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合集下载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反思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反思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介质(如空气、水、固体)传播。

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声音的特性。

2. 教学难点: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特性。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鼓、锣)、声源(如闹钟)、听力测试仪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声音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声音?2. 学生回答后,简要介绍声音的定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声音的产生(10分钟)1.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振动的物体(如鼓、锣),感受声音的产生。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振动的物体会产生声音?3. 讲解声音产生的原理,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声音的传播(10分钟)1.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使用听力测试仪进行测试。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3. 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总结:声音通过介质(如空气、水、固体)传播。

四、声音的特性(10分钟)1. 实验演示:让学生感受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有哪些特性?3. 讲解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总结: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 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1. 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有了基本的了解,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2. 实验环节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了学习兴趣。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反思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反思

一、《声音的产生》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1.2 教学内容:声音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物体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产生。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声音产生的原因。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

1.4.2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如拨动琴弦、敲击鼓面等。

1.4.3 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探讨声音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1.4.4 总结:概括和总结声音产生的原理和特点。

1.5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和讨论的情况,评估学生对声音产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设计一道相关题目,进行课堂小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声音的传播》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声音的传播原理。

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距离。

2.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传播。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声音传播的原理。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传播。

2.4.2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如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的声音。

2.4.3 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探讨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2.4.4 总结:概括和总结声音传播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2.5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和讨论的情况,评估学生对声音传播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设计一道相关题目,进行课堂小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声音的特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

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

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

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第一章:声音的产生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1.2 教学内容:声音的定义和特性物体振动与声音的产生实验观察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1.3 教学活动:引入声音的概念,让学生听取不同物体的声音。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尝试振动物体并观察产生的声音。

1.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回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第二章:声音的传播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2.2 教学内容:声音的传播原理不同介质的传播特性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存在。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情况。

让学生分析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效果。

2.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解释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特点。

第三章:声音的强度与距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度与距离的关系。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强度随距离变化的情况。

3.2 教学内容:声音强度的定义和单位声音强度与距离的关系实验观察声音强度随距离变化的情况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强度的概念和单位。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强度随距离变化的情况。

让学生分析声音强度与距离的关系并解释原因。

3.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描述声音强度与距离的关系。

学生能够解释声音强度随距离变化的原因。

第四章:声音的频率与音调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的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频率声音的音调特点。

4.2 教学内容:声音频率的定义和单位声音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实验观察不同频率声音的音调特点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声音频率的概念和单位。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稿(精选10篇)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稿(精选10篇)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稿〔精选10篇〕篇1:小学科学《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稿一、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根本的科学探究理论,从被动承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才能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

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良课堂教学形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良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应,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p本节课是声音局部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局部的重点。

“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非常感兴趣的问题。

这一局部的素材刚好可以表达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

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互相作用这一大局部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

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开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三、学生分析^p学习本节课的学生首先已经具备了机械运动和力的知识,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根底。

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根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

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化考虑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

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

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四、课程目的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理解回声测距及在消费、生活中的应用。

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树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难点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

六、教法与学法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展教与学: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最后,我也要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引导和提问方式,确保问题能够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不是仅仅追求答案的正确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我相信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
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客观认识,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增强对科学的尊重与信任。
4.科学责任: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音污染问题,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为改善生活环境做出努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它需要介质来传播,如空气、水等。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通讯、音乐、警报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例如,电话通话时,声音是通过电信号转化为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也展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他们提出了许多有关声音应用的创新想法。这让我感到欣慰,因为这说明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不过,我也注意到,一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还不够自信,可能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多地鼓励他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在教学的难点和重点部分,我发现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验来解释声音的响度与音调的概念,学生们更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声音传播速度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差异,还需要我进一步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强化他们的认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7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本节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所以,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示与之相一致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学生感悟到声音的美好,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通过播放一些有趣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实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研究,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

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三个学生实验和一个自学环节。

一是通过学生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出发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尝试实验,最后归纳得结论;四是让学生自学声速这一部分知识并相互交流。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重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的现象。

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习声音产生的条件并提出问题:在太中执行任务的宇航员他们近在咫尺,为什么不直接对话却靠无线电进行交流呢?(因为听不见对方的声音)引导:声音是怎么样从发声体传播到远处的人耳呢,需要什么媒介呢?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中的第二课声音的传播。

环节二:新课教学1.声音的传播实验1:气体传声实验(演示)教师演示:①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引导学生注意声音的变化。

②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其声音的变化。

学生听声音的变化并记录:①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闹钟的声音明显变小。

②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闹钟的声音。

③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的闹钟声逐渐变大。

实验结论:声音在空气中可以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提出问题: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的呢?多媒体出示动画:音箱设备上面放的小颗粒物质随着音乐舞蹈。

教师讲解:音箱面的振动带动小颗粒物质的振动同时带动我们看不见的空气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进行传播,与水波类似,所以声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把它叫做声波。

