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论文

合集下载

关于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关于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关于中国历史地理论文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历史地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范文一: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内容提要】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

由于中国拥有长期延续的文献记载,涉及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很广,包括多样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观,在中国发展历史地理学有举世无双的优势。

在气候和环境变迁长时段观察等方面,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

已在进行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项目,将使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本文还对历史地理研究如何为现实服务,如何提高研究水平发表了看法。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规律,是地理学的分支。

但由于历史地理的研究主要依靠历史文献,必须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为历史学所用,也被看作为历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学不仅具有历史地理学的共性,而且具有中国的个性。

这是由于这门学科在中国有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发展过程,也拥有举世无双的优越条件,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学术的进步和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

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于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距今也有二千多年了。

《禹贡》虽然是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却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而且由于其中的内容来源不一,并不排除一部分记载来自战国后期以前的时代,可以说,中国人注意并记录以往的地理现象,开始于战国以前。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既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当时代地理著作,也堪称中国第一篇历史地理专著,因为它所记述的对象并不限于西汉一朝,而是“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对见于历史典籍记载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订注释。

历史地理学论文

历史地理学论文

湖广填四川探究2014141492091 刘桐李引言——我来自四川乐山,听闻祖父辈的老人曾说过我们家族曾经不是四川人,而是在清朝时迁入四川的。

对此我略有一些兴趣,遂对这段历史有一探究竟的想法。

湖广填四川是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移民,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都在移民的行列之中。

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

明末清初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

1644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等入川,12月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大西”,定成都为“西京”。

四川成了四战之地: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地方豪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也有滥杀之嫌。

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

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戮。

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

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

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忧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表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他说:“我被皇上荣幸地任命为四川的最高地方官员,来到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地方一展宏图。

但现在当我站在满目疮痍的昔日天府,增赋无策,税款难征,使我感到局促不安、寝食俱废。

我等下官受皇上差遣,惟有精忠报国效忠朝廷。

经过几日思索,我觉得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除此似无别的良方上策。

”《明清史料·户部题本》。

张巡抚的这次上书直接导致了清政府决定进大规模移民。

但移民的人从哪里来呢?康熙皇帝听取有关部门的汇报后,正式颁布了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但是,光是有政令,没有好处和优惠的话,怎么会有人原理千里迢迢的来到四川呢?于是,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经济优惠政策顺治六年(1649)朝廷颁布《垦荒令》,顺治十四年(1657)户部颁布《垦荒劝惩则例》,明文规定奖励垦荒有功者,并把垦荒的多少与户口的增减作为对地方官的考核依据,康熙时进一步修改垦荒条例,规定了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招徕流民开垦荒地。

地史学-结课小论文-历史大地构造-地大

地史学-结课小论文-历史大地构造-地大

对历史大地构造主要学说的回顾与思考摘要自从19世纪中期槽台说创建以来,历史上各种关于历史大地构造的学说相继提出。

本文通过对槽台说、地洼说、断块说、地槽-地台多旋回构造学说等多种学说的概述,旨在大体上回顾历史大地构造的发展历史。

文章最后结合当前板块构造学说的最新发展情况,展望本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走向。

关键词历史大地构造发展历史板块构造学说展望一、槽台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槽台学说是Charles Schuchert根据Hall and Dana的地槽理论,结合北美地区的岩相古地理,提出地台概念后而逐步形成与发展1。

这一后来称为地槽的地区覆盖有大量厚层碎屑岩。

1841年,H. D. BOOERS 发现在阿帕拉契亚山东南部有碎屑岩物源区。

Hall于1859年提出这些沉积物聚集在大路边缘狭长的带状区域,随着巨厚沉积物的积累,随之褶皱成山。

Dana称其为地槽并由此发展出一套大陆增生的理论。

随着地质调查的深入,槽台说也在不断完善。

Schucher于1923年总结出槽台说基本观点:地台相对稳定,地槽是大陆的一部分,既不位于大洋边缘也不位于中间,地槽中的沉积物是陆源的并且多次抬升剥蚀和下降沉积。

槽台说最鲜明的特点是所研究的区域为大陆,并且强调地质现象源于地槽的垂直运动。

这一观点在包括北美和欧洲在内的很多地方得以证实2。

最近,有人也通过以蛇绿岩套为研究对象,将槽台说与大陆漂移说进行了对比3。

的确,槽台说的提出是有其背景的。

首先,19世纪末期,美国地质调查进入高潮,地质资料的积累逐渐增多。

其次,当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阶段,由于力学、电磁学、基础化学等学科的较快发展,科学家掌握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和描述方法,将这套方法论引入地质学无疑会加速学科的发展。

再次,当时科学界对于山系的形成缺少统一的认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未受重视,造山理论呼之欲出。

这些都无疑促进了板块学说的发展。

虽然后来证明此理论尚有值得商榷之处,但是无疑,它在传统历史大地构造学中依然有着重要地位,至今都在指导着我们去认识古地理面貌与古构造过程。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我国行政区划的沿革行政区划就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

