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进城与中国城镇化的相互关系
农民工劳动力转移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与冲突
农民工劳动力转移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是一个迅速发展的趋势。
这种城市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劳动力转移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矛盾与冲突,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之间的矛盾农民工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们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有效推动了城市工业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资源。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工资的上涨要求逐渐增多,这对企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压力。
同时,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成为了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然而,农民工的城市生活并未得到充分的保障和改善。
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的住房、医疗、教育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发展空间。
这种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之间的矛盾成为农民工劳动力转移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冲突点。
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建立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民工的城市生活保障力度,提供合理的工资待遇、住房补贴、医疗教育等服务。
同时,企业也应当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不断提高农民工的生活品质。
二、城市人口管理与社会融合之间的矛盾农民工的大规模转移,使得城市人口面临了巨大的压力。
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导致了大量人口涌入,给城市的人口管理和社会融合带来了挑战。
一方面,流入城市的农民工人数庞大,城市的就业、住房、交通等问题变得异常紧张。
另一方面,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适应和融合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加强城市人口管理和规划。
政府需要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扩大就业机会,提高城市的住房质量和数量,改善交通状况等。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提高他们在城市中的就业竞争力。
此外,加强城市社区建设,促进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提高社会和谐稳定。
形势政策课后习题解答
一、城镇化与农民进城 1.农民“被进城”的根源是什么,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应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革?2.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前景怎样?这种进程对政府和农民将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方针是,大力发展城关镇、经济重镇、一般乡镇,带动全国的成城镇化建设。
像国外那种以发展特大城市或城市群的方法来推进城城镇化发展,早以被抛弃。
主要原因就是,就算在我国发展起一二十个能容纳人口一两千万的特大城市群,也不能解决我国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需求。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深入,“小政府大社会”将成为现实。
更多的农民将洗脚进城,成为市民。
由于人口的集中,第三产业将得到极大发展。
而服务业的繁荣,就意味着资金的流动很快。
人们将比在农村时有钱得多,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城。
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农村人口稀少时,就可以实行规模化、产业化农业,将最后一批农民转化为现代化农业工人。
所以,留守在农村的人,将是“共同富裕”目标中,最后一批富起来的人。
三、3.你对保障新进城农民权益有何具体建议?农民工维权问题作为一个历史的问题,其形成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解决它需要的不仅是巨大的政治勇气与智慧,还需要从观念、制度、体制到操作的创新。
(一)观念创新首先,在发展战略上,应更多地关注公平,改变效率至上、GDP 至上的观念。
要做到“五有”:有组织保证、有政策支持、有财政投入、有宣传动员、有管理服务。
要为农民工提供全程跟踪服务。
党和政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服务观念,从管理观念向服务观念转变。
服务是基于一种换位思考,站在农民工即服务对象的立场来思考和行动。
(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有两个层次和两个方面:即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两个层次;修改完善和创制两个方面。
1、对有关的法律和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应该对涉及到农民工权益的法规和制度进行一次综合性的全面的清理、修改和完善,以适应更好更快地保障农民工权益的需要。
主要有:①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城市化与农村社会关系
城市化与农村社会关系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社会关系也愈发紧密。
城市化对农村社会关系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但同时也为农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首先,城市化为农村社会关系的演变带来了新的机遇。
传统农村社会以农业生产为主,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建立在家庭、亲戚和邻里之间。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许多农村地区逐渐融入城市经济体系,农民可以通过在城市中就业或创业来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
同时,城市中的服务业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这使得农民的社会关系不再局限于家族和邻里,而是与城市居民、同事、朋友等更广泛的群体建立起联系,农村社会关系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
其次,城市化对农村社会关系的演变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一方面,城市化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农村社会关系面临着“空心化”的问题。
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工作,导致老人和儿童成为农村社会的主体。
这使得农村社会关系缺乏活力和新鲜血液,老人的照料和儿童的教育成为农村社会关系中的重要问题。
另一方面,城市化带来的现代化思潮和生活方式冲击了传统农村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农村社会出现了个体主义、分化以及家庭关系疏远等问题,农村社会关系面临着重新建构的挑战。
然而,农村社会关系的演变并不意味着传统农村社会的完全丧失,相反,传统农村社会的某些特点得以继承和延续。
农村社会的相对封闭性和亲情关系的重要性依然存在。
虽然城市化加速了农村社会的多元化,但传统的封闭社会网络仍然在农村社会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家族、亲戚和邻里依然是农村社会生活的重要支撑,农民在处理家庭、婚姻、亲情等问题上,仍然遵守着传统的行为准则。
由此可见,城市化与农村社会关系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多样的互动关系。
城市化为农村社会关系的变革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农村社会关系的改变既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农村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注重农村社会关系的建设和保护,促进城乡居民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城市化和农村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
农民进城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农民进城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⑴农民进城是中国城镇化必然要经历的历史过程,也是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转移农村劳动力是现代化过程中的一项历史任务。
中国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走向现代化,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就不可避免。
