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经济与产业
第6章 产业结构优化
2.政府积极干预
采取这种方式的国家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选择主导产业和 确定产业发展序列,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 成功例子:日本、韩国、中国大陆
33
(四)主导产业的转换和发展
各国经济发展历程表明,主导产业的转换和发展经过五个阶段
阶段
第一阶 段
第二阶 段
第三阶 段
第四阶 段
第五阶 段
主导产业部 门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结构性调整以优化产业结构。
6
3.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
国际贸易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产品或服务的 进出口比例,以及以这种进出口关系为联结纽带 的产业关联关系。
国际贸易结构包括不同产业间的进口结构和出口 结构,也包括同一产业间的进出口结构(即进口和 出口的比例)。
通过对国际贸易结构进行优化以优化产业结构。
9
前向关联效应 是指一个产业在生产、产值、 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引起它前向关联部门在这 些方面的变化,或导致新技术的出现、新产 业部门的创建等。比如,计算机→互联网→移动
互联网→移动支付。。。
后向关联效应 是指一个产业在生产、产值、 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引起它后向关联部门在这 些方面的变化,例如由于该产业自身对投入 品的需求增加或要求提高而引起提供这些投 入品的供应部门扩大投资、提高产品质量、 完善管理、加快技术进步等变化。比如,汽车
25
(一)禀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
• 从根本上看,企业竞争力不是通过政府扶持获得的,而是来 自于稀缺要素(资本、技术)获取成本的持续下降,这只能通 过提升禀赋结构来实现;
• 拥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大发展是推动禀赋结构升级的关键。这些 企业凭借自身比较优势而获得最大化利润,并最大可能地积累 资本和技术,推动了一国禀赋结构的持续升级,由此带动比较 优势的逐渐提升,同时也使企业获取稀缺要素诸如资本和技术 的成本持续下降;
第六章农业产业结构
• 一、农村产业的结构的概念 • 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农村经济中各个产 业部门和各产业内部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组合形 式。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在一定的农村区域中,农 村经济是由哪些产业部门组成的;二是这些产业部门 是按什么方式组合在一起的;三是各个产业部门在总 体中的地位,即各占多少比例。 • 农村产业机构是一个历史的动态概念,是一定的生产 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形态影响的产物 • 。从农村经济的发展历史过程看,与自然经济相适应 的必然是封闭性的单一产业结构。随着农村生产力水 平的提高,于日益发展的上平经济相适应的必然是开 放性的多元的产业结构。在发达国家中,现代农村的 产业结构则是一个综合性的繁体和多元化、多层次的 立体网络结构。
• •
• •
• •
•
4、劳动力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 产业结构发展的工程离不开劳动过程的三要素: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 动对象。其中劳动力因素起主导地位,没有人的参与,没有劳动力素质 的提高,就没有产业层次的提高。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对第二、三产 业的发展规模和结构有重要意义。劳动力的合理比例、劳动力利用率的 提高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有重要作用;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也可以说 是劳动力在分工基础上的协作及其发展。协作的规模越大,项目越多, 形式越高级,则产业结构发展的类型月会多种多样,水平会越来越高。 5、资金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产业结构的更新、完善和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各种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 过程。只有有了一定数量的资金,才能使各种生产要素增加活性,促进 分工和专业化,形成新的成产新的生产力,改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 发展规模和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的分配规律和增长速度。 6、科学技术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条件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首先,科学技术为提高各产业长 产要素的功能和协作程度提供了一句和保证。劳动者的劳动生产能力与 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成正比。劳动工具的不断更新,也是因为科学技术 的不断进步。劳动对象规模和效能的扩大,同样离不开科技进步。其次, 科学技术进步加快了旧产业部门的改造和新产业部门的建立。再次,科 技进步促使产业新格局的实现。产业结构要经常保持优化,必须随科学 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 结合,有了很大进展,科学技术正越来越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可以预 见,科学技术作为独立的知识产业,对产业结构的介入程度越深越快, 产业新格局实现得越早。 除上述条件外,经济政策诸如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价格政策、劳动政 策等,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产业经济学 第6章 进入壁垒[精]
结构性进入壁垒
结构性进入壁垒是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重 点。
构成进入壁垒的结构性因素主要有规模经济、 绝对成本优势、必要资本量、产品差异、网络 效应和政府管制等。
5
规模经济壁垒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市场容量OM的大小; 最小有效规模产量OB相对于OM的大小。一个产业的 MES越大,且在OM中所占份额越大,则该产业客观上只 能容纳少数企业存在,从而进入壁垒较高; 产量小于OB时平均成本曲线斜率的大小。产量小于 OB时平均成本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表明产量小于 MES的企业的生产成本劣势越大,进入壁垒也就越高。
