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体系之比较

合集下载

试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

试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

试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摘要:几千年前的“轴心时代”,在中国和希腊几乎是同时产生了两位对后世具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苏格拉底。

他们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个性的闪光,更多的来自东西方古代文明的沉淀,对推动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他们身上,有“智者所见略同”的相似之处,也有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相异之点。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对东西方古代文化的异同进行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教育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和苏格拉底(前469~前399)是世界教育史上享有盛誉的两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分别对东、西方文化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极具研究价值。

他们在实践中发现着真理,因而其教育思想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一致的结论。

然而由于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经历的多种差异,导致了他们对教育的见解,见仁见智。

通过对“轴心时代”东、西方两大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比较,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东西方文化的深厚内涵和不同特点。

以下我们就从其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哲学基础,其教育教学中对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论述等几个方面来比较二者教育思想的异同之处。

一、思想背景1.不同的时代背景孔子所生活的年代,正处于“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的春秋中晚期。

社会动荡、王权衰落,礼乐征战自诸侯出,自大夫出,争霸战争此起彼伏,新兴地主阶级迅速崛起,使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周礼名存实亡。

在这场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作为统治基础力量的士阶层成为统治阶级竞相争夺的对象,养士之风日盛,在士阶层的推动下,出现了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的新局面。

孔子就是“士”阶层的典型代表,他有宏伟的政治抱负:希望用恢复周礼的典章制度来挽救四分五裂的“周室”,希望通过参政拯救黎民,力挽狂澜。

他甚至作出承诺:“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①但因为当时把持政权的是“斗筲之人”,所以孔子虽有过短暂的从政机会,但终究无法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启发教学--孔子与苏格拉底之比较

启发教学--孔子与苏格拉底之比较

启发教学——孔子与苏格拉底之比较摘要: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启发教学的倡导者,但二人的“启发”由于各种因素的差异又各有特点。

本文将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进行阐述和比较,并指出“启发式教学原则”比“产婆术”更科学的一面。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启发教学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是东西方历史上第一位大师级人物, 是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奠基者。

他们不仅影响了当世, 更深深地影响了历史, 影响了文化的研究传统和发展方向。

两人作为东西方的先贤祖师, 自有其不同的思想内涵和思维风格;作为人类共同的圣哲, 亦有同声相应的默契, 这种默契超乎时空, 互参互补。

因二人都深谙启发之道,基于此, 本文将就“启发教学”对二人进行浅显的比较, 以管窥东西方文化之精髓。

一、孔子——“启发式教学原则”孔子比苏格拉底至少早五、六十年就提出了“启发式教学原则”,因此,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教育家。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非常注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

他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就是说:“如果学生对某一问题没有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没有处于急于想知道答案而不知道的状态(即‘不愤’),教师就不可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也无法告诉学生怎样进行思考(即‘不启’);如果学生没有处于对某一问题已经考虑成熟,却苦于无法表达心中之想法的状态(即‘不悱’),那么教师也无法帮助他们进行疏理,无法引导他们用明确的语言进行表达(即‘不发’)。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强调教学双方共同思考,师生相互启发。

他在《论语·子罕》中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意思就是说:“我有知识吗?没有。

有个普通人来问我,我对他的问题茫然无知,我从问题的两头进行考察,然后尽量回答他。

”可见,他在教学过程中是先自称“无知”,然后再与学生共同探究的。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育思想的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几乎是同一时期产生于不同两个国家和文化的两位著名的教育家,一个来自东方中国,一个来自西方希腊,不同的文化熏陶,不同的时代背景,但文化往往是相通的,地域的差别阻挡不了两位智者精神层次的交流和相通之处。

教育对象上,两者认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

孔子认为“有教无类”,孔子所处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教育被贵族所垄断,平民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高昂的学费也不是一般平民能承受得起的。

孔子并不认同这一观念,他创办私学,并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提出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战争使得文化学术下移,私学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不仅适应了时代的需求,还满足了平民受教育的愿望。

而苏格拉底认为人有天赋的差异,但是都应接受教育而获取知识、完善美德,这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是很相似的。

苏格拉底说:“我愿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听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