⑵农民进城能极大地促进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在我国,以农民工及其家庭为实体的流动于城乡之间的这一非农非城的边缘群体,数量相当可观,并呈扩大趋势。
据统计,1982-2000年的近20年间,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达2.05亿。
所以,把农民工转变为城镇人口无疑是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一个捷径。
⑶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弥补了城镇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不足,有效地抑制了劳动成本的上升速度,也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提升企业竞争力做出了贡献。
提高国际竞争力很重要的应对思路是,发挥比较优势,进行非均衡竞争。
中国的比较优势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劳动力成本低,主要表现在农村劳动力成本低,数量大,供给充裕。
通过农民进城打工,促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整合城乡劳动力资源,合理调整行业之间劳动力结构,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更有效的配置,保持中国的这一优势。
⑷农民进城是发展城市第三产业、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客观需要。
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的就业领域有较强的互补性,农民进城就业主要从事建筑、环卫、餐饮等行业,为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作条件作出了重要贡献。
农民工进城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也是不可缺少的。
而且这些脏活、累活、苦活都是城里人不愿干的,农民工进城并不直接构成对城市职工就业岗位的竞争。
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文明辐射农村的现实途径。
农民进城打工可以获得现金收入,直接支持农业建设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农村青年打工过程中接触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理念,返乡后既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资金,又带来市场信息、管理经验,更带来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
这些对于促进农村的发展和社会变迁,提高农村文明水平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城市化进程下的人口流动变化
城市化进程下的人口流动变化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口流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产物,吸引了大批的人口流向,其中既有来自农村的农民工,也有来自其他城市的人员。
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流动对于城市和农村的关系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就城市化进程下的人口流动变化进行探讨。
一、农民工的大规模流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工流向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农民工的流动主要与两方面的原因相关:一方面,农民工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机会,而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吸引了众多农民工前往;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和经济环境逐渐发生改变,农民工在农村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选择向城市流动。
农民工的大规模流动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首先,农民工聚集在城市的低端产业链上,收入低、工作环境差,生活条件困难。
其次,由于农民工的户籍问题,他们在城市中往往面临融入城市社会的障碍,例如难以享受城市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再次,农民工的流动也给城市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例如城市的住房、交通、环境等方面压力的增加。
因此,需要从政策上加以引导和解决,促使农民工在城市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融入。
二、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中,不仅有农民工的流动,还存在着城市间的人口流动。
一方面,许多人选择离开相对落后的小城市,前往一线或二线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这一方面反映了城市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城市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成为人口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一些人在城市间流动,是因为城市的优质资源,例如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资源更具吸引力。
城市间人口流动的变化给城市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大规模的人口流入可能导致一线或二线城市的人口过多,带来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例如交通、住房、环境等方面。
另一方面,人口流动也带来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机遇,人口规模的增加为城市带来了市场需求,促进了城市产业的发展。
三、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城镇化与人口流动的关系
城镇化与人口流动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镇化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
城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对人口流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镇化与人口流动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镇化带动人口流动的加速城镇化进程推动了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形成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因为城市的发展需求而流向城市,一方面缓解了农村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为城市的生产和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
这种人口流动为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人口流动对城镇化的支持人口流动不仅是城镇化的结果,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需求。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人才来推动城市的创新和发展。
人口流动带来了知识技能的交流和分享,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多样化和产业升级。
同时,人口流动也带来了创新创业的机会,激发了城市的创新活力,推动了城市的转型和升级。
三、城镇化与人口流动的挑战城镇化和人口流动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的吸纳能力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供应需要与人口流动的速度相匹配,以确保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其次,城市中的流动人口往往面临着社会融入和城市文化的障碍,需要加强社会支持和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再者,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问题也是制约城镇化和人口流动的一个关键因素,需要通过改革措施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人口流动的平等化。
四、城镇化与人口流动的影响城镇化和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人口结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镇化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其次,人口流动使得城市的社会结构更加多元化,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最后,人口流动也改变了人口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对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
综上所述,城镇化与人口流动存在密切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城镇化推动了人口的流动和聚集,而人口流动则为城镇化提供了劳动力和创新动力。
城镇化与农民工进城
