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糖尿病理解与认识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对糖尿病的理解与认识
【关键词】中医;糖尿病;认识
【中图分类号】r 2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302- 0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可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早在《内经》一书中,就有本病的记载。
根据其多饮善渴的表现特点,《内经》最早将本病称之为“消渴”,并有“消瘅”、“肺消”、“鬲消”等名称。
其病因则认为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有关。
如《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指出了五脏虚弱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素问.奇病论》说:“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此肥美之所发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逆,转为消渴。
“在≤灵枢.五变≥篇则说:“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指出本病与饮食肥甘,情志失调有关。
在病机方面则指出与肺消胃热有关。
如≤素问.阴阳别论≥指出“二阳结谓之消”。
≤灵枢.师转≥篇说:“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
而在≤素问.气厥论≥则说:“肺消者,饮一溲二”,“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
由此可见,在数千年以前,中医对本病就已有一定的认识。
≤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对本病研究又有发展。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认为胃热肾消是本病的
主要机制。
唐代王涛在≤古今录验≥书中记载:“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甘者,皆是消渴病也”已明确指出消渴病的特点是尿甜。
宋代以后,对本病记述更为全面,多从三消分证。
宋人王怀隐等明确提出“三消”一词。
将消渴分为“消渴”、“消中”、“消肾”三组症状,开三消分证的先河。
从此以后,多数医家根据“三消”症状偏重不同,而分上、中、下三消。
至今对糖尿病的治疗仍有指导意义。
对糖尿病并发症的认识,古人记载也颇为详细,如≤圣济总录.消渴门≥指出:“消渴者……久不治则经络壅涩,留于肌肉,变为痈疽。
”≤河间六书.宣明论方.消渴总论≥篇说: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廯、痤疿之类”,说明古代医家对消渴病兼证,早已有较深刻的认识。
在治疗方面,除有系统的药物疗法之外,又有饮食、体育疗法的记载。
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一书中就强调饮食疗法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性。
指出:“治之愈否,属有病者,若能如方节慎,旬日而廖,不自爱惜,死不旋踵……其所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总有金丹也不可救”。
唐代王涛在≤外台秘要≥中也指出:“消渴病人不欲饱食便卧,终日久坐……人欲小劳,但莫久劳疲极,也不能强所不能堪耳。
”应“食毕即步行,稍畅而坐。
”这些均已说明,古代医家已经注意到运动来治疗糖尿病。
随着历代医家对糖尿病的不断研究,不断修正与补充,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辩证和治疗,都有深刻的描述和系统的论述。
基本与现代医学的论述和认识相一致、相符合。
大致归纳如下:
1 发病原因:关于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历代医家已有许多论述。
结合近年来中医学对糖尿病的深入研究,病因主要归纳为先天禀赋不足,脏脆阴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过服温燥药物等。
1.1 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
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尤其是肾脏素虚,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因五脏主藏精,精为人生之本,肾又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若禀赋不足,五脏虚弱,则精气不足,气血虚弱,肾也无精可藏,复因调摄失宜,终致精亏阴竭而发为本病。
正如≤医贯.消渴论≥也指出:“人之水火得其平,气血得其养,何消之有?”强调了机体虚弱与消渴的关系。
1.2 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即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及辛辣刺激食物易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蓄,化燥耗津,发为消渴。
≤千金方≥记载:“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者。
”≤景岳全书≥也指出:“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高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而贫贱者少也。
”以上皆说明饮食不节与本病的关系。
1.3 情志失调,五脏过极化火伤津:长期精神刺激,导致情志失调,气机郁结,郁而化火,消烁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
情志过极,如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用心太过等,也可导致心火内炽,郁热伤
津而产生消渴。
