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哲学的时代转向

合集下载

以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审视我国的高等教育

以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审视我国的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 : 6 0 G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7 5 2 1 )2— 0 2- 3 17 4 5 (0 1 0 0 2 0
约翰 ・ . 鲁 贝克 (on. r ahr 是美 国著 名 S布 Jh sBu ce) b 的高等教育家。17 年他 出版了《 98 高等教育哲学》 形 , 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高等教育哲学体系而成为西方研 究高等教育哲 学的经典。形 成该书的背景主 要有两 点: 其一是 17 年代 , 国的高等教育由“ 90 美 大众化” 阶 段向“ 普及化” 阶段过渡 , 出现了诸多问题 ; 其二是越南 战争和人权运动等民众运动。在如此错综复杂的社会 背景下, 美国高等教育在转 型期所面I 临的种种 问题使 之成 为学术 界 “ 大为 不满 ” “ 天 ” 已有 一些 人 在 的 冬 。“ 失望地谈论高等教育的本体危机 , 甚至认 为是 出现了 高等教育的合法性 的危机” 也“ , 一些人对大学在军事 工业联合体中的作用发出质疑, 一些人则认为大学应 放弃传统的中立态度 , 采取反战立场。还有一些关心 种族平等和男女平等问题的人们提出了更为基本 的问 题: 谁应该进大学 , 多少人应该进大学” 。 布鲁贝克在 自己多年高等教育工作 的基础上 , 对 以上诸多问题进行深刻研究 , 思想结晶就是《 高等教育 哲学》 。在本书中, 布鲁贝克首先提出高等教育合法存 在 的哲学基 础 , 析 了在 “ 识 论 ” “ 治 论 ” 种 教 分 认 和 政 两 育哲学观影响下高等教育的学术 自治、 学术 自由、 高等 教育为谁服务 、 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 、 高等教育学、 治 学 的道德 和作 为 教 会 的大 学 等 实 际 问题 , 出 了一个 提 相当完整的高等教育哲学体系。本文主要从高等教育 哲学 基础 这 一 基 本 理 论 出发 来 阐述 它 与 大 学 学 术 自 治 、 术 自由 、 众 性 高 等教 育 等 方面 的 关 系 ; 此基 学 群 在 础上, 审视 我 国现行 的 高等教 育 , 以期获 得借 鉴 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四个核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四个核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以前的课标相比,有许多新的理念和内容上的变化。

这些内容变化是受课程理念制约的,我们的此次改革可以说是“理念驱动的改革”。

其中有如下几个核心理念需要厘清。

一、核心素养教育(一)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1.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延续2014年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我们要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等问题。

由此,开启了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

2016年9月,国家出台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

这个报告是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教育发展的一个总的纲领,是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具体的体现,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实施指南。

核心素养教育并不只是我们国家在搞,全球范围内的一些重要的国家都意识到这个问题。

1997年经合组织做了一项研究,提出了未来社会人才的一些关键的能力和素养,主要有三点:能互动地使用工具,包括语言、数学这都是工具;能在异质社会中互动,就是交往合作能力;能自主地行动实践。

美国提出的21世纪的关键能力指标T skills,其实也是核心素养的一个指标的体系。

还有日本、新加坡等很多国家都有其相应的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

义务教育核心素养目标的提出,就是延续了国家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和精神,同时也吸纳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一些研究成果,是一个集大成的产物,也是适应世界教育发展潮流、基于中国教育实际做出的必然选择。

我们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现代精神的公民,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劳动者。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上实现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由过去的那种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本位的教育转向一种以能力和素养为本的教育。

这是此次教育政策上的一个重要转变。

2.旧学习理念的更新此次改革背后面临着学习理念的一个改变。

一位德国教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池塘边,住着一只青蛙,池塘里有一群鱼。

1.教育学的演变轨迹(简易版)

1.教育学的演变轨迹(简易版)

追求对学生属性的确定表述和确定的教育程序: 追求对学生属性的确定表述和确定的教育程序:夸美纽 裴斯泰洛齐(简化教学),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 斯,裴斯泰洛齐(简化教学),赫尔巴特("四段教学 ),以及近代教学原则研究中出现的那种规则化 以及近代教学原则研究中出现的那种规则化, 法"),以及近代教学原则研究中出现的那种规则化, 烦琐化, 烦琐化,教条化倾向 关注理性知识的学习或以认知为核心的认识过程: 关注理性知识的学习或以认知为核心的认识过程:夸美 纽斯的"泛智"思想与直观教学,洛克(Locke,J.) 纽斯的"泛智"思想与直观教学,洛克(Locke,J.)的 经验论和白板说,赫尔巴特的主知主义的教育学, 经验论和白板说,赫尔巴特的主知主义的教育学,斯宾 塞的科学课程论 强调教育的作用,追求教学过程的高效:夸美纽斯; 强调教育的作用,追求教学过程的高效:夸美纽斯;爱 尔维修(Helvetius,C.-A.)和狄德罗(Diderot,P.) 尔维修(Helvetius,C.-A.)和狄德罗(Diderot,P.) 教育万能论" 论"教育万能论"
作为最高艺术理论的教育学
人是教育的对象》 1867) [俄]乌申斯基: 《人是教育的对象》(1867)——教育 乌申斯基: 教育 哲学) (哲学)人类学的先驱
教育学不是一门科学.因为科学是有关自然现象,人的精神现象 教育学不是一门科学.因为科学是有关自然现象, 或数的现象的客观的,规律性的,比较充分而又组织的叙述, 或数的现象的客观的,规律性的,比较充分而又组织的叙述,只 研究已经存在的东西. 研究已经存在的东西. 教育学是一种艺术理论,它的研究对象为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学是一种艺术理论,它的研究对象为教育实践活动,那是一 种总是不断发生,指向未来,充满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种总是不断发生,指向未来,充满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教育学不 是叙述已经存在的现象和关系的规律, 是叙述已经存在的现象和关系的规律,而是要指出希望看到的存 并为实践活动制定出一些达到所希望的存在的规则. 在,并为实践活动制定出一些达到所希望的存在的规则. 艺术理论是较高级的实用理论,教育学又是"一切艺术中最广泛, 艺术理论是较高级的实用理论,教育学又是"一切艺术中最广泛, 最复杂,最崇高的和最必要的一种" 最复杂,最崇高的和最必要的一种"

对教育研究转向的思考

对教育研究转向的思考

对教育研究转向的思考作者:李星王建民来源:《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3年第03期[摘要]从教育经验、教育思想到教育理论,教育知识形态趋向于学科的状态。

在教育研究发展的过程中,转向是必然的。

教育研究转向一直以内容拓展为主,因此思维方式的转向可能是未来的走向。

在行动思维和理论思维两者之间,理论思维是更“人性”的因素,也是未来转向很可能的答案[关键词]转向西方哲学教育学一、教育学转向的背景在人类知识进入学科专业化发展阶段之前,教育学的前学科状态主要是以教育经验、教育思想的状态存在的,主要散见于哲学家们的著作中,哲学是万学之先导,“母体”哲学孕育了“子体”教育学。

例如赫尔巴特在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学科教育学,他的教育目的论建立于他的伦理学,而他的伦理学源于康德的道德哲学,他试图以“美的判断”作为道德终极的原因,并以“美”为基础展开了其内心自由的伦理学。

又如美国的教育家们则完成了裴氏和赫氏教育学的引入和改造,杜威之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完成了对裴氏和赫氏的超越。

而杜威的成就则源于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重实践效用的特点顺应了现实需要和时代精神,进步主义教育于是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哲学的发展会影响到教育学的发展,因为两者共同之处都涉及到了对“人”的研究,哲学是探讨“人为什么发展”,教育学是探讨“人怎么样发展”。

