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

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
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

提要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基本条件是保证粮食基本自给,而耕地资源是粮食自给能力的基础。21 世纪中国人口将继续增长,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将有所提高,粮食需求压力日益增大;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高速发展将使原本稀缺的耕地资源不可逆转地部分流向非农化利用,人地矛盾将更趋尖锐。论文分析了耕地数量变化及质量状况与粮食生产的相关关系,结论表明,中国 21 世纪粮食安全战略中必须高度重视耕地的数量保持和质量改善。关键词粮食安全;耕地资源;相关关系;中国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037(2001)04-0313-071 引言耕地资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它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必将影响到粮食生产的波动,从而影响到粮食有效供给及粮食安全水平。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时期,耕地资源日益受到工业和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竞争[1],部分耕地非农化利用的趋势不可逆转,近几年每年净减少耕地数十万公顷[2],严重地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这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3];水土流失、工业废物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及自然灾害等导致耕地质量下降,也将制约粮食生产的发展。世界粮食安全现状和前景堪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资料,1995~1998 年间全世界可利用的粮食储备率(世界粮食库存量占下一年度消费量的百分比)在 14.1% 至18.1% 之间,仍然徘徊在粮食安全最低安全线(17%~18%)上下。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状况总体上有所改观,但目前仍有 8 亿人口生活在持续性的营养不良状态之中[4]。随人口增长,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生产资源极其稀缺。中国粮食白皮书确定的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方针是:立足基本自给,并适度依靠国际市场。而粮食自给的基础是耕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因此,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和有效利用,维护我们的生命线,已成为中国 21 世纪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2 粮食供给形势及影响因素分析2.1 粮食供给现状与前景中国政府和人民一向重视粮食问题,始终把发展粮食(农业)生产置于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资料分析表明,以增产粮食 10×107t 为一个台阶,从 1949 年到 1998 年,我国粮食生产已稳步跨上了 4 个台阶,1998 年粮食总产达到5.123×108t,人均占有粮食 410kg,是 1949 年人均水平的近 2 倍,已稳定跨越了温饱阶段,正向小康水平迈进。然而,尽管我国粮食生产仍然保持增长势头,但增产趋势已渐转缓。目前人均 400kg 粮食也仅仅是小康水平的下限,随着人口增长、人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和城市化加快,粮食供需缺口将不可避免地增大。因此,中国粮食安全在 21 世纪仍将面临巨大的挑战。[!--empirenews.page--]2.2 影响粮食有效供给能力的因素分析推动粮食需求增长的最基本因素是人口增长和满足较高生活水准导致粮食间接消费量增加,因此,控制人口、提倡适度消费方式就成为保持粮食供需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保障粮食安全的最可行途径仍然是增加粮食的有效供给。研究表明,中国粮食的最大生产潜力为 8.3×108t[5],与 1998 年相比,粮食有效供给尚有 1.62 倍的潜力。但应看到,随着粮食生产资源的日益短缺和退化,尤其是城市化、工业化对农业土地利用的竞争,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付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制约因素,粮食生产理论潜力就不可能变成现实生产力[6]。影响中国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除了制度和政策创新、科技进步、物质和劳动投入[7]以外,水土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稀缺是基本、长期的约束因素,而且前述几方面因素皆通过耕地资源利用起作用。这就是说,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我国粮食安全最基本的约束因子。

3 耕地资源态势、问题及原因3.1 耕地资源态势中国耕地资源的特点是:绝对数量大但人均值较低;质量差的耕地比重较大,优等粮田少;土地资源可垦殖率小,可开垦的后备耕地资源有限;农业土地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衡,水土资源匹配严重错位等[8]。据全国土地利用详查资料,我国耕地总面积为 1.3×108hm2[9],约占国土面积的 14.2%,人均耕地只有 0.11hm2,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 1/2。在现有耕地中,耕地质量总体上较差,质量较好和质量一般的粮田占 2/3,存在各种障碍因子的低产土壤约占 1/3,如盐碱地、红壤丘陵地、水土流失地、风沙地、干旱地、涝洼地等[10];耕地肥力呈持续下降态势,全国耕地有机质

含量平均已降到 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 2.5%~4.0% 的水平[8]。开垦宜农后备耕地资源是扩大耕地面积的主要途径,然而,由于受耕地资源绝对供给局限性[1]及开垦利用条件恶劣、开垦成本高的影响,以及建国以来几次大开荒,后备耕地资源数量锐减,耕地资源的开垦潜力已很有限。据统计,我国宜农后备耕地资源约有 0.33×108hm2[11],其中,可用于粮、棉、油生产的约 0.133×108hm2,按开垦系数 0.5~0.6 计算,开垦所得净耕地在 0.067×108hm2~0.08×108hm2 左右[!--empirenews.page--][12]。3.2 耕地资源的流失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农业耕地资源非农化利用的趋势加剧,人均耕地资源拥有量不断降低。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资料(图 1),新中国建立以来,耕地总面积在 1956~1957 年达到最大值,此后逐年持续递减,至 1995 年减少到 9500万hm2,平均每年减少耕地面积 43.14万hm2。在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同时,人口不断增长,从1949 年的 5.4 亿增长到 1998 年的 12 亿。受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长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图 1 1949~1995 年耕地及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 Fig.1 Change trends of total and per capita cultivated area during 1949~1995 预测表明,到 21 世纪 30 年代,我国人口将达到 15 亿~16 亿[5],如果耕地资源按此减少的趋势持续下去,人均耕地资源的态势还会恶化,粮食问题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将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到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地位上来认识。