1984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和司法部了结了针对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反 托拉斯案,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同意将自己分解成几个公司。有一个公司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提供长途电信服务,而其他的公司则提供地方电话 服务。司法部的律师们明显感到,同时提供地方电信服务和长途电信服 务的垂直一体化的电话公司,在生产效率方面没有存在的必要,或者, 解体能够带来与之相抵消的其他收益。根据司法部的说法,一个公司的 垂直结构给其他长途电信服务供应商提供了一个不公平的竞争机会。例 如,通过收取较高的地方电信服务费率,或者向其他长途电信服务(长途 电信需要地方电信服务的配合)供应商提供低质量的地方电信服务,美国 电报电话公司可以损害联网的竞争者。司法部还注意到,很难对美国电 报电话公司在管制业务(电话)和相对未受管制业务(例如电话机和其他设 备的制造)之间展开的成本转移活动进行监管。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解体 被认为可以减轻司法部的这些担忧。
第六章 进入和退出
第一节 进入壁垒 第二节 策略性行为
1
第一节 进入壁垒
进入:是指在某产业内出现新的卖者(企业)。 进入壁垒:使进入者难以成功地进入一个产业, 而使在位者能够持续地获得超额利润,并能使 整个产业保持高集中度的因素。
第六章 新型工业化道路 《产业经济学》PPT课件
6.2 为什么要走这条新路
6.2.3 走这条新路是三个必然选择 1.是解决经济发展速度与资源承载能力不相适应的必然 选择 2.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必然选 择 3.是走绿色生产力发展道路、发展绿色经济的必然选择
6.3 怎样走这条新路
6.3.1 明确立足点和升级方向
1.立足国情,放眼世界 2.准确判断我国工业化所处的发展阶段 3.明确我国工业化升级方向
6.3.2 要坚持实施的战略举措
防止下列四种片面性: (1)不能只讲发展大企业,今后应更加注重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 (2)不能只讲城市工业化,今后应更加注重农村的工业化。 (3)不能只讲工业支援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工业也需要农业支持,城市也需农村支持。 (4)要讲工农、城乡在全部资源和全部市场两大方面进行全方位地互动和协调发展。
第6章 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6章 新型工业化道路
6.1 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在哪里?
我们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与内涵概括为高、好、低、 少、优、谐、适、序这八个字。高是指科技含量高;好是指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好;低是指资源消耗低;少是指保持生态 平衡、环境污染少;优是指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谐是 指产业结构和谐;适是指工业发展速度适度;序是指以毛泽东 倡导的农轻重和邓小平倡导的吃穿用为序。这里的序指的 是后者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要以前者为基础。前六个字 主要是质的规定性;适和序两个字,主要是量的规定性。一句 话,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质与量的统一体。
6.2 为什么要走这条新路
• 6.2.2 走这条新路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目标的两个客观要求 •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
第6章实体经济与产业经济专题
第6章实体经济与产业经济专题实体经济与产业经济的关系是当今发展中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实体经济和产业经济进行专题剖析。
一、实体经济的定义和特点实体经济是指直接参与生产、流通、交易和消费的实体部门,包括制造业、农业、建筑业、物流业等,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
实体经济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实体经济是实质性的经济活动,通过产生有形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其次,实体经济是直接创造价值和财富的部门,能够为国家提供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
第三,实体经济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它对提高国内生产总值(GDP)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产业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产业经济是指由相关行业组成的一个系统,涵盖了多个环节,包括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等。
产业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1. 产业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
实体经济是一个广义概念,而产业经济属于实体经济的一个细分领域,通过产业经济链条的运行,实体经济能够更好地发展。
2. 实体经济为产业经济提供坚实的基础。
实体经济作为产业经济的供应端和消费端,为产业经济提供了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和市场需求。
3. 产业经济为实体经济带来增长动力。
产业经济通过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推动实体经济不断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实体经济与产业经济的融合发展实体经济与产业经济的融合发展,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以下是实体经济与产业经济融合发展的几个关键方面:1. 促进创新驱动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推动实体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提高产业链水平和附加值。
2. 加强产业协同发展。
通过构建产业联盟、促进不同行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
3. 推动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
引导实体经济加强绿色生产和循环利用,提升产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4. 加强金融支持与服务。
为实体经济和产业经济提供金融支持,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
第6章 实体经济与产业经济专题