教育学建立初有“宗教化”之嫌,科学化之时有“科学至上”之弊,现在人文主义大行其道之时又极端强调人文精神与关怀旨趣。

在教育学发展过程中还时时受极端“自由化”和“社会化”两大价值选择的困扰。

面临这些危机,教育理论界亦有所反思,有的研究者提倡语言转向,强调关注个体、沟通理解;有的研究者提出哲学基础和研究范式都应借鉴人文科学;有的研究者指出教育哲学应走向以实用主义;有的研究者则认为应该转变思维方式,应该转向实践。

二、教育学转向的思路前学科之时,教育学从哲学中借鉴汲取形成教育思想,从教育实践中体悟总结形成教育经验;教育学独立之后,对教育思想反思批判形成了教育哲学,对教育实践实证研究形成了教育科学;到后现代主义之时,人文主义大行其道,教育的人文性、文化性被放大,教育学的文化性质又被研究者作为研究重点。

《教育哲学》课程笔记

《教育哲学》课程笔记

《教育哲学》课程笔记绪论一、教育哲学的产生与发展1. 教育哲学的起源: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教育改革浪潮席卷全球,人们开始关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问题,教育哲学应运而生。

2. 教育哲学的发展:20世纪以来,教育哲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哲学体系的建立:教育哲学家们开始构建教育哲学的理论体系,试图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教育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教育哲学家们开始关注教育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以丰富教育哲学的研究内容。

(3)教育哲学的实践转向:教育哲学家们越来越关注教育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强调教育哲学应立足于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1. 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哲学以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价值等问题。

2. 教育哲学的体系:教育哲学体系包括理论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哲学两大类。

理论教育哲学主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等;实践教育哲学则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如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

三、教育哲学的性质1. 哲学性质:教育哲学属于哲学范畴,具有哲学的普遍性、抽象性和深刻性。

2. 应用性质:教育哲学关注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功能。

3. 交叉性质:教育哲学与多个学科领域交叉,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

四、教育哲学的价值1. 对教育实践的作用:教育哲学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帮助教育工作者明确教育目标、选择教育方法、改进教育管理。

2. 对教育政策的作用:教育哲学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引导教育政策更加科学、合理。

3. 对教育研究的作用:教育哲学为教育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推动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

第一章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一、中国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1.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1) 先秦时期: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教育思想,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的“性善论”等。

CSSCI收录期刊论文(319篇)

CSSCI收录期刊论文(319篇)



名 称




发表时间 2008.2 2008.3. 2008.6 2008.8 2008.8 2008.9 2008.1 2008.1 2008.5 2008.8 2008.8 2008.3 2008.4 2008.1 2008.8 2008.3
作者 杨晓霭 杨晓斌 张 张 张 张 科 科 科 科
CSSCI 收录期刊论文(319 篇)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成 果 名 称 刊 物 名 称 发表时间 2008.1 2008.6 2008.9 2008.2 2008.7 2008.1 2008.5 2008.5 2008.5 2008.5 2008.4 2008.1 2008.6 2008.12 2008.7 作者 单 芳 所在单位 文史学院 文史学院 文史学院 文史学院 文史学院 文史学院 文史学院 文史学院 文史学院 文史学院 文史学院 文史学院 文史学院 文史学院 文史学院 《伍子胥变文》与《伍员吹箫》杂剧比较 葛洪的汉学倾向-兼论葛洪与魏晋玄学的关系 皇甫谧籍贯及相关问题考论 春秋会盟文化与盟书的文体结构 从侯马、温县载书看春秋誓词及誓约文化 《老子》的作者及其成书时代 狸猫换太子故事源头考 真人真事写作与解放区文学生产体制的建立 《格萨尔》生命美学思想论 《格萨尔》史诗的文学意义 鲁通甫是文集版本述略 南宋川陕战区兵力部署的失衡与吴曦之变 南宋东南边防史地类论著的勃兴及其特点 八至九世纪吐蕃入迁河西及其影响 论韩愈对陆贽的认同与接受 敦煌研究 宗教学研究 文史哲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文学遗产 求是学刊 文史哲 甘肃社会科学 中国藏学 民族文学研究 文献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史学史研究 西藏研究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

第一节教育哲学的定义一、我国教育哲学家的定义黄济的观点:(1)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教育中的根本上理论问题。

(2)这是一门边缘学科。

(3)是教育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应当给教育科学研究以理论上的指导,而教育科学的发展又给教育哲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4)教育哲学应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桑新民观点:(1)从定义上来看,教育哲学是哲学的应用学科。

(2)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领域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3)从研究的方法和途径来看,教育哲学是对各门具体教育学科知识的概括总结。

(4)从研究的目的和成果来看,哲学要提示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教育哲学则要揭示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二、国外教育哲学家的定义。

郎特里观点:教育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其内涵一是建立有关知识、认识与作为制度化社会活动的教育的思想体系;二是澄清教育要领的含义。

三、教育哲学的新定义。

先看哲学观念的。

(一)20世纪哲学的转向。

1、从“大写的哲学”到“小写的哲学”。

这两个词是美国当代哲学家罗蒂研究当代哲学变革时所用的两个概念。

“大写的哲学”基本特征包括:哲学是一切文化之王,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家是一切知识分之之王;哲学活动的目的是“发现”绝对的大写的“真理”、“善”或社会生活的最终原则。

“小写的哲学”的基本特征有:哲学不再是“文化之王”,从“文化之王”的宝的宝座上跌入到“知识公民的先烈中,哲学知识在知识家族中不享任何特权,同样需要质疑;哲学家也不再荣膺知识分子的王冠,固守那些所谓永恒的问题,他们只不过是兴趣广泛的知识分子。

2、从“贵簇的哲学”到“平民的哲学”波普尔他希望用“理智的谦虚”来代替“理智的傲慢”。

他还指出,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哲学家,因为他们好歹都要对生与死表示一种态度。

3、从“认识的哲学”到“存在的哲学”。

4、从“规范的哲学”到“解放的哲学”。

规范的哲学它排斥异已,压抑异已,追求同一性和共性,并因此处于不断的哲学冲突之中。

“解放的哲学“鼓励多样、新生差异、开发歧见、提倡对话和交流。

从思辨到行动:教育理论的时代转向

从思辨到行动:教育理论的时代转向
2 0 1 4年 1月
西北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No r t h we s t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J a n . 2 0 l 4

部 按照 预定 的 “ 脚 本 ”展开 自身 的戏剧 ,基 本思 ( P 2 ) 。这 样 的思 想 方 法 预设 了一 个 具 有
二 、预设 论 教 育 理论 的形 态 及 其 困境
近代 以来 ,康德 、笛 卡尔 的主体论 哲学 使 自我
意识被 真正 发现 ,成 为人之 所 以为人 的标 志 。而 以
想方 法是 “ 先设 一个 框架 ,然 后用 它来对 教育 进行 规范 ” 【
本真 和至 善性质 、先 验 的教育本 体 ,并把 它作 为教 育认识 的逻辑起 点 和解读 教育 现象 的最终 依据 ,诸 如拉伊 、梅耶曼 就开 创 了试 图借 用 自然科 学 的研究 范式 去获得 客观 与精 确 的教育 知识 的思想 方法 的先
V o1 .51 N O.1

第 5 1 卷 第 1期
从 思 辨 到 行 动 :教 育 理 论 的 时 代 转 向
刘旭 东
( 西 北 师 范 大 学 教育 学 院 ,甘 肃 兰 州 7 3 0 0 7 0 )
[ 摘
要 ]深 受 本 质 主 义和 理 性 主义 哲 学 的影 响 ,传 统 教 育 理 论 视 教 育 是 在 某 种 基 点 上 、 由某 种 固有 逻 辑 力 量 支 配 展
开始在 自我 的立 场上构 建教 育理 论体 系 。然 而 ,正
如 人们 所认识 到 的那样 ,这 种主 客二分 的教 育思 维

