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语文教学生活化[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将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学科自身特征决定这一学科的重要性。
本文在对语文学科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教学检验三方面渗透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并利用课堂实例进行说明。
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检验生活化教学
在各个基础学科中,语文学科对于社会的进步,文明的传承所起的作用是最独特的;同时语文学科对于青年人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同样也起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遗憾的是,迫于高考的压力,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都脱离了这些轨道,只是给学生讲解一些听着枯燥乏味的高考考点——在课堂外没有对学生成长起到指导作用的东西,高考后完全抛之脑后的东西。
长此以往,学生学的没劲,老师教得也吃力,最后学生得出了这样的歪理:语文,听不听课一个样;语文,不听课考试也能考100多分;语文不用练习等等。
听到这话,不知道同样作为语文老师的你,是何感想?难道语文学科教学只能围绕高考转,不能还它本来面目吗?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在我班进行了一次教学改进,希望能通过转变教学思想来提升语文学科在生活中的作用。
要想转变教学思想,必须先了解语文学科特点及要达到的目标。
语文学科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特征。
(1)从学科地位和作用的角度来看,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征。
语文是最为基础的,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只有学习语文,有了一定理解力和分析能力之后,才能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性学科。
(2)从学
习过程和活动过程的角度看,语文学科具有实践性、积累性和表现性的特征。
语文学科不是三五天突击能学好的,需要日积月累。
当然,有一定语文功底的人和没有语文功底的人,通过人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出来,这就是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表现性。
(3)从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的角度看,语文学科具有广泛性、开放性和易学性的特征。
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军事新闻或者是关于人间百态的内容,无不跟语文学科挂钩。
语文学科内容的广泛性也造就了生活处处皆语文的现象。
根据语文学科以上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个教学改进:
首先,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语文教学无外乎是字、词、句、文章。
学习的文章既有现代文,也有文言文;既有叙述性,说明性的,也有议论性的文章。
这些学习内容有些似乎离学生很远,只能照本宣科的进行讲解,实际上通过改变教学方法,也能让这些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我并没有按照教案提供的教学模式进行讲解。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对祥林嫂这一悲剧形象做了深入浅出分析,但学生却发出阵阵窃笑,究其原因是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学生没能介入人物角色中,没能被祥林嫂的悲剧所打动,学过后感情上更是远离了祥林嫂。
因为学生都是“90后”,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没有亲身经历过这样的社会环境,根本无法体会到那个年代的人物情感。
考虑到这一点,我在上本节课前三天布置了一道特别的作业,观看影片《三毛流浪记》。
虽然
这不是同一风格,同一背景下的故事,但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而且影片本身也是学生喜欢的类型,容易完成。
在正式上课的时候,我问他们有没有完成我留得作业,95%以上学生都举手表示完成。
然后又追问,看完影片留给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大家开始讨论起来:有的说是三毛的造型、有的说是三毛的聪明,有的又说三毛的倒霉劲儿……讨论一会儿后,我又追问三毛为什么留下这深刻的印象?三毛是个乐观的孩子,如果在现在社会会是什么样呢?如果你们到了那个年代会是什么样呢?这一追问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倾诉欲望,大家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
我见学生的学习情感都被调动起来了,对民国时代的社会背景也有了一定感性认识后,突然转换话题说,假如有一名妇女,失去了丈夫和孩子,她在那个年代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最后学生带着角色完成了本堂的教学内容,课堂效果优于一般讲课模式。
得到肯定的反应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都尽可能的将历史性的,远离生活的内容带入到学生思想生活中,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学这些内容的意义所在。
这些不仅是名品佳作,值得我们去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我们学会如何做人,珍惜现在的生活。
其次,教学活动设计要贴近生活。
语文教学改进计划之一就是将一些讲解性内容转化为教学活动进行学习。
利用课堂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课外知识,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我将字词的复习课改为活动课,让学生分组搜集一些生活中用错的字或者故意用同音字代替的词。
四个小组搜集后,进行比赛交流。
这种模式调动了他们争抢好胜的心,尤其是
作为组长的几名同学,卷子、广告、盗版书、报纸甚至教科书,只要能出现字的地方都不放过。
四个小组经过归纳分类,大致把高考中涉及到的常用词基本都包含了。
用自己劳动换来的劳动成果显然比老师准备的知识点要来的珍贵,记忆也更深刻。
除以上活动外,还有很多课堂活动,比如,为了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我让他们以不同身份(职业)去描述相同的人或物;为了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每周五都有个十分钟的“我是主持人”主持节目播报;为了帮他们建立正确的社会观,还把时下热点话题作为周一下午班会主题进行讨论;为了让他们能描写更生动,刻画更深刻,我还让他们随时准备小本子,记下路上听到的活泼语句。
这些活动的开展看似是减少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有些“不务正业”,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而且在生活中经常能找到与语文学科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语文的学习已经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因此学生的语文素养很快得以提升。
“把你的话放到洗衣机里甩一甩,没有二两重!”“拖鞋似乎很不买西装大人的账啊?”“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帅。
”这些生活化的句子就是学生小小笔头的功劳。
最后,教学效果检验要生活化。
一般我们学完一些内容后,通过课后测试或者单元考试进行教学成果检验,这些检验手法老套,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抗情绪。
事实证明,一成不变的单元测试不仅没有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反而影响了他们后一阶段的学习。
我的建议是,除非一些精品文章或者必考内容有必要做试卷测试外,其他的
都可以换一种测试手法。
说语文简单,无非就是学习写字和说话。
要说语文难,也就难在如何能写好字,说好话,并且能看懂别人说的话了。
在讲写作的时候,我拿最近发生的新闻作为靶子进行练习,让他们分组写作,自己选择不同的形式,然后互相交流心得,并从对方作品中学习写作。
或者让他们自己找好的作品,讲解为什么好,好在哪里。
通过这样的训练,也可以锻炼他们对于作者情感、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考试技巧的把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活是检验语文学科的重要标准。
总之,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来自于生活,也必将走向生活,并且指导我们以后的生活。
作为一线教学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学生认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为他们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