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第七版-发热

合集下载

诊断学第七版-发热

诊断学第七版-发热
┃ ┃r一 ┃ ┃洲。 ┃ ┃1 ┃f ┃ ¥ ┃¥ ┃ ┃—— ┃●—— ┃ ┃__—— ┃y ┃
┃ ┃ ┃ ┃Y ‘ ┃ ┃ k…J ┃ ┃Y ┃ ┃ ┃ ┃ ┃ ┃ ┃ ┃
┃ ┃’1. ┃ ┃气 ┃4 ┃_/j1。 ┃ ┃.f ’ ┃/. ┃正 ┃# ┃。_v ┃b ┃\ ┃
┃ ┣━━━┳━╋━━━━━━┫ ┃ ┣━━━━╋━━━━╋━━━━╋━━━┫ ┃ ┣━━━╋━━━━╋━━┫
┣━━╋━━━╋━╋━━━━━━┻━━┫ ┃ ┃ ┃ ┃ ┃ ┃ ┃ ┃ ┃ ┃
┃气 ┃丹 ┃A ┃…r A¨ ┃i万 ┃。一^ ┃ 6 f ┃I I ┃I。 ┃ ┃ ┃ ┃ ┃ ┃
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
(1)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易发生惊厥。见
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急性肾盂肾炎、输液或某些药物反应等。
(2)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
菌病(brtlcell()sis)等所致的发热。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癣及慢性心力衰竭等而引起发热,一般为
低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有些致热因素不通过内源性致热源而直接损害体温调节
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造成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称为中枢性发
热(centris fever)。常见于:①物理性:如中暑;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③机械
图1-4-1 稽留热
2.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
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卜.常呵J于败向痒、风湿热、萤痒肺结核及

发热七版PPT模板讲义

发热七版PPT模板讲义
单核巨噬细胞
其它细胞
肿瘤细胞
产EP细胞的激活
LPS
LPS结合蛋白
产EP细胞
Toll样受体
激活NF-κB
启动基因转录,EP表达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正调节中枢
负调节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
冷敏神经元 兴奋产热 热敏神经元 兴奋散热
中杏仁核,腹中膈,弓状核
体温调节中枢
1.体温上升期
临床表现:自感发冷或恶寒, 鸡皮和寒战, 皮肤苍白
热代谢特点:体温调定点上移, 产热大于散热,
2.高温持续期 高峰期
四 体温调节的方式及发热的时相
临床表现:皮肤颜色发红, 自觉酷热和皮肤干燥
调节性体温升高
37℃
37℃
37℃
Set point
BT
normal
Pyrogen affected body
Fever happened
Fever
体温升高→发热
中暑
甲亢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过热
鱼鳞病
三、过热 hyperthermia
调定点并未发生移动,而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或散热障碍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等,体温调节机构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是被动性体温升高,
四 体温调节的方式及发热的时相
临床表现:大量出汗
热代谢特点:散热多于产热,故体温下降, 直至与已回降的调定点相适应,
37
38
39
40
Temperature