一般说来,行政区划是以在不同区域内,为全面实现地方国家机构能顺利实现各种职能而建立的不同级别政权机构作为标志。

行政区划的层级与一个国家的中央地方关系模式、国土面积的大小、政府与公众的关系状况等因素有关。

而且充分考虑经济联系、地理条件、民族分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区差异、人口密度等客观因素,将全国的地域划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行政区划以国家或次级地方在特定的区域内建立一定形式、具有层次唯一性的政权机关为标志。

行政区划因不同的国家结构形式而不同。

所以,每一个时代的不同的行政区划都很有代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各个时代的特点,研究每个时期的行政区划,对了解我们国家很有帮助!我们国家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一路走来,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行政区划制度。

就让我们回到过去,探个究竟,看看我国的行政区划都经历了那些变革,有怎样的发展,最后形成现在的制度。

中国古代到现今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和现在的省、较大城市、县、乡并存的“四级行政区划制度”。

萌芽时期,在我国遥远的古代,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时期,为了能更好的进行统治,开始出现了初始的行政区划。

这个时期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国家。

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

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

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也不可能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的行政区划,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历史地理论文(共五篇)

历史地理论文(共五篇)

历史地理论文(共五篇)第一篇:历史地理论文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认识摘要:如果要对历史地理学下定义,那么蓝勇教授所著的《历史地理》(第二版)的导言的便明确了: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

但如果你要明确历史地理学科的属性的话,这个就比较混乱了。

简单的来说,学术界主要有四种观点。

其中对于历史地理学属于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的观点,其论据主要是:时空结合的理念和人地关系研究的切入点。

当然最终历史地理学是否成为独立的学科,还是取决于其研究成果等因素。

关键词: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独立综合学科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中国的历史地理学在历史沿革的基础上,学习西方的历史地理学理论与实践,通过史念海、谭其骧、侯仁之等大师学者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如今的规模。

在全国高校的历史系的教学中,有些将历史地理作为了专业必修课,有些是专业选修课;而在一些高校的地理系也开设了历史地理课程。

一、历史地理学科属性的几种观点长期以来,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学术界的争议都比较大,大概来说,主要有这样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在我国,由于在这一学科内以及其他从事该学科研究的学者大都来自历史学界,所以,从旧时代到20世纪60年代初都有些学者把它看做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在苏联这种观点持续到70年代。

苏联许多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学者也赞同这一看法,伦纳德盖尔克就直接说历史地理学是纯粹属于历史领域。

第二种观点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

这一理论的到了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侯仁之、陈桥驿、马正林等几位先生的认同,以及欧美国家大多历史地理学者的认同。

赫纳特在1927年指出:就其考察方式来说,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

而且就西方《历史地理学》杂志的作者结构来看,核心作者均为地理学作者,表明西方学术界对历史地理学科归属的认同。

第三种观点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也是边缘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中国历史地理结课论文关于“崖山之后再无中华”这句话的分析学号:********名:***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翻译首先,我先谈谈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理由有三:一是我酷爱中国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宋朝、明朝以及中国近代的历史,也读过很多这方面的书,诸如最基本的《宋史》、虞云国先生的《细说宋朝》以及《明朝那些事》,还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史书,此处我便不一一例举;二是我作为一个文科生,更擅长于剖开表面挖掘更深层的内涵,比起理科生我相信我的分析更加具有层次性、条理性;三是这个话题我认为更加贴近我们当今的社会现状,我觉得有很大的探讨的必要。

在正式开始写论文之前,我必须申明一下,以下纯属我个人观点,如有冒犯,还望见谅,同时由于我作为一个本科生知识水平有限,分析的不够透彻的地方,希望老师多多包涵。

对于“崖山之后再无华夏”这句话,我在这里还是觉得很悲哀,因为在写本篇论文之前,我曾经做了一个调查,我问了很多人是否赞同这句话,超过一半的人反问我崖山是什么东西,这不禁让我有一丝孤寂的悲凉。

对于这句话,我个人在某些方面还是持赞同的意见,但在另外一些方面我又持反对意见,上了大学之后,我想对于任何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都得辩证的看待。

废话少说,首先我必须先阐述一下崖山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何来这句话的由来。

在不懂历史的普通人看来,在他们的印象里宋朝就有一个杨家将,岳飞的精忠报国,还有的就是宋朝被各种国家诸如辽朝、金朝以及被后来的蒙古吊打,最终灭国。

而在看来,纵观宋王朝,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针尽管避免了藩镇割据带来的内乱,宋朝的经济、科技、文化、手工业和工商业等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却导致了军事上屡受外敌羞辱的悲惨结局,最终南宋被蒙古所灭,中华大地历史上第一次被外族全面统治。

史学界更有“中国第一次亡国”之说。

而崖山之战可以说可以是蒙古灭宋的最后一役,崖山之战,数十万百姓以及社会精英跳海自尽,与国同亡,据史料记载,尸体覆盖了整个海面,可想当时有多么的悲壮,或许一些人看来,这就是王朝的更替,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当初秦始皇征服六国,杀的人可不止这个数,可是在我看来,跟随着他们而亡的,也是中华民族的的精神和灵魂。