3.3 耕地资源流失的原因耕地资源流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13],除不可避免的自然变化和合理的城市化进程、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外,也包括政策上的人为失误,如数量和规模无序扩张的开发区、房地产建设,引致大量农业土地资源闲置,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实质上,造成耕地资源大量流失的最本质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1]。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农业经营低效或无效最终会导致耕地资源向效益较高的非农化利用流动。即使政府采取强制性措施,如绝对禁止占用优质粮田,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耕地资源被占用的问题。例如,尽管 1997 年中央实行了冻结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最为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但当年 1.33×105hm2 耕地[9]仍被占用。我们由此得到启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耕地资源保护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靠市场调节,在实行耕地资源市场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强化政府在耕地资源管理和开发中的导向作用显得十分必要,但最根本的解决途径应当是努力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并把保护耕地资源问题置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4 耕地资源变化与粮食安全的相关分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粮食安全的概念,实现粮食安全就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得到维持其生命活动所需的粮食(食品)。因此,增加粮食的有效供给就成为实现粮食安全的先决条件。粮食(农业)生产受来自社会、经济、政治、技术及自然资源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可归结为农业的三重环境[!--empirenews.page--][14],其中,耕地是粮食生产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基础,对粮食有效供给能力起着最根本的约束作用,所谓“地之不存,粮将焉出”。耕地资源对粮食安全的约束作用主要体现为耕地面积的数量变化和耕地质量的优劣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4.1 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趋势从耕地面积变化率与粮食(总)产量增长率的对比关系可以看出耕地数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耕地面积年变化率指当年耕地总面积的净减少占上一年耕地总面积的百分比,粮食产量年增长率指当年粮食产量的净增加量占上一年总产量的百分比。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1950~1995 年的耕地面积年变化率和粮食产量年增长率的计算结果如图 2。从中可见,除 1959~1960、1985 年粮食减产幅度较大外,粮食总产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但这种增长趋势渐趋缓慢(图 3)。粮食总产年增长率具有明显的周期波动规律,其波动周期大致为 3~9 年。统计分析表明,粮食增产年份占 78.26%,年均增长率为

5.86%,累积增产率达 211.11%;减产年份占 21.74%,年均减产率为 5.77%,累积减产率为 57.69%。显然,粮食总产增产年份多,年均增产率大于减产率。图 2 耕地面积年变化率与粮食产量年增长率 Fig.2 Annual change rate of cultivated area and annual growth rate of grain

production图 3 不同时段耕地面积年变化率与粮食总产年增长率变化趋势 Fig.3 Trends of annual cultivated area change rate and annual grain production growth rate in different periods 我国耕地面积在 1950~1957 年间显著增加,年平均增加 1.69%,自1958 年开始总体上呈逐年持续减少之势,除 1958~1959 年间减少幅度较大外,其后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转弱,幅度变小。同粮食总产年增长率的变化一样,耕地面积年变化率也具有周期波动规律,1950~1990 年期间,波动周期大致为 12~14 年。研究期限内,耕地面积减少的年数为 31 年,占 67.39%,累积年减少率为 17.63%;耕地面积增加年数为 15 年,占32.61%,累积年增加率为 14.96%。整个时段内耕地面积年平均减少率为 2.66%。图 3 显示了耕地面积年变化率和粮食总产年增长率的变化趋势随时间变化逐渐减弱的特点,耕地面积减少趋势逐渐得到明显控制,粮食总产增长缓慢主要是由于受报酬递减规律制约而使粮食单产增长减缓所致。通过对耕地面积年变化率和粮食产量年增长率 3 年滑动平均的结果(图 4)分析表明,二者具有明显的相关,相关系数达 0.7075,说明耕地面积对粮食总产具有明显的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表现为二者整体上具有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即耕地面积增加的年份都伴随着粮食总产增加,如 1950~1957、1964~1965、1978~1979、1990、1995 年间耕地面积年均增加 1.07%,粮食总产年均增长 7.33%;而耕地面积显著减少的年份,将导致粮食总产的大幅度减少,如 1959、1968、1985、1994 年耕地面积减少幅度较大,年均减少 1.71%,对应粮食总产的年均减少率为 7.11%,但从 60 年代以来,耕地面积年变化率与粮食总产年增长率的变化表现为不完全同步,即耕地面积减少年份并非必然导致粮食总产减少,如 1966~1971、19 81~1987 年间(除 1968、1985 年外)耕地面积均持续减少,而粮食总产量却持续增长。[!--empirenews.page--]图 4 耕地面积年变化率与粮食总产年增长率的 3 年滑动平均 Fig.4 Every three years' average of annual cultivated area change rate and annual total grain produotion growth rate 为进一步说明上述变化趋势及其相关,将研究时段分割,分别统计各项指标(表 1)。从表 1 可见,前两个时段耕地面积年变化率和粮食总产年增长率的相关系数最大,达到显著水平,这表明耕地面积变化对粮食总产具有较强的约束作用。60 年代以来,耕地面积增减变化与粮食总产的变化不完全同步,这可以从二者的相关系数逐渐变小得到验证,意味着耕地面积变化对粮食总产的约束作用弱化。据研究[15],此期内粮食单产提高对粮食总产增长的作用增强,耕地数量扩张对粮食总产的增长居于次要地位。这充分表明,耕地面积的扩张受自然供给的限制,增加潜力有限,粮食总产的增加不可能完全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实现,在耕地面积达到一定数量时,粮食总产的增加必须依靠物质、技术的高投入以提高粮食单产来实现,其中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极其重要。表 1 不同时段耕地面积年变化率和粮食产量年增长率及相关系数 Table 1 Correlative coefficient of annual cultivated area change rate and annual grain production growth rate in different periods1950~19571958~19601961~19681969~19771978~19851986~1995耕地面积累年变化率13.52-6.31-3.18-2.29-2.44-1.92耕地面积年均变化率(P)1.69-2.10-0.40-0.25-0.31-0.19粮食产量累年增长率57.45-28.50[!--empirenews.page--]39.3331.8431.2521.61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Q)7.18-9.354.923.543.912.16P-Q 相关系数0.7639-0.86730.5011-0.67870.61820.26284.2 耕地资源质量分布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依据文献 11 资料,以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将耕地划分为高产田、中产田和低产田,高、中、低产田每公顷耕地粮食产量分别为:7680kg、5445kg 和 2085kg。以低产田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为 1,高中低产田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比为 3.68∶2.61∶1,即每减少 1hm2 高产田或中产田,则在期望保持相同数量粮食总产量的条件下,需要 3.68 或 2.61hm2 低产田补偿;或每保持 1hm2 高产田或中产田,可以 3.68 或 2.61hm2 的低产田用于非农利用。分析全国