”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想法,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

并且从他的弟子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这一点,他的弟子囊括了出生豪门的富家子弟,出生贫寒的手工业者等各行各业的人。

教育方法上,两者都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孔子是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真思考,思考很长时间但还想不通的,可以去启发他;经过思考后已经有所领悟的,但不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得,此时可以去开导他。

他强调教师的启发是建立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并能举一反三。

苏格拉底的“苏格拉底方法”,又称之为“产婆术”。

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

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循循善诱,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孔子和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比较

孔子和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比较

孔子和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比较时间:2006年07月28日13:08 我来说两句搜索精彩世界杯精彩进球视频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和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年)是中国和西方古代影响巨大的教育家。

他们都致力于道德教育。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知识,而孔子显然不这么看。

关于苏格拉底这个观点,学者们作了许多研究,本文不再讨论。

笔者主要想通过两位大教育家对道德看法的不同,探讨他们教育方法的巨大差别,及其对于中国和西方文化教育的影响。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述而不作”思想家。

关于孔子,本文主要依据最为可靠的《论语》,特别是《论语》的前十五篇。

关于苏格拉底,本文主要使用学术界公认比较可靠的柏拉图的早期著作和色诺芬的回忆录。

一、探讨与训诫苏格拉底以使用问答式谈话教学法闻名。

他的教学方法不容易准确理解,因此有必要先比较完整地引述一段他和学生的对话。

为了分析方便,我将他们讨论的每个回合归为一个自然段,并加上编号。

(一)一位叫曼诺的年轻人问苏格拉底,美德是学来的,还是天生或者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

苏格拉底讨论任何问题都要先将概念搞清楚,回答说:我很惭愧,我连美德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能说出它是怎样获得的呢曼诺说:真的吗那个有名的智者高尔吉亚在雅典的时候你没有见过他苏格拉底说:见了。

不过我记性很差,请告诉我他是怎么说的,或者讲讲你的看法,什么是美德(二)曼诺说:你的问题不难回答。

男人的美德是懂得管理国家,女人的美德是懂得管理家庭。

世界上有数不清的美德,每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都有不同的美德。

苏格拉底说:我真幸运!我只是问一个美德的概念,你却告诉我许许多多的美德。

他不动声色地指导曼诺寻求事物的定义。

苏格拉底说:如果我问你什么是蜂,你回答有许许多多的蜂。

难道你不认为作为蜂它们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其他方面,例如外貌和个头等等曼诺说:是的。

苏格拉底进一步提示:如果没有节制和正义,能不能把国家和家庭管好曼诺说:不能。

苏格拉底又问:如果不节制、不正义,一个青年或一个老人能不能成为善良的人曼诺回答:当然不能。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中国的传统的主流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哲学的鼻祖则是苏格拉底,两个人是处在同一时代的东西方先哲,苏格拉底出生于孔子死后10年。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在全世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影响着整个东西方文明。

直到今天,他们的教育思想仍然渗透在我们的教育理论中,并指导着我们的教育实践。

孔子与苏格拉底相隔近一个世纪,由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互不相同,个人生活经历也不尽一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互有短长,但同时他们的教育思想更存在着相似之处。

下面通过这学期所学到的关于这两位教育家的知识,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

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

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改革,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这也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这种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教育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事实表明,他的弟子也都是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但是虽然门下弟子出身复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明了教育家胸怀的宽大以及教育艺术的高明和善化。

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都实施“有教无类”,但是苏格拉底不同的地方是,他不收取学费,甚至报酬,和孔子比起来,苏格拉底似乎更胜一筹。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观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观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观(一)教育的对象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这充分体现了孔子教学对象的广泛性。

苏格拉底也同样,他的学生处在各个领域,无论是老年人、年轻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都有涉及,同样也是有教无类。

他迫切地希望通过教育来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丰富他们的知识,从而拯救这个城邦。

(二)教育的方法不仅二者教育对象均十分广泛,二人教育的方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认为学生学习要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知新,并且学思结合、不耻下问。

