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统计
人教版的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通用10篇)
人教版的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通用10篇)人教版的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通用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的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的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篇1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统计》),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来说:一、说教材。
先来说说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课程第(三)册第(七)单元的内容。
教材为了便于学生掌握,为学生的学习新知作了精心的设计。
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统计喜欢的动物卡片、统计学生喜欢看的比赛,喜欢的玩具等等。
本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作好铺垫。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吐艳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难点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我认为是(选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并且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1.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在学生填写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具和学具上需要准备的(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练习纸等)。
二、说说教法学法。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是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首先说说教法的设想:本课时的学习是在学生一年级原有的基础之上来学习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将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建模和学习经验,选择和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2023最新-数学说课稿一等奖【优秀3篇】
数学说课稿一等奖【优秀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数学说课稿一等奖【优秀3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数学说课稿一等奖篇一课程标准强调《统计》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低年级要求: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个过程,从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知识和方法。
教材选取的例题给我们很好地提供了一个如何去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的信息。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不会太困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画统计图,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借助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活动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在情景中初步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经历统计的过程。
3、初步感知简单条形统计图及统计表,能将统计结果填入表内,会在格子纸上画简单的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4、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观察交流等方式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加深对数学的喜爱之情。
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正确填写统计图表。
引导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能看懂图表。
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所以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将整堂课的设计分成“创设情景------收集、整理资料------操作实践------拓展深化”四个层次,我以教材为基础,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力求从实际出发,增加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使学生乐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年级上数学【说课稿】-统计-苏教版
一年级上数学说课稿-统计-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认识统计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统计蔬菜价格、一周消费金额等。
2.能够使用条形图简单表示数据,并进行分析。
3.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数据,并学习统计数据的方法。
2.让学生熟练使用条形图,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三、教学难点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概念更深入,掌握不同形式的数据统计方法。
2.让学生能够通过数据分析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四、教学内容1. 数据的认知要点:数据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所掌握的信息、观念等都能化为数据。
因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其实我们经常在接触、分析和统计数据。
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的数据,例如班级里男女比例、身高、学生考试成绩等。
让学生认识数据的概念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统计数据的方法要点:统计方法就是通过统计学的手段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析。
常见的统计方法有图表法、平均数法等。
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实验,例如统计班级同学的身高、坐姿时间等。
通过实际统计,让学生理解统计方法的应用。
3. 条形图的应用要点:条形图是一种展示数据的有效方式,可以直观地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异。
过程:教师可以以一组丰富的数据为例,让学生使用条形图进行绘制。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生活案例,引发学生对数据的兴趣和好奇心,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方法1.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数据统计,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
2.通过学生竞赛的方式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3.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积极运用数据分析问题,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
六、教学评价1.通过教学点拨、探究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数据的概念,掌握统计方法和条形图的应用。
2.通过小组竞赛、实验等方式测试学生的应用能力。
3.通过学习笔记、小作业等方式进行复习和总结。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数据的认知还有待提高,需要更多具体的生活案例进行讲解。
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1_一共有多少_》_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1 一共有多少》北师大版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课题是《3.1 一共有多少》,这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的第一课时。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个课题,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一、教材简析《一共有多少》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加法的第一节课。
学生在学习加法之前已经对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对加法的意义可能还不够理解。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就是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和应用为主线展开数学活动。