hours
Set-point
temperature
发热 fever
本章主要内容

人卫第七版诊断学重点知识(XXXX-10-10)最新整合

人卫第七版诊断学重点知识(XXXX-10-10)最新整合

诊断学重点内容绪论1、病症概念:患者主瞧感受到的异常或不适,如头痛,发热,眩晕等.2、体格检查:大夫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简单的检查工具对患者进行检查,称为体格检查.,3、诊断学内容1)病症诊断,包括咨询诊和常见病症;2)检体检查,包括视.触.叩.听.嗅;3)实验诊断,如三大常规:尿常规;血常规;粪常规;4)器械检查;包括心电图诊断;肺功能检查;内镜检查;5)影像诊断,包括超声诊断;放射诊断;放射性核素诊断;6)病历与诊断方法第一篇常见病症1、体征:医师客瞧检查到的病态表现,如心脏杂音,腹部包块,皮疹等,2、发热1)体温每升高1℃,脉搏增加10~20次/5)发热的缘故:①感染性发热,由病毒,细菌等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其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汲取;抗原-抗体反响;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③缘故不明发热3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过敏或痛觉,此现象称为牵心绞痛除心前区及胸骨后的疼痛外还能够牵涉至左上肢至左上肢内侧甚至牙痛;肾绞痛—会阴部;阑尾炎—转移性右下腹痛.4胸痛的病因及咨询诊要点:胸痛缘故:1)胸壁疾病,如肋骨病变;3)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和肺部病变,胸膜病变等4)其他缘故,如食管疾病,纵膈疾病等6,急腹症:外科范围的急性腹痛,是一类以急性腹痛为突出表现,需要早期处理和紧急处理的腹部疾病.其特点为发病急,进展快,变化多,病情重,如延误诊断或诊治不当,将会给病人带来严重的危害.7、急性腹痛的常见缘故:①腹部疾病,如腹膜炎;腹腔脏器炎症;空腔脏器扭转或扩张;脏器扭转或破裂;腹腔或脏器包膜牵张;化学刺激;肿瘤压迫和浸润;②腹腔疾病的牵涉痛,如肺炎,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③全身性疾病,如尿毒症时毒素刺激腹腔浆膜引起的腹痛或铅中毒引起的肠绞痛;④其他缘故,如过敏性紫癜时的肠管浆膜下出血.10,咯血定义:指喉部一下的呼吸气管出血,经咳嗽动作从口腔排出(紫癜是指皮下出血直径约3~5mm)13,、呼吸困难定义:指患者主瞧上感到空气缺乏,呼吸吃力;客瞧上表现为呼吸频率`节律与深度的异常,严重时出现鼻翼扇动,发绀,端坐呼吸及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15、心源性呼吸困难的特点:呼吸困难活动出现或加重,体息时减轻或缓解,仰卧加重,坐位减轻.表现为:①劳力性呼吸困难:在体力活动时出现或加重,休息时减轻或缓解②端坐呼吸:平卧时加重,端坐时减轻,故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的程度16、中心与四面性紫绀不同①中心性发绀:心肺疾病致SaO2落低引起.全身性的,除四肢与脸蛋外,亦见于黏膜〔包括舌及口腔黏膜〕与躯干的皮肤,但皮肤热和。

发热(人卫7版)--病理生理_图文_图文

发热(人卫7版)--病理生理_图文_图文


不耐热( 70 C 30 min灭活)

无耐受性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单核吞噬细胞、活化淋巴细胞、内皮细胞、 肥大细胞等均可分泌。除致热外还可诱生IL-10发 挥解热作用。
内生致热原种
发病机制
干扰素类(Interferon, IFN)
白细胞产生。主要是 IFNα、IFNγ,与病毒 感染引起的发热密切相关。
(二)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发病机制
EP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 EP通过终板血管器(OVLT)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EP通过迷走神经向体温调节中枢传递发热信号
(二)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EP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
发病机制
先天性大脑发育不良 、高血压、辐射、感 染等→血脑屏障通透 性↑
发病机制
中暑 甲亢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概述
二、发热的概念
体温 >0.5℃
生理性 病理性
发热的概念
概述
体温 >0.5℃
生理性
剧烈运动、妊娠、进食等
病理性体温可>正常值的0.5℃
体温 >0.5℃
发热的概念
生理性
病理性
概述
体温调节障碍 被动性体温↑ 体温>调定点
过热
发热
体温调定点↑ 调节性体温↑ 体温=调定点
发病机制
发热的3个基本环节
1.信息传递:发热激活物→产EP细胞→产生、释放EP 2.中枢调节: EP →体温调定点上移 3.调温反应: 产热>散热→体温↑
体温↑至与体温调定点一致
发热激活物
发热发病学环节示意图
致病微生物 内毒素
VSA、MAN 单核细胞

诊断学简答题

诊断学简答题

诊断学第七版简答题(不包括实验诊断)1. 发热的常见热型及分类答1.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

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 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卜.常呵J于败向痒、风湿热、萤痒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

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图1—4—4)。

5.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DC 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6.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2. 咯血和呕血的鉴别(1)病史:呕血患者多有胃、十二指肠溃疡,肿瘤或肝硬变等病史;而咯血患者一般有结核,支气管扩张或心肺疾病等。