他还提倡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老师点拨的方式而让学生自己悟出更多的道理。

苏格拉底更是创立了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他称之为‚助产术,也被他称为‚辩证法,即借助他的帮助,由对方自己来生产出自己的思想。

一般分为四个环节:反讥、归纳、诱导和定义。

大概的意思是‚通过反问来揭露对方谈话中的矛盾或漏洞,然后一步步地将其引向普遍的、确定的、真实的知识。

他们二人的教育方法都侧重于让学生有自己真正的思考,而不是一味地机械地接受。

只是苏格拉底是一反前人在自然哲学上的研究,而提出要关注、研究人本身;孔子则是极力倡导学生学习古代先贤、学习经典文章。

(三)述而不作作为两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却不约而同地主动放弃了通过自己著作来教育后代的机会,他们都秉承了一种‚述而不作思想。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即使是《论语》,也是他的弟子撰写的。

苏格拉底同样是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对于他的思想,我们只能从他的弟子柏拉图和克赛诺封的著作中获得。

为什么他们都不愿意用自己的言语留给后人些什么呢?这是一个谜,一个神秘美丽的谜,或许只有多了这一点缺憾才完美吧。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比较

他强调通过对话和问答的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真理, 而非单纯地传授知识。
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在 的智慧和美德,教育者的任务 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 走向正确的方向。
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采用对话和问答的方式 进行教学,通过不断提问和追问,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发现真
理。
他通常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 验出发,通过类比和比喻等方式,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思想。
苏格拉底的教学风格是平等和自 由,他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和疑问,与他在课堂上进行平等
的交流和讨论。
03
孔子教学思想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 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至圣先师”,其 思想对中国及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较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教学思想,有助于深入理解 东西方教育传统的异同,为现代教育提供启示。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分析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思想的异同,探讨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
意义
通过比较东西方教育思想的源头,为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 借鉴和启示,促进东西方教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02
苏格拉底教学思想
苏格拉底简介
02
01
03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西 方哲学之父。
他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家庭,通过自学成为一位卓越 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苏格拉底的思想和教诲对西方哲学、文化和教育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教学理念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 养美德和智慧,使人成为有德 行和智慧的人。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注重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 方法。未来研究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探讨如何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 需求,提高教育质量。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学思想比较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学思想比较

一、描述

(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 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是要引 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 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 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 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 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 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 得出正确的结论。
值得思考的现象

“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命题。他 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说,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 破时期。在这个时期,世界各民族都出现了伟大 的精神导师,成为世界各大文明的标志。比方说, 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 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则 有孔子等等。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 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所以雅斯 贝尔斯把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
关于教育的作用: 对国家和社会:“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 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对个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 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一、描述
Βιβλιοθήκη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 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 精 神追求道。 但孔子一生不得志,就把志道、弘道的希望完全 寄托在弟子身上。 子夏曰:“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 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而优则仕 ” 包容 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 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 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 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

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对比分析

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对比分析

撷英篇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心理发展需求、认知水平,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促使学生自我思考,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

启发式教学的源头可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伟大教育家孔子和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他们开创了东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先河。

在新课程改革引领教育创新的大背景下,比较分析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我们更加有效地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在孔子长期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他开创了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即是今天我们所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这样说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学生想要掌握新知识,老师应该先让这个学生自己经过缜密的思考,如果思考后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并且心中愤懑时,这时候老师再去引导他,这样习得的知识才能牢固。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提出了产婆术启发式教学理论。

产婆术,这种方法主要是在教学中,苏格拉底从人人皆知的简单事物或浅显的道理开始,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佯装自己一无所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用反诘的方式,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从而引发积极思索,然后再辅之以各种有关事例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学生一步步接近正确的结论[1]。

苏格拉底比喻说这就像助产婆一样把婴儿从母亲的肚子里顺利接生出来,他把这种方法命名为产婆术。

一、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相同点1.两者产生的社会背景相似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此时的社会正处于变革时期,在这种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们需要掌握各类新的知识来适应社会的变化。

孔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出了他的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城邦发展的顶峰时期,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促使文化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潮,苏格拉底正是出现在这样一个新生思想涌现的时代。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比较

