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生命周期生活史

昆虫的生命周期生活史
昆虫的生命周期生活史

第一节昆虫的生命周期

【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昆虫生命周期;

【目标知识】

1、昆虫生命周期概念。

2、不同昆虫种类的生命周期。

一、生命周期

昆虫的新个体(卵或幼虫或若虫或稚虫)自离开母体到件成熟产生后代为止的发育过程叫生命周期(life cycle),通常称这样的一个过程为一个世代(generaTion)

二、昆虫的寿命

在正常情况下,昆虫的新个体从离开母体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叫这种昆虫的寿命(life-sPan)。显然,昆虫的寿命比完成一个生命周期的时间会长一些,两者差别的大小取决于成虫进行生殖后所存活的时间‘如蜉蝣变为成虫之后仅存话几个到几十个小时,其生命周期与寿命基本相同;而有些甲虫的成虫性成熟后能存活半年到1年,一种龙虱;Dytiscus sp.的雄虫能活854d,雌虫能活740d,这样的情况下,寿命远比完成一个生命周期所需的时间长。

不同种类的昆虫寿命差别很大。昆虫中寿命最短的可能是孤雌生殖的蚜虫,如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每年可繁殖20—30代,每只蚜虫1d可生10余只小蚜虫,每只蚜虫的寿命仅20一30 d。北美的十七年蝉Magicicada septendecim(Lin—nause)的若虫在土中可以生活17—17.5年。白蚁的蚊后寿命更长,一般认为其寿命为20一25年,也有的说蚁后能话50一80年,但后者的可靠性有持检验。一般昆虫的寿命在1年左右。同种昆虫的寿命一般雄虫长于雄虫,大多数昆虫的雄虫在交配后不久便死去,而雌虫产卵后有些种类还有护卵和护幼习性。

社会性昆虫的不同类型的个体寿命也不相同。如蜜蜂的工蜂春、夏季出生者寿命为45d左右,秋季出生者寿命为半年左右;而蜂后却能活5—8年。

关于昆虫的寿命容易与成虫期的长短相误解,如人们常说的“蜉蝣朝生暮死”是对蝉游的成虫而言,不能说蜉蝣的寿命只有1d,实际上一些孵蜕的稚虫在水中要生活2—3年,所以蜉蝣的寿命在昆虫中还算是比较长的。

第二节昆虫的生活史

【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昆虫生活史及其多样性;

【目标知识】

1、昆虫生活史概念

2、昆虫休眠与滞育的区别

一.生活史的概念

昆虫的生活史(Me history)是指一种昆虫在一定阶段的发育史。生活史常以1年或一代为时间范围,昆虫在1年中的生活史称年生活史或生活年史,而昆虫完成一个小命周期的发育史称代生活史或生活代史。

昆虫的生活史是昆虫生物学研究的最基本的内容之一,为了清楚地描述昆虫在1年中的生活史

特征可采用各种图、表、公式来表达或用图表混合的形式来表达(图24—1),其中表格法最为常用。

昆虫生活史表格主要有两种。第1种是以月份为列,以虫态为行,将各代各虫态发生的时间范围在表中标出。第2种是以月份为列,以代和虫态为行,用不同的符号或字母表示不同的虫态。并将

各代各虫态发生的时间范围在表中标出(表24—1),这种方法特别适合表达多化性昆虫的生活史

二、昆虫生活史的多样性

(一)昆虫的化性

昆虫,特别具有滞育性的昆虫夜1年内发生固定代数或完成一代需要固定时间的特性叫化性(voltism),1年只发生一代的叫一化性(univoltine),1年发生两代的叫二化性(bivoltine),1年发生3代以上的称多化性(Polyvoltinee或plurivoltine),而把两年以上才完成一个生命周期者称为部化性

(Partvoltine)。如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1年发生一代,为典型的一化性昆虫;而很多蚜虫1年发生几代至几十代,为典型的多化性昆虫;很多土栖性昆虫几年〔有的十几年)才完成一代。为典型的部化性昆虫。

不少昆虫的化性随地理位置的不问而异.如粘虫Pseudaletia separata“在中国东北北部每年发生2代,在东北南部每年发生3代,华北大部分地区每年三四代,而在华南地区每年多达6代。

(二)世代重叠

二化性和多化性昆虫由于发生期及产卵期较长等因而使前后世代间明显重叠的现象叫世代重叠(generation overlapping)。一化性昆虫前后世代间重叠的观象较少,但有些昆虫由于越冬期、出蛰期的差异也会山现世代重叠的现象。在多化性昆虫中,世代完全不重叠或只有极少一部分重叠的现象很少,耍弄清各世代助发生情况比较困难,如小菜娥Plutella xylostella在杭州9月份可有世代混合发生。

(三)局部世代

同种昆虫在同一地区具有不同化性的现象叫局部世代(nPartialgeneratio)。例如,榆叶甲Galerucella aenescens,在北京地区第1代成虫6月下旬羽化,其中绝大部分个体经过半个月左右的取食后就开始越冬,但有一小部分则继续产卵,发生第2代。再如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 第1代幼虫脱皮后大多数在土面做“蛹化茧”继续发生第2代,但另一部分幼虫则入土做“越冬茧”进入越冬状态。

(四)世代交替

大部分多化性昆虫1年中各世代问相应虫态、习性与生殖方法大致相同,仅是在发生期上略有差异而己。但有些多化性昆虫在1年中的若干世代间生殖方式甚至生活习性等方面存在看明显差异,常以两性世代与孤雌生殖世代交替,这种现象称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昆虫以蚜虫、瘦蜂、瘿蚊的世代交替现象最为常见,如重要棉花害虫棉蚜Aphis gossypii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年生活史中就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图24—2)。该蚜一般全年发生20~30代,以秋末所产的受精卵(图24- 2A)在花椒、木槿、石榴等越冬寄主上越冬,翌年春天越冬卵发育为无翅的干母(fundatrix)(图24—2B),干母在越冬寄主上以孤雌胎生的方式产生干雌(fundatrigenia)(图24—2C),干雌继续在越冬寄主上行孤雌胎生两三代。春末或夏初棉苗出土时,干雌产生孤雌胎生的有翅蚜迁移到棉苗或瓜类等夏寄主上,这些有翅职称为迁移蚜(migrant)(图24-2D)。迁移蚜在夏寄主上以孤雌胎生方式产生无翅孤雌胎生的侨蚜〔alienicola)(图24—2E,F);侨蚜在夏寄主上连续孤雌胎生繁殖多代,在蚜虫密度过大、营养条件恶化时还可产生有翅型侨蚜(图24—2G)在夏寄主间扩散。夏末,侨蚜以孤雌胎生产生雌性的性母(sexupara)(图24—2H),性母大多有翅并陆续迁飞别越冬寄主上。性母在越冬寄主亡再以孤雌

