RECORD键,自靶血管的远端至冠脉开口以一定的速度连续回撤,完成完整超声影像录制,然后对感兴趣的部位再重点检查的;10.录制过程VH Off,只要接通心电信号就具有VH-IVUS信息;彩色血流功能需要事先选择,按Chroma键,视屏下方显示Chroma Flow on;11.最后对采集的影像进行测量、分析、整理、存档。

ivus指导支架植入指征

ivus指导支架植入指征

ivus指导支架植入指征
VUS下最佳支架植入的MUSIC标准:①最小支架面积(MSA)≥90%平均参考管腔面积或≥100%较小参考管腔面积;②若MSA>9 mm²,则MSA≥80%平均参考管腔面积或≥90%较小参考管腔面积。

在DES时代,IVUS指导的支架或后扩张球囊尺寸推荐标准:①近端参考、远端参考或病变处的外弹力膜直径(EEL)至少减少0.5 mm;②参考管腔直径亦参考以上标准;最佳球囊尺寸则依据支架近端和远端机支架最狭窄处中膜到中膜的直径。

基于EEL测量的支架大小通常比基于管腔参考直径测量的支架更大,而OCT的不足之处在于仅部分病变可以看到EEL。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指征:1.不稳定冠心病,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心绞痛等,由于斑块不稳定很容易形成急性血栓,造成血管堵塞。

2.急性心肌梗死,需要迅速开通血管恢复血流,挽救濒临死亡的心肌细胞,保护心功能。

3.稳定性冠心病,血管狭窄严重,有多支病变等,经过正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内膜由于脂质沉积,可形成不同程度的斑块,阻塞血管,引起阻塞血管远端心肌细胞缺血,严重者可出现心肌细胞坏死,临床表现为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冠心病支架植入手术是较为先进的治疗方法,只要掌握好适应证,疗效显著。

IVUS结合FFR指导冠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价值

IVUS结合FFR指导冠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价值

IVUS结合FFR指导冠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价值冠状动脉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脏疾病,冠脉临界病变是指冠脉狭窄程度达到或超过50%的情况。

冠脉临界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是冠状动脉疾病管理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血流储备指数(FFR)和血管内超声(IVUS)被广泛应用于冠脉介入治疗的指导中。

IVUS是一种采用超声波技术对冠脉进行实时成像的技术。

通过IVUS可以直观地观察病变部位的形态特征、病变程度和血管壁的异常情况。

IVUS可以提供更准确的冠脉病变诊断和评估,帮助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与传统的冠脉造影相比,IVUS能够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对于评估冠脉病变的程度和位置、血管壁的异常情况、血管内血栓的存在等方面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而FFR是一种通过测量冠脉狭窄部位供血的压力差来评估狭窄程度的指标。

FFR与传统的冠脉造影相结合,可以帮助医生明确病变部位的临床重要性,帮助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血管成形术。

FFR<0.8是常用的临界值,低于0.8意味着供血压力下降,需要进行血管成形术。

IVUS和FFR的结合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全面地评估冠脉临界病变的临床重要性,指导冠脉介入治疗的决策。

IVUS可以提供冠脉病变的形态学信息,包括狭窄部位的长度、斑块的形态特征和斑块的负荷。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变的稳定性和脆弱性,评估血管壁的异常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

而FFR可以衡量冠脉病变对供血压力的影响,明确冠脉病变的临床重要性。

根据FFR 值的高低可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血管成形术,帮助医生更准确地确定治疗的范围和程度。

IVUS和FFR的联合应用可以避免冠脉介入治疗的过度和不足,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IVUS结合FFR指导冠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价值

IVUS结合FFR指导冠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价值

IVUS结合FFR指导冠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价值IVUS指内镜超声检查,FFR是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指导值。

它们的结合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指导介入治疗。

这种方法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可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的不适感,降低治疗成本,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详细探讨IVUS结合FFR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价值。

