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淀粉的糊化温度审批稿

合集下载

不同淀粉含量饲料制粒后淀粉糊化度、水分、温度以及颗粒质量的变化初探

不同淀粉含量饲料制粒后淀粉糊化度、水分、温度以及颗粒质量的变化初探

不同淀粉含量饲料制粒后淀粉糊化度、水分、温度以及颗粒质量的变化初探周兵李树文张宏玲简丽程宗佳颗粒饲料在现代饲养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颗粒饲料中由于淀粉含量的不同而引起颗粒料含粉率的变化却很少引起众人的注意。

如果能寻找出饲料中不同淀粉含量对制粒效果的影响规律,无疑对饲料厂节约能耗、提高生产效率、改善颗粒饲料质量、提高饲养效益以及消除配方师对颗粒饲料中含粉率的担忧有良好作用。

为此,笔者在生产猪、鸡、鱼用颗粒饲料的正常生产过程中对不同淀粉含量的颗粒饲料日粮的含粉率进行了初步探索。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及取样方法本次研究采用正常鸡、猪、鱼用颗粒饲料配方及常规制粒加工工艺,在蒸汽压力、调制温度基本稳定的条件下,分别在混合后、调制后、制粒后及冷却后4个工序点取样,测定饲料的水分、温度、淀粉糊化度和颗粒质量(用含粉率和粉化率来表示)。

1.2 主要设备(1)制粒机及冷却器型号420成套制粒系统(上海申德机械有限公司)。

(2)燃油锅炉 2t/h(蒸发量)(西安金牛锅炉有限公司)。

1.3 试验地点河南新富象饲料有限公司。

1.4 试验时间2004年4月。

1.5 主要检验方法(1)水分按 GB 6435-86执行。

(2)淀粉糊化度按ASA FE2(1)-99推荐方法执行。

(3)含粉率(粉化率)按 GB/T 16765-1997执行。

1.6 检测数据及统计经过对6个品种4个工序点的抽样(每个工序点抽样3个),总计72组,检验分析数据,经EXCEL软件统计整理,各品种各工序点的相应数据如表1。

表1 6个品种饲料4个工序点抽样检测表2 结果与讨论2.1 各品种之间的蒸汽压力与初始温度基本相同,在混合后、调制后、制粒后及冷却后4个工序中加热增温幅度和降温幅度基本相近时,即:在调制过程中加热升温41~48℃,在制粒过程中物料加热升温9~16℃(表2)。

使得不同品种、不同粒径、不同淀粉含量的颗粒饲料中的淀粉糊化度快速提升,提升幅度为10%~34%不等(表3),即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升温和淀粉糊化度呈正相关。

淀粉糊化最佳温度

淀粉糊化最佳温度

淀粉糊化最佳温度淀粉糊化是指淀粉在一定温度下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使淀粉颗粒发生溶胀,形成糊状物质的过程。

淀粉糊化的最佳温度是指能够使淀粉达到最佳糊化程度的温度范围。

淀粉糊化温度的选择对于许多食品加工和工业应用来说至关重要。

淀粉是一种多糖类物质,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种子、根茎和果实中。

它是人类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也是食品加工中不可或缺的原料。

然而,淀粉本身是一种不溶于水的物质,无法直接被人体消化吸收。

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淀粉的能量和满足人体对淀粉的需求,我们需要将淀粉进行糊化处理。

