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下降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的动态拓展研究

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的动态拓展研究

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的动态拓展研究自对外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将“要素禀赋论”为核心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对外贸易的战略指导思想,获得了出口持续高速增长的巨大收益。

但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该理论呈现出严重的局限性,其是否能继续指导我国的对外贸易,已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焦点。

本文提出了将比较优势理论结合我国自身发展进行动态拓展的观点,认为静态地描述比较优势只是要素禀赋论分析问题的方法,不应成为动态地理解与应用该理论的障碍。

一、对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回顾比较优势理论是18到19世纪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自由贸易理论学说,是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主导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两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先后提出了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认为各国应当立足本国占有绝对或相对优势的产品开展对外贸易,实现贸易互利。

在此基础上,20世纪30年代瑞典两位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又提出了要素禀赋论,认为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各国应当立足本国生产要素禀赋的优势进行进出口商品生产。

该理论探究了比较优势的来源,触及到国际贸易形成的根本原因,但其只进行了静态分析,不能和经济发展理论相衔接。

二战后西方经济学家开始大量运用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概念来构建新的理论模型,使国际贸易理论取得重大进展,历史上称为新贸易理论。

但其产生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背景之下,未能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看问题,对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线索也没有进一步研究。

因此,以往的比较优势理论实质上是发达国家的理论武器,缺少动态的发展研究。

按照这些理论,后进国家就没有追赶和后来居上的可能,只能被动地服从于现有的世界分工格局。

我们必须立足自我,将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动态拓展研究。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拓展研究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是比较优势的来源,将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动态拓展研究,首先要将比较优势的来源进行全面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一直占据全球制造业市场的重要地位。

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崛起使得它既有比较优势,也存在竞争劣势。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

一、比较优势1. 廉价劳动力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这使得中国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商品,并在全球市场上保持竞争力。

2. 建立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中国制造业建立了庞大而复杂的供应链体系,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配送都得到了有效管理。

这种供应链体系确保了高效率的生产和交付,使中国制造业能够及时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

3. 大规模生产中国制造业通常以大规模生产为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大量产品。

这种规模经济使得中国企业能够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从而在全球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

4. 技术创新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技术进步。

从低端产品到高科技产业,中国的技术实力不断提升。

技术创新使得中国制造业能够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

二、竞争劣势1. 环境污染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大量的工业废气、废水和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2. 人口老龄化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力的供给将受到限制。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劳动力成本可能会上升,对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构成挑战。

3. 缺乏自主品牌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还缺乏自主品牌的影响力。

虽然中国企业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但缺乏知名品牌限制了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4. 技术水平不足尽管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整体技术水平仍然相对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在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方面存在差距,这使得它在某些领域面临竞争劣势。

总结: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如廉价劳动力、供应链体系、大规模生产和技术创新。

然而,它也面临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缺乏自主品牌和技术水平不足等竞争劣势。

当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时,该怎么办?

当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时,该怎么办?

当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时,该怎么办?近十多年来,决定在何处建立制造工厂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因为中国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那里有充足的廉价劳力,其巨大的国内市场正在蓬勃发展中,货币被人为的维持在低值水平,而且政府还通过奖励来吸引外资。

一、我国当前劳动力成本的现状:1、中国劳动力成本仍处于较低水平。

2、在劳动力供给充足下现成本上涨。

3、从劳动工资的绝对水平看,东部地区的劳动力工资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相对比较优势低。

引入案例:1、阿迪达斯高层: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失去2008年11月07日07:49 据报道,阿迪达斯公司高层表示,鉴于中国工资水平提高,为降低生产成本,阿迪达斯准备将部分产品的生产及采购从中国转移出去。

同时,有消息说,耐克、彪马等国际鞋业巨头也准备将部分产品的生产及采购从中国转移出去。

二、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的表现:低廉劳动力不再、劳动人口减少、劳动力素质没有提高三、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的原因:1、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一个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从贫穷落后到脱贫致富的过程。

经济发展初期,老百姓的最高追求,就是吃饱饭。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其追求就不再是吃饱饭,而是吃好饭,要想吃好饭,就必须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水平。

慢慢地,吃好饭也成了一般追求,享受成了某个阶段的最高追求。

对我国来说,目前出现的正是这样一种现象。

因此,失去一定的劳动力优势,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人民币持续升值。

近年来,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人民币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升值。

对加工制造企业来说,毫无疑问,在无形中增加了劳动力的成本。

在这样的情况下,劳动力优势受到影响,也是十分正常的事。

3、社会分配体制不健全。

我们说,社会分配体制不健全也会从另一个方面造成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因为,社会财富过度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会使很多人陷入到贫困线周围和贫困线以下。

如果这种现象长期维持,会对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老百姓财产性收入的目标,客观上要求加快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以推进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比较优势陷阱

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比较优势陷阱

摘要:随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比较优势逐步弱化,并陷入了比较优势陷阱。

因此,推动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转型已迫在眉睫。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利用好现有劳动力优势而且要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 提高知识型劳动力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内生长期增长。

关键词:劳动力比较优势转型一、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浅析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大卫·李嘉图的“古典”贸易理论所强调的比较利益结构都是建立在一国产业之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的。

