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后期门阀制度的衰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北朝后期门阀制度的衰落
南北朝后期是门阀制度的衰落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自南北朝后期起,门阀制度走向衰落。最主要标志便是:士族在官吏选拔与任用上所享有的特权逐渐削弱,寒人或庶人比重在各级政权之品官中进一步增加。其结果首先是官吏铨选上的士庶界限难以坚持,长期存在的清浊之分逐渐淡化以至消失。随后,门品失去了意义,至隋,九品中正制亦被废除。最后,在唐代,由原来士族演变而成的郡望、氏族,特别是一些旧有的高门,社会地位虽高,选官特权和免役特权则已丧失,剩下在婚姻上的高自标置,与人际关系上对非旧有高门、士族的歧视,因为已失去经济和政治基础,成为无本之未,延续至唐末,终于在社会上基本消失。门阀制度也就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下面对以上观点略加申述。
南朝后期在南朝后期,如前所述,梁武帝在位期间信用一批原来的低级士族进入秘书咨询机构,以至宰相机构。梁武帝的主要着眼点在于这批低级士族儒学修养、文化素质和统治经验已经或正在超过原来的高级士族,必须越来越多地依靠他们巩固统治。因此,他虽然没有象宋、齐君主那样信用寒人掌机要,但其政策精神从一开始可以说就在鼓励寒微士人和寒人提高儒学修养、文化素质,并把达到标准的吸收入各级政权。试看下例。
《隋书·百官志上》:天监四年,梁武帝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开馆招生。"旧国子学生,限以贵贱,帝欲招来后进,五馆生皆引寒门俊才,不限人数"。《梁书·武帝纪》天监八年诏:凡五馆生,"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
这里有两层意思。
第一,五馆生皆引"寒门俊才",主要当指招纳寒微士人子弟。按西晋国子学生只收官品五品以上子弟。至南齐,已经下降到官品六、七品的子弟。据《南齐书·礼志上》,齐高帝时规定入国子学的资格,自"王公已下",最低包括太子舍人、领军与护军诸府的司马和咨议参军等官(均七品)子弟。如今梁武帝将这一"限以贵贱"的条件再降低,则"寒门俊才"自一般当属门地不登二品,即门地三品以下的寒微士人子弟。不过从"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句推测,似乎寒人子弟也可入学。按"寒品后门",自指寒微士人子弟①,与"寒门俊才"涵义相近。而"牛监羊
肆"则不同。它与"寒品后门"并举,疑是当时熟语。《周礼·夏官小子》"掌祭祀羞羊肆、羊肴、肉豆"。对此"羊肆",前郑、后郑训诂有异,我们可以不管,总之与陈奉羊牲进行祭祀有关。梁武帝之"羊肆"当指掌管这类事物之官吏。又《唐六典》卷十七、《通典·职官七》均记魏晋以下太仆属官有掌管马牛羊畜牧之事者,叫① 《梁书·武帝纪上》齐代"甲族以二十登仕,后门以过立试吏"。"后门"虽比不上甲族,但毕竟三十岁起便可出仕,与庶人服徭役不同。又"寒品",也是在中正官那里有"品","寒",当指门地三品以下,而庶人、寒人、役门是没有中正之"品"的。
"牧师令"、"牧监"。疑"牛监"与之类似。这一类"牛监"、"羊肆",南朝多用寒人。如掌陈奉牛羊等牺牲之事的廪牺令,齐梁用三品勋位,见《唐六典》卷十四。又如掌管皇帝车、马,地位应略高于"牛监"、"羊肆"的乘黄令,梁亦用三品勋位,见《唐六典》卷十七。由此可见,说"牛监羊肆"指一些由寒人充任的官吏(这里包括指他们的子弟),是很有可能的。
