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莲花纹饰的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瓷器莲花纹饰的演变
我国用莲花作为装饰题材大约始于周代。

这时的莲纹缺乏写实感,属于较为抽象的莲纹。

到了春秋中晚期,青铜器上的莲纹开始趋于写实。

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是一件装饰写实莲纹的代表作品。

壶盖四周外侈的双层透雕莲瓣形象逼真,已经非常接近真实的莲瓣。

与其相似的还有1955年安徽寿县出土的莲瓣方壶。

河北易县燕下都十六号墓出土的陶方壶也装饰有类似的莲纹。

战国陶器上的莲纹基本上延续了春秋时期的风格,但莲瓣数量明显减少。

东汉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

随着佛教的兴起,莲花作为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文化象征,在佛教艺术中莲花的图案造型随处可见,无论是石窟寺的柱础、藻井,还是佛像的台座、背光,都普遍与莲花有着不解之缘。

莲花纹饰出现在我国瓷器上面,则首见于六朝青瓷。

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文化大融合的时代。

中国的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与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互相融合,共同推进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

受佛教艺术的影响,三国、西晋瓷器上出现了佛像、忍冬等与佛教有关的纹饰。

东晋晚期,瓷器上开始出现了简单的莲瓣纹。

东晋青瓷在质地和釉色上比以前有显著提高,“瓷”的特点更加鲜明。

为突出青翠如玉的釉质,东晋青瓷一改早期繁缛的装饰,仅饰以简单的弦纹或褐色彩斑。

东晋晚期,盘碗类器物开始装饰简单的刻划莲瓣纹。

从现有资料看,东晋青瓷中饰有莲瓣纹的器物数量有限,品种也较少。

一般碗类多装饰在外壁,盘类则装饰在内心。

装饰技法也较单调,多属划花、刻花之类。

南北朝时期,佛教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扶持。

据史载,南朝梁代佛教最兴盛时佛寺多达两千多所,北魏末期僧尼多达两百余万人。

随着民间信佛者的剧增和大量寺庙、石窟的修建,佛教艺术的影响已深入到各个领域。

在各种工艺品中,莲花题材几乎无处不见。

它从东晋时期的初露端倪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莲纹此时不仅大量装饰在盘碗类圆器上,也广泛用于罐、尊等琢器上。

装饰技法大为拓展,更为丰富,除了延用重线浅刻外,还采用浮雕、堆塑、模印帖花等多种技法。

隋代瓷器的装饰风格与南北朝相比,显得朴素简洁,以罐类为例,北方生产的四系罐以腹部凸起的一道弦纹代替了覆莲纹;南方生产的六系、八系罐体形瘦长,大口丰肩,为适应器形特点,莲瓣纹上移到肩部。

瓶类的莲纹也多装饰在肩部。

隋代莲瓣的瓣尖有圆状和尖状两种。

合肥隋开皇三年墓出土的青釉碗,外壁刻划仰莲一周,瓣尖细长。

同墓出土的青釉盘口壶,腹部刻一道凹弦纹,弦纹上下分别刻划尖状覆莲和仰莲。

这两件刻划尖状莲瓣的器物与凤阳武店灵泉寺东山早期寿州窑遗址出土的瓷片非常相似,当为隋代寿州窑产品。

印花是隋代常用的一种装饰工艺。

安徽出土的一件青釉四系尊,上腹部由数道弦纹分隔为几个区间,分别压印莲瓣纹和卷草纹各两周。

这种印花莲纹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唐代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

随着手工业的发达和科学的进步,陶瓷生产呈现出新的局面。

在北方,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向青瓷的传统优势地位提出了挑战;在南方,铜官窑发明的釉下彩绘为瓷器装饰艺术开拓了广阔的新天地。

一直作为瓷器主要纹饰的莲花,此时已基本脱离了佛教的影响,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所喜爱的装饰题材。