6.1.5 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 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发展的历程,呈现的主 要趋势是三次产业结构有由“一、二、三”向 “二、三、一”再向“三、二、一”转变的趋 势。这种趋势分别反映在产值结构、劳动力结 构等方面,即第一产业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 额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第二产业的产值份 额和劳动力份额先是很快上升,然后上升缓慢 或趋于稳定;第三产业无论产值份额还是劳动 力份额都一直上升。
二、产生与发展 • 人类历史上三次大的社会化分工与近现代 的四次大的产业革命,是产业经济学产生 的物质基础。 • 微观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 马歇尔、斯拉法、张伯伦、琼.罗宾逊、克 拉克等对产业理论的产生有推动作用,但 真正意义的产业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 代的美国。 • 一般认为其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6.3.1第三产业的内涵和特点
• 1.第三产业的界定 • 2.第三产业的发展特点
6.3.2现代物流业
• 1.发达国家现代物流业发展模式 • 2.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状况
6。3.3零售业
• 1.零售业的定义 • 2.零售业市场分析
6.3.4餐饮业 • 1.餐饮业的定义 • 2.中国餐饮业发展情况
6.2 主要实体经济产业(一)
• • • • 本节将阐述下列问题: 1.农业的构成 2.第二产业的构成 3.世界经济构成中主要的工业部门
6.2.1 农业
• 1.农业的概念 • 2.农业的地位 • 3.农业在国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6.2.2 能源
• 1.现代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特点及趋势 • 2.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ຫໍສະໝຸດ 6.1.2实体经济的特点与功能
• 1. 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功能。 • 2. 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 • 3. 增强人的综合素质的功能。
第六章 产业结构理论发展
第六章 理论发展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体系
•产业结构形成理论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理论 •产业结构效应理论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产业结构分析理论 •产业结构政策理论 •产业结构研究方法论等
Chapter6 - 22/55
Chapter6 - 18/55
第六章 理论发展
邓宁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20世纪英国工业的变化与 发展》及其他关于工业经济、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的著作。 拉尼斯与费景汉(又称约翰· 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 费) 学说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二元结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业部门存在隐性失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0, 劳动力供给弹性无限大;第二三阶段,农业中产生剩余,可满 足非农部门消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工业转移;工业开始 为农业提供装备,二部门共同发展。
霍夫曼对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问题进行了开创 性的研究。主要成果有《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和经济增长— —以阿根廷、巴西、智利和哥伦比亚为重点》和《马来西亚半 岛的工业增长、就业与外国投资》等。
Chapter6 - 19/55
第六章 理论发展
丁伯根(NP19**)的关于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包含有丰富 的产业结构理论。 他把政策分为三种:数量政策、性质政策 和改革,其中性质政策就是要改变结构(投入产出表)中的一 些元素。 希金斯描绘了不发达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认为先 进部门和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完全不同。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 是可替代型的,因资本不足而选择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而先进 部门采取资本密集型技术,具有固定投入系数的生产函数。主 要论著包括《印度尼西亚的经济稳定与发展》、《经济发展: 原则、问题与政策》。 在日本,对产业结构理论有比较深入研究的学者还有:筱 原三代平、马场正雄、宫泽健一、小宫隆太郎、池田胜彦、佐 贯利雄、筑井甚吉等人。
产业经济学 第六章(出版社)[40页]
aLj=Lj/Xj (j=1,2…,n)
各类系数的计算与确定
第六章 第二节
7.完全消耗系数
是直接消耗联系与间接消耗联系的全面反映。其经济
含义是指某产业部门单位产品的生产,对各产业部门产品
的直接消耗量和间接消耗量的总和。用公式表示:
n
bij=aij+
bik akj
(i,j=1,2…,n)
k 1
式中:bij—完全消耗系数,表示生产单位j产品所直接
二、 产业关联类型
(一)根据产业之间依托方式的分类
1.产品、劳务联系 2.生产技术联系
3.价格联系
4.劳动就业联系
5.投资联系
(二)根据产业间供给与需求之间联系的分类
1.前向关联;
2.后向关联
第六章 第一节
二、 产业关联类型
(三)根据产业技术工艺的方向和特点的分类 1. 单向联系 2.双向联系 3. 环向联系
第六章 第一节
单向联系
是指先行产业部门为后续产业部门提供产品,以供其 生产时直接消耗,但后续产业部门的产品不再返回先行 产业部门的生产过程。
例如:棉花→棉纱→棉布→服装
第六章 第一节
双向联系
是指两个产业部门之间相互为对方提供产品。
石油开 采业
双向
电力工 业
环向联系
第六章 第一节
是指先行产业部门为后续产业部门提供产品,作 为后续产业部门的生产性直接消耗,同时后续部门的 产品也返回相关的先行产业部门的生产过程。
和间接消耗i 产品数量之和 (i=1,2…,n);aij—直接消耗系
数; n bik akj
—间接消耗系数,其中k为中间产品部门,表
示通过k 1k种中间产品而形成的生产单位 j产品对 i产品的全部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
l ③工业的工资水平比农业大约高30%左右。 l ④实现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是利用利润进行投资.