1)主要由于城乡的巨大差距以及农村的落后,进城农民工对城市的地域归属感表现出很强的态势;(2)进城农民工对城市居民群体的归属感不强,这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是外界环境因素;(3)进城农民工对城市的地域归属感与对城市居民群体的归属感在强度上表现出较大的反差与矛盾;(4)由于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在两个构成层面上表现出的不一致,从而不能简单地对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作一个比较明确的强弱判定,而只能说,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表现出一种矛盾不和谐的态势——地域上的强归属和群体上的弱归属。
在已得出的基本结论基础上,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对于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不能简单地说强就是好些或者是弱就不好,应视具体情形而定。
但当前的这种矛盾状况,其不利的一面要远大于可能起到的正面效应,所以应设法改变这种局面,化解不利影响,促其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的当前态势已经产生或可能引起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城农民工一方面在地域上表现出对城市的强烈归属与认同,他们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希望能留在城市定居;但同时由于外界与自身的原因又对城市居民缺乏认同与满意,他们与城市居民互相交往、共同生活的意愿不强。
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城农民工的一种现实对策与选择就是以原有的人际网络为基础,在城市重建原来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模式,构建一种以进城农民工为主要成员的初级社会群体与亚文化生态环境。
进城农民工在城市的一种聚居区——“都市里的村庄”,如北京的“浙江村”、“新疆村”、“安徽村”以及南京的“河南村”等[23],就是这种结果的集中反映和生动体现。
这使进城农民工固守狭隘的交往圈,保护了进城农民工身上的传统意识观念,阻碍了其对城市社会的认同与归属,同时也不利与城市社会的整合与发展。
(二)近年来进城农民工与市民的摩擦和冲突有不断攀升的迹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进城农民工对市民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太弱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城镇化工业化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 O 】 4年 第 O 6期
城 镇 化 工 业 化 对 进城务工农民的影 响及对 策研究
陈 晓 丹
( 重庆理 工大 学, 重庆 4 0 0 0 0 0 ) 摘 要 : 我 国正处于社会 主义发展初级 阶段 , 发 展 是 重 点 任 务 。 我 国作 为 一 个 发 展 中 国 家 , 始 终 不 变 的 两 大 主 题 便 是
3 . 3 购物环境 差 . 空 间拥 挤 据统计 表明 1 6 的 人 对 于 步 行 街 区 的 卫 生 状 况 和 购 物 环 境 不 满 意 。街 区 共 有 “ i街 十八 巷” , 主 街 与卡 H 交 的 小 街 巷呈 “ 丰” 字 型排 列 , 但仅 主 街人 气 较 高 , 集中了 8 O 的 人
相 应 措 施 来 引 导 这 个群 体 健 康 发 展 , 逐 步 融 入 城 市 融 入 社 会 进 而加 快 中 国 的城 镇 化 工 业 化 。 关键词 : 进城务 工农 民; 影响; 对 策 中图分类 号 : F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3 1 9 8 ( 2 0 l 4 ) 0 6 — 0 0 4 2 — 0 2
长 为 一 个 比较 庞 大 的 社 会 群 体 。他 们 数 量 庞 大 , 身份 独特 , 业 。生 活 上 他们 虽 然 过 着 和 城 里 人 一 样 的 生 活 , 却 依 然 顶
并且 是现代化 建 设中 的一 支 主力 军 , 所 以与我 国经 济社 会
全局 和国家未 来 的 发展 有 着 密不 可 分 的关 系 。因而 , 他 们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的发展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摘要】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是指将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在城镇附近进行定居和就业。
农业转移人口是指在农村地区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活动的人口。
就地城镇化是指将农业转移人口直接安置在城镇及其周边地区,使他们能够在城镇附近找到稳定的工作和生活地点。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愈发明显。
城镇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民工进城。
政府也制定了扶持政策,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生活环境的改善是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的重要体现,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
农村城镇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农村与城镇之间的融合。
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包括提高人口素质和城乡经济均衡发展等方面。
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城市人口压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未来,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人的生活质量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 就地城镇化, 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 城镇就业机会增加, 政府扶持政策, 生活环境改善, 农村城镇一体化发展, 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面临的挑战, 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农业转移人口概念农业转移人口是指原居住在农村地区依靠农业生产为生的人口,由于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其逐渐向城镇地区转移并参与非农产业就业的过程。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农业转移人口通常是农村中的务农人口,他们通过外出务工或者在城镇就业来获得收入,从而提高生活水平。
农业转移人口的就地城镇化也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动力。
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就地城镇化,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还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积极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的就地城镇化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可以实现农村和城镇的互利共赢,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城镇化进程如何推进城镇化实现农民工市民化
城镇化进程如何推进城镇化实现农民工市民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
然而,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城镇化进程如何推进城镇化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促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是农民工实现市民化的前提和基础。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过程中,政府应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加大供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民工进城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二、完善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规划与管理是保障城镇化进程的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合理规划城市的发展布局,加强对城市建设的管控,避免发生无序扩张和资源浪费的情况。
同时,要加强城市管理,保障市民的基本权益,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三、提升农民工教育水平教育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投入,提供公平公正的教育机会,并设立专门的农民工子女学校,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同时,要加强职业培训,提供技能和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
四、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在于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的法律保护和监督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用工单位的监管,遏制非法行为的发生。