(2)出血方式:呕血多随呕吐引起,咯血一般是咳嗽后吐出。

(3)血液颜色:呕血的颜色呈紫红或咖啡色,无泡沫,咯血的则为鲜红,有泡沫。

(4)内容物:呕血的食物残渣及胃液,咯血的混有痰液。

(5)出血前症状:呕血前常先发生上腹疼痛,饱胀不适;咯血前常有喉痒、咳嗽、胸闷。

(6)血液反应:呕血的血液呈酸性;咯血的血液呈弱碱性。

(7)大便检查:呕血患者常拉柏油(黑色)样便,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咯血患者大便隐血试验常阴性,除非吞下血液外,一般粪便正常3. 简述浅表淋巴结的组群分布及其功能耳前,耳后及乳突区,枕骨下区淋巴结群,收集头皮范围内的淋巴液;颌下淋巴结群,收集口底,颊粘膜,齿龈等处淋巴液;颏下淋巴结群,收集颏下三角区内组织,唇和舌部淋巴液;颈部淋巴结群,收集鼻咽部,喉,气管,甲状腺等处淋巴液;锁骨上淋巴结群,左侧收集食管,胃等气管淋巴液,右侧收集气管,胸膜,肺等处淋巴液;腋窝淋巴结群,收集躯干上部,乳腺,胸壁等处淋巴液;腹股沟淋巴结群,收集下肢及会阴等处淋巴液4. 简述蜘蛛痣的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蜘蛛痣出现的部位大多在上腔静脉分布的区域内,如面、颈、手背、上臂、前胸等处,大小不等,直径可由帽针头大到数厘米以上。

诊断学-发热ppt课件

诊断学-发热ppt课件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波动范围可 超过2℃。常见于败血症、重症结核、化脓性炎症。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后,持续数小时,骤降至正常水平,间歇 期持续1到数天。常见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 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逐渐上升39℃以
❖ 散热减少:广泛的皮肤病,慢性心力衰竭,特点:一 般为低热。
临床分类
❖ 感染性发热 ❖ 非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
❖ 一般感染:常见病原体感染如:一般的细菌、
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
❖ 特殊感染:特殊病原体感染如:结核病、钩
体病、登革热、伤寒、非典、禽流感等。
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坏死物质的吸收:通常体温不超过38.5℃,但急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定点上移
交感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
血管收缩
寒颤
散热
产热
体温升高
非致热源性发热
❖ 体温调节中枢受损:颅脑外伤、脑出血、炎症等。特 点:高热、无汗,一般的退热药物作用差,需用使用 冰帽、冬眠降温。
❖ 产热过多: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癫痫持续状态,特点: 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7.5℃,控制原发病后,体温 恢复正常。
上,又逐渐下降至正常。常见于布鲁菌病。
❖ 回归热(recurrent fever):体温骤升至39℃以上,
持续数天,骤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 续数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 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
一定的规律。
热型
稽留热 弛张热 间歇热 波状热 回归热 不规则热
临床上常见的热型如下

2021年诊断学第七版名词解释

2021年诊断学第七版名词解释

Authorization and trust are the effective way of authorization.精品模板助您成功!(WORD文档/A4打印/可编辑/页眉可删)诊断学第七版名词解释三凹症:由于喉,气管,及支气管的狭窄或梗阻引起的。

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下陷,称为三凹症。

隐性黄疸:若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而临床尚未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者,称为隐性黄疸。

稽留热:持续高热,提问维持在39℃-40℃或以上,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可持续数天至数周。

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消耗热。

体温在39℃以上,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

体温最低仍高于正常。

蜘蛛痣:是有一支中央小动脉及其许多向外辐射的细小血管扩张所形成,形似蜘蛛,故称蜘蛛痣。

强迫体位:病人为了减轻疾病的痛苦,常被-迫采取的体位。

生命征:包括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是评价生命活动质量的重要征象,是体格检查的必检项目之一。

甲状腺二度肿大:甲状腺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外缘以内者。

间停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几次呼吸后,突然停止,间隔几秒后又形成呼吸,如此周而复始,见于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降低。

桶状胸:胸廓前后径增大与左右径几乎相等呈圆筒状,两侧肋骨平举肋间隙变宽,饱满,见于肺气肿亦可见于部分老年人或矮胖体型者。

扁平胸:胸廓前后径短于左右径的一半呈扁平状,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等,亦可见于瘦长体型者。