一、IVUS和FFR的基本原理IVUS是通过在血管内部放置超声探头,利用超声波成像原理来检查冠状动脉内腔的情况。

它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血管壁图像,帮助医生判断血管内部的病变情况,如斑块的性质、位置、厚度等,为病变的评估提供更直观的信息。

FFR则是利用特殊导管在冠状动脉狭窄处进行压力测量,通过测算舒张末期压力与最大通气末压力的比值,来评估冠状动脉病变是否具有诱发心肌缺血的临界价值。

通过该数值来评估是不是需要介入治疗。

在临床上,IVUS常用于评估狭窄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和介入治疗后的效果。

而FFR则常用于评估一般介入治疗是否必要以及是否为有效介入。

二、IVUS结合FFR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价值1.提高决策的准确性IVUS可以提供血管内部的直观信息,帮助医生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和类型,指导介入治疗方案。

而FFR可以量化地评估病变对心肌的影响程度,判断是否需要介入治疗。

结合IVUS和FFR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的程度和对心肌的影响,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2.减少并发症的发生IVUS和FFR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式和介入器械,避免过度扩张、损伤或血管内留置物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

尤其是在介入治疗复杂病变时,结合IVUS 和FFR可以更有效地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3.提高治疗的成功率IVUS和FFR可以提供更精确的血管解剖学信息和心肌供血情况,帮助医生更准确地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案和器械,并提供更准确的介入位置和介入程度,从而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效果。

简述ivus操作方法

简述ivus操作方法

简述ivus操作方法
IVUS(即内镜超声检查)是一种介入性的心血管检查方法,它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狭窄的血管和冠状动脉的内壁情况。

IVUS操作步骤如下:
1. 给患者注射局部麻醉剂和轻度镇静剂,以消除疼痛和痉挛。

2. 将一根硬质的导管插入患者的动脉中,将导管推进到心脏血管系统中。

3. 经由导管逐渐推进IVUS探头,探头可以旋转和移动,以在不同角度下扫描血管。

4. 控制设备画面,通过屏幕观察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内壁的真实情况。

5. 根据IVUS所提供的图像及相关数据,医生可以进一步诊断患者的心血管病变程度,和进行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IVUS检查中,患者需要长时间保持不动,需要经过医生的专业培训和操作技巧。

同时,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相对其他检查较短,但还是需要逐渐恢复,避免运动和剧烈活动,以防发生需收住院的并发症。

IVUS结合FFR指导冠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价值

IVUS结合FFR指导冠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价值

IVUS结合FFR指导冠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价值近年来,随着介入心脏病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冠脉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冠脉介入手术中,IVUS(血管内超声)和FFR(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指数)是两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它们能够提供冠脉狭窄程度、形态的详细信息,帮助医生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IVUS结合FFR作为冠脉介入治疗的指导工具,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将从IVUS和FFR的原理、价值以及结合两者指导冠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优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IVUS的原理和临床应用IVUS是一种通过血管内超声探头,直接对冠脉进行成像的影像学技术。

其原理是利用高频超声波对血管壁进行扫描,直观地显示血管壁的结构、内膜厚度、病变特征等信息,是目前诊断冠状动脉疾病最为准确的有效手段之一。

IVUS可以测量血管腔直径、高亮斑点的特性和内膜或斑块的性状等,为判断冠脉狭窄的程度和位置提供了直观的参考。

在冠脉介入治疗中,IVUS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变的类型、位置、长度和严重程度,指导支架的选择和放置,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IVUS还可以评价支架的扩张情况和密合度,及时发现支架内再狭窄、未获得完全扩张、裂解等问题,使介入治疗更加准确、安全和有效。

FFR是指在导管室内用导管测量舒张期静息状态下的最大冠状动脉血流压力和最大冠状动脉血流压力比值。

它是冠脉支架置入前评估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一种生理性指标,FFR值越接近1.0,说明冠状动脉供血相对充足,支架置入的必要性也越小。

在FFR值在0.80以下的患者中,支架置入后的预后要好于保守治疗。

FFR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介入治疗前评估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帮助医生决定是否需要介入治疗;二是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指导支架的放置位置和数量,保证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IVUS和FFR是两种独特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

