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古诗文诵读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职古诗文诵读教学之我见
摘要: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而拥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诗文又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基础模块之一。
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教学主要体现在对文章的诵读,通过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让学生从古文诵读中领略汉语言文学的精华篇章。
关键词:中职古诗文诵读教学必要性具体实施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而古代诗文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基础模块之一。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文的要求是:在古代诗文教学这一环节,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古诗文阅读过程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其养成诵读的习惯。
诵读是学生正确理解古诗文的有效方法,因而教师在讲授古诗文时,必须合理而充分地利用诵读教学法。
诵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诵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是对课文字词、语音、语意和情感的全面感知。
诵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尤其在古文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古文课堂上读起来。
然而在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一大薄弱环节,原因不仅在于古诗文的年代久远,文字晦涩难懂,还在于现实生活
中应用不多,导致学生普遍认为古诗文不具备使用的价值,难以产生共鸣。
同时古诗文教学中还存在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畏难等诸多问题,也就形成了“教师怕教,学生怕学”的教学现状。
一、中职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的古诗文教学还是以老师讲读为主的灌输式教学,古诗文教学失去了朗朗的读书声,充斥着烦琐的理性分析,使古诗文教学逐渐陷入“析而不读”的怪圈。
中职学生与普高生相比,文化课素质普遍不高,对文言文基础知识更加缺乏,因此,要弘扬中华文化精髓,在现代社会中留存中国风,通过对文言文的诵读,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了解,辅以古诗文现代式的美感,让中职生,特别是作者所带的建筑专业学生,领略到更多“中国风”,很有必要。
(一)以教师讲读为主的灌输式教学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重字词句翻译,轻篇章教学;二是教师重文言知识的灌输,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古诗文在字词的运用和句子结构方面,与今天使用的现代白话文有较大差异。
教师在重视古诗文翻译教学的同时,更应重视现代式美感的意识渲染,重新组合文言文的篇章教学。
“所谓篇章教学,即从整体上对一篇文章进行分析与讲授,它是相对于字词句的教学而言的。
比如时代背景的介绍、思想内容的分析、艺术成就的总结等”。
叶圣陶先生说:“逐字逐句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或当地方言就算了事的办法。
”这种授课方法对帮助学生掌握文言知识确实效
果明显,但同时也存在弊病,教师讲得再好,也只是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灌输、机械训练与死记硬背的练习,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缺乏对文章的理解体验。
因此,文言文的讲读,应按照文道统一的原则,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宗旨。
文言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它绝不是古诗文讲读的主体,它应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服务。
(二)学生的古诗文阅读数量少、阅读面窄。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
”对于学习文言文来说,作为“例子”的就应是这篇课文的字词、句法、文言知识等,学生学习文言文感到吃力,在很多时候是因为词汇的积累太少。
因此,学习文言文,必须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大量的文言词汇呢?显然光靠老师的讲解和分析是不够的,靠老师的没完没了的提问和谈话是不够的,而要赋予新的生命力,结合建筑专业的优秀建筑或装潢案例的展示,挖掘其中的文化韵味,在中式概念上标明与文言文课程的潜在关联,借助于学生的反复诵读加深理解。
二、诵读教学的必要性
(一)诵读是古诗文传统教学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语文教学要求强调诵读大量的典范文章。
实践证明,典范的文章、优秀的片断,只有反复诵读、背诵才有助于语感的培养,有助于语言材料(精妙的词句和语言片断等)的积累,有助于产生
丰富的联想,有助于文思的敏捷。
朱自清写过一篇文章叫《论百读不厌》,是针对当时的读书状况的,文章中引证“百读不厌”这一成语时,引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中“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句子,来说明经典(即“旧书”)要“熟读深思”的道理,这正如古人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上文引述说明,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教学方法,前人都认为“读”很重要,没有读者(学生)的“读”,再优秀的作品、再先进的教材都将失去其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诵读在当前古诗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语文教学情境中,作者认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继承、发扬传统的教学精髓,给诵读典范课文留一块广阔的天地。
在一堂课中,教师宁可少点讲解,留些时间让学生诵读。
当下,新课改正在各地全面展开,新的课程标准刚一面世,就因其生机勃勃的活力而受到师生们的欢迎。
但目前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引起我们的警醒,即学生“读”的地位没有真正确立。
具体表现为,课内以“问”代读现象充斥课堂,课外阅读缺乏要求指导,倘若任其发展,将成为一种严重困扰语文教学的“顽症”。
为解决这一“顽症”,应充分重视诵读。
在教学过程中,以读入手,注重实效,多给学生读的时间,并给予读法指导,才能使课堂上充满朗朗书声,其中的美境与情思才会自然地成为学生记忆、想象、联想的空间。
三、诵读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课堂教学,精读为主。
中职教材中绝大部分都是近体诗,它们形式固定,格律严格,节奏感强,便于诵读,便于记忆。
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吟读背诵,体会古典诗词的音韵美。
要通过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效率,给学生以充分的诵读时间,在诵读中体味和感悟,精读乃至背诵典范的文言文全篇或精彩文段。
我非常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当堂成诵,并注意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检查、督促和巩固。
事实证明,只要坚持不懈,学生在积累和把握文言词汇、掌握文言句式的用法,特别是在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等方面,就能取得非常明显的进步。
(二)课外多读,博览为辅。
精读是通过求精、求深,来熟悉深化,掌握语言;博览则是通过涉猎、浏览,从面的宽泛度着眼的。
陶渊明这样总结自己的读书心得:“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多年来,我要求学生分门别类地背诵典范性较强的作品或段落,其中包括史传文、唐宋八大家、辞赋、唐诗宋词、明清散文等,并在此基础上开列篇目,加以补充和引申,引导学生去浏览乃至熟读。
(三)最终目的,培养语感。
语言习惯来源于听,其次是说;能听会说,就是习惯的养成,换言之,即有了语感。
提倡反复诵读,力求课堂上书声琅琅,正是
因为在出声地读的同时,进行了“听”和“说”这两方面的训练,也就是将语感的培养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上。
更准确地说,就是能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素材,最后将文言文变成自己语言习惯中的一部分。
如读王维的《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依仗候荆扉。
稚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两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教师只需提示学生划出诗中的意象,然后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诵。
通过富有音韵美的诵读,脑中自然出现一幅春末夏初的乡村景象图,三三两两的牛羊,倚仗等候的老人,野雉在麦浪里飞,桑树叶疏,蚕茧已饱满……一幅画面自觉地在脑海中呈现,不知不觉中,诗歌的语言融合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良好的语感已慢慢地形成了。
总之,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多诵读,采用多种方式诵读,让学生通过诵读,理解文言内容,开阔视野,培养文言文语感,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成就感。
我们应当切实唱好诵读这出重头戏,真正确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诵读的地位,让学生更易接受语言文化的熏陶,如此,潜移默化,具有特殊魅力的“中国风”将不断在生活中灵活展现。
参考文献:
[1]张大钧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
[2]钱威主编.语文教学艺术导论.新疆大学出版社,1995,2.
[3]黎奇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
学出版社.
[4]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5]谈振华主编.课堂教学理论读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7.
[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8.
[7]黎锦熙.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8]钱梦龙.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4.
[9]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