通常的情况是,发展中国家缺乏资本与技术,而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

因此,比较优势的贸易格局一般表现为: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或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进口后者,出口前者。

我国制造业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就在于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劳动力资源人口为92148万人,比10年前增加了近1亿人。

我国劳动力价格水平是美国的五十分之一,欧洲的四十分之一。

在过去的20年经济增长中,我国制造业充分发挥了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我国曾凭借这一优势连续九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吸引外资的首位并且曾连续五年稳居全球第二位,成为“世界工厂”。

二、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陷阱分析美国经济学家麦克尔·波特 ( mickle porter) 相继推出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三部曲,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比较优势表现的是各国在资源禀赋上的有利地位,是静态的;而竞争优势是在各种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动态的。

比较优势战略与我国的就业问题

比较优势战略与我国的就业问题

比较优势战略与我国的就业问题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战略仅有利于可贸易的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发展。

由这种产业所主导的国民经济其就业容量很容易受到市场需求的限制。

由于庞大的剩余劳动力规模,比较优势战略不可能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反而会使目前的就业局势恶化。

我国应该调整产业路线,走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龙头的产业协调发展道路。

关键词:就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战略市场需求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尽管GDP持续高速增长,但实际失业率处在高位并仍在攀升,我国的经济模式越来越呈现出高增长低就业的特征。

主流观点认为,造成这种就业与增长相脱节的根源在于盲目赶超和超前重工业化,只有坚持以劳动力丰富而廉价的比较优势为基础,利用国际分工,推行比较优势战略,大力且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在经济增长中实现充分就业。

然而本文认为,比较优势战略属于片面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其结果并不能解决我国就业问题,恰恰相反,正是长期推行比较优势战略才导致了今天的就业困局。

我国就业片面依赖某类产业的发展是不行的,只有走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龙头的产业协调发展道路,才能摆脱就业危机,开创我国就业的新局面。

比较优势战略无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一)劳动密集型工业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根据比较优势在国际分工中发展起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只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业,这种产业具有以下特点:技术含量低。

这种产业多依托国外的技术、设备、材料和零部件进行生产,主要利用的是国内廉价的非熟练劳动力,技术含量很低。

即使生产的是高科技产品,其技术含量也是体现在进口的零部件上,在我国进行的只是很简单的装配环节。

进入门槛低。

因为技术要求不高,且所需资本较少,所以产业很容易进入,生产和供给随之迅速增加,形成充分竞争甚至过度竞争,行业效益下滑。

产品需求弹性低。

一旦市场饱和,生产过剩将导致价格暴跌和贸易条件恶化,形成增产不增收的局面,甚至会使国民福利下降。

产业附加值低。

这是由其低技术含量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直接表现为市场供求作用的结果。

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述了目前发挥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必要性;理论上,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我国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理应专业化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实践上,我国按照重点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方法发展生产,取得了非常好的成就。

提出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指出我国应该努力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标签:劳动力;比较优势;优化升级1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

即每个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H-O理论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扩展,指出各国生产某种的相对成本不同是由于资源禀赋不同,即一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充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而進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根据这一理论,我国是劳动力要素丰裕的国家,所以应专业化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

2 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发挥(1)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的验证。

实践证明,中国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所实行的政策有助于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发挥,极大的刺激了贸易和经济的增长。

Chang和Ping(2002)用RCA方法度量了中国(1980-1998年)各行业的显性比较优势,结果表明,中国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还处于比较劣势。

他们的研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中国整体情况的测度,而是深入的度量了我国不同省份之间比较优势的差异,有意思的是,排名靠前的十个省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而排名靠后的十个省份竟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这充分表明,按比较优势原则安排生产的省份经济比较发达,而后十个省份本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却一直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未按比较优势原则安排生产,所以经济比较落后。

从富士康事件透视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面临的挑战

从富士康事件透视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面临的挑战

表 1各 国制造业雇 员工资水平比较 ( 单位 :美元/ 小时)
2007 矩 2008 矩 200 9 矩
应聘 者回答 “ 只要能按时发工资 ,福 利和工厂环境好 点就行 。 ” 正是有 这么多为谋生计而情愿低价 出卖 自己劳动力 的劳动者存
在 ,才使得代工企业 的低成本策略得以施行 。
1 8 . 3
l. 05 8 1 3 1 0. 9 8 .4
2 .0 3
康这样 一个大型 的企业 ,又为何要 竭力压榨员工 的劳动力 ,这
和它 自身所 面临的严峻的生存环境 密不 可分 。
二、 企业 日益严峻 的生存环境
f ) 一 富士康加薪后或将使其低成本优势消失 跳楼事 件发生后 ,富士康采 取了多重措施积极应 对预防范 悲剧 的再一次发生 ,诸 如安装 防护网 、与 员工签 订不 自杀协议
90 %、2 .8 .8 1 %和5 . % ;同期我 国的劳动力成本分别是这些 的是 。流水 线的作业 ,机械化 的生产 ,可 以极大程度 地降低成 9 10 5
国家 和地 区的 39 % 、 1 . %和 3 .6 。 . 4 17 2 56 %
本 ,这也是富士康一类代工企业 的生存法则。 3 .走 低成本 策略 。富士康 “ 血汗 ”生意经 :坚持工 资最 低标 准决 不涨薪 ,却从来不愁招 不到工。对富 士康趋 之若鹜 的
2总第 179 0 年第 期) 1 ( 0 50 期
现 代 企 业 文 化
M OD RN E T R R S U T E E N E P IE C L UR
C m lte N .5 ) vy
从 富士康事件透视我 国劳动力 比较优势面临的挑战
中 国
0 6 . 7

