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照片在摄影之外——读《摄影家是怎样炼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照片在摄影之外

——读《摄影家是怎样炼成的——助你成长为摄影家的50项修炼》

很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著名摄影家刘宽新老师的新作《摄影家是怎样炼成的》。刘宽新老师是我国第九届摄影金像奖得主,四十多年对摄影的执着与钻研,使得他在中国摄影界独树一帜,尤其是对数码影像的研究——率先提出的数码摄

影的修片原则,成为中国摄影界公认的标准,并使中国数码摄影的鉴定标准领先

于世界七年。

对于照片而言,是要拍得漂亮还是拍得深刻?是技巧重要还是理念重要?是

靠器材精良还是靠心有灵犀?是前期拍摄精到还是后期制作取胜?是依赖巧抓

机遇还是苛求题材过硬?是以形式取悦读者还是以内容感动世人?这一系列的

问题,都关系到摄影的核心,值得每一位摄影人思考。而刘宽新老师在本书中都

作了精妙的回答。

“做正直诚实的人,不为功利拍照片;维护摄影的真实性,就是保护摄影自身;什么是好照片;突围——冲破“糖水片”模式;僵化的思维套路是一块障眼布;突破甜俗,拍好风光照片;拍摄有人性的影像;拍身边小事,为现实留像;专心坚持,深入拍好一个题材……50项修炼,每一项都值得摄影人细细斟酌,反复思考。

在婺源,在黄山,在霞浦……我们时常能看到几十,几百,甚至几千人架着

三脚架拍摄同一个场景。出来的片子千篇一律,影像缺乏创新性,只要到了对的

时间,对的地点,任何人都可以简单复制。刘宽新老师把这些照片称为浮光掠影

式的照片,这样的片子很少有人文价值。真正的摄影家是通过包含风光在内的影像,在彰显视觉审美的同时,表达对人文精神的关怀,把人们的心灵带到另一个

高于表象的世界:引发思考,激励精神,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我无数次被书中的照片所感动,当看到尤金·史密斯拍摄的关于汞中毒的骇人

听闻的后果的照片时;当看到解海龙数年行程两万公里走遍26个省、自治区的128个县拍摄的渴望上学的孩子时;当看到谢健拍摄的《母子窑工》时;当看到

刘宽新老师拍摄的《人间听雨》和祁曼塔格山下的野驴时……这些照片,已经超

越了一般照片的浮光掠影,展现的是人性的光辉,他们的感染力必然搅动每一个

读者的心灵。摄影应该去关注人性,绝不是挂满相机,穿着背心,走南闯北就可

以得到摄影的真谛,而应该是一种精神文化行为,透过镜头,了解众生,就像曹

雪芹笔下的《红楼梦》,蒲松龄笔下的《聊斋志异》……

要想拍出好照片,首先要完善自己的内心。在低成本的数码时代,拍得多,往往易拍得“浮”,因此刘老师建议多学习传统胶片摄影师的严谨节约,慎重按

动每一次快门,沉下心来步入稳健的状态。这使我想到钱元凯老师讲的,好照片

和摄影无关,其取决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取决于个人的文学、音乐、美术修养。所谓“像由心生”,拍照片就是拍自己吧。

刘老师举出很多人拍摄藏民的例子:“有的摄影人居高临下,以‘文明人’自居,镜头专门对准来自艰苦生存环境的贫穷牧民,刻意捕捉蓬头垢面和呆痴目

光,如此还嫌不够,在后期制作时,再一次突出悲怆的灰蓝色调,推离他们远离文明。看了这样的照片,让人很难接受。这根本不是藏民的实际生活。现在的藏民大多生活健康、愉快,到了朝圣的节日,面对佛祖虔诚、肃穆,“木讷”是他们内心超然的表现,一般城里人可能完全读不懂他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果敢、刚烈、意志坚强,对财富、生死、信仰及自然都有独到的情感和理解。我们没有理由用某种不尊重的心理拍摄他们。可以说,凡是对拍摄对象缺乏尊重的摄影人,首先是自己内心不健康,不善良或不仁厚。反之,如果认真学习有关藏学知识,了解藏族文化,尊重藏族习俗,爱戴藏族人民,你镜头下的影像就会变得深厚。要拍出饱含他们内心情感和民族性格的照片,首先机位不再是居高临下,而是可能蹲下或跟他们一样俯卧,平等地面对他们。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自己内心修养的区别……哪怕是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都要用敬畏之心观察,用热爱之心表现它。一个内心阴暗卑微的人,看什么都是有毛病的。一个内心阳光的人,看什么都是光鲜的。世界本无色,色彩来自于自己的心境。如果你看不到光鲜的生命之美,何以拍到为人启迪活力的照片?如果没有与自然和天地的情感交融,拍到美景也是空壳,充其量是一张‘糖水片’而已。有一种说法是借景抒情,如果没有情或情所不致,空有奇景则无情可抒。景有差异,情有深浅,照片拍得好或坏全在于自己的情怀……”

从表面看来,摄影不过是按下快门的瞬间,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办到。但真正要拍好,打动人心,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他需要每一个摄影人用一生去努力。在这里,刘老师例举了著名摄影家解海龙的例子:‘我求求你,买了相机,保证每个星期给你照一次相,也给孩子照,行不行?’可怜巴巴的解海龙就差给媳妇跪下了。夫人心软了,随口说了声:‘那你得跪下保证。’‘遵命’。海龙的脸色由阴转晴,屈膝便跪,夫人却扶住解海龙,急切温情地说:‘别,别,你去买吧。’解海龙激动地看着媳妇的眼睛,情不自禁地说出3个字:‘你真好……’过了半年,解海龙又想买放大机。他每天一下班,总要到照相器材商店转转,常常蹲在柜台下一看就是小半天,那些商店里的售货员都认识他了。终于,他相中了一台售价75元的放大机,心里特别喜欢,马上就要买,可是身上一个子儿也没有。就是把自己卖了,又能值几个子儿?“卖自己”,只见他眼珠一转,计上心来:“对,卖自己的血!”想到这里,他猛然站起身来,一路小跑来到崇文门内的同仁医院,恳求医生说:‘我身上没有毛病,能不能卖200CC血?’……从此,解海龙整日价抱着相机不撒手,钻进暗房不出来,摄影成了他形影不离的恋人。他更加省吃人俭用,攒钱买各种摄影书籍,自己钻研。解海龙就是这么起步的。十几年前,解海龙曾是一度狂热追逐各种摄影奖的“获奖专业户”。那时他凭一个摄影爱好者的不懈奋斗,由工厂调入北京某区文化馆干起专业摄影,生活中的大事就是参加各种名目的摄影比赛并拿奖。他甚至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得奖经验,一年内光高规格的大奖就得三四个,有时上午刚把奖领回来,下午又赶场子领另一个,连发奖的领导都诧异:“怎么又是你”?那段时间解海龙志得意满,家里显眼的地方摆满了耀眼的奖杯,但是他的一位同行老师刘加瑞的一番话使他感到震动:“你有灵气,也有成熟的技巧,但只靠这两样恐怕还是很难拍出‘有嚼头’的作品,让人‘喜’不如让人‘思’。”在20世纪80年代初,那个重视宣传的政治功能,把图像语言符号化的创作还有很大惯性的时候,解海龙开始读书和思索。重新审视自己作品的价值,感到太多的甜俗和肤浅。他找来大纸箱把所有的奖杯奖状收起来,那一刹那,他感到了不可名状的轻松。放下内心的浮躁,他重新回到零的起点,开始找寻一个摄影工作者真正的价值,决心让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