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低碳城市规划体系的意义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建立低碳城市规划体系的意义综述
摘要:低碳生活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对低碳的倡导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分析了低碳城市规划体系的发展动态,阐述低碳城市规划体系的重要价值,对城市规划的低碳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现状;意义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国内外研究及发展动态
和其它泛泛而谈的规划理念不同,低碳城市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量化分析基础之上,“碳审计”技术就成为低碳导向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关键支撑。
1997年《京都议定书》通过后,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城市即己开始城市碳足迹和碳排放的研究。
2003年英国在政府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先提出了“低碳经济”一词,之后通过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进一步将碳减排目标向社区和邻里尺度分解。
同时,相关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分析工具,也将气候影响因子和碳排放指标考虑进来,通过多部门合作,建立具体而完备的地方性建筑、基础设施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数据的共享平台,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来管理和分析本地化动态信息,以形成对发展政策的技术支撑(邱红、林姚宇,2012)。
200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marilynbrown教授所提交的brookingsinstitution研究报告针对美国200个都会区的碳足迹,提出城市碳足迹研究的方法论,对低碳城市研究有很大参考价值。
美洲发展银行的
magalhaes(2009)等认为城市形态影响了城市的能源消费模式,城市空间结构和街区结构、大小、密度,以及土地利用模式、交通模式等均影响了城市的碳足迹,并通过对巴西首都brazilia和东南部的curitiba两个城市燃料消耗量的对比研究,验证了低密度开发的brazilia相较于适度密度开发的curitiba,在城市运行过程中消耗了更多的能量。
日本学者harashina(2o09)通过对比东京大都市区与纽约都市区的城市空间结构,认为低碳的城市结构应是多核心的。
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的杨沛儒教授等(yang,2011)则在澳门填海区低碳城市建设的研究中,采取自上而下的系统输入输出(input 一output)研究方法(即brown教授所应用的估计碳排放在区域发展中的总量)和自下而上的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intemalstructure)包括密度及空间形态以及碳排放的关系。
目的在于让碳足迹的分析落实到城区及街廓尺度,提供了一个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所关注的密度、开发形态及生态绩效的评估等关保等的操作方法。
关于低(零)碳社区(城市)的实践,全球己经有部分成功案例,如1980年竣工的丹麦beder的太阳和风社区,是由居民自发组织建设的公共住宅社区,以太阳能和风能作为主要能源。
再如英国伦敦南郊的beddingtonzeroene卿oevelopment仍zen),占地1.65hmz,将众多节能减排的措施集中于一个小生态社区中,切实有效地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与之相比,国内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均处于起步阶段。
寇有观
(2010)认为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即需对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交通体系进行整体研究,并针对不同地区在功能、开发强度、建筑和空间形态方面的差异,提出各地区在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一方面实施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的规划设计对策。
顾朝林等(2008)认为低碳城市规划理论研究重点在于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规划框架,揭示中国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低碳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城市运行系统之间的祸合关系。
潘海啸等(2008)认为低碳城市目标下的城市规划应坚持5个导向原则:pod>bod>tod>xod>cod,即步行导向发展>自行车导向发展>公共交通导向发展>形象导向发展>小汽车导
向发展;低碳目标下的区域规划应采用“轨道或区域公共交通导向的走廊式发展模式”,且强调区域公交网络与区域空间布局模式相适应。
目前国内低碳城市规划的实践,较有代表性的有天津中新生态城、上海临港新城(上海首批八个低碳发展实践区之一)、曹妃甸开发区低碳发展战略等。
天津中新生态城规划总结了生态型规划步骤,即指标体系建立一定位与产业选择~规模确定一空间布局理念与模式确立~配套政策制订,从自然生态格局、用地布局模式、绿色交通理念、生态社区模式、文化保护理念、水资源利用理念和能源利用理念等七个方面总结生态型空间布局理念与模式(杨保军
等,2008)。
临港新城从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两个层面研究低碳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空间规划策略,并提出低碳城市能源和产业规划设想。
在总体规划层面,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构建紧凑式城市空间
格局,建设绿色交通等(孙强,2011)。
曹妃甸开发区则基于碳足迹计算提出了包含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减排、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开发区低碳发展战略(朱越杰等,2011)。
总体而言,我国的低碳城市规划主要还停留在理念和定性分析的阶段,缺乏详实的地方性基础数据,也缺少将“碳审计”技术融入城市规划与设计程序中的经验,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也未就低碳城市规划的实施提出具体方法。
2基于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低碳规划框架构建
不同空间尺度上的能耗和碳排放评估及计算方法也不同,对应的低碳城市规划内容和方法亦有所差别。
结合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法定规划编制体系,并考虑城市设计等非法定层次规划,在各个层次以低碳规划设计为导向,可相应构建我国的低碳规划框架。
2.1低碳规划空间层次
(1)宏观空间层次
宏观空间层次主要包括大尺度的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层面。
在这一层面,收集有关能耗与城市或地区的人口、社会经济等统计数据,通过比较这一尺度的数据,得到能耗排放情况和城市人口密度、面积等大尺度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制定明确的、可定量的碳排放目标。
(2)中观空间层次
中观空间层次主要包括中尺度的地区或街区城市设计和控制性
详细规划层面。
能耗通过由下而上的方法计算,即首先计算建筑的能耗,然后迭加累计。
太阳能可接受率在gis平台上直接计算.在这一层面,研究能耗/太阳能接受情况与更具体的城市规划参数(街区长度、建筑容积率、人口密度、建筑形态)之间的关系。
在中观空间层次的低碳规划上,需要广泛应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模型。
采用主流的三维建模技术,结合城市模型对建模精细程度的要求,组合使用多种建模工具和三维软件平台。
例如,三维城市规划应用基于skyline软件平台开发建设,三维地形场景采用terrabuilder制作,灰盒子模型和简体模型均采用terraexplorerpro生成,精细模型采用3dsmax软件建模。
另外也可选择cad与creator结合的建模方法:基于真实城市大比例尺高精度地形数据,严格遵循工程项目设计的各项标准和要求,建立逼真的三维场景。
可以通过开发各种人机交互辅助工具,尽量减少人工干预,实现自动作操作。
(3)微观空间层次
微观空间层次主要包括小尺度(街廓).在这一层面,太阳能可接受率用更精确的计算工具伍coteet)计算,目的是得到建筑脂区的规划参数与太阳能可接受率之间的关系。
该层次更多和建筑单体与小尺度景观设计结合。
2.2低碳规划设计框架
由于低碳城市的实践起步较晚,因此目前尚未形成系统和成熟的规划体系。
研究应广一泛收集国内外低碳城市/社区规划的案例,形
成案例库,总结分析其规划方法、规划内容和规划实效,为建构低碳城市规划框架提供基础和依据。
基于上文的分析和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3结语
低碳规划设计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在国外也无成熟的经验可供参考。
在未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低碳为导向的规划设计将成为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的主导思想之一。
在低碳规划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处于起步阶段。
作为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大国,我国城市的低碳发展对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也为中国规划师在低碳规划的理沦和实践_l提供了最广阔的舞台,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顾朝林,谭纵波,韩春强,等.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6
[2]罗巧灵,胡忆东,丘永东.国际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实践和研究展望[j],规划师,2011(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