胎生方式产生性蚜(sex ualcs)(图24-2I,J),性蚜配后在越冬寄主上产越冬卵。

(五)休眠和滞育

在昆虫生活史的某一阶段,当遇到不良环境条件时,生命活动会出现停滞现象以安全皮过不良环境阶段。这一现象常和盛夏的高温及隆冬的低温相关,即所谓的越夏或夏眠(aestivavation)和越冬或冬眠(hibernation)。根据引起和解除停滞的条件,可将停滞现象分为休眠和滞育两类。

1.休眠(dormancy)是内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后昆虫马上能恢复生长发育的生命活动停滞现象。有些昆虫需要在一定的虫态或虫龄休眠,如东亚飞蝗均在卵期休眠;有些昆虫在任何虫态或虫龄都可以休眠,如小地老虎在我国江淮流域以南以成虫、幼虫或蛹均可休眠越冬。由于不同虫态的生理特点不同,在休眠期内的死亡率也就不同。因此,以何种虫态休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后来昆虫种群的基数。

2.滞育(diaPause)是内环境条件引起的,但通常不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

条件消除后昆虫也不能马上能恢复生长发育的生命活动停消现象。在自然界,当不良环境条件未到来之前,昆虫常常已经进入了滞育状态,而且一旦滞育,即使给予最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昆虫也不能马上恢复生长发育。所以,滞育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凡是具有滞育特性的昆虫都有固定的滞育虫态,亲缘关系相近的昆虫可以有不同的滞育虫态,通常同一世代只有—次滞育,但也有在一个世代中出现两次滞育的昆虫。滞育有兼性滞育和专性滞育两类。

3.兼性滞育(facultative diapause)不一定每一世代都滞育:如玉M螟在各地每年发生的代数不同,但多以末代老熟幼虫滞育越冬,专性滞育(obligatory diapauses)又称绝对滞育,是昆虫在每一代的固定虫态都发生滞育,该类滞育常常为一化性昆虫所具有;如大地老虎、大豆食心虫为一化性昆虫,无论外界环境条件如何,到了各自的虫态都进入滞育。

引起滞育的外界生态因子主要是光周期、湿度、湿度、食物等,内在因子为激素。

外界因子中以光周期最稳定,是引起昆虫滞育的主要因子。光周期(PhotoPeriod)是1d中光照时数与黑暗时数变化的节律,通常以光照时数来表示。引起昆虫种群中50%的个体进入滞育的光周期叫临界光周期(criticaIphotoPeriod)。不同种或同种不同地理种群的昆虫,其临界光周期不同。如亚洲玉M螟在南京的临界光周期为13h 30min,三化螟南京种群和广州种群的临界光周期分别为13h 45min和12h。对光周期敏感的虫态叫临界光照虫态.该虫态常常为滞育虫态的前一虫态,如以卵滞育的家蚕的临界光照虫态是上一代成虫,以老熟幼虫滞育的亚洲玉M螟的临界光照虫态为第3至第4龄幼虫,以蛹滞育的棉铃虫的临界光照虫态为第1至第5龄幼虫。

在自然界中,光周期的变化通常与温度的变化相适应。临界光周期随温度的升降而减增,大体温度每升高5℃,临界光周期将缩短1—1.5h;若温度下降,则临界光周期延长,所以,同一种昆虫的低纬度种群比高纬度种群滞育偏晚,如我国北方种群一般比南方种群进入滞育的时间早一些。

食物的变化同样也随光周期及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秋季到来时,光周期缩短,温度下降,寄主植物逐渐枯竭,植食性昆虫食物的含水量变小,昆虫滞盲的比例也逐渐变大。如绵红铃虫幼虫取食吐絮前14d棉铃(含水量75%左右)仅5%的幼虫滞育,而取食吐絮前2d棉铃(含水量20%左右)幼虫滞育率高达62%。

引起和解除滞育的所有外界因子必须通过内部激素的分泌来实现。以卵滞育的昆虫是否产滞育卵决定于成虫。当成虫的感觉器官接受了外界刺激(如光周期的变化)传到脑,脑分泌细胞产生促前胸腺激索通过围咽神经索传递到咽下神经节,活化了其中的神经分泌细胞,使产生卵滞育激素,通过血液的传送而作用于卵。如果将一化性家蚕成虫的围咽神经索切断,可使该成虫产出非滞育卵。如将脑及咽下神经节的甲醇提取液注射入预期该产非滞育卵的二化性家蚕成虫,该成虫却产下了滞育卵。以幼虫或蛹滞育的昆虫,则是由于脑分泌细胞停止活动,不产生活化前胸腺的促前胸腺激素,

位的胸腺的分泌活动受到抑制而不分泌脱皮激素,幼虫(或蛹)便处于滞育状态。如果在滞育中的幼虫或蛹经过冷冻刺激,活化了脑分泌细胞,将这样的脑移植到正处于滞育状态的幼虫或蛹,就可以结束滞育,进行变态脱皮。

以成虫期滞育的昆虫,主要是成虫缺少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在正常发育的昆虫中,保幼激素在末龄幼虫和蛹期是很少分泌的,而到了成虫期,则又恢复分泌保幼激素,起着促进性器官成熟和卵的发生的作用。

进入滞育的昆虫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滞育代谢才能解除滞育。温度、湿度和光照是解除滞育的重要因子。如多数冬季滞育的昆虫若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0℃一10 ℃之间)处理能解除滞育,亚洲玉M螟、三化螟等的滞育幼虫需要补充一定的水分才能解除滞育而化蛹,一些蟋蟀和脉翅目昆虫当春天光照时效超过临界光周期时才能解除滞育。公元6世纪,我国浙江省温州的蚕农就已能通过控温等措施维持或打破蚕卵的滞育,调节一年中蚕的代数。

休眠与滞育相比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弱,如东亚飞蝗秋天虽然以卵休眠越冬,但如果哪年秋天特别温暖,“越冬卵”则可继续孵化,而所孵化出来的若虫往往来不及完成一个生命周期就会遇到寒冬,终至死忘。从不休眠到休眠,从休眠到滞育似乎是昆虫生活史进化的必然。

多样的生活史是昆虫长期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产物,是昆虫抵御不良环境条件的重要生存对策之一。无沦是世代重叠、局部世代,还是世代交替、休眠与滞育等,对昆虫种群的繁盛与延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课后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昆虫世代

2.昆虫的寿命

3.昆虫的生活史

4.昆虫的休眠

5. 昆虫的滞育

6. 昆虫的世代

7.世代交替8.局部交替9.世代重叠10.昆虫的化性

二、简答

1.简述昆虫休眠与滞育的不同之处?