通过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创设大量的情境,唤醒他们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逐步体会加法的实际意义,列出不同算式,在说一说、算一算中发现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随处都能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善于发现和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二、学情分析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第一次接触加法,但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了丰富的生活经历。
他们可能已经会数数,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加法运算,但要正确理解加法的意义可能还有一段距离。
因此,关键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加法的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运用。
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加以引导,在“一共有多少”这一生活情境的支持下,学生能顺利建立加法的数学模型。
在家庭生活的背景情境中,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建立的数学模型,说出这个家庭中两样物体合并的现象。
这样让学生感知学习知识的必要性。
三、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必要性,理解加法的含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数数、实物操作等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加法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以内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 难点: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一年级《统计》说课稿
一年级《统计》说课稿一、前言《统计》是小学数学课中比较重要的一环,也是初步让孩子了解和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学生们将会学习分类、整理和统计相对数量的方法,为高年级的分析与表达打下基础。
此次课程将介绍统计课程的设计思路和教学目标,以及如何通过互动性强、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方法和技巧,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的概念,并运用其对相关事件进行分类;2.掌握制作样本,提炼基本特征,并进行统计描述;3.学会使用图形表达数据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内容数据的概念,样本的制作,基本特征的提炼,直方图的绘制。
教学重难点1.数据的分类;2.如何制作样本并描述其基本特征;3.如何绘制直方图以图形化表达数据。
教学过程1. 清晰目标通过课堂讲解,老师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认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导入学习老师通过一段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数据的概念,比如:“今天晚上老师给每位同学发了一个苹果,让你们猜猜哪种颜色的苹果最多呢?”。
通过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统计实际数量,进而了解数据的基本概念。
3. 操作实践老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从学校里收集一些有关于同学们喜欢的颜色、水果等的数据,并将数据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为后续的数据统计分析作准备。
4. 统计分析将学生整理出的数据转化成样本,老师引导学生提取出样本的基本特征,并通过图形工具绘制直方图进行可视化呈现,让学生看清数据的分布情况。
老师可以给学生带领一个小游戏,让学生通过比较直方图进行游戏。
5. 总结反思老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最后,老师提供一些课外的拓展题目,让学生在家里进行自学和思考。
三、教学建议1.在课堂上引入趣味化元素,提升小学生的兴趣;2.建议学生自主制作数据与样本,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3.分组合作,建立小组氛围,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4.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开放性讨论,鼓励他们激发自己的思维灵感。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8篇)
小学数学一班级下册说课稿(8篇)作为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课堂讲稿的编写是特别必要的,由于课堂讲稿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研活动具有紧要的意义。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一班级下册说课稿,多篇可选,欢迎阅读、借鉴并下载。
小学数学一班级下册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练习四》是北师大小学数学一班级下册加与减(二)中“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一节练习课。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加与减(二)是在同学已学习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100以内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加减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练习四》是在学习了本单元第一课: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后布置的一节练习课。
编排的目的是帮忙同学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娴熟地计算,同时,能运用所学的学问解决一些简单的涉及进位加法运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同学已学过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100以内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减法以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法,对加减法的意义了肯定的理解。
大部分同学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但还不够娴熟。
甚至一部分同学在列竖式时,会忘掉“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将进位的小1漏写或漏算。
(四)教学目标依据一班级同学的年龄特征,并结合新课标的实在要求,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进一步理解、巩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娴熟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引导同学认真察看、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培育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3、激发学习爱好,培育合作意识和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把握两种以上的方法(口算和列竖式计算),能正确娴熟地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这也是教学难点之一,还包括从实在情境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二、说教法和学法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同学的认知进展水平和已有的学问阅历基础之上。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一共有多少》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一共有多少》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一共有多少》这一节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材分析《一共有多少》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加法和减法(一)》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学习加法的意义,二是学习10以内数的加法运算。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加法,理解加法的意义,并学会用加法计算10以内数的和。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对于加法这个概念大多数学生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验加法的意义,逐步掌握10以内数的加法运算。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学会用加法计算10以内数的和,能正确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10以内数的加法运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加法运算的规律。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分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加法,理解加法的意义,并学会用加法计算10以内数的和。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如小猫和小狗抢食物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小猫和小狗一共抢了多少块食物?从而引出加法的概念。
2. 学习加法的意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加法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将两个数量的物品放在一起,就可以用加法来表示它们的总数。
小学数学8分钟优秀说课稿一等奖
小学数学8分钟优秀说课稿一等奖第 1 篇教学目标: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观察法、情景法、分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具准备:操行统计表、水彩笔教学过程: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来了,我们班上要出两个节目,大家觉得我们可以出什么呢?生:唱歌、跳舞、绘画、走时装步。