莲纹装饰艺术开始进入了成熟阶段。

唐代以前,我国瓷器上的莲纹一直未能突破图案化、规格化的模式。

湖南长沙铜官窑首创的釉下彩绘新技法,将绘画艺术引入瓷器装饰领域。

完整的莲荷图案、水禽莲池图案开始以国画的形式出现在瓷器上。

铜官窑釉下彩绘的纹饰题材十分丰富,包括人物、动物、花草、云气山水等。

其中花卉题材所占比例最大,而花卉纹饰中又以褐绿彩绘的莲荷图案最多。


瓣饱满圆润,荷叶舒张自如,笔法流畅,形象生动。

虽仅寥寥数笔,却尽得写意之妙。

这种新的装饰技法突破了以往刻划纹、印纹的局限,突破了多年来图案化模式的框框,使画面充满了勃勃生机。

除了釉下彩绘外,铜官窑的釉下点彩也很有特色。

扬州唐代遗址出土的黄釉褐蓝彩双系罐,以褐蓝相间的大小斑点组成联珠,配置成云头和莲花图案。

构思新颖,别具风格。

此外,铜官窑印花、划花瓷器中也有大量的莲花图案。

宋辽金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中非常重要的时期。

南北名窑辈出,官民窑竟相发展。

无论是釉色品种还是装饰题材都空前繁荣。

在花卉图案中,国色天香的牡丹后来居上,作为主题纹饰开始超过莲花。

莲瓣纹在北宋早期仍占有一席之地,但后来随着荷塘风光、莲池水禽、婴戏莲花等富有民间生活气息图案的大量出现。

莲纹逐渐失去了长期以来在装饰领域中的显赫地位。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丰富精美的装饰是它的突出特点。

北宋早期,定窑的装饰技法以刻划花为主。

1969年定县北宋塔基出土的一百多件定瓷,绝大部分是定窑早期产品。

其中高达65.5厘米的龙首净瓶堪称宋代莲纹层次最多、最精美的作品。

净瓶从顶到底部装饰着五组连瓣纹,自上而下分别为单层、双层、三层、四层,上三组采用刻划手法,下两组采用浮雕手法,刀法犀利,立体感很强。

从宋辽早期墓葬出土的定瓷看,刻划莲瓣纹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装饰手段。

北宋后期定窑刻划花和印花装饰达到成熟地步。

“刻花器皿最常见的是莲纹,这种花纹在涧磁村窑址碎片中所占的比重很大”。

杭州北大桥宋墓出土的定窑划花盘,盘心装饰简洁的一花一叶,随凤摇曳的荷叶映衬着亭亭玉立的莲花,画面清新典型,刀法潇洒秀丽。

这种一张荷叶托起一朵莲花的图案在宋代十分盛行。

定窑莲纹千姿百态,布局富于变化。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刻花梅瓶,腹部饰两朵迎风开放的莲花和侧垂的枝叶,上下辅以菊瓣及蕉叶纹,主题鲜明,疏落有致。

印花器皿也以花卉图案为多,常见的有牡丹、菊花等。

印花在风格上与刻花迥然不同,构图严谨,讲求对称,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

盘类的中心常装饰莲花水禽,四周辅以牡丹、莲花、萱草及飞凤等。

层次分明,格调和谐统一。

磁州窑是北方民间著名的窑系。

产品种类繁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色彩。

在观台镇窑址碎片中,划花的盘碗数量最多。

纹饰均在器里,刻划深刻,线条明快流利,纹样的空隙部分多用篦状工具划出细密的线条。

题材以花卉为主,尤以荷叶莲花最多。

刻划技法熟练,构图随意性很强,莲瓣及荷叶往往自由地越出边框。

这种不拘一格的作风,充分体现出北方民窑粗犷豪放的特征。

釉下绘划黑花是磁州窑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在敷好化妆土的胎体上用黑彩绘出黑花,再用尖状工具划出花蕊及叶筋,剔掉黑彩的部分露出洁白的化妆土,形成强烈的黑白对比。