昆虫分目检索表2

昆虫纲(s. lat.)分目检索表 1 原生无翅;腹部第6节以前常有附肢.............................................................................................. - 有翅或次生无翅;腹部第6节以前无附肢..................................................................................... 2 无触角;腹部12节 ...................................................................................................................... 原 - 有触角;腹部最多11节................................................................................................................... 3 腹部6节或更少,无尾须,第l节有腹管,第3节有握器,第4或第5节 有弹器 .................................................................................................................................................. 弹尾目- 腹部10节或11节,有尾须,附肢为刺突或泡............................................................................. 4 腹端只有l对尾须或尾铗,无中尾丝;无复眼 ......................................................................... 双 - 腹端有l对尾须及1条中尾丝;有复眼.......................................................................................... 5 胸部较粗,背侧拱起 ........................................................................................................ 石蛃目M - 胸部较扁,背侧不隆起........................................................................................................... 衣鱼目 6 口器有成对的上颚,或口器退化 .................................................................................................... - 口器无上颚 ......................................................................................................................................... 7 有尾须;头不延伸成喙状 ................................................................................................................ - 无尾须;少数有尾须则头延伸成喙状............................................................................................. 8 触角刚毛状;翅竖在背上或平展而不能折叠 ................................................................................ - 触角丝状,念珠状或剑状等;翅可以向后折叠,或无翅............................................................. 9 尾须细长而多节,有时还有中尾丝;后翅很小,无翅痣 ........................................... 蜉蝣目Ep - 尾须粗短不分节,无中尾丝;前后翅相似或后翅更宽,有翅痣............................................ 蜻蜓 10 后足为跳跃足,或前足为开掘足 ........................................................................................ 直翅目 - 后足非跳跃足,前足也非开掘足.....................................................................................................

昆虫的分类

摘要:通过对学校不同环境下的昆虫的调查和分类来了解学校的昆虫有哪些目 和科,从而来了解这些昆虫的形态学特征;以及调查了解这些昆虫的生活 习性。 关键词:学校:昆虫;调查;形态学特征;生活习性 我校是位于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大学(经纬:114.9728° 27.1075°)一个红土地的革命之地。在此空气污染较少,湖水还较干净,这里是个多丘陵的地带,植被也较多,也有较多的昆虫分布。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采集工具主要有:捕虫网、吸虫管、毒瓶、采集袋、标本盒、三角纸、剪刀、镊子、放大镜、记录本。 1.1.2昆虫标本制作工具:还软器、昆虫针、三级台、展翅台、三角台、粘虫胶和滤纸条等。 1.2方法 1.2.1昆虫的捕捉方法 昆虫标本是昆虫分类的研究的起点和基础,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就成为昆虫研究的基本技术。 本实验依据昆虫的基本特征及其生活习性,运用采集昆虫标本,观察昆虫的基本形态进行昆虫的基本分类。 根据各类昆虫的生活习性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对于一般的昆虫,如蝗虫、蜻蜓、蝴蝶等,多采用捕虫网进行捕捉,而像叶蝉、飞虱等体态较小的多用吸虫管捕捉。同时,捕捉的昆虫立即用毒瓶杀死,以免因为昆虫挣扎而造成肢体残缺。对于鳞翅目的昆虫,在毒死后必须包在三角纸内,避免损伤鳞翅,使标本不完整。 1.2.1标本的制作 采集回来的昆虫标本,必须经加工、整理,制作成标本,才能长期保存,供研究使用。 采集回来的昆虫标本经过一段时间一般都比较干燥,不仅容易损毁,而且无法整理,在制作标本前必须还软。在干燥器的底部放入干净的湿沙,加清水,再滴入几滴碳酸或甲醛溶液(以防标本霉变),将昆虫放在瓷隔板上,数日后即可软化。标本还软后,即可依次针插、整姿或展翅。 制作标本后还需要制作标本的标签,注标本的采集人姓名,采集时间、地点、昆虫的种名、昆虫所属的目,编号。贴好标签的昆虫标本存放在标本盒,然后放入专门的标本橱内保存,以免发虫或霉变。 2、结果与分析

2.1-2昆虫的生命周期生活史

第一节昆虫的生命周期 【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昆虫生命周期; 【目标知识】 1、昆虫生命周期概念。 2、不同昆虫种类的生命周期。 一、生命周期 昆虫的新个体(卵或幼虫或若虫或稚虫)自离开母体到件成熟产生后代为止的发育过程叫生命周期(life cycle),通常称这样的一个过程为一个世代(generaTion) 二、昆虫的寿命 在正常情况下,昆虫的新个体从离开母体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叫这种昆虫的寿命(life-sPan)。显然,昆虫的寿命比完成一个生命周期的时间会长一些,两者差别的大小取决于成虫进行生殖后所存活的时间‘如蜉蝣变为成虫之后仅存话几个到几十个小时,其生命周期与寿命基本相同;而有些甲虫的成虫性成熟后能存活半年到1年,一种龙虱;Dytiscus sp.的雄虫能活854d,雌虫能活740d,这样的情况下,寿命远比完成一个生命周期所需的时间长。 不同种类的昆虫寿命差别很大。昆虫中寿命最短的可能是孤雌生殖的蚜虫,如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每年可繁殖20—30代,每只蚜虫1d可生10余只小蚜虫,每只蚜虫的寿命仅20一30 d。北美的十七年蝉Magicicada septendecim(Lin—nause)的若虫在土中可以生活17—17.5年。白蚁的蚊后寿命更长,一般认为其寿命为20一25年,也有的说蚁后能话50一80年,但后者的可靠性有持检验。一般昆虫的寿命在1年左右。同种昆虫的寿命一般雄虫长于雄虫,大多数昆虫的雄虫在交配后不久便死去,而雌虫产卵后有些种类还有护卵和护幼习性。 社会性昆虫的不同类型的个体寿命也不相同。如蜜蜂的工蜂春、夏季出生者寿命为45d左右,秋季出生者寿命为半年左右;而蜂后却能活5—8年。 关于昆虫的寿命容易与成虫期的长短相误解,如人们常说的“蜉蝣朝生暮死”是对蝉游的成虫而言,不能说蜉蝣的寿命只有1d,实际上一些孵蜕的稚虫在水中要生活2—3年,所以蜉蝣的寿命在昆虫中还算是比较长的。