IVUS可以直观地显示冠脉病变的形态和特征,提供详细的解剖信息,对于复杂病变的判断有一定的优势。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多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完整版)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多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完整版)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多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完整版)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

目前,针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而言,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被认为是开通梗死血管、挽救濒临坏死心肌最有效的再灌注疗法。

然而,针对冠脉多支病变如何合理选择再灌注治疗策略一直是急诊介入领域讨论的难点与热点。

冠状动脉造影发现,AMI的临床病例中,有30%~50%的患者存在多支血管病变(Multivessel disease,MVD) ,MVD患者的病死率较单支血管病变( Single vessel disease,SVD) 者显著增高,多支冠脉病变病史较长,并发症较多,远期预后较差。

多支血管病变AMI患者行PCI是否与单支病变患者一样能改善左心功能、减少心脏事件,一直受到关注。

由于STEMI时全身高凝状态,干预非靶血管后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较高,以及非靶血管干预时如果出现无复流,往往恶化血流动力学等潜在增加并发症的危险性,2011 年ACCF/AHA/SCAI PCI指南指出,急诊PCI时干预非梗死血管是有害的,除非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同时非梗死血管下游缺血面积较大才会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

众多研究结果支持这一观点。

APEX-AMI研究共入组2201例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STEMI患者,其中217例(9.9%)在接受完全血运重建。

结果提示,干预非“罪犯”血管的患者90天死亡率、慢性心力衰竭及休克发生率显著高于仅处理罪犯血管的急诊PCI患者(18.9%vs 13.1%,P=0.011)。

HORIZONS-AMI研究入组多支血管病变接受PCI的STEMI 患者668例,分为one-time PCI策略(n=275)及分次PCI策略(n=393),随访1年。

IVUS操作与流程

IVUS操作与流程

IVUS操作与流程IVUS(Intravascular ultrasound,血管内超声)是一种介入性心脏检查技术,通过在冠状动脉或其他血管内插入超声探头,利用超声波在血管内部生成图像来评估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

IVUS操作和流程如下:1.患者准备:患者需要在手术前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如禁食等。

在手术前,医生会评估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并解释手术的目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

2.局部麻醉:通常,在IVUS检查中,只需要局部麻醉即可。

医生会在穿刺点附近注射一小量局部麻醉剂,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3.插入导管:医生会在手术中将导管插入到合适的血管中,通常是在大腿或手臂上。

导管的插入过程需要使用X光机或超声波等成像技术来引导。

4.导管进入血管:一旦导管插入正确的位置,医生会将导管通过动脉或静脉进入患者的血管。

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一些不适,但通常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5.引导导管进入感兴趣的血管:为了进行IVUS检查,医生会使用X 光机或超声波等成像技术引导导管进入感兴趣的血管。

医生会在成像中心获取图像以确定导管的精确位置。

6.插入IVUS探头:一旦导管进入了感兴趣的血管,医生会将IVUS探头插入导管中,使其靠近血管壁。

IVUS探头通常包括一个超声波发射器和接收器,可以发出并接收超声波,然后将其转化为图像。

7.开始扫描:一旦IVUS探头插入到正确的位置,医生会开始扫描。

探头会放射超声波并记录反射的声波信号。

这些信号会被接收器收集和处理,并转化为图像显示在监视器上。

8.评估图像:医生会根据IVUS图像评估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图像通常显示血管内腔的截面,血管壁的厚度和异常,如斑块。