4、孔子的“启发式”和苏氏的“产婆术”教 学,都采用了问答法,反映了东西方古代施 教乃至教学的一般趋向和共同规律。 5、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与弟子的对话教学中都 没有讽刺打击学生,而是采取平等、激励的 态度,体现出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思想。
(一)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的不同之处: 1、“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的适用范围 不同。 2、教学活动中所确立的主体不同。 3、对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看法不同。 4、在教学中采用的对话方式不同。 5、孔子的“启发式”和苏氏的“产婆术”, 显示出东西方自古以来文化教育发展的历 史进程中所透露出来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 式与文化价值趋向。
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不 仅在哲学上很有造诣,在教育方面也有许 多独到的见解。特别是他创立的苏格拉底 教学法,至今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 活动,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和有效的教学 方法。
苏格拉底教学时,总喜欢不断地向学生 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他提出的问题 得不到学生的正确回答时,他并不急于去 纠正其中的错误,而是针对这些错误提出 许多反问,使原有的错误变得更加突出, 把学生的思维导入“困惑”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原以为是正确、完善 的东西,被证明是错误的或漏洞百出的东 西。这就使他们原来的观念完全瓦解。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比较
vs
一、孔子的启发式接受学习
孔子,为春秋末期鲁国人。被誉 为“万师之表”。 孔子的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 学 • 习 • 思 • 行
学习,首先指读书、“学文”,也指“多 闻”,“多见”,“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这也是孔子所说的治学的第一境界 。

中西“启发式教学”的较量——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思想比较

中西“启发式教学”的较量——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思想比较

中西“启发式教学”的较量——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思想比较摘要: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思想有着很大的联系,通过对两者的教学思想进行简要阐述和对比分析,发现其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强调启发式教学,即通过提问与对话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

然而,他们在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上还是有些不同的。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对现代教育有很多启示,包括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强调学生和老师间的互动交流、以及强调实践等方面。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似乎都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教育实践研究者总是会去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追溯源泉,而教育理论研究者除此之外还会去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中去找寻真理。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教学方式都强调启发式教学,且都喜欢用谈话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对当下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启示,然二者的具体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接下来我们就二者的观点作进一步的分析与比较。

一、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比较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是古代著名的教学方法,它们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差异。

(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产婆术”相似之处1.两种教学都反对直接填鸭式灌输地教学方式,主张启发式教学孔子和苏格拉底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启发学生思维。

他们都认为,知识的获取应该是自主的、发现性的,而不是简单地灌输,学生应该通过自发性的探究和发现,来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

他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加注重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发现。

他们通过点拨或引导的方式,促进学生自发性的去思考,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接受和记忆。

孔子_启发式教学_与苏格拉底_产婆术_的比较

孔子_启发式教学_与苏格拉底_产婆术_的比较

形的一个角,而他不能推知其他三个角,就不要重 复教他们。 [1]
孔子认为人的知识不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通 过后天习得的。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 者也。 ”(《论语·述而》)人要先通过学习累积一定的 知识,才能进行思考,如果思考得不出任何结果,那 就要进行学习了。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同时,孔子非常 重视学思并重,既强调学习,更强调思考。 他的那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放 到今天的教学中仍然适用。
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两端而竭焉。” 他在教学中先自称 “无知”, 再和学生共同探究问 题。 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可见孔子把教师和 学生摆在同一平台, 承认师生间是相互启发的,提 倡教学相长,确立了一种平等的师生观。 在这种关 系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这减少了学生对教 师的畏惧感,使学生得到尊重,有利于学生建立自 信心,这与后来韩愈所提出的“师不必贤于弟子,弟 子不必不如师”是一样的。
一、 孔子“启发式教学”与苏格拉底“产婆术”的 解读
(一) 孔子及其“启发式教学”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立儒 家学派,总结出大量的教育教学经验,对今天的教 育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他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 创立启发教学的人。 “启发”一词源于其著名论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 ”(《论语·述而》)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学时,不到 学生冥思苦想但仍不能理解时, 不要去开导他;不 到他想说但又说不出时,不要去启发他。 告诉他方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现在更加倡导启 发式教育。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大教育 家孔子就已经运用了“启发式教学”,而在同一时期, 西方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提出“产婆术”,两者都是 通过师生之间的问答来实施教学的。 由于当时生产 力低下,书写工具和印刷工具都不发达,教师无法像 现在一样采用大班制用统一教材为学生传授知识, 只能通过口耳相传来进行教学, 所以师生问答就成 了当时实施教学的主要方式,而其中又以孔子的“启 发 式 教 学 ”, 以 及 苏 格 拉 底 的 “ 产 婆 术 ” 最 具 代 表 意 义。这两者反映了古代教学的一般趋势,具有相同之 处,但由于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又大相径庭。

