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学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儒学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
中国儒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先秦、宋明及清末民初迄今三个时期的嬗变。
先秦儒学可称之为“古典的或原型儒学”Classical or Primordial Confucianism 。
它以孔子的“仁学”立教,经孟子扩充后而成为后世“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之基本义理。
(这一部分我们的课上多有涉及,这里从略)
汉唐以降,中国文化经过了佛教思想的熏染,先秦儒家的经典被重新诠释演绎。
到宋明之时,儒学早已融入了魏晋玄学和佛教的精神而称被为“心性之学”或“理学”、“新儒学”(Neo-Confucianism)。
这是儒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其以形而上的“天道”为儒家政道人伦的基础:天地为大父母,人伦德行为尽性之实践。
因此以人性契合与天道是宋明时期儒学的共同特点。
而程朱理学则将这一思路发展到了“存天理,灭人欲”这种人性与人欲的截然对立。
(这一部分可参看《宋明理学对人性问题的解说》)
清代之后,心性之学没有太大的发展,直到民国初年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
宋明义理之学再度被保守派高举,以期成为延续中国文化命脉的根本。
因此所谓“当代新儒学”(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sm)就是指这第三阶段的儒学发展。
从民国初年到现在,这一当代新儒学也已经过了几代人的发展演变:第一代的代表者有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和贺麟。
但被认为真正成一家之风范且影响后一辈的只有熊十力一人。
而第二代则包括钱穆、唐君毅和牟宗三等。
其中堪称表率的是皆从游于熊十力门下的唐君毅和牟宗三。
但就其影响力而言,牟宗三尤强。
所以当代新儒家常被人称之为“熊牟之学”。
在其下者又有第三代辈,即美国哈佛之杜维明、普林斯顿之余英时和夏威夷之成中英、台湾的蔡仁厚、香港的刘述先等。
当代新儒家也有称之为“新新儒家”(New Neo-Confucianism)。
他们主要吸纳宋明理学及西方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康德之思想而建立“道德形而上学”系统。
这一体系尤以唐君毅和牟宗三为代表。
唐君毅以新黑格尔学派及佛学中华严宗的思想建立其“生命存在方向及心灵九境”系统,以此比对东西方哲理(包括基督教信仰)来证明中国道德理想主义是最高境界之圆教。
牟宗三则以宋明心学传统融摄康德的道德哲学,成就儒家“即道德即宗教”之道德形上学,并用天台宗的判教法判摄道、释、耶三教,以证儒家内圣之学为圆教。
其后刘述先、杜维明及成中英等尝试以西方宗教哲学来说明儒学亦具宗教特质,认为儒学后来的发展,将与西方哲学及基督教信仰交融激荡之后而成就。
不过在这些当代新儒家的观念中,有些是认为基督教之信仰与新儒家是有冲突的。
比如在1976年出版的《中国文化与世界》中刊有新儒家之代表者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人联合发表的一篇《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其中有:西方传入之宗教思想,要人自认本性中涵有原始罪恶;中国传统的心性之学,即以性善论为主流…基督教要先说人有原罪,其信徒是本上帝之旨意,而由上至下以救人;儒家则多信人之性善,人自身可成圣,而与天合德,此是一冲突。
不过,当代新儒家所关注的可与基督教做比对的问题不仅限于对人性的判定上。
在本体论或者存在论问题上、知识论问题上——比如人在知识的获取上,哪一种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以及宗教的圆融性上——在宗教比较学的意义上,哪一种信仰或文化体系更圆融智慧等。
这些问题都在对比与探讨的范围之中。
有兴趣的同学可做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