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下降问题研究

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下降问题研究

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下降问题研究作者:郝甜莉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36期摘要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下降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小视的问题。

它限制我国外资的引进,导致了就业问题,影响民生,形成许多社会问题。

只有解决好这一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瓶颈,实现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才能改善民生,保证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也才能使我国劳动力寻找到新的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实力。

关键词劳动力比较优势经济发展失业再就业培训基金项目:本文为华北电力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名称: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的丧失。

作者简介:郝甜莉,华北电力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2-279-02一、研究背景经济发达国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高工资、高福利,使本国企业承担了相对较高的劳动力成本。

因此,发达国家的许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选择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工厂为其代工,其目的就是利用这些国家的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

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制造业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提供了巨大的竞争优势,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是这一优势的重要来源与保障,被众多学者认为接近无限供给状态。

但是,近几年来,一系列因素导致劳动力价格持续上升,劳动力比较优势下降,许多在华外资制造业企业纷纷选择向东南亚等地迁移,使得我国制造业陷入困境。

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10年全年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7.4%,但是2011年却只有9.72%,较2010年下降了接近8%。

美国商会在2012年9月发布的一项调查中显示,21%的美国公司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将部分投资或业务从中国转向东盟。

一项韩国机构发起的针对在华韩企的调查中也显示,近九成参与调查者认为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5年内就会消失”。

在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外资的不断撤离,也就是说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正急剧下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关键词 : 动 力 ; 劳 比较 优 势 ; 化 升 级 优 中图分类号 :9 C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3 9 (0 0 1—1 40 1 7 -1 8 2 1 ) 20 4 —2
1 比较 优势 理论
进 口来源地 , 以本 地 加工 贸易 采购 比重 不 断增 加 的贸 易 伴 对我 国国 民经 济 、 城镇 就 业 , 国际收 支 及产 业结 构 调 比较 优势理论 是由英 国古 典经济 学 家大 卫 ・ 嘉 图提 方式 , 李 整 等均做 出了贡献 。引进 外 资与 我 国劳 动力 要素 相 结合 , 出 的 。根 据 比较 优 势 理 论 , 国 应 专 业 化 生 产 并 出 口相 对 一
2 我 国劳动 力 比较优势 的发挥
廉 , 可 能 是 长 期 不 会 改 变 的 基 本 国 情 , 如 果 因 此 认 定 中 这 但 () 1 比较 优 势 理 论 在 我 国 的 验 证 。 实 践 证 明 , 国按 照 中 国在 劳 动 力 价 格 赶 上 发 达 国 家 以前 就 只 能 采 取 劳 动 力 加 工 比较 优 势 理 论 所 实 行 的 政 策 有 助 于 我 国 劳 动 力 比较 优 势 的 制 造 的 发 展 战 略 , 是 片 面 的 , 样 就 容 易 陷 入 “ 较 利 益 则 这 比 发挥 , 极大 的刺激了贸易和经 济的增长 陷 阱 ” 。 C a g和 Pn (0 2 用 R A 方 法 度 量 了 中 国 ( 9 0 hn i 20) g C 18 — “ 比较利益 陷阱 ” 为 , 认 比较优 势学 说 过 去长期 给落 后 19 9 8年 ) 行 业 的 显 性 比较 优 势 , 果 表 明 , 国 在 劳 动 密 各 结 中 国家带来 灾难 , 天 仍然 在 起破 坏 作用 。他们 认 为 比较 优 今 集 型 行 业 具 有 明显 的 比较 优 势 , 在 资 本 和 技 术 密 集 型 行 而 势理论是适 合于发 达 国家 的理论 , 的许 多假 设 和前 提 都 它 业 还 处 于 比 较 劣 势 。他 们 的 研 究 没 有 仅 仅 停 留 在 对 中 国 整 是 资 本 主 义 或 市 场 经 济 性 质 的 , 为 资 产 阶 级 自 由 贸 易 服 是 体情况 的测度 , 而是 深入 的度 量 了我 国不 同省 份 之 间 比较 务 的 , 发 展 中 国 家 与 发 达 国家 之 间 进 行 的 交 换 往 往 不 是 在

我国比较优势的演变特点、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

我国比较优势的演变特点、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

我国比较优势的演变特点、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作者:***来源:《全球化》2022年第02期摘要:1992年以来,我国比较优势发生了重大结构性变化,资源密集型产品由比较优势转变为比较劣势;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先降后升,始终显著;资本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指数波动上升,但一直处于比较劣势状态;技术密集型产品从比较劣势转变为日渐显著的比较优势;综合比较优势以2004年为界呈U型演变特征。

引致比较优势重大转变的主要因素是劳动生产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和技术领先程度提高等技术进步,资源禀赋、劳动力资源、规模经济、原材料成本和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等因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主要影响因素的内在发展趋势,未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趋于下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趋于上升,综合比较优势将呈平稳发展态势。