昆虫的一般形态特征教案

昆虫的一般形态特征教案 一、说教材 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植物保护技术》第二版 “实验实训1.昆虫的一般形态特征”。 (一)地位和作用: 1、通过实验观察进一步认识昆虫体躯的组成及附器。 2、复习和巩固昆虫口器、触角、足、翅的构造及类型。 3、为鉴别昆虫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认识昆虫体躯外部形态结构和特征。 (2)理解昆虫口器、触角、足、翅的各部分构造和作用。 (3)掌握昆虫的口器、触角、足、翅的基本类型。 2、能力目标 (1)学会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昆虫体躯外部形态结构和特征。 2、掌握昆虫口器、触角、足、翅的结构及类型,特别是触角类型繁多,学生不容 易掌握,则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1、借助多媒体弥补实验过程中不容易观察到部分结构,如把昆虫的体躯放大,蜜蜂的 触角放大,蝴蝶的翅放大、蝗虫的后足放大、蝗虫的口器放大,通过感官和视觉, 把抽象变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直观功能,对 突破难点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真正达到了对触角、口器、足、翅的结构的理解。 2、利用多媒体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触角的类型部分,通过学生观察后回答,答对一个给一个动画笑脸,答错一 个给一个动画哭脸,体现多媒体的趣味性特点,这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 生的学生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对于昆虫的足、翅的类型,学生观察后,答对一个就把该类型的图片展现 出来,把无声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带学生进入教学的情景 之中,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情趣,自然的步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中。三、说学法 (1)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外出捕捉昆虫,要求学生在家附近搜集昆虫,由于学生个人的兴趣、经验、所处环境不同,学生搜集到的昆虫种类、数量不同,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 个广阔的空间,形成了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同时,这一阶段的学习具有很强的灵 活性,为本节课教学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2)教学实验 利用搜集到的昆虫材料,认识、辨别、分析昆虫各部分结构及分类,这就让

昆虫主要科目检索表

A全变态 B口器虹吸式...........................................................................................................鳞翅目1触角棒状 (2) 触角其它形状 (7) 2触角基部远离,末端有弯钩...................................................................弄蝶科触角基部接近,末端无弯钩. (3) 3前足有前胫突;后翅A脉1条................................................................凤蝶科前足无前胫突;后翅A脉2条. (4) 4雌前足正常,爪发达.............................................................................灰蝶科雌前足退化,无爪 (5) 5前翅通常有1~3条脉的基部膨大;至少后翅后面有2个眼状斑.....................眼蝶科前翅各脉基部不膨大 (6) 6后翅中室封闭;前翅A脉基部分叉..........................................................斑蝶科后翅中室开放,或闭有很细的横脉;前翅A脉基部不分叉............................蛱蝶科7后翅Sc+R1脉与Rs脉在中室外靠近或部分愈合.........................................螟蛾科后翅Sc+R1脉与Rs脉在中室外分离.. (8) 8有鼓膜听器........................................................................................夜蛾科无鼓膜听器 (9) 9前、后翅中室内M脉干中等或发达;如在1对翅或2对翅中弱或消失,则下颚须十分发达..................................................................................................菜蛾科前、后翅中室内M脉干在1对翅或2对翅中弱或消失;下颚须极小,退化或消失 (10) 10触角末端弯曲成小钩状;喙发达;有翅缰;前翅狭长,外缘很倾斜................天蛾科触角双栉状;喙退化或缺;无翅缰;前翅宽阔.. (11) 11体大型;翅中室区常有透明斑…………………………………………………...天蚕蛾科体中型;翅中室区无透明斑…………………………………………………………..蚕蛾科BB口器咀嚼式(咀嚼式或嚼吸式) C前后翅质地相同 D成虫有多型现象…………………......................................................................膜翅目 1腹基部不缢缩,腹部第1节不与后胸合并…………………………………….叶蜂科 腹基部缢缩,具柄或略呈柄状;腹部第1节与后胸合并成并胸腹 节 (2) 2后翅无臀叶,足的转节多为两节 (3) 后翅有臀叶,足的转节1节 (4) 3触角膝状 (5) 触角非膝状 (6) 4腹部第1节或第1、2节呈结节状…….…………………………………………蚁科 腹部第1节、第2节不呈结节状 (7) 5跗节3节………………………………………………………………………赤眼蜂科 跗节4-5节……………….……………………………………………………金小蜂科 6前翅有第2回脉………………………..……………………………………….姬蜂科 前翅无第2回脉………………………………………………………………….茧蜂科 7前翅第一盘室比亚中室长得多;休息时前翅通常纵褶………………………胡蜂科 前翅第一盘室比亚中室短;休息时前翅很少纵褶 (8) 8后足胫节有两端距……………...………………………………………………熊蜂科

昆虫短暂的一生

短暂的一生 有些动物的一生要经过几十年,昆虫的一生往往只在很短的时间里渡过。一个个体(无论是卵还是幼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性成熟产生后代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世代也就是从出生到死亡(非意外死亡)的整个发育过程。一种昆虫在一年内的发育史,更确切地说,从当年的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到第二年越冬结束为止的发育经过,称生活年史,简称生活史。 各种昆虫完成一个世代所需的时间不同,在一年内能完成的世代数也不同。有的昆虫一年只完成1代,就称为一化性昆虫。一年发生2代以上的,称为多化性昆虫。二化螟、三化螟的名称就是根据它们一年发生的世代数命名的。有的昆虫一年内能完成很多代,为害棉花的蚜虫一年可完成20-30代。另外一些种类完成一个世代则往往需要2-3年,最长的甚至要十几年,如十七年蝉。 一只昆虫刚从卵孵化出来后,需要经过一系列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的变化,才能发育为性成熟的成虫,这种变化称为变态。昆虫经过长期的演化,随着成、幼虫态的分化、翅的获得,以及幼期对生活环境的特殊适应,发生了不少变态类型,主要有以下五个基本类型。 1、增节变态:增节变态是从多足纲演化来时保留下来的一种原始变态类型。在昆虫纲中唯有无翅亚纲的原尾目是以增节变态型式发育的。这种变态的特点是幼期和成熟期之间除了个体大小和性器官发育程度的差别外,腹部的体节数是逐渐增加的:初孵化的原尾虫腹部只有9节,以后在最后两节之间逐渐增加出3节,至全数12节为止。第12节是尾节,所增加的3节都是从第8节增生出来的。 2、表变态:这是无翅亚纲中除原尾目以外各目(弹尾目、缨尾目和双尾目)所具有的变态类型。表变态的特点是从卵孵化出的幼期已经基本上具备了成虫的特征,在胚后发育中仅在个体增大、性器官的成熟、触角及尾须节数的增多、鳞片及刚毛的增长等方面有所变化,一般来说这些变化都不很明显。表变态的另一特征是在成虫期还继续脱皮。 3、原变态:原变态是有翅昆虫中最原始的变态类型,只有蜉蝣目才有这种变态类型。它的特点是从幼期转变为真正的成虫期要经过一个亚成虫期。亚成虫期是一个很短的虫期,有时还不到一个小时,它在外形上与成虫一样,也能飞行。 4、不全变态:这种变态类型只有3个虫期,即卵期、幼虫期和成虫期。成虫期的特征随着幼期的生长发育而逐渐显现,翅在幼期的体外发育。不全变态与原变态的主要不同点为:成虫期不再脱皮,幼虫期为寡足型(只有3对胸足,无腹足)。最典型的不全变态类昆虫有:直翅目、等翅目、竹节虫目、螳螂目、蜚蠊目、革翅目、啮齿目、纺足目、半翅目、同翅目等。这些昆虫的幼虫陆生,称为若虫。蜻蜓目、绩翅目的幼虫水生,因而其幼虫比较特化,称为稚虫(据彩万志图修改)。 5、完全变态:这种变态类型有4个虫期:卵、幼虫、蛹和成虫。全变态类的幼虫不仅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与成虫完全不同,而且生活习性也常常不同。例如,蝴蝶的幼虫为多足的毛毛虫,取食植物的叶子;成虫则是美丽的蝴蝶,大多取食花蜜和水。在全变态中,有一些昆虫的幼虫在各龄之间生活方式迥然不同,因此,相应在体形、结构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差别。这种发育过程显得更为复杂,所以另称为复变态。复变态是某些寄生昆虫所特有的现象。芫菁是复变态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想办法过冬 秋末冬初,地净场光,树叶凋落,为害庄稼和在地面活动的虫子不见了,是被寒冷的气候冻死了吧?不是,但事情并不那么简单。事实上每当寒冬来临,大多数昆虫便纷纷进入过冬期,不再活动了。无论昆虫在一年中能发生几个世代,当环境条件对它们不利时,就会有一段生长发育停滞的时期,这个时期往往是在酷热的夏季或严寒的冬季,因而通常称这段时期为越夏或越冬。