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对比分析共4页文档

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对比分析共4页文档

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对比分析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心理发展需求、认知水平,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促使学生自我思考,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

启发式教学的源头可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伟大教育家孔子和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他们开创了东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先河。

在新课程改革引领教育创新的大背景下,比较分析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我们更加有效地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在孔子长期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他开创了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即是今天我所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这样说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学生想要掌握新知识,老师应该先让这个学生自己经过缜密的思考,如果思考后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并且心中愤懑时,这时候老师再去引导他,这样习得的知识才能牢固。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提出了产婆术启发式教学理论。

产婆术,这种方法主要是在教学中,苏格拉底从人人皆知的简单事物或浅显的道理开始,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佯装自己一无所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用反诘的方式,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从而引发积极思索,然后再辅之以各种有关事例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学生一步步接近正确的结论[1]。

苏格拉底比喻说这就像助产婆一样把婴儿从母亲的肚子里顺利接生出来,他把这种方法命名为产婆术。

一、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相同点1.两者产生的社会背景相似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此时的社会正处于变革时期,在这种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们需要掌握各类新的知识来适应社会的变化。

孔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出了他的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城邦发展的顶峰时期,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促使文化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潮,苏格拉底正是出现在这样一个新生思想涌现的时代。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体系之比较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体系之比较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体系之比较摘要:一个是中国的圣者,一个是西方的智者,孔子和苏格拉底均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东西方文化教育的走向。

虽然他们拥有很多相似的教育思想却有着更多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认识,分析和比较这两位伟大教育家的教育体系,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教育体系;比较中图分类号:i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94-02一、前言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和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博学多识、思想深邃的学者。

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在全世界都享有崇高的地位,影响着整个东西方文明。

直到今天,他们的教育思想仍然渗透在我们的教育理论中,指导着我们的教育实践。

孔子与苏格拉底在不同时代,不过社会下提出的如“有教无类”,“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等教育理论都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由于两人相隔近一个世纪,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互不相同,个人生活经历也不尽一致,他们的教育方法各具特色,特别是在教学方式和教师地位这两点上。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两位伟大教育家教育体系的异同,更深入地了解东西方教育的共性和差异,并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以推动当今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相同的教育思想在孔子以前的中国,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学习文化知识是官府及其子弟的特权。

到了春秋时期,文化下移,下层平民希望获得受教育的权利。

孔子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三十岁时便开始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办学方针。

意为无论地域,无论民族,无论等级,只要是乐于接受教诲的人,孔子都积极地教育他。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其他有关的史料记载的几十个学生,据考证,有贵族家庭出身的南宫敬叔、贫贱家庭出身的子路、颜渊和商人出身的子贡等。

其中贫贱出身的占大多数,这是“有教无类”的一个重要方面。

苏格拉底问答法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区别与联系

苏格拉底问答法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区别与联系

苏格拉底问答法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区别与联系一、苏格拉底问答法1.1 苏格拉底问答法的起源和基本原理苏格拉底问答法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是通过对话和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真理。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并不是通过灌输和传授而来,而是通过自我发现和思考得到的。

他倡导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辩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推敲和探求真理,从而达到认识和学习的目的。

1.2 苏格拉底问答法的特点和作用苏格拉底问答法的特点是强调启发性、引导性和对话性,通过一系列有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辩论,促使他们在互动中逐步发现和建构知识。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参与、深刻思考,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孔子启发式教学法2.1 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来源和基本原理孔子启发式教学法是根据我国古代儒家思想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是通过启发式教学来引导学生学习。