地理毕业论文重视历史地理联系在教活中学习历史教育论文

地理毕业论文重视历史地理联系在教活中学习历史教育论文

重视历史地理联系在教活中学习历史教育论文摘要: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是在具体的环境和具体的时代背景中发生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有较强的时空概念,在传授历史知识、讲述历史事件中适当地联系相关学科的知识,使历史教学活泼、生动,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关键词:历史教学地理学科联系培养能力、发展智能是当前教育的重要改革内容,初中历史教学更应注意培养学习的能力。

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重视历史和地理的联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有重要作用。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是在具体的环境和具体的时代背景中发生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有较强的时空概念,在传授历史知识、讲述历史事件中适当地联系相关学科的知识,使历史教学活泼、生动,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下面,结合一些事例就历史教学与地理学科的联系谈谈看法。

一、阐明原因,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素质是直接影响制约学生能力发展的因素。

为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师应加强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使其更新观念,变“知识灌输型”教学为“能力培养型”教学。

教师还应积极开展教材学习研讨活动,开展授课比赛,组织经验交流,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更应积极参与优质课、优秀教案、优秀论文评选等活动,激励教师积极进取。

在这些活动中,历史老师要深入研究历史与地理的关系,因为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少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地理环境有关。

例如:15世纪晚期英国开始了圈地运动,但教材中并没有介绍英国贵族为何圈地养羊,而着重介绍了毛纺织工业的发展。

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片面的理解,就是英国贵族为利润所驱使。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要从地理教材中找出答案:英国境内大部分地区全年湿润多雨、夏季凉爽湿润、冬季比较温和,由于雨量充沛、日照少,适于牧草生产却不适合生产棉花等经济作物,这就是英国历史上出现“羊吃人”圈地运动的自然因素。

上面所讲的历史事件,只有联系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加以综合考查,才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教学中地理知识渗透论文

历史教学中地理知识渗透论文

浅谈历史教学中地理知识的渗透【文摘】地理学科和历史学科联系紧密,要学好历史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是必须的。

但现实往往是学生的地理知识也学得不够扎实,影响了地理学科的学习。

带着这个问题,多年教学实践,试验效果较好。

因此,在历史课中,需要适时渗透有关地理知识,对学好历史学科大有帮助。

【关键词】历史教学地理学科地图知识经济地理自然地理初中教育各学科,都有其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但学科间知识又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绝对地分割各学科知识的彼此联系,无疑会使各学科孤立无援、教学效果差。

因此,如何做到使各学科知识有效地相互渗透,就成为我们共同研究的目标。

在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历史与地理有着众多的联结点,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史地一家”的含义。

历史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渗透地理知识,对历史课会起到极好的补充和促进作用,反过来,也使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学目的。

我曾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历史教学中,地理地图知识的运用新编历史教材中,地图点有大量的篇幅,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地图中,反映了大量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影响的范围、统治的疆域、变化的路线等历史知识。

在讲授这类知识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理解和变化能力,而这种能力恰好是在地理学科中得以培养的。

例如: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时,我首先利用了地理教具——地球仪;再让学生结合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特别是世界海陆轮廓分布的知识,在地球仪上找出新航路所经过的大洲、海洋,通过这种有效的地理知识的渗透,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几条新航路的路线,而且对新航路开辟的意义也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历史教材中的许多地图是反映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的,学生很难掌握距他们几千几万年历史的空间分布特征。

因此,教师只有借助学生已掌握的地理知识,采用古今对比的方法来攻克这一难关。

例如,我在讲“西欧的封建国家”一节时,首先要学生回顾在地理上学到的西欧的主要国家。

大学历史地理课程论文-黎族的历史地理

大学历史地理课程论文-黎族的历史地理

黎族的地理和历史【内容摘要】:黎族是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当中的一个,也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我国海南、云南等南方地区。

他们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生活在亚热带和热带的民族,其生活习俗、生产发展深受当地的气候环境影响,社会形式、经济状态、文化特点都带有热带民族的气息。

【关键词】:黎族地理环境形成历史黎族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古老而传统的民族,绝大多数黎族人生活在海南省,在云南和全国各地也有分布。

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民族他们相传是百越族的后裔,聚居在海南岛中部和西南部的盆地河谷和滨海平原等适于耕种居住的地方,世代劳作、薪火相传直至今日。

一、美丽富饶的海南岛海南到位于我国南面的海洋上,处于热带地区,是我国海南省的主要岛屿。

海南岛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西面与越南相邻,南面与东面是浩瀚的海洋。

这个地理位置对于我国来说是控制南部沿海交通和捍卫国家海上主权的要塞。

海南岛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按地理热量带的说法,这里没有四季,全年高温多雨,光照充足,台风季节长。

