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产生》

——苏教版科学四上第三单元第一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科学探究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

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振动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体会实验探究的乐趣;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三、教学准备

学生:一号袋(食品袋、橡皮筋、竹丝、钢尺、梳子);

二号袋(音叉、木盒、橡胶锤)、装水的塑料水槽;一面鼓、鼓棒、少许大米装袋中;毛巾;

教师: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些声音有什么特点?能不能给这些声音分类呢?

2.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利用身体能发出声音来吗?为什么用不同的方法都能发出声音?预测: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设计意图:巧妙引出探究的问题,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听声音、猜物体,做游戏,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和制造的声音,“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奥秘的兴趣。猜想可以有利于调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了解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并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对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是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

(二)动手实验,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有了假设,我们就要通过多个实验收集证据来验证假设。出示“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现象对比”研究记录单:看懂后说说怎样做实验和完成表格。

教师提出实验要求(注意安全、声音尽量小些等)后学生实验并记录。

2.汇报实验结果。用不同的方法都可以让物体发出声音,说明用不同的方法让物体发声时,发声的物体一定发生了某种变化,正是这个变化导致物体发出声音。

你认为怎样的运动称为振动?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

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课件出示振动并板书。

(设计意图: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非简单!培根说:“如果目标本身没有摆对,就不可能把路跑对。”实验记录表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这个活动由扶到放,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中的要点。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发声物体的共同点,即发生了振动,使学生意识到证据的重要。遵循“做中学”的基本理念,采用实验法,让学生的前概念在体验中被唤醒。)(三)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吗?怎样知道音叉振动呢?我们可以借助

其他物体,放大实验效果。音叉的振动频率快,幅度小无法用眼看清楚,可以借助水来观察,用发声的音叉轻触水面。教师演示后学生实验。

播放视频:借助水观察音叉的振动。

2.你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知道音叉在振动呢?演示:发声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

播放视频:借助泡沫球观察音叉的振动。

3.播放视频:音叉是怎样振动发声的?

音叉的振动引起空气的疏密变化形成声波传入耳中。

4.播放视频:琴弦振动发声。

5.教师演示敲鼓,怎样知道鼓面在振动呢?

学生利用大米敲鼓实验。通过大米的跳动看到鼓皮发声时的振动同时听到大米跳动的声音。振动停止后,停止发出声波,声音就消失了。播放视频:鼓皮振动发声。

6.小结: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摩擦、弹拨、吹、拍、敲等发声方法是让物体振动,然后振动产生声音,所以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振动。(完成板书箭头:↓)(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间接证明的方法,而且通过实验再观看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会理解得更深更透彻。让学生感受积极参与合作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通过大量事实,让学生经历像科学家“由个别到一般”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能力。)

(四)研究声带发声,进行爱心教育

1.在我们的身体里既有一个能发声又有一个非常敏感能感受振

动的器官各在哪儿?像老师这样用两指轻摸喉结处感受喉咙里声带

的振动,我们齐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振动,声带不振动便无声。声音是靠气体带动声带振动发声的。男孩的声带长而宽些;女孩的声带短而窄些,声音尖而高些。

播放视频:声带振动发声。

2.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怎样保护我们的声带?5月17

日是全国助残日,我们怎样对待发声有障碍的人?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里录像强化学生对振动的理解。通过研究声带的发声,使学生知道人发出声音是声带振动产生的,知道应该如何保护声带,关爱发声有障碍的人。)

(五)拓展延伸

1.你知道最先提出声音来自振动理论的是谁吗?他是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近代概率论的奠基者—帕斯卡。帕斯卡从玩盘子中得到启发,提出了声音来自振动的理论。播放小故事。

2.你知道小动物是靠什么发声的吗?出示图片青蛙鸣叫、昆虫发声等。

3.所有的振动都能听到声音吗?我们为什么听不到蝴蝶的飞舞声?我们的听音范围在每秒振动20到两万次之间的声音,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都无法听到。例如白粉蝶飞行时每秒钟只振翅6次,所以听不到。每秒不到20次的声波叫次声波,如马、鱼、鸟能听见次声波。超过每秒2万次的声波叫超声波,如蝙蝠、狗、鲸能听见超声波。利用次声波和超声波能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次声波可以预报风暴的来临等;超声波诊断人体疾病等。

4.你还知道动物是怎样发声的?课后研究写一篇科学小论文。(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展示知识,利用科学故事可以轻而易举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中充满多变、主动、充实与趣味。把课堂探究延伸开去,使活动连续不断,加深学生对声音产生的理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验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保持学生旺盛的探究热情和创新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