实验2:固体传声实验教师引导:用一张桌子做实验,教师引导同桌为一组:一人轻敲桌子(不能使附近的学生听到敲击声),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是否能听见敲击的声音。

学生总结:固体可以传声。

生活实例:为什么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说话声和脚步声吓跑?为什么在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可以听到音乐?(液体可以传声)教师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液体。

真空中不能传声。

2.声速提出问题:为什么先看到闪电,过一会才能听见雷声呢?(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教师讲解: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描绘,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小学科学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小学科学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小学科学教案
一、课程目标
1.学习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2.掌握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实验方法;
3.了解声波应用和相关领域。

二、教学重难点
1.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2.声波的特性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引入(5分钟)
引导学生听到窗外的鸟叫声,提问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声音?引出本节课讲的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初探声音产生与传播(10分钟)
按照学生们对声音的理解,询问如何产生声音,如何传播等问题,以此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以及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3.为实验做准备(10分钟)
向学生讲解如何制作简单的声音发生器,如:用电池、铜线和电话振铃器制作,探究声音是如何通过振动传播的。

4.实验环节(30分钟)
用手电筒、麦克风等设备进行实验观察,让学生拍手,敲课桌,发出语音,听取声音变化,了解声音的特性及其应用。

5.复习(5分钟)
总结本课时学习的知识,问答形式交流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深入学习。

四、教学评价
本课程对学生进行了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这有助于学生对声学的理解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实验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帮助
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声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到实践中。

教师还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评价,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⑴.重视科学探究活动⑴.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⑴.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⑴.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⑴.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⑴.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⑴.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⑴.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准备1.教具: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⑴.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⑴. 媒体展示(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⑴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⑴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篇1【使用说明】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本11-1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与盲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讨论研究,并完成后题,以备上时展示和质疑。

【学法指导】采用下搜集资料,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交流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请同学们阅读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1、先观察12页图片,在用手一直摸着自己的喉咙,读一段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

然后停止读,还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2、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吹,使管子里的发生。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记录下,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就会产生与原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2)、该实验的方法是。

(3)该实验的结论是:不能传播声音7、声传播的快慢用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体,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有关,还跟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而被反射回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回答:。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 1.2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 1.2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发生。

2.知道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物质,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3.记住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过程与方法:1.学生亲自动手,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2.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教育。

(二)教具两支同频率的音叉和共鸣箱、铁架台、白色泡沫塑料球、鼓、闹钟、抽气机、钟罩学生用:橡皮筋(两人一根)、土电话(学生课前自制)。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学生手放在喉咙处,发声。

问学生的手有何感觉?学生回答。

现在知道: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声音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不要求学生回答。

板书课题)二、进行新课1.声音是怎样发生的(1)敲响音叉,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泡沫塑料球弹开,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

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

再敲响音叉,并用手捏住叉股,观察泡沫塑料球还会不会被叉股弹开,听一听还有没有声音。

引导学生观察,音叉不振动时,没有声音。

(2)学生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然后两人交换。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教师板书)。

(4)验证演示并激发兴趣:用彩色纸做成高约10厘米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尤如少女翩翩起舞。

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

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

2.声音靠物质传播(1)演示:,右边音叉被敲响,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将泡沫塑料球弹起。

启发学生说出左边音叉的发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引导学生说出“空气能传播声音”(教师板书)。

简单说明音叉振动时在空气中产生声波,传动耳朵,引起耳膜振动,产生听觉。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 了解声音传播的介质;- 能够分析声音传播的实际应用场景。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运用多媒体工具,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究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珍惜与尊重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的掌握。

难点:声音传播的介质和实际应用场景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铃铛、弹簧、橡皮奶嘴、扩音器等。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与实验(25分钟)a. 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10分钟)- 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振动引起的,通过空气或其他介质传播。

- 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可以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传播,其中在空气中的传播最常见。

b. 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15分钟)实验1:用铃铛和弹簧做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验证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实验2:用橡皮奶嘴演示声音传播的方式,观察空气中的声音传播现象。

3. 声音传播介质的分析(10分钟)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并总结常见的声音传播介质。

4. 声音传播的实际应用(25分钟)a. 通过多媒体展示声音传播的实际应用场景,如扩音器、电话等。

b.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场景中声音传播的介质和原理。

5. 实践与分享(25分钟)a. 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声音传播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b.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分享分析过程和结论。

6. 总结与拓展(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点,鼓励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篇一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令我们心旷神怡,可恶的噪声却可能干扰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使我们心情烦躁。

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关声音的知识呢?好,那么就请允许我做一名导游,伴随同学们来探究声音知识的宝库吧!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媒体播放机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向学生展示乐曲的波形图,使学生感到惊奇;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常见的声音,请学生思考这些声音都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活跃思维。

接下来,再通过声波枪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声音居然会和现代战争中的高科技联系在一起。

目前,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声波枪,它可不是普通的枪,因为它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声波,而且它专门用来袭击人类,被袭击者往往会感到胸闷、头痛、休克甚至死亡。

