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转向的多维度理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转向的多维度理解
[摘要]文章通过西方哲学语言转向在认识论和存在论方面的理解来考察和探讨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转向,揭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语言哲学上所具有的世界观意义,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通过正确的表达来认知自身,进而正确地理解和认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后从语言转向的角度进一步肯定“借鉴”和“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语言转向认识论存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刘庆杰(1958- ),男,河北秦皇岛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陈光辉(1972- ),男,四川乐山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理论、大学生就业能力以及教育经济与管理;邓会君(1976- ),女,四川江油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河北秦皇岛0661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82-02
“语言转向”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最具革命性的一股思潮,也被称为是区分现代西方哲学与传统哲学的重要界标。

斯鲁格在《弗雷格》一书中指出:“首先,哲学家们思考这个世界,接着,他们反思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最后,他们转向注意表达这种认识的媒介。

这似乎就是哲学从形而上学,经过认识论,到语言哲学的自然
过程。

”①这概括了“语言转向”在西方哲学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必然性。

虽然,我们依然处在这一语言哲学话语体系的边缘之上,然而由于全球化的扩张,这一历史必然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且延伸到我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其意识形态和文化话语权的构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语言转向思潮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传输主导意识形态的载体,作为政治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话语形构(discourse formation)也必然被纳入其中。

因而,正确地分析和借鉴西方哲学语言转向,有助于我们理性地思考如何更好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构的建设,正确理解和认知思想政治教育本身。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转向的认识论理解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也发生着新的变化。

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能够实现其为上层建筑培养政治意识、训练政治素质的目的,它的话语形构也必须要做出转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转向,首先要从形式上确定语言的合理性,其次才能验证语言所表达的内容的本质及其真理。

从认识论层面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转向的研究,就是对语言本身和语言艺术表现在形式上的技术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通过特定的方式表达出来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话语,它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毛泽东说“一个人只要他对别人讲话,他就是在做宣传工作”②。

然而口头语言因为是一种听觉载体,其信息传播具有即
效性和共时性,受到特定的时间、地点的限制,且依靠记忆留存信息,致使信息传递出现偏误。

书面语言则是通过文字把语言记录下来,形成书面语,是一种延时载体,具有历史性,反映思想也较深刻、准确,但是也要求信息接受者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理性思考的能力,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否则可能因文字语言本身和语言的接受者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对等而产生信息理解上的随意性,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到达的本真意义。

因此,要有效地避免这两者的缺陷,准确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本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客观上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们在进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理念的过程中,首先要用逻辑的分析方法去澄清思想政治教育中各种概念本身的偏误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各种问题,其次则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字进行语言逻辑分析,来验证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内容的真理性,用严谨的科学的语言去进行描述和解释以规避其理解的差异和误用,在形式上准确地表达出我们这个时代所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不仅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要有扎实的学术基本功,做到由表及里去伪存真。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转向的存在论理解
人本主义存在论赋予了我们关于语言转向新的理解维度,即生命存在的意义,只有借助语言并在语言中才能得以把握。

因而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转向的探讨中,就不能只仅仅把语言当成一种工具,而要将语言研究推向更深一层的理解空间,即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何以能够存在?为什么能够存在?也就是说在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语言不再是其表象,而是其核心。

关注高校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政治信仰,促进学生素质修养的提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黑格尔在其《精神现象学》一书中指出,“精神乃是一个民族的伦理生活。

它必须继续前进以至对它的直接状态有所意识,它必须扬弃美好的伦理生活并通过一系列的形态以取得关于它自身的知识”③。

这为我们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关注的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与知识,而更多的是伦理与实践。

这一理念恰好契合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方式就是通过物质生产实践去理解自己理解世界的理念。

所以人对思想、精神的需要,人对目标、理想的追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本源。

那么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个体生活方式和交往领域日趋多元化,形成了新的社会群体和不同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积极介入到这些新的群体和领域当中,探求和掌握社会生活各领域各层面的发展规律,做到真正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存在意义。

因此,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在内容上只有转向于与我们的教育生活、教育实践紧密联系的世界,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的本真意义,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的引领与建构”这一宏大主题。