奇脉:平静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常见于心包积液和缩窄性心包炎。

主动脉型心:左心室增大,心脏左界向左下扩大,心腰部角度变小而近似直角,心浊音界呈靴型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高血压性心脏病。

抬举性心尖搏动:左心室肥大时可感觉到触诊的手指被强有力的心尖搏动抬起并停留片刻。

二尖瓣型心:左心房及肺动脉扩大,心腰部饱满或膨出心浊音界呈梨形常见于二尖瓣狭窄,称二尖瓣型心脏。

反跳痛:指医生用手指按压被检查者腹部出现压痛后稍停片刻,然后突然松开时感觉锐痛者出现标志者壁层腹膜已有炎症波及。

诊断学-发热(新)ppt课件

诊断学-发热(新)ppt课件
34
35
36
37
38
39
31
习题:
1.以下属于体征的是 A 腹痛 B 心悸 C 黄疸 D 呕血
2.体温在39°C以上,24小时内波动范围较大,可达2°C 以上为: A稽留热 B.不规则热 C.弛张热 D.间竭热 E.波状热
3.客观发现病人存在的病态表现称: A.主诉 B.症状 C。体征 D.现病史
4.腋测体温,正常值为: A35~36℃ B. 36.5~37.7℃ C.36~37℃ D.36.7~37.8℃ E.36.2 ~37.3℃
症状学
第一节 发热
1
课时安排:1节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发热的概念与临床表现。 熟悉:发热的常见病因、发生机制、
伴随症状和问诊要点。
2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重点: 发热的定义、发病机制,各种病因所
致发热的鉴别 ◎难点: 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的联系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辅以启发式提问。
乏力、肌肉酸痛、畏寒、寒战、皮肤苍 白、畏寒、寒战等 畏寒:皮肤散热减少刺激皮肤的冷觉感受 器并传至中枢。 寒战:中枢发出的冲动经神经传至运动终 板,引起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
16
临床表现
1.骤升型:体温上升数小时达高峰(39~40℃或 以上),伴寒战。 如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输液反应等
2.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数日内达高峰,多不 伴寒战。 如:伤寒、结核病等。
调定点
产热
散热
辐射、传导、对流 蒸发(分泌汗液)
基础新陈代谢 肌肉活动(寒战) 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 特殊动力学作用
8
二、发 生 机 制
1、致热源性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

西医诊断学人卫第七版重点打印

西医诊断学人卫第七版重点打印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检体诊断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心脏: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

――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1、二尖瓣狭窄: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2、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诊断学名词解释

诊断学名词解释

诊断学名词解释诊断学第七版名词解释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发热: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发热.中枢性发热:炙热因素不通过内源性致热源而直接作用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使体温升高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摄氏度,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称为水肿。

咯血: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排出者称咯血。

牵涉痛:是指内脏器官或深部组织的疾病引起的疼痛,可在体表的某一部位也发生痛感或痛觉过敏区。

发绀:又称紫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的表现.中心性发绀:由于心肺疾病导致SaO2降低所指的发绀.呼吸困难:是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呼吸运动用力,重者鼻翼扇动,张口耸肩,甚至出现发绀,呼吸辅助肌也参与活动,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由于睡眠中迷走神经兴奋刺激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减少或者仰卧时肺活量减少肺淤血加重,因这种呼吸困难多在夜间睡眠中发作,故称.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粘液。

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黄疸: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现象称黄疸.它是症状,也是体征。

血尿:尿液离心沉淀后,镜检下每高倍视野有红细胞3个以上,即为血尿。

少尿:正常成人如果24小时尿量小于400毫升,或每小时尿量小于17毫升,称为少尿。

多尿:正常成人24小时尿量超过2500毫升诊断学名词解释尿三杯试验:患者一次排尿,将最初10~20毫升尿液留于第一杯中,中间30~40毫升尿液留在第二杯中,终末5~10毫升留在第三杯中。

诊断学-发热

诊断学-发热

概念机制发热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发热1.致热源性发热:内源性致热源,外源性致热源。