师:不错,合唱、舞蹈、小品、乐器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我们可以从这四类节目中选出两个,我们怎么决定出哪两个节目呢?这就要用到我们一年级时所学的统计知识。
老师想让大家投票来决定,下面老师请每组讨论出两个节目,等会投票。
板书课题:“统计”二、探究新知(随时注意给表现突出的大组或个人加五星和红旗)1、收集数据的过程师:我们要知道哪两个节目的票数第一步就需要我们来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师:小组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师行间巡视,对方法收集好的小组和合作愉快的小组加五星)师:下面请各小组汇报交流各种方法,并说说本小组认为最简单的记录方法,谈谈为什么?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新的方法正字法,下面组长就把讨论结果在黑板上按“正”字的书写顺序画一笔画。
(学生按大组顺序上台投票配上音乐伴奏曲)2、整理数据的过程师:请大家整理好每种节目的票数,再填到统计表中,我们数“正”字笔画的过程,就是我们整理数据的过程。
(板书“整理数据”)师:为了能够使每种节目的数目更直观的表示出来,让我们来共同制作统计图。
2024年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精选15篇
2024年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精选15篇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约2530字)一、说教材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之前,经过了学前教育,有很多孩子在没有学习这一课之前,对于100以内的数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而且在他们的生活中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
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对于100以内的数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的数的概念,通过估计和比较建立数感,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00以内的数的过程,感受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感受100以内的数就在身边。
2、使学生独立的数100个物体,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对“个”“十””“百”有一个感性认识。
3、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经历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并能够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发展学生的数感。
4、在认识100以内的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让学生能够灵活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出100以内的数。
难点:数数过程中整十数的连接。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编排意图,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学生动手操作、师生合作、学生合作的教法和学法。
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四、教具和学具: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具和学具的选择上,尽量提供学生熟悉的素材,如红豆、铅笔、巧克力豆……这些材料作为学习的对象,学生既熟悉又新奇,可以提高学生数数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参与者和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秉承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安排了一下几个教学环节:A、激趣导入这个环节我主要安排了一个师生互助的活动,老师和学生进行数数比赛,而且在数的过程中要用手势比划出所数的数,之所以要用手势进行配合,是考虑到对学生进行“手口一致”的训练。
《一共有多少》说课稿
《一共有多少》讲课稿《一共有多少》讲课稿敬爱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1、讲课内容:我今日讲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北师大第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一共有多少》。
2、教材剖析:《一共有多少》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数学运算,在此以前学生已经对数字有了必定的认识,加上自己的经验累积对学习本节知识也有很大的帮助。
3、学生剖析:学生在学习以前对加法应当都有比较简单的认识,因为加法在我们的平常生活中是一种非常常有的数学运算方法,学生对此有必定的感情体验,所以关于这节课的学生是特别有帮助的。
可是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不同,每个同学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所差异,所以我会顾及到每个学生。
经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培育学生交流能力以及对数学的浓重兴趣。
4、教课目的:(1)联合熟习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
(2)在察看、操作的活动中,探究 5 之内数的加法(3)在会读会写加法算式、感悟把两个数合在一同,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5、教课重难点:感知加法的意义,以及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6、教法:本节课第一以生活中的例子为背景,惹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浓重兴趣,用符号取代法来取代实物,再让学生着手操作,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指引学生用数字来表示这些符号,从而进行加法的学习,最后请同学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并列出算式,使学生更为深入对加法的学习。
采纳情形学习解决问题拓展思想课外延长的教课方法。
7、学法:新课程倡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方法,可是依据一年级学生的状况,在着重学生主体的同时教师还应着重对学生的不停引导。
经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8、教课过程:第一个环节:初步感知加法先给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去商铺买东西,买了一块橡皮两毛钱,一支铅笔一毛钱,我应当给老板多少钱?经过这样简单而又常常碰到的问题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而且理解生活到处有数学。
统计复习(说课稿)一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统计复习(说课稿)一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
2.学会用图形和数字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
2.掌握用图形和数字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
3.发展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一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2.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板书笔、教具。
四、教学过程1.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情境教学和问题导入的方式展开,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2. 教学流程(1)导入与激活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2)学习性活动设计•活动一:数据的观察与分类教师将1~9的数字卡片放在桌面上,让学生观察,将相同数字的卡片放在一起,同学们按规定的顺序进行分类,出示分类结果。
对于分类错误的学生,要通过反思和讨论来纠正。
•活动二:制作小气球教师向学生介绍制作小气球的过程,并要求学生分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出示分组结果,然后根据所给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制作小气球。
•活动三:统计图表的制作教师通过让学生上台展示统计图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统计图表的制作方法。
对于展示出错的学生,要进行纠正和解释。
3. 教学总结本课教学旨在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了情境教学和问题导入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达到教学目标。
五、教学评价本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育方式,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要适时给予学生指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知识掌握不够熟练的学生要及时补充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苏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统计》(一)
苏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统计》(一)说教材一、说课内容:一年级下册第92-94页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及意义: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开始学习简单的分类整理,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本课连续学习统计,以整理随机显现的简单数据为要紧内容,并把通过整理的数据填进简单的统计表。