同时,要加强对农民工的权益教育,提高他们的权益保护意识和能力。
五、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社会保障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应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多个方面的保障措施,确保农民工在城镇化进程中能够享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和保障。
六、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城镇化进程必须保持城乡融合发展的态势。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贫力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减少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压力。
此外,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鼓励农村创业创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七、加强社会文化融合农民工市民化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涉及到社会文化的融合。
城市化进程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影响城市化进程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迁,人们对城市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这种迁移不仅对农村地区、城市地区和整个社会产生深远影响,还关系到个人与家庭的发展和未来。
本文将探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影响。
一、经济影响1.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农村人口的流入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活力。
他们带来了劳动力资源和创业创新的能力,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他们的工作和消费行为促进了城市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增长。
2. 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可以缓解农村地区的就业压力。
他们可以通过在城市找到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改善生活条件,同时也能够减轻农村地区的就业压力。
3. 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会导致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
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土地和农业资源的利用也发生改变。
这将推动农村经济向现代化、多元化发展,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
二、社会影响1. 改善教育水平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会带来更好的教育机会。
城市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可以为农村人口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
这将有助于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提升农村人口的知识技能,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2. 提升医疗水平城市地区的医疗设施和医疗资源相对较好,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可以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
这将有助于提升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减少因疾病造成的损失,提高生活质量。
3. 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不仅带来了人力资源,还带来了各地不同的习俗和文化。
这种流动促进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也有助于农村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三、环境影响1. 增加城市人口密度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会增加城市人口数量,从而增加了城市的人口密度。
这给城市环境带来了挑战,例如交通拥堵、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城市需要加强规划和管理,以确保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试论我国城镇化及与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性
试论我国城镇化及与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性引言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城镇化指的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而农业现代化则是指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转型。
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并对两者的关联性进行分析。
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我国城镇化进程始于改革开放以来,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民工城市化(1978年-1993年)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从事工业生产。
以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为代表的经济特区迅速发展,成为“农民工工厂化”的代表。
这一阶段城镇化的推动力主要是经济发展,而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关联性较弱。
第二阶段:农民工城镇化转型(1994年-2002年)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实行新农村建设战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同时,农村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程度地发展,逐渐形成了农村市场。
这一阶段的城镇化进程更多地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关联,农民通过城镇化转型获得了更多的农业科技信息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第三阶段:新型城镇化(2003年至今)进入21世纪,我国城镇化进入了新阶段。
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理念,注重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
这一阶段的城镇化推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通过在农村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效益。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性分析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
首先,城镇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市场。
随着农民进城以从事非农业职业,城市劳动力的增加为农业现代化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同时,城市的市场需求也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
其次,城镇化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
城市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不仅为农民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农民通过参与城市化进程,学习了现代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知识,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转型。
促进农民工举家进城是城镇化推进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促 进 农 民 工举 家 进 城 政 策 取 向需 立足 城 乡统 筹
促 进农 民工及 其 家 庭 进城 是 一 项 涉及 经济 社 会 各 方 面 政 策制 定 的系 统 工程 。 既要 在 提 高农 村 “ 力 ” 推 上做 文 章 ,使 其永 久 性脱 离 农村 ,还要 在 培育 城 镇 “ 力 ”上 下 工夫 ,更 要建 立 城 乡 资源 转 换平 台 ,使 其 拉
重 点 关
举 家进城有利 于扩大农 民工在城镇 的消费。有关数据显示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 ,以及 国家在子女教
育 、社 会 保 障方 面 的惠及 农 民工 ,农 民工 已经逐 渐 成 为 电脑 、手 机 等现 代 消 费产 品 的新 生 力 量 。如 果 能够
促进 农 民工举 家 进城 ,家庭 的可 支 配收 入就 会 提高 ,可 以释放更 大 的消 费能 力 。
引导举 家进城的农 民工在城镇 “ 大杂居 ,小聚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快速城镇化必然伴随城镇低收入群体的规模 日益庞
