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考点梳理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考点梳理
一、词语搭配
•十分认真
•带着爱心
•守口如瓶
•心急如焚
•一张张帖子
•心事如鲠
•心事重重
•欢乐的女儿
二、短语造句
1.他这个人很有爱心。
2.每天帮助别人是一个好习惯。
3.家里出事时,我们都守口如瓶。
4.他拿着一块红布,心急如焚地摆弄了很久。
三、课文理解
1. 课文故事梗概
故事主要讲述一老者生平的坎坷经历,为大家传递了面对困难时要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信念。
2. 语文知识点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理解课文中的主要人物。
•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 阅读小结
对于这篇课文,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学到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同时也体会到人生中困难和挑战是无法避免的。
四、文言文阅读
•体会文言文的韵味和特点。
•掌握古代用法的修辞手法。
•多读经典,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写作练习
•练习以文章、诗歌等形式进行创作。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组织能力。
结语
通过对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的考点梳理,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正能量,努力面对困难,勇敢前行。
预习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作文

预习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作文【篇1】预习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作文在四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我们迎来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学习旅程。
这一单元,不仅仅是关于文字的揣摩,更是关于家国情怀的感悟。
通过双线架构,读写并行的学习方式,我们将更深入地理解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
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
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这是理解文章的关键。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书信这一特殊的文体格式,它承载着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是心灵沟通的桥梁。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将所学的知识与写作技巧相结合。
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周恩来,以他的口吻给伯父写一封信。
在信中,我们可以介绍自己在学校的生活,表达对时局的认识和感受。
这样的练习,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
此外,《梅兰芳蓄须》这篇文章也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
我们可以尝试将其改编成书信体,通过梅兰芳与朋友的交流,展现他“蓄须明志,卖房度日”的坚定决心。
这样的转换,不仅是对文章格式的重新诠释,更是对人物性格和事件内涵的深入挖掘。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不断挑战自己,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通过读写并行的学习方式,我们将更加深入地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感受文字背后的力量。
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不断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
同时,我们也要明确,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在掌握了这一单元的知识后,我们应该继续保持对语文的热爱和对写作的执着追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语文的海洋里畅游,感受文字的魅力,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篇章。
【篇2】预习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作文在四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七单元中,我们迎来了一个特别的任务——写信。
这不仅仅是一次习作,更是一次心与心的交流。
那么,如何下笔,又如何成文呢?让我们一起探索这其中的奥秘。
写信,是一种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沟通方式。
它不同于面对面的交谈,也不同于电话里的寒暄,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七单元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七单元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七单元是寓言故事单元,包括《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四篇课文。
1.《守株待兔》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讲述了农夫因为偶然一次在田间捡到了一只撞死在树根上的兔子,之后就一直等待兔子再次出现,不再努力工作,最后田地都荒芜了,也没有再次等到兔子的故事。
这篇课文告诉人们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只有付出努力才能有所收获。