(二)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式
l 3、刘易斯定义的经济发展过程 l 第一阶劳动力,因此,无论劳动力的需求如何扩大, 总能在不变的 的低工资水平上源源不断地得到劳动力的供给。 l 第二阶段: 由于劳动力也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是稀缺的, 而 而不再是无限供给的, 因此工资水平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 经济发展的成果、利益开始在两个部门之间以及资本家和 工人之间分配。
l 他认为,当前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第一阶段。
l ②地域上的临近
l 地域上的临近便于实现产业转移和传递,易于实现产业结构 构之间的国际性转移和引起连锁型变化及转移。
l ③区域内各国 (地区) 实施外向的发展战略
l 开放经济体制,不仅便于地区内实现产业循环,而且使本,地 地区的产业循环机制呈开放状态。
(二)雁型模式的局限性
l 1、东亚发展中各经济体在资本、技术市场上对于日本与 美国的过度依赖。
人消费,又可做生产要素投入生产。②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即 即劳动力与资本。③资本与产量比率固定不变。④不存在技 技术进步或只有中性技术进步。 l (3)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 G=s/V l 式中: G表示收入(或产量)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即本期收 入(或产量)增量与上期收入(或产量) 之比(Δy/y);s表示 平均储蓄倾向,即总储蓄与总收入之比(s/y);V表示加速系数, 即投资与产量之比( I/Δy)。
l (5)贡献: ①为经济增长理论向动态化、长期化、定量化、 实 用化方向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②该模型因为高度抽象、 简化、便于测算, 已成为经济学家及一些国家用以研究测量 经济增长、制定经济计划的便捷手段。
第6章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经济学说史教程
17
失误的原因:
第六章第六章亚当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斯密的经济理论本章重点本章重点第一节第一节工场手工业时代英国古典经济学集大成工场手工业时代英国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亚当者亚当斯密第二节第二节价值与货币理论价值与货币理论第三节第三节工资与剩余价值理论工资与剩余价值理论第四节第四节生产劳动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生产劳动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第五节第五节经济自由与国际贸易理论经济自由与国际贸易理论阅读书目阅读书目思考题思考题经济学说史教程第六章第六章亚当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斯密的经济理论亚当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他的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他的主要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不仅主要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不仅是政治经济学的系统论著而且探讨了国民经济是政治经济学的系统论著而且探讨了国民经济史经济学说史财政学等学科
– 从理论上说,斯密在发挥自己的观点 时,一方面反对重农主义,另一方面 又不自觉地成为重农主义的支持者。
– 从方法论上说,同他一贯地坚持二重 性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
18
经济学说史教程
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斯密的教条”:按照其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工
资、利润加地租的所谓“三种收入”的说法, 最后推导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以至社会总产 品的价值就通通由v+m两个部分构成,不变资 本部分c就不翼而飞了。
斯密从固定资本的维持费转到流动资本的维持费的 分析中,接触到生产消费品的部门其产品如何实现 的问题。他不懂得生产消费与个人消费的区别,也 就无法解决生产消费品部门的总产品如何实现,以 及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产业经济学6章 非合作性策略
这种模型,有两类可能的均衡:
(1)分离均衡。在第一阶段,在位企业是低成本时的 定价和它是高成本时的定价是不同的,因此,第一阶 段的定价就向潜在进入者显示了完全的成本信息。
(2)混同均衡。在第一阶段的定价是独立于成本的,因 而潜在进入者无法从第一阶段的定价中推断出在位者 的成本信息。
1,分离均衡
行业需求
P
AC P0
进入者的剩余需求
0
Qe Qi
Q
贝恩模型
这个模型中的限制进入策略是: 企业1选择产量Qi,使进入者进入后的产量为Qe,
当企业2生产该产量时利润为0. 即:两厂商产量之和Qi+Qe决定的市场价格刚
好等于进入者的平均成本。其进入是无利可图 的。
该限制策略成功的关键是:要使进入者相信在 第2阶段进入者进入后在位者会选择Qi产量。 如果进入者知道在位者与自己成本函数相同, 则该策略一定是不可行的。因为此时Qi不是在 位者的理性选择,理性选择是按古诺产量生产。
1 11 12 (1 k1)k1 (1 k1 k2*)k1
3 2
k1 (1
k1 )
f .o.c. k1
3 2
(1
2k1
)
0
k1*
1 2
所以k 2*
1 4
, 11*
1 4
, 12 *
1 8
,1*
3 8
,2*
1 16
2,当f>0时
企业2需要承担进入成本。此时,只有当
2 *(k1, k2 )
因此,在斯搭克尔伯格模型中,进入壁垒的大 小由固定成本f的大小决定。在固定成本投资要 求很低的行业,市场的进入壁垒也低,在位企 业难以通过任何策略阻止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
6 第六章 产业组织理论
软饮料
酒 牛奶 葡萄酒
啤酒
果汁
复习:产业概念