2137 个县 1992~1994 年粮食产量统计资料(表 2)表明,高产田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不到 1/3,提供粮食产量近 1/2;而低产田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 2/5 以上,仅提供不足 1/5 的粮食。高中低产田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比例为 2.7∶1.8∶1。表 2 1992~1994 年全国不同等级耕地面积及粮食产量在总面积及总产量中所占的百分比 Table 2 Percentage of different grade of culotivated land their grain yields to the total area andtotal yield respectively during 1992~1994 in China(单位:104hm2,104t)耕地等级高产量中产量低产量合计面积产量[!--empirenews.page--]面积产量面积产量面积产量耕地面积、粮食产量333522011320214973454281161107945100所占百分比(%)30.1048.8028.9033.2041.0018.00100100注:数据引自文献 11 中 53 至 54 页。上述分析结果表明,高产田和中产田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较大,二者合计达到 80% 以上,而高产田提供近 50% 的粮食。毫无疑问,在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没有重大突破的条件下,我国粮食生产将主要依赖于高产农田。目前,耕地占用中高产田损失严重,特别是城镇、村庄周边多肥沃田地,往往被首先转为非农业用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具有较强的物质投入能力和优越的自然条件,耕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高,仍将是 21 世纪中国粮食生产的重心,而这些地区也正是优质高产耕地资源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因此,在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基础上,加强高产农田的保护是增强耕地资源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4.3 耕地退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在这里,耕地退化主要指由于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使耕地质量降低和数量隐性减少的现象。上节的分析结果表明,耕地质量降低直接导致粮食减产或绝收,由于耕地利用不当,大量使用无机肥料、有机农药及不合理的灌溉等使得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减少、盐渍化等,高产田变为中产田、低产田及至荒地,导致相同面积的耕地所能提供的粮食产量减少。此外,在现有耕地面积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粗放耕作和掠夺性开发及环境污染等,耕地资源退化严重,实质上等同于耕地资源数量的隐性减少,这已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原因。据统计[6],我国耕地水土流失面积达 0.4×108hm2,平均每年流失土壤约 10×109t;土地沙化面积约为 3.34×10[!--empirenews.page--]5km2,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土壤盐渍化面积为 0.991×108hm2,受盐碱限制的耕地面积为 0.093×108hm2;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缺磷的耕地面积占 59.1%,缺钾面积占 22.9%,有机质低于 0.6% 的面积占 13.8%;受工业三废污染面积达 4×106hm2,受酸雨危害面积达 2.67×106hm2。另据研究[16],我国仅环境污染一项每年损失粮食 10×109kg,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3%,相当于每年进口的粮食总量。总之,耕地退化将使耕地的可利用程度降低,在近期内难以恢复耕作或永久丧失耕作能力,等同于耕地数量的隐性减少,最终使粮食减产和绝收。因此,提高耕地质量与保持耕地数量同等重要,两者不可偏废。5 结论与讨论5.1 结论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耕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现出来,耕地资源持续减少和人口持续增长的反向变化是导致人均耕地资源占有量持续下降的直接原因,将使粮食生产的自然资源基础减弱,降低粮食的有效供给能力,直接影响中国粮食安全乃至国家的经济安全。研究时段内,耕地面积年变化率和粮食总产年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具有随时间逐渐减弱的特点,近几年,耕地面积减少趋势逐渐得到明显控制,粮食总产增长缓慢主要是由于受报酬递减规律制约而使粮食单产增长减缓所致。耕地资源对粮食生产具有根本的约束作用。在物质、技术投入水平相对较低或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耕地资源数量增减变化对粮食生产起强约束作用,表现为粮食总产量随耕地面积增加而增加,随耕地面积减少而减少,二者具有较高的相关系数,互动效应显著。当物质和技术投入水平相对较高时,耕地资源对粮食生产的约束作用弱化,表现为粮食总产量的增减变化与耕地面积变化不完全同步,即耕地面积的减少并不必然导致粮食总产量降低,说明物质、技术的高投入使粮食单产提高,从而对粮食总产量起主要作用,耕地面积的作用居于次要地位。因此,在保持耕地面积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增加物质和技术的投入,提高粮食单产,是未来我国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方向。耕地质

量的优劣对粮食生产有显著影响,每减少 1hm2 高产田或中产田,则在期望保持相同数量粮食总产量的条件下,需要 3.68hm2 或 2.61hm2 低产田补偿;或每保持 1hm2 高产田或中产田,可以 3.68hm2 或 2.61hm2 的低产田用于非农利用。高中低产田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比例为 2.7∶1.8∶1。[!--empirenews.page--] 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造成的耕地退化将使耕地的可利用程度降低,在近期内难以恢复耕作或永久丧失耕作能力,实际上等同于耕地面积的隐性减少,直接导致单位面积土地的粮食产出减少或丧失。因此,改土治水,植树造林种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加固农业自然生态资源基础,提高耕地质量,能够增加粮食有效供给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5.2 讨论耕地资源的自然供给对国民经济各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约束作用。耕地资源的约束作用主要取决于资源的丰缺程度和农业技术水平、物质投入强度。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后备宜农耕地资源有限、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国而言,耕地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具有持久的约束作用,且随时间推移,约束作用愈加显著。本文提到耕地资源约束的弱化作用是相对概念,并不意味着在耕地资源的弱约束期内可以无视耕地资源的流失问题。事实上,即便在弱约束期内,耕地面积的大量减少也使粮食总产量显著减产。因此,对于我国来讲,保护耕地资源当是一项持久战略。近几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趋势得到遏止,保证了粮食生产稳步增长。这得益于国家实行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当是在保证耕地质量基础上的数量稳定,因为耕地质量的降低实质上是耕地数量的相对减少,并直接导致粮食减产或无产。本项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因此,仅仅采用“占一补一”的措施往往“补不抵占”。据研究[17],南方水热条件较好地区,每损失 1hm2 耕地,需北疆新垦 2~6hm2 耕地补偿,这其中还未考虑开垦成本问题。