巩固提升我国比较优势,需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综合施策,提升技术进步的支撑作用,弱化资源禀赋不足、劳动力供给规模下降、原材料成本上涨和有效汇率升值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比较优势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作者简介:李嘉琪,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分析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发挥了劳动力资源丰富的要素优势,形成了高度显著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并通过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劳动生产率、缩小与世界先进技术差距,形成了日益显著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

在不断增强的比较优势支持下,我国成功发展为全球制造业基地和最大贸易国。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占美国GDP的比重从2009年的35%提高到2020年的70%,数据来源:万得(wind)资讯。

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纵观我国不同类别产品比较优势的演变历程,受技术进步、资源禀赋、劳动力、规模经济、生产成本、汇率等因素变化影响。

1992年以来,我国比较优势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正在从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比较优势转变。

关于中国劳动力优势的简要分析【毕业论文,绝对精品】

关于中国劳动力优势的简要分析【毕业论文,绝对精品】

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关于中国劳动力优势的简要分析作者:专业:工商管理指导老师:2012 年 2 月关于中国劳动力优势的简要分析内容提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币的升值,平均工资的增加,让中国劳动力成本是否还有优势的话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

有人认为,我们一直作为招商引资“卖点”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消失。

在本文中,我从中国劳动力的历史出发,深度剖析了中国劳动力的历史和现状,探讨了中国劳动力优势降低的原因并以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各国的劳动力成本为例,力求探索出一条解决中国劳动力优势降低的道路。

关键词劳动力优势原因成本对策第一章研究的动因以及意义中国作为世界的工厂,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富足一直是我国的优势,与劳动力息息相关的工业和制造业,中国所占比例一直居高不下,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突出贡献,随着印度的人口急剧增加,东南亚劳动力的低廉价格,使得东南亚劳动力价格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准上,尤其在印度,人口增长较快,年轻劳动力储备充裕,预计到2030 年,印度年轻劳动力的储备量将超过中国,而且作为英语是官方语言的他们在国际化大趋势下,他们更具有英语方面的优势,在教育方面,印度的总体教育水平并不次于中国,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 年底我国60 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7.3,比上年提高了0.47 个百分点,但是15-64 岁的劳动人口略微下降0.1个百分点。

该怎么来看这一组数据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人口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处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下降意味着劳动力短缺现象越来越严重,从今年的春节以后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劳动力短缺。

中国拥有着世界最庞大的制造业劳动力大军因此任何有关劳动力的变化都可能对国内乃到全球经济带来重要的影响。

过去我们通常关注于短期内通货膨胀、利率以及汇率的变化,现在是时候把关注重点放在能影响中国经济趋势的长期因素上。

第二章中国劳动力的历史和现状2.1 劳动力供需失衡 2.1.1 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随着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和结构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大量的劳动力被释放出来.据估计2000 年底包括登记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新下岗职工机构改革中分流农转非等几项指标在内的我国未处于就业状态的劳动力数量约为2800 万3000 万人;此外农村约有 1.3 亿一1.5 亿剩余劳动力.未来10 年我国农业领域每年要转移850 万剩余劳动力城镇每年要安置200 万富余职工每年还有900万左右的新增劳动力加人劳动大军.不考虑城镇公开登记失业人口上述三者合计每年就有1950 万人需要就业而我国未来10 年伴随经济增长每年平均新增劳动力需求仅在675-1031 万之间即使劳动力需求达到最高预测值短年劳动力供给超过劳动力需求也有900 多万。

论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比较优势与劳工保护

论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比较优势与劳工保护
— — — — — — —
No 3 .
Hale Waihona Puke Jn 20 u .0 9.








论 我 国在全 球化 背景 下 的 比较优 势 与劳工保护
●郭 善 珊
( 北京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10 7 ) 08 1
摘 要: 改革开放后 , 经济全球化对 中国产 生越 来越 深远 的影响 , 中国 已经成 为“ 界 工厂” 应链 的重要 一 世 供
郭善珊 : 我 国在全球化背景下 的比较优势 与劳工保护 论
定 了“ 视 ” 歧 的定 义 , 就是 根 据 种 族 、 色 、 别 、 肤 性 宗 教、 政治观点 、 民族血 统或 社会 出身所 做 出的任何 区 别、 排斥或优惠 , 其结 果是 剥夺或 损 害在就业 或职业 上 的机会或待遇 上 的平 等 。由此 我们 可 以看 出我 国 若要加入 “ 就业与职业歧 视公约 ” 进一 步的修订 和 需 完善相关法律 中关 于歧视在实 际情况 中存在 的问题 。
传统加工业 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 ) 二 众多进 口国和 企业增加对加 工企业 的劳工
标 准
收稿 日期 :09— 3— 8 20 0 2
作者简介 : 郭善珊 (92 )女 , 18 一 , 安徽人 , 京 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20 j b 07级硕士研 究生。
社会学 ・ 经济学研究 损。
人 民币的升值 意味着企业的纯利润的无形下降 , 受人 民币升值的影 响我 国很多行 业都受 到不 同程度 的冲击 , 中有的行业 因人 民币每升 1个点 , 口就 其 出 要损失 05个 百分点 。然 而我 国传 统 的加 工业很 大 .