大 ,在 制定 针对 农 民工 家庭 保 障性 住房 的规 划 时 ,要 吸取 发达 国家 大城 市 发展 中 的教训 ,出现 城市 贫 困 圈 、
贫 困带 的现象 。我 们可 以从 2 0 0 5年 巴黎郊 区爆 发社 会 骚乱 事件 得 到应对 现 代社 会大 规模 动 乱公 共 安全 事 件 的有益 启 示 ,一 定要 改 善郊 区贫 困人 群集 中的住 房 条 件 ,城 市规 划 部 门要 加 强 廉 租住 宅 区项 目审批 ,避 免
修 建租 赁 房 ,租借 给外 来农 民工 ,在周 边建 设 相配 套 的幼 儿 园 、学 校等 ,这些 做法 可 以给予 鼓励 和规 范 。 盘 活城 市郊 区闲置公 共 服 务 资源 。在 北 京 、上 海 等发 达 地 区 .很 多远 郊 小城 镇 的 当地 居 民开 始 向条 件
中国的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趋势变化分析
中国的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趋势变化分析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人口流动和城市化是近年来国家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本文将分析中国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趋势的变化,并探讨这些变化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1. 人口流动的背景与现状中国的人口流动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加速,人口流动也日益增加。
中国的人口流动主要分为农村流向城市的农民工人口流动和城市之间的人口迁徙。
2. 农民工人口流动的影响农民工人口流动是中国最显著的人口流动现象之一,他们为了生计选择离乡背井来到城市就业。
这种人口流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农民工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为城市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并推动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增长。
然而,农民工人口流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城市贫困、就业歧视和社会安全等问题,这对城市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3. 城市之间的人口迁徙除了农民工人口流动外,城市之间的人口迁徙也成为中国城市化趋势的显著特征。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许多人选择从小城镇迁往大城市,以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机会。
这种人口迁徙导致了大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和资源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小城镇的人口减少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困境和资源问题。
4. 城市化趋势的变化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趋势出现了一些变化。
一方面,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许多中小城市也得到了持续的发展。
另一方面,大城市面临着人口过剩和资源压力的问题,国家政策开始倾向于推动资源的分散和区域均衡发展。
5.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影响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人口流动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提升了城市竞争力;另一方面,人口流动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住房问题、教育问题和医疗问题等,挑战着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中国的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趋势在近年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农民工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和城市之间的人口迁移,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村转移人口与城市化进程
农村转移人口与城市化进程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国的农村转移人口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农村转移人口是指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地区的人口。
他们迁往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和生活条件,同时也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深入探讨农村转移人口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系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农村转移人口的特点和影响。
农村转移人口的特点农村转移人口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劳动力资源:农村地区人口基数庞大,农村转移人口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劳动力资源。
他们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并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增长。
2. 就业机会:由于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有限,农村转移人口选择迁往城市地区,希望能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收入。
他们在城市从事各种行业和职业,填补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3. 教育资源:城市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好,农村转移人口希望通过迁居城市,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
这也是他们对下一代更好生活的一种期望。
4. 经济压力:尽管农村转移人口希望通过城市的发展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但他们也面临着经济压力。
城市的生活成本较高,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开支对他们来说是一项巨大的负担。
农村转移人口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农村转移人口与城市化进程紧密相连,他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农村转移人口为城市提供了宝贵的劳动力资源。
他们填补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空缺,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其次,农村转移人口的到来也为城市带来了新的消费需求,促进了城市的商业发展和就业机会。
城市化的进程离不开农村转移人口的积极参与。
然而,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化进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城市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与农村截然不同,农村转移人口需要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由于农村转移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压力增大,如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供给不足。
这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中国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与原因
中国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与原因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中国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城镇化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口城镇化率提高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政策支持是推动中国人口城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政策是中国人口城镇化率提高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城镇化进程,并通过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和促进农村发展。
例如,实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允许农民流转土地使用权,使得农民可以将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给城市居民,并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就业等资源,吸引更多农民进城。