孔子认为,教学应该遵循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注重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思考中建构知识、培养品质和形成道德。

2.2 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特点和作用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特点是重视启发性、人文性和价值导向,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品德,使学生在教学中得到全面发展。

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尊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情感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苏格拉底问答法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区别与联系3.1 区别苏格拉底问答法更注重对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倡导通过辩论和讨论来发现真理;而孔子启发式教学法更注重对品德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倡导通过启发式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和情感。

3.2 联系苏格拉底问答法和孔子启发式教学法都强调启发性教学,都强调对学生思维和品德的培养,都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它们都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都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现代教学实践中,可以融合这两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PPT精选文档

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PPT精选文档
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 不要学很多。 ------ 洛 克 2
第三部分:中庸与精神助产术—道德教育的方法原则
中庸是孔子求仁的方法原则,而精神助产术即”问难法”,又 称”苏格拉底法”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的方法原则. 中文摘要: 孔子与苏格拉底是早期人类思想史中的重要人物,他们都有 着深刻而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和 社会背景下,二者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与方法也迥然相异,但二 者道德教育的现实和理论起点却又有诸多相似点.比较、反思孔 子与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异同,对于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 传统,批判性地吸收西方道德教育中的积极因素,推进当前我国 的道德教育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孔子 苏格拉底 道德教育
学到很多东西Βιβλιοθήκη 诀窍,就是一下子 不要学很多。 ------ 洛 克 3
二 从中文摘要及写作技巧方面看英文摘要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onfucius’ Thought of Education in Ethics and That of Socrates Abstract: Both Confucius and Socrates were important figures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ancient times ① .They both produced some profound and rich thought of education in ethics and had many similarities in their theory and practice, although they lived in different cultural and social situations and held different values ,methods and rules. ② It will be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us to understan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by comparing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critically assimilating the positive factors in the west so a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 in ethics in China. ③ Key words : Confucius Socrates education in ethics 4 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

苏格拉底与孔子之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之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之比较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夕阳历史。

”一个是代表古希腊文化中的思想家,开创哲学研究新方向的跨时代;一个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影响华夏儿女几千年。

古希腊文化与华夏文化中,一个在西方,对夕阳历史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在东方对华夏文明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两人又太多的相似,带式他们更多展现出来的是内在实质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实在相似之处中的不同之处,也反映出来的是古希腊文化与华夏文化背景和结构的不同,此处浅略地做以比较分析.一、苏格拉底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比较当我们把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二者有两个主要的共同特点。

其一是历史背景,大致相同,尽管当时的中国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而雅典则处于奴隶制民主时代,但二者都有政治民主,学术空气活跃,百家的争鸣的气氛。

因此,虽然当时的中国和雅典,因地理隔绝,互不联系,但二人还是先后独立地提出和运用启发示教学。

其二是,二者的最核心部分是相同的,那就是都从不同的角度向顺申购,启发学生积极的,独立地思考问题,主要地学习,获取知识.他们不同之处。

其一,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强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也强调教师要传授知识,学生要学习知。

他的名言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同则殆。

”而苏格拉底在这个问题上不同于孔子,只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这是对的,而忽略了或者说以此知识的传授则是不对的,片面的,可见在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思想比苏格拉底要高超得多。

其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只是限于一味地提问题,回答问题这一种方式,未免显得单调。

孔子的启发示教学,除了启发性提问外,还辅以浅近的例子,说明深刻的哲理的方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叩两端”的方式这也要比苏格拉底全面一些,从这方面来看,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比苏格拉底的要略高一筹.二、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成人艺术比较苏格拉底最具审美意味的是“苏格拉底式的讽刺",苏格拉底式的讽刺是与现代所谓讽刺不同。

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智慧

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智慧

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智慧由于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不同文化背景和相似时代背景,二者的教育思想既有相近之处,又有明显差异。

在教育目的和教育、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教育对象选择上二者都有相似之处,但在教育内容上则有比较大的差异,在教学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一)教育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较为明确,是培养志道弘道、志仁的志士和君子。