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下降问题研究

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下降问题研究
研 究背 景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1 0 0 9 — 0 5 9 2 ( 2 O l 3 ) 1 2 — 2 7 9 ・ 0 2 否则将 要 受到法 律 的严惩 , 这将 推 动劳动 力成 本 的提 高 。


经 济发 达 国家完善 的社 会保障 体系 , 和高工 资 、 高福利 , 使本
比较 善于 从更 长远 的角度 思 考职 业发展 。 这 就 导致 传 统 的劳 盟。 一 项韩 国机 构 发起 的针对 在华 韩企 的调 查 中也显 示 , 近 九 成 求 , 参与 调 查者 认为 中 国的 “ 劳动 力 比较优 势 5年 内就会 消 失” 。在 动密 集型 制 造业 所提 供 的低薪这些 数据 的背后 , 是外 资的 不断撤 离 , 也就 是说 我国 劳动 力 比较 优势 正 急剧 下降 , 我 国劳 动密集 型产 业亟 待转 型升 级 。 二、 成 因分析 、 引力 。 为了满 足新 一代 农 民工 的要求 , 企业 不得 不进 一步 提高 工 资、 福利 水平 , 这就 必然 导致 劳动 力成 本 的增加 。
( 一) 实施 企业整 合 战略, 发 挥 整个 产业 的规模 效益 根据 著名 的规模 效益 理 论: 随着 企业 生产 规模 的扩大 , 企业
专业 的分工 , 从而 降低 生产成本 , 进一 步提高 起实 施 的 《 劳动 合 同法》 是 我 国保障 劳动者 权利 最 重要 的两 部法 将会进 行更加 合理 、
三、 改革建 议
中 国廉价 劳动 力的优 势总而 言之是 价格优 势 , 然 而显 然许 多
中 国 比较 劳 动力优 势 的下 降带 来 的直接 问题 就是 中 国企业
因素 推动 中国 劳动 力价 格 的上升 而 中国廉 价 劳动 力优 势也 就此 竞争 力 的下 降和严重 的失业 问题 , 针 对这 两个 问题 , 笔 者提 出 了 丧 失 。具 体 原因 分析 如下 : ( 一) 社会 保 障体 系的健 全推 动 劳动 力成本 上升 2 0 1 1 年7 月1 日起 实施 的《 社 会保 险法》 和2 0 0 8 年1 月1 日 以下 改革 建议 。

中国制造企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劣势

中国制造企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劣势

中国制造企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劣势1.低成本劳动力: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中国制造企业在成本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比发达国家的制造企业,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可以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2.良好的基础设施: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巨大,包括交通运输、通信网络、电力等方面。

这些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中国制造企业的生产和供应链提供了便利条件,提高了效率和生产能力。

3.较高的生产规模:中国制造业具有成熟的供应链和大规模的生产能力。

中国的制造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批量生产产品,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并能够更好地应对大规模订单和客户需求。

4.灵活性和快速响应能力:中国制造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快速响应能力。

他们能够迅速调整生产线、加班加点生产以及快速调整供应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这种灵活性和快速响应能力使中国制造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5.先进的制造技术:中国制造企业在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不断吸收、引进和掌握了先进的制造技术。

中国的制造企业在加工、装配、自动化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为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1.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中国的制造企业在创新能力上相对较弱,依然大多数是按照国外企业的技术和设计进行生产,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这使得中国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品牌价值方面存在竞争劣势。

2.低附加值产品比重高:中国制造企业主要生产中低端产品,相对缺乏高附加值产品和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竞争力。

这使得中国制造业的利润率较低,对全球市场的高端市场需求有限。

3.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的制造企业在治理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面临很大的竞争劣势,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对环境保护有较高的要求。

4.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企业的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这导致成本优势减弱。

与此同时,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也给中国制造企业带来了竞争压力。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比较优势的影响分析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比较优势的影响分析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比较优势的影响分析【摘要】近年来民工荒现象越来越热,劳动力成本上升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那么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是否真的上升,以及劳动力上升是否影响到我们国家在国际上比较优势的下降,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比较优势的影响分析。

【关键词】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导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加强,我们国家在世界上是人口大国,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中国这样的劳动密集型国家自然应出口和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

在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交流与贸易过程中,我们国家在劳动力上,一直处于比较优势的地位,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学说认为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成本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因此劳动生产率就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由于贸易可以使贸易国双方都获利进而提高两个国家的福利水平,那么在当下的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否会影响到中国在国际上所存在的比较优势,是否影响到中国在国际间分工的格局,下面就此分析: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可部分归因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门,使用较少的劳动就能生产出一单位产品,其价格也就越便宜,在市场上竞争时就会具有比较优势就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能盈利,这个企业才能在市场上生存下去。

比较优势仅取决于部门间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而与名义生产成本—工资水平无任何关系,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提高一国的工资水平,但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的劳动工资水平的提高并不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因此,在分析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时应该剔除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之后单独分析,再将我们国家的工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是得出了这样的数据,例如:2008年我们国家的工资水平是美国的11.4%,若不剔除劳动生产率对工资水平上升的影响,我们国家的劳动成本是美国的12.8%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提高一个国家的劳动工资水平,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近年来虽然我们国家的劳动力工资水平在上升,但主要是体制转型和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造成的工资水平的上升,在剔除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因素之后,我们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幅度明显下降。

