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特点与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特点与模式
摘要:网络政治参与作为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载体和动力源,必将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它不仅是重塑政府的动力,也是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

加强公民参与和实现决策民主化正在成为社会公共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势。

网络政治参与较之于传统的政治参与有其独特性。

网民、互联网和决策系统三方内在联动关系,构成了网络政治参与的生成模式。

关键词: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模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3
网络政治参与具有政治参与的构成要素,如都涉及到参与的主体,参与的客体,参与内容和形式,较之于传统的政治参与,它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参与模式。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
政治参与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普通公民,依法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参与政治生活,表达意愿,进而影响社会资源和利益的分配而从事的与国家政权活动和政治决策活动有关的各种政治行为。

因此,网络政治参与就是产生在网络中,公民运用网络媒介这一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中传递参政意愿,试图影响政府决策过程的政治参与行为。

(一)从政治参与的主体看。

非网络社会政治参与主体与网络社会政治参与主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其共
同点是:二者政治参与的主体均指实名意义和法律意义上的“公民”。

其不同点是:
1、“公民”的内涵有差别。

在现实社会中,政治参与主体仅指实名意义和法律意义上的“公民”。

在这里,“公民”既是一个法律概念,也是一个政治概念。

在法律上,它指具有一国国籍,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亚里士多德认为,完整意义上的公民是指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成年人。

公民身份就意味着参政的权利,我国18岁以上的成年人才可以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种最基本的政治权利;而网络政治参与主体构成比较复杂,它既可以是法律和政治意义上的公民概念,又可能是网络社会中匿名的或虚拟的“网民”身份,这里年龄、身份、性别构成复杂且模糊。

2、政治参与主体所含内容有差异。

“人类生来就有合群的性情,所以能不期而共趋于这样高级(政治)的组合。

”作为社会的人,无论网络参与的主体还是非网络社会政治参与主体都有一种结群
的动机。

非网络社会中的主体一般指公民个体及由公民组成的利益集团,这里个体和团体是实名意义上的主体。

网络社会群体则不同,具有虚拟性,该团体的成员身份是虚拟的,可能也是不真实的。

成员身份复杂,退出和进入社区自由。

成员之间或许并不相识,但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共同的利益需求,使他们结成一个网络团体。

虚拟团体成为政治参与的主体之一。

(二)从政治参与的客体看。

无论是非网络社会还是网络社会,
政治参与的客体均指向国家政权系统及其决策和政策,或者是公共政治生活,这是由政治参与的本质特征决定的。

离开国家政权系统和政治决策讨论政治参与是毫无意义的。

不同的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特征,网络政治参与在地域空间和参政内容上要宽泛得多。

(三)从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手段看,网络政治参与较之于非网络政治参与有着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网络社会政治参与无论是形式还是手段都更加直接化和技术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政治参与将逐渐依靠网络进行,依靠网络行使民主权利,使直接民主成为可能。

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给人类社会的政治参与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在未来的社会里,举行全民公决也许是敲击几下键盘,点击几次鼠标的事。

当然,这些愿望的实现需要以网民政治参与素质提高、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前提。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
(一)直接性。

公民直接参政议政是网络政治参与最突出的特点。

由于受人口、通讯、交通等因素的制约,传统政治参与无法实现公民人人直接参与国家的决策和管理,而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即由公民选举“代表”来代自己参政议政。

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传递不受时空限制,只要足够的带宽就可以使网络参政突破传统的地理局限以及信息沟通方式和信息获取途径的局限,实现了公民的直接参政议政。

在网上,任何人不再需要由别人来代表自己,通过电子邮件、bbs,聊天室等,人们可以直接对政府的政策和议案发表自己的意见,传播自己的观点和理念,并可以直接进行网上的投票和选
举。

(二)开放性。

网络政治参与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网络本身的开放性。

互联网是在1969年美国国防部研制的阿帕网(appanet)系统的基础上产生的。

互联网最早的设计理念是如果传输信息的某个网络节点被摧毁,依然可以自动寻找另外的节点把信息传输到目的地,即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分布式网络结构。

体现的是自由开放的理念和堵不住、打不烂的设计原则。

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和简单的上网设备,只要遵守tcp/ip协议,每台电脑就可以互联,每一个点都可以不经过中央主机而与另一个点建立联系,网络的大门向所有人开放。

公民可以自由接入互联网浏览政府网站,以多种方式及时表达自己的意见、参与决策。

(三)平等性。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利。

在网络上,无论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身份、地位、贫富如何,只要达到法律允许的条件和能够上网,不论你是平民还是国家元首,只要你愿意,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讨论,对政府的政策品头论足,参与机会是平等的,谁也不比谁的机会多,谁也不比谁的机会少。

比尔·盖茨就认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优点之一是“虚拟平等”远比现实世界中的平等容易实现。

(四)自主性。

现实社会中政治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体社会条件的制约。

政治或等级权力结构不可避免的渗透到政治活动中来。

在网络参与中人们的身份标志淡化,虽然bbs存在管理者(版主、斑竹)等管理人员,但网站或bbs的兴旺完全取决于参与者的
多寡,取决于节点连接的多少,等级森严的权力结构不存在,平等取代了等级。

虚拟的沟通使人人之间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

网络中的互动进入权和退出权完全是自主的,只要你接受网络的协议约束,你就可以自由行使你的权力。

只要你高兴,你就可以进入;如果你失望,你可以轻易地退出——关闭窗口,下线喝茶。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用一句话表达了他对网络自主性的深刻认识:“海关警察可以查禁我带的书,但我照样可以自由地传输比特。