2.非致热源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散热减少、产热增多)病因临床特点1.感染性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无菌性坏死物吸收、抗原抗体反应、分内泌代谢疾病、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发热分度:低热(37.3-38)、中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大于41)。

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骤升,缓升)、高热气、体温下降器(骤降,缓降)。

热型(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字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形成的无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称为热型):稽留热、弛张热、回归热、间歇热、波状热、不规则热伴随症状1.寒战: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炎、疟疾、钩端螺旋体病、药物热、急性溶血或输血反应。

2.结膜充血: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

3.口唇单纯疱疹: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炎、间日虐、流行性感冒。

4.淋巴结肿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淋巴结结核、局灶性化脓性感染、丝虫病、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癌。

5.肝脾肿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布氏杆菌病、疟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

6.出血: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

7.关节肿痛:败血症、猩红热、布氏杆菌病、风湿热、通风、结缔组织病。

8.皮疹:麻疹、猩红热、斑疹伤寒、风疹、水痘、结缔组织病、药物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型及临床意义

弛张热 (remittent fever)
持续高热39℃以上 每日体温波动在2℃以 上,但最低体温仍不降 至正常 多见于化脓性感染、败 血症、结核病、恶性疟 疾等。



热型及临床意义

间歇热
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地 出现 高热时,体温可达39℃ 以上,持续数小时后体 温骤降至正常;无热期 体温正常可达数小时或 数日,然后,体温又突 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 肾炎等。
常见症状
诊断学第七版
概念
症状(symptom):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 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 变。 体征(sign):指医师或其他人客观检查 到的改变。 症状学(symptomatology):研究症状 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其在诊 断中的作用。

发热 (fever)
正常体温:口测:36.3~37.2℃ 肛测: 36.6~37.7℃ 腋测:36~37℃

非感染性发热(infective fever):
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 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
(2)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甲亢、重度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鱼鳞病、CRF等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物理性、化学性、机械性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原发性低热、感染后低热、夏季低热、
生理性低热
临床表现
发热的分度:
低热:37.3~38℃ 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
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体温上升期:骤升型 缓升型 高热期: 体温下降期:骤降、渐降
热型及临床意义
稽留热 (continued fever)
*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 ℃ 以上,达数天或数周 *24h体温波动<1 ℃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 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内源性致热源(endogenous pyrogen):又称白细胞致 热源,如IL-11、TNF、干扰素等
2. 非致热源性发热: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
2)产热过多:甲亢、癫痫持续状态等 3)散热减少: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病因及分类

感染性发热(infective fever):各种病原体,5060%
热型及临床意义

不规则热 (irregular fever)
为一种常见热型,体温变动 极不规则,高热持续时间不 定,每日体温波动的范围也 不定。 可见于风湿热、结核病、支 气管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伴随症状
1、寒战 2、结膜充血 3、单纯疱疹 4、淋巴结肿大 5、肝脾肿大 6、出血 7、关节肿痛 8、皮疹 9、昏迷

思考题
1、发热有哪些常见病因 ? 2、 发热的定义和机理? 3、各种热型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谢 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intermittent fever)


热型及临床意义
波状热 (undulant fever)




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 数日后体温逐渐下降至低热 或正常水平,数日后又逐渐 上升 反复发作。 可见于布氏杆菌病。
热型及临床意义
回归热 (recurrent fever)



体温骤然上升至39℃以上, 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至正 常 体温正常数日后又突然升高, 如此反复发作。此种热型可 见于何杰金病等。
概念: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 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 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
发生机制
发生机制
1. 致热源性发热
*外源性致热源(exogenous pyrogen): 1)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 2)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 3)抗原抗体复合物 4)某些类固醇物质 5)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
问诊要点
1、起病时间、季节、起病情况、病程、程度、 频度、诱因 2、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 3、多系统症状询问 4、患病以来一般情况 5、诊治经过 6、传染病接触史、疫水接触史、手术史、流 产或分娩史、服药史、职业特点等
发热的诊断程序

1、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器械检查、临 床思维、诊断与鉴别诊断 。 2、思维方法:首选考虑常见病,后少见病; 先定性,后定位。鉴别诊断时要根据疾病缓 急、病程长短、伴随症状进行综合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