论中国廉价劳动力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和劣势

论中国廉价劳动力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和劣势

论中国廉价劳动力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和劣势内容摘要:长期以来,低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一直是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的禀赋优势,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科技的日新月异,我国廉价劳动力的竞争优势正在蚀失。

本文在客观阐述我国低廉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和存在的弱势基础上,通过劳动力竞争优势的制度分析,提出了提高我国廉价劳动力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字:廉价劳动力国际贸易优势劣势发展对策引言20世纪90年代我国制造业人均实际工资的年递增率为%,而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二者几乎相当。

但是包括非工资费用在内的劳动力成本的年均实际增长率已达%,是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速度的倍。

尽管如此,在90年代末,我国劳动力成本的相对水平仍然低于国际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水平。

1999年,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分别是美国、韩国和墨西哥的%,%和%;同期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分别是这些国家的%,%和%。

我国劳动力成本的相对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地区劳动生产率相对水平的40%-70%,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十分明显。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我国目前低廉的劳动力,在国际贸易竞争中,仍存诸多劣势。

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其优劣势,采取措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切实提高廉价劳动力的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廉价劳动力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分析我国经济赖以成功的廉价劳动力绝大部分为低级劳动力,所谓低级劳动力系指未受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

在我国,低级劳动力的主要来源是农民、下岗工人和因为各种原因中断教育的青年。

由于这类人口的巨大基数,使得我国的低级劳动力资源远远供过于求。

在供求关系作用下,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的价格极其低廉,相比国外,在我国进行生产的其产品制造成本中的工人工资可以压缩到很小的比例。

廉价劳动力资源不仅为国内的制造所利用。

同时也吸引了外国来华投资,在国际市场的大门打开后,遍布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加工制造便如雨后春笋般林立,这些中决大部分是引进资金和一条生产线便可以开工的低级制造,如玩具、纺织、制鞋业等。

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及中国出口竞争力分析

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及中国出口竞争力分析

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及中国出口竞争力分析过去三十年,中国依靠劳动相对丰裕的比较优势,大量出口劳动相对密集的产品,并从1994年起持续出现贸易顺差。

但是对显示性比较优势的计算发现,近年来,中国在仍然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的同时,资本和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长更快。

同时我们发现,尽管有大量劳动供给,劳动者的工资还是不断上升的,但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快于工资的上升,劳动力成本是不断下降的。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加上较低的汇率和出口退税是我国出口和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的主要因素。

因此,如果工资的上升速度太快,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必然会使出口放慢,顺差减少。

计量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

由于我国现在的劳动力成本水平比较低,因此即使劳动力成本有所上升,估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劳动力成本在世界上还具有竞争优势。

但是从长远来看,要避免或减缓这种情况,最重要的就是推动技术进步。

通过技术进步,一方面可以加快提高劳动生产率,只要工资上升的速度不快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仍然可以控制住;另一方面可以加快资本和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使劳动力成本在出口和贸易顺差中的重要性相对降低。

一、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和价格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以几乎是国内生产总值两倍的速度增长,由于出口增长快于进口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从1994年起出现了持续的顺差,特别是从2004年起,贸易顺差由320.9亿美元剧升至2008年的2954亿美元。

在对外贸易不断增长、贸易顺差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出口产品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1980年以来,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年均增速远远超过初级产品,而在工业制成品中,资本相对密集的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增长要大大快于劳动相对密集的轻纺产品等和杂项制品。

(一)中国出口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上述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其实反映了中国在过去30年里比较优势的变化。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我们常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来判断某种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

金融危机下劳动力优势问题研究

金融危机下劳动力优势问题研究

2 劳 动力优 势的存在分 析

般 的 ,劳 动力 就 是 指 具 有 劳 动 能 力 的 人 。 所 谓 生 产 就
是 “ 过 以人 的 活动 为 中介 ,调 整 和 控 制 人 和 自然 之 间 的 物 通

质 交换 过 程 。 ” 在 这 样 的 交 换 过 程 中 ,劳 动 力 “ 不 同 的 … 以 方 式把 原 材 料 和 力 量 组 合 起 来 。 ’按 照这 样 的 逻 辑 自然 得 出经济增长的两条线索 : “ 人的 因素 ( 劳动 力) 和物 的因素 ( 生产资料 ) ’因此 ,增 长的实现可 以从两方 面进行 :第 。 “ ” 的作 用 。资 源 ,资本 ,技 术 等 “ ” 的要 素集 聚 , 物 物
己的 优 势 。现 存 的 大量 简单 劳 动 力 同样 还 是 国家经 济 发展 的重 要 基 础 ,对 他 们 给 予发 展 空间 并扬 弃 的 力优 势 ; 简单 劳 动 力 ; 高智 力 劳动 力 中图 分 类 号 :F4 21 改 革 开放 三 十 年 来 ,中 国 经 济 得 到 快 速 的 发 展 ,G P年 D 均增幅都在 9 %以上 。这很大 程度上是 因为 借鉴 了出 口导 .4 向型 国家的经验 ,依 靠出 口拉动经济增长 ,实现 了经济 的快 速增长 ,同时提供 了大量就业 。但是 ,不可否认 的是 ,这种 增长外贸依存度过高。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影 响下 ,由于各国 购买 力 相对 的严 重 下 降 ,到 20 09年 3月 ,中 国出 口 已经 连 续 四个 月下 滑 。今 年 1 份 出 口 同 比下 降 1. % ,而 2月 份 出 月 75 口降幅是 2 . % ,一个月之间贸易顺 差从 3 1 57 9 亿美元下 降到 了 4 . 元 。在 这 样 的 背 景 下 , 中国政 府 加 大 了固 定 资 产 投 84美 资额 ,根据 中国国家统计局 3月 1 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过去

