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古镇解说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城古镇解说词
船形街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1628年,将近400年的历史,坐东向西,全长209米,其形状两头尖,中间宽,梭形的街面是船底,两边的建筑是船舷。
灵官庙这个位臵是船尾,中间古戏楼是船舱.
前端是船头,船形街有“云中一把梭,山顶一只船”的美称。
古人为什么会在这里修一条船形的街道呢,当时“罗城旱码头,滴水贵如油”是出了名的,百姓喝水要到十里甚至十几里以外的地方挑水喝。
罗城是有名的旱码头,自古缺水,传说在明末崇祯年间,有个外地人张秀才来到此地,坐在茶馆里喝茶,看到茶客们个个唉声叹气,临行前还把茶杯里的水喝的一干二净,这个张秀才就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叹息一声说:这镇上缺水,滴水贵如油呀,张秀才沉默了片刻就脱口而出:罗城旱码头,客商难久留,要得不缺水,罗城修成舟。
大家听了齐声叫好,一致推荐张秀才作造船的领头人,张秀才带着数百名能工巧匠,大兴土木,不到三年时间,船形街就建成了。
修船是为了求雨,所谓“舟在水中行,有舟必有水”。
罗城人捐资修船形古镇,船是修建好的,水自然没有来,最终解决水还是共产党领导罗城通过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才得解决。
真正的灵官是罗城人民,他们通过艰苦奋斗于1973年10月开工的,
1976年底竣工完成蓄水量为2890万立方米,居乐山第二大的铁山湖水库。
2007年罗城古镇船形街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命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1月被评为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街”,同年5月参展了上海世博会。
船形街有五大特点,一是防地震。
1992年丽江大地震时,古建筑遭到了严重毁坏,而船形街的建筑风格采取川南民居的穿逗木构架式,整个建筑群中找不出一颗钉子,房屋又左右相连,稳固性强。
二是“晴雨市场”,古人赶场时,太阳大了不用打伞,不被太阳晒,下雨天穿布鞋走通街不湿足,可谓晴雨相宜,不管天晴下雨,人们都可在凉厅内进行贸易、喝茶、看戏、观灯、下棋等活动。
三是功德性,凉厅子是各家店铺的老板自己修建,古时以铺面为界,现代以滴水为界,反映了古人积功德,现在就是讲和谐了。
四是冬暖夏凉,冬天西北风吹不进来,凉厅子里特别暖和,夏天呢又很凉快,这条老街在明清时候是文化、经济、贸易中心,现在人气也非常旺。
五是围城堵贼,解放前船头船尾都有守门人,船头的石桅杆,又如大船桅杆,上面挂了颗红灯笼,晚上每到八点,船头的守门人就点亮灯笼,船尾人一看这信号,也关门,这个时候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再加上两边房屋的后墙相连,形成了天然的城墙,这种格局非常利于防盗。
古戏楼是古镇船形街的中心,在明清时又名“万年台”,是人们比武、唱川剧的地方。
戏楼四角宝顶,横联:“神听和平”,寓意川剧可听入神,韵味十足,“和平”显示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景象。
两边有对联:“昆高胡弹灯曲绕黄梁,生旦净未丑功出梨园”,分别是川剧的五个名牌和五个角色。
这个地方取景拍摄过《海登法师》《中国变脸王》《四川茶馆》等连续剧,中央7台的《搜寻天下》《再说长江》介绍过船形街。
古戏楼后面的石坊上四个大字“濯濯永流”,濯濯的意思是光秃秃的山顶,“永流”证明了古人做梦都在祈求老天下雨呀,右边“罗众志以成城倚铁峰枕峨秀垮八百里乌云长驱五海”,罗字道明了罗城的来历,不是这里姓罗的多叫罗城,繁体字的“罗”是上下结构的“四维”,“四维”是东南西北的名称,故得“罗”字;这里的百姓是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罗城旱码头,滴水贵如油”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到这里定居呢,这是因为当时罗城的工业很发达,盛产黑白两大矿,黑是煤炭,白的是盐。