医生会使用这些图像来评估血管的状况,包括狭窄程度和血管壁异常,进一步指导治疗。

9.打印和存储图像:医生通常会打印并存储IVUS图像,以备将来参考。

这些图像可以用于与患者进行交流、跟踪疾病进展以及评估治疗的有效性。

10.拔除导管:一旦IVUS检查完成,医生会小心地将导管从患者的血管中拔出。

OCT IVUS 检测技术在冠脉介入诊治中的应用

OCT IVUS 检测技术在冠脉介入诊治中的应用

Atheroma Area 10.16 mm2
基线IVUS
Lumen Area 6.16 mm2 Atheroma Area 5.81 mm2
40mg瑞舒伐他汀 治疗2年 后IVUS
Lumen Area 5.96 mm2
对支架后即刻效果的评价OCT优于IVUS
贴壁不良
组织脱垂 内膜撕裂 支架边缘夹层 支架内血栓
冠脉造影
左冠支架良好
冠脉造影
右冠支架有狭窄及扩张
右冠支架不同部位检查
右冠支架不同部位检查—远端支架
右冠支架不同部位检查—贴壁不良
右冠支架不同部位检查—贴壁不良
右冠支架贴壁不良
组织脱垂
支架内血栓
支架置入后随访 OCT优于IVUS
支架早期内膜愈合
晚期贴壁不良 支架内再狭窄 支架内血栓 支架内新生内膜组织特性评价
No IVUS (n=210)
85.6%
80 70
IVUS w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survival (HR=0.43, p=0.019)
0.5 1.0 1.5 2.0 2.5 3.0
0.0
支架植入后时间
(SJ Park et al. TCT 2007)
OCT的优势-More detail information
外膜 中膜+内膜
血管壁及腔内如何
OCT与IVUS的比较
纤维斑块
OCT与IVUS的比较
纤维斑块
OCT与IVUS的比较
脂质斑块
OCT与IVUS的比较
脂质斑块
OCT常用定量指标
纤维帽厚度FCT 薄纤维帽粥样斑块TCFA

IVUS结合FFR指导冠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价值

IVUS结合FFR指导冠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价值

IVUS结合FFR指导冠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价值冠状动脉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特点是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受损、斑块形成和斑块溃疡等。

近年来,血流储备(FFR)和经内镜超声(IVUS)技术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精准的治疗指导。

FFR是一种检测心肌灌注是否受到威胁的生理指标,它通过在导丝中引入一个特殊传感器来测量压力梯度,计算得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FFR小于0.80一般认为存在临界病变,需要进行介入治疗。

FFR在临床上的应用已被证实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提高患者疗效。

IVUS是一种具有高分辨率的超声成像技术,可以直接显示冠状动脉内膜及其斑块形态特征,评估斑块的组成、分布和厚度等。

IVUS为医生提供了直观的冠状动脉内部信息,能够准确定位冠状动脉存在的病变,并评估介入治疗的效果。

在临床上,IVUS指导下的介入治疗可以显著减少血运重建的失败率和再狭窄率,提高患者的长期预后。

FFR和IVUS在冠状动脉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已被广泛证实,相关研究表明它们的联合应用能够进一步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疗效。

FFR和IVUS结合能够对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和影响心肌灌注的病变定位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帮助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一项系统综述研究显示,FFR和IVUS联合应用在指导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该研究包括了10项随机对照试验和11项观察性研究,共计纳入了约5000名患者。

结果显示,FFR和IVUS联合应用在改善冠状动脉疾病介入治疗的技术指标、缩小狭窄程度、减少介入后再狭窄以及改善患者近期与长期预后等方面的效果均优于单独应用。

FFR和IVUS联合应用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决策的优化:通过FFR和IVUS联合应用,医生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冠状动脉的病变位置和类型,从而更好地制定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案。

IVUS和OCT的应用对比

IVUS和OCT的应用对比

IVUS和OCT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对比冠状动脉造影被认为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传统的冠状动脉直径狭窄率评价罪犯病变的方法和手段有时略显局限性,临床上十分需要特殊的血管内影像学技术来检测病变特性并指导介入治疗。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作为血管内影像学检测技术,在冠状动脉介入领域越来越显示其优越性。

二者在基本原理、临床应用、特点方面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具有互补的作用。

一、基本原理血管内超声(IVUS)作为医学超声的一个分支,是利用超声原理探测血管内、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结构,是指导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有创性断层显像技术。