二、农民工流动是中国人口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农民工流动也是中国人口城镇化率提高的重要原因。
农民工是指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
由于农村地区就业机会的不足,许多农民选择前往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农民工的人数不断增加,使得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长。
同时,农民工的流动也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充实,有助于提高城市的产业水平和竞争力。
三、社会经济发展是中国人口城镇化率提高的内在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更好的生活质量、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城市相对农村而言,提供了更多完善的公共服务和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因此吸引了更多人口流入城市。
城市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增加了人们选择城镇居住的意愿。
四、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人口城镇化有助于提高城市的规模和经济实力,推动城市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其次,人口城镇化也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此外,人口城镇化还促进了公共服务的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镇化的关系
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镇化的关系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
然而,他们在城市中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
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那么,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镇化有哪些关系呢?首先,农民工市民化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
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和集聚过程。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支撑。
而农民工作为一个庞大的、低收入的劳动力群体,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因此,农民工的市民化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
其次,农民工市民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农民工市民化可以促进城市与农村的融合,促进城镇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随着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到更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也更容易融入城市社会。
与此同时,他们在城市中的消费能力和生产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这些因素都促进了城市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然而,农民工市民化也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缓慢,面临许多困难和障碍。
他们在城市中的居住条件较差,福利保障不完善,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感低,限制了他们的社会融合和市民化进程。
其次,农民工市民化不平衡。
一些地区的农民工市民化程度较高,而另一些地区的农民工市民化程度较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民工市民化的扶持力度,提升他们的居住条件、社会保障、文化认同感等,以便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同时,企业可以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和就业机会。
社会各界的帮助和理解也将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顺利推进产生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
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不仅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也可以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然而,农民工市民化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使农民工在城市中真正实现市民化,促进城镇化进程的稳步发展。
我国城镇化进程与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
教育 、 医疗卫生 、 社会保障等方 面无法享受城镇居民 培训 ( 国胜 ,07 等 等 。 张 20) 待遇 ; 也使 得人 口城 镇 化 进 程 远 远 滞 后 于 工业 化 和 榆林 是典 型 的 能 源 化 工 城 市 , 为 近 年来 经 济 作 土地城镇化进程。既制 约了城镇 自身发展 , 也造成 高速增 长 、 城市 快 速扩 张 的能源 新 都 , 在加 快 建设 正 了严 重 的社 会 问题 。 目前 学 界普 遍认 为户 籍 身份 的 陕甘 宁蒙 晋 毗邻 区域 中心 城 市 , 纳 了 大批 的农 民 吸 转 换是 制约 农 民工顺 利融 人城 市 的关 键 因素 。针对 工进城 务 工 。伴 随 着 能 源 重 化 工 产 业 的高 速 发 展 , 农 民工城 市融 入 状态 的研 究 , 学 者 认 为 农 民 工在 地方财 政 收入 快速 增 长 , 会财 富 迅速 积 累 , 产 业 有 社 但 城市融人中遭遇到了工资收人低 、 工资拖欠 、 工作时 结构单 一 , 就业 吸 纳 能力不 足 , 重 制 约 了当地 人 口 严 城镇 化进 程 , 制 约 了能 源 化 工 基 地 非 能化 产业 特 也 间长 、 劳动环境恶化 、 会福利 与社会保 障缺失 、 社 就 业存在歧视 以及政治参与度低等种种问题 ( 王洪春 、 别是第三产业 的快速发展 , 可持续发展 能力不 足的
一
、
表2
未来希望的居住地
单位 :% ) f
人 , 占 1 %, 业人 E 26 5万 , 8 % , 仅 5 农 l 8. 占 5 与陕西 省大约 4 %的城市化率相 比, 0 榆林 的城市化水平很 低 。在 榆林工 作 的农 民工大 约有 6 万 人 , 多 是周 l 大 边地 区的农 民,0 3 %左 右是陕南 、 四川等 省市 的农 民。由于城市 明显的 比较优势 , 民工 的绝 大多数 农 愿意留在城市而不愿返乡 , 部分 劳动力呈 现不可逆
城镇化与农民工进城若干问题研究
城镇化与农民工进城若干问题研究20世纪见证了全球人口快速城市化的进程,2007年5月23日,世界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专家预测到2030年,全世界将至少有60%(大约49亿)的人口生活于城市。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现象——农民工。
1.39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进城农民工中,60%的流动人口流向地级以上大中城市。
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跨地区流动就业,逐渐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体部分。
农村劳动力转移,尤其是农民进城是工业化和城镇化一个必然过程。
一、城镇化与农民进城(一)城镇化1.城镇化。
城镇化也称非农化,它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
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城镇化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变农村人口为城镇人口,实现城镇化的数量增长;二是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等城镇文明在农村地域的扩散,生产要素的聚集,经济结构的演进,从而实现城镇化的质量提高。
无论是人口的数量增长,还是人口生活水平的质量提高,都与人口的彻底转移相关,可见,实现人口空间转移是构成城镇化的核心内容。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换的过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必须以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为支撑①。
农村人口过多、农业水土资源紧缺,使土地规模经营难以推行,传统生产方式难以改变,这是“三农”问题的根源。
中国人均耕地资源仅0.09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仅209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
破除这一矛盾必须超越农业和农村的层面,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村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
农村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1. 引言农村发展和城市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
