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知识大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人类两项基本活动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辩证唯物论
利用自然物与改造自然物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意识宗教的本质物质(根本属性、存在方式和唯一特性)主观与客观
能动作用与反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人类产生前
利用自然物(根本前提:自然物的存在、规律和客观属性)人类产生后
改造自然物(只改变具体形态,规律和属性并不消失)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尊重顺应保护和谐相处
2: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客观性原理)
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存在和发展基础以及发展规律都是客观的
3: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原理
不仅能反映外部现象,更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的事物”。
(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方法论:应当在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尽力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4: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原理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阻碍事物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5:物质意识辨证关系原理P28
决定反映能动正确反映反作用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客观实际为根本出发点主观符合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
发,从国情出发。
)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消灭和改变
规律,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指导人
们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改变和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减少灾害、变害为利。
③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必须以
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把握程度越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越能取得积极效果。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在实际中,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不能不尊重规律蛮干,也不能夸大规律的制约作用,无所作为。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根本观点:唯物主义:本质先后决定反映
唯心主义:本质决定
根本分歧:对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方面的回答不同——本原
方法论: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有神论)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世界的状态,世界是什么)与形而上学
联系因果联系(原因与结果)整体与部分
运动与静止发展(概念实质)规律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
矛盾(两种基本属性P86—88))
普遍性(两层含义: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共性)与特殊性
主次矛盾(发展)与主次方面(性质)两分法(全面分析矛盾)两点论与重点论
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新事物与旧事物
1:联系的观点
联系具有普遍性(P47—48)、客观性(P49: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根据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形式多种多样(因果整体部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
着重对事物的因果联系、整体部分联系作出具体分析,自觉树立因果观念和全
局思想。
2:因果联系原理(引起被引起先行后续)
方法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能够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部分关系原理(P55—56)
区别联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合理结构或欠佳结构)整体的功能离不开部分的功能,部分离开整体也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
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4:发展的观点
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运动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把事物看作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地位
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规律客观性原理
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过程的始终都贯穿着客观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一人的意志为转移
意味着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集中表现为不可抗拒性
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认识规律:抽象、概
括;利用规律:①预见趋势,指导实践②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规
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
方法论: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统一
6:矛盾普遍性(事事、时时)、客观性原理
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坚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7:矛盾特殊性原理(P97综上所述)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解决矛盾的关键)
8: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P101—102)
辨证统一:相互联结(寓于、离不开);在不同场合相互转化
方法论: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回到特殊之中的认识秩序和工作方法。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9: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P106——109)
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地位和作用不平衡,存在主要和次要矛盾。
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根据条件变化,及时调整工作中心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0: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P110——112)
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地位和作用不平衡。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1: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12: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共同作用。
内因是根据、源泉;外因是必要条件,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不可缺少有时甚至非常重大。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3: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
任何变化都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
量变是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不断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永不停息的发展。
方法论:要重视量的积累要学会优化结构要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的促成飞跃
14:事物的发展趋势——前进性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新事物的发展途径。
方法论:正确对待人生曲折和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1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根本观点: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
形而上学:孤立静止(两层含义)片面
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
(形而上学者从事物外部寻找变化的原因)
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本质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基本的观点;基本含义、基本特征、基本要素、基本形式)
认识的根本任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与第二次飞跃现象与本质
科学思维方法真理与科学理论
影响认识的因素(立场、三观、知识结构、思维方法、社会历史条件)
1:主观能动性原理(参考唯物论部分):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
我们要认识和改造世界就必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制约。
从客观来说,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
从主观来说,要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包括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的程度等,其中端正主观动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非常重要。
这要求我们把主客观因素结合起来,从而正确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
2:认识的过程原理——透过现象看本质。
①认识的根本任务及其实现条件
②认识事物要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再到实践的若干次反复和提高,当认识被实践证明正确时,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才算结束。
③人类认识世界必须不断的深化、拓展和推移认识。
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④必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实践决定认识(来源、根本动力、唯一标准、根本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
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基本的观点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
用,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理论会把人们的实践引向歧途。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投身社会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与实践实现具体历史的统一;要树立正确认识,发挥真理与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价值和价值观正确价值观的标准和在我国的表现形式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人的基本属性人生价值(贡献和索取)理想
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艰苦奋斗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实践的两种境界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过程是社会意识的基本源泉。
一个人的社会意识由他所处的时代和具体生活环境、所受的教育、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
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即生产关系的变化)迟早会引起人们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发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中要重视和倡导正确的社会意识(道德、诚信、先进文化、正确价值观)反对错误、不科学的社会意识(迷信、私利)
2:社会存在与价值观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在一定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人皆有之:人人都有,但由于历史条件和个人的需要和利益不同,往往各不相同
各不相同:对同一事物不同人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评价,不同阶级有不同价值观
不断变化:随着历史发展、人们的需要、利益和认识发生变化,价值观也会变化
②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注意P46最后一段列出的我国的正确价值观)
第一、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第二、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
第三、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导向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其正确而科学的导向作用。
3:集体主义价值观原理
①为什么坚持?
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因为
集体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集体主义正确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集体主义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利益关系和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集体主义作为宏观调控的道德手段能促进个人、局部与集体、全局的利益协调发展。
4:个人与社会关系原理
①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包括国家、社会利益)
在社会主义国家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
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社会集体利益更具有根本性的特点,占首要地位;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者并不是完全一致,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为了集体利益放弃、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
同时,应尊重个人在不违反集体主义原则的前提下,作出不同的价值选择,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条件。
②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个人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对社会的发展会产生能动的影响。
影响的性质取决于个人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影响的大小除社会历史条件外还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条件:如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知识、工作能力、思维方法等主观能动性的大小;个人的客观条件如所处的具体环境、地位。
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包括社会环境、经济条件、政治文化制度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③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
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
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社会提供条件。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
④坚持集体主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
5:人生价值原理
①人生价值反映个人与社会、他人的双重关系,包括贡献和索取两方面。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居于首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和可靠标志。
个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既要看物质方面,又要看精神和思想道德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②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
客观条件: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人的生存条件、工作条件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主观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
包括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艰苦奋斗,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③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6: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原理
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条件的产物,要随着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理想对人们的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影响,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人生的精神支柱)
方法论:要树立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崇高理想;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高理想是建设共产主义。
7:理想于现实的辩证关系原理
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实现理想必须具备主客观条件
客观上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主观上需要正确、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投身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这就要求我们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基本国情,对职业理想的选择应该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积极投身人民群众的实践,实现理想。
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就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情理行”三个方面来一个根本转变。
9: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原理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在这种相互作用之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目的。
无论是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这就要求我们把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科学的统一,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
(腐败、模范人物的分析都可以从本原理入手。
)
10: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的辩证关系原理
改造自然界和改造社会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
改造自然的活动推动着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从而也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发展;正确地改造社会的活动调整和改变了经济、政治、思想等各个领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推动科学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从而也就推动着改造自然的活动越来越向纵深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中既要改造自然界又要改造社会,促进二者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