第二,重视并提倡儒术。这与梁武帝本人的儒学修养、文化素质有关,也是时代使然②。《梁书·武帝纪》天监四年诏"今九流常选,年未三十,不通一经,不得解褐。若才同甘(罗)、颜(渊),勿限年次"。此诏指的虽是由士人铨选的流内官,一般不涉及寒人,但强调官吏必须通经,将通经与"才"等同看待的精神,同样适用寒人。所以前引关于五馆生之诏也称:能通一经,便可由吏部量加叙录;并且不论出身寒人或寒微士人,全都"随才试吏"。后句的"才",与前句的通经,也是一致的。我们知道,在这以前,从东晋以来庶人、寒人只能靠吏干、武功谋取仕进。由于中正无品,察举无望①,通经读史对他们是无用的。因而少数寒人虽升高位,与士族比,不但制度上官分清浊,更重要的是,气质也有很大不同。而梁武帝的开五馆,却为寒人仕进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鼓励和推动他们钻研经学,提高文化素质,从而客观上为后来从气质上泯灭士族与寒人界限,为门阀制度的瓦解创造了条件。
在梁武帝新政策的影响下,私人讲学传经之风也逐渐发展。据《南史·儒林传》,梁陈两代计有伏挺、孙详等十余人,均为普及文化做出了贡献。寒人凭经学、史学、文章入仕为流内官者逐渐增多。《南史·儒林沈峻传》,"家世农夫,至峻好学。..遂博通五经,尤长三礼",由兼国子助教(流内二班)升兼五经博士(流内六班)为其一例②。这样,梁、陈之时寒人既继续凭借吏干、武功仕进,甚至升为高官显贵,与高门平起平坐,陈霸先以寒人夺取帝位,更开了南朝从未有过的先例(宋、齐、梁开国诸帝均出身低级士族)。同时,寒人又开始通过经史
学术跻身九流,逐渐向士族转化①。此外,还有一个新情况也必须看到。这就是由于自东晋以来官分清浊,清官声望越来越高,因而逐渐形成易代之际往往用清官,而不能再象东晋、刘宋那样用浊官奖励寒人的吏于和武功。如齐末梁初,就有不少"吏姓寒人"选为清官,甚至得到了黄门郎、散骑侍郎这样长期为高门垄断的极清之职,见《梁书·文学钟嵘传》。梁末陈初,也是"员外常侍,路上比肩;咨议参军,市中无数",两者也都是清美之官,见《陈书·徐陵传》。
② 东晋以后,玄风独振,士族高门放松儒家经典即古代统治经验之学习,使封建政务遭到不小损失。有鉴于此,南朝刘宋、萧齐先后兴国子学,尽管时置时废,但崇尚经学之影响却在扩大。梁武帝正是顺应潮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重视儒术的。
① 门阀制度鼎盛时期,被察举者一般得是士族,寒人是没有资格的。见唐长孺:《南北朝后期科学制度的萌芽》,载《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② 又参见《南史·儒林孔子祛传、文学吴均、周兴嗣传》。
① 在梁、陈,通过经史学术而取得流内官之寒人,疑继续充任一、两代,即可转化为士族,如"家世农夫"的沈峻,因通经致位流内官后,子沈文阿习父业亦位五经博士,遂成士族。时有王元规者,自恃士族,不愿与"郡土豪"联姻,认为不能"辄昏非类(寒人)",可是却"少从吴兴沈文阿受业(捐私馆)",是沈文阿已是士族之证。参见《南史·儒林传》。
所有这一些,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必然导致士庶界限走向模糊。《陈书·章华传》:"家世农夫","素无伐阅",可是至章华因为"好学",竟冲破了士庶天隔的界限,"与士君子游处,颇览经史,善属文",仕为流内官。《陈书·周迪、周敷传》:周迪"少居山谷,有膂力,能挽强弩,以弋猎为事",自是寒人。可是因为"勇冠众军",梁末动乱竟被"郡中豪族"推为领袖。当时同郡周敷也是豪族,"迪素无簿阀,恐失众心,倚敷族望(《资治通鉴》卷一六六作"族望高显"),深求交结。敷未能自固,事迪甚恭"。此事一方面反映门阀制度仍有一定影响,另一面从诸豪族推迪为主,周敷事迪甚恭,而迪原来官位并不高,也可看出,寒人只要有才干,凌驾士族,或与士族平起平坐的可能性,比东晋、宋、齐已进一步增加(假如周迪原已官居方面,权势甚重,而被豪族、士族推为主,情况就不足为奇)。
《隋书·百官志上》称"陈依梁制..其官唯论清浊,从浊官得微清,则胜子转(《通典·选举二》"转"作"迁")"。其实这是南朝共有现象。由于不少寒人通过各种渠道涌入士族行列,许多低级士族转化为高级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