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考试思维灵感六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获取考试思维灵感“六法”

考生在地理考试中产生“思维堵塞”是常有的事。每当遇到无从下手的试题,许多考生往往表现出无可名状的无助与无奈。对于发生“思维堵塞”的试题,大多数考生或是轻易放弃,或是胡乱作答,应付了事。那么,当考试遇到“思维堵塞”时,如何才能产生顿悟,获得思维灵感呢?以下六法不妨一试。

一.回归教材,从教材中搜索思维灵感

考生最熟悉的莫过于教材。近年高考虽然“不拘泥于教材”,但仔细分析历年地理高考试题不难发现,绝大多数试题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影子。

如2002年地理高考试题(广东卷)第35题:

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会发生微弱的变化,据此讨论下列问题。

(1)若此角度变大,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会怎样变化?(2)若此角度变小,则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范围及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将如何变化?

据抽样统计,本题难度为0.174。是全卷难度最大的题目。分析错解原因不难发现,除少数基础校差的学生是因为对黄赤交角的概念理解错误或对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范围、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的关系理解不清外,绝大多数学生是因为没有稳固的思维根基,只凭想当然答题。其实,如果学生在解答该题时能将该问题回归到教材,便可根据教材中“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的相关内容,分析出题干中“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是黄赤交角的余角。因为黄赤交角的大小正好是太阳直射点的范围,与极圈的度数互为余角。若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的范围将变大,同一纬度昼长与夜长的差值将变大(赤道除外);若黄赤交角变小,太阳直射的范围将变小,同一纬度昼长与夜长的差值应变小(赤道除外)。如此,堵塞的思维便有了课本知识的依托。答案:(1)此角度变大,黄赤交角变小,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内变化变小,年昼夜长短变幅减少。(2)太阳直射范围增大,北半球到热带高压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移动范围增大。

二.联系现实,从生活中捕捉思维灵感

地理学是与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门科学。将地理问题与现实生活割裂,是造成学生考试思维堵塞的另一原因。

如2003年地理高考试题(江苏卷)第32题第(2)小题:

(2)依据图11中属于乙地区的气候资料,简述影响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以及该地最容易发生的气象灾害及其发生的月份。

该题得分不高的主要原因是许多学生不关心时事,将地理问题与现实生活割裂。其实该题既是一道地理题,又是一道时事题。如果学生在完成该题时能将两河流域与当时的伊拉克战争联系起来,就不会现实中多次看

到(或听到)关于“美军在伊拉克沙漠中因受沙尘暴影响几乎无法前进”的报道,答题时却对“影响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以及该地最容易发生的气象灾害及其发生的月份”无言以对了。答案:降水少,水资源不足;沙尘暴、干旱;5(6)—10(9)月。所以,当面对难题一筹莫展时,不妨想一想对于该问题有没有相关的时事热点。或者想一想现实生活中风怎么吹,水怎么流,路怎么修,田怎么种等等与题相关的现实生活,堵塞的思维便可能豁然开朗。

三.重新审题,从发现中获得思维灵感

审题不清是造成考生思维堵塞的最常见原因。随着考生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考命题水平自然也水涨船高。限制条件增多,已知条件隐晦,是近年来地理高考试题的显著特点。考生在审题时若粗心大意、走马观花,很容易造成思维堵塞,或无从下手,或判断错误。因此,在答题前,考生一定要认真审题,善于抓住“关键词语”,最大限度地捕捉试题中的有效信息,分析出试题中的限制条件和隐含条件,按题目要求准确作答,减少审题失分率。从一些高考高分考生的答题经验看,审题时注意“圈圈点点、画画写写”,是他们答题时思维畅通的重要原因。因此,当你解题遇到障碍时,不妨回过头来将题目重审两遍,没准会有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转换角度,在发散中寻觅思维灵感

单一角度思考问题往往会抑制思维灵感的产生。若思考问题时,能转换角度,从多角度入手,使思维向多层次、全方位发散,大量被抑制于潜意识里的信息则会进行重新组合,从而使堵塞的思维获得顿悟,产生思维灵感。例如2003年地理高考试题(全国卷)第41题第(2)小题:

②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直接结果。(7分)

答案:主要原因是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直接结果是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本题考生失分主要在于思维单一。许多考生只是从外出打工者的角度回答问题,且多限于经济方面,不会从“经济收入”、“就业机会”、“生活环境”“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等多角度入手分析、解决问题。还有如“为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等开放性试题,考生往往也只是就“保护旅游资源”、“宣传环保知识”等一两个方面大谈特谈,而不知道从“加强规划管理”、“加强除污设施建设”、“在旅游环境承载量内接待游客”、“新建旅游设施要注意保护背景环境”等多角度思考问题,在发散中寻觅思维灵感,从而导致大量失分。

五.移花接木,在重组中产生思维灵感

世界上许多新知识、新发现、新成果,都是原有的旧知识、旧发现、旧成果的重组。地理试题也不例外。如近年出现的许多形式新颖的日照图判读题,其实大多是由常见的侧视图或俯视图经过取舍、旋转、简化、变形而来。当对一些变形图无法下手时,如果能尽可能将它们通过移花接木,重组还原成自己熟悉的图形,那么堵塞的思维可能将由此打开。

六.类比联想,在启迪中诱发思维灵感

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的现象。有的是形状与结构相似,有的是功能与作用相似,有的是原因与结果相似等等。因此,我们可以抓住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从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充分发挥自己的类比想象能力,通过类比联想,从其它事物受到启迪而获得思维灵感。如在十多种气候类型中,学生对地中海气候的成因、特点、分布差异等一般都能熟练掌握。然而,由于学生缺乏类比联想,即使同一类型的问题出现,也可能不得不束手就擒。如2001年地理高考试题(广东卷)第32题:读图(图略),填下表:(10分)

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共同特点无法表达;二是对其分布的不同特点表达不全面;三是对不同分布特点的主要原因分析不清。在答题时,如果学生能参考地中海气候的相关问题去思考、比较,本题的得分率就会高得多。当然,要想在高考时产生类比联想,就需要在平时多积累,多类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