第二章 昆虫的生物学特征

第二章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昆虫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为适应外界环境条件变化,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生活特点及生活习性,即昆虫的生物学。它是研究昆虫的个体发育史,包括昆虫的繁殖、发育与变态,以及从卵到成虫各个时期的生活史。通过研究昆虫生物学,可进一步了解昆虫共同的活动规律,对害虫防治和益虫利用都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昆虫的生殖方式 绝大多数昆虫为雌雄异体,但极个别也有雌雄同体现象。自然界中雌雄异体的动物大多进行两性生殖,但也有其他的生殖方式。常见的生殖方式有以下4种 一、两性生殖 两性生殖(sexualreproduction)是昆虫最常见的一种生殖方式。这种生殖方式是由雌雄两性昆虫 经过交配后,雌虫产下的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又称卵生。如蛾蝶类、天牛等昆虫。 二、孤雌生殖 有的昆虫(如某些粉虱、介壳虫等),无或有极少量雄性个体,雌虫产下未经受精的卵发育成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又称为单性生殖。分为3种情况:①偶发性的孤雌生殖。即在正常情况下进行两性生殖,偶尔出现未经受精的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如家蚕。②经常性的孤雌生殖。正常情况下营孤雌生殖,偶尔发生两性生殖。例如膜翅目昆虫(如蜜蜂)中,未经交配或未受精的卵,发育为雄虫,受精卵发育为雌虫。还有一些昆虫如介壳虫、粉虱、蓟马、蓑蛾、叶蜂、小蜂等,经常进行孤雌生殖,在自然情况下雄虫极少,有的甚至还未发现过雄虫。③周期性的孤雌生殖。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随季节的变迁而交替进行,这种现象称为世代交替。如蚜虫,秋末随着气候变冷产生雄蚜牙,进行雌雄交配,产下受精卵越冬;而从春季到秋季连续十余代都以孤雌生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在这段时期几乎没有雄蚜。 三、伪胎生 昆虫的绝大多数种类进行卵生(oviparity),但也有一些昆虫从母体直接产出幼虫(若虫),如蚜虫类,其卵在母体内发育并孵化,所产下来的是幼蚜(若蚜)似为胎生,但与哺乳动物的胎生不同,故称伪胎生。 另有少数昆虫在母体未达到成虫阶段,还处于幼虫期时就进行生殖,称为幼体生殖(paedogenesis)。这是一种特殊的、稀有的生殖方式。凡进行幼体生殖的昆虫,产出的都不是卵,而是幼虫,故幼体生殖可以认为是胎生的一种形式。如双翅目瘦蚊科、摇蚊科以及蛹翅目中的部分种类昆虫。 四、多胚生殖 多胚生殖(polymbryony)是指一个成熟的卵可以发育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的生殖方式。这种生殖方式常见于膜翅目的一些寄生性蜂类,如小蜂科、细蜂科、茧蜂科、姬蜂科等寄生性昆虫。营多胚生殖的寄生蜂,将卵产在寄主的卵内,每个寄主里产卵1-8个不等(随种类而异),既可有受精卵,又可有非受精卵,前者发育为雌性,后者发育为雄性。一个蜂卵形成胚胎的数目变化很大,多数种类一个卵形成2个或多个胚胎,而寄生于鳞翅目幼虫的金小蜂(Litomastixtruncatellus)可产生数百个甚至2000个左右的胚胎。 多胚生殖可以看做是对活体寄生物的一种适应。因为这些寄生性昆虫常常不是所有的个体都能找到它相应的寄主,而一旦找到寄主就能产生较多的后代。 昆虫的生殖是为了种群的延续,而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是昆虫对不同生态环境的有利适应。如孤雌生殖对于昆虫扩大其分布和维持其种群都很重要,在任何适于生存的环境下,只要有1头雌虫,便可进行繁殖。胎生是对其卵的一种保护性适应,又无独立的卵期,所以完成生活史的周期较短。一些寄生性昆虫常常不容易找到寄主,而多胚生殖可以保证其一旦找到寄主就能产生较多的后代。幼体生殖缺乏成虫期和卵期甚至蛹期,更可以缩短其世代周期,在较短时期可迅速增大其种群数量。兼行两种生殖方式的昆虫,如蚜虫,在适宜环境下行孤雌生殖,可在短期内迅速繁殖,而在环境条件不宜时行两性生殖产卵越冬,以度过不良环境。 第二节昆虫的发育与变态 一、发育阶段的划分和变态类型 (一)发育阶段的划分 昆虫的个体发育可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是在卵内完成的,至孵化为止。胚后发育是从幼虫孵化开始直到成虫性成熟为止。 昆虫的生长发育是新陈代谢的过程。从幼虫到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构造以及生活习性上一系列

昆虫分类

实验七昆虫分类(一)——目的分类 目的: 了解昆虫纲分目的特征; 掌握常见农业昆虫中重要目的主要形态鉴定特征; 学习使用和编制检索表; 原理:(自己写) 材料用具: 跳虫、蜚蠊、飞蝗、蠼螋、蜻蜓、蓟马、蝽象、蜡蝉、草蛉、地 老虎、粉蝶、金龟子、胡蜂、蜜蜂、食蚜蝇、大蚊标本等。户外采集 的昆虫。 体视显微镜、镊子、解剖针和大头针等工具;多媒体课件。 内容与方法:(参考以下这些) 一、检索表 检索表的编制,是用对比分析和归纳的方法,将不同种类昆虫的 特征,从中选定比较重大而稳定的特征,做成简短的文字条文排列而 成。因此检索表的运用和编制是昆虫分类工作重要的基础。 1、类型:双项式(两项式)、单项式、退格式或包孕式。 2、步骤:选取特征→列表→成文 例如: 目名口器翅其它特征 弹尾目咀嚼式无腹末有弹器 缨尾目咀嚼式无腹末有尾须1对和中尾丝1条直翅目咀嚼式前翅皮革质,后翅膜质后足适于跳跃,或前足适于开掘鞘翅目咀嚼式前翅为鞘翅,后翅膜质 半翅目刺吸式前翅为半鞘翅,后翅为膜质喙着生于头前端