我国劳动力供给优势减弱与劳动力转移的优化

我国劳动力供给优势减弱与劳动力转移的优化

率下降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 国劳动力人口占总人 我 口的 比重 正 在逐 年 下 降 ; 一方 面 , 另 随着 劳动 力 人 口
从 农业 向非 农业转 移 成本 的提 高 , 足 的劳动力 供 给 充
和高积 累率 的优 势逐 步减 弱 。 由于 我 国人 均 GD 还 P
刘易斯认为,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农村劳动力过
文 献标 志码 :A
文章 编号 :10 .3 92 0 )20 0 .4 0 84 3 (0 90 .120
改 革 开 放 以来 , 国经 济 取 得 了举 世 瞩 目的成 我
转 移 的必然 性和 迫切性 , 借鉴 日本 农村 剩余 劳动力 并 转 移 的成功 政策 经验 , 为促 进 我 国农 村剩余 劳 动力转 移 , 出 了相应 的政策建 议 。 提
处 于较 低 的水平 , 术和 自然 资源严 重不 足 的基 本态 技 势 还没 有改 变 , 远未 达到 资本替 代劳 动 的经济发 展 阶
段 ; 的 比较优 势 尚未形 成 , 新 而原 本推 动 经 济增 长 的 重 要 源泉却 在逐 渐减 弱 , 原有 的长期 动态 比较优 势也
在逐渐消失 , 成为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因 素, 同时也彰示 了延长我 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 , 延
我 国劳动 力 化
万鲁建 ,李 月
(. 1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天津 3 0 9 ;2 南 开大学经济学系 ,天津 30 7 0 11 . 0 0 1) 摘 要 : 近年来 , 于我国劳动力供给优势减 弱以及 劳动力成本上升的 问题 , 对 不少 学者利用刘易斯模型分析 了其原
就。 世界 第 一 的人 口规 模 和 生产 性较 高 的人 口结 构 , 不 仅 为经济增 长提 供 了充足 的 劳动力供 给 , 也为 高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下降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小视的问题。

它限制我国外资的引进,导致了就业问题,影响民生,形成许多社会问题。

只有解决好这一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瓶颈,实现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才能改善民生,保证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也才能使我国劳动力寻找到新的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实力。

关键词劳动力比较优势经济发展失业再就业培训
基金项目:本文为华北电力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名称: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的丧失。

作者简介:郝甜莉,华北电力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2-279-02
一、研究背景
经济发达国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高工资、高福利,使本国企业承担了相对较高的劳动力成本。

因此,发达国家的许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选择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工厂为其代工,其目的就是利用这些国家的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

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制造业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提供了巨大的竞争优势,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是这一优势的重要来源与保障,被众多学者认为接近无限供给状态。

但是,近几年来,一系列因素导致劳动力价格持续上升,劳动力比较优势下降,许多在华外资制造业企业纷纷选择向东南亚等地迁移,使得我国制造业陷入困境。

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10年全年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7.4%,但是2011年却只有9.72%,较2010年下降了接近8%。

美国商会在2012年9月发布的一项调查中显示,21%的美国公司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将部分投资或业务从中国转向东盟。

一项韩国机构发起的针对在华韩企的调查中也显示,近九成参与调查者认为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5年内就会消失”。

在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外资的不断撤离,也就是说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正急剧下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二、成因分析
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总而言之是价格优势,然而显然许多因素推动中国劳动力价格的上升而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也就此丧失。

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一)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推动劳动力成本上升
2011年7月1日起实施的《社会保险法》和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劳动合同法》是我国保障劳动者权利最重要的两部法律。

《劳动合同法》包括:总则、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有力的保障劳动者的权利。

《社会保险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劳动合同法》和《社会保险法》这两步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劳动者维权有了法律依据,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为劳动者支付必要的社会保险金等,否则将要受到法律的严惩,这将推动劳动力成本的提高。

(二)低生育率导致廉价劳动力数量减少
目前,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已深入人心,加上生活成本的增长,生育观念的改变,我国生育率逐年降低,农村生育率下降也十分明显,根据中新网的报道,我国农村生育率水平由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初期的5.8降到交替水平以下,这一政策有效的控制了人口数量,有利于实现我国人口发展的目标,但这就直接导致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的大规模减少。

而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劳动力大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也大幅增高。

(三)教育水平的提高助推劳动力成本提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腾飞,国家逐年加大中央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积极推进九年义
务教育,是我国的教育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由此也产生了新一代农民工。

新一代农民工,他们接受过一定的教育,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也因此对工资福利有更高的要求,比较善于从更长远的角度思考职业发展。

