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下降问题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下降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小视的问题。它限制我国外资的引进,导致了就业问题,影响民生,形成许多社会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一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瓶颈,实现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才能改善民生,保证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也才能使我国劳动力寻找到新的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实力。

关键词 劳动力比较优势 经济发展 失业 再就业培训

基金项目:本文为华北电力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名称: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的丧失。

作者简介:郝甜莉,华北电力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2-279-02

一、研究背景

经济发达国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高工资、高福利,使本国企业承担了相对较高的劳动力成本。因此,发达国家的许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选择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工厂为其代工,其目的就是利用这些国家的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制造业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提供了巨大的竞争优势,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是这一优势的重要来源与保障,被众多学者认为接近无限供给状态。但是,近几年来,一系列因素导致劳动力价格持续上升,劳动力比较优势下降,许多在华外资制造业企业纷纷选择向东南亚等地迁移,使得我国制造业陷入困境。

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10年全年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7.4%,但是2011年却只有9.72%,较2010年下降了接近8%。美国商会在2012年9月发布的一项调查中显示,21%的美国公司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将部分投资或业务从中国转向东盟。一项韩国机构发起的针对在华韩企的调查中也显示,近九成参与调查者认为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5年内就会消失”。在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外资的不断撤离,也就是说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正急剧下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二、成因分析

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总而言之是价格优势,然而显然许多因素推动中国劳动力价格的上升而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也就此丧失。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一)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推动劳动力成本上升

2011年7月1日起实施的《社会保险法》和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劳动合同法》是我国保障劳动者权利最重要的两部法律。《劳动合同法》包括:总则、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有力的保障劳动者的权利。《社会保险法》着力保障和

改善民生,有利于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劳动合同法》和《社会保险法》这两步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劳动者维权有了法律依据,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为劳动者支付必要的社会保险金等,否则将要受到法律的严惩,这将推动劳动力成本的提高。

(二)低生育率导致廉价劳动力数量减少

目前,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已深入人心,加上生活成本的增长,生育观念的改变,我国生育率逐年降低,农村生育率下降也十分明显,根据中新网的报道,我国农村生育率水平由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初期的5.8降到交替水平以下,这一政策有效的控制了人口数量,有利于实现我国人口发展的目标,但这就直接导致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的大规模减少。而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劳动力大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也大幅增高。

(三)教育水平的提高助推劳动力成本提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腾飞,国家逐年加大中央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积极推进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的教育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由此也产生了新一代农民工。新一代农民工,他们接受过一定的教育,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也因此对工资福利有更高的要求,比较善于从更长远的角度思考职业发展。这就导致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所提供的低薪水低福利对新一代农民工失去吸引力。为了满足新一代农民工的要求,企业不得不进一步提高工资、福利水平,这就必然导致劳动力成本的增加。

三、改革建议

中国比较劳动力优势的下降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中国企业竞争力的下降和严重的失业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改革建议。 (一)实施企业整合战略,发挥整个产业的规模效益

根据著名的规模效益理论: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将会进行更加合理、专业的分工,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但是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普遍规模小,资金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因此,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要进行企业兼并重组或者强强联合,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我国对劳动密集型小型企业的材料、设备、人员进行整合,推动小企业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逐步扩大企业规模的同时也要通过科技创新,引进优秀人才,运用先进管理经验的方法稳步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逐步完善再就业培训体制

企业纷纷从中国撤资造成了严重失业率的显著提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再就业培训是解决失业问题十分重要的途径,这就亟需我国进一步完善在就业培训机制。建立服务型政府要求我国政府积极发挥政

府职能建立再就业服务体系,但同时也应该在再就业服务体系中建立公平竞争机制,积极吸纳政府外的各类组织参与再就业培训,形成良性竞争机制,防止政府垄断,保障公共再就业培训制度的持续稳定发展。

1.完善再就业机构准入和竞争机制

在再就业培训领域引入竞争,实行市场化运作和科学管理,建立规范化的培训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符合现代新公共管理理论要求,是适应公共再就业培训市场导向型机制的重要体现,形成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良好合作范式,扩大资金来源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满足公众口益增长的多样化培训需求。

政府在选择再就业培训机构时应通过考核择优录取,在这过过程中,完善而且公平的竞争机制是前提和保障。这不仅有利于保证再就业培训的质量还可以杜绝政府失灵现象的出现,保证政府的权威。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培训招标型运行方式,目前,英、法、德和瑞典等国均采用这种机制对再就业培训机构进行选择。各类培训服务机构采用公开投标公平竞争的方式取得招标项目,政府对个竞标机构进行详细全面的考核,通过量化的指标和考核结果择优选用。市场化招标己成为当代发达国家的再就业培训的运行机制选择的发展趋势,政府再就业服务机构不再是在就业服务的直接供给者,而是通过向政府以外的在就业培训组织购买该服务形成契约关系,再将再就业培训服务提供给广大劳动者。这一方式符合现代新公共管理理论要求,是适应公共再就业培训市场导向型机制的重要体现,形成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良好合作范式,扩大资金来源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满足公众口益增长的多样化培训需求。 2.公共再就业培训实施方式多样化

公共再就业培训的实施方式,指选择和应用一定的培训模式和资金拨付方式,实现政府、培训机构、培训学员和用人单位四方利益相关者的有机联动。鉴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再就业培训模式应更加灵活多样。

第一,定岗培训模式,就是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来进行培训,实现培训与就业的紧密结合。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是:有利于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同时降低企业招聘成本。第二,招标模式,这种模式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再就业培训服务中,通过招标选择再就业培训机构,使受训者能够有选择性的获得所需的优质培训服务。第三,培训券模式,政府再就业培训部门向失业者发放再就业培训券,社业者可凭培训券到政府选定的在就业培训机构接受再就业培训,这实际上是政府对失业者的一种补贴。这种模式可以保障失业人员获得对培训机构的自主选择权,失业者可以参考在就业服务培训机构开设的课程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培训。同时,这种培训券不可转让、买卖,可以保证将再就业补贴基金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