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百家争鸣”的影响及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百家争鸣”的影响及意义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题记。

诸子百家的争鸣与学派的发展背景

1.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对人才的渴求,给士阶层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2.兼并战争打破了西周初期相对平静的生活格局,多种因素的冲突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3.竞相争霸的诸侯缺乏一统的观念形态,学术环境宽松,文人可进行独立的的精神劳动;

4.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代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走向下层,推动了私人学者集团兴起。

诸子百家的争鸣与学派的特征

由于社会地位、思考方式和学统承继上的差异,各学派风格上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具有影响的学派。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之一,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的作用,崇尚仁义,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开创的学派。特点是以仁为学说核心,“克己复礼为仁”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视血亲人伦,重视入世建功,重视实践理性,重视道德修养。

道家——是古代最具影响的哲学学派。《汉书*艺文志》云: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情绪已自守,被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道家主要沿两条路发展,1:“无为主义”的政治学,盛行于战国西汉的黄老学派,主张“无为而治”;2:“任自然”的人生哲学,对后代产生影响最深的老庄学派、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与儒学并驾齐驱的一大流派。后世不少文人学士正是从儒家指示的独善之路找到通往道家思想之门。儒家和道家由对立走向互补,相反又相成。

墨家——墨家创立者是鲁国墨翟,信徒多是下层群众。墨家强调尚力,节用,兼爱,强调尊崇天神,鼓吹专制统治。《吕氏春秋·当染》载: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

法家——春秋时期,诸侯势力渐盛,建立在氏族血缘基础上的贵族宗法制度开始瓦解,维护宗法社会等级秩序的礼乐也逐渐失去其统摄力量。周王室虽是名义上天下君王,但诸侯各自为政,欲成为当代霸主,于是富国强兵,就成为春秋战国学术的主旋律。法家是先秦诸子中颇具影响的学派,法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的真正做到独步天下的学派。

先驱人物是齐国管仲和郑国子产,申不害、慎到相继提出重术、重势的思想。韩非子则集法、术、势之大成,建构起完备的法家理论,是秦朝统治天下的理论基础。

等等

孔墨老庄等诸子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的学者,他们的争鸣,使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得以大致确定。春秋战国时期可以称得上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诸子百家的争鸣与学派的影响

儒家被后世汉代所用,我认为其主要也是因为处于一个较完善时期的朝代中所能实现的学派,然而在当时的一个天下大乱,各诸侯纷纷争夺天下时期,“仁”政只能使民归顺,不

起二心,而要满足当时天下的各个诸侯王的野心是实现不了的学术。

然而也是在这个时期,学派纷争,在这样一个大争的时代,也是历史上文化学术思想发展最繁华的年代。

在这样的年代最成功的学派属法家:法家——《人物志·流业篇》-“建法立制,强国富人,是为法家,管仲,商鞅是也。”法家的主要特点是重视法律的作用,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

法家的成功杰出人物——商鞅:原魏国人,被秦孝公赏识,从公元前359年-公元前350年的十年之间,秦国先后两次变法,使得秦从西北的一个小国发展成为后世文明的第一大帝国。商鞅认为,法是治国之本,只有实行法治,国家才能安定,治理国家不可以一日无法。法能够定分;能胜民;是实行富国强兵政策的保证。商鞅的法治理论在先秦法家颇有典型性,他提出的刑无等级,一断于法的思想主张,比其他思想家更进了一步。

在孝公之后,惠文王在宫廷老氏族之争虽用其伯父公子虔“栋梁拆”杀了商鞅,却依旧使用商君变法的法制法度,直至公元前 221年,经过多年兼并战争,秦王嬴政终于完成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统一大业,使得秦国最终走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秦代统治者在建立一统帝国的同时,还致力于思想文化的统一。

在战国时代,由于诸侯割据,各自为政,形成了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叙》)的局面。

(1)统一文字的形体(书同文)

李斯等人以周朝大篆为基础,汲取战国文字笔画简省的优点,规范出秦篆(也叫小篆),作为官方文字颁行全国。这种文字的特点是形体匀圆,笔画简略。

(2)统一车辆的形制(车同轨)

秦朝规定车宽六尺。使任何车都可以通行全国。又以首都咸阳为中心修筑驰道,往东直通燕国齐国,往南直达吴国楚国。两年后,又修筑咸阳通往九原(今包头)的直道,长达1800余里。

(3)统一度量衡的标准(度同制)

秦始皇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结束战国时代各国货币、度量衡标准混乱的局面。战国时代的货币有三种类型:1.布币,是铲形货币;2.刀币,是刀形货币;3.钱币,是圆形的货币。

(4)统一教育的措施(行同伦)

秦王朝规定以法为教,各地都设置专门掌管教化的乡官,名曰三老,统一人们的文化心理。

(5)统一版图的管理(地同域)

秦朝废除了封邦建国的制度,把东至大海,西达陇右,北抵阴山,南越五岭的版图,全部纳入郡县制。

秦始皇统一文化的措施,固然是为了强化专制君主集权的政治,客观上也增进了秦帝国版图以内各区域人们在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文化心理上的共同性,从而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