孔子提出了“志于道”,在《论语》中多次提到“道”,这也暗含了他所希望培养出的理想人格就应该把人生的根本目标定位在“道”上。

《论语·子张》:“子夏曰:‘学而优则仕。

’”知识学好了就可以去从政为官,治国理政。

当然,能去从政的人才必然是需要德才兼备的,这就需要通过教育这一方式来实现。

在对于人才培养这一方面,孔子提出了他所要培养的志士的标准是:“行己有耻,始于国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将个人价值与社会紧密相连,自己通过学习获得良好的知识技能、优秀的品格修养以后,就要出去为这个社会做事,忠于自己的使命。

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出有德有才的志士君子,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则是旨在培养治国人才。

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苏格拉底曾说:“真正为正义而困斗的人,要想苟全性命于须臾,除非在野不可。

”可见,苏格拉底认为人要积极地参与政治。

由于当时社会民主制度的混乱,苏格拉底希望具有丰厚知识和治国才能的人才来担任城邦领导人。

他在回答智者安提丰的问题时曾说道:“我若想要影响政治,那么是我一个人参与政治的力量强大一些呢,还是我所培养的人都参与政事的影响大些呢?”苏格拉底认为和自己身体力行参与政治相比,培养出从政人才更为重要。

由此可见,他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出积极从政的治国之才。

所以,通过分析比较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基本一致,都是主张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进而服务社会,为国效力。

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较强,参与政治的意识也较为明确。

(二)教育内容孔子的教育内容一是教授文化知识,《论语·述而》里记录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体系之比较摘要:一个是中国的圣者,一个是西方的智者,孔子和苏格拉底均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东西方文化教育的走向。

虽然他们拥有很多相似的教育思想却有着更多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认识,分析和比较这两位伟大教育家的教育体系,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教育体系;比较
中图分类号:i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94-02
一、前言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和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博学多识、思想深邃的学者。

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在全世界都享有崇高的地位,影响着整个东西方文明。

直到今天,他们的教育思想仍然渗透在我们的教育理论中,指导着我们的教育实践。

孔子与苏格拉底在不同时代,不过社会下提出的如“有教无类”,“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等教育理论都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由于两人相隔近一个世纪,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互不相同,个人生活经历也不尽一致,他们的教育方法各具特色,特别是在教学方式和教师地位这两点上。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两位伟大教育家教育体系的异同,更深入地了解东西方教育的共性和差异,并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以推动当今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相同的教育思想
在孔子以前的中国,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学习文化知识是官府及其子弟的特权。

到了春秋时期,文化下移,下层平民希望获得受教育的权利。

孔子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三十岁时便开始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办学方针。

意为无论地域,无论民族,无论等级,只要是乐于接受教诲的人,孔子都积极地教育他。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其他有关的史料记载的几十个学生,据考证,有贵族家庭出身的南宫敬叔、贫贱家庭出身的子路、颜渊和商人出身的子贡等。

其中贫贱出身的占大多数,这是“有教无类”的一个重要方面。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是教育对象上的一次革命,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也为华夏民族的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各族间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后来,孔子周游列国14年,行踪不定,此时,他的私学没有固定的校舍,弟子们追随他,辗转游动,形成了仅有学校之实的游动式教学社团。

因此,孔子施教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故教无定所,教无定时,教无定规。

孔子的学生来自各诸侯国,其中有富豪子弟,但大多数为微贱之士,凡有求学之志者,只要“洁己以进”,孔子就一视同仁,不拘一格,兼收并纳。

孔子的谈话式教学十分重视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注重点拨时机。

孔子认为“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引导学生而不牵着鼻子走,鼓励学生而不强迫他们,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把答案点破,让他们自己悟出。

正是因为孔子的这些思想,所以在孔子的三千弟
子中,成名者就有七十二人。

古代希腊的学校大约出现在公元前七世纪前后,比中国晚了至少1000多年。

在苏格拉底时代,初等教育是体操和音乐学校,初等学校以上是纯军事操练性质的体育馆。

苏格拉底是第一个从雅典人中出身的教育家,是一位不收酬金义务教育家。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7卷第521页载:“他认为政治学的任务就是‘关心所有同一城邦人民的灵魂,使他们达到尽可能的完善。