中国耕地面积变化

中国耕地面积变化 1.耕地数量变化的总体趋势对于我国耕地总量,一直缺乏权威的数据。比较长的时间序列数据是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4].根据统计局的资料,我国耕地面积在1957年达到高峰,其后经历了一次大幅度的减少。第二次大的滑坡发生在1965~1977年;第三次1980~1988年;第四次从1992年持续至今。改革开放以来耕地减少的速度是60年代至今最快的一段时间。根据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和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计算[5],1978~1997年累计增加耕地1140万hm2,累计减少1605万hm2,两者相抵,净减少465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5%,相当于整个江苏省的耕地面积。这段时间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25万hm2,而在此前的10年(1968~1978)间,平均每年净减少16万hm2,速度明显加快。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间,耕地总量平衡中只有1979、1990、1995和1996年新增耕地面积超过了减少的耕地面积。但净增面积有限,不超过10万hm 2.净减少最快的是1984~1988年,年均减少55万hm2,其中1985年是减少最多的一年,达100万hm2.1993~1995三年也很突出,每年净减少近40万hm2. 如果仅从全国尺度考察耕地总量变化,会忽视一些重要的现象。从耕地面积变化的空间分布上看,净减少最快的一是广东、福建、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北京、天津及辽宁等沿海省份;二是陕西、湖北、四川、湖南、山西等中部省份。尽管从全国的趋势看个别年份耕地面积是净增加的,但这些自然条件较好的省份自1978年以来一直维持着净减少的趋势。那些自然条件较差的边远省份,如内蒙古、黑龙江、新疆、云南、广西、贵州、甘肃、宁夏等省,1988年以后耕地却基本上是净增加的。个别省份,如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增加的幅度还比较大。耕地面积变化的这种区域差异,说明在我国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中,生产力较低的耕地面积的增加,在数量上部分地抵消了优质良田的减少,因而掩盖了问题的实质。答案补充 耕地面积经常进行耕种的土地面积。在中国包括熟地、当年新开荒地、连续撂荒未满3年的土地和休闲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附带种植零星果树、桑树、茶树和其它林木的土地,多年固定耕种的河滩地,已围垦利用的海涂、湖田等,也都属于耕地的范围。但专业性的桑园、果园、果林苗圃、林地、芦苇地、天然草场等不包括在内。据统计,1996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耕地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年初耕地面积,加上当年增加的耕地面积、减去当年减少的耕地面积。当年增加的耕地面积是指本年度内因新开荒答案补充 据最新统计,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为20亿亩 .世界现有耕地总面积约为15亿公顷,约占世界地表总面积134亿公顷的11%,约占世界可耕土地总面积42亿公顷的36%。匿名回答采纳率:52.0% 2009-03-19 23:39 发表年份统计对象数字全文快照来源文献全国范围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 中部五省具有广阔的平原和星罗棋布的湖泊,其耕地面积达25977.9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 查看来源:一、中部农业发展的优势和特色,栏目:报告六中部农业发展研究,《中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年)全国范围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 中部耕地面积达25977.9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2002年中部主要农产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8.6%,油料占全国的39.7%。查看来源:摘要,栏目:摘要,《中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年)全国范围 92万亩原平市地处晋北,是山西省较大的县市之一,总面积2571平方公里,共有29个乡镇,520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4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6万人,耕地面积92万亩,其中水地面积42.54万亩。查看来源:着力构建新世纪的晋北强市,栏目:新思维新概念市长论城市发展,《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年)全国范围 320万亩全市总面积3,4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0万亩。查看来源:搞好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实践与思考,栏目:新思维新概念市长论城市发展,《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年)全国范围只占13.8% 耕地面积只占13.8%。查看来源:二、人口变化正朝着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健康发展,栏目:人口过快增长得到了有效地控制,《成就辉煌的20年》(年)全国范围达25977.9千公顷中部耕地面积达25977.9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2002年中部主要农产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8.6%,油料占全国的39.7%。查看来源:摘要,栏目:摘要,《中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年)全国范围达25977.9千公顷中部五省具有广阔的平原和星罗棋布的湖泊,其耕地面积达25977.9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 查看来源:一、中部农业发展的优势和特色,栏目:报告六中部农业发展研究,《中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年)医药; 30万公顷全市耕地面积30万公顷,林地面积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2.3%,林木蓄积量7213万立方米。查看来源:建设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医药名城,栏目:新思维新概念市长论城市发展,《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年)全国范围净减少683万亩“八五”期间,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683万亩,目前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 查看来源:三、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栏目:深化改革协调政策加速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与优化,《成就辉煌的20年》(年) 1838-1949 全国范围拥有61.01% 据靖江四个乡五个村的调查,1938年抗日民主政府建立以前,占农村户数5.5%的地主,拥有总耕地面积的

中国粮食安全报告

中国粮食安全报告 11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称,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同比增长2.1%。从2004年算起,这已是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增加的第十个年头。 增产数字背后,“丰年缺粮”的现实却鲜被提及:同样在过去的十年中,除2008年、2009年两年间产稍大于需,其余年份中国的粮食状况均是产不足需,且缺口日益增大。虽官方多年来一直仍将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目标,但到2012年底,这一数字已跌破90%。 造成目标与现实差距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一直将大豆纳入粮食统计口径。在进口大豆已占据国内市场大半壁江山的前提下,自给率因此被拉低近10个百分点。但除此之外,因中国三大主粮作物净进口的常态化趋势已经出现,其所带来的影响也正在日益显现。 就具体数据来看,三大主粮去年净进口总数为1900万吨左右,今年前七个月的总数也已达1143.9万吨。不仅如此,继玉米在2011年进入“全面进口元年”后,中国亦有望于今年超越埃及,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按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进口总量将达650万吨。 主粮进口常态化的表面原因,是内外粮食价差日