2.《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陶罐和铁罐的不同命运。
陶罐因为质地脆弱,所以只能存在在博物馆里,而铁罐则因为坚固耐用,历经千年仍然存在。
这篇课文告诉人们不要骄傲自大,要正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3.《鹿角和鹿腿》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鹿因为拥有美丽的角而自豪,却因为腿的不够有力而陷入困境,最终被猎人追捕。
在危急时刻,鹿明白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最终靠自己的力量成功逃脱。
这篇课文告诉人们不要只看表面,要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
4.《池子与河流》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池子与河流的不同命运。
池子因为安逸自在而最终干涸,而河流则因为不断流动而充满生机。
这篇课文告诉人们要不断努力前进,不要停止追求自己的梦想。
以上是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七单元的内容简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作文(12篇范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作文成长的故事(1)每个人在人生路上都会留下一个个成长的故事,而那个故事却让我记忆犹新。
它告诉我一个不朽的真理。
记得一年级时,妈妈给我我报了个书法学习班。
起初,只是为了将字练好看一些罢了;后来,老师说我有写书法的天分,要求我去参加书法考级。
老师便挑选了一首‚清明‛,说考级就书写这个,还让我在家里不停地练习。
可我练了没几天,兴趣开始打退堂鼓了。
于是,我开始用各式各样的理由,逃避练习书法。
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细心的妈妈还是发现了我的用意,语重心长地教育我:‚我明白,天天练习书法字的确十分枯燥。
手会酸,脚一直站着也不轻松。
但你想想,假如你考级成功,伙伴们会为你喝彩;老师会为你自豪;妈妈也以你为傲;你自己更会很有成就感。
既然这样,何乐而不为呢?‛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拿出书法用具,大笔一挥,又苦练了起来……一张张雪白的宣纸上出现了一个个汉字,一瓶瓶墨汁露出了瓶底。
但我不怕苦,一笔一划认真临摹。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书法5级被我考出来了。
此时,对于妈妈的那些话,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成长的故事(2)童真,是‚傻冒‛的意思。
就像五味瓶一样,有着酸。
甜。
苦。
辣。
咸的味道。
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
去回想童年的趣事。
在我五岁那年的一天早晨,我一起床就突发奇想,问妈妈;‚我是从哪来的呀!‛妈妈笑着说;‚你呀!是被我在垃圾堆里捡来的。
‛我生气地说;‚不可能!‛‚怎么不可能呀!我对你这么严厉,还老打你。
‛妈妈回答道。
我想:肯定是捡来的,要不然为什么老打我呀!想到这我‚哇‛地一下哭了起来,越哭越伤心。
妈妈只好哄我;‚不是啦!你是从我肚子里出来的,不是捡来的。
‛可是我还是不相信,拼命地哭。
妈妈没办法,只好给在单位上班的爸爸打电话,对爸爸说明情况后,爸爸对我说;‚不要听妈妈胡说八道。
没有的事,男子汉不要动不动就哭。
‛我边擦眼泪边说;‚知道了。
‛于是我挂了电话。
也不再哭了。
妈妈笑着说;‚我说的没错吧!‛我心里想着;我再也不相信你的话了。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所涉及的词语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所涉及的词语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包含许多富有深意和表现力的词语,以下是对该单元部分词语的组词、近义词、反义词以及词语解释的归纳:一、组词1. 还:归还、还书、还是、还有2. 度:度假、过度、揣度(duó,以己度人)3. 轧:倾轧(yà)、轧钢(zhá)4. 模:模范、模型(mó)、模子、模样(mú)5. 宁:宁静(nínɡ)、宁肯(nìnɡ)6. 要:要求(yāo)、重要(zhònɡ,不要也是此音)7. 藏:藏好、收藏(cánɡ)、宝藏、西藏(zànɡ)8. 重:重来、重新(chónɡ)、重量、重点(zhònɡ)9. 厦:大厦(shà)、厦门(xià)10. 露:雨露、露珠(lù)、露怯(lòu)二、近义词1. 清晰—清楚2. 抱负—理想3. 胸怀—胸襟4. 赞叹—赞扬5. 麻烦—烦琐6. 疑惑—困惑7. 沉郁—郁闷8. 热闹—喧哗9. 拒绝—谢绝10. 宁可—宁肯11. 侵犯—侵略12. 忍受—容忍13. 闻名—出名14. 骚扰—打扰15. 庆祝—庆贺16. 高超—高明17. 干脆—索性18. 坚定—坚决19. 随便—随意20. 惩处—惩治21. 拯救—挽救22. 占领—占据23. 躲避—逃避24. 逼迫—强迫25. 胜利—成功26. 宣布—宣告27. 敬佩—佩服28. 茁壮—健壮29. 探索—探求30. 犹豫—迟疑31. 灿烂—绚烂三、反义词1. 赞叹—嘲笑2. 沉郁—开朗3. 热闹—安静4. 非凡—平凡5. 左顾右盼—目不转睛6. 拒绝—答应7. 侵略—抵御8. 忍受—恼怒9. 危险—安全10. 敬佩—憎恨11. 相信—猜疑12. 破绽—周密13. 妄想—期望14. 破坏—崭新15. 辉煌—暗淡16. 昔日—今朝17. 茁壮—柔弱18. 严肃—随便19. 清晰—模糊20. 惩处—宽恕21. 训斥—表扬22. 坚持—放弃23. 实现—落空24. 犹豫—坚决四、词语解释1. 但使:只要。
统编(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古诗三首》 课件(共28张PPT)

这是什么样的边关? 寂寞 冷清 荒凉 孤独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你发现了吗?诗人笔下的明月常常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想象: 古关上,寂静无声,征人们望着明月(思念家乡、亲人)。 长亭外,寒风呼啸,白发苍苍的父母望着明月(挂念儿子)。 楼台上,风吹鸦叫,孤苦无助的妻子望着明月(担心丈夫)。 古树旁,风吹叶落,无依无靠的孩子望着明月(想念父亲)。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 回,都是因为这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儿,你的心情 如何?