“产业”(industry):生产同类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厂商在 同一市场上的集合,这些厂商之间的相互结构关系就称之为产业组 织,亦即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关系。 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框架内,产业是指生产同质产品的、相 互竞争的一大群厂商。这些厂商的供给需求的总和等于该产业的供 需总量。相反,在完全垄断市场中,垄断厂商就代表一个产业,二 者是同一的。 三个层次:
新奥地利学派认为,市场过程是自然淘汰的过 程,只要不是因为行政干预,垄断企业实际上是经 历了市场激烈竞争而生存下来的最有效率的企业。 与SCP范式所认为的广告、产品差别化和市场集中 度是决定市场结构和构成市场垄断的主要因素这一 观点不同,新奥地利学派认为,广告、产品差别化 和规模经济是正常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构成 进入壁垒;至于企业通过兼并提高集中度,只要不 存在法律上的市场进入限制,可以实现节省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4、更加注重对理论的政策含义的研究。
六、 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及发展
(一)中国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及取得的成果
1、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理论。
范式在中
国的应用、自然垄断与政府管制、过度竞争与 有效竞争、相关产业的案例研究。 4、产业组织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技 术创新、企业管理、地理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体系: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社会达 尔文主义,“生存检验”的过程;
基本理论主张:维护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竞 争、反对政府干预; 行为主义:强调和重视厂商行为分析;
效率→绩效→结构:不是不同的市场结构 产生不同的市场绩效,而是不同的企业效率从 而市场绩效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
代表人物:施蒂格勒、德姆塞茨、 布罗增、波斯纳等 施蒂格勒(1911-1991):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 1968年,《产业组织》; 1982诺贝尔经济学奖;信息经济学; 宏观经济调控;产业组织与规制政策
产业经济学第3版PPT(王俊豪) 第6章.企业并购行为
的减少和集中度的上升,这会产生有利于达成
协同性条款的条件,有利于发现和惩罚背离行
为,因此促进企业之间的合谋。
(二)单边限制竞争效应
• 单边限制竞争效应理论认为,企业并购可能会使并购企业单 方面的行使市场势力和提高价格。并购能通过消除企业之间 的竞争而使并购企业的市场势力上升,这种市场势力的上升 并不是来源于企业之间协调行动而是并购企业通过并购独享 的效应。 • 当市场中企业数量减少时,市场中的产品价格会上升,产量 会下降。在并购之前,由于市场竞争限制了企业的市场势力, 并购之后,由于并购带来市场竞争者的减少会导致市场竞争 程度下降,这会增强并购企业的市场势力。此时,即使并购 后不存在合谋促进效应,并购企业的市场势力也会增强,可 能会产生高价格和低产量。
第一节 企业并购概述
二、并购的类型
(一)按照被并购双方的产业特征划分
1、横向并购 横向并购双方处于同一行业的并购活动,即一种竞争者之 间的并购。 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生产相同产品或提供相同服务。 企业间通过实施横向并购,能够充分利用并购后企业的规 模经济效应来扩大市场竞争力,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目的。
1
企业并购概述 横向并购 纵向并购 混合并购
2
3 4
第一节 企业并购概述
本章概览
并购的三种形式:横向并购、纵向并 购、 混合并购。 核心问题:并购是否会导致对市场竞
争的伤害,是否对社会福利产生影响。
第一节 企业并购概述
一、并购的概念
(一)兼并: 狭义的兼并是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通过产 权交易获得其他企业的产权,使这些企业法人资格丧 失,并获得它们控制权的经济行为。
横
向
并
购
一、横向并购的效率效应
(5.1.2)--第6章国民经济结构统计
第6章 国民经济结构统计习题:1.试述产业结构水平的内涵。
2.简述市场集中度。
3.简述恩格尔系数。
4.试述投入产出表四个象限各自所包含的内容。
5.简述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经济意义。
6. 简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经济意义。
答案:1.产业结构水平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的体现。
经验证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产业结构演进都遵循一定的规律,按照一定的次序,阶段性地向前发展。
从经济结构变化看,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变动的大致趋势为:由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转向第二产业比重大幅度提高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发展为第三产业占相当比重的新型产业结构。
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发展看,其变化趋势往往是:以轻工业为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演变为以重工业为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在重工业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又从以原料采掘工业为主发展为以原料加工组装工业为主。
从生产要素的投入看,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结构演化为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结构,此后又演化为技术密集型为主的结构。
2.度量市场集中化程度的指标应符合以下四项准则:(1)等级准则:当一个市场的集中曲线始终位于另一市场的集中曲线上方时, A市场与B市场的情况,则所用来度量集中化的指标应能反映出A市场比B市场更集中。
