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语言论转向对翻译研究的启示_吕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一 哲学的语言论转向 一种认知范式 的转变
20 世纪的西方哲学发生了令人瞩目的 转 向 即从认识论的主体哲学转向了语言论的 解释哲学 这是继哲学的本体论转向认识论之 后的又一次重大转折 它不仅仅是指人们开始 对语言给予普遍性的关注和重新审视 而且是 人们认知范式的变化 它颠覆了许多传统的理 论和观念 改变了人们看问题的方式 尤其对 人文科学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把人文科学的研 究从科学主义的桎梏下解放了出来 使之成为 哲学研究的对象 这不仅扩大了哲学研究的领 域 也使人文科学获得了新生
如果说日常语言如此 那文学语言则有 很多不同于它的特点 这些特点又对认识论哲 学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文学语言从符号学角 度来看不同于日常语言 日常语言的能指指向 所指 而文学语言符号具有返回能指性 因此 就更不具 透明性 而更有多义性 多重阐 释性 无限衍义性等特点 所以也更重视语言 的形式 而不像日常语言那样可以 得意忘 言 因为日常语言把我们导向一个物质世 界 而文学语言把我们引向一个虚构世界
哲学的语言论转向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吕俊
南京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7
摘 要 本文讨论了哲学的语言论转向对翻译研究的几点启示 指出这一转向实质上是人类认知方式的 一次变革 它必然改变翻译研究的传统观念 即从独白话语走向对话话语 而翻译过程也将是一个译者 与作者通过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 翻译批评将成为批评家对上述对话的积极参与 关键词 翻译研究 哲学 语言论转向 对话理论
本体 是最难界说的概念 因为凡是可以 界定的就不再是本体 这里我们笼统地把存在
50
物称之为本体 在符号指向本体之后 存在物 就可以在我们头脑中得以显现 从而构成了我 们全部世界的可见部分 所以西方解释哲学认 为我们只是在语言中与存在相遇 我们领会到 的存在只是语言中的存在 也正是在这一意义 上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也是人类存 在的家园 在意义把语言符号导向本体并使它 在我们头脑中得以显现的过程中 意义是不能 穷尽本体的 它更不等同于本体 它只是表征 媒介 它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某个 意象 这种意象是在表征层面上再现的一种 幻 象 说它是 幻象 是因为它仅仅作用于人 的思维器官 即大脑的一个 心象 它绝不 等同于本体 它们之间存在着永久性的鸿沟 而且语言符号总是有限的 而客观世界是无限 的 又是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的 我们也无法 用有限去组织这种无限 所以 语言符号与存 在物之间也不会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我们所使 用的语言符号都指的是某种存在物抽象概括的 总体 而绝非某具体存在物本身 而且符号 意义和本体这三者关系是相当复杂的 它们之 间互相作用 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 在不同 的事物中又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分离倾向 它们 不可能存在完美的融合 也不存在语言对存在 的精确反映和再现 语言的透明性 唯一对应 性等等也都只是一种理想 是根本不存在的
上述这些观念的变化势必影响到翻译研 究 需要我们重新去考虑关于翻译研究的几个 关键性问题 例如在哲学的语言论转向之后 翻译观念应有怎样的变化 如何看待翻译的实 践问题 又应如何进行翻译批评等
目前在人文科学的其他领域 尤其是文 艺学和美学领域 在这一新的转向影响下已发 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翻译界这方面的变化 可以说是刚刚开始
通过解释哲学的学习我们会改变原来的 认知方式 改变我们传统的观念 也由此而导 致人文科学一系列新的理论的涌现 从上面的