教育哲学研究的新进展

教育哲学研究的新进展

四川理工 学院 人文学 院
统教育哲学阶段 、分析教育哲学阶段和公共教育哲学阶段 。 传统教育哲学指的是2 世纪4 年代前的教育哲 学,学者把 0 O 这种教育哲学研 究的特 征概括为 :从研究方法 上说 ,在演绎与 经验归纳两者之间摇摆 ;从 目的上看 ,它总是试图为教育共工
作 下 指 令 、开 处方 ,力 图规 范 实 践 [。 3 ] 从 上述 可 以看 出 ,从 传统 的教育 哲 学 发展 到 现在 的 公 共教育 哲学 ,教育哲 学的学术 方 向也 从最初 的纯粹 的用 演绎
或归纳 的方法 为教育 提供 “ 范 ”演 变成关注 现实 的教育生 规 活 ,开始注 重实践 ,这种演变 并不是 偶然 的,它受到 了哲学 的直接 影响 ,哲学 的转 向必然 影响到 教育哲学 的学术 方向的 变化。
3 重估教育哲学的价值 . 教育哲 学在其 发展过 程 中,其价值性 不断 的受到学术 界 和实际教育工作者 的质疑 。而对于教育哲 学的价值 的重估,各 教育 哲学家有 自己的见解 。有学者认为,确立教育哲学研究的 自主性与独立性 ,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教育 。如 果将教育理解成 为 “ 为了实现某种外在 目的的工具”,那么就会导致教育哲学 “自身 自主性 的丧失 ”;只有将 它看 作是 自在 的事物 ,才能使 教育 哲学真 正拥有 自己的领地 【 。也有学者认为 ,教育哲学研 究教育 中的价值 ,教育科学研究教育 中的事实 。而石 中英则对 认为 教育哲学要摆脱价值的困境和危机 ,就必须重新阐述 自己 的价值理想 ,寻找价值 实现 的新途径 。 ] 4 教 育哲学研 究方法的发展 .
历史上 ,教育哲 学的研 究方法经 历 了形 上思辨 的方法 、 逻辑分析方法 、现象学和解释 学方法三个阶段 。随着对 教育 问 题研究 的不断深入 ,人们认 识到,各种教育哲学方法都各有所 长 ,不能相互取代 ,各 自在 教育哲学 的研究 中都发挥不可缺 少 的重要作用,因此 ,这些研 究方法越来越显示 出被综合运用 的 趋势 。每一种方法都从不同的角度 、不 同的层面来丰富对某~ 教育 问题和现象的理解 ,从而加深认识 。我国在对 素质教育 的 研究 中,行上思辨、逻 辑分 析和现象学 、解释学的教育哲学方 法被很好 的统一在一起 ,这种综合应用 的趋势是今后教育哲学 方法发展的方 向之所在 。

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

复习题一、填空题1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教育哲学发展的最大特征就是( )非常明显。

2.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来华讲学,“教育哲学”一词才为我国教育学界所认知。

3.()主张直接民主,并对“公意”和“众意”做了区分。

4.古代知识观中的知识具有神圣性、抽象性、()和终极性。

5.()认为理性不是神的属性,而是人的本性。

6.()指的是围绕技术实践所形成的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7.()提出了“分权”思想,即将国家的权力区分为行政权、司法权和立法权,以实现民主。

8.“自由教育”思想的最主要特点是提倡尊重和热爱儿童,强调儿童()的自由发展。

9.我国第一所开设教育哲学课程的大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后现代知识的性质是客观性、普遍性和________________。

11.民主意识包括平等意识、公众意识和___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改造了亚里士多德的“数量原则”,代之以质量原则。

13.1848年德国哲学家罗森克兰兹出版了_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教育哲学成为独立学科。

14.交往理性是_____________在研究人们交往行为和社会进化问题时提出的一个概念。

15.教学的关键性特征是意向性、双边性、中介性和_____________。

16.20世纪80年代“专业的”分析教育哲学衰落,“业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起。

17.在存在主义哲学中,()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

18.善良意志是()提出来的。

19.后现代知识的性质是()、()、()。

20. 1886年,美国教育家()将《教育学的体系》翻译为英文,改名为《教育哲学》。

21. 50年代中期的哲学家普莱斯和教育哲学家布劳迪引发的教育哲学大讨论,( )从中孕育生成。

22.理性,作为相对独立的教育目的或教学目标,意味着:()、()、()、()。

23.20世纪40年代以前,英国的教育哲学处于()历史时期。

论教育哲学的终结或一种转向

论教育哲学的终结或一种转向

本 身 的追求 , 对那 个最 高的善 即整 全 的爱 , 对 真 是 是
理本身的爱 。这 暗示 了哲学对 现实生活 的不满 。在 哲 学看 来 , 个人 、 每 每个 民族 和 国家都有 自己 的生活 方
显 。意见或 信念注定是 充满缺 陷和不完 善的 , 注定是 有待超越 的。哲学认 为 , 我们每 个人都天 生生活在 意 见的洞穴里 。我们 目之所及 , 只是人 为的意见之火 光。
的那句 话对 此作 了很恰 当的诠释 :密 纳发 的猫 头鹰 “
要等黄 昏到来 , 才会起飞 。” 哲学是在时代之 中的 , 并且是对 时代 的反思 。根据这 种反思 , 学将人们 关 哲 于真理或好生活 的看法统统归结为意见或信念 。教育 哲学 则将人 们关 于教 育 的众 多看 法 归结 为关 于教 育 理念 和真理 的意见 。这 点在 柏拉 图那 里表 现得 很 明
复旦教 育论 垤
2 1 年第 1 卷第 1 02 0 期
F a Euao ou 02 V 1 1


论・
论教育哲学的终结或一种转向
孔 令 新
( 南京 师 范大学 教 育科 学 学院 , 苏 南京 20 9 ) 江 10 7
方式 的根 本标准 。由此 , 哲学认 定应存在 一种真正完 教育 哲 学在 根本 上源 于对 现实 生活 和教 育 的质 疑与反思 。教育哲学探 究何 为好教育或教育 的 自然而
善的好生 活本 身或 自然 的生活 , 这种生活 是评判地上 这所有不 同生活方式 的依据 。【 1 】 这正是哲 学反思 的结
( h o d ct n l c n e Najn oma U i ri , ajn 1 0 7 J n s , hn) S o lfE u ai a i c, ni N r l n es y N nig2 0 9 , i gu C ia c o o Se g v t a

论教育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论教育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论教育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教育哲学综合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及其他教育学科的知识,对教育中的基本问题,用哲学观点给以理论上的阐明。

下文是WTT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论教育哲学论文的例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论教育哲学论文篇1论哲学教育的意义摘要: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哲学教育意义的认识模糊不清,错误地理解了哲学对人的价值、哲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及哲学教育与当代社会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目前哲学教育现状是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尴尬局面。

由此而来,笔者试图从哲学的本性出发,探讨哲学教育的使命及当代哲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笔者把哲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归结为三个方面,即培养人们的哲学观念,激发人们自觉的哲学意识,进行反思批判能力的训练及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哲学教育哲学观念反思批判能力我国哲学教育规模之大、在国内文化教育的地位之高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学生真正掌握了哲学,领悟了哲学精神,具备了良好的哲学素养,在现实中能挥洒自如地应对各方面的生存挑战呢?大量的事实表明,情况正好相反。

广大学生并没有因为接受了哲学教育而产生对哲学浓厚的兴趣与热情,却把哲学当作无足轻重、可学可不学的学科,既不可信,也不可爱的学科;学生很难进入哲学的崇高境界,在日常生活中也少有哲学意义上的思考,而且还缺乏独立面对问题、把握问题的能力。

为什么哲学教育的结果如此地不尽人意?有人说,是因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哲学等人文学科就相对边缘化了,因此,不再有人会费尽心机关注那些不能带来任何经济效益的东西,尤其像哲学这样一门吃力不讨好的学问。

也有人说,是因为哲学学科本身发展停滞不前,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远远落后于人们对它的期望,而使其遭致受冷落的厄运。