农作物一年三熟或者两年五熟,极适于生产水稻。

在丘陵和低矮山区,还有大片的宜牧草地和缓坡荒地,不但可以发展畜牧业,还可以种植橡胶、棕油、腰果、香茅、剑麻、金鸡纳、胡椒、咖啡、可可等热带作物,也可以生产椰子、菠萝、香蕉、荔枝、龙眼、芒果、等热带水果。

海南岛远望是一座山形,岛上并非一马平川,而是中间高四周低。

岛上的河流源于岛上中部的山脉,呈现出放射状向四周的海洋流去。

由于海南岛并不宽广,河流所在的河谷狭窄,滩多流急,所以淡水资源并不十分充足。

可是流量丰富,水力资源充沛,适合发电。

岛上的森林至今还保存较好,“海南省约84万公顷的天然林,主要分布在黎族地区的五指山、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等林区。

这些以出产珍贵热带木材尔闻名全国,是我国造船工业用材的一个重要来源地。

”①也是工业、家具、工艺、美术的特级用材。

除树木之外,海南岛上还盛产竹子、红藤、白藤、茶叶以及各种野生药材。

历史地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历史地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历史地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历史地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历史地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以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重要性和挑战,并提供一些具体的选题参考。

本研究对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1. 引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独特财富,它不仅具有文化、历史价值,也承载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特色。

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面临着被破坏和忽视的风险。

因此,保护和利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当代城市管理和规划的重要任务。

2.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2.1 文化传承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的载体,通过保护和利用这些遗产,可以传承和弘扬城市的历史文化,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2.2 经济发展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既是文化资产,也是经济资源。

通过开发和利用这些遗产,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城市形象,吸引外来投资。

2.3 城市特色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独特标识和吸引力,通过保护和利用这些遗产,可以打造城市的特色,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挑战3.1 建筑物老化和破损许多城市历史建筑物因年代久远和缺乏维护而出现老化和破损问题。

这对保护和利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提出了挑战,需要进行修复和保养工作。

3.2 城市拓展和用地压力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城市拓展和用地压力日益增大。

如何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3.3 文化多样性的平衡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来自于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如何平衡各种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既尊重多样性,又确保城市整体的文化统一性,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4. 选题参考4.1 历史建筑物修复与保养策略研究本课题可以选择某个具体的历史建筑物,分析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修复和保养策略,以确保其长久保存和利用。

历史地理知识在历史教学中充当不可替代的作用的论文

历史地理知识在历史教学中充当不可替代的作用的论文

历史地理知识在历史教学中充当不可替代的作用的论文历史地理知识在历史教学中充当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现象分布、变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演变及其规律的科学。

不同时代,社会发展所处的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所处的地理场所赋予历史过程,具体的空间位置.明确了历史事件的某些地理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

历史地理知识在历史教学中充当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有利于了解历史常识在拿破仑远征沙俄这一历史事件中,就提出了拿破仑的进军受到了俄罗斯寒冷天气的阻碍,最终导致远征失败。

把当时地理自然环境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来强调。

这是历史地理知识在历史教学中的典型应用。

在识图定位方面,现在习惯上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我们这个识图标准是面对地图而定的。

而古人往往是背对图,也就是与图是一具面向来定位的,是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根据这种情况,一般来说,我们在接触一些地名时就可判断出它的大致方位。

如辽左是在辽河以东,陇右是在陇山以西。

而不懂得这个道理,就容易闹误会,历史记载与实际方位对不上号。

还有有关百家姓的知识,有些地名的沿革等历史地理内容都是必要的历史常识。

二、有利于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更深刻地理解我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后来才转移到南方的,这和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加速基延缓的作用。

特别是在古代生产力极端低下,人们利用、改造自然能力很差的情况下,地理条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就更大。

甚至起决定性作用,我们要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原因、规律、特点等,就不可不了解历史地理条件。

比如,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国家,这主要是由于在这个大地上横贯长江,黄河等大水系,而且平原广大,土壤肥沃,降水量丰富,很适合于农业种植,因此使古代中国具有发达的农业经济。

而这种农业经济又对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繁衍,民族的性格,心理及传统的形成演变,带来十分深远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是人力所能选择的。

历史与地理论文题目

历史与地理论文题目

历史与地理论文题目历史与地理——探究两门学科的关系历史与地理作为人文科学领域的两个重要学科,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历史研究过去的事件和社会发展,而地理则研究地球上的空间分布和环境特征。

本文将探讨历史与地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学科交叉研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历史与地理的交叉研究历史和地理在不同的层面上展现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在历史研究中,地理环境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受到当时的地理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地理环境可以影响人类的迁徙、定居和发展,进而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尼罗河的季节性洪水为古埃及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促进了古埃及王国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在地理研究中,历史资料对于理解地理现象和分析地理变化也起着重要作用。

历史文献记录了过去的地理信息和人类活动,可以为地理学家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

例如,在研究环境变化时,过去的气象记录和历史文献中的描述可以帮助地理学家重新构建过去的气候和环境模式,从而更好地研究气候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二、历史对地理的影响历史的进程塑造了地理的现状和空间分布。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历史事件和人类活动造成了地理环境的变化。