悲哀 痛恨 愤怒 ……
资治通鉴·唐纪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
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 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读准字音
人未还(huán 回、归) (hái 仍旧、依然)
飞 将 (jiāng 带、领、扶助) (jiàng 军衔名)
不 教 (jiào 令、使) (jiāo 传授)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自学指导
1.关:边关,关塞。 2.万里:形容路途遥远。 3.还:回家。 4.但使:只要。 5.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6.胡马:指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胡”是古代中国 汉族人对西北地区各民族的通称。 7.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是古代中国汉族抵御 北方游牧民族侵略的天然屏障。
守边将士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
前两句声音稍低,语调平缓,表达战争给人 民带来的苦难和悲伤;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华罗庚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
他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
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伊大学高薪聘为(终身终生)教授。
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
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
1950年,他(依然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他在信中袒露出了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
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
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
从此,他开始了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
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
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的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括号内选择合适的词语,打“√”。
2.【概括内容】请你关注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句子】华罗庚为什么写信告诉留学生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A.美国虽然繁华,但住久了就会不习惯。
B.他认为留学生们应当回国报效祖国。
C.美国虽然舒适,但不是可以久留的地方。
D.美国虽然繁华,但不如自己的家乡。
4.【理解句子】对文中画“_____”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数学是属于世界的,但是数学家对自己的祖国有深厚的感情。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知识点

第七单元知识点(家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一、会读的字词。
sài qín zhēng jiàng jié jué fàn 边塞秦国长征将士杰出崛起示范wèi xī xiào huái huò chéng xùn chì魏国清晰效仿淮安疑惑惩罚训斥nàn xù pò zū jiū yāo gǎng 灾难蓄须明志逼迫租界纠缠邀请香港rǎo jù dìng nìng yāo wàng困扰拒绝签订宁可要求痴心妄想yán xī máo kàng dàn mèi延安昔日茅屋土炕一旦明媚二、会写的字词。
塞外秦国征战词语催促醉酒杰出英雄项链严肃默默清晰振兴抱负胸怀赞叹表情效仿忘怀果真非凡指望训斥体会分量响亮人云亦云左顾右盼三、多音字。
jiàng(将领) nìng(宁可) yāo(要求)将宁要jiāng(将来) níng(宁静) yào(主要)sāi(塞住) yà(轧死) tí(提问)塞 sài(出塞)轧提sè(堵塞) zhá(轧钢) dī(提防)jiě(解释)ē(刚正不阿)解 xiè(解数)阿jiè(押解)ā(阿姨)四、词语积累。
1.近义词疑惑—迷惑破绽—漏洞胸怀—胸襟探索—探究拯救—挽救占领—占据妄想—幻想训斥—斥责抱负—志向惩处—惩罚2.反义词清晰—模糊拒绝—答应高超—拙劣破旧—崭新茁壮—柔弱训斥—表扬昔日—今朝3.四字词语若有所思疑惑不解左顾右盼深居简出不堪其扰斩钉截铁毫不犹豫虚度生命细声吟唱展翅飞翔顶天立地冰天雪地铺天盖地欢天喜地志存高远精忠报国大义凛然英勇无畏视死如归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刚正不阿4.词语搭配严肃的问题崇高的敬意高超的表演艺术火热而真挚的心美好的未来明媚的春光火红的太阳破旧的茅屋叮咚的流水温热的土炕茁壮成长的小树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一排排高楼大厦一件件家用电器五、句子练习。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篇1)一天傍晚,爸爸和妈妈带我去郊外游玩。
出了市区,我感到马路上的汽车少了许多,但是来来往往的汽车都跑得飞快。
夕阳像一个大红桔子挂在天边,空气变得更加清新,周围也安静了许多。
到了一片农田,我们停了下来。
啊,真是一眼望不到边呀,远远望去,一些农民伯伯好象正在给菜田浇水。
我先跑到近处的麦地看了看,麦子有的黄有的绿,爸爸说麦子快要熟了。
我摘了一个黄色的麦穗,用手剥开,放到嘴里尝了尝,一开始吃不出味儿,后来觉得非常筋道,还有点甜香味儿呢。
麦田旁边种的是玉米苗和蔬菜。