在笔者看来,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有一个问题可能长期以来为我们所忽视――哲学教育工作者对哲学教育的意义认识模糊不清,错误地理解哲学对人的价值、哲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及哲学教育与当代社会的关系,也许这才是造成目前哲学教育尴尬局面的关键因素。

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

一、名词解释1.公共教育哲学:是要对大众教育意识、教育生活和教育政策进行批判性分析,和他们进行教育哲学的对话。

2.‚超人‛:是尼采所提出的一种理想的人格形象和最高的人生境界,是敢于作一切价值转换的人,敢于打破旧的价值表,特别是基督教的价值表,并且以其丰富的生命力创造新价值的人。

3.理性的分类:①康德的分类: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

纯粹理性是指不依赖于任何经验内容的认识能力;实践理性是指不依赖于任何生活情境的道德意识,也就是一种按照‚绝对律令‛来行动的意识②黑格尔的分类:消极理性和积极理性③马克斯•韦伯的分类: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是指旨在优化人们行为手段的认识能力;价值理性是指帮助人们正确选择行为目的的认识能力4.交往理性:是哈贝马斯在研究人们交往行为和社会进化问题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意指交往主体间认识、理解、认同、遵从和修正交往规则的思想形式或活动。

5.自由秩序:自由秩序是建立在秩序所涉及范围内所有成员的自由、自主和自愿的基础上的,是他们公意的产物,自然也会得到他们高度的认同、接纳和积极的实践。

6.学习自由: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主思考和采取行动的内在思想与外在行为状态,以及与之相关并支持这种状态的一系列权利。

7.民主教育的含义:民主教育是这样一种政治教育,它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传播民主理想,培养他们健全的民主意识和态度,帮助他们掌握合理的民主知识结构,引导他们在民主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民主生活能力,并树立某种程度的民主信念,以最终促使他们成为合格民主公民。

8.教育的民主化的含义:从其性质上说,是指按照民主的要求改造教育或学校工作的所有方面——对象、制度、方法、师生关系、管理、内容、组织形式等等,使之处处体现民主的精神,成为‚民主实践的典范‛,培养民主公民的摇篮。

简而言之,教育民主化就是以民主的精神去改造教育、重建学校。

9.教育公正或公平的含义:是现代社会中政府在教育公共资源(机会、权利、利益、条件等)供给和配置过程中所应坚持的‚应得‛原则和所应实现的‚相称‛关系,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均衡、合理安排和有效利用,以保障和促进不同的个体或社会群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其所应得。

教育哲学的当代转向与德育课程的创新

教育哲学的当代转向与德育课程的创新

DLA010378
面向农村,培养复合型艺术教育师资(四年本科)的改革实验与 研究 许晨有
教育部重点课题
扬州大学艺术学院
EDB010861 ELA010459 ENA010464
当代主流政治思潮对西方国家教育决策影响的比较研究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整项课题 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 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体育部 南京国际关系学院美国社会文化研究中心
美国双语教育研究及其对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战略的启示 王波
教育哲学的当代转向与德育课程的创新 文化视野中的数学教学论研究 明清江南的教育与人口文化素质研究 儿童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在儿童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研究 新世纪中学课程改革与学科能力培养 建构中小学德育模式的方法论研究 人格转型与重组——关于我国新时期道德人格建设研究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影响的调查与研究 综合性大学公有民办二级学院的制度创新 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管理——学习管理理论与实践 生活化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 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 在新的平台上评价课堂教学的研究 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文化底蕴和当代价值 实践陶行和教育思想,创建赏识教育特色的新型农村小学研究 中学阶段英语能力框架构建与潜能发掘 有关高等教育中专业设计问题的研究 大学生创造性发展理论与大学教学模式改革 高等法学本科教育刑法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
AEA010014 BHA010079 DAB010491 DBB010509 DBB010518 DEA010199 DEB010544 DEB010550 DFB010578 DFB010585 DHA010260 DHB010633 DHB010637 DHB010645 DHB010646 DHB010647 DIA010315 DIB010716 DIB010729 DIB010731

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

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

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作者:孙梦婵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年第01期摘要: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使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历史条件发生改变,也使思想政治教育所承担的时代任务发生变化,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发生转向的外部条件也是内部驱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转化为人们对满足多样性、多层次性的道德精神需求和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德性涵养效果不凸显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要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树立积极向上的道德精神需求观,充分尊重和满足人们多样性、多层次、多方面的道德精神需求。

考察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就是基于社会需要论的研究范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作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关注社会发展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使命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转向DOI:10.15938/ki.iper.2019.01.012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1-0063-05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标志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指明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任务,建构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历史环境。

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新的历史阶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时代转向。

牢牢把握住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对于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转向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认为,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者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教育哲学》教学大纲

《教育哲学》教学大纲

《教育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教育哲学》2.课程类别:必修3.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4.课程地位:基础性学科5.总学时:366.总学分:27.先修课程:教育伦理学二、课程目标唤醒并促使教育者更好地理解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教育生活,使之不断获得认识、了解和重建教育生活的意识、知识、能力与信念。

从哲学的角度和高度对现实教育问题进行理论批判和反思,对教育知识进行批判和反思,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共有八个部分,导言主要简介哲学与教育的关系,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第二章教育哲学简史、第三章人生与教育、第四章知识与课程、第五章理性与教学、第六章自由与教育和第七章民主与教育。

导言哲学与教育(1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哲学对于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对“哲学是否为一门高深的学问”的形成正确地认识,教育哲学与一般哲学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要求:了解哲学研究和哲学学习的性质及其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理解哲学对于教育活动的必然性、教育哲学与一般哲学的区别与联系。

一、教育活动需要哲学吗二、哲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门吗三、一般哲学可以替代教育哲学吗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3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教育哲学家和外国教育哲学家对教育哲学的定义,教育哲学的学习与研究。

正确地理解20世纪末哲学的转向,21世纪教育哲学的新定义,教育哲学的实践性、反思性、批判性和价值性等特点,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

能够运用教育哲学的理念对教育价值的重估。

第一节教育哲学的定义一、我国教育哲学的定义二、外国教育哲学的定义三、教育哲学的新定义第二节教育哲学的价值一、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二、重估教育哲学的价值第三节教育哲学的学习与研究一、对社会和人生问题高度关注二、不断挖掘教育生活的经验三、不断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四、努力学习教育哲学名著五、从事教育哲学的研究第二章教育哲学简史(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解放前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和解放后我国教育哲学的取消与重建以及美国教育哲学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教育哲学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教育哲学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教育哲学发展的影响【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教育哲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本文首先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哲学的意义,以及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背景。

接着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哲学的指导思想、方法论影响、实践指导、学科建构和理论创新。

结尾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哲学的深刻影响,以及在中国教育领域的现实意义。

同时展望了中国教育哲学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未来发展。

马克思主义通过其阶级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中国教育哲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促进了中国教育系统的发展和改革。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教育哲学、发展、影响、指导思想、方法论、实践指导、学科建构、理论创新、现实意义、未来发展。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哲学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激励了中国教育哲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启示了中国教育哲学研究者在分析教育现象和问题时应该注重历史发展和整体性思维,提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情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哲学的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

它不仅为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还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价值取向。

在当今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深入理解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哲学的意义,将有助于推动中国教育事业朝着更加科学、民主和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1.2 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背景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背景可以追溯至公元前77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当时创建了最早的教育学说,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教育哲学逐渐形成,并在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体系的影响下逐步完善。

在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和思想的交融后,中国的教育哲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哲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哲学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原则为指导,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内在规律、教育的社会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为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于数字化时代教育的发展走向的思考与探索

关于数字化时代教育的发展走向的思考与探索

关于数字化时代教育的发展走向的思考与探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教育数字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千秋智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教育数字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但长久以来,很多人习惯于将教育数字化视为一个实践性甚至是技术性的命题,而搁置了许多前提性甚至是根本性的问题。