在统计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一些比较容易的统计方法,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进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适应。
3、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欢乐。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简单的符号进行记录的统计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说教法和学法一、创设情境,诱发内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线索。
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体会动身,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爱好,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新课。
二、合作学习,研创知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摸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
弗赖登塔尔说过:学生学习是知识的“再制造”过程。
教师设计一些探干脆、合作性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研究知识,“制造”知识。
引导学生产生教材上已有的和教材没有的多种统计方法,并在研究和“制造”知识的过程中体会与比较。
三、活动体验,运用知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知识源于活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反映和认识。
教师还设计了“统计小组同学的铅笔”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有味的实践和游戏活动中,运用和巩固知识、进展和深化知识,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说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今天有一些小动物想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大伙儿看都有什么?(黑板上杂乱地贴出动物头像)如何样能专门清晰地看出它们各有多少个?(指名说)哪位小朋友情愿上来分一分、排一排?现在你能告诉大伙儿,它们各有多少个吗?2、分一分、数一数是我们上学期学习的统计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连续学习“统计”(板书课题)创设情境,复习分类统计方法。
统计说课稿(通用5篇)
统计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统计说课稿(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统计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小学的邵英娇。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二课时——《统计》。
我主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七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认识。
一、说教材《统计》这一单元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包括认识并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认识1格代表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在编排上,本单元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如:学校组织学生检查身体、参加喜欢的课外活动小组活动、对街头过往车辆的调查、班级的图书角、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等。
力求使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既经历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又从中进一步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如:不偏食,注意用眼时间等,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的简单分析,让学生早些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应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又能使学生从部分数据出发,经过分析从中找出规律,逐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9《统计》教案1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9《统计》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统计,会使用简单的统计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和统计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统计。
2.学生能够用简单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和比较。
三、教学难点
1.学生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
2.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2.板书:统计的定义、统计的方法。
3.教具:玩具、图表。
4.学生:做好心理准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老师出示一些玩具,并要求学生分类或比较这些玩具,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重要性。
2. 学习新知识
1.讲解统计的概念:通过例子和图片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统计,统计的用
途。
2.讲解简单统计方法:比较个数大小,使用图表等方式。
3. 练习
1.让学生自己统计班级里同学的身高或年龄,然后展示出来。
2.让学生分组,比较不同组的数据大小。
4. 拓展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可以用统计方法解决的问题,激发他们对统计的兴趣。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统计,学会了简单的统计方法,相信大家对统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七、课后作业
1.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2.搜集一些数据,尝试用统计方法分析。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老师提问。
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我们将教授一年级上册数学课程,教材为《人教版小学数学》。
该教材按照学生认知规律、思维发展规律、教学进程规律设计,同时贯穿“应用性、因材施教、贯通性、趣味性”等课程设计原则。
此外,教材中充分体现“问题情境驱动、综合知识运用、多样化思维培养、评价与提高相统一”课程设计思想。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特点都能很好地适应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针对教学材料及小学生的特点,本学期我们将完成以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数字0-100的拼写和顺序。
2.让学生掌握加减法基本原理,能运用0-20以内的数进行加减运算。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让他们懂得正确运用计算公式。
4.让学生了解图形的性质,如基本图形的名称、大小、数量、位置等。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算能力,让他们能判断图形的大小及面积。
6.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
三、教学重难点1.学生对于数字0-100的记忆能力。
2.对于加减法的理解能力。
3.问题情境使用与解决效能。
四、教学策略本学期数学教学计划采取多种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降低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抵触心理。
具体策略如下:1.以故事情境为蓝本,加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并在互动中关注和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和表演技能。
2.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资源、多媒体和教具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提高教学效率。
3.以小组互动为主,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研究问题和答案,并互相评价。
4.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如图形、图表等,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现实意义。
5.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内容1.数字和数的认识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数字和数的认识,通过大量的图示和具体的对比,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数字的大小和顺序,并进一步了解到数字的实际意义。
同时,每次课堂中都会穿插一些互动游戏或故事情境,这样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乐地认识数字和数。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9《统计》教案2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9《统计》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2.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