有搭在架子上生长的黄瓜、爬豆、西红柿,还有矮矮低低的土豆、茄子、花生等等。
我发现花生地里插着许多和我差不多高的木棍,棍子上还绑着五颜六色的飘带。
我觉得非常奇怪,就问了身边的农民阿姨,阿姨告诉我这是吓唬来吃花生的小鸟的。
今天去郊外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农村真好啊。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篇2)我都上三年级了,可还是跟妈妈一起睡。
一天,妈妈对我说:“儿子,你都上三年级了,就别在跟妈妈一起睡了。
”我还没有独自睡过,便爽快地答应了。
天渐渐的黑了,妈妈帮我收拾好床,让我自己去睡。
我走在路上,那风吹动树叶的声音、闹钟滴滴答答走着的声音,使我心惊胆战。
我自己摸索着,慢慢地走到了床边。
我躺在床上,不敢闭上眼睛。
生怕一个鬼出来吃掉我。
可我非常困,便开始数绵羊。
一只羊、两只羊、三只羊……不一会,我便睡着了。
第二天,妈妈问我怎么样?我说:“差不多。
”以后,不是妈妈求我让我独自睡觉,而是我自告奋勇的去睡觉。
我也不想第一次心惊胆战,而是胆量十足。
现在,我独自睡觉的次数多了,妈妈也会偶尔给我一些奖励。
原来,独自睡觉也有好处呀!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篇3)成长,想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是我的生命旅程中掀起了一朵朵浪花;成长,像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年轮里记载着我留下的足迹。
啊,我的成长,如歌如诗,如梦如幻。
故事就发生在20_年的时候。
记得那一次,我7岁,爸爸妈妈带我去爬山。
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点总结

形容十分热烈的词语 热烈特殊 门庭若市 热火朝天 川流不息
句子小结
比喻句 “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把“问题”比作
“烈火”,写出了周恩来对这个问题的执着和热衷。 比喻句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核情势有:(1)判定是
4、《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通过对延河、枣园、南泥湾等具体事物的 歌颂和对延安生活科技庞大变化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继承、发扬延安精 神的迫切心情,强调了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课文小结
考试热门
1、《古诗三首》常以填空情势考核诗句,常考核字词理解、诗句的释义, 也会考核古诗的含义,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啊!延安,我把你追寻,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暖和, 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开头的“延安,我把你追 寻”点题。接下去的三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的“追寻”是对 前面一个“追寻”的进一步说明。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暖和、光明。
课文小结
主题归纳
1、【古诗三首】 《出 塞》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凉州词》本诗是咏边寒情形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 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纵情酣醉的场面。 《夏日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忿的怀古诗。
句子小结
杰出句子 1、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入侵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这一
关联词,表现了梅兰芳先生崇高的民族气节。 2、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往日的春光;像强健成长的小树,在
追寻雨露和太阳。作者将“‘我们’追寻延安”比作“燕子追寻春 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们”寻求延安精神 的赤诚。
部编本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教材解读

部编本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解读一、单元 overview本单元以“人与自然”为主题,通过一组密切联系的研究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好,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教材安排了3篇讲读课文、2篇自读课文和2篇口语交际及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理解课文、主动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1. 讲读课文1. 《观潮》:通过描绘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2. 《走月亮》:以儿童的视角,描绘在月光下散步的美好时光,引导学生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
3. 《繁星》(一):描述作者童年时在夏夜仰望星空的情景,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2. 自读课文1. 《繁星》(二):继续研究作者对星空的描绘,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2. 《月光曲》:讲述贝多芬创作《月光奏鸣曲》的传说,感受音乐与自然的交融。
3. 口语交际及作1. 口语交际:“我眼中的自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自然的感受。