益缩小。但在国内粮食生产规模化短期内难以全面完成,耕地及多重资源型因素日益短缺等多重原因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量提升空间日益收窄前提下,这一局面在短期甚至长期内可能均会处于“不可逆”状态。 在中国大豆及主粮的进口来源国集中程度甚至超过石油的现状之下,如何维持其自身粮食安全,如何重构其单纯以自给率为核心的安全观,急迫性正在日益加剧。 事实上,维持进出口平衡还仅是中国粮食安全整体平衡的标准之一。除此之外,这一框架还应包含(总需求和总供给)总量平衡、(粮食和非粮作物)结构平衡、(粮食产区和销区)区域平衡、(产量和销量)产销平衡四个方面。 受制于人口众多、地域范围广阔,中国要基本实现这五个平衡并不容易。就国内条件而言,它将面临“脆弱、强制、紧张”三重制约。即保障的资源条件贫乏、政府强力主导下经济社会要素投入大、保障所有人口的食物及粮食安全的能力不宽裕。 因此,如何借助海外资源,已成为中国维护自身粮食安全不得不研究的新课题。但在此领域内,就目前的表现来看,体量庞大的中国还只能算是一个“迟

谈谈对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谈谈对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我国人口众多已经超过了13亿,人均耕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耕地的保护是我国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根本。粮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不像其他商品可有可无,它是一个硬需求。如果我国的粮食需要大量进口,容易受制于人,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有重大的影响 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A耕地间接表现为国家的战略物资,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人口众多已经超过了13亿,人均耕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耕地的保护是我国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根本。 B耕地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耕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但是人均耕地数量少,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为了稳固农业基础,必须切实保护耕地,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农业的发展,为二三产业提供了支撑,为其提供的丰富的资源。 C耕地保护事关社会稳定:。耕地得到有效保护,粮食生产就会出现重大转机,对保障人民生活、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国人口增长、耕地减少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保护耕地对保持粮食长期供求平衡非常重要。

D耕地保护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作用。耕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化,土壤盐渍化是现今耕地出现的主要问题。保护耕地对于防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有重要的作用。 E保护耕地是解决农民增收的关键性因素:耕地是我国农民的生存之本,如果不能有效保护耕地,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就无从谈起。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A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粮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不像其他商品可有可无,它是一个硬需求。如果我国的粮食需要大量进口,容易受制于人,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有重大的影响。 B 粮食安全是政治安全的命脉:。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很早就渗入了政治因素, 中国只有“手中有粮,心理不慌”,才能在许多世界和我国重大政治问题上显得自信和从容应对。 C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粮食作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物质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D “粮食安全”是国家重大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沿海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经济建设对粮食需求量在增加,确

改革开放后耕地变化

改革开放后耕地变化 进入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由于全球变化研究领域更为侧重对地球系统的碳循环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研究,因而对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和湿地等类型的土地覆被变化投入了较多的精力。其实,另一种土地覆被变化可能对地球生命支撑系统的威胁更为直接,这就是有限的耕地资源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丧失。就这种变化来讲,中国大陆在近20年来成为全球最为突出的地区。 考虑到下个世纪初人口高峰到来时中国农业所面临的压力,耕地资源的变化无疑是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1.耕地资源的概况 与淡水资源一样,土地资源属于典型的多功能性自然资源,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来自各方面需求的压力不断增大。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在这种需求的压力下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利用方式和质量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耕地资源变化总体趋势表现为向其他利用方式的转变,总面积持续减少。在“谁来养活中国”的论争和全球食物安全危机之背景下,耕地损失的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我国政府为了遏制耕地持续减少的势头,提出了以行政区“耕地总量平衡”为目标的耕地保护政策。 对于我国耕地总量,一直缺乏权威的数据。比较长的时间序列数据是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根据统计局的资料,我国耕地面积在1957年达到高峰,其后经历了一次大幅度的减少。第二次大的滑坡发生在1965~1977年;第三次1980~1988年;第四次从1992年持续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耕地减少的速度是60年代至今最快的一段时间。根据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和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计算[5],1978~1997年累计增加耕地1140万hm2,累计减少1605万hm2,两者相抵,净减少465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5%,相当于整个江苏省的耕地面积。这段时间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25万hm2,而在此前的10年(1968~1978)间,平均每年净减少16万hm2,速度明显加快。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间,耕地总量平衡中只有1979、1990、1995和1996年新增耕地面积超过了减少的耕地面积。但净增面积有限,不超过10万hm2.净减少最快的是1984~1988年,年均减少55万hm2,其中1985年是减少最多的一年,达100万hm2.1993~1995三年也很突出,每年净减少近40万hm2. 如果仅从全国尺度考察耕地总量变化,会忽视一些重要的现象。从耕地面积变化的空间分布上看,净减少最快的一是广东、福建、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北京、天津及辽宁等沿海省份;二是陕西、湖北、四川、湖南、山西等中部省份。尽管从全国的趋势看个别年份耕地面积是净增加的,但这些自然条件较好的省份自1978年以来一直维持着净减少的趋势。 那些自然条件较差的边远省份,如内蒙古、黑龙江、新疆、云南、广西、贵州、甘肃、宁夏等省,1988年以后耕地却基本上是净增加的。个别省份,如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增加的幅度还比较大。耕地面积变化的这种区域差异,说明在我国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中,生产力较低的耕地面积的增加,在数量上部分地抵消了优质良田的减少,因而掩盖了问题的实质。 2.耕地数量变化的构成和分布