这就导致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所提供的低薪水低福利对新一代农民工失去吸引力。

为了满足新一代农民工的要求,企业不得不进一步提高工资、福利水平,这就必然导致劳动力成本的增加。

三、改革建议
中国比较劳动力优势的下降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中国企业竞争力的下降和严重的失业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改革建议。

(一)实施企业整合战略,发挥整个产业的规模效益
根据著名的规模效益理论: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将会进行更加合理、专业的分工,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

但是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普遍规模小,资金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因此,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要进行企业兼并重组或者强强联合,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我国对劳动密集型小型企业的材料、设备、人员进行整合,推动小企业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逐步扩大企业规模的同时也要通过科技创新,引进优秀人才,运用先进管理经验的方法稳步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逐步完善再就业培训体制
企业纷纷从中国撤资造成了严重失业率的显著提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再就业培训是解决失业问题十分重要的途径,这就亟需我国进一步完善在就业培训机制。

建立服务型政府要求我国政府积极发挥政府职能建立再就业服务体系,但同时也应该在再就业服务体系中建立公平竞争机制,积极吸纳政府外的各类组织参与再就业培训,形成良性竞争机制,防止政府垄断,保障公共再就业培训制度的持续稳定发展。

1.完善再就业机构准入和竞争机制
在再就业培训领域引入竞争,实行市场化运作和科学管理,建立规范化的培训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符合现代新公共管理理论要求,是适应公共再就业培训市场导向型机制的重要体现,形成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良好合作范式,扩大资金来源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满足公众口益增长的多样化培训需求。

政府在选择再就业培训机构时应通过考核择优录取,在这过过程中,完善而且公平的竞争机制是前提和保障。

这不仅有利于保证再就业培训的质量还可以杜绝政府失灵现象的出现,保证政府的权威。

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培训招标型运行方式,目前,英、法、德和瑞典等国均采用这种机制对再就业培训机构进行选择。

各类培训服务机构采用公开投标公平竞争的方式取得招标项目,政府对个竞标机构进行详细全面的考核,通过量化的指标和考核结果择优选用。

市场化招标己成为当代发达国家的再就业培训的运行机制选择的发展趋势,政府再就业服务机构不再是在就业服务的直接供给者,而是通过向政府以外的在就业培训组织购买该服务形成契约关系,再将再就业培训服务提供给广大劳动者。

这一方式符合现代新公共管理理论要求,是适应公共再就业培训市场导向型机制的重要体现,形成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良好合作范式,扩大资金来源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满足公众口益增长的多样化培训需求。

2.公共再就业培训实施方式多样化
公共再就业培训的实施方式,指选择和应用一定的培训模式和资金拨付方式,实现政府、培训机构、培训学员和用人单位四方利益相关者的有机联动。

鉴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再就业培训模式应更加灵活多样。

第一,定岗培训模式,就是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来进行培训,实现培训与就业的紧密结合。

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是:有利于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同时降低企业招聘成本。

第二,招标模式,这种模式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再就业培训服务中,通过招标选择再就业培训机构,
使受训者能够有选择性的获得所需的优质培训服务。

第三,培训券模式,政府再就业培训部门向失业者发放再就业培训券,社业者可凭培训券到政府选定的在就业培训机构接受再就业培训,这实际上是政府对失业者的一种补贴。

这种模式可以保障失业人员获得对培训机构的自主选择权,失业者可以参考在就业服务培训机构开设的课程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培训。

同时,这种培训券不可转让、买卖,可以保证将再就业补贴基金完全用于再就业培训上,杜绝资金的滥用和资源的浪费,也有利于实现公共再就业培训服务资源的有效利用。

3.完善监管的激励约束机制
目前我国政府正在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其目的就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在再就业培训服务方面,我国政府应逐步推动建立完善的监管和激励约束机制。

首先建立完善的培训机构准入与退出机制,严格招标认定标准,实施规范的培训资格审查和口常监督管理。

同时要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制定考核标准,以学员培训后知识技能水平的测评结果等为标准,对培训机构进行综合测评,划分等级,等级高的给予奖励,低的要求改进或者禁止参加招标。

4.建立有效的培训评估反馈机制
通过对培训课程的效果评估,可以对培训课程课程内容进行修改,逐步完善再就业培训内容。

效果评估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评价培训的实际效果,通过对参与再就业培训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员对再就业培训机构所提供的培训服务的意见,包括培训质量,培训态度等;对学员培训后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实际运用情况进行评价应采用技能实操、现场模拟和公共笔试等方法。

同时应设立完全独立的第三方鉴定机构保证测评结果的客观性,通过笔试、实操等方法来考察学员在培训后知识掌握和技能提升的实际情况,综合判断实际的学习效果;并且在培训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后,对学员进行追踪测评,主要涉及失业人员的求职意愿、用人单位对培训后的失业人员的接受和认可程度以及客户对失业人员的行为评价等,由劳动局或其他单位对学员培训后参与到实际工作中的变现进行测评。

建立畅通的反馈通道也是完善再就业培训体系的重要步骤,测评结果和学员意见尽快反馈给政府和培训机构,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培训方式,推动再就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四、结语
笔者发现目前我国劳动力成本提升使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逐渐下降,也因此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

现行再就业政策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完善,我们坚信,趋于完善的再就业政策必将于一日出台,为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必将促进现代化社会的建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