淀粉的糊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

当淀粉与水接触时,水分子会渗透到淀粉颗粒内部,使淀粉分子链发生断裂和重组,形成糊状物质。

淀粉糊化的温度是指在何种温度下,淀粉颗粒能够充分吸水和糊化。

不同类型的淀粉在糊化温度上有所差异。

例如,玉米淀粉的最佳糊化温度约为60-70摄氏度,而马铃薯淀粉的最佳糊化温度约为65-75摄氏度。

这些温度范围是通过实验和研究得出的,可以保证淀粉在糊化过程中充分吸水和形成糊状物质。

淀粉糊化温度的选择不仅与淀粉的类型有关,也与具体的应用有关。

在食品加工中,淀粉的糊化温度会影响食品的质地和口感。

例如,在制作面包时,需要将淀粉进行高温糊化,使面团更加蓬松和有弹性。

而在制作果冻时,需要将淀粉进行低温糊化,使果冻具有透明和口感好的特点。

淀粉糊化温度的选择还与工业应用有关。

在纸浆和纺织工业中,淀粉常被用作粘合剂。

通过调整糊化温度,可以控制淀粉糊化的程度和黏度,从而适应不同的工艺需求。

淀粉糊化的最佳温度是根据淀粉类型和具体应用来确定的。

正确选择糊化温度可以使淀粉充分吸水和糊化,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食品加工和工业应用中,合理控制淀粉糊化温度对于产品的质量和工艺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淀粉的不同糊化方法1

淀粉的不同糊化方法1
据许永亮等报道[8], 大米淀粉微波加热的糊化 速 率大于传统加热的糊化速率, 但淀粉糊的碘蓝值和 酶解力比传统加热糊化淀粉的碘蓝值和酶解力低, 因 为 经 微 波 加 热 的 淀 粉 糊 中 颗 粒 破 碎 较 少 。 唐 伟 强 [9] 等对微波场下大米的晶态进行研究表明, 在微波场 下大米中的极性分子出现极化现象。大米淀粉晶体 间的空隙变大, 热量更容易传递而使大米淀粉产生 更快速的糊化。
现在对淀粉进行糊化的方法越来越多, 且不断 优化, 形成了许多比较成熟的工艺。除了常规热糊化 方法外, 微波技术、超高压技术也都应用到这一过程 中; 国外还发展了一种化学糊化法, 这种方法可以应 用于淀粉颗粒结构的研究中: 通过选用合适的化学 试剂和试剂浓度, 可以控制淀粉颗粒化学糊化的过 程, 达到使淀粉颗粒由外向内发生梯度糊化的目的, 进一步对分离出的糊化层和未糊化的残存颗粒进行 研究, 可以更深入了解淀粉颗粒的结构。
微波加热的优点是热速度快, 受热均匀, 易于 控制。但微波处理对食品的色泽、风味、质构及营养 有一定的影响。
No. 9. 2008 21
食品开发与机械
2 超高压糊化
压力和温度一样都能使淀粉糊化, 超高压糊化 是指淀粉悬浮液在较高压力作用下发生糊化。超高 压强能使淀粉分子的长链断裂, 分子结构改变, 当压 强升到一定值时会发生淀粉糊化而成不透明的黏稠 的糊状物。
现象。超高压对食品中的风味物质、维生素、色素 及各种小分子物质的天然结构几乎没有影响。使用 超高压糊化可以节省能源。但是超高压糊化的压力 装置体积比较庞大, 不适用于实验室和家庭进行淀 粉糊化。
1 热糊化法
1.1 间接加热法 间接加热是最基本的淀粉糊化方式, 通常需要
大量的水, 并经过蒸煮、烘烤等传统加热处理实现糊 化。传统的加热就是热源对物体通过传导、辐射及对 流等方式进行的间接加热方式。在较低温度条件下, 水分子与淀粉颗粒无定形区和结晶区表面的羟基结 合形成氢键, 淀粉颗粒吸水膨胀, 但淀粉颗粒的结构 和性质并未改变, 在偏光显微镜下依然可以观察到 偏光十字, 颗粒膨胀是可逆的; 继续升温达到糊化起 始温度时, 淀粉颗粒结晶区发生水合作用, 大量吸水 膨胀至颗粒结构破坏, 淀粉浆液变成黏稠的淀粉糊, 淀粉颗粒的偏光十字消失, 这时的颗粒膨胀是不可 逆的。在这种糊化方式中, 在有充分水存在的条件 下, 淀粉的糊化程度取决于加热温度。

几种淀粉的糊化特性及力学稳定性

几种淀粉的糊化特性及力学稳定性

第24卷第10期农业工程学报V ol.24 No.102008年10月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Oct. 2008 255几种淀粉的糊化特性及力学稳定性付一帆,甘淑珍,赵思明※(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武汉 430070)摘 要:为探索淀粉糊化的力学稳定性,以不同来源淀粉为原料,采用快速黏度分析仪于不同搅拌速度下,研究外力作用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为淀粉质食品的品质控制提供依据。