“倚铁峰枕峨秀”讲明了罗城的地理位臵。
左边“灵古今而作官纳优孟集高腔通四千年韶乐胞兴万方”灵指灵观庙,百姓希望灵观庙保佑这里人杰地灵、风调雨顺,“高腔”对应戏台是唱川剧的地方。
在罗城这一条长209米的船形街道的两边凉厅房屋中有杂货铺、丝绸店、饭馆、小吃店、烘房、茶肆、药房、仓铺、陶瓷铺、客栈、说书场等。
老店铺如“铁山春”、“祥泰天”、“亨又亨”、“天
然居”、“舟和圆”菜坊、名吃,“船中楼”客栈,“雅仕居”、“丰泰号”、茶馆,“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等招牌。
赶集和庙会,逢年过节“黄金周”等喜庆日子里,数十里的乡民都来出售农副产品、竹木家具、换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
晚上各色各样灯笼,如:龙形灯、狮形灯、象形灯、牛形为、麒麟灯(200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灯等高悬,使夜色更为美丽迷人,人们在这尽情的品茶、划船、喝酒、吃夜宵、听川剧、看灯影戏、观木偶戏或地方民歌演唱,玩龙灯、耍狮子舞,玩纸牌、下棋等伴你度过美好的一夜,充满浓厚的乡土情调,人们心情舒畅地摆龙门阵交流信息。
船尾的灵官庙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854年)建,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民国八年(1919年)均培修过,结构上为两重式,前为正殿,后观音,现基本完好。
修建灵官庙也有一段故事,据传300多年前的一天,一个奇异的云游道士到罗城化缘,身背一个约三尺多,宽约一尺的木刻灵官佛,精致的闪闪发光。
道士住丰泰栈患了伤寒病,病危中栈老板请了老中医为其医治,并不厌其烦地精心护理,道士病例后感激救命之恩,临别时道士向老板说:“非你,吾命休矣!小道今欲他去,因贫无物可奉,愿将随身灵官送与,以表谢意”说毕将灵宫佛托与老板,并嘱:“好好供奉,如遇不顺,可求得保佑。
”说完晃然而去。
街坊四邻相闻,“丰泰栈”生意热火朝天,老板赚了钱,又出面向前来求灵官老化募,修灵官庙供奉官像,灵
官会时灵官庙香火更旺,后来街道往后发展寺庙就恰似船头了。
灵官会日期以前在罗城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本应是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继后改在农历六月十五日,这里也有一个典故:清末罗城发现一无头死尸,按清朝法典要限期破案,大案办不穿,县太爷要丢乌沙帽。
当时的李县太爷坐阵“丰泰栈”小楼上,让下士明查暗方,毫无下落,眼看快到期,县太爷以酒解愁,在喝闷酒时,听到灵官庙,心一动去向“灵官”救求助,县太爷手下人买香蜡钱纸求“灵官”显灵,祷告:小官今人命案办不穿,望“灵官”保佑我三天内捕获凶手,定重塑金身。
因县太爷最爱吃猪前路蹄,到罗城后每天如此,并由官厨屠夫订了货,在求拜“灵官”的第二天,屠夫忘了留前蹄,官厨去拿时屠夫以后蹄代替。
县太爷吃惯了前蹄,觉得蹄味不对,官厨把详情告诉了县太爷,听后县太爷更加发怒,如此刁民竟敢瞒哄我,立即发信将屠夫抓来,当差人快到屠宰店时,大声叫道:“抓住他。
”此刻从店里另跑出一个屠夫,差人一见此人如此惊慌,又满身油腻,定是将猪后蹄充前蹄的屠夫,赶紧抓住,拉到“丰泰栈”公堂上。
李县太爷将惊堂木一拍,大声斥道:“你会砍,还瞒本县太爷,你知罪吗?从实招来”。
屠夫听后一想“你会砍”一句,吓得周身打抖,乞求说:“大老爷饶命,我罪该万死,人虽然是我砍的,但是某人叫我砍的”。
县太爷心想,嘿!全明白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急忙追问:“哪个人头呢”屠夫说:“交与主谋了”,很快主犯也被抓到。