【大力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加快践行保土增粮新目标】

【大力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加快践行保土增粮 新目标】 大力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加快践行保土增粮新目标增加粮食生产能力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而增加粮食生产能力,一靠增加粮食播种面积,二靠提高粮食单产,前者必须有一定的耕地数量为基础,后者必须有良好的耕地质量为保障。韩长赋部长在分析粮食安全问题时曾指出“要保土增粮,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2021年6月财政部拨付了25.1亿的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其中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含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项目占资金总量的76.7%。耕地质量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并上升到战略高度,即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基点由过去的“保耕地数量”转变为“保耕地质量”。因此,整合现有项目资源、推进新沃土工程,充分应用已有农业技术成果,做好耕地的用养结合和培肥地力,大力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是践行保土增粮新目标的重要举措。 一、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是实现保土增粮的战略选择(一)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是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证。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与土地资源不断退化,耕地土壤质量退化加剧,作为我国粮仓的东北平原,耕地黑土层有机质含量已由开垦初期的80克/公斤-100克/公斤下降到30克/公斤左右。据全国农技中心调查,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有机质含量小于10克/公斤的水田面积增加了3.9个百分点,旱地增加23.4个百分点。因此,实现保土增粮目标就要打破用地不养地的观念,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突破耕地资源约束,保持和提高耕地的持续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内蒙古自治区耕地数量变化和经济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耕地数量变化和经济发展 摘要:耕地保护是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我国耕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是保证土地得以永续和合理使用,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1.前言 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我区灾损、环境变迁等自然因素对耕地变化的影响较小,耕地变化主要受人文因素的强烈影响,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为政策因素、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等。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使得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空间集聚方面加剧了城镇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导致城镇中心区域的耕地急剧减少。此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使得每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比重也较大,这也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翻。 2.耕地及经济发展变化情况分析 2.1耕地面积变化 图1为1981年以来我区耕地面积变化图。从耕地面积

来看,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等,1981年~1987年我区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1988年~1999年耕地面积则由455.9万公顷增长至607.7万公顷。1988年耕地面积为历史最低点。2004年以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生产的新政策,耕地面积出现了稳步增长的新形势。2013年耕地面积达到721.1万公顷。 耕地面积的变化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30多年来全区人口呈快速稳步增长的态势,由此而产生的人均耕地的变化过程出现了平缓减少-平缓增加-减少-急速增加4次较明显的变化。第1阶段从1980年的人均0.28hm2耕地减少到1994年0.23hm2;第2阶段主要为1995年~1999年,随人口增长速度的变缓,人均耕地减少速度也趋缓;第3阶段从2000年~2012年,随着耕地数量第2次高峰出现,人均耕地也出现增加趋势;第4阶段从2012年~2013年人均耕地面积由0.29hm2骤增至0.37hm2。 2.2.粮食生产总量及其结构分析 自1981年以来,我区粮食实现了产量和生产能力的快速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全国的粮食供求进入基本平衡的阶段。虽然在1986年~1989年和1997年~2001年间我国的粮食产量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但是从整体来看,粮食产量呈上升趋势。2013年我区粮食总产量达到历史新高,突破2773万吨,比上年增产244.5万吨,增长9.67%。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摘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众多土地有限是我国基本国情,吃饭问题在现阶段虽不是是么大问题,但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建设公路、桥梁、民房等造成土地面积的不断减少,还有人口的不断增多势必成为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隐患。依靠科学技术成为现阶段增加粮食产的一个重要方法。但对中国的国情来讲,人口急剧的膨胀对粮食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另外,粮食作为一种必需品,战略不可缺少的。这就要求粮食不仅能满足但前国民需要,更要有足够的储备,以应付各种意外变故。因此,中国粮食还存在很多潜在的安全因素,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及市场粮食物价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也有必要加大力度对土地等的调控。确保中国粮食在一个稳定的安全环境中。 关键词 粮食安全;认识误区;标本兼治 一、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实性及重要性 据1996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粮食白皮书预计,中国2000年的粮食需求量为5亿吨,然后总需求量每年平均增加500万吨,到2010年中国粮食总需求预计将达到亿吨。然而,1998-2003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下降,2003年产量才亿多吨。也就是说,从2000-2003年,中国主要靠释放库存和进口来弥补供应缺口。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使出了浑身解数,一方面,粮食涨价,提高保护价,进行粮食直补;另一方面,免除了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农业税,又宣布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消息。接下来政府的运作空间已经很小,农业税已免除,粮价不可能再涨很多,粮补必须考虑到国家的财政承受能力。但城乡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城市化、工业化还将进一步蚕食优质土地,导致土地、资本、劳动力从农业的净流出,使粮食产量很难增加甚至可能下降。然而,中国人口依然在刚性增加,人均消费也在提高,需求总量必然进一步增加,这必然导致更大的供需缺口,近期粮食市场的涨价可能就是对此预期的反应。? 作为一种必需品,粮食和其他的商品不一样,是一种战略物资,不可或缺,粮食安全问题关涉到国计民生,国家的稳定,民族的独立。因此,我们不可能依靠国际市场来填补中国的粮食缺口,国际市场也不可能解决13亿中国人的粮食问题。我们必须立足于粮食的基本自给自足,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独立有一个基本的保障。 二、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长期性 1.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导致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减少,这必然导致农业的总体生产能力下降,产量难以提高

我国耕地资源情况及耕地质量变化状况综述

我国耕地资源情况及耕地质量变化状况综述 土地是财富之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一、耕地的基本含义1 所谓耕地,就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这是耕地最一般的概念。根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及有关规定划分,下列三种情形的土地都属于耕地:a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和草田轮作地;b、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者其他树木的土地; c 、耕种三年以上的滩涂和海涂,以及前三年内曾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在上述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 1. 0 米、北方宽< 2. 0 米的沟、渠、路和田梗。这就是我国目前统一适用的耕地的标准。 此外,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生产条件,在生产实践中,对耕地又可具体的划分为下列五种不同类型: a 、水田。有水资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生产、种植水稻、莲藕和席草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b、望天田。无灌溉工程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用以生产的耕地,包括无灌溉设施的水旱轮作地。望天田也主要用以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农作物。c 、水浇地。除水田、菜地之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生产的耕地。水浇地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灌溉方式一般都是浇灌、滴灌、畦灌和喷灌。d、旱地。无灌溉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固定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早地主要种植棉花、杂粮、油料等早作物。e 、菜地。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包括温室和塑料大棚用地。 二、我国耕地分布概况