”也就是说传统政治参与模式的“把关人”和“议程设置”功能将会削弱。

互联网完全可以摆脱以往信息传播中的被动性。

自主选择时间、地点和角色,利用不同的网站进行信息传播。

可以在微博中传递自己的看法,可以在bbs上张贴自己的言论,可以通过聊天室自由地针砭时弊。

(五)便捷性。

一般来说,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有政治投票、政治选举、政治结社、政治表达等等。

在互联网上,不用出家门,只要轻轻点击一下鼠标,就可以完成上述活动。

而且在网上,所有的信息,包括你的意见、政治家的态度、政府决策及相关表决结果,都是以光速在传播,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反映更加敏感,因而网络政治参与十分便捷。

人机交互系统构成的网络空间,彻底打破了自然空间的地理、物理限制,几乎使时间和空间消失为零,麦克卢汉“地球村”的比喻成为现实。

正如马克思说,高速的传播使“时间消灭了空间”。

(六)廉价性。

信息网络技术突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实现
了信息的大范围和低成本获取,从整个社会来看,分摊成本降低;电脑桌前的双向沟通减少了政府议事厅里高论,既降低了行政决策成本,又提高了行政效能。

普通民众参政议政的物质成本和机会成本也大大降低。

而且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和价格的不断降低,网络会越来越简便,费用会越来越低廉。

(七)匿名性。

互联网自建设之初,出于保障隐私的目的,没有设定有效身份鉴别的功能。

一个不需核实的id号,就成为一个网民身份的标识。

网络留言栏还设置一种隐蔽身份的功能。

网民完全可以掩盖其自身的真实身份、性格、年龄、职业乃至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个70岁的老者可以变成翩翩少年,也可自由变性,成为一名魅力四射的少女。

近年来美国有个家喻户晓的漫画:一只小狗坐在连上网的电脑前,敲击键盘,洋洋自得地自言自语:“谁也不知道我是谁!”这种匿名性有助于消除现实社会交往的隔阂和心理宣泄,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面对面交往中所带来的胁迫感,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尴尬和矛盾冲突,使人际交往具有一定的安全感,使参与变得更为真诚。

个体成为了自己的主人。

(八)高效性。

互联网缩小了时空与地域的差别,把国家变成了小家,将地球化为村落,在光与电的速度中实现了高效。

通过网络参与决策,网络反馈的信息可以直接达到相关决策部门,酝酿及讨论的层次不断减少,于是就跨过“跳板”实现了决策过程的高效化。

一个典型的实例可以见证网络参政的高效化。

在网上沸沸扬扬讨论
的云南“躲猫猫”案,由于网民质疑拘留所在押人因玩“躲猫猫”游戏撞墙死亡的解释,形成了巨大的网络“舆论场”,云南省委宣传部迅即回应,很快查明真相。

从这一实例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网络政治参与的高效性。

(九)交互性。

所谓交互性,即“相互作用的功能”,指的是政治参与的信息在网络中,参与主体之间进行双向对话并加以利用的功能。

尼葛洛庞帝认为“多媒体在本质上是互动的媒体”。

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状况决定了网络政治参与者的主动权大大增加,不但可以主动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对接收到的信息发表自己的评论,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参与者的身份可以随时互换,既可以是政治参与决策者,也可通过网民横向关系成为决策的接受者、执行者。

上述不同于传统政治参与的鲜明特点,使得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具有明显的优势。

虽然网络参与存在非理性和非法参与,但是网络参与的平等性、自主性、交互性、直接性、广泛性网络政治参与开辟了民主监督的新途径,提升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效能和热情。

三、网络政治参与的模式
政府决策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过程。

在政府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社会主体并非完全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政府政策的权威性的控制和规范,他们可能通过一定的渠道,以自己的特定的方式,参与和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他们向政府输入自己的支持,或者使政府感受到威胁,或者直接采取行动反抗政府,来争取政府
的政策对自己利益、要求和期望的满足,甚至获得一定程度的特殊优惠。

一般地说,既然政府的政策是关系着社会各种力量的利益需求的维护、增进或损害的制度安排,社会主体就必然会通过一定的渠道,以一定的方式,试图对政府决策和政策执行过程施加影响,进行参与。

“公民政治参与的目的在于影响政府的决策”,在任何政治体制中,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都是一个基本的事实[2]。

系统决策分析理论认为:任何形式的国家政府都只不过是社会政治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政治系统的其它部分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能量、信息和物质的交流,它向政治系统的环境输出产品,也从环境输入信息、能量和物质,并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依据社会问题进入决策议程途径,结合伊斯顿系统决策分析理论模型,建构公民网络参与决策分析模型(图1):
该模型表明: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的输出。

公共政策的输出是政治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互动的结果,要求与支持的输入是社会团体与个人试图影响公共政策的表现。

当公众发现社会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感到需要为此做点什么的时候,要求就会出现。

当公众接受公共政策时候,就会支持政策的形成。

政治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政策输出会引起公众要求的变化,而新要求的不断提出会使新的政策不断出台。

民主决策体制中的公民网络参与的社会过程,构成了政府决策者和社会主体之间良好的联络,使政府和社会之间形成了基本的互动
关系,公民参与的社会政治过程,对于公共问题的发现和界定,对于政策议程的建立,对于政策方案的规划,以及政策方案中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需求的调整,从而对于政策过程和公共政策的性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m],解莉莉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2](美)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汪晓寿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3]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李斌.论网络政治中的政治主体[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