(2)进出准则:当某产业有新的企业进入(或原有企业退出)时,指标应能反映出该市场的集中水平在下降(或上升)。
(3)并拆准则:当市场中两个或更多的企业发生兼并时,指标应能反映出集中水平在上升;反之,则反是。
(4)传递准则:当以销售额来表示企业规模时,市场中任何一个小企业的部分市场份额被另一个较大企业夺走时,指标应能反映出该市场的集中水平在提高。
这是因为当发生这种销量传递时,集中曲线会更加向上凸起。
市场集中化通常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含义:一是指骨干企业规模的扩大,即市场的绝对集中;二是指骨干企业规模在整个行业规模中的比重增大,即市场的相对集中。
与市场集中化的两种含义相对应,度量集中化的指标也可分成两大类。
信息经济学 第6章 信息产业的经济分析精选
? 消费者支付意愿的效用函数: U=r+v(x e)
? 其中 r 表示不考虑外部性时产品带来的基本效 用,v(.) 是预期网络规模 xe 给消费者带来的网 络效用
D1
进入壁垒。
n 1 n2 n3
n0
P(n,n)
1
n
图:存在网络效应的产品到U型需求曲线
供给方行为决策
? 供给函数反映的是市场上生产者的根据利润最 大化原则决定的产量水平,影响供给量的最主 要因素有产品价格、可替代产品的价格、要素 成本等,其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是价格因素,
? 供给曲线即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仅研究价格 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需求为p(n,ne)= p(n,n),曲线 D2 Di上满足n=ne的各点的集合,就构 D1
成了曲线p(n,n)。
n 1 n2 n3
n0
P(n,n)
1
n
图:存在网络效应的产品到U型需求曲线
经济学家Economids和Himmelberg1995年对网络外部性下的需求曲线的 研究表明,为了避免爆炸式的增长和无限的销售情形的出现,在这里假设 lim p(n, n) ? 0 是合理的。当产品占据全部市场时,即当ne=1时,消费者 对n? 于? 最后一件产品的支付意愿为0,因此,曲线D递减并相交于ne=1点处。
? 可以将n和ne 标准化,使0≤n≤1,0≤ne≤1。
P
? 曲线Di表示在给定的预期销售数
量ne=ni情况下,其中,i=1,2,…。
消费者为一个变动的数量n所愿意 Di 支付的价格,即传统的需求曲线。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
主要内容分22章叙述,包括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体制、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生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息、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城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管理。
目录
第1篇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1章城市与城市化;第2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第3章城市规划体制;第4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第2篇城市规划的影响要素及其分析方法:
第5章生态与环境;第6章经济与产业;第7章人口与社会;第8章历史与文化;第9章技术与信息。
第3篇城乡空间规划:
第10章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第11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第12章城乡区域规划;第13章总体规划;第14章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4篇城市专项规划:
第15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第16章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第17章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第18章城乡住区规划;第19章城市设计;第20章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
第5篇城市规划的实施:
第21章城市开发规划;第22章城市规划管理。
参考文献。
后记。
第6章 实体经济与产业经济专题
地位
✓人类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 ✓其它部门得以发展的基础
国民 经济
产品贡献、市场贡献 要素贡献 、外汇贡献
作用
国家 安定
安天下,稳民心
生态 环保
环境保护
6.2.1 第一产业—能源
(1)现代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特点及趋势
时间 人均消费数量 能源消费量
1850年
115
1
1950年
6.3.6旅游业
概念 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 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
构成
三大要素: ➢ 旅游资源 ➢ 旅游设施 ➢ 旅游服务 它们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大类型:
✓ 组织国内旅客在本国进行 旅行游览活动 。
✓ 组织国内旅客到国外进行 旅行游览活动。
✓ 接待或招徕外国人到自己 国家进行旅行游览活动。
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
服务 发展 基础
6.1.3三大产业的关系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6.1.4 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1)劳动力的相对比重
(2)国民收入的相 对比重
相对国民收入(2)/(1) (比较生产率)
时间系列分 横截面分析 时间系 横截面
过冬
经济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任何一部分 出现问题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6.2.1 第一产业