2. 作:“我的自然朋友”:以写作的方式,让学生表达对自然事物的喜爱。
四、教学建议1. 讲读课文: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2. 自读课文: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口语交际及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评价1.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情感态度的转变。
2. 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朗读、讨论、写作等多种表现,全面评价学生的研究效果。
部编本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解读完毕。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日积月累》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作者简介
高适,唐代诗人。
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
早
年仕途失意。
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
封渤海县侯。
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
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
有《高常待集》。
2.古诗诗意
黄昏的落日使千里浮云变得暗黄,北风劲吹,大雪纷纷,大雁南飞。
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
3.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经典的送别之作,前两句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凄凉而又雄浑的景象,烘托出董大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和游子的惆怅。
后两句则是诗人对朋友的劝慰,于慰籍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习作《写一封信》优秀范文10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习作《写一封信》优秀范文10篇【导语】四年级第七单元的习作,是以“写信”为主题的作文写作,虽然现在互联网信息越来更加达,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主要工具是手机,打个电话就可以进行信息交换,但书信仍旧是目前的一种重要联系手段,也是我们语文作文写作的一种常见作文类型,考试常考,同学们要掌控好书信的写作技能和写作格式。
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浏览参考。
1.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习作《写一封信》优秀范文虞老师:您好!我的心事很多。
但时间过得已久,所以我非常想念您。
自从您走后,我们班级很乱,怎样的乱呢?我们管班级时,一下子安静一下子争吵。
徐老师是我们的代课老师,她的心也都快碎了。
不说了,这么一说,你我都伤心。
以前,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您总是为我们忙前忙后,上台讲话时,您一直鼓励我,让我减轻压力;上台表演时,您总给我们舞蹈、唱歌这些节目拍照;我大考考了前三名,您叫我谦虚低调……总之,我心中最感激的只有您一人。
时间像一列小火车,我们会在不同的地方下站。
轻轻地您走了,正如您轻轻地来。
您轻轻地招手,作别天空的云彩。
我们还记着您,请您别伤心,由于我们还在您身边,等我们考上一中后,我肯定会来看您!徐老师说,您会来看我们的,这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安慰吧?我知道您不回来教我们,但会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在同一时间里,您也会想念我们吗?您会来看我们吗?说到这儿吧,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
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姓名时间2.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习作《写一封信》优秀范文亲爱的表弟:你好!虽然我们离的很近,但我们各忙各的学习,已经有两个星期没见面了。
什么时候有空?我想邀请你到我的故乡黄山去看一看。
黄山在安徽的最南端,市中心在屯溪,屯溪最的要数屯溪老街了。
屯溪老街一共有一条直街和三条横街,路面是用青石板铺成的,这些石板被磨得发亮,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街旁店铺林立,有的卖糖人,有的卖茶叶,有的卖烧饼,有的卖古玩……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知识点汇总

望是: 希望有英勇善战的将领出现,平息战乱,安定边防。
(4)战事已经延续千年之久,战场铺展万里之遥,古往今来无数将士的青
春和生命都消耗在这冷月边关。想到的诗句是: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
长征人未还。
(5)《出塞》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
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 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
6
形近字 /
塞外 秦国 比赛 山寨 效果 寒冷 郊外 演奏
催促 摧残 训斥 深圳
英雄 维持 斤两 排斥
项目 照顾 振奋 地震
长征 证据 疑惑 或者
怀疑 环境 清晰 淅淅沥沥
7
反问句 /
读下面两组例句,体会句子不同的语气 (1)例句1: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 谁又 敢怎么样呢?