数字化时代,面对人类社会的技术加速度,我们有必要首先对数字化之于教育的价值与可能作出理论上的回应,在思想中把握教育的未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数字化建设,在迈向教育强国的征程中不断前行。

一、深重的数字化生存斯蒂格勒赋予技术在人朝向整全的生命历程中的神圣责任,技术之于人的存在性意义从未得到如此彰显。

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人类的历史即技术的历史,技术不断创造、重构着人类社会,每个时代的人们都享受着技术的红利。

如今,数字技术正在推动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量子计算、基因剪辑、人工智能等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见识了数字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巨大能动性。

但有些吊诡的是,技术似乎已经开始“造反”:大数据和算法不断将“此在”纳入全时空性的记录、计算、标注和区隔的“技术装置”中;数字界面的天幕投映使每个人被深深地凝视、吸附乃至捆绑于无底的“数字黑洞”之中;技术性的反智主义正在大地上游荡,一种“不用头脑,只用眼睛”的生活方式与“态度先于理解,表态先于判断”的生活态度正在扩散;数字技术加速的存在性焦虑空前膨胀,一种不知从何而来却能强烈感受到的压迫感正在撕裂我们对于生活的信心;诸多高风险的生物技术、智能技术正在将人类带往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与此同时,“数字贫困”“数字鸿沟”等问题也再度浮出水面,教育在享受技术福祉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

现代技术会将教育带往何处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或者说它已经成为一项时代课题。

二、教育的“五维”转向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教育正处于某种转向之中,但是这种转向目前并不明朗,也很少为人所把握到。

教育哲学如何面对当下的教育实践

教育哲学如何面对当下的教育实践

教育哲学何以面对当下的教育实践主持人:本报记者杨磊参与人员: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刘铁芳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教师杨骐文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花城小学教师唐泽霞教育哲学与教师生活的分隔主持人:在中国,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很多,但是,被社会公认的教育家却很少。

提起教育家,大家常常列举的是孔子、墨子、蔡元培、陶行知、苏格拉底、柏拉图、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等,鲜有当代中国的教育家。

这不能不令人感慨:当代中国的教育家在哪里?以上列举的这些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首先是哲学家,至少是善于进行哲学思考的人。

在前面的对话中我们已经谈到,教师们很少或不愿去思考一些看上去很遥远而实际上却迫切需要回答的根本性问题,教育哲学对教师来说是一个遥远而玄虚的东西。

教师逐渐远离了哲学思考,很多教师都只关注本学科甚至只关注教材。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杨骐文:教师之所以逐渐远离了哲学思考,原因之一在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教师总体上缺失真正的哲学启蒙。

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一方面我们的哲学养料是单一的,政治教科书里关于哲学的内容基本缺失西方近现代哲学、古希腊哲学、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神养料;另一方面,我们所接受的哲学教育遭到了异化。

尽管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哲学曾经是我们的显学,但我们自小接受的哲学教育是政治化和功利化的哲学教育。

这样的哲学教育是被阉割了真正的哲学精神的教育,它只能培养在一定框架下演绎某种既定结论或者诠释某种观点和知识的人,而不能教人真正把握哲学精神的实质,从而不断对事物赖以存在的前提和根基进行追问和反思。

原因之二是“前课程改革时代”的价值规范使教师不习惯于哲学之思。

在“前课程改革时代”,全国一纲一本。

教师只能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忠实执行者和宣讲者,判断教学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即教学是否全面深入地贯彻了大纲的要求,是否完成了教材里面规定的目标和内容。

缺乏哲学启蒙的教师很少去反思这种标准的合理性,而这种标准的“唯一正确性”又强化了教师的这种忠实执行者的角色意识。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申报一览表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申报一览表