3.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
教学重点1.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2.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3.理解简单的统计方法。
教学难点1.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统计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2.板书、笔、教具等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1.(课前导学)师生互动,引入统计学的概念,并让学生回答“什么是统计学”。
2.(课堂导入)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统计例子,引起学生兴趣。
第二部分:讲解1.统计学的基本概念:–讲解统计学的定义和作用。
–简单介绍统计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介绍数据的收集方法,如调查问卷、实地观察等。
–指导学生如何整理收集到的数据,如制作数据表等。
3.简单的统计方法:–讲解简单的统计方法,如频数、频数分布等。
–指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统计方法的应用。
第三部分:练习1.给学生布置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第四部分: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对统计学的理解。
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讨论。
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开展统计调查,并根据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2.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设计自己的统计问题,并解决。
课堂作业1.简单的统计学习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阅读1.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相关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掌握了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同时也对简单的统计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数据分析和统计能力。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统计》说课稿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统计》说课稿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统计》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学生在初步学会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整理简单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的简单统计表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分类整理数据的方法,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
(一)、教学目标有以下几方面:1、知识与技能利用多媒体,创造统计情境,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并会利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内整理数据的方法。
(三)、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圆、正方形、三角形等二、说教法、学法数学问题教学来源于生活,而有应用于生活。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以带领学生到我家做客为主进行情境导入,让学生经历现实生活问题——探究解决——得出结论——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
让学生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并收集学生的喜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三、教学过程(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好新知的铺垫教师带领学生到家里做客,并为学生准备了饼干作为招待,以相关图片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二)展示摆法,学生观察探究出示图片,让学生感知饼干的三种摆法,哪种摆法简单好记,要求学生学会分工合作,教师对完成的好的学生给予鼓励。
然后比较3种摆法,分别提出教材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汇报后,教师做小结。
(三)练习反馈1、选一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出最喜欢的动画片师生么,然后及体汇总。
(以最喜欢的动画片为题,激发学生兴趣)2、抛花片教材的想想做做第一题,先让学生抛几次,看看每次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
同时告诉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统计》课件
观察法
通过观察记录目标对象 的变化,获取相关数据
。
文献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 取相关数据。
数据整理的步骤
数据筛选
剔除无效、错误数据,确保数 据质量。
数据分类
将数据进行分类整理,便于后 续分析。
数据编码
将数据转换为统一格式,便于 计算机处理。
数据汇总
对数据进行汇总,计算总数、 平均数等统计指标。
数据整理的图表表示
图表美化
对图表进行美化,使其更加清 晰易读。
确定数据和图表类型
根据数据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 的图表类型。
数据标注
在图表上标注数据,包括数值 和单位。
图表解释
对图表进行解释,帮助读者理 解数据含义和趋势。
04
统计数据的分析与解读
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总结词
描述性分析是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和 概括,提取数据的特征和规律。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如 求相关系数、回归分析等。
假设检验
预测与决策
根据数据提出假设并进行检验,判断假设 是否成立,从而做出决策。
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 ,并制定相应的决策和行动计划。
数据的可视化解读
总结词
可视化解读是将数据以图形、图像等形式呈 现,帮助人们直观地理解数据。
统计包括数据、指标、总体和样 本等基本概念。
统计的分类
描述性统计
描述数据的基本特征,如平均数、中 位数、众数等。
推断性统计
通过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征,如回归 分析、方差分析等。
统计的应用
01
02
03
04
商业决策
通过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了 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行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统计》
【教材分析】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下册第9单元的内容。
原教材上是一幅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观察、统计的插图。
对于没有条件、不能实地统计的学校,这部分内容又该怎么上呢?我将教材中的盆花变成纸花,一排一排钉在黑板上,便于学生数数、统计。
巩固练习中,原教材是让学生统计全班每人的生日。
但对于农村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来说,大多数学生根本记不得自己的生日。
因此,我设计了几份统计表供学生进行练习。
【学生分析】
全班54名学生。
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一定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
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设计、组织学生进行有价值的统计活动。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感知。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比赛一下,看哪组同学表现得最好,老师将送给他们红五星。
你们看,(出示各色花)有一位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都不错,得到了这么多的花!这些花漂亮吗?这些花有几种颜色?说说有哪些颜色?怎样才能知道各种颜色的花有几朵?(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
师生共同数出红花的朵数。
师:我们刚才数数的过程就是对数据进行统计。
(板书:统计)
师:大家想把各色的花有几朵统计下来吗?老师给大家请来一个好帮手,看例1。
【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同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着引入课题,朴实自然,也渗透了思想教育。
】
二、教学例1。
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并说明:图中的四根条形柱分别表示下面所列花的朵数。
统计时,有几朵,就在条形柱上涂几个小方格。
让同桌学生合作在书上完成此统计图:一生数数,一生涂色。
教师巡视,检查涂色情况。
学生完成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的,是怎样涂色的。
报交流,一方面体现了数学的民主性,我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生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同时让各个组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体验成功,从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能使情感的数学目标落到实处。
利用远程资源播放Ten little candles dance 的歌曲。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结束新课。
以上便是我的说课,谢谢大家!