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 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 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其 范围各国不尽相同。一般包 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 业和采集业。有的国家还包 括采矿业
6.2.1 第一产业—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实的产业区可能是这几种类型的混合形 式,或现在是其中一种,经过一段时间会 转变为另一种,在不同地区,主导的产业 区类型也不一样。
五、城市规划中经济与产业的分析方法
1、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测量 对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准确判断是制定城市和区域 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国际上普遍认为地区经济联 系是普遍存在的,是客观的。 著名地理学家塔费(E.F.Taffe)认为经济联系强度 同他们的人口成正比,同他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 比。
3、产业周期与发展波动
任何产业都会经历从产生到衰落的发展周期,理论而 言,每种产品都会经历一个从创新到标准化的循环过
程,其投入要素及区位特征等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六)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模式
1、增长极模式; 2、点轴开发模式; 3、梯度模式与反梯度模式; 4、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模式
3、工业化阶段的判断: 综合考察世界各国和我国的经济发展历 程,可以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发展 阶段做如下判断:
工业化初期:一产的比重大于10%; 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一产的比重小于10%,且 二产比重高于三产比重; 工业化成熟时期:一产的比重小于5%,二产比 重与三产比重大致相当; 后工业化时期:第一产业的比重进一步下降, 三产比重超过二产并达到70%以上。
第六章 经济与产业
经济与产业
一、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 二、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 三、城市空间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 四、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与产业发展 五、城市规划中经济与产业的分析方法
一、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
(一)经济视角的城市
1、城市的经济特征: (1)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区; (2)城市以农业剩余为前提,以第二产业和 第三产业为发展基础; (3)城市是专业化分工网络的市场交易中心。 经济分工不仅存在于城市内部,也发生在城乡 之间及城市之间。
(二)城市和经济
1、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衡量:
1)GDP(国内生产总值); 2)城市平均工资或人均收入的增长; 3)城市总就业人数的增长和福利水平的提高。
2、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发生地
“工业化——城镇化”“服务化——城镇化”的关 系已经密不可分。
3、把握城市发展需要认识经济活动
1、区位商分析 城市或区域中任一产业就业份额相对 于该产业在国家平均就业份额的比例 LQs=(Eir/Er)/(Ein/En) 2、最小需求法
最小需求法将城市或区域的就业结构与类似规 模的其他区域相比,而不是与全国的就业结构 相比。
(三)就业规模预测 1、就业乘数效应
城市总就业等于基础部门的就业加上非基础部门的就 业 T=B+N T是城市总就业 B是基础部门的就业;N是非 基础部门的就业。
3、在第二种情况的基础上,增加考虑环境 质量因素
(四)城市规模
1、城市规模与本地产品 大一些的城市会有种类丰富的消费品,在大城市, 消费者可以购买到任何在小城市出售的产品,也 可以购买到在小城市买不到的产品。 2、产业的数量 规模大的城市产业数量会更多样,这样的城市能 够抗御特定产业的波动,当一种生产活动受到了 不利的影响时,工人们还有机会转移到其他的生 产部门。同时,如果不同的产业共同布局在同一 个城市,它们就能享受到大量的中间产品和更多 的公共服务,这些产业因此而具有更高的劳动生 产率。
(二)生产组织的产业集群趋向
1、产业集群现象
绝大多数的行业活动在空间上都趋向于产业集聚, 产业集群是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 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以彼此的 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的一种创新协作网络。
2、典型的产业集群 有关研究发现,存在着四种典型的产业集群:即 马歇尔式产业区、轮轴式产业区、卫星平台式产 业区和国家力量依赖性产业区。
2、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
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联系,产业结构适时 调整会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而经济总量的高增长也会 导致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演进。 1)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整个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 2)工业的内部结构以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工业为中心演进。 3)重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渐由以原材料、初级产品为中心 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再进一步向以高、精、尖工业 为中心演进。 4)在向区域外输出产业的过程中,逐渐由低附加值产业向 高附加值产业演进。 5)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密集型产业,再向技术密集型产 业为主演进。
