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艺术团体传承民族歌舞艺术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有关民乐的研究的文献综述

有关民乐的研究的文献综述

有关民乐的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民乐,一个现今正如火如荼,却也饱受争议的音乐现象,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新民乐是否能取代传统民乐成为民族音乐的主流,更多的是新民乐的发展前景是怎样的。

作为一项新事物,受到非议和批评时无可厚非的,这可以促使其更好地进行反思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认清发展的前景,更好地进行理性发展。

本文主要是从新民乐的概念;产生的原因;与传统民乐的比较以及新民乐的不足之处和其发展前景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探索适合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新民乐;传统民乐;优势;不足(一)新民乐产生的第一大原因——音乐文化间的融合渗透高敏在《也谈“新民乐”》一文中对于新民乐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尽的叙述: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也越来越明显。

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中国音乐出现了中西结合的音乐模式。

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在音乐的表现手法上,包括演奏的形式也有了很大的不同。

人们关注的焦点从音乐本身转向音乐的外在表演形式,那种身着旗袍、正襟危坐的传统民乐演奏形式已经越来越难吸引人们的关注了。

演员的身材服装是否匀称漂亮,舞台是否华丽,表演是否有激情,音乐是否够动感成为受众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就为“新民乐”的出现提供了最为合适的时机和背景。

[2](二)新民乐产生的第二大原因——新科技在新民乐中的运用对于新科技在新民乐中的运用导致了新民乐的产生这个方面,刘金祥在《浅议传统民乐与新民乐的可融合性》一文中是这样论述的:民族乐器在演奏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每一个乐器本身具有较强的独立性,音色单调,难以融合。

而MIDI技术的运用则可以补足这方面的缺陷,使音响效果丰满,能很好地烘托舞台效果,增强音乐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因而,民族乐器与电声乐器的相互配合使得新民乐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三)新民乐产生的第三大原因——市场经济对音乐的影响闫苏在《由“新民乐”产生引发的思考》一文中这样写到:传统民乐只是听觉上的享受,而新民乐则是听觉和视觉上的双重享受。

中华传统艺术——民族歌舞的传承

中华传统艺术——民族歌舞的传承

中华传统艺术——民族歌舞的传承中华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民族歌舞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

民族歌舞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气息,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珍品,也是国家文化的重要资产。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艺术在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因此,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歌舞,将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歌舞的特点从广义上来讲,民族歌舞包括了民间歌曲、舞蹈、器乐等多个传统艺术门类。

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各地的民族歌舞具有鲜明的特点。

比如说,大凉山地区的祭祀舞蹈多以往生命力顽强的动物为主题,舞蹈步伐繁复细腻,体现出了崇拜自然和对生命的敬重;而广西壮族山歌则表现了种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旋律简单而感人,具有广泛的民间基础。

从艺术上来讲,传统歌舞往往具有浓郁而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些内涵体现在歌词、乐曲、舞蹈等多个方面,构成了极具艺术性的艺术品。

比如说,相传唐代有位美女娲皇驾驭凤凰飞过长安城,后被迫留下;而现在陕北地区的秧歌舞就有“娲皇捉凤”这个经典的主题,表现了女性的美丽与力量,对当地歌舞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些历史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艺术性,让传统歌舞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品。

二、传承传统歌舞的难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歌舞在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其一,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

随着电视、网络、流行音乐等现代元素的兴起,传统歌舞的受众范围逐渐缩小,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也无法与时俱进。

其二,艺人的流失。

因为传统歌舞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练习,能够真正达到高水平的艺人并不多。

在现代化进程中,很多人都选择了脱离乡村,去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传统歌舞的人才储备也因此减少了很多。

其三,学校课程的缺乏。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传统歌舞的教育和普及程度不高,无法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学习这项艺术,传承的难度也相应增加。

三、传承传统歌舞的方法为了保护和弘扬中华传统艺术,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歌舞。

传承与发展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路径【论文】

传承与发展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路径【论文】

传承与发展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路径摘要: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是我们进行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和关注。

本文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出发,对当前民族民间舞蹈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舞蹈文化;传承;发展措施;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产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它们深植于广大人民群众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中,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

但是从当前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情况来看,我们发现受外来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冲击与影响,我们的民间舞蹈文化得不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更为严重的是有些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正逐步变得边缘化最终走向消亡。

对此,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意义舞蹈艺术是时间与空间共存的艺术,通过一系列系统的、柔美的、多变的肢体语言,我们就能够有力地感受一个民族的物质、精神、情感和思想。

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历来被视为“民族文化的灵魂”, 舞蹈作为一种最佳的传播载体,通过不同种类、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的相互碰撞与借鉴,能够有效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各民族人民交流和沟通的纽带。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对于保护和延续我们的民族文化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最原始的舞蹈素材,保持着舞蹈文化的原生态状态,从而使各民族得以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作为民族文化的综合载体,在民族民间舞蹈当中,还蕴含着各民族的历史、宗教、哲学、理论与习俗等各个方面,是不可多得也不可替代的民族史料。

在有些地方还与时俱进、别出心裁的将自己的民族舞蹈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活力。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和发展存在的问题当前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过程当中,总是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与困境,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会导致其传承和发展的效果不佳。

浅析苗族歌舞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剑河县温泉村为例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苗族歌舞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剑河县温泉村为例本科毕业论文

ANSHUN UNIVERSITY本科毕业论文THESIS OF BACHELOR(2011~2015年)题目:浅析苗族歌舞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剑河县温泉村为例院别: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班级: 2011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XXXX 学号: XXXXXX指导教师: XXXXXXX 职称: XXXXX 起讫日期: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申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使用授权书本毕业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学院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作者签名:日期:导师签名:日期:浅析苗族歌舞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剑河县温泉村为例专业:XXXXXXXXXXXX 学号:XXXXXXXXXX:XXX 指导教师:XXX摘要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保护是一个民能够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力量源泉。

苗族,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其长期迁徙的路途中创造和积淀了厚重的民族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和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许多优秀的苗族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甚至有些已濒临灭绝,特别是歌舞文化。

在很多苗族村寨都出现了因无人继承而导致优秀文化随老一辈传承人的离世而消逝的现状,这对于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来说,无不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传承与保护苗族歌舞文化无不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关键词:苗族歌舞文化消亡传承保护Analysis of the Hmong song and dance culture heritage protection: Jianhe County Hot SpringsVillageABSTRACTNational culture is the spiritual pillar of the 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ation can be for any one nation, ethnic culture to heritage protection is the source of strength for a people capable of family standing in the family of nations. Miao, an ancientnation, in theirlong migratory journey to create and accumulation of heavy national culture, However, with the rapi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ist construction pace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many Hmong culture has been a serious impact and destruction, and even some on the verge of extinction, especially dance culture. The outstanding culture disappeared with the death of the inheritors of the older generation of the status quo no successor in many Miao villages, for a nation and a country, no doubt this is not a huge loss,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Miao dance culture is certainly not an urgent task.Keywords:The Hmong song and dance culture, die out, heritage, protection目录摘要IABSTRACTI前言1一、苗族歌舞文化概述1二、传承与保护苗族歌舞文化的意义2三、苗族歌舞文化在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3(一)苗族歌舞文化依托的民族语言和节日濒临消亡3(二)苗族歌舞文化传承人出现老龄化趋势4(三)苗族歌舞文化