14
课文重点 /
(2)《出塞》《凉州词》都是描写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和杀敌报 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属于边塞诗。 (3)“沙场”的意思是: 战场。 (4)《凉州词》 这首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 描写 了征人们开怀痛饮、 尽情酣醉的场面,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 、 开朗、兴奋的感情,还有视死如归的勇气。
10
反问句 /
(4)练习例句: ①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不正是可爱的小燕子吗?
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正是可爱的小燕子。 ②钱塘江大潮怎能不是天下奇观?
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③天上的星星怎能数得清楚?
天上的星星不能数得清楚。 11
课文重点 /
出塞sài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huái)。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jiào)胡马度阴山。
19
课文重点 /
5.《梅兰芳蓄须》课文记叙的是日军占领期间,梅兰芳 蓄须以拒绝给日本人演戏的故事,这期间梅兰芳:避港 拒演——蓄须拒演—— 自伤身体,体现了梅兰芳强烈的 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知识点总结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知识点:诗歌鉴赏、词语辨析、词语造句、词语拼写和阅读理解。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诗歌鉴赏在本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古代诗歌,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和思想。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诗人的用词和表达方式。
二、词语辨析在语文学习中,词语的辨析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在本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些近义词和反义词的辨析。
例如,“悄悄”和“安静”都表示安静的意思,但前者更强调轻声细语,后者更强调没有声音。
通过学习这些词语的辨析,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词汇运用能力。
三、词语造句词语造句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
在本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些词语的用法和搭配。
例如,“悄悄”可以用来修饰动词,表示轻声细语的意思,如“他悄悄地走进了教室。
”通过造句练习,我们可以巩固词语的用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词语拼写正确的词语拼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在本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常见的词语拼写规则。
例如,“鸟”和“鸭”都是以“鸟”为字根,但前者是一种普通的鸟类,后者是一种特指的鸟类。
通过拼写练习,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词语拼写能力。
五、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本单元中,我们进行了一些阅读理解练习,通过阅读文章并回答问题,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阅读理解时,我们要注意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细节,抓住关键信息,准确回答问题。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一些诗歌鉴赏的技巧,还提高了词语辨析、词语造句、词语拼写和阅读理解的能力。
这些知识点对我们的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点复习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点复习
一、课文回顾
本单元的课文共包括《小星星和小树》、《琪琪狗来了》、《风筝篇》、《种树篇》四篇文章。
在这些文章中,孩子们可以学习到如何关爱小动物、爱护自然、团结合作等正能量的教育内容。
二、重点词语
1.响:发出声音。
2.撒:向外散开,播撒等。
3.盖:用东西覆盖在上面。
4.融化:固体变成液体。
5.冷冰冰:很冷的样子。
6.热乎乎:很热的样子。
7.宽广:宽阔而广大。
8.耕地:翻耕土地。
三、重点句子
1.星星在夜空中闪闪发光。
2.树叶被风吹得“啪啦啪啦”响。
3.一只绿色的风筝在风中飞舞。
4.他用力拉着绳子,让风筝飞得更高。
5.现在每个人都喊:“大家快来植树吧!”
四、知识点梳理
1.文章主题:每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是在讲什么事情或者描述什么人
物?
2.生词理解:通过上下文,可以理解生词的含义是什么?