AAA010009转型期西方教育哲学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陆有铨国家重点课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AEA010014教育哲学的当代转向与德育课程的创新鲁洁国家重点课题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AIA010022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张尧学国家重点课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BBA010048青少年心理健康制约因素与辅导策略的研究刘华山国家一般课题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BFA010070中国教育中介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研究陈彬国家一般课题华中师范大学 部中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BGA010074民办高校产权理论与政策研究邬大光国家一般课题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BHA010080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课程发展模式研究——提高农村普及义务教育的程度及质量水平研究洪俊国家一般课题东北师范大学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所BHA010085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与教学改革区域性实验研究陈旭东国家一般课题芜湖市教育委员会BHA010087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支持系统的研究李天顺国家一般课题教育部基础教育司BIA010088迈向普及化的北京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理论与策略研究吴岩国家一般课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BIA010091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刘志鹏国家一般课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BIB010474高等院校科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陈清龙国家一般课题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BJB010476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与实验朱恩田国家一般课题辽宁省教育厅BLA010106音乐教育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多维度研究及学生主体参与型综合艺术课程实验刘沛国家一般课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艺术教育中心BLB010478我国大学体育学的研究与理论构建颜天民国家一般课题清华大学体育教研部BMA010110中国民族艺术教育概论王军国家一般课题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教育研究所BMA010111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阿尔宾达莱国家一般课题教育部民族教育司BMA010112中国中西部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研究夏铸国家一般课题教育部民族教育司BMB010479西部大开发中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政策研究——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为调研基地袁明旭国家一般课题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系CFB010483现代中小学校教育科研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许银海国家青年基金课题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DAA010134当代中国价值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王坤庆教育部重点课题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DAA010141教育代价问题研究周晓红教育部重点课题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DAA010142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周远清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DAA01014620世纪西方教育史学理论与研究范式研究史静寰教育部重点课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DAA010152中国教育史学一百年杜成宪教育部重点课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DAB010487中国书院教育制度研究邓洪波教育部重点课题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DAB010491明清江南的教育与人口文化素质研究吴建华教育部重点课题苏州大学历史学系DAB010495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黄向阳教育部重点课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DAB010497生态教育研究刘长明教育部重点课题济南大学DAB010500当代中文教育图书发展研究(1949-2000)龙华军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DBA010156视觉空间认知技能与小学生算术问题解决及其障碍的研究游旭群教育部重点课题陕西师范大学DBA010158中学生同伴交往的发展与培养研究周宗奎教育部重点课题华中师范大学DBA010173团体儿童智力测验(GITC)的修订和功能应用研究金瑜教育部重点课题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DBA010177培养“反思”能力、全面开发人脑功能的系列实验研究朱法良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DBB010502西北贫困地区初中生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实验研究王有智教育部重点课题陕西师范大学DBB010503西北地区农村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实施方法研究张岗英教育部重点课题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DBB010504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应用与推广研究孙时进教育部重点课题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DBB010505中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与潜能开发问题研究乐国安教育部重点课题南开大学DBB010508高校教师心理素质构建与培养研究文祯中教育部重点课题南阳师范学院DBB010516元记忆的本质特点及其训练模式的研究刘耀中教育部重点课题暨南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DBB010517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调查、评估和干预对策研究程灶火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南大学DBB010518新世纪中学课程改革与学科能力培养沈怡文教育部重点课题江苏省扬州中学DBB010527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贺银瑞教育部重点课题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DBB010529蒙汉日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跨文化研究牡丹教育部重点课题内蒙古师范大学DBB010530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的家源性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戴艳教育部重点课题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DDA010185美国高等教育中学术自由问题之研究徐辉教育部重点课题浙江师范大学DDB010534大学评估机制与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李守福教育部重点课题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DDB010535以色列教育体系研究凌继尧教育部重点课题东南大学DEA01019021世纪德育新课题:环境道德教育研究曾建平教育部重点课题江西师范大学DEA010199建构中小学德育模式的方法论研究朱曦教育部重点课题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DEA010201高校科研伦理教育研究王蒲生教育部重点课题清华大学DEB010539当代大学生行为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张官禄教育部重点课题山西雁北师范学院DEB010543儿童青少年价值观念变化的追踪研究邹学荣教育部重点课题西南师范大学DEB010544人格转型与重组——关于我国新时期道德人格建设研究徐强教育部重点课题南京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DEB010546全球化背景下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规律项久雨教育部重点课题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DEB010547德育课程实效性研究佘双好教育部重点课题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DEB010548青少年价值观念变化的追踪与价值教育研究李斌雄教育部重点课题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DEB010549中学德育课程教材现代化建设研究朱明光教育部重点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DEB010553科技道德与科技时代的道德教育研究戴艳军教育部重点课题大连理工大学DEB010554中国先进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验研究薛德文教育部重点课题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DEB010560高等学校与社区良性互动,构建大学德育新模式研究李卫中教育部重点课题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DEB010562班主任工作中师生品行互动性研究卢焕雄教育部重点课题海南省东方师范学校DEB010563中小学生道德学习的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刘海燕教育部重点课题四川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DFA010210欠发达县域经济对基础教育投入承受力问题的研究胡定南教育部重点课题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DFA010211中国特色教育服务产业的发展问题研究张伟江教育部重点课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DFA010216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李方教育部重点课题北京教育学院DFA010222学校与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之间的法律关系研究谭细龙教育部重点课题湖北教育学院科研处DFA010224优化江西省教育投入在不同教育层次、类型及学校之间的分配结构的研究漆权教育部重点课题江西省教育厅DFA010234教师专业化和高师院校改革的实践研究许祥源教育部重点课题首都师范大学DFB010569新经济环境下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杨庆英教育部重点课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DFB010576中国现实教育法律纠纷问题研究秦惠民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DFB010578综合性大学公有民办二级学院的制度创新封超年教育部重点课题江苏省扬州大学DFB010585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管理——学习管理理论与实践朱玉林教育部重点课题江苏省泰兴教委DFB010589区域经济背景下的城市教育宏观管理研究姜璐教育部重点课题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DFB010590名师成长规律研究姚德臣教育部重点课题吉林省教育学院DFB010591高等学校生均培养成本研究袁连生教育部重点课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DFB010593构建学校、教师和学生自主发展的新模式研究叶翠微教育部重点课题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DFB010595学习的诊断测试与矫治系统研究杨学莹教育部重点课题东方教育实验研究院DGA010246我国特殊教育社区化问题研究许家成教育部重点课题重庆师范学院DGA010249民办教育发展研究瞿延东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发展规划司DGA010251西部大开发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刘大为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发展规划司DGB010597学习化社会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楼一峰教育部重点课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人教育研究所DGB010598构建我国的社区终身教育体系:理念更新与资源配置谭琳教育部重点课题南开大学DGB010600民办学校运行机制与财产管理的法律问题和对策研究屈茂辉教育部重点课题湖南大学法学院DGB01060421世纪初10年中国煤炭企业教育发展研究吕世兴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煤炭教育协会DGB010606入世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环境、体制与政策研究吴松教育部重点课题云南大学DGB010608民办学校跨越式发展的个案研究沈剑光教育部重点课题宁波市教育委员会DGB010611面对国际竞争,推动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建设教育强国的对策研究与革新实验周南照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DHA010254形成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师因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梁威教育部重点课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DHA010274关于西部贫困地区(甘肃)中学英语学习困难生的教育理论及其实证研究晁生荣教育部重点课题甘肃省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DHA010277提高中国三西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与效益实验研究田继忠教育部重点课题宁夏教育科学研究所DHA010285中小学教改研究方法论周林教育部重点课题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DHB010613西部中小学研究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王欣教育部重点课题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DHB010614小学数学学习中Hands-on(动手做)的探索与实践杨庆余教育部重点课题上海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所DHB010621因材施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刘全礼教育部重点课题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DHB010625新学习方式下教与学策略的应用研究时俊卿教育部重点课题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究中心DHB010630素质教育观下中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叶尧城教育部重点课题湖北教育学院DHB010637在新的平台上评价课堂教学的研究汪履平教育部重点课题常州市教育委员会教研室DHB010641数学教学综合评价的方法与策略吕伟泉教育部重点课题广东省教育厅教育教学研究室DHB010644培养双语教育幼儿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杜秀花教育部重点课题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DHB010645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文化底蕴和当代价值任苏民教育部重点课题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DHB010646实践陶行和教育思想,创建赏识教育特色的新型农村小学研究杨瑞清教育部重点课题江苏省江浦县行知小学DHB010647中学阶段英语能力框架构建与潜能发掘董正璟教育部重点课题南京市外国语学校DHB010651学前全语言创造教育软件研发袁爱玲教育部重点课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DHB010652数学课程论的理论与实践王林全教育部重点课题华南师范大数学系DHB010659关于中学数学教学中“合作性学习”的研究蒋永鸿教育部重点课题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DHB010662高中化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研究王志庚教育部重点课题河北省唐山市教委教研室DHB010663中小学新型师生关系调查与行动策略研究赵书生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教育报DHB010664西部贫困县复合型劳动者培养模式研究邵学贵教育部重点课题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教育局DHB010665教育科研先导型实验学校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模式的研究李丽芳教育部重点课题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DHB010666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行动计划李季湄教育部重点课题华东师范大学DHB010667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研究:一项以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为基础的实证分析孔企平教育部重点课题华东师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DHB010668构建县级学科教学创新体系的实践探索徐禄新教育部重点课题浙江省新昌县教育委员会DHB010670中学物理学习指导的实践与研究吴尚贵教育部重点课题四川省遂宁市教育局DHB010672选择性学习与大面积提高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实验研究郝保文教育部重点课题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系DHB010673小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研究刘裕权教育部重点课题四川教育学院教育系DHB010675西部农村中学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校本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唐龙教育部重点课题重庆市梁平县红旗中学DHB0106763至6岁盲童学校教育实验研究彭霞光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DHB010677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崔相录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DIA010288建立高校本科生科研和工程实践创新体系的研究周仲荣教育部重点课题西南交通大学摩擦学研究所DIA010289学生评价高校教学的科学化研究刘振天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DIA010292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素质的培养提高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李国庆教育部重点课题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DIA010297大学园区办学模式及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研究晏开利教育部重点课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DIA010298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法规问题研究张炼教育部重点课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DIA010303现代制造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钟志华教育部重点课题湖南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DIA010304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罗文标教育部重点课题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DIA010305高水平大学数学教育特点的研究与实践郝志峰教育部重点课题华南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DIA010308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的法律问题研究刘剑文教育部重点课题北京大学法学院DIA010311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商学院的研究吕一林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人民大学DIA010314高等学校内部教学科研单位管理体制创新研究及教授委员会的国际比较杨忠教育部重点课题东北师范大学DIA010316为新世纪培养高水平博士的研究与实践陈皓明教育部重点课题清华大学DIA010322高等教育中研究性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沈宏书教育部重点课题大连理工大学DIA010328一流科学家基本素质与培养途径研究叶明教育部重点课题东南大学DIA010330高等教育理论的创新研究薛天祥教育部重点课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DIA010332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体系的研究李建聪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DIA010333李嘉诚高等教育理念研究黄宇智教育部重点课题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DIA010335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规模研究牟阳春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发展规划司DIB010683高等农业院校人文社会科学建设与教育的研究奉公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DIB010684大学英语教师培养教育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夏纪梅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DIB010686江西——区域性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研究刘合群教育部重点课题江西师范大学DIB010687“双讲制”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及其在中国大学文科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研究马启民教育部重点课题陕西师范大学DIB010688高校扩招后面临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张弛教育部重点课题陕西师范大学DIB010689建设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赵文华教育部重点课题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DIB010691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优化与应用研究徐明教育部重点课题东化大学DIB010692高校合并重组后管理模式与体制的改革创新研究谢仁业教育部重点课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研究所DIB010695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培养高级医学人才——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顾鸣敏教育部重点课题上海第二医科大学DIB010696大学科技园与在华跨国公司R&D中心开展合作的可行性研究张晓华教育部重点课题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DIB010697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问题研究肖念教育部重点课题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部DIB010701我国高校合并中的文化差异、整合与创新——文化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意义与应用李伦教育部重点课题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DIB010704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欧阳玉教育部重点课题湖南大学DIB010705国际化经济管理人才教育模式研究李定安教育部重点课题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DIB010706知识的资本化与“拓进型”大学的兴起:大学理念范式的转换李延成教育部重点课题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DIB010707基于分形理论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优化研究方耀楣教育部重点课题同济大学“211工程”办、经管学院DIB010709高校学改与教改互动途径与机制的研究佟景才教育部重点课题北方交通大学DIB010710我国高等学校分类方法研究余舰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DIB010711大学科技园创新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梅萌教育部重点课题清华大学(北京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DIB010713工科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刘玉玲教育部重点课题华北水利水电学院DIB010718“系统设计方法论”是知识结构型、综合型、创造型人才素质教育的基础柳冠中教育部重点课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DIB010719高校理工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环节、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改革的实验研究陈诗滔教育部重点课题天津轻工业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DIB010723教学管理、专业教师和学生互动联合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实验研究郭霞珍教育部重点课题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DIB010724高等中医院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临床实践能力研究冯新送教育部重点课题广州中医药大学DIB010730七年制中医专业中医主干课程临床教学改革研究彭万年教育部重点课题广州中医药大学DIB010732土木工程专业“一实两创”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甘凤林教育部重点课题东北电力学院建筑工程系DIB010734西部大开发中女性高等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以云南为个案佟应芬教育部重点课题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DIB010738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张俊宗教育部重点课题天水师范学院DIB010740地方高校内部教学评价制度与加强质量管理研究林卫国教育部重点课题福州大学高教研究所DIB010741西部开发中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作用、特点与发展战略研究罗中枢教育部重点课题四川大学DIB010742当代大学教育理想重建的基础杨雅文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教研究中心DJB010743e-学习和教育时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培养战略研究谢晋宇教育部重点课题南开大学DJB010745大学专业决策优化研究及其计算机辅助软件系统开发龙立荣教育部重点课题华中师范大学DJB010750新疆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各民族人才培养研究田存福教育部重点课题新疆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DJB010752运用工具式增益课程促进聋与弱智学生职业心理适应性的研究孙万里教育部重点课题天津市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DJB010757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王炜波教育部重点课题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DJB010758综合高中教育模式研究黄新茂教育部重点课题浙江省教育厅DKA010353成人教育学专业的建设研究黄健教育部重点课题华东师范大学成人及继续教育研究所DKA010359中国大中城市老年教育组织实施的实验性研究马超教育部重点课题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DKB010761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研究薛晓东教育部重点课题电子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DKB010762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中国老年教育研究姚远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DKB010763社区教育理论及发展趋势的研究龙德毅教育部重点课题天津市教育委员会DKB010765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厉以贤教育部重点课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DLA010360全球化语境中的美育问题曾繁仁教育部重点课题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DLA010361《全脑型体育教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徐本力教育部重点课题上海体育学院体育理论教研室DLA010363高等学校自然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王生钰教育部重点课题山西大学DLA010367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综合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教育场及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李艳翎教育部重点课题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DLA010373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西部)农村学校体育管理体制、课程结构和资源开发的实验研究曲宗湖教育部重点课题首都体育学院DLA010376中外高等美术教育比较研究杨力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央美术学院DLA010377大学生健身运动处方实验及计算机评价应用系统研究黄玉山教育部重点课题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DLA010378面向农村,培养复合型艺术教育师资(四年本科)的改革实验与研究许晨有教育部重点课题扬州大学艺术学院DLA010380关于我国学生“隐形肥胖者”体质特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及其对策的研究肖国强教育部重点课题华南师范大学DLA010386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美育、艺术教育教学特殊性、规范性的系统研究肖黎声教育部重点课题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DLA010387学校艺术教育的素质教育目标及其实现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周荫昌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DLB010771建立体育教学与俱乐部活动相结合的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李丁教育部重点课题兰州大学体育教研部DLB010772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北京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设计与实验研究田敏月教育部重点课题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DLB010774审美教育与大学生的心理调适史鸿文教育部重点课题郑州大学哲学系DLB010775欠发达地区城市小学音乐教育模式的研究谢世山教育部重点课题河南省濮阳市子路小学DLB010776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吴斌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DLB010777高校教工、学生健康监测、预防保健与慢病管理系统黄宪年教育部重点课题上海交通大学校医院DLB010778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在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宫本庄教育部重点课题东北师范大学DLB010781学校体育课程编制理论及模式的研究陆作生教育部重点课题东北师范大学DLB010782中小学生动态肌肉力量及其自然发育的年龄、性别特点研究王健教育部重点课题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能测评基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教育哲学的时代转向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2期作者:刘旭东摘要:教育哲学是思考和认识教育现象及其活动的思维方式,它不能以任何现存的教育事实或教育知识作为立论的依据,前提批判是其重要特征。