’”色诺芬回忆说:“他接待了许多希望听他讲学的人,其中有本国公众,也有外国人,但他从来没有因为讲学而向任何人索取过报酬,而是以其丰富的学识,毫不吝惜地向所有的人施教(吴永泉,1984)。

”当时的希腊没有多少文化典籍,学习者无书可读,无典可依,只能通过聆听演讲、辩论以获取知识。

巧的是,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也是教无定所,教无定规。

公共场所、市场、店铺、私宅、餐桌都是他进行教育活动的地点,或作公开演讲,或个别交谈,或进行辩论。

色诺芬记述道:“苏格拉底经常出现在公共场所,他在早晨总往那里去散步并进行体育锻炼;当市场上人多起来的时候,总可以看到他在那里;他常作演讲,凡喜欢的人都可自由地听(吴永泉,1984)”。

苏格拉底的门徒中有富豪子弟、贫寒之士、手工业者。

他自称:“我愿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和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余灵灵、罗林平,1988)”。

苏格拉底一生桃李满天下,产生了很多历史上有影响力的哲人、大师,如影响深远的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著名的修辞学家、教育家伊索克
拉底,墨加拉学派创始人欧几里德,犬儒学派创始人安提西尼,杰出的历史学家色诺芬,昔勒尼学派创始人阿里斯提普等等。

孔子和苏格拉底相似的教育理论的历史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的价值,它不仅扩大了文化知识的传播面、推动了文化的发展,而且为东西方文化发展中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准备了条件,使教育的社会功能发生重大变化。

三、不同的教学认识
苏格拉底在与弟子进行谈话中,往往从对方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开始,进行反讽、暗示等进而求得结论。

他通过独特而辛辣的讽刺式诘问等方法,使对方觉悟到自身观点的矛盾,激发对方追求真理的热忱,唤起“求知的强烈欲望”。

他在谈话中注重学生理性认识的深入,人格品质的完善,谈话的内容大都与正义、善德、虚伪等有关。

而孔子更注重追求一种宽松、自由的谈话环境,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不加以限制,当曾皙感到犹豫时,孔子鼓励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所以其思维过程是一种发散性的。

孔子的为师之道认为师者是在学生因而不得之时予之所求,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圣者。

学生以获取师者的知识为求学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师为贤、师为圣,故应敬之、尊之。

这对营造中华尊师敬贤的伦理文化特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的为师之道,更多地表现在他的“助产
术”观点之中,他的母亲是个接生婆,他由母亲的职业受到启发,认为为师的职业与接生婆的职业具有同质性,因而倡导“助产术”的理念。

苏格拉底提问的方式,通过讨论实现对事物的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渐深入,最后得出认识,生下自己孕育的真理的儿子。

如此而形成的观点,非为外在强加于学生的,而是由对手、学生自己思辨而形成的,固而从为师的方面而言,少了盛气凌人的意象,从而使对手、学生在追求知识、寻求真理的过程中形成自觉主动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其探索精神。

与之相比,孔子的“教师权威”对于发掘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形成主动、自觉的探索精神是有阻碍的,并易于形成盲目的个人崇拜心理。

而苏格拉底的观点则与现今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不谋而合。

四、结语
孔子和苏格拉底两位伟大的教育家根据各自不同的教育认识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体系,用自己的方式推动了人类的发展。

研究两位教育家的的教育体系在重视教育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给我们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诸多的借鉴。

希望我们能更好地弘扬东西文化的相同之处,借鉴、吸纳东西方不同的营养,以利现代教育的持续发展,促进全人类建立一个美好协调的大家庭。

参考文献:
[1]色诺芬著,吴永泉译.回忆苏格拉底[m].商务印书馆,1984,(9).
[2]柏拉图著,余灵灵,罗林平译.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柏
拉图对话集[m].三联书店,1988,(3).
[3]匡亚明.孔子评传[m].齐鲁书社,1985.
[4]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商务印书馆,1983.
[5]马振铎.孔子的哲学思想——仁·人道[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