3.诗词鉴赏:识记一首诗句,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好意境。
4.填表裁片:按照要求填表或者将句子补充完整。
5.短文填空:填写合适的词语使短文通顺。
上面是对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知识点做了一个简要的复习总结,希朥能帮到你。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知识点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主要包括《猜灯谜》、《小老鼠和大农场》、《小鱼儿和钓鱼者》和《剪纸艺术》这四篇课文。
本单元的知识点包括生字词、阅读理解、作文写作、口语表达等方面。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每个知识点。
一、生字词:1. 《猜灯谜》出头(chū tóu):露出来的部分。
心事(xīn shì):内心的事情。
合(hé):把两个或多个东西连在一起。
猜(cāi):通过思考来猜测。
弦(xián):乐器上拉的丝线。
寄(jì):把东西交给别人带给另一个地方。
两颗心(liǎng kē xīn):意指两人相互信任,心意相通。
2. 《小老鼠和大农场》躲(duǒ):躲藏。
未(wèi):尚未。
哈哈大笑(hā hā dà xiào):形容非常开心的笑声。
带走(dài zǒu):带走别人。
欢迎(huān yíng):热烈接待。
肚子(dù zi):人和动物的腹部。
地洞(dì dòng):野生小动物挖掘的住所。
身影(shēn yǐng):人或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影子。
3. 《小鱼儿和钓鱼者》满意(mǎn yì):心满意足。
对所得到的事物感到满意。
手艺(shǒu yì):技艺、本领。
伸(shēn):向外延伸。
扔掉(rēng diào):丢弃、抛弃。
沙滩(shā tān):海边或河边堆积形成的砂地。
宴请(yàn qǐng):设宴款待对方。
喜滋滋(xǐ zī zī):形容非常高兴、快乐。
笑哈哈(xiào hā hā):形容非常开心的笑声。
浏览(liú lǎn):阅读或观看。
4. 《剪纸艺术》艺术(yì shù):以审美效果为目的的有形和无形的物质表现形式。
装饰(zhuāng shì):美化、装点。
艺术家(yì shù jiā):从事艺术工作并熟练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单元导读】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获得成功的喜悦,有过遭受挫折的烦恼,也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
让我们来认真阅读本组课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综合性学习,在成长的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留下成长的足迹。
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让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的思想,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养成正确认识优点与缺点的习惯。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富强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四、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整体感知全文。
二、导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读书?为功名?为利禄?为修身?这些未免太局限于个人得失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当年年仅12岁的周恩来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什么他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共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这份赤诚的爱国之情。
(二)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感受较深的地方作上标记,并写上自己的体会。
2.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在小组内交流学习的收获及自己不懂的地方。
(三)学情检测(1)题目解析“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的意思是“的”,题目的意思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
这是少年周恩来从小立下的志向,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本文以周恩来的这句话为题,直接点明了中心。
(2)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初读的感受。
生1:我真的很佩服周总理,12岁就立下了志向报效祖国,我要向他学习。
生2:我读书原本是为了以后挣钱过好日子,可和周总理比起来,我觉得很惭愧。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各有特点,看来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大家启发不少。
2.整体感知(1)梳理课文,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明确:周恩来目睹国人受辱,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2)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明确:没处说理、耀武扬威、衣衫褴褛、得意洋洋、训斥、紧握拳头。
(3)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
明确:本文主要写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受洋人欺凌都无处说理的事情,感悟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第二课时一、课时目标句段解读,质疑探究。
二、导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对这篇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熟悉字词的基础上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带着问题进一步剖析文章。
(二)句段解读1.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东北。
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明确:12岁的周恩来从江苏淮安来到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要地方,是民族危机深重的地方,通俗的理解,好比是一群恶狼争抢着一块肥肉。
2.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耀武扬威的巡警。
明确:“背”和“闯”两个词充分体现出周恩来一心想到租界看个究竟的好奇心和决心。
“闯”字又带有豪壮之意。
第二句中“大不相同”说明差别很大,租界的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反衬出别的地方冷冷清清,商业萧条,同样是中国的土地,差别都很大,更令人疑惑。
明确:周恩来把个人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三)质疑探究1.画出感悟最深的地方,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交流反馈,自主思考。
(1)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2)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训斥中国妇女?(3)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3.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引导学生结合抓关键词谈感受。
(1)抓住“惩处”辐射等关键词,理解“中华不振”的内涵。
(2)引导学生想象妇女、洋人,围观的中国人各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妇女悲伤无助、有理无处说;洋人仗势欺人、得意洋洋;围观的中国人气愤不平却敢怒不敢言。