其广泛应用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

血管内超声(IVUS)的原理与传统B超相同,其区别在于IVUS将超声探头做的小到可以放入血管腔内,可以360°实时从内部观察血管壁的情况。

成像轴直径为0.028''(Boston Scientific),分辨率100μm,投射深度可达4~8mm,扫描范围10~15mm,由于IVUS 利用的是声波的反射现象,因此有利于显示深部结构,而且不受血流影响,因此检测过程中不需要阻断血流,但对微细结构图像的分辨却受限。

但有研究者应用光谱分析对IVUS的射频资料进行分析,分别对斑块内纤维、纤维脂质混合、坏死核和钙化等四种组织成份进行绿、黄绿、红和白色四种颜色的标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组织特征的判断,所以也被称为虚拟组织学(virtual histology,VH)。

VH分析钙化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已经得到了证实。

但也存在不足包括必须肉眼排除血管内血栓(会被标上与纤维组织一样的颜色)、部分钙化与坏死核都被染红(存在坏死性钙化)、及分辨率有限(100 μm)等,更重要的是目前仍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这也许是检测结果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

IVUS结合FFR指导冠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价值

IVUS结合FFR指导冠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价值

IVUS结合FFR指导冠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价值
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冠脉介入治疗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在介入治疗中,IVUS和FFR是两种重要的诊断和指导方法。

IVUS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冠脉断层成像,帮助医生了解冠脉的内在结构,识别斑块的类型和稳定性等。

而FFR则可以直接测量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引起的血流灌注压力,判断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生理性储备,是否需要介入治疗。

在实际临床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冠状动脉病变的矛盾情况,如病变长度较短,但FFR 值异常;病变长度较长,但FFR值正常。

此时,单独使用IVUS或FFR并不能完全指导治疗方案。

因此,结合IVUS和FFR来指导冠脉临界病变的介入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具体来说,IVUS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血管内壁的形态和病变的类型,如斑块稳定程度、钙化程度、斑块内的纤维和基质成分等。

在IVUS成像指导下,可以更准确地选择血管内腔最大的狭窄位置进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避免过度扩张和不必要的支架使用,减轻血管损伤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而FFR则可以更客观地评估狭窄的生理意义,也就是狭窄对心肌血流的影响。

FFR值越低,表示病变越严重,需要更积极的治疗措施。

在决策是否进行介入治疗时,医生可以根据IVUS和FFR结果综合评估病变的情况,确定狭窄位置和支架数量,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此外,研究发现,在IVUS和FFR联合指导下,介入治疗后的术后效果更加稳定,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也更低。

因此,IVUS和FFR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冠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及效果评价

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及效果评价

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及效果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阻塞,血液供应受到限制,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和死亡的病理过程。

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介入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已被广泛应用。

介入治疗的基本理念是尽早恢复冠状动脉血流,以最大限度地挽救梗死心肌。

本文将着重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及效果评价。

一、介入治疗的定义和原理介入治疗是采用导管技术,经皮穿刺进入主动脉或冠状动脉对心脏进行治疗的方法。

目前,介入治疗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如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心脏衰竭等。

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导管向梗死区域进行直接治疗,以缓解心肌缺血和坏死。

首先是经皮穿刺,置入导管进入心腔,然后是导管放射性造影,即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变形、狭窄、阻塞的冠状动脉部位和范围。

随后,沿着冠状动脉导管进入梗死区,采取腔内扩张、腔内修补等多种处理方法来恢复心肌的正常血液供应。

二、效果评价的指标和方法介入治疗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和操作,在诊断和治疗流程中使用许多指标和方法来评估效果。

以下是介入治疗效果评价的指标和方法:1. 冠状动脉再通率冠状动脉再通是指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成功开通阻塞的冠状动脉血管,使梗死区心肌获得正常的血液供应。

冠状动脉再通率是评价介入治疗效果的关键指标,一般用导管造影图像评估。

2. 心血管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是指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患者死亡或发生致命性心血管事件的比率。