农村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生活水平,而城市化则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文将探讨农村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 农村发展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2.1 农村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农村发展对城市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农村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
其次,农村发展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吸引人口向城市转移。
此外,农村发展还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城市提供更多的粮食和农产品。
2.2 城市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城市化对农村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农村劳动力减少,从而促使农村地区转向发展效益更高的产业,如服务业和制造业。
其次,城市化可以带来更多的投资和技术,帮助农村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城市化还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教育和文化发展,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
3. 农村发展与城市化的相互作用农村发展与城市化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农村发展可以促进城市化,而城市化也可以推动农村发展。
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
3.1 农村发展促进城市化农村发展可以促进城市化。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生活需求增加,从而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此外,农村发展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向城市转移。
农村发展还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促进城市化。
3.2 城市化推动农村发展城市化也可以推动农村发展。
城市化带来了更多的投资和技术,帮助农村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城市化还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教育和文化发展,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
城市化还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工进城与中国城镇化的相互关系(发稿时间:2009-05-04 阅读次数:836)农民工进城与中国城镇化的相互关系姚士谋陈爽章以本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城市中心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中国专家组城市化水平提升是世界经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农业国向工业国跨越的必由之路。
由于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发展的原因,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由1978年的18.6%提升到2008年的45%左右。
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农民工进城,将近有1.5亿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大部分的农民工已转化为城镇的暂住人口。
这是我国城镇化成长发展的主流形式。
本文将从农村劳力推动我国特色的城镇化、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及城乡统筹与中国城镇化的关键性策略等方面探索农民工进城与我国城镇化的相互关系;并总结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若干规律及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
1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特点与新问题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份额大幅度的下降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城市是以工业产品、市场和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的聚集地,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非农产业的发展与集聚、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地区集中是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因此,城镇化与人口增长、产业转移、用地扩展、城乡交流等要素密切相关。
依据我国的国情状况,近30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较为迅速,农业劳动力转化的规模也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特征:1.1我国的城镇化出现了向心集聚到郊区城市化提长的跨越式发展阶段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进入初始的现代城镇化阶段,加之国内各地区发展条件有着明显差异,因此我国城镇化表现出多个演化阶段相互交叉的态势,而并非像发达国家受市场规律的支配那样,各个阶段依次地完成。
我国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北美西欧)城镇化平均水平已达到57.6%,而当时我国城镇化水平仅有16.5%(1957)。
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水平较低、商品化程度不高的农业大国,不仅在沿海许多城市区域,而且在内地那些省会城市,大部分地区城镇化仍然是向心集聚(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工业基础差、市场不发育、基础设施很薄弱的状况。
一般工业化国家、城镇化开始起动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致达到200~250美元左右,而我国在50年代初期人均GDP仅有50~60美元,城镇化起动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
只有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沿海一些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城市群地区才出现郊区城市化的阶段。
我国各地的城镇化发展阶段相互叠加,内地与沿海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差异以及开始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和土地开发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城镇化的实践内容,也使得我国城镇化道路出现多种模式与问题,农业和农村发展有利于扩大城市工业及服务业发展必需的市场需要,而且建立在农村发展基础上的小城镇发展,也是我国城镇化道路的一个重要特征,促进了大中城市与乡村小城镇相互协调发展的新道路的形式。
1.2农业劳动力大批转移,缓解了城镇化滞后的状况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大大地提高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提升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与工业化水平。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国工业化率达到47.9%,但全国的城镇化率仅有17.9%,城镇化率落后于工业化率24.8个百分点,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
随着我国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农民工大批进城务工,到200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45%左右,滞后工业化率只有4.3个百分点,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已经得到有效的扭转,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在总体上已经基本适应。
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已接近中等发展国家的平均水平,在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建设方面积累了较多的创新经验和城镇化发展模式。
我国城镇化实现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量转移(见表1),农村劳动力人均资源的占有量低的局面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缓解了人地矛盾,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2007年全国有1.5亿人进城务工,农业劳动力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已从1984年的4.5亩上升到2007年的6.5亩,提高了农业规模经营和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有利于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表1 我国农业动力转移的几个阶段资料来源:①农业部发展研究中心统计(范小建),2005②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年鉴北京:(1985~2006年)1.3改革开放后城镇化持续快速增长建国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期间,由于经济恢复,解放了生产力,并实现大批重点工业项目,工业化推动了城镇化,这一阶段城镇化发展比较正常。