师:小朋友们,请仔细看图,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先看图交流后,再全班汇报。
师:你能提出些什么问题?指名提问并解答。
(主要是比多比少的问题。
)
在集体活动的基础上,分小组进行提问练习:一生提问,一生回答。
【这一层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过生日这一事件,让学生自己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通过生生互问、师生互问,实现角色转换。
唤起学生的“主角”意识。
】
师小结:刚才大家的提问都很不错。
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
(见例2)
【通过数数、涂色的合作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体验统计的操作过程。
“从图中找信息”、“提问”,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的互相提问,增强了学生的互动交流。
】
三、教学例2。
师:你们喜欢这四种颜色的哪一种?大家先不要着急回答。
喜欢红色的学猫叫,喜欢黄色的学狗叫,喜欢蓝色的学公鸡叫,喜欢紫色的学青蛙叫。
师:小朋友们都在叫,老师还是不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人多,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办法吗?
让学生同桌互议后发表意见:
1.在喜欢的颜色下画“☆”;
2.在喜欢的颜色下画“√”;
3.在喜欢的颜色下画“正”……
总之,我力图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做到书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分析让学生讲,道理让学生悟,最终达到学有所得。
师小结:这些方法都不错。
请同学们分小组,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在你喜欢的颜色下面作记录。
(10人一组。
) 学生分组活动。
完成后,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方法。
比比哪种方法最容易数出数据的多少?
学生各自将小组记录情况在条形统计图中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统计,全班一起完成有关全班同学喜欢颜色的统计图。
比较例1和例2的不同。
先分组讨论再汇报。
师小结:例2的统计图中有数字表示,可以不数方格直接看出数目来,比例1的统计图更方便快捷。
【通过学生说喜欢的颜色,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得到了体验。
学动物叫声,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统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选择。
通过分组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
四、生活中的统计。
师:统计的作用很大,生活中常常用到。
例如,我们每个小朋友的家里每个月都要交水费、电费等,那么就要统计电的度数、水的吨数。
大家想想我们生活中还要统计哪些数据?
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份统计表,让学生合作完成。
1.全校各班人数。
2.全班各条街所住同学人数。
3.我校各班争夺红旗班、雏鹰奖章的统计表。
五、全课小结。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
为何不要?
对本节课各组得到的红五星情况作一统计、评比。
(结合课堂评估再次让学生感受统计在身边的实例。
) 【让学生了解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明确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让学生感受统计随处可见,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
评析
1.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
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等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的教学,而课程标准则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这部分内容比较繁琐,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2.教师将教科书的盆花变成纸花,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些数据,使教材更具有实用性。
但是,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统计,效果会更佳。
3.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学生的反馈信息,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本课中,教师设计的让学生学四种动物的叫声,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入到下一个问题的探讨。
4.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统计,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验。
5.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善于把握课堂激励机制,使数学
与生活紧密联系。
如,统计本节课中各组得“☆”的情况。
6.明确要求,才能“有的放矢”。
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应让学生先明确要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样,课堂上的讨论、操作等活动才不会流于形式而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