正如胡塞尔所言,只有将视野指向人类精神得以生长和存在的生活世界,将其作为人价值存在的基础,那一度失落的
人的意义才能重新复归。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转向的理性整合
语言转向是对传统哲学研究方向的逆转。

传统哲学把抽象的观念对象化、实体化、凝固化,并且以此作为说明世界、规范人生的根本原则,它遮蔽和扭曲了现实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因此必须要摧毁拆解传统哲学中的形而上学话语,从久已被人遗忘的语言中找回存在的本真意义。

语言转向的认识论和存在论的理解正是在这一理念中应运而生。

无论是认识论把语言转向看作是对混乱或误用的哲学语言的净化,强调用实证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影响语言和认知;还是存在论把语言转向生活世界,关注人与世界以及人本身的生存,它们的核心主题都是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毋庸置疑,这一批判和拒斥是现代哲学的积极成果,它拓宽了哲学思考的维度,增大了哲学研究的客观性和实证性。

然而,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不可避免地出现矫枉过正的尴尬。

认识论的形式逻辑和知性逻辑常常会脱离思想内容来考察思维形式,因而也就避免不了思维的主观任意性。

存在论则因为对逻辑本体论的抗拒,致使哲学家们忽视了对事物的思辨性思考,容易受到经验主义和知性思维方式的影响,导致存在哲学过分强调人的经验和本能意识,把科学说明和人文理解对立起来,从而在批判和拒斥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形而上学的经验论。

因此,在把西方哲学关于语言转向的分析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转向的研究中,一方面要肯定二者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作为高
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实践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实践基础上通过遵循一定的理念和准则对现存的思想、观念、行为等进行批判性地分析和评价,将无产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逐渐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与行为准则。

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实践者要用富有时代特征的、先进的精神文化,用人类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去塑造和发掘大学生的内在潜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主客体的和谐统一。

另一方面,务必要把握住这两者间的尺度,合理地借鉴与扬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语言转向,体现在两点: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形式上的分析,即语言的艺术或技术上的分析,这里语言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工具存在。

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的内容上去把握,把语言当作人存在之根本来加以分析。

前者要求我们更多地用认识论的科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去解构和澄清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本身的偏误或不合理性,在语言表达的艺术或手段上做到严谨、准确,同时要做到个性和共性的对立统一,历史地具体地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体现出的表达方式并加以联系和比较,弄清其实质、揭示其发展趋势,从而避免认识论只带来抽象的共性却缺失对个性的理性认识。

因此,先从语言的形式上给予理性澄清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转向的思考中,语言仅仅是作为一种工具出现则远远没有达到我们所要探讨的目的。

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④,“观念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⑤,
表明了人的存在在本质上是语言性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实践者作为其存在方式才是探求思想政治教育语
言的本质。

这与存在论的理念旨趣是如出一辙的,但在借鉴存在论所倡导的语言是人存在的根本的同时,应摒弃经验主义和知性思维方式的影响,站在实践的维度上来验证存在的合理性。

事实上,不管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现实的、具体的、具有实践活动能力的人,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因——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素质最终要用于指导人们的实践,离开社会实践谈论思想政治素质,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正如马克思所谈到的那样:“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

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⑥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转向,只有无限贴近于现实、符合于现实的需要,才能提升和彰显其存在的价值。

因而用科学的逻辑思辨的方法,在实践的基础上,回归于现实生活中,理性地从思想政治教育客观对象的规律和人主体自身的规律来探求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所呈现的内容,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发挥精神的动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我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转向的本质诘问。

四、小结
语言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拥有世界的方式,无疑是人理解自身的重要途径。

通过分析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在认识论和存在论方面的
理解来考察和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转向,对我们来说,不是要提出某个具体的语言表达方式或某种具体的套路,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吸收和借鉴西方的哲学成果,正确表达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的自我理解和自我认知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理解和认识,唤醒和提升符合人性、符合语言本性的辩证思维方式。

[注释]
①(美)汉斯·d.斯鲁格.弗雷格[m].江怡,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0.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8.
③(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
④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25.
⑤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09.
⑥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