同翅目刺吸式前后翅膜质,或前翅稍加厚喙着生于头腹面后端 两项式 1.无翅 (2) 有翅 (3) 2.腹末有弹器……………………………………………………………………………弹尾目 腹末有尾须1对和中尾丝1条...............................................................缨尾目3.口器刺吸式 (4) 口器咀嚼式 (5) 4.前翅为半鞘翅…………………………………………………………………………半翅目 前后翅膜质……………………………………………………………………………同翅目5.前翅皮质,后翅膜质…………………………………………………………………直翅目 前翅为鞘翅,后翅膜质………………………………………………………………鞘翅目3、编制检索表的注意事项 尽可能地选用明显而稳定的外部特征 绝对性状 对称性状 文字简洁 二、重要农业昆虫的分目 观察标本,掌握主要农业昆虫的分类鉴定特征。 目名口器翅其它特征直翅目 缨翅目 半翅目 同翅目 脉翅目 鞘翅目 鳞翅目 双翅目 膜翅目

实验一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说课讲解

实验一昆虫外部形态 特征

一昆虫解剖镜的构造和使用 解剖镜、双目解剖镜又称体视显微镜、立体显微镜、实体显微镜等。其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结构基本一致现以22XB—01型解剖镜为例介绍如下。【目的】1.掌握解剖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材料】解剖镜 【用具】 【内容和方法】 一、解剖镜的构造和功能 (一)机械部分 1.底座是全镜的最下面的部分。在底座的中央有1个可活动的圆盘,即载物盘。载物盘通常为一面为白色,一面为黑色,也有的为通明的玻璃制 成。在底座的中后部有1对压脚,用以压虫体和其它易动物体之用。 支柱是支持镜体的部件,是焦距的粗调装置,可使镜体上下移动,左右旋转。 2.调焦装置为了避免镜身向下滑动和左右偏转,在支柱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装了两个螺丝。上方的为锁紧螺丝下方的为升降螺丝。 3.倍率盘在镜体中央,有1个两侧转动的圆盘,用以改变放大倍率之用。

双目解剖镜构造图 (二)光学部分 1. 物镜在镜体下,安装有大物镜(镜体内部还有变倍物镜)。 2.棱镜罩镜身上面为两个棱镜罩,内部为棱镜,使物象倒转,在目镜中可看到物体的正像。 3.目镜管和目镜在棱镜罩的上方,左右各有一个目镜管,用以承放目镜4.视觉圈一般是位于右边的目镜管上端。视觉圈可调节目镜的上下距离,使得观察者左右两眼都可以看到清晰物体。 5.眼罩,为了防止外来光线的干扰,多在目镜上设有眼罩,便于更好地进行观察。 6.防尘罩有些型号解剖镜带有防尘罩,使用前后均放在目镜管上端。 二、解剖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1.在取用(或者放回解剖镜)时,若需要连镜箱搬动,应将镜箱锁好,以免解剖镜零件倾出而损坏。同时镜箱的钥匙必须拔除,避免不小心将钥匙碰断在锁孔里。 2.取用解剖镜时,必须用右手握持柱,右手托住底座,小心平稳地取出或移动,严禁单手取用或移动。 3.使用前必须检查附件是否有无缺少及镜体各部有无害损坏,转动升降螺丝有无故障,若有问题立即报告,否则自己负责。 4.镜管上若有防尘罩,应取下防尘罩换上目镜,再将眼罩放在目镜的上端。注意用完后再将防尘罩放回目镜管上。 5.将所观察的物体置于玻片上或蜡盘中,再放到载物盘上,待观察。 7.拧开锁紧螺丝,先把镜体先上升到一定高度,然后锁紧镜体。 8.观察时,可先转动目镜管,使得两个目镜间的宽度适合于自己两眼间的距离。然后转动升降螺丝,使没有视觉圈的目镜成像清晰,另一目镜若不清晰,可转动视觉圈,直至两眼同时看到清晰的物像时为至。如果需要放大观察时,再转动倍率盘直到所需要的放大倍率。 9.在调节焦距时,转动升降螺丝时不能太快。在使用的过程中,若遇到故障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向老师报告。 10.使用时若发现目镜或物镜上有异物时千万不能用手、布、手绢、衣服等去擦摸,应用吸耳球吹或用擦镜纸轻轻擦拭。 11.用毕后,先将载物盘上的东西拿走,松开锁紧螺丝将镜体放下,并锁紧。取出目镜,换上防尘罩。将元件全部放回,注意不要与其它镜互换。12.用布把镜身擦干净,放入镜箱内,锁紧镜箱。

昆虫分类检索表

昆虫分类和检索表的使用 昆虫纲隶属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第一大纲,已知100多万种,约占整个动物界的75%。根据变态的有无和类型,腹部运动附肢的有无,翅的有无、数量、质地和类型,以及口器、触角及胸足的类型等特征,一般将昆虫纲分为二个亚纲三十多个目。 使用下面的“昆虫(成虫)分目检索表”,学习分类工作的原理和方法,将老师提供的或自己采集的昆虫标本进行分类,鉴定到它们所属的目。检索表中列有1、2、3……等若干条,每条都含有一对(两项)互相对立的特征描述。鉴定标本时,仔细观察待鉴定标本的形态特征,并从检索表第1条开始逐条查对。昆虫标本特征符合两项对立描述的中的那一项,就按该项描述后面的数字(数字表示条的编号)继续查下去,直到查出该昆虫所属的目为止。 昆虫(成虫)分目检索表 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原先置于昆虫纲无翅亚纲中的原尾目、弹尾目和双尾目很可能并不属于昆虫。但它们的分类地位尚不很明确,故将这三个目仍暂放在此处的检索表中。 1. 翅无或极退化 (2) 翅2对或1对 (23) 2. 无足,幼虫状,头和胸愈合;内寄生于膜翅目、半翅目及直翅目等昆虫体内,仅头胸部 露出寄主腹节外………………………………………………………捻翅目(Strepsiptera) 有足,头和胸不愈合,不寄生于昆虫体内 (3) 3. 腹部除外生殖器和尾须外,有其他运动附肢 (4) 腹部除外生殖器和尾须外,无其他运动附肢 (7) 4. 无触角;腹部12节,第1节~ 第3节各有1对短小的附肢………………原尾目