但自1958年后的“大跃进”以及非正常发展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经济经历了上下起伏波动,城镇化出现低落时期。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得以调整,城镇化发展由此获得新的动力。
一个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于农业及农村的发展。
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先导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效应的激发下,我国农业生产获得空前发展,大批农业劳力转移到城镇,发展工业生产;另一个城镇化的动力来自于沿海特区,以及14个港口城市开放政策,外商投入、港台资本又推动了城镇工业开发区的迅速发展,农民进城打工,推动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提高了我国城镇化水平。
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以及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了全国各大城市和小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同时又赋予城市以新的发展活力,激活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
辐射和带动作用,大大地推动了城镇化的迅速发展,1980~2006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达到0.8个百分点,一改前30年显著低于世界平均速度的记录,为同期世界城镇化速度的2.3倍。
1.4城镇化始终存在着相对的发展不平衡现象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资源贫乏、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像青藏高寒地区和西北干旱地区等广大地区均属于人类难于生存与城镇发展极困难之地,城镇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地区差异。
因此,城镇化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现象。
表2 我国三大类型区城镇分布比较表资料来源:中国自然地理概论,2005中国城市年鉴,2006年(北京)我国东部地区有456.9万km2,集中分布了608个城市,约占全国的92%,也是我国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布局在沿海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和辽宁山东等地区。
这里农耕历史悠久、工农业与商品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吸收国外资本以及港台资本占全国的76%左右。
而我国的西北与青藏高寒区,大部分均属于自然条件恶劣、雨量稀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和人口稀少的不毛之地,国土面积占全国54%,但在全国661个城市中仅有53个城市分布在这一地区,城镇人口不到2500万人,仅占全国城镇人口的4.3%,我们再从各省区城镇化率作一个分类,大体情况如下(表3)表3 年全国各省区城镇化率的地域差异分析(2006年)注:本表我们应用2000年全国分省区(市)城镇人口、非农业人口以及计算出的城镇化率进行分类、分析比较所得(作者)。
2 城乡统筹推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新道路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实施城乡统筹的新战略,也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创新历程,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具有重大国际意义的。
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过程具有两个基本涵义:一方面,要从城镇化一般规律出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相对均衡发展的思路,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另一方面,从现阶段发展城镇化问题的特殊性出发,重点要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提高与发展农业综合生产力问题,国务院多次减免农业税收,鼓励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扩大粮食生产支援城市,从长远发展过程去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温家宝,2005)。
实施城乡统筹法则,推进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其基本战略思想是,依循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必须把城乡统筹作为推动城镇化、工业化的一项战略任务,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发展的道路(十七届三中全会文件,2008)。
具体表现在:①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符合国情国力,多元化选择城镇化发展模式,例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晋江模式等等。
②将人口流动与城镇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综合性加工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生产力布局形成一定规模的经济增长点(城镇)。
③将生产力要素流动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发展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商品率,发展农村工业化的贸易经济。
④将加快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和推进农村城镇化结合起来,发展县域经济,重点培植小城镇成为地区经济的“节点”。
⑤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加快城镇现代化和生态化的建设,关注民生,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出现了多种劳动力转移模式,这些模式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发挥了历史性的重要作用。
沿海地区经过试点,分类引导人口城镇化,鼓励进城务工人员,城乡间合理流动,有条件的农民可以在城镇买房,变为城镇人口,享受城镇生活待遇,给予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福利保险等。
其基本经验是以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为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性作用,逐步放宽农民自由择业的选择权力,探索与城镇化相结合的就业途径等,进一步开放城市,实现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调整就业政策,创新管理体制,促进农村工业、小城镇乡镇企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关健性的创新历程,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特别是全国各地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为世人所瞩目。
中国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浪潮,城外有数以亿计的农业劳动大军走进城市改变着农民的命运。
世界上全球化推动了中国,中国以大规模的城镇化回应了世界。
中国的城镇化被美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斯蒂克里茨经济学家称之为与美国的信息化革命一起,在21世纪之初影响世界的两件大事。
人类为了生活得更美好,工作得更舒心,集中聚居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里,提高生产力,建设现代化城市,弘扬科学文化,21世纪的大都市像纽约、东京、上海、巴黎、北京、香港等等更加光彩璀璨夺目,繁荣昌盛。
然而,许多长期关注城镇发展的著名学者(如吴良镛、吴传钧、周干峙、陆大道院士等)一再告诫我们:过去的30年,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虽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人口过速增长、土地失控、水和空气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正威胁着人类安全。
今后半世纪内,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应考虑如下几个重大问题:一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不宜过快,应按照我国的国情条件,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的健康城镇化道路;二是注重城镇产业尽快转型,在那些城镇密集区域应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走集约化、专业化、内部挖潜、产业转换,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道路;三是增加城镇人口,吸纳农村剩余劳力,适当扩大城镇、人口与用地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