(四)感悟写法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为我们介绍了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的故事,语言生动,人物的神态细腻,也透过人物间的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烘托出了人物形象,激励着我们去努力奋斗。
(五)课堂小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祖国的希望,我们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后立志报效祖国。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不振”——疑惑不解租界查看⎩⎨⎧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妇女含冤,洋人得意旁观者敢怒不敢言读书目标⎩⎨⎧同学:升官发财——满足自己周恩来:振兴中华——心系祖国立下宏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博大胸怀远大抱负本文虽长,但经过梳理后,可以分成三个小故事。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地方,再质疑,然后带着问题深入学习本课,并引导学生想象,想象妇女哭诉,洋人怎样说,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
让学生在想象和朗读中,明白“中华不振”的含义。
同时让学生及时练笔,写写周恩来沉思的内容,这样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立志部分。
课后习题答案习题2 少年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使他充满疑惑,想弄个明白。
在外国租界地他又亲眼目睹中国受洋人的欺侮,中国巡警不为民申冤,反而训斥中国妇女,围观的人敢怒不敢言,使周恩来深刻体会到中华的确不振。
他便一直思考,并明确读书的目的就是振兴中华。
1.多音字。
处⎩⎨⎧chǔ(处理)chù(到处)得⎩⎨⎧dé(得当)de(得过去)轧⎩⎨⎧yà(倾轧)zhá(轧钢)伯⎩⎨⎧bǎi(大伯子)bó(伯父)2.近义词。
繁华——繁荣疑惑——迷惑体会——体验沉思——深思清晰——清楚指望——盼望惩处——惩罚踊跃——积极驱使——促使诸生——诸位胸怀——胸襟3.反义词。
衣衫褴褛——衣冠楚楚得意洋洋——垂头丧气疑惑不解——豁然开朗4.段落结构。
第一段(第1-6自然段):写周恩来为中国人不能去租界感到疑惑。
第二段(第7-8自然段):写周恩来闯租界的所见所闻,让他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第三段(第9-17自然段):写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5.课文中心课文写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到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推荐、规范、删掉、眼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句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修改作文的好习惯,懂得学作文得先学做人。
二、教学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三、教学难点感受叶圣陶先生的认真、质朴,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四、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整体感知全文。
二、导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生活中有太多的往事让我们记忆犹新,它们就像一块块碎玻璃,当回忆的阳光扫过,就会瞬间发光。
爬山虎,并不是十分罕见的植物,作者都对它印象深刻,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二)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2.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小组内交流学习的收获及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三)学情检测1.初读感知(1)题目解析本文写于1992年,原文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
爬山虎为藤本植物。
“那片”是指叶圣陶家里那一墙爬山虎,暗示这是一篇回忆的记叙文,课文以此为题,表现了作者睹物思人的情怀。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
(2)给生字正音,理解新词,指导书写“篇、翱、糊、删、智、昏、燥”等生字。
2.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写了什么。
(2)课文写的是什么?是不是状物类的文章?明确:1963年,叶圣陶先生帮作者肖复兴修改作文,以及在这一年暑假请作者去他家做客的事;不是,是记事类文章。
(3)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的?明确:叶圣陶先生改得非常认真,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注意用字的准确性,句子的规范化。
(4)课文哪句写出了作者对叶圣陶的印象?明确:我虽然未见过叶圣陶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5)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
本文通过回忆叶圣陶先生给“我”改作文,并邀请“我”到家中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老批改作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第二课时一、课时目标句段解读,质疑探究。
二、导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已大概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叶老的人格魅力。
(二)句段导读1.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明确:从这一个量词的修改,就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用词的准确,态度的认真和严谨。
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的对叶圣陶先生的敬佩之情。
2.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明确:“佛”,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作者运用这个比喻,更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激。
3.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跟踪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明确:文字优美,清新自然。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看到爬山虎的独特感受,生动而形象。
对美丽爬山虎的描写可以衬托出作者的好心情,以及对叶圣陶先生的好感。
4.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色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明确:这是作者第二次提到院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同时也是通过爬山虎的描绘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
“我”通过与叶老的交谈,不仅感到叶老亲切随机,而且由衷地敬佩叶老渊博的学识,海纳百川的气度,多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5.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明确:这句话点题,说明叶圣陶先生对“我”影响之深,激励“我”在写作道路上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