(Protura) 有触角;腹部最多11节 (5) 5. 腹部至多6节,第1腹节具腹管;第3腹节有握弹器,第4或第5腹节有一分叉的弹器, 但有些种类的握弹器和弹器退化……………………………………. 弹尾目(Collembola) 腹部多于6节,无上述附肢,但有成对的刺突或泡 (6) 6. 腹部末端有一对长而分节的尾须或坚硬不分节的尾铗,无中尾丝和复眼………………… …………………………………………………………………………….. 双尾目(Diplura)腹部末端除一对尾须外还有一条长而分节的中尾丝;有复眼………缨尾目(Thesanura) 7. 口器咀嚼式 (8) 口器刺吸式或舔吸式、虹吸式等 (18) 8. 腹部末端有一对尾须或尾铗 (9) 腹部末端无尾须 (15) 9. 尾须铗状,坚硬不分节……………………..….……………..………. 革翅目(Dermaptera) 尾须不呈铗状 (10) 10. 前足第一跗节特别膨大,能纺丝…………………………………….... 纺足目 (Embiidina) 前足第一跗节不特别膨大,不能纺丝 (11) 11. 前足捕捉足…………………………………………………………….. 螳螂目 (Mantodea) 前足非捕捉足 (12) 12. 后足跳跃足……………………………………………………………直翅目 (Orthoptera) 后足非跳跃足 (13)

概说昆虫的进化史

概说昆虫的进化史 大到人类,小到不“起眼”的昆虫,万物皆有其源。昆虫是从古生代(地球的存在至今分为无生代、始生代、原生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6个世代)的泥盆纪开始出现的,距今已有3.5亿年,在地球上的出现比鸟类还要早近2亿年,因此昆虫可称得上是地球上的老住户了。 虽然昆虫的体躯是那样的渺小,在地球上出现得又是那么早,所遗留下来的佐证——化石又是那么稀小但历代科学家们还是凭着极为丰富的想像力和地壳中保存下来的化石,将其与现存于大自然中的相似活体

(活化石)进行对照比较,提供了使人们可以相信的昆虫起源线索。昆虫在地球上的发展史是随着万物的变化、时间的延续和不断的演化、发展才被揭开的。 昆虫最早的祖先是在水中生活的,它的样子像蠕虫,也似蚯蚓,身体分为好多可活动的环节,前端环节上生有刚毛,运动时不断地向周围触摸着,起着感觉作用。在头和第一环节间的下方,有着像是用来取食的小孔。这种身躯构造简单的蠕虫形状的动物,便被认为是环形动物、钩足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共同祖先,而且更是昆虫的始祖了。

随着时间的延伸,昆虫肢体功能演化,逐渐登上陆地舞台。为了适应陆地生活,它们的身体构造发生着巨大变化,由原来的较多环形体节及附肢,演变成为具有头、胸、腹三大段的体态。这个演化过程大约经历了2亿至3亿年的漫长岁月,而且还以缓慢的步伐不停的继续演变下去。 早期的昆虫从小长到大都是一个模样,所不同的只是身体的节数在变化,性发育由不成熟到成熟。那时它们在体躯上没有明显的可用来飞翔的翅,原来的多条腹足也没有完全退化。后来有些种类的腹足演化成用来跳跃的器官;有些种类还保持着原

来的体态,如现今被列为无翅亚纲中的弹尾目、原尾目及双尾目昆虫。随着时间的流逝,大约在泥盆纪末期,有些昆虫才由无翅演化到有翅。 在以后亿万年的漫长历史变迁中,有些种类的昆虫,由于不能适应冰川、洪水、干旱以及地壳移动等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就在演变过程中被大自然所淘汰;也有些种类的昆虫,逐渐适应了环境,这就是延续到现在的昆虫。例如天空中飞翔的蜻蜓,仓库及厨房中常见的蟑螂,它们的模样就与数万年前的化石标本没有区别。 大约在2.9亿年前,这是昆虫演

昆虫分类检索表

昆虫分类与检索表得使用 昆虫纲隶属节肢动物门,就是动物界第一大纲,已知100多万种,约占整个动物界得75%。根据变态得有无与类型,腹部运动附肢得有无,翅得有无、数量、质地与类型,以及口器、触角及胸足得类型等特征,一般将昆虫纲分为二个亚纲三十多个目. 使用下面得“昆虫(成虫)分目检索表",学习分类工作得原理与方法,将老师提供得或自己采集得昆虫标本进行分类,鉴定到它们所属得目。检索表中列有1、2、3……等若干条,每条都含有一对(两项)互相对立得特征描述.鉴定标本时,仔细观察待鉴定标本得形态特征,并从检索表第1条开始逐条查对。昆虫标本特征符合两项对立描述得中得那一项,就按该项描述后面得数字(数字表示条得编号)继续查下去,直到查出该昆虫所属得目为止。 昆虫(成虫)分目检索表 注:近年来得研究表明,原先置于昆虫纲无翅亚纲中得原尾目、弹尾目与双尾目很可能并不属于昆虫.但它们得分类地位尚不很明确,故将这三个目仍暂放在此处得检索表中。 1、翅无或极退化………………………………………………、………………………、、……、、(2)翅2对或1对………………………………………………、…、、………………………、、、(23) 2、无足,幼虫状,头与胸愈合;内寄生于膜翅目、半翅目及直翅目等昆虫体内,仅头胸部露出寄主腹节外………………………………………………………捻翅目(Strepsiptera) 有足,头与胸不愈合,不寄生于昆虫体内 (3) 3、腹部除外生殖器与尾须外,有其她运动附肢……………………………………………、、、(4) 腹部除外生殖器与尾须外,无其她运动附肢……………………………………………、、(7) 4、无触角;腹部12节,第1节~第3节各有1对短小得附肢………………原尾目(Pro tura)

昆虫生物学特性(个体发育世代习性)-教案

教案模板(试行) 审阅 年 月 日 课程:茶树病虫害防治 章节:昆虫的个体发育、世代、习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昆虫的个体发育及特征。 2. 了解昆虫的世代、习性。 能力目标: 1. 掌握昆虫的个体发育及特征。 2. 掌握昆虫的世代、习性。 情感目标: 培养同学们对昆虫个体发育、世代、习性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点】 1.昆虫的个体发育及特征。 2.昆虫的世代、习性。 【教学难点】 昆虫的世代、习性。 【课时安排】 组织教学 1min 回顾上一节课内容 4mi n 本节课的新内容 80mi n 重点内容的总结 3mi n 考勤、组织教学 2min 【教学过程】 1、昆虫的变态及其类型? 教研组长 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茶叶1601 ____________