如果说机枪大炮来得更光明磊落的话,声波枪则显得有些暗箭伤人。

为什么呢?因为声波枪所发射的声波不在我们人耳的听力范围之中,它看不到、听不见也摸不着,来去无踪。

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则消息后心里会不会感到紧张?我们暂且不去考虑美国人要拿声波枪去对付谁,但是,面对可能到来的伤害,我们能够束手无策吗?大家有没有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作为十几岁的初中生,我们还没有能力去主动进攻,那么,我们今天就象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一下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

这时,便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

教师接着提示:《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声波枪如此厉害,要想有效地防御它,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声波?声波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身边来的?板书: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实验探究讲解新课(35分钟)1、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7分钟)这个活动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反思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名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掌握声音的传播原理。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

四、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音的传播速度。

3. 声音的特性:讲述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解释其影响因素。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提问: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二、新课导入:1. 讲解声音的产生原因,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 介绍声音的传播原理,以及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三、实验环节:1. 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实验一:振动琴弦,观察声音的产生。

3. 实验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提问: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有哪些特点?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提问: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二、深入学习:1. 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分析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

三、实践环节:1. 让学生进行声音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实验三:声音的三个特性的演示实验。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提问:如何改变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

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和学生的动手实践,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规律。

3.学会应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声音的传播规律。

三、教学内容声音的产生原理1.声音的产生必须有振动体。

让学生举例说明振动体的形式。

2.声音的产生需要介质。

介绍空气、水和固体等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3.声音的产生需要能量。

探讨声音的能量转化过程。

声音的传播规律1.声音的传播是通过介质中的颗粒振动传递的。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颗粒振动的过程。

2.声音的传播是波动形式。

介绍声波的概念,探讨声波的特性和传播过程。

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四、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播放不同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多样性和美妙性。

2.讲解:通过图文讲解的方式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3.实验: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

4.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拓展思维,深化对声音的认识。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播放不同音乐片段。

2.引导学生讨论感受到的声音特点。

第二步:讲解1.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

–振动体的形式。

–介质对声音传播的作用。

–声音的能量转化过程。

2.介绍声音的传播规律。

–介质中的颗粒振动传递。

–声波的特性和传播过程。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

第三步:实验1.设计实验:使用弦线和音叉进行实验,观察振动和声音传播的过程。

2.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

第四步:讨论1.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为什么能传播?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讨论中的参与度。

2.查看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记录和总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评价学生是否能准确应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拓展1.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声音的传播与噪音污染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备教师:左星辰授课教师:审核教师:
课题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
教学目标
①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的条件。
②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③通过“真空铃”实验及气体、液体、固体传声的实例,观察讨论得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④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了解常温下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并能用机械运动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计算。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引导提问:你能体会古诗意境,知道古诗中蕴涵了那些物理知识吗?你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怕得鱼惊不应人”吗?
我们说话的声音及大千世界里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鱼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推进新课
探究一:声音的产生
分小组探究:
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知识应用:
如图: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生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探究二:声音的传播
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1、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2、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备注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条件:要有介质形式:声波
声音的产声音的传播:15℃时,V声=340m/s
生与传播速度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正常途径:空气传导
人耳听到声音的两种途径
特殊途径:骨传导
教学
后记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这三个实验大家可以直接感知,有利于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声音和振动之间的联系。)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接着让学生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3、有时候在电影里看见演员的口型与观众听到的话不是同一时间的,听到的声音要比演员的口形慢半拍,这说明什么?
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小组讨论: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
指导学生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然后乙同学将耳朵离开桌面再听,和刚才比较有什么不同?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并及时表扬表现好的同学)
根据以上实验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介质
现象
结论
空气
听到闹铃声
气体可以传声

听不到闹铃声
真空不能传声

听到闹铃声、石头敲击声
液体可以传声
课桌
听到写字声
固体可以传声
师生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播放:古诗《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把以上实验对比分析如下:
发声体
发声时现象
无声时现象
结论
声带
喉咙部位在振动
不振动
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直尺
直尺在振动
不振动
发声的直尺在振动
橡皮筋
橡皮筋在振动
不振动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音叉
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
不振动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手感觉发麻
不振动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音叉在水面上激起水花
不振动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用哑语;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大家现在会从物理角度解释我们刚上课时提到的“怕得鱼惊不应人”了吗?
探究三:人怎样听到声音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课件展示:振动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断向外围扩散。
类比说明,指导学生看图4—6人耳接受声波,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振动发声——传声介质(声波传播)——听觉正常(鼓膜、听神经、大脑)
探究四: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提出问题: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
课件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有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可以听到声音吗,太空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教师引导: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介质)。
提出问题:怎样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呢?固体、液体是否都可以传播声音呢?
实验探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探究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声。(教师引导点拨、确定研究方案)
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然后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的情况。
3、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4、甲同学在课桌一端用铅笔在纸上用力均匀写“一”,乙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