传统教育哲学以实体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把握教育,教育的历史发展被理解为是某种先在本质的实现过程,并试图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逻辑体系,结果导致人对自身现实生活的遗忘,教育哲学的智慧性被消减。

今天的教育哲学要回归生活世界,把教育从对生活世界的遗忘中唤醒。

关键词:教育哲学;生活世界;回归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教育观,教育哲学总是试图从现实出发获得对教育的全面反省和把握,同时,它又希望通过对现实教育的批判和对理想教育的观念建构为教育发展提供超越性的价值理念。

但是,在教育哲学以理论思辨的方式来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思考的过程中,有可能隐含着对现实教育的遮蔽;在其对教育的批判和超越性的价值追求中,又有可能导致对现实教育的漠视。

因此,对教育哲学的发展轨迹进行反思是消解教育哲学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隔膜,摒除遮蔽和冷漠的必需。

一、教育与哲学的关联教育与哲学之间具有天然的关系。

杜威曾说:“哲学就是教育的最一般方面的理论。

”[1]并且在其学术自传《从绝对主义到实验主义》中也说:“任何有理性的人都能想到,哲学研究可能集中在作为人类最高利益的教育上。

”[2]列奥•施特劳斯在讨论政治哲学问题时,也不失时机地引用柏拉图的话说:“教育在其最高的意义上而言就是哲学。

” [3]教育和哲学之间何以有如此内在的关联以致柏拉图、杜威等对其有这样的认识呢?理解这个问题之于认识教育哲学的性质和走向是有价值的,而要充分理解这一点,关涉两个问题:何以理解哲学和教育?一般而言,哲学思想有两条发展路径,一是思辨哲学和理论哲学,基本特征是注重逻辑推理,以建立一个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的哲学体系为目的。

二是行动哲学、实践哲学,它不是苦心去建构一种新的哲学思想体系,而是要引导人们现实地、实际地改造世界[4]。

前者是传统理性主义哲学的发展路径,后者则是古已有之、当代被人们再次发现的行动哲学。

传统哲学试图以观念引导人类的发展方向,但是它所指引的路径和构建的逻辑体系是“人为”的,其本身的前提及可靠性是可以被推敲和质疑的,甚至可能因为理念的高远而可望不可及,因此,能够确认其合理性的最高境界就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

在历史上,不乏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而舍生取义者,他们以自己的行动来实践和证明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在这层意义上,哲学是信仰、是智慧,具有强大的教化力量,引领着人的生活,本身就是行动之学,而不是记问之学。

也是由于这个特性,它本身就与教育之间存在着相通之处。

可以这样说,即便是传统思辨的、远离现实的唯理性的哲学,也是关涉人的生活方式的,其倡导者也是努力地以此为自己的生活内涵和规则。

当然,由于思辨哲学是“人为”的理论,它可能会一厢情愿地对生活做出设计。

假如它的倡导者以此作为生活的准则并没有什么,倒是会给社会增加一个崇高、神圣的案例。

但是,如果它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准则,全部的社会生活就会被扭曲。

而作为理论的行动哲学固然也要建立自己的框架,但这并不是其目的所在。

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行动哲学指向生活并以获得最大的善为目的,在旨趣上有别于思辨哲学。