李县太爷为感激灵官菩萨之灵
验和自己所许之愿,亲自去成都买回金粉重塑金身,另送一大匾,匾上刻有:“感灵显应”四个金闪闪的大字,送匾那天是农历六月十五日,从此罗城群众就将这一天定为“灵官会”日期。
继后又整修庙宇,为了宣扬这些传说,后人在庙前又建了一戏台和一拱门既为庙门,又如衙门,因而巧妙的船形。
罗城的一事一物显然都不是继承长官意志的,建筑物是不规则的,如灵官庙不是处于罗城街中轴线,而是偏右,同时戏台离庙又稍远。
更有趣的是灵官属道教,而当地人却把它作为佛来供奉,但由和尚而不是道士主持宗教仪式,这种道、佛二教互相尊重,如汉、回民族大家庭一样。
铁山:海拔723.9米,山上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的诸葛亮曾在此炼铁造兵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曾挖掘出一块刻有“诸葛武侯炼铁于兹”的石碑。
铁山是:“李〃蓝起义”部队驻此的根据地,现已搜集“求贤诏”书和数万字史实资料。
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罗城“红灯教”起义,驻扎于铁山上。
铁山寺庙古迹众多,据记载,山上有土地庙、太子庙、观音阁等18座庙宇,由于历史变迁,山上庙宇都被毁坏,1993年,经有关部门批准,群众自发的捐款,重建了观音阁。
清真寺:清真寺(西寺)建于1876年,清真寺是穆斯林联系交往的中心,他们平时忙于自身事务,礼拜时聚会一起,特别是每周的聚礼和每年的会礼时,共同礼拜,清真寺起到了凝聚和团结的作
用。
每日“五时拜”,每周的聚礼,每年两次“会礼”,宗教节日如先知诞辰,都到清真寺举行,婴儿初生时命名和亡人的殡礼也要到寺内举行仪式。
1944年,有“小诸葛”之称的军事家白崇禧赠清真寺“建国兴寺”牌匾。
南华宫:始建于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又称“广东会馆”,为粤籍人迁徒至此而建。
该宫座北向南,属晚清宫庙,木制结构建筑布局,宫中戏台抱厅,耳楼相连,结构为二重正殿(分为中殿,后殿),两侧厢房及钟鼓楼组成,占地面积1450平方米。
现仅存宫殿大门外一对2米多高栩栩如生、雕刻玲珑的雌雄石狮。
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灯:罗城镇的“麒麟灯”是当地特有的一种民间歌舞,又称送子舞,逢春节,罗城古镇都要耍起麒麟灯,庆贺新年佳节,寓意吉祥幸福。
相传,七仙女与董永相爱,被王母将强行带回天宫后生下一子,董永强压悲愤,一心苦读,高中状元,玉帝闻讯后,派一名天将护送董永的儿子乘坐麒麟下凡,在长安会仙桥将其子送与董永,这就是民间俗称“麒麟送子”的来历。
整个灯舞围绕麒麟送子到人间的故事情节展开,土地前去迎接,云童、风女、旗阵、灯队簇拥相伴,天将威风凛凛舞动花枪,麒麟欢腾跳跃起舞,烘托出一派喜庆气氛。
麒麟灯表演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从服饰、音乐到表演动作,都借鉴了传统川剧的表现形式,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表演阵容宏大,演员多时100余人,最少也需20人左右,
为所有民间灯舞中罕有的庞大场面。
表演中有不少高难度动作,观赏性强,深受群众喜爱。
麒麟灯流传至今,在省内一枝独秀,多年来,古镇“麒麟灯”队参加了省、市的民族民间舞蹈调演和庆祝演出,夺得多项桂冠,为古镇争光添彩。
上世纪50年代,罗城麒麟灯舞曾先后代表乐山地区参加过省第二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也曾参加过在乐山举行的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选拔表演赛。
上世纪80年代后,罗城麒麟灯频频亮相四川省第三届青年运动会开幕式、乐山国际龙舟节、乐山国际旅游大佛节等省市大型文艺活动中,并受到中外观众的欢迎。
由于其独特性和惟一性,犍为罗城“麒麟灯”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