这类作品的主题纹饰大多是缠枝牡丹,莲纹作为辅助纹饰装饰在下部。

耀州窑在北宋初期主要烧制越窑风格的青瓷,盘碗外壁多采用浮雕技法装饰双层莲瓣纹。

中期以后刻、印花工艺日趋成熟,有时在一件器物上兼用刻花、划花、印花等几种手法,艺术效果十分完美。

刻花青瓷以莲纹最为常见,刀法宽阔有力,线条粗放。

印花瓷器除了单纯的莲荷图案外,还有水禽莲荷、婴孩戏莲等。

耀州窑的把莲纹最有特色。

“印花把莲多出现在小碗的碗里,以海水为地的稍多,主题以莲花、莲实、荷叶或茨菇叶四五枝为一把;印有两把莲纹的,用交错对称布局;印三把莲的,并印有…三把莲‟三个字,使我们由此得知这种纹饰叫…把莲‟,意为一把或一束莲花。

”1972年甘肃华池县出土的耀州窑荷叶盖碗是一件器形与纹饰巧妙结合的佳作。

盖碗口沿做出六个向下卷曲的缺口,俯视如同荷叶一般。

碗盖状如荷叶,边沿有六个向上卷曲的缺口。

上下缺口互相吻合,造型精巧,新颖别致。

是继浙江的越窑、欧窑之后兴起的青瓷体系。

装饰技法以刻划为主。

早期产品与欧、越两窑有许多相似之处,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

北宋中期以后,刻划花逐渐由纤细娟秀向繁密发展,器物外壁经常装饰一种带叶脉纹的莲瓣。

南宋是龙泉刻花青瓷的全盛时期。

此时其它窑系已不甚流行的莲瓣纹在这里仍作为主要纹饰盛行不衰。

“外壁单面刻制莲瓣的装饰似乎已成为各类制品的共同花纹,几成一个时期的装饰风格。

这种半浮雕式的刻花莲瓣纹,中脊
显明而挺拨,瓣面自中脊坡向两侧,大小相间,形成双层仰莲,象一朵盛开着的荷花”。

莲纹自东晋出现在瓷器上以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变化,到宋代已完全脱离了宗教影响,成为优美的纯装饰性题材。

由于唐宋以来推崇牡丹,莲花已逐渐失掉其传统的优势地位。

但深受人们喜爱的莲纹仍是宋代各大窑系中普遍使用的题材。

莲瓣纹是元代青花瓷器最常见的边饰,这种经过变形的莲瓣俗称“八大码”,外廓由外粗内细的两道线构成,线条转折生硬,显得棱角分明。

瓣与瓣之间均留有空隙,瓣内绘制各种纹饰。

其中以绘制火珠、火轮、银锭、珊瑚、犀角、双钱等图案的杂宝纹最有特色。

莲池鸳鸯和莲池鱼藻是元青花中的写实性主题纹饰。

布局繁密,结构严谨,笔法遒劲有力,生动自然。

莲花的花瓣状如饱满的麦粒,“荷花、荷叶、莲蓬都不填满色,鸳鸯、水藻都带几笔水纹,仿佛水在流动。

”这类画工精湛的作品艺术效果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图案纹饰,是元青花中的精品。

宋元时期流行的缠枝花卉,到明代已发展为一种定型的装饰题材。

“由于它变化无穷,用起来非常灵活机动,不论是作器物胸腹部的主体纹,或是在口沿、颈、肩、胫、足部作辅纹,都容易与器型浑然一体”。

因此被大量应用于官民窑瓷器上。

其中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形式的缠枝莲纹使用最为广泛。

明代缠枝莲布局疏朗,空间宽阔,花叶明显变小,花头的布位和主枝的姿态灵活多变。

除了单纯的缠枝莲外,明代还有大量与莲纹合绘的图案。

如龙穿莲、凤穿莲、缠枝莲托八宝、缠枝莲托梵文等。

变形莲瓣仍是主要的边脚纹饰。

洪武时期的莲瓣纹保留有元代遗风,但轮廓转折圆润,瓣内纹饰不象元代那样复杂,仅见团花、云纹等简单的图案。

永宣青花瓷器上的莲瓣纹更加简略,常在勾出的轮廓线内用青料平涂为地,以留出的空白形成图纹。

正统、景泰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肩、胫以及器盖上常装饰一种双层螺丝靥形莲瓣,瓣内勾画叶脉纹的写实莲瓣也开始出现,成化以后,莲瓣纹逐渐趋于复杂,尤其是晚明珐花瓷器上的莲瓣纹,繁缛华丽,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民窑日用瓷器上的莲瓣纹向着高度简单和抽象发展,有的甚至简化成一排平行的竖线条。

