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的利弊得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18 队别:
五旅六队姓名:
xxxx 碰撞的利弊得失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地域的文化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互相融合着,异彩纷呈,交相辉映,每个地域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特别是大学生这个背负着祖国未来的群体对文化的态度更应重视。然而,中西文化碰撞主要体现在文学、节日、电影、音乐等方面,纵观大学生门对西方文化的看法,我们能否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还得追根溯源,从基本差异看起。
造成中西文学相异的因素,可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内在的属于思想,属于文化背景,外在的属于语言和文字。一是在思想上,西方文化的三大因素希腊神话,基督教义,近代科学,前二者决定了欧洲的古典文学。无论是古典神话或是中世纪的宗教,都令人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在宇宙的地位,与神的关系、身后的出处等。相形之下,中国文学欠缺神话或宗教的背景,从本质上说是人间的文学。当然中国文字里也有神话成分,例如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共神触地等。但由于这些传说大半东零西碎,不成格局,亦不是互有关联的神话,加上这些传说散漫的传说在故事情节方面过于简单,中国正统的古典文学—诗和散文,始终未曾好好利用神话。至于宗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更没有什么地位。西方的诱惑,谴罚,拯救等观念并不存于中国想象之中。西方文学中的伟大冲突往往是人性中魔鬼与神的斗争,中国文学中人物冲突往往只是人伦的。由此,中国文学似乎敏于观察,富于感情。西方文学则强于驰骋想象,运用思想,是以中国古典文学长于短篇抒情诗和小品文,文学批评则散漫而无系统,戏剧的创造也比西方迟了几乎两千年。二是在文字语言上,中国的文字富于弹性与持久性。原因在于虽历经变迁但由于素来比近邻各国文化高,外来语成分极小。欧洲文化交流频繁,因此各国文字很难保持纯粹性。其次,中国文字在文法上弹性也非常大,绝少因为文法而引起字形变化。不像西方的文法过分繁琐。又因为中文不是拼音文字,所以发音的变化并不影响字形而英文则因为发音的变化影响到拼法,而大大改变了。中国文法的弹性在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表现得最为明显。英文文法中不可或缺的主词与动词,在中国古典诗中往往可以省去。中国诗的节奏形成是由于平仄的交错和句法的对照。西洋诗则依赖重音或长短音又或是定量之音节。中国的单音
方块字天造地设宜于对仗,虽然英文也有讲究对称的,但天衣无缝的对仗任是西洋文字无能为力的。中国古典诗有一种圆融浑成,超乎时空的存在。
传统习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形态,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西方国家的情人节、愚人节、狂欢节,复活节以及感恩节,同中国的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以及春节、元旦一样,每个节日都是为了纪念一个特别重要的历史节点,具有深刻的民族传统印迹。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使得各自的传统习俗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各具特色。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然而,我们不去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瑰宝,传承弘扬悠久的传统习俗文化,却一味地仰慕追捧西方节日,为西方传统习俗造势喝彩,这简直就是奴颜婢膝的羞祖辱宗。
有很多崇洋媚外的“节奴”对西方的圣诞节或情人节的内涵并不是真正了解。西方人过圣诞节除了松柏、蜡烛和圣诞老人,还要举行团聚欢宴,燃烧大块柴木,品尝木形糕饼,互相馈赠礼物,孩子睡前要把袜子放在壁炉前等候夜里圣诞老人放进礼物等等。而中国人却只是在圣诞节滥发圣诞贺卡、呆泡酒吧、咖啡馆、狂饮劣等啤酒,跟西方丰富有趣的节日内涵根本就不相称。还有情人节,这是西方一个极富浪漫色彩又最受情侣们欢迎的节日。相传公元三世纪时,古罗马有个叫克劳多斯的暴君为了战争禁止青年男女结婚,把违抗禁令为一对情侣悄悄举行婚礼的修士瓦沦丁残忍地杀害了。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修士,就把他安葬的2 月14 日定为情人节。可是我们过情人节,完全变异,甚至亵渎了西方情人节崇高而又浪漫的文化意义。
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除了技术条件,人类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状况、道德传统以及人文思潮对电影的表现观念都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影视是世界各国人民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一座重要桥梁。它不仅仅是科技工业,也是美学与艺术的表现。科技手段固然没有民族和国家的界限,然而美学与艺术却有着明确的民族性格。回望中国电影事业,从“皇帝女儿不愁嫁”的辉煌到在艺术与市场之间踯躅前行,自1905 年第一部国产影片问世至今,中国电影蹒跚走过了百年风雨,经历了从辉煌到沉寂。尽管现实中的迷信意识早已在唯物主义面前败北,但至少在艺术和电影中,富有灵性的东方文化还是不时地显现出优势。超现实主义电影,最能突显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差距。在杨德洛维斯基的《圣山》中,我们便可见墨西哥大师是如何不惜一切地卖弄奇幻同时又小心翼翼地为自己的“超现实包装”寻找科学的解说和理由。其实,西方此类电影很多时候都局限在以超现实主义现象验证现实,而此时东方电影却能洒脱地以现实主义原则解构超现实主义现象。比较《雨月物语》,就会发现沟口健
二是如何自信并理所当然地让鬼魂随心所欲地出入银幕。然而也正是他这种天经地义的自信,才使影片始终笼罩着一层虚实结合的快慰和朦胧幽哀的凄美意境。中西方影视文化主要差别有:
宣传,包装的差别;西方影视惯用大手笔,大投资的方式包装影片。而中国近期才吸取这一经验,但包装力度不如西方影视的庞大。思想的偏向;基本上看,西方影视较注重情感方面的享受娱乐,中国影视较注重伦理和教育科技的运用。科技的运用;容易看出,西方大片总是有大篇幅华丽的打斗,科幻的场景,因此耗资的巨大。中国影视在这方面依然需加强。
音乐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就像不同语言之间语法、词汇的诸多差异。中西方音乐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
究其原因,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的根本在于中西方人们的宇宙观、世界观的差异。这些差异在音乐文化的产生与塑造成型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具体来说,则是中西方社会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也就是哲学体系上的差异,中国的哲学体系经过以儒、释、道为主要代表的诸多哲学派系长期作用,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而西方则在长期的宗教、自然科学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分析型的理论体系。这在中西音乐节奏与韵味的差异上表现尤为明显。
音乐,从广义上来说,我觉得应该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从这种意义说,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由于滋生土壤的差异,它显然有别于西方古典音乐(主要是交响乐)。一曲《高山流水》旋律古朴、典雅、优美、深沉;节奏平稳、舒展;音调缠绵、柔婉秀娟;体现出阴柔美;一曲《命运交响乐》节奏明快、急促、音域宽广,曲调明朗、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体现出阳刚美。因此推广到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便会发现以上不只是两首乐曲风格的差异,更是东西方文化背景差异在音乐审美观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体现。
说到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技术层面上西方古典音乐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