心血管死亡是一种严重的不良反应,它会降低介入治疗的有效性。

3. 病变血管平均血流量病变血管平均血流量是指介入治疗前后,病变血管中的血液流量变化。

该指标反映了冠状动脉血流的恢复情况,是评估介入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4. 心肌缺血指数心肌缺血指数是一种能够反映患者心肌缺血情况的指标,它包括ST段的变化、T波的改变、Q波的出现等。

心肌缺血指数不仅可以评估治疗效果,而且可以监测埋藏性心肌缺血和再灌注伤害的发生。

三、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1. 机械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机械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是介入治疗的常见治疗方式。

血管内超声指导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术

血管内超声指导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术

血管内超声指导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术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在测量冠脉血管体积、横截面积、斑块负荷及斑块特性等方面,比冠脉造影更为有效。

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中,IVUS主要用来指导治疗策略并评价支架释放是否贴壁。

自从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 DES)面世以来,显著降低了支架再狭窄发生率,但是晚期血栓发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血栓形成除其内皮化功能不全外,还与手术操作相关,例如支架贴壁不良、边缘夹层等。

而IVUS正是评价其的良好方法。

因此,IVUS指导支架植入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介绍IVUS指导PCI治疗冠心病及其临床获益。

前言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m, CAG)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但CAG将造影剂注入血管内在X光的透视下形成血管成像。

因此在评价偏心狭窄病变时可能会受到注射角度的影响。

此外,在评价弥漫病变、成角病变、钙化病变以及血管重叠容易出现误判。

IVUS是一种评价血管横断面的侵入性检查,在评估血管大小、钙化斑块及病变严重程度上要显著优于CAG。

它还可以为PCI时提供支选择架尺寸参考,同时评价支架植入后是否存在贴壁不良及边缘夹层。

因此越来越多的术者在PCI中使用IVUS指导支架达到最佳支架释放。

尽管目前PCI常规使用IVUS仍有争议,考虑到DES的安全性,IVUS将成为减少不良事件的一个重要手段。

PCI术后评价PCI已经成为缺血性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而冠脉支架的出现则成为PCI的主要治疗策略。

成功PCI的实施,需要术者通过造影结果判断病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支架植入。

PCI术后则需重复造影评价支架是否完美释放。

主要的评判标准为造影显示残余狭窄<30%。

然而这样通过主观判断评价冠脉狭窄程度是存在局限性的。

IVUS结合FFR指导冠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价值

IVUS结合FFR指导冠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价值

IVUS结合FFR指导冠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价值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冠心病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IVUS(内镜超声成像)结合FFR(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指导冠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的治疗手段,这为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很多的好处。

本文将探讨IVUS结合FFR在冠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IVUS结合FFR能够准确评估病变严重程度。

IVUS是一种通过超声波成像技术来观察冠脉内腔情况的检查手段,可以直观地显示冠脉壁和内腔的情况,对冠脉狭窄、斑块、溃疡等病变具有很好的分辨能力。

而FFR则是一种通过导丝测量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评估指标,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肌血供的影响。

结合IVUS和FFR的检查手段,可以很好地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帮助医生做出合理的治疗决策。

通过准确评估病变严重程度,可以避免过度治疗或者错误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IVUS结合FFR可以指导介入治疗的方式和手术操作。

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IVUS结合FFR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支架类型和大小,指导支架置入的位置和角度,保证支架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通过IVUS和FFR的指导,可以避免支架错位、扭曲或者出现再狭窄等并发症,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IVUS结合FFR还可以在介入手术后评估治疗效果,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和支架植入不良,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IVUS结合FFR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病变后的冠脉生理功能。

除了评估病变程度和介入治疗的指导外,IVUS结合FFR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病变后的冠脉生理功能,指导患者的术后药物治疗和长期随访。

通过对冠脉生理功能的评估,可以找出潜在的心肌供血不足和再发狭窄的风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IVUS结合FFR在冠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它可以准确评估病变严重程度,指导介入治疗的方式和手术操作,评估病变后的冠脉生理功能,提高介入治疗的预后,对于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