简单叙述 我们起码有三个方面的传统观念受 到了颠覆 首先是语言不再是一种外在的工 具 而是我们存在的家园 我们所说的存在实 际上是一种语言中的存在 在我们有关自我的 知识和有关外界的知识中 我们总是早已被我 们自己的语言所包围着 甚至对语言自身进行 思考时 我们都不得不再一次落入语言的窠 臼 也就是说我们用语言表达事物的同时又存 在于语言之中 语言不仅承载文化 它自身也 是文化 这样一来 语言已从工具进入了本体 其次 语言系统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 它的能 指与所指的关系不是那么简单明了 单一确 定 更不具透明性 与之相反 具有多义性 不确定性 模糊性 含混性 隐喻性甚至离散 性 第三 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在符号特征上 和语言功能上都有较大区别 我们在人文科学 的研究中应在理论上和方法上有别于日常生活 现象和科学活动 要找到人文科学自身发展的 规律和特征 摆脱科学主义的束缚
随着人们人文意识的觉醒 冲破科学主 义对人文科学统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人们开 始了对科学主义的批判 这种批判是以 语 言 作为突破口的 在这方面首当其冲的是 对语言表征功能的怀疑 语言真的是忠实地再 现了客观世界吗 人类真的通过语言这一中介 把握了真实世界吗 人的认识活动远不是那么 简单 语言也绝非那么透明 其承载的意义也 不是那么确定和精确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通 过符号 意义和本体这三者之间互相作用才逐 渐形成并得以扩大和加深的 所谓符号 如海 德格尔所说 语言凭借给存在物的初次命 名 把存在物导向词语和显现 [6 69]也就 是说 这些词语的声音或书写形式就是符号 它本身是抽象的 是空洞无物的 它与本体没 有什么联系 所以 索绪尔说它是任意性的 它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 所谓 意义 是人 们对符号的解释和说明 其功用是把符号与本 体联系起来 即通过意义使符号指向本体 而
51
过程中形成的 简言之是读者通过文本的中介 在与作者的对话过程中生成的 即在主体间的 互相作用过程中生成的 这是因为解释哲学已 不认为语言是一种外在的工具 它不可能脱离 主体而存在 就是说 只有当人们使用它时才 显现了它的存在 它是具有主体性的 作者写 下作品 然后隐退了 不在场了 但人们仍可 以看得到这隐含的作者 所以我们说一部作品 同样可以看作一个主体 或者说它具有主体 性 而作品写出来是为人们去解读的 按海德 格尔的话来说这是一种听 说的关系 说是 以听为前提条件的 没有听 就没有说的存在 作品也一样 是为了读者而写的 那么 在作 者写作品的时候 他的心目中也有隐含读者 有所谓的 理想读者 成功的儿童作家所写 出来的作品一定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和文化程 度 科普作者的理想读者也应是有一定文化程 度但又不会是这方面专家的读者 在读者进行 阅读时是以另一个主体的身份去参与与作者的 对话和交流 体现了一种主体间性的活动 因 为接受美学已把读者从完全被动的接受者的地 位中解放了出来 成了作品意义的构建者
Linguistic Turn in Philosophy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LÛ J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 Cul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Jiangsu 210097, China)
Abstract: The present paper discusses the enlightenment we gain from the linguistic turn in philosophy in our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is turn is, in essence, a change of man's cognitive mode, and it will surely bring about a tremendous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translation, and in the light of this theory, translation will be a process of a dialogue between the translator and the original writer by means of the text, and the translation criticism will be an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the critic in the dialogue. Key words: translation studies; philosophy; linguistic turn; theory of dialogue