例如,人类的农业活动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了森林的砍伐和土地的开垦,改变了地球的生态系统和地貌。

此外,历史上的战争和迁徙也对地理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今天的国界和人口分布。

同时,历史文化对地理景观的形成和演变也起着重要作用。

人类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事件塑造了地理空间的特征和地理景观的风貌。

例如,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都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它们不仅是具有实际防御功能的建筑物,也成为了地理标志和旅游景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三、地理对历史的启迪地理研究为历史的理解和解读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启示。

地理条件可以解释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历史的原因和背后的动因。

例如,地理因素可以解释为何古代希腊成为了一个海上贸易强国,而古代埃及成为了一个农业大国。

历史地理论文题目

历史地理论文题目

历史地理论文题目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影响古代丝绸之路,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贸易通道之一,连接起了东方和西方,不仅仅在物质交流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出发,论述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对相关地区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丝绸之路古老而悠久,起源于公元前138年的汉武帝时期。

当时,汉朝使臣张骞率领使团经过险峻的天山山脉,成功地抵达了西域,与西方的大宛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此后的几百年间,丝绸之路逐渐形成,并逐步扩展至欧洲地区。

丝绸之路沿途经过沙漠、高山、平原等各种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了多条主要通道,如北线、南线和中线等。

二、丝绸之路的地理影响1. 商贸繁荣: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各种商品如丝绸、瓷器、茶叶、玛瑙等在古代丝绸之路上进行了广泛交易。

这不仅促进了贸易繁荣,也拉近了东西方的距离,推动了东西方社会的交流与发展。

2. 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流,更是文化和思想的交汇。

东方的佛教、道教、儒家思想以及西方的佛罗马文化等在这条交通线上相互碰撞、交流融合。

丝绸之路沿线的各个国家和民族都从中受益,文化艺术得到了繁荣发展。

3. 地理认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东西方的人们相互了解对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形成了对彼此的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

人们通过交流和贸易活动,开拓了眼界,拓宽了地理视野,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

4. 地方发展:丝绸之路的沿途地区因为贸易和交流的繁荣而蓬勃发展。

各个城市和港口沿线兴起了繁华的集市,人口流动使得这些地方成为文化、经济和政治的中心。

同时,交通建设也得到了发展,道路、港口、驿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增长。

三、丝绸之路的经济影响1. 促进贸易: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的贸易网络,使各种商品得以流通。

特别是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各种奢侈品,成为了西方贵族追求的对象,大大推动了中国的丝绸和陶瓷工艺的繁荣。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康观发公共管理学院7102113011 公共关系学131班摘要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民系。

客家文化是由中原南迁的汉民族所带的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

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的载体,是客家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论文分析论述了赣南客家传统民居的聚落形态、建筑型制、类型特征、空间特性等因素,指出赣南客家民居及其聚落形态和社会组织间的关系,并表明赣南客家传统民居不但在居住模式上表现出独特的个性,体现了客家建筑“聚居”的社会形态内涵,同时也揭示出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文化是在客家文化和当地土著文化的相互渗透融合中形成的。

论文介绍了赣南客家聚居区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背景以及民俗文化背景,分析了聚落构成的自然形态要素与社会形态要素,指出赣南客家聚落的基本形态结构—团聚型的特征,认为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单体本身也是一个微型的聚落系统。

总结了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及其地域文化特色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文化,建筑第一章背景与研究问题一、背景客家是我国汉族民系中特征明显、个性突出的一个民系。

她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独特的心理结构、语言文化与生活习俗。

客家人主要分布在赣南、闽西、粤北地区,即人们通常说的客家大本营,全国33个纯客家县均位于此。

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历程,客家民系逐渐由一个留难、迁徙的群体演变成一个目前遍布于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近一亿成员的庞大民系。

客家民系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系。

客家民系的形成,从总体上来讲,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是以不同形态的客家先民迁入大本营地区(赣南、闽西、粤北)为基本前提的。

历经五次大规模的迁移运动,至明代中叶客家民系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民系。

客家先民在其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一方面在与当地土著文化的不断碰撞交融的同时,竭力保持和发扬中原固有文化,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适应新环境的同时,创造新经验,历经磨难,终于培育出一种新的文化—客家文化。

历史地理论文

历史地理论文

历史地理论文历史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条件。

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历史地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历史地理论文范文一:浅谈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摘要: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是中国移民史上的大事件,它对四川地区的方方面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就这一事件简要叙述鄙人的浅见,希望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明末清初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对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有所帮助。

关键词: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影响。

一: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背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大背景是明末清初人口大锐减。