2、城市的空间范围:
行政意义上有“建制市”和“建制镇”的概念,但 在经济学角度看,行政界限只是基于历史资源,文 化习俗,以及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划定的空间范围。
但城市经济辐射能力会随着自身产业波动而发生动 态调整,经济区比较难界定。
3、城市的维系和成长
城市维系和增长的动力 集聚经济
通过生产活动在工业区域或城市内彼此接近,集中 使用运输、通讯等基础结构和服务设施,节省原材 料和产品的运费与能源消耗,有利于资金周转、商 品流通、劳动力培养以及企业的技术创新、升级与 竞争,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的效果。
三、城市空间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
(一)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 1、规模经济
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是“规模报酬递增”的产物, 规模报酬变化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 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可分为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 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
2、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主要来源于可用于多种输出的共用 要素的充分利用,由于共用要素具备不可分割 性,把多种输出集中在一个企业生产就更为节 约; 3、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包含了多种经济类型,主要可分为内 部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城镇化经济。
4、自我强化机制 由于存在集聚经济,从而产生了空间经济实 际运行中的自我强化效应,即随着集群规模增 大,集群优势越来越强,这种优势越强,吸引 的企业越多,企业间的交流合作也会增强,对 于人才的吸引力也会增加。
(五)主导产业的选择
1、比较优势原则:
绝对优势和相对比较优势。绝对优势是指生产某种 产品比其它国家或地区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即拥有 绝对的优势;比较优势是指虽然在两种商品上的生 产效率都比其它国家或地区要低,但在一种产品生 产率上的差距没有另一种大,即为在这种产品上具 有比较优势。 也就是说,有绝对优势时,一定有比较优势,有比 较优势时,不一定就有绝对优势。
3、择居竞租模型
在城市中,由于家庭从事的职业不同,收入也不 同,在不同的交通状况及家庭的行为和偏好下, 可以得出不同的家庭竞租模型。 1)公共交通比较发达,但小汽车交通却不方便,在 这种情况下,远距离出 行时间花费较多,或者需 要采用不太舒适的公共交 通。
2)私人交通比较发达,公共交通却由于人口密度 较低难以有效配置,或需要多次乘换,在这种情 况下,高收入家庭的工资足以承担远距离通勤的 成本,而低收入家庭则工资较低,限制了远距离 通勤。
3、产业的类型 一个城市的规模取决于城市的功能,对于不同产 业门类的城市,其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带动相 关产业的能力不同,这也就决定了不同类型城市 的最优规模是不相同的,例如一个金融中心城市 的最优规模就大于以纺织为主导产业的制造业城 市。 4、外部不经济的制约 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大会导致城市交通的不经济, 即高昂的交通成本构成了一个城市在相当长时期 内规模扩张的上限。反过来,较低的交通成本会 推动城市规模的扩展和引发人口导入。
2、外部性的内部化
外部性问题的产生,与公共领域的产权未能界 定有关,由于产权不明确,外部效应很难通过 市场交易来解决,因此为了克服外部性造成的 资源配置不当,需要有公共干预,政府可采取 征税或给予补贴的方式来使外部性内在化,以 趋于让所有人都为自己的行动承担全部社会成 本或是获取全部社会收益,进而使当事人在此 基础上做出自己的行动选择。
基础产业的发展具有乘数效应
2、总就业规模的变化预测
总就业规模的变化量 = 出口部门的变化量 × 就业 乘数
(四)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 1、关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
1)配第-克拉克定律; 2)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3)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和经济成长阶段论; 4)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5)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
(二)外部性与纠正
1、外部性的概念 由于私人成本(收益)与社会成本(收益)会有不一 致,其差额就是外部成本(收益)。 外部性是非价格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既可以是正 效应,也可以是负效应。 当一个人没有因为他的行为给其他人带来收益而得到 补偿时,就产生了正外部效应;当一个人并没有因为 他的行为给其他人带来损害而支付额外的成本时,就 产生了负外部效应。 根据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外部经济 可以分为“生产的外部经济”和“消费的外部经济”, 外部不经济可分为“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 外部不经济”。
认识城市运行背后的经济动力,认识市场机制在城市建 设发展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将有利于理解城市的运行 规律,进而把我经济发展对城市空间的需求,制定合理 的城市政策。 4、城市规划机制是基于市场失灵 市场机制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市场运行的基本 机制是竞争,但由于垄断行为的存在,竞争会失效,需 要城市规划的公共干预提供公共物品。 城市中各类经济活动均有赖于空间资源,各部门的微观 经济行为不会自发导致空间资源配置的整体优化,唯有 基于集体选择和安排的城市规划才能导向空间资源配置 的结构性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