三、我国耕地资源现状2 我国是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大国,人口和耕地的矛盾十分突出。我国人均耕地只有0.11 公顷,不及世界人均耕地0. 25 公顷的44 %。特别是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大于0. 13 公顷的12 个省、自治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其中除吉林和黑龙江等省外,其他省区粮食不能自给或仅能自给。人均小于0. 06 公顷的除4 个直辖市外,还有湖南、浙江、广东、福建4 个省。统计,全国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 05 公顷临界值的县(区)达666 个,占全国县(区) 总数的23. 7 % ,其中低于0. 03 公顷的县(区) 达463 个,有些县(区) 人均耕地只有0. 01 公顷—0. 02 公顷。 我国耕地分布不合理,质量差,生产水平低。我国山地、丘陵、高原地区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66 % ,而平原、盆地和其他地区的耕地仅占34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的38 % ,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0 %以上;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20 % ,而耕地却占全国的62 %。全国优质耕地少,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只占耕地总量的39 % ,中低产田则占61 %。我国现有耕地总量不足1033 亿公顷,产出的粮食还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需要。1995 年—2000 年,我国人口增加近6800万,总人口近达12. 6 亿,粮食年需求为5200 亿千克,而近年来粮食产量一直徘徊在4500 亿千克左右,与需求数量相差700 亿千克。人增粮不增,必然导致粮食供求关系的紧张。 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低。从全国范围来讲,我国的优质耕地少,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耕地中还有近亿亩坡度在25度以上,需逐步退耕。耕地质量差和耕地与水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耕地的生产水平较低,与世界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00公斤以上。 后备耕地资源贫乏。据统计,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即使全部开发成耕地,人均增加耕地也不足0.1亩,而且建国以来,经过长期开发,剩余的后备耕地资源大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因而,我国必须要保护耕地。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是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

厦门市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

厦门市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2016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3个部(委、局、行)《关于开展2016年度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工作的通知》、农业部《关于印发〈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和《福建省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等要求,推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提高耕地内在质量,实现“藏粮于地”的重大战略,确保完成粮食生产任务,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为目标,树立耕地保护“量质并重”和“用养结合”理念,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工作主线,以耕地土壤肥力提升、占补平衡补充耕地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技术物质补助等方式,推进工程、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依托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户,构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长效机制,促进土肥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守住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确保完成粮食生产任务,奠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与目标 (一)基本原则

坚持量质并重、科学管理。在严格保护耕地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耕地质量的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耕地质量管理机制,推动各级政府落实“质量红线”。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充分考虑我市岛外各区土壤类型、耕作制度、经济状况,针对不同的耕地质量现状,分析主要障碍因素,集成组装治理技术模式,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确保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取得实效。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正确处理保护、提升与利用的关系,将耕地质量建设与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将耕地质量建设与农业生态建设相结合,努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坚持财政支持、区镇负责。耕地质量建设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市、区财政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实施有差别的扶持政策,建立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对耕地质量建设负总责,多层次、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管理。 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主推、社会参与,创新耕地质量建设长效机制,发挥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区(镇)政府和企业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合力参与耕地质量保护的格局。

论文《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课程名称:粮食经济问题 论文题目: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专业班级:经贸0708 学生姓名: 学号: 授课教师:马强 学期:2008——2009——1

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起源,主要有自然因素和制度政策因素。然后本文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长期性和客观性,由于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粮食的需求成刚性增长,以及从国外进口有较大风险,导致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长期性。最后,本文讨论了针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有关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实行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实行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坚持和完善粮食储备体系,调整粮食储备的结构和规模;)建立粮食预警报系统,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粮食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健全和创新科技支撑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来加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等。本文逻辑较严密,提出的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较全面。 关键词:粮食安全对策中国粮食生产 一.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起源 有专家指出,未来我国粮食增长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科研体制不顺和科研投入不足,以及其它制度因素和政策环境因素。 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的耕地以年均约20万公顷的速度递减,人均耕地已从1978年的约0.15公顷下降到1999年的0.1公顷左右。同时,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水旱灾害趋于加重。在过去的3年中,国内耕地净减少了1300万亩。据一些学者预测,从“九五”期间到2010年,我国耕地预计将减少400万公顷左右,到2030年预计将减少600万公顷。因此,未来时期耕地减少将会是制约粮食生产的最基础的因素。 我国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为2300立方米,在世界上排在第121位,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约一半的国土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20%,干旱缺水成了这些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粮食生产最为严重的瓶颈。从长远看,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作用完全有可能超过耕地资源。有关专家建议,要保证粮食持续稳定的增长,就必须不断增加水利投资,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由于政府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减少,以及农业科研体制的错位,导致了农业科研人员积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任务单

地理教学资源学习任务单

三、自主检测 习题训练: 下表为2017年我国上海、浙江、陕西和新疆四省(市、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重表(单位:%)。完成下列1~2题。 1.甲是() A. 新疆 B. 上海 C. 浙江 D. 陕西 2.乙、丙两省(市、区)建设用地比重差异大的主要因素有() ①人口密度差异②矿产资源开发程度③经济发展水平④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休耕指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是保护耕地、修复生态、调整种植结构、减少水分和养分消耗的有效措施。农业部表示:耕地轮作休耕要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自主参与轮作休耕。近年来,在严重干旱缺水的河北省黑龙港地下水漏斗区,连续多年实施季节性休耕,这意味着中国农业生产理念的重大改变。据此回答3~4题。 3.河北黑龙港地区实行“一季休耕、一季雨养”,以达到减少地下水用量的目的,该地区因休耕而使产量明显减少的农作物是() A. 玉米 B. 棉花 C. 冬小麦 D. 花生 4.一般而言,在推行休耕的过程中,对农户休耕意愿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 土壤肥沃程度 B. 地表起伏状况 C. 政府经济补贴 D. 人均耕地面积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兹别克斯坦深居亚洲腹地,号称“中亚之中”,是世界少有的双重内陆国(被内陆国包国的国家)。该国国土虽多荒漠,但却有着发达的农耕历史,是中亚人口最多的国家,耕地占国土总面积的10.3%,人均耕地0.14公顷,远高于我国。该国粮食生产完全自给自足,不仅是世界重要的棉花出口国,还是中亚最大的瓜果种植基地,果蔬出口至80余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随着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经贸合作不断加强。 (1)分析该国耕地资源相对富足的自然原因。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物资采购招投标书范本