≤儒门事亲.刘河间三消论≥所说:“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而燥热郁盛之所成也。
”≤临证指南医案.三消≥则指出:“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痛。
”以上论述皆说明五脏过极,郁热伤津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1.4 劳欲过度,房室不节:房室不节,劳欲过度,伤肾耗阴,阴津不足,虚火内生,阴虚火旺。
“火因水竭而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虚火上蒸肺胃、灼伤肾阴而发为消渴。
≤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说:“房室无度,致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
”。
以上均说明房室不节与本病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
1.5 过服温燥药物,伤阴致渴:经常服用壮阳矿物药物或植物药,久而致燥热伤阴而成消渴。
2 发病机制:
2.1 阴虚燥热说:阴虚燥热是导致消渴发生的重要病机,而滋阴清热一直是指导糖尿病中医辨证治疗的重要原则。
中医学历来强调阴虚燥热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燥热阴伤,即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机体燥热内盛,耗伤阴液,阴津亏耗,发为消渴。
其基本病理是阴津亏耗,燥热偏盛,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相互因果。
燥热伤肺,气化不行,致使津液枯涸,出现多饮而渴不止,发为上消。
胃火炽盛,二阳结热,或阴虚燥热蓄结,火盛则谷消,消谷则善饥,出现多食善饥,大便秘结,发为中消。
燥热灼伤肾阴,肾
燥津亏,固摄无权,开合失司,出现尿量频多,发为下消。
三者之中,相互影响。
如肺燥阴虚,津液失于敷布,则胃失濡润,肾乏滋源。
胃热偏盛,则可灼伤肺津,耗损肾阴;肾燥阴伤,阴虚火旺,也可上炎肺胃。
终致肺燥、胃热、肾虚同时存在,多饮、多食、多尿相互并见。
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指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枯热淫而已。
”明确指出本病的病机特点阴虚热淫。
2.2 瘀血致渴说:如≤内径.灵枢五变≥篇说:“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髋皮充饥,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指出气滞血瘀化热,伤津耗阴可致消渴。
此外,由于阴虚内热,易伤津灼血。
血受热灼,易于壅塞,从而形成血瘀;也易伤津耗气,气阴两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脉涩滞,形成血瘀。
血瘀一旦形成,即可做为新的致病因子引起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或加重。
一方面,血气瘀阻,瘀久化热,使阴血燥热,耗伤气阴;另一方面,血瘀气滞又可影响水津的输布和吸收,使机体气阴两虚、津液不足,发为消渴。
2.3 肝郁气滞说:糖尿病的发病除与肺、胃、肾三脏失调有关外,与肝也有密切关系。
肝主疏泄,为厥阴之脏,以血为体,以气为用。
五脏皆有气,肺气之宣肃,心气之运血,脾气之散精,肾气之封藏,均各司其职。
惟肝主疏泄,主调畅气机,为一身气机之枢纽,涉及体内各组织的生理活动,调节控制整个机体新陈代谢的动态变化。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性喜调达而恶抑郁。
肝之疏泄正常,则气
机调畅。
若情志所伤或大怒伤肝,气机不畅,郁而化火,则可使肺胃肾等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导致消渴病。
肝于肺经脉相连,其经脉贯膈属肺。
肝气郁结,易从火化,火性炎上,上灼于肺,肺阴耗伤,津液干枯,肺失治节,津液不能敷布,故多饮而渴不止。
忧思愤怒,或抑郁不舒,肝气郁结,化火犯胃,肆虐中宫,胃阴被灼,胃热炽盛,故消谷善饥。
肝肾同源,肝气不调,肝郁化火,必损肾阴,肾阴被耗,下焦虚衰,肾气摄纳不固,约束无权,故尿多而甜。
可见糖尿病的主症发生都与肝密切相关。
2.4 脾虚致消说:纵观中医学对糖尿病的研究,病机上多以阴虚燥热立论,研究脏腑重在肺燥、胃热、肾虚。
多遵循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三消分治原则,而以滋阴清热为主要治法。
但有相多一部分患者其燥热之象常不明显,“三多一少”症状也不典型,多表现为倦怠乏力、肢体酸软、形体消瘦等脾虚气弱的症状。
因而认为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除与肺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外,与脾也有密切联系。
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精气、津液等精微物质,皆由脾所提供,由脾的运化所产生。
脾主运化,具有主管消化饮食和运输水谷精微的功能。
若脾失健运,升清失职,精微物质不能输布于全身,饮食虽多,但不能为人体所用,仍可导致机体精气、津液的匮乏,致生燥热。
糖尿病正是一种由于精微利用障碍而表现为气虚津亏而燥的病变。
总之,糖尿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多种环节、长期作用的结果。
诸如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失调等,这些病因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脾,使脾失健运,而致产生糖尿病的多种症状。
参考文献:
[1] 中医内科学,消渴,第322- 323.
[2] 聂绍通,《内经》中消渴病机的归类简析,中外妇儿健康. 2011,19(8):314 .
[3] 杨永华,等.益气养阴法治疗ii型糖尿病30例.山西中医,1997;13(6):18.
[4] 江映红,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30例分析.中国医药学报,2000;1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