如果说思辨哲学的共同特点是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或多或少有静止不变的色彩,行动哲学则始终强调的是变化,而这与人的生活的本质是一致的。

换言之,行动本身就是生活。

在这层意义上,行动哲学更符合教育的本性。

究其缘由,在于教育是与人的成长历史同步的活动,与人的发展具有同构性。

人的发展需要是无止境的,但又是多方面的。

教育就是为了能够满足人的发展需要而始终与之相随的活动。

从历史的端点看,人的发展需要就是使自己能够更好地生活,能够更自由地存在。

当人类进入到政治社会以后,进入体制并在其中谋得一定的位置成为人的发展的价值目标所在,教育由此逐渐演变为体制的组成部分,成为与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密切相关的活动。

而这样的结果是教育的本性逐渐被遮蔽,它是为了实现体制之需的工具。

但是人内心中“存在着某种并不完全受他的社会奴役的东西” [4],完全服从于体制的教育是难以让人忍受的。

于是,人的发展以及教育和体制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教育又承担起了使人得以超越体制的功能。

既要适应体制又要超越体制是教育的真实存在状态,也是教育的张力所在,为教育哲学思考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空间。

上述内容试图表明,无论是理性主义哲学还是实践哲学,都与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但由于两者的价值旨趣的差异,致使它们各自对教育的意义也不一样。

无论承认与否,教育是生活所必需(无论是什么样的生活。

进入体制是生活,超越体制也是生活。

)。

不仅如此,教育本身也是生活,它并不能游离于生活之外。

这就使哲学与教育之间具有了天然关系。

二、传统教育哲学批判与哲学思想的两条发展路径一致,对于教育哲学通常也有两种理解,一是把它作为学科,二是把它作为思想。

这两者之间有相通之处,但也有区别。

一般认为,在德国的罗森克兰兹(Karl Rosenkranz,1805—1879)出版《教育学的体系》(1848)之前,是没有专门的教育哲学著作的,但并不乏丰富的教育哲学思想。

本文所言说的传统教育哲学与当代教育哲学是以此路径来区分的。

前者可归为传统教育哲学,后者则可归为当代教育哲学。

传统教育哲学以还原主义的思维方式和理想主义的价值态度预设出了一个具有本真和至善性质、由某种先验本质规定的实体本体论的教育世界,并以此作为教育认识的逻辑起点和规范、解读教育现象的依据,人及其教育的历史发展被理解为是在其之外的支配原则和至上力量起作用的结果,是某种先在本质实现的过程。

在其看来,教育是遵循着某种先验的必然性运行的目的论活动,如同一部按照预定的“脚本”展开自身的戏剧,即“先设一个框架,然后用它来对教育进行规范”[5]。

它以“普适”的面貌出现,试图以先验来代替经验、以观念和原则来裁决教育现实、以逻辑来规范教育活动,将教育哲学视为是运筹帷幄之中的、还原的、被决定的观念体系,诸如那笃普等人所构建的教育哲学体系就是代表。

教育哲学的追本溯源、寻根究底的意向式追求,表达了人试图超越当下的存在状态去追求更加真实、更有价值、更加美好的理想世界的生存论渴望,但也不断受到人们的质疑。

一方面,传统教育哲学否定人的现实生活,“见物不见人”。

在具有“进步”①倾向的教育观看来,这是不可接受的,如是必然使之沦为脱离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并以普遍主义和绝对主义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和规范其自身与现实生活的关联的形而上学,其所具有的人文意蕴和精神价值将被遮蔽,教育的活力和丰富性也将在实体本体论的知识体系中被抽象。

另一方面,传统教育哲学依附于理性主义哲学,注重体系的建设,强调规范的作用,大量运用无法证实的术语和概念。

这种与“标准”的科学之间有较大差距的教育哲学在科学知识大发展的时代受到了诸如具有逻辑实证主义色彩的教育观的发难,其科学性受到质疑。

随着从哲学母体中分离出来的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教育哲学依靠纯粹的思辨、推理所获得的关于教育的结论,同自然科学通过经验所获得的结论相比,在证据上显得苍白无力,结果是被驱逐出自己的世袭领地,存在的合法性面临着深刻的危机,其提问方式、思维方式、研究主题乃至理论形态和话语方式都在日益成熟的自然科学面前经受着严厉的盘诘和拷问。

传统教育哲学依附于理想主义哲学的所为使其视野中的教育失去了本有的哲学品格,犹如后现代主义者格里芬所说,教育被“祛魅”了,即“否认自然具有任何主体性、经验和感觉”[6],自然只是被看作僵死的、无生命力的“空洞实在”,否认自然事物有任何吸引其他事物的隐秘力量,结果是自然丧失了所有使人类精神可以感受到亲情的任何特性和可遵循的任何规范,人类生命变得异化和自主了。

那么,为什么会被“祛魅”呢?格里芬在批判现代主义的过程中指出,现代主义在科学和祛魅之间的关联是其原因。

在他看来,祛魅的现代科学以机械论哲学为基础,而机械论哲学又得到自然科学的坚持愈益强化,两者共同作用构成了现代哲学的基础。

要克服我们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危机,就必须割断科学和祛魅之间貌似必然的关系,使祛魅的科学变成附魅的科学。

他指出,保持对形而上学的必要的崇拜和信仰在我们这个时代是极为必要的,2为此,要“返魅”,使哲学再回到事物中去。

格里芬的观点启示我们,教育哲学要确立自己的学科地位,就必须以复杂性的目光看待教育,既要摆脱传统思辨哲学的束缚,用语言分析的方法澄清其价值,又须有别于实证科学,体现出其“属人”的特点。

对传统教育哲学的批判预示着教育哲学渐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它开始反思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并努力消解理性主义和工具主义的教育图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其目光逐步开始由对外在于人的客体的关注转向人自身,转向人的内在精神。

三、教育哲学意蕴的时代转换进步主义教育哲学、分析教育哲学等具有激进倾向的思想为教育哲学的“返魅”作了重要贡献。

进步主义教育哲学严厉地批判了传统的教育生活准备说,拒斥任何试图可能使教育被静态化、凝固化的观点和做法,反对用观念体系去覆盖教育活动的丰富多彩。

分析教育哲学从对教育哲学命题的不可证实性或证伪性的分析中拒斥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义式”教育哲学,反对用玄虚、思辨的哲学术语解说教育。

在其看来,认识论所建构的教育只能是抽象的。

人的历史文化在语言中保存,语言的生命与人的生命内在地关联在一起。

语言是意识的现实,是世界的寓所,也是教育的寓所,人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把握教育,教育也只有在语言中才能向人敞开。

在这个意义上,语言已不只是人交往的符号和工具,它已成为人的本真的存在方式。

奥康纳认为,教育问题的纷争和理论的混乱是语言的误解、误用和表述的不确切造成的,教育哲学的任务不应像传统教育哲学家那样致力于体系的建构,而是要对教育理论中的概念和命题进行逻辑和语言的分析,对其中似是而非、含糊不清的语言予以“澄清”,使教育理论的表述建立在科学和清晰准确的语言基础上,避免理解的含混和无谓的争论。

教育哲学要由以往的“名词”转换为“动词”,即不是用某种既定的教育观念去填充人们的头脑,而是以哲学为工具帮助人们进行价值澄清。

正是在这样一些思想流派的影响下,对人的认识越来越真切和具体,反映人存在状态的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被发现,从而也使教育的时代精神发生显著变化。

这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育哲学理论定位的下移,即对纯粹形而上学的专业教育哲学的超越。

长期以来,知识学的偏好使它成为一种沉浸于纯粹形而上学的理性王国,满足于一种外在地解释教育现象及教育活动的抽象理论体系的自足与完善,同时也满足于“普适性”,成为外在于教育活动的理论说教。

而今天的教育哲学不仅要把当下的教育当作“看”和“思”的客体,更要把它作为对象化的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