千里马招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ae4305491.html, 政府采购 竞争性谈判文件 项目编号:A 项目名称:万盛经开区年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物资采购 采购人:万盛经开区农林局 采购代理机构:万盛经开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年月

万盛经开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竞争性谈判文件 目录 第一篇竞争性谈判邀请书 ....................................................................... - 4 - 一、竞争性谈判内容 ........................................................................... - 4 - 二、资金来源........................................................................................ - 4 - 三、谈判资格........................................................................................ - 4 - 四、谈判有关说明................................................................................ - 4 - 五、谈判保证金.................................................................................... - 5 - 六、采购项目需落实的政府采购政策 ............................................... - 6 - 七、其它有关规定................................................................................ - 6 - 八、联系方式........................................................................................ - 6 - 第二篇供应商须知.................................................................................... - 7 - 一、谈判费用........................................................................................ - 7 - 二、竞争性谈判文件 ........................................................................... - 7 - 三、谈判要求........................................................................................ - 7 - 四、谈判程序........................................................................................ - 9 - 五、评审依据...................................................................................... - 11 - 六、成交原则...................................................................................... - 11 - 七、成交通知...................................................................................... - 12 - 八、关于质疑和投诉 ......................................................................... - 12 - 九、签订合同...................................................................................... - 14 - 十、履约保证金.................................................................................. - 14 - 十一、政府采购信用融资 ................................................................. - 14 -第三篇谈判项目技术需求 ..................................................................... - 15 - 一、项目一览表.................................................................................. - 15 - 二、技术规格及质量要求 ................................................................. - 15 - 三、特别说明...................................................................................... - 15 - 第四篇谈判项目服务需求 ..................................................................... - 17 - 一、交货时间、地点及验收方式 ..................................................... - 17 - 二、质量保证及售后服务 ................................................................. - 17 - 三、报价要求...................................................................................... - 18 - 四、付款方式...................................................................................... - 18 - 五、知识产权...................................................................................... - 18 - 六、培训.............................................................................................. - 18 - 七、其他.............................................................................................. - 18 - 第五篇合同草案条款.............................................................................. - 19 - 一、合同草案条款.............................................................................. - 19 - 二、附页:合同格式 ......................................................................... - 22 -

论文《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论文《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课程名称:粮食经济问题 论文题目: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专业班级:经贸0708 学生姓名: 学号: 授课教师:马强 学期:2008——2009——1

战,主要来自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科研体制不顺和科研投入不足,以及其它制度因素和政策环境因素。 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的耕地以年均约20万公顷的速度递减,人均耕地已从1978年的约0.15公顷下降到1999年的0.1公顷左右。同时,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水旱灾害趋于加重。在过去的3年中,国内耕地净减少了1300万亩。据一些学者预测,从“九五”期间到2010年,我国耕地预计将减少400万公顷左右,到2030年预计将减少600万公顷。因此,未来时期耕地减少将会是制约粮食生产的最基础的因素。 我国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为2300立方米,在世界上排在第121位,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约一半的国土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20%,干旱缺水成了这些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粮食生产最为严重的瓶颈。从长远看,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作用完全有可能超过耕地资源。有关专家建议,要保证粮食持续稳定的增长,就必须不断增加水利投

资,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由于政府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减少,以及农业科研体制的错位,导致了农业科研人员积极性下降。一项调查显示,有高达40%的育种专家认为,我国的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总体上是不成功的。与此同时,农业科研成果扩散机制也问题丛生。由于经费严重短缺和组织体系支离破碎,特别是直接联系农户的基层推广组织的明显衰弱,使得大量的科研成果难以被农业生产采用。这方面的制约,将是决定未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性因素。 政府不断尝试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但是每次改革的主要动机都是要减少政府财政负担,在政策理念上,对财政负担与农民收入关系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没有充分认识到政府对粮食生产者的财政支持乃是正当的支出,故不能形成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机制。 由于生态目标的重要性不断上升,一部分已经垦殖的土地需要退耕还林还牧,所以增产只能依靠单产水平的提高。目前,全国共有大于2

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e4305491.html, 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作者:余晓峰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9期 摘要:目前世界粮食危机日趋严重,粮食供需矛盾突出,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全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粮食危机的发生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建国以后中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粮 食已经做到基本自给。但新时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粮食安全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 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国只有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健全国家和粮食储 备体系、加强耕地保护和严格限制粮食的工业化等方面下大力气,中国才能切实保证粮食安 全。 关键词:世界粮食危机;粮食危机;中国;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154-03 突如其来的世界粮食危机使整个世界面临饥荒,它是比能源危机和金融危机更为严重的世 界性的危机,粮食安全问题又严肃地摆在了世界各国面前。中国最大的国情是有占世界五分之 一的人口,养活这13亿人口是第一位重要的事情。因此,中国的粮食安全显得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重要得多。这就要求中国的粮食安全决不能只顾眼前,而要着眼于长远和未来。 一、世界粮食危机的背景 (一)世界粮食危机的现状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萌生、滋长,到2008年全面爆发的世界粮食危机在接踵而来的金融 危机作用下,产生了深刻影响,由于食品原料成本飞涨、燃料价格上升、不可预知的天气等因素,全球正在遭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大范围粮食危机。国际粮价成倍暴涨,世界粮食库存直 跌到安全线以下,供不应求状况频现,“粮荒”波及世界许多地区,甚至在有些国家引发了社会骚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2009年10月14日发表报告说,2009年全球营养不良人口将达到10.2亿,为197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1]。 这场世界粮食危机不是偶然发生的,是世界粮食长期供求失衡的必然结果。早已有专家指出,世界粮食产量已多年徘徊不前,世界粮食库存这些年以来也连续下降,而同期世界人口却不断增加,现已达66亿多。国际谷物理事会最近预测,2009—2010年度,全球谷物总产量约为17.48亿吨,比上年度减少4 400万吨[2]。 (二)世界粮食危机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