《四川通志》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

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

”在明末清初,四川遭受了一场大浩劫。

在这个地域上,长期处于大规模的战争之中:1639年明末农民领袖张献忠起事入川,1644年第二次入蜀后建立大西政权,地主武装、清军、南明军一起攻向起义军,次年十一月,张献忠在西充阵亡,使川人死亡过半;1647至1650年,明军内部争权夺利,战火不断;1650至1659年,张献忠余部孙可望、刘文秀进入四川,在川北与清军激战;1660至1664年,清军镇压义军,搜捕明军残余分子;1673至1680年清军平西王吴三桂叛乱,攻入四川,其叛军与清军的“三藩之乱”历时七年。

这些战争持续达三十多年,地主杀起义农民,农民杀反动地主,满人杀汉人,汉人杀满人,“杀得鸡犬不留”。

明末清初旷日持久的战乱,使四川社会经济遭受空前的摧残和破坏,人口凋敝。

清初四川巡抚张德地在上任途中见所过州县境内人户“非数十家,或十数家,更有止一二家者,寥寥孑遗,俨同空谷”[1]。

川东地区亦饱受战乱蹂躏,“各属尤空旷,草蓬蓬然植立,弥山蔽谷,往往亘连数十里无人烟[2]”以致地方大小官员纷纷上奏:“蜀省有可耕之田,而无可耕之民,招民开垦,洵属急务”[3]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

历史地理大学论文

历史地理大学论文

浅探苏州历史地理1003401019 陆娟娟摘要:苏州,这座城市历史悠久,其悠久的历史地理似的我们想要去一探究竟。

此文通过搜集相关史料,并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分析与整合,力求似的苏州的历史面貌能够以简洁真实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

以体会这座古城给我们带来的震撼与魅力。

关键词:苏州历史沿革地理苏州处太湖平原,沿江为高沙平原,河湖密布,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现在的苏州,是一个坐落在江苏境内的美丽城市,地图板块如图所示。

苏州自有文字记录以来已有4000多年历史,建城史逾2500年。

江南吴文化的发祥地,长期为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也几度成为政治中心,曾为春秋之吴国、战国之越国、汉末江东孙氏政权和元末张士诚政权等多个地方政权的都城。

其历史悠久,娓娓道来,可追溯至春秋时期。

一、苏州历史简介苏州古时称吴。

春秋时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年),命伍子胥筑阖闾城,以为国都,是为苏州建城之始。

于是,这座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城池的地理位置沿革至今。

秦汉为会稽郡治所,因原为吴地,故名吴县。

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浙江以西为吴郡,以吴为治所。

南朝陈祯明元年(587年),苏州被称作吴州。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改吴州为苏州,为江南道治所。

苏州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而得名。

唐玄宗开元之后,道成为真正的行政区之后,为江南东道治所(首府)。

从此苏州名称被作为通称。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分吴县置长洲县,自此一城遂有两县。

宋政和三年(1113年),升苏州为平江府,以吴、长洲二县为治所。

元改平江府为平江路。

元末,张士诚取平江,改称隆平府,居此十一年。

明嘉靖年间,苏州府出现,为应天巡抚驻地,直隶南京,属中书省。

以吴县、长洲为苏州府治所。

清雍正二年(1724年),复分长洲县设元和县,自此一城遂有三县。

辛亥革命后,并三县为一,只设吴县。

解放后为苏州市。

这就是苏州市的历史沿革。

从吴,吴县,吴郡,吴州到最后的苏州市,不仅体现了苏后市的历史变迁,也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政区沿革。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类和⼈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供⼤家参考。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范⽂⼀: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英⽂标题】WU Hong-qi,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The 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development ofstudy o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内容提要】回顾⼆千多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发现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 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

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历史⾃然地理研究、历史经济地理研究、历史政区地理和历史⼈⼝地理研究、历史⽂化地理研究、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历史地图编制、历史地理⽂献研究、历史地理学理论和通论历史地理研究等诸多⽅⾯取得了较⼤学术成就。

近⼆⼗年,尤其是进⼊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综合研究和区域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分⽀学科的不断出现将导致历史地理学科理论体系的重⼤变化。

【英⽂摘要】By looking back the history of study on Chinese historicalgeography over 2000 year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subject has experienced obviously three stages: thetraditional, the traditional, the ancient time nearest to thepresent and the contemporary. The first, the evolution ofChinese geography was main stream. Second, "geographize"prevailed step by step. Today,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 inhistory is b Eing researched.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havebeen made in nature, economy, administration, population,culture, areas, mapping, the documents, the theory and thegeneral studies, etc. Many new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haveemerged during the study i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within the recent twenty years, particularly in 90s'. Such asthe probl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en b EIng paidmore attention to, synthetic and regional research have beenbeing increasingly thought highly of and branches of thissubject have appeared continuously. All these traits willbring about great changes to the theory system of historicalgeography. 【关键词】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阶段/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stages of development/presentsituation of research/trend of devel2opment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然、⼈⽂地理现象以及⼈地关系发展演进规律的科学。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一、中国历史地理的演变概述自古以来,中国历史地理的演变就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

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到长江流域的楚汉文化,再到辽阔的西域和岭南地区,我国历史地理的变迁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成长与繁荣。