结果表明,不同来源淀粉的黏度曲线及其力学稳定性有差异。

以小麦淀粉的糊化温度最低;马铃薯淀粉糊的黏度和温度稳定性最大;马铃薯和莲子淀粉的峰值黏度较高,冷糊稳定性好;莲子淀粉的热糊稳定性差;玉米淀粉糊易于老化。

外力作用对淀粉糊的黏度曲线有影响。

较强的外力作用后,会导致淀粉糊的强度、黏度和糊化温度降低,改善热糊稳定性和冷糊稳定性。

淀粉糊化的力学稳定性与其颗粒强度有关,较大颗粒强度的淀粉的力学稳定性较好。

关键词:淀粉,力学稳定性,黏度,糊化中图分类号:TS210.1,TS20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6819(2008)-10-0255-03付一帆,甘淑珍,赵思明. 几种淀粉的糊化特性及力学稳定性[J].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0):255-257.Fu Yifan, Gan Shuzhen, Zhao Siming. Gelati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cal stability of various starch sources[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08,24(10):255-257.(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0 引 言淀粉质食品是重要的食品种类,其制作通常要在一定的湿热和外力作用[1,2]下形成溶胶和凝胶,进而完成某种食品的加工。

不同来源的淀粉在分子结构和性质上均有较大差异[3-9],这些都会导致其糊化特性的差异[3]。

淀粉糊化实验报告

淀粉糊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淀粉糊化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淀粉糊化的实验方法。

3. 分析影响淀粉糊化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淀粉糊化是指淀粉在水和热的作用下,分子间的氢键断裂,淀粉颗粒膨胀、溶解,形成粘稠的糊状物的过程。

淀粉糊化过程中,淀粉颗粒逐渐失去原有结构,变得无序,形成透明的粘稠溶液。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淀粉、蒸馏水、烧杯、电子天平、加热器、搅拌器、温度计。

2. 实验仪器:实验台、实验记录本。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称取2g淀粉,加入10ml蒸馏水,搅拌均匀。

2. 加热实验:将混合液倒入烧杯中,放入加热器中,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记录淀粉糊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3. 搅拌实验:在加热过程中,用搅拌器不断搅拌混合液,观察淀粉颗粒的变化。

4.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淀粉颗粒从开始加热到完全糊化的整个过程,包括颜色、透明度、粘度等变化。

5. 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影响淀粉糊化的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现象:(1)开始加热后,淀粉颗粒逐渐膨胀,颜色由白色变为半透明。

(2)随着温度的升高,淀粉颗粒逐渐溶解,粘度增加,溶液变得粘稠。

(3)当温度达到60℃时,淀粉颗粒完全溶解,溶液呈透明粘稠状。

2. 实验结果分析:(1)温度对淀粉糊化的影响:温度越高,淀粉糊化速度越快,糊化程度越高。

本实验中,当温度达到60℃时,淀粉颗粒完全溶解,溶液呈透明粘稠状。

(2)搅拌对淀粉糊化的影响:搅拌可以使淀粉颗粒与水充分接触,加速淀粉糊化过程。

本实验中,搅拌过程中,淀粉颗粒逐渐溶解,粘度增加。

(3)淀粉种类对淀粉糊化的影响:不同种类的淀粉,其糊化温度和糊化程度不同。

本实验中使用的是普通淀粉,糊化温度约为60℃。

六、实验结论1. 淀粉糊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膨胀阶段、溶解阶段、粘稠阶段。

2. 温度、搅拌和淀粉种类是影响淀粉糊化的主要因素。

3. 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淀粉种类和糊化条件,以获得理想的糊化效果。

国家标准《小麦粉、黑麦粉及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法》编制说明

国家标准《小麦粉、黑麦粉及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法》编制说明

国家标准《小麦粉、黑麦粉及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法》编制说明1.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工作等)本国家标准的制定是根据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下达的2007年国家标准制修订任务,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立项批准,由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负责起草。

起草单位对国际上相关的标准进行了调研,包括AACC Method 61-02《米粉糊化特性的测定——快速粘度仪法》和76-21《小麦粉、黑麦粉及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快速粘度仪法》(英文版)。

