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解读古诗词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解读古诗词的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汉语也发生很大的变化,现在能够快速读懂古诗的人很少。学生在学习古诗时也是非常的困难。本文中主要介绍了怎样合理的、高效的进行古诗的解读。
标签:古诗解读方法
经过时代的变迁,汉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之古诗词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真正读懂古诗词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吴世昌先生谈到词的鉴赏时说:“词之不易透彻了解,原因颇多:名物训诂,因古今俗语及生活方式之不同而难以想像,一也;隶事用典,因读书多寡而见仁见智,二也;章法修辞,因平仄韵调而参互错综,三也。若要真正欣赏词,也须先透彻了解;要透彻了解,必须克服上述三项困难。”词的鉴赏如此,其他诗体的古代诗歌亦然。理解是鉴赏的前提,那么,在古诗词鉴赏的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让学生克服困难,迅速而又准确地把握古诗词的内涵呢?笔者认为,可以针对古诗词解读之困难,对症下药。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古诗词的解读方法:
一、充分利用古诗词提供的已知信息
善于捕捉已知信息,无疑是解读古诗词的捷径之一。这些已知的信息包括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信息初步把握诗歌之大意。
1.看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很多诗歌的题目就交待了大量的信息甚至是作品的中心内容。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题目交待了时间、人物以及事件,让我们未读诗歌的内容就明白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2.看作者。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告子下》)知人论世是解读诗文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文如其人”,“诗言志”。任何一个诗人都有其独特的话语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每一首诗词的问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因此,在阅读鉴赏诗词时,应结合作者的相关资料,如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作品的主要风格等。比如说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战乱时代,生活穷困,仕途多舛,却又时刻关怀民生,心忧天下。“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便是杜甫形象的真实写照。像这样的诗人,他的诗风必然是沉郁顿挫的。同样地,我们还可以尽可能地识记每一位诗人的相关资料,如李白的清新飘逸,王维的恬淡优美,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旷达,范仲淹的苍凉悲壮等。解读古诗词时我们可以调动积累,参照诗人的创作风格,全面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3.看注释。在古诗词的鉴赏题中,经常会出现简短的注释。这些注释或解释诗句中的生僻字词,或交待事件发生的背景,或点明诗句中所运用的典故,看似无关紧要,其实往往就是我们理解诗意甚至解答题目的症结所在,往往是命题人给我们的隐晦的提示。如果注释是介绍时代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
如果注释是介绍相关的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如果注释是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等。
以上“三看”可以让我们少做无用功,更快捷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除此之外,还要善于借助诗词中“片言”的显现或暗示。陆机《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片言”之“警策”在于它是诗人的点睛之笔,能一语破的,传达通篇的精神,透露立意之所在。因此,找到古诗词中点睛之“片言”,往往就找到了开启诗人心扉的钥匙。例如诗人王维的《渭川田家》,开头八句展现的是两幅互不关联的农村初夏黄昏的画面,让人难解其意,而诗的结尾写道:“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羡闲逸”三字把两幅画面联贯统一为一个整体,透露出诗人的隐逸情怀。
二、字字读诗,方可明义
人们常说“诗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诗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我们应像吃橄榄一样细细体会,而不能囫囵吞枣。字字读诗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涵咏、揣摩每个字词的意味,体会作者的情意以及用字的高妙。例如传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中“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之“空”字,写思妇等待之徒劳、愁思之浓郁,极富表现力。若匆匆读过,则不得其中之意。
另一方面是指理解每一个字词的文言意思。字词是诗歌语言构成的基本元素,对字词的误解会直接导致对整句乃至整首诗的误解。而字词的含义,古今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若学生仍以现代汉语解读古诗词,那是行不通的。例如谢灵运《登池上楼》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中“塘”该作何解释呢?如果按今义解,就是池中春草繁生。那么,这池子岂不成了烂泥塘沼泽地了?在这里,应用“塘”的古义“堤岸”来解,意为池岸春草繁生,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又如王维《送韦大夫》中的“曾是巢许浅,始知尧舜深”,“曾是”不能解为“曾经是”,而应解为“正是、乃是”。柳永的《雨霖铃》中“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处”,学生容易理解成“处所”,其实在这里应作“时候”解释。由此可见,对于古诗词,应运用读文言文的方法来解读,方能减少理解上的误差。
三、先分解,后组合,易于读懂诗句
古代诗词讲究章法修辞,讲究平仄韵调。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例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其正常的语序应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又如杜甫的《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其正常的语序应为“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如此,词中语序的“参互错综”现象就更多了。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又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由此可知,语序“参互错综” 是古诗词常有的现象。而这往往会给我们的诗歌阅读理解带来莫大的障碍。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办法是:先分解,后组合。可将难解的诗句以词或短
语为单位断开,然后进行重新组合,就更容易看明白诗歌所写之意。比如唐代诗人钱起的《谷口书斋寄杨补阙》中有“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句,学生很可能以为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它理解为“竹喜爱雨后的景致,山喜欢夕阳时的美景”。似乎也说得通,但歪曲了诗的原意。运用先分解后组合的方法,就不难把握诗句的原本意思。我们可以将诗句拆为以下词语:“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进而将这些词语组合成如下之句“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又如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经过分解组合,诗句的语序应为“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意为“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上的芳草茂盛繁荣”。运用先分解后组合的方法来解读这类古诗词句,就容易多了。当然,这种方法不仅仅适用于语序“参互错综”古诗词句,凡难解难读顺的诗句都可试用。
四、结合意象,探究诗意
“意象”包括“意”和“象”。“意”指的是诗人的主观的审美情感体验,“象”指的是作为审美客体的客观物象。合而言之,“意象”就是饱含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古代文人作诗十分讲究含蓄凝练,往往借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在解读古诗词时就要留心古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分析古诗词中意象的具体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先代典籍、前人诗文中的一些看似很普通的词语,经过后来文人的反复使用,往往荷载上了民族文化传统的因子,积淀上了特定的象征含义,成为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可以说典型意象的具体含义基本上是固定的。例如“明月”这一意象,与空间距离相联系,则引发人们念远怀人之情,以至于人们一提到明月,就很容易产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之类的联想。同样地,“明月”一旦与时间距离相绾结,又会触发诗人异代不同时之想,或兴起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浩叹,如李白的名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些典型的意象还有很多,例如:流水(请君试问东流水)、春草(池塘生春草)、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以上这些意象负载着相对稳定的象征含义,如果能识记它们的特定含义,就会给我们解读古诗词带来很大的帮助。
当然,在古诗词中,不是所有的意象都具有特定的含义。那么,那些非典型的意象对我们解读古诗词有没有帮助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知道,意境有意象构成,意象有塑造意境的作用。阅读古诗词时,可以把诗歌中的意象找出,分析由这些意象组成的意境的特点,进而探究诗词的思想内涵。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呢?从意象入手,就不难窥探诗人淡泊、平静的内心世界。
以上为解读古诗词的基本方法。在阅读古代诗歌作品时,既要调动自己积累的知识,也要善于利用已知的信息,运用各种技巧,才能更好地读懂古诗词。
参考文献
[1]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