二 翻译观念 从独白走向对话 解释哲学的出现宣告了主体性的黄昏和 主体间性的出场 即独白话语时代的结束和对 话时代的开始 在翻译研究方面也应从独白走 向对话 长期以来 人们在认识论哲学的影响 下 把语言看作是反映客观世界 表达思想的 镜像工具 这使得作者获得了绝对的权利 在 阅读中 人们努力寻找作者的原意 在翻译中 人们也强调忠实于作者的原意 似乎谁发现了 作者的写作意图 谁就获得成功 这时原作者
2000 年第 5 期 No.5, September 2000
外国语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总第 129 期 General Serial No.129
文章编号 1004-5139 2000 05-0049-06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对他的作品有着最权威的解释权 任何读者的 看法与作者不一致时 只要作者站出来否认 无论是一般读者还是批评家都会变得哑口无 言 这实际就是作者的独白话语 读者 译者 都是些被动的接受者 由于人们对语言的关注 而发现语言并非具有透明性和确定性 作者所 写出来的东西未必就是他所要表达的东西 作 品的意义与作者意图虽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 它们并不就是一回事 作者想要表达某种意 图 而作品却体现了另一种含义的情况是时有 发生的 正是基于这一点 英美新批评派把这 种追求作者原意的做法称之为 意图的迷 误 他们开始关注文本本身 并把文本视为 一个独立的自足体 让人们注意文本的结构肌 理 层次性与语言的多义性 认为人们只要通 过向心式细读便能发现文本的潜在含义 这一 点对翻译研究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尤其是对翻 译实践指导很具体 也有可操作性 具有一定 的合理性 但是由于这一批评模式在切断与作 者联系的同时 也切断了与读者的联系 把文 本看成了独立自足的封闭系统 这样翻译和阅 读又从作者的独白话语变成了文本的独白话 语 我们知道文学活动应由三方面要素构成 即作者 文本 读者 没有读者的审美 参与 作品永远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物而不可能 成为审美对象 所以 读者在文学活动中起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读者的作用在早期的接受 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那里得到了过分的强调 读者成了文本意义的决定者 这种否定文本本 身也存在意义的看法必然会导致强调个人印象 的主观主义和意义的相对主义 使意义成为一 种因人而异的私人事务 也就是说 由文本的 独白话语又变成了读者的独白话语 这种观点 影响到翻译 也会导致胡译和乱译 那么 意 义既不在作者 又不在作品 也不在读者 到 底存在在哪里 解释哲学认为意义是一种动态 生成物 不是静止的 也不是一种绝对客观的 东西 它是在从主体的对象化 由作者写出文 本 再到对象的主体化 读者对文本的解读
49
能 这样就要求语言必须是有着十分精确的 表征功能和再现功能的 要求语言符号和存在 之间有一种自然的 一一对应的关系 符号是 意义的载体 人可以透过语言的意义而对客观 世界一目了然 即语言应是 透明的 在这 种思想指导下 人们追求的是语言与客观世界 的一致性和语言表达的确定性 唯一性与精确 性 从而在人文科学中 其研究对象 精 神产品也都变成了与客观物质世界一样纯粹的 客体 在人们的阅读活动中 读者也成了当然 的主体 文本则是被认识的对象 语言则成了 工具 只要方法得当 任何人都可以得到作者 所要表达的 唯一正确 的意义 而在翻译 中也就随之出现了所谓 忠实 性的原则和 追求 也就出现了所谓 忠实再现 之类的 评判译文的标准 这样一来 人文科学的研究 受到了扭曲 其学科自身特点遭到抹煞 整个 人文科学的活动被科学主义的迷雾所笼罩
自笛卡尔以来 认识论的科学主义占据 了霸权地位 在这种哲学看来只有数学 物理 学等自然科学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知识 而人文
科学 在他们看来只能称为学科 而非科学 是完全处于从属和附庸地位的 整个人文科学 的研究是处在认识论哲学的观照之下进行的 笛卡尔确立了一个所谓 思维主体 的哲学 概念 即把思想作为主体 而把思想之外视为 对象 也就是说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思想而从客 观方面去理解存在 这就形成了主 客观的断 裂和二元对立 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人是主 宰 人所面对的是一个客观物质世界 只有当 这个客观物质世界以某种形式转移到人这一思 维主体中时 人才可能进行思维活动 这种思 维活动是一种以语言的表征功能实现的 再 现活动 正是这种再现活动才使得知识成为 可能 所谓 获得知识 就是确切地再现大 脑以外的世界 所谓 以某种形式 主要是 指通过语言符号 通过语言的所谓 表征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