清代是中国彩瓷艺术的最高峰,青花、斗彩、五彩、珐琅彩等各个品种五彩斑烂,争奇斗艳。

以莲荷为纹饰的器物品类繁多,数量甚多。

“吉祥寓意的图案在宋瓷上兴起以后,至明代已成为陶瓷装饰的重要内容,入清更是发展成…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境地”。

莲是花中君子,莲字与“莲”、“廉”谐音,因此许多莲荷图案被赋予了吉庆寓意。

例如一茎莲花的图案寓意“一品清廉”;莲池鱼藻图案寓意“连年有余”(莲与连、鱼与余谐音);鸳鸯与莲花合绘的图案寓意“一路连科”(路与鸳鸯谐音)。

莲是盘根植物,并且枝、叶、花茂盛,于是用莲花丛生的图案寓意“本固枝荣”。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缠枝莲仍是莲荷题材中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纹饰。

清代缠枝莲纹一改明代疏朗自然的风格,开始向繁密、规整、对称发展。

经过美化变形的花头和枝叶姿态万千,装饰性很强。

清中后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常加绘双喜字,莲叶细密繁杂,除少数绘制较精外,大多画工粗率。

清代莲荷题材中成就最高的当属康雍时期的写实莲荷纹。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熙五彩加金莲荷纹凤尾尊,颈部和腹部满绘两幅完整的莲荷图。

莲瓣丰腴饱满,荷叶舒张自如,莲丛中点缀着芦苇、茨菇、浮萍,水鸟鸣叫,彩蝶飞舞,画面充满了勃勃生机。

色彩浓艳的红莲绿荷与一朵用金彩描绘的莲花交相辉映,整个画面金碧辉煌,宛如一幅精美的工笔国画。

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雍正“二年试乙号样”款粉彩莲纹盘,“盘内壁粉彩绘出荷花纹饰,共画八朵荷花,三朵盛开,五朵含苞。

这些荷花都是先用黑彩勾勒出花瓣的轮廓线,再填淡粉彩进行渲染,然后用深粉色在花瓣尖端略加点缀,使花朵明暗层次清晰,彩色秀丽温雅。

荷花周围配几片荷叶,或肥硕碧绿,或残败苍劲,从而更衬托出荷花亭亭玉立,香远益清的高雅风姿”。

清新的画面,纤巧的笔法,柔和的色彩,形成了雍正工笔花鸟图案清雅秀丽的风韵。

乾隆时期,瓷器装饰雍荣华丽,刻意求精。

但过分追求规整和工细导致了繁冗和堆砌,艺术上的倒退使莲纹失去了昔日的生机,在斑烂的色彩、华贵的外表下,隐含着僵化、呆板和滞气。

乾隆中期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败,陶瓷工艺也开始由盛转衰。

各种以莲荷为纹饰的器物虽然数量众多,但艺术上已远不能和前期相比。

莲花是我国传统的装饰题材,在西周晚期的青铜纹饰中已开始崭露头角,春秋战国的铜器、陶器上普遍采用莲瓣作为装饰。

但中国瓷器上的莲纹是受佛教艺术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从东晋的初露端倪到南北朝的鼎盛时期,莲纹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及至唐代、中华民族巨大的同化力已将外来艺术中的精华水乳交融地融入本民族的传统艺术之中。

瓷器上的莲纹进入了成熟时期。

宋辽金时期我国陶瓷器装饰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装饰题材日益丰富,加上牡丹花的异军突起,一直在装饰领域据统治地位的莲纹开始进入萎缩时期。

元明以后,缠枝莲纹作为一种定型的装饰题材长盛不衰。

乾隆中期以后陶瓷业日趋衰落,莲纹在艺术创新上无所建树,但作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题材仍广为流行。

建国以后,作为中华民族所崇尚并具有传统力量的莲纹又重放异彩。

随着新中国陶瓷业的繁荣昌盛,流行了千年的莲纹必将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永不泯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