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上海市鲁迅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鲁迅中学2017-2018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图是新石器时代后期大汶口文化大墓、小墓和乱葬坑遗址。从中可以得出的直接历史信息是当时已经
A. 达到了经济繁荣
B. 出现了贫富分化
C. 建立了国家政权
D. 进入了阶级社会
【答案】B
【解析】
从题干联系图片可以看出墓的大小包括有无陪葬品就能说明贫富的差距了,答案为B。光看墓不能确定达到了经济繁荣,无法确定当时建立了国家政权和进入阶级社会,故ACD均不符题意,排除。
2.在汉语中,“鼎”作为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可追溯到
A. 商周时期
B. 春秋时期
C. 战国时期
D. 秦汉时期
【答案】A
【解析】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鼎”在当时代表着身份和地位。因此“鼎”作为
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应追溯到商周时期。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中“至少应追溯到”的要求,排除B、C、D项。
3.下图为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作为一种证据,它可以直接说明当时的
A. 青铜冶炼和农业生产
B. 农业生产和天文历法
C. 青铜冶炼和礼典祭祀
D. 礼典祭祀和天文历法
【答案】C
【解析】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反映了中国青铜冶炼铸造的超高工艺,司母戊鼎是商王为祭祀母亲戊制作的,与礼典祭祀有关,答案为C。司母戊鼎与农业生产和天文历法没有关系,ABD错误。
4.周公,名旦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周,被称为周公。周公政绩中影响最深远是
A. 拥立周成王
B. 平定三监之乱
C. 征服殷残余势力
D. 制定礼乐制度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周公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周武王后辅佐成王,平定以管叔为首的三监之乱等各地叛乱,征服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他还制定了礼乐制度,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深远,答案为D。ABC是周公的政绩但是不是影响最深远的,排除。
5.与韩非子主张不相符合的是
A. 应当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改革
B. 应以古代圣贤的言行为准则
C. 国家大权集于君主一人之手
D. 要用严厉的刑罚镇压人民的反抗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法家思想,韩非主张“不法古”应该适时进行改革,不必沿用古训,主张君主专制,严刑峻法,B错误,ACD正确。
6.20世纪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先生深受中国思想影响,他曾引用过中国某位思想家的一句名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这位思想家应该是
A. 韩非子
B. 孔子
C. 荀子
D. 老子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我们根据所学知识可以联想到道家老子提出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答案为D。A是法家,BC是儒家,他们的思想均与材料不符合,排除。
7.“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观点属于
A. 法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儒家思想
D. 兵家思想
【答案】C
【解析】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儒家代表孟子的思想。意思是首先爱自己的亲人,其次是爱一切大众,最后爱自然万物。答案为C。法家强调变法和集权;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兵家主张作战方式方法的运用,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8.《史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现象发生在
A. 汉高祖执政时期
B. 汉文帝执政时期
C. 汉武帝执政时期
D. 光武帝执政时期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可知经过几代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力空前强盛,符合材料所述,C正确。汉高祖刘邦建国于公元前202年,在位不到十年就病逝,与“汉兴七十余年之间”不符合,A错误。汉文帝时期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是时间不对,文帝时期是汉建立50年左右,B错误。光武帝执政是公元2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并且刚经历农民起义的破坏,国力达不到材料描述的程度,D错误。
9.《史记·秦始皇本纪》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数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为此秦始皇实施了下列哪一措施?
A. 焚书坑儒
B. 郡县制度
C. 攻打匈奴
D. 修筑长城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意思是天下战斗不休止,是因为有诸侯王。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反对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辖,答案为B。焚书坑儒是思想方面措施,A错误。CD是涉及对外族入侵的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
10.“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种历史场景最可能发生在
A. 西汉中期
B. 新朝时期
C. 东汉后期
D. 三国时期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知为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但是随着时间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弊端,到了
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凭借门第权势安插子弟成为孝廉,不能真正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官员,答案为C。AB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三国时期已经实行九品中正制,D错误。
11.《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西周时周王对诸侯的控制
B. 西周时周王对诸侯失控
C. 春秋时诸侯列国的纷争
D. 周代分封制度逐渐崩溃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现象,当时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表明了西周时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关系,答案为A。从“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可知周王控制诸侯,
B错误。春秋时诸侯列国的纷争是周王无力控制诸侯,与材料内容不符,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的崩溃,D错误。
12.司马迁在描述他写《史记》的经历时说:“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材料表明司马迁非常重视
A. 实地调查
B. 文献查阅
C. 神话传说
D. 考古发掘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看出司马迁到过很多地方去实地探访名人古迹,通过实地探索和了解历史,说明司马迁非常重视实地调查,答案为A。材料没有体现文献查阅,B错误。神话传说与材料内容没有关系,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考古发掘,D错误。
13.《史记·楚世家》载:“(楚王)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王使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得不在鼎’”文中的鼎是指示
A. 兵器
B. 炊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