根据我国谷物及淀粉糊化特性,制定《谷物及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快速粘度仪法》的技术内容,并到有关单位进行了验证,形成《谷物及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快速粘度仪法》(征求意见稿),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后,形成《谷物及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快速粘度仪法》(送审稿)。

在2008年9月粮食国家标准预审会上,相关专家建议直接等同采用AACC Method 72-21的内容,并建议将《谷物及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快速粘度仪法》分为《米粉糊化特性的测定快速粘度仪法》和《小麦粉黑麦粉及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快速粘度仪法》两个标准。

经讨论后,形成《小麦粉黑麦粉及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快速粘度仪法》(送审稿)。

2.国家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国家标准主要内容(如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实验方法、检验规则等)的论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修订国家标准时,应增列新旧国家标准水平的对比2.1 编制原则本标准的结构、技术要素和表述规则按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规定的表述方法及要求编写。

2.2 确定主要内容的论据糊化特性指标等同采用AACC Method 76-21《小麦粉、黑麦粉及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快速粘度仪法》(英文版)中的定义的指标。

AACC Method 76-21的文本翻译见附录1。

小麦淀粉的糊化温度

小麦淀粉的糊化温度

小麦淀粉的糊化温度
从化学角度来看,糊化温度是淀粉分子链在加热的作用下发生
构象变化,使得淀粉颗粒吸水膨胀并释放出淀粉分子的过程。

这一
过程是淀粉颗粒从结晶态向胶凝态转变的关键步骤,也是淀粉在食
品加工中发挥作用的基础。

除了小麦淀粉,其他类型的淀粉如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等也
有各自的糊化温度范围,不同类型的淀粉在加工过程中需要根据其
糊化温度特性来合理控制加热温度和时间,以达到最佳的加工效果。

总的来说,小麦淀粉的糊化温度是指在加热过程中淀粉颗粒开
始吸水膨胀并形成糊状的温度范围,这一过程对食品加工具有重要
影响,需要在实际生产中加以重视和控制。

几种淀粉的糊化特性及力学稳定性

几种淀粉的糊化特性及力学稳定性

第24卷第10期农业工程学报V ol.24 No.102008年10月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Oct. 2008 255几种淀粉的糊化特性及力学稳定性付一帆,甘淑珍,赵思明※(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武汉 430070)摘 要:为探索淀粉糊化的力学稳定性,以不同来源淀粉为原料,采用快速黏度分析仪于不同搅拌速度下,研究外力作用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为淀粉质食品的品质控制提供依据。

结果表明,不同来源淀粉的黏度曲线及其力学稳定性有差异。

以小麦淀粉的糊化温度最低;马铃薯淀粉糊的黏度和温度稳定性最大;马铃薯和莲子淀粉的峰值黏度较高,冷糊稳定性好;莲子淀粉的热糊稳定性差;玉米淀粉糊易于老化。

外力作用对淀粉糊的黏度曲线有影响。

较强的外力作用后,会导致淀粉糊的强度、黏度和糊化温度降低,改善热糊稳定性和冷糊稳定性。

淀粉糊化的力学稳定性与其颗粒强度有关,较大颗粒强度的淀粉的力学稳定性较好。

关键词:淀粉,力学稳定性,黏度,糊化中图分类号:TS210.1,TS20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6819(2008)-10-0255-03付一帆,甘淑珍,赵思明. 几种淀粉的糊化特性及力学稳定性[J].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0):255-257.Fu Yifan, Gan Shuzhen, Zhao Siming. Gelati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cal stability of various starch sources[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08,24(10):255-257.(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0 引 言淀粉质食品是重要的食品种类,其制作通常要在一定的湿热和外力作用[1,2]下形成溶胶和凝胶,进而完成某种食品的加工。