答:昆虫从卵到成虫的个体发育过程中,不仅随着虫体的长大而发生着量的变化,而且在外部形态、内部器官和生活习性等方面也发生着周期性的质的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变态。 昆虫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变态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 导入新课: 一、昆虫各发育阶段的特点 1. 卵期卵期是昆虫个体发育的第一个阶段。 (1)卵的大小昆虫的卵通常很小,最小的只有0.02mm(如卵寄生蜂),最大的约有9?10mm(如一种蠡斯),平均在0. 5?2 .0mm之间。 ( 2 )卵的形状:长茄形、袋形、半球形、球形、馒头形等。 (3)昆虫产卵方式和产卵场所:单粒散产(如棉铃虫);集聚成块(如玉米螟、三化螟);有的产在暴露的地方(如天蛾类);有的产在植物组织内(如叶蝉);有的产在其他昆虫的卵、幼虫或蛹体内(如各种寄生蜂);有的卵以卵鞘或雌成虫腹末的绒毛覆盖(前者如螳螂,后者如三化螟)。 (4)卵的结构:卵是一个大细胞.外面为一层坚硬的卵壳,卵壳项端有 1 至数个小孔为精子进入卵的通道。卵壳的构造很复杂,具有高度的不透性,一般杀虫剂很难侵入。卵内具有细胞质、卵黄和卵核。 (5)孵化及卵期:胚胎发育在卵内完成后,幼虫或若虫破卵壳而出的过程称为孵化。卵从产下到孵化所经历的时期称为卵期。 2. 幼虫期幼虫期是昆虫一生中的主要取食危害阶段,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 ( 1 )若虫期与幼虫期不完全变态昆虫自卵孵化为若虫到变为成虫所经历的时间称为若虫期;完全变态昆虫自卵孵化为幼虫到变为蛹所经历的时期称为幼虫期。 (2)若虫、幼虫的特点完全变态昆虫的幼虫,外形和成虫截然不同,没有复眼、翅等,而且有成虫期所没有的临 时 性器官如腹足等。 ( 3)蜕皮与虫龄昆虫是外骨骼动物,其坚硬的体壁不能随着身体的增大而增长。 幼虫生长过程中必须将束缚体躯的旧表皮脱去,代之以形成的新表皮才能继续生长,这种现象称为蜕皮。 昆虫每蜕1 次皮,视为增长1 龄,每两次蜕皮之间的历期称为龄期。 3. 蛹期蛹期是全变态类昆虫所特有的发育阶段,也是幼虫转变为成虫的过渡时期。 (1)化蛹及蛹期全变态类昆虫的末龄幼虫老熟后寻找适当场所、身体缩短、不食不动,然后蜕去最后一层皮变为蛹,该过程称为化蛹。末龄幼虫在化蛹前的静止时期称为预蛹期;从化蛹时起至成虫羽化所经历的时期称为蛹期。

昆虫分目检索表[1]

昆虫分目检索表 (本检索表采用周尧教授的的分类系统) 1.腹部12节。无触角、无复眼和单眼。前足很长,代替触角的功用....原尾目Protura 没有上述综合特征,腹部11节以下...............................2 2.腹部6节以下。腹部下面有腹管及跳器等附属器官。触角3—6节....弹尾目Collembola 没有上述综合特征,腹部6节以上.................................... 3 3.腹部各节腹板上常有成对的刺突(至少有2对),有时还有能翻出的泡囊。无翅......4 腹部没有刺突(最多只生殖节上有1对)、泡囊。有翅或后天性无翅...........5 4.口器缩在头壳内,没有眼,没有中尾丝..............双尾目Diplura 口器生在头壳外,有眼,腹部未端有尾须和中尾丝..........缨尾目Thysanura 5.口器标准咀嚼式,下颚及下唇之内外片分离,须分节.....................6 口器非标准咀嚼式,或特化或退化,下唇及下颚之内外片有愈合............16 6.无翅,尾须线状,极长,多节.....................蛩蠊目Grylloblattodea 有翅或无翅,尾有如上述...........................................7 7.体扁平,前胸特大,盖住头的大部分或全部..............蜚蠊目 Blattaria 不如上述........................................................8 8.触角串珠状,跗节四或五节(翅有基缝可脱落)...............等翅目 Isoptera 不如上述........................................................ 9 9.体细长,竹枝状;少有扁平如叶状的。后胸与第一腹节背板愈合..脩目Phasmatodea 不如上述.......................................................10 10.足的一对特化具有其他功用........................................11 三对足都是常形............................................... 13

昆虫分属表

昆虫纲分为两大亚纲,33个目,如下:无翅亚纲Apterygota 1.原尾目(Protura) 2.弹尾目(Collembola) 3.双尾目(Diplura) 4.缨尾目(Thysanura) 有翅亚纲Pterygota 外翅部 5.蜉蝣目(Ephemerida) 6.蜻蜓目(Odonata) 7.蜚蠊目(Blattaria) 8.螳螂目(Mantodea) 9.等翅目(Isoptera) 10.缺翅目(Zoraptera) 11.襀翅目(Plecoptera) 12.竹节虫目(Phasmida) 13.直翅目(Orthoptera) 14.蛩蠊目(Crylloblattodea) 15.纺足目(Embioptera) 16.半翅目(Hemiptera) 17.革翅目(Dermaptera) 18.同翅目(Homoptera) 19.缨翅目(Thysanoptera) 20.啮虫目(Corrodentia) 21.食毛目(Mallophaga) 22.虱目(Anoplura) 内翅部 23.鞘翅目(Coleoptera) 24.脉翅目(Neuroptera) 25.捻翅目(Strepsiptera) 26.广翅目(Megaloptera) 27.鳞翅目(Lepidoptera) 28.蛇蛉目(Raphidiodea) 29.长翅目(Mecoptera) 30.毛翅目(Trichoptera) 31.双翅目(Diptera) 32.膜翅目(Hymenoptera) 33.蚤目(Siphonaptera)

昆虫纲Insecta ●无翅亚纲Apterygota ▲增节变态类 1.原尾目Protura (蚖) ▲表变态类 2.弹尾目Collembola (跳虫) 3.双尾目Diplura (铗尾虫) 4.缨尾目Thysanura (衣鱼) 5.石蛃目Microcoryphia(石蛃) ●有翅亚纲Pterygota ▲原变态类 6.蜉蝣目Ephemeroptera (蜉蝣) ▲不完全变态类 7.重舌目Diploglossata (鼠螋)(=革翅目的鼠螋亚目Hemimerina Burr,1911) (中国无此目昆虫的种类) 8.缺翅目Zoraptera (缺翅虫) 9.缨翅目Thysanoptera (蓟马) 10.纺足目Embioptera (足丝蚁) 11.襀翅目Plecoptera (石蝇) 12.食毛目Mallophaga(鸟虱) 13.虱目Anoplura (虱子) 14.啮虫目Psocoptera (书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