1. 黄河流域: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流域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这里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就在此兴起。

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直至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的诸侯国争霸,推动了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 长江流域:江南文化的兴起长江流域的开发较晚于黄河流域,但在战国时期,楚文化已在此兴起。

秦统一六国后,长江流域逐渐成为我国的重要经济区。

汉代以后,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唐宋时期,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更加凸显,成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支柱。

3. 西域与岭南:多元文化的交融西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而岭南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交融的地区。

宋代以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的重要地区。

二、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事件1.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推动了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如齐国的稷下学宫,吸引了各国学者前来交流,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各国纷纷变法图强,进一步推动了历史地理的演变。

2. 秦统一六国后的郡县制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这一制度为我国历史地理的演变奠定了基础,使得各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3. 汉代的丝绸之路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原与西域,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沿线地区的城市兴起,如长安、洛阳、敦煌等,成为我国历史地理的重要节点。

4. 唐宋时期的江南经济发展唐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注重历史地理知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论文

注重历史地理知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论文

注重历史地理知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历史地理学不但是与中学历史教学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而且它的交叉与综合的学科特点还可以弥补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的许多不足,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帮助学生搞清历史事件的空间状况,明了社会发展的空间条件,掌握时空互动规律,能更好的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整合学科基础知识并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都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历史地理知识;中学历史教学;运用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200-02一、历史地理学与中学历史教学密不可分人类历史的起源发展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它对人类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活动都有重大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越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历史离开现实又是没有价值的,要想充分实现历史的价值,就必须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多角度的探察和认知历史,而历史地理学正是一门研究一定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人类社会的发展关系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历史地理知识是关于历史时间内自然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知识,其核心是人地关系的知识。

历史地理学的特点是它的交叉性和综合性。

交叉性,是指它以历史为经、以地理为纬,纵横交错,相互渗透。

综合性,是指它的内容几乎涵盖了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

就中学历史教学而言,教学的内容也是包含了人类有史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活动,并且这种人类活动无一不是在地理环境中展开和演变的,从学科角度来讲,它们都是历史地理学范畴内的研究内容,因此,历史地理学与中学历史教学密切相关。

历史地理知识作为中学历史知识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特征使得其在历史教学中越来越被重视,如在近年来中、高考试题中历史地理知识比重就越来越大,但中学历史教学对历史地理知识的运用还不够到位,尤其是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对一些历史地理知识只是寥寥数语,没有作过细到位的说明和解释,没有展示历史地理的变化,这就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关于中国历史地理论文(2)

关于中国历史地理论文(2)

关于中国历史地理论文(2)历史地貌过程研究以河流地貌、湖沼地貌、海岸地貌、沙漠与黄土地貌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突出,富有成果。

在历史河流地貌方面,研究较多的有长江、黄河、珠江、海河、塔里木河等③,其中尤以黄河最为深入,论著也枚不胜举。

如岑仲勉的《黄河变迁史》④、黄河水利委员会的《黄河水利史述要》⑤以及黄盛璋《论黄河河源问题》⑥和《再论黄河河源问题》⑦、史念海《论<禹贡>的导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⑧、谭其骧《<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和《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⑨、纽仲勋等《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图》⑩等,为现今黄河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在历史湖沼地貌方面,研究较为集中的有西北地区的居延海、罗布泊、青海湖等,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大陆泽、宁晋泊、白洋淀、文安洼、七里海等,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云梦泽、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⑾。

通过数十年来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资料。

在历史海岸线变迁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现随着末次冰期的结束,海平面迅速回升,海岸线大幅度向内陆推进,沿海地区因海面升高而广泛受到海侵的影响,全新世暖期和历史时期的中世纪暖期我国存在高海面,沿海地区受海面上升影响强烈⑿,为估计未来海平面变化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在沙漠与黄土地貌方面,侯仁之、史念海及其后的王守春、朱士光等分别在沙漠变迁与黄土地貌演变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的研究工作⒀,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深入地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沙漠化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

①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middot;历史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年。

②曾昭璇、曾宪珊:《历史地貌学浅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年。

③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middot;历史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年;朱士光:《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学的回顾与前瞻》,《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张修桂:《十年来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史实论证中国古代战争的变迁与政治中心变迁的关系城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反映。

都城更是一个国家的首要城市,都城城址的选择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从古到今国家在选址建都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既要考虑其地理优势、又要考虑交通优势等。

但其中的军事战争的因素对政治中心的变迁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古代的中国。

从私有制产生以后,古代人就开始有了战争,从捍卫部落的财产到国家的领土,统治者的利益,大大小小的战争对人们的生活及其生活的范围的大小有着重要的影响。

据统计在当今中国版图范围内,先秦时期共有战争661次(此从周平王东迁都到洛邑算起),平均每年约1.2次;秦汉时期有战争682次,平均每年1.6次;魏晋南北朝时战事最多,共有1677次,平均每年有4.6次;而隋唐五代时期,由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的更替,战事更是频繁,共1411次,平均每年3.7次;到了宋辽金夏,虽然几个政权分立,但相对稳定,不像魏晋南北朝那样的动乱异常,所以战争只有620次,平均每年约2次;而元明时期,有2次大范围农民起义,又因为明代多边患,倭寇频繁入侵劫掠,所以战争次数也高达1141次,平均每年有3次之多。