不同来源的淀粉在分子结构和性质上均有较大差异[3-9],这些都会导致其糊化特性的差异[3]。

淀粉糊化温度的测定

淀粉糊化温度的测定
光十字消失法 取淀粉试样0. 5g, 加50mL蒸馏水, 混匀, 在一定温度下保温5min, 取一滴淀粉浆(或
糊)于载玻片上,在偏光显微镜下分别记录视野内淀粉粒偏光十字2% 消失和98% 消失 时的温度并测定不同温度下的粒径, 重复测定三次, 取平均值。
淀粉试样 0.5g+50ml 蒸馏水
新鲜莲藕去皮切块
用 1%Nacl 和 0.2NaHSO3 的水溶 液浸泡 30min
粉碎机粉碎后经胶体磨打浆
匀浆反复几次加水过滤,滤液静 置后倾去上清液,取沉淀
反复水洗后 40℃烘干
粗淀粉
用石油醚在索氏抽提器中抽提脱脂,用 1%Nacl 洗三 次,然后用 0.01mol/l NaOH 洗一次脱蛋白,蒸馏水 洗三次后 40℃烘干
Methods for measuring temperature of gelatinization and examples
淀粉糊化温度的测定方法及实例
Methods for measuring temperature of gelatinization and examples
糊化
1. 定义 2. 影响因素 3. 过程
3. 2 动态流变仪法 称取莲藕淀粉4. 8g, 加入80mL蒸馏水, 搅拌均匀后上样进行流变特性测试。将称取好 的淀粉乳放置在载物台上, 启动仪器使平板进入设置间隙, 刮去平板外多余淀粉乳, 加 上盖板, 并加上液体石蜡防止水分蒸发。采用动态振荡程序, 设置三个温度扫描步骤: 从20e 升温到100 ℃使淀粉体系糊化, 然后从100 ℃降温至20 ℃ 使凝胶形成, 最后再 从20e 升温到100 ℃ 考察凝胶的破坏情况, 升降温速率均为5℃ /min。
图2是在莲藕淀粉升温糊化、降温冷却和 重新升温时, 体系的耗能模量G”变化图。

豌豆淀粉的糊化温度

豌豆淀粉的糊化温度

豌豆淀粉的糊化温度《探究豌豆淀粉的糊化温度》嘿,你知道豌豆淀粉不?这东西可有点意思呢。

我呀,就对它的糊化温度特别好奇。

为啥呢?这就得从我那次做豌豆凉粉的惨痛经历说起了。

那天,我信心满满地打算做个豌豆凉粉,在网上看了教程,感觉挺简单的嘛。

我把豌豆淀粉拿出来,按照比例加水,搅拌得那叫一个均匀,心里还美滋滋的,想着自己马上就能做出美味的凉粉了。

我把混合好的豌豆淀粉液放到锅里,开小火慢慢煮。

可是煮了半天,这淀粉液还是稀稀的,没有一点要变成凉粉的样子。

我心里就纳闷儿了,这到底咋回事呢?我又等啊等,还不停地搅拌,就怕它糊锅。

结果呢,不仅没做成凉粉,还把我累得够呛。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是这个糊化温度没掌握好。

那豌豆淀粉的糊化温度到底是多少呢?我就开始到处打听,还上网查资料。

一般来说,豌豆淀粉的糊化温度大概在一个特定的范围里。

不过这个范围也不是那么好确定的,因为它还受不少因素的影响呢。

比如说水的比例,要是水太多了,可能就需要更多的热量才能让它糊化。

就像我那次做凉粉,说不定就是水放多了,然后小火的热量根本不足以让它在合适的温度下糊化。

还有一个影响因素就是淀粉本身的纯度。

如果豌豆淀粉里混了些杂质,那也会对糊化温度有影响。

这就好比一群人排队,如果中间混进几个捣乱的,队伍的行进速度就会变慢,淀粉糊化也是这个道理。

我为了搞清楚这个糊化温度,又做了几次小实验。

我小心翼翼地控制水的比例,还用比较纯的豌豆淀粉。

这次我把温度计都拿出来了,就想精确地测量一下。

当我看到温度计的示数慢慢上升,淀粉液也开始发生变化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原来呀,当温度慢慢接近那个合适的糊化温度时,淀粉液会变得越来越浓稠。

它不再是那种稀溜溜的状态,而是开始有了一点粘性。

我就守在锅边,眼睛紧紧盯着温度计和锅里的淀粉液,一刻也不敢放松。

最后,我终于大概弄清楚了豌豆淀粉在我这种实验条件下的糊化温度。

虽然过程有点曲折,但是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呢。

这就像一场小小的冒险,我从一开始的失败,到不断探索,再到最后的小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