按照战争的总数及每年的平均数而言,魏晋南北朝列第一,隋唐五代第二,元明时期第三,宋辽金夏第四,秦汉时期第五,先秦时期第六。

曾就有人怀疑说过,春秋时期有大国争霸,战国时期又多列国交战,似乎先秦时期战争总数不应该这样之少。

探究原因,大概是因为那时年代久远,所留存的史籍既不多,记载又很简略,遗缺就在所
难免了,这里能统计到的661次,也许不能完全反映到那一时期的情况。

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古代的战争规模是越来越大,战争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同时对国家的政治中心的变迁也开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从先秦时期说起,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发生的战争多是在今天的河南地区,例如商朝在盘庚迁都到殷之前,根据文献记载,商代曾经五次迁都。

《竹书纪年》记载说,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究其迁都的原因是由于王位的争夺,同时也伴随着大大小小王室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战争。

到了春秋战国阶段,参与纷争的各诸侯强国,除吴、越、楚三国地域偏南以外,其余各国都在北方。

如果以南北划分大致北方五省(北京、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战例占九成,而南方数省只有十分之一。

在北方五省中,又尤以河南战事为最多,占北方五省总数的三分之一,号称“四战之地”。

但这时主要的政治中心也是在北方中原地带,如齐国的临淄,(山东省淄博市),赵国的邯郸,魏国的大梁,韩国、鲁国、西周国、东周国的都城等等。

秦汉时期战争基本上延续着先秦时期的时空地域空间,没有多大的变迁,因此王朝的政治中心地域仍然在北方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是南北分裂的动乱时期,所以这一时期不但战争次数大幅度增加,而且战争密集地也有了变化,已从偏北地区迁移到南北分裂的交界地带,即处于长江与黄河之间的长条形区域内,而远离这一区域的偏南或偏北地区则战事甚少。

这时政治中心也随之有所变化,
南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如六朝都城都在南京,可以说当时中国的最高文化水平也在南方。

隋唐五代时期,战争的情况又有所变化,战争密集区回到了北方,但与秦汉时期又有所区别,即这一时期的战争不再是以河南为中心,而是多发生在黄河及其以北地区。

如果以省区为单位来察看,名列第一的已不是号为“四战之地”的河南,而是位于其北的北直地区即在(今河北、北京、天津等地),究其原因,主要是该地为唐朝中期安史之乱的发源地,再加上唐朝初期平定刘黑闼、窦建德等割据政权,唐后期成德、卢龙、魏博等藩镇相互交战,五代时与契丹又长期在这一地区交战,战事频繁。

就这样,隋唐五代时期政治及经济中心又回到了北方,如隋唐的都城都建在了长安,东都洛阳等。

宋辽金夏时期的政治形势与隋唐五代又有所不同,所以战争的空间有所变化,例如北宋版图远小于唐代,其北与辽、金,西北与西夏常有战事,所以沿今河北、山西、陕西、宁夏一带就形成了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战争密集线。

到了南宋,战线向南推进,大致在淮河至大散关一线。

这样,在中部又形成了一条东西走向的战争密集线。

与此同时,两宋又爆发有多次农民起义,而元灭西夏、灭金、灭南宋的战争又遍布各地,这就使宋辽金夏时期战争的分布呈现出既遍布全国各地,却又相对集中于北部和中部这样一个新态势。

政治中心也随着战争的不定性和战争的密集程度而大幅度的改变,西夏和元及宋的都城所代表的文化发展都较为繁荣。

元明清时期,由于元朝为时较短,这一时期的战争以明朝和清朝为多,其空间分布主要也是体现出明清特色。

在北疆,既有明初成祖的多次北征,中后期则有瓦刺、鞑靼等
的频繁入侵;在东南沿海地区,则有倭寇的经常搔扰。

所以,明代的战争主要集中在北疆与东南地区。

在清朝初期的统一战争外,中后期的战争也都是主要在蒙古和新疆地区,例如在康熙时期和葛尔丹的叛乱进行的战争,在乾隆时期在新疆地区进行的战争,在明清两朝自古称为“四战之地”的河南,这时却鲜有战事发生。

这个变化虽然有点令人难以置信,但却是客观事实。

由于战争主要的密度和空间分布在北方,那元明清时期的政治中心也转移到北方地区,在元朝建都大都,明清两朝都同样在北京建都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从总的来说,战争军事因素在古代中国的都城选择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古代的战争发生的具体事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战争的空间分布是北多南少,这对于统治者来说,战争发生的变迁往往影响着整体统治的稳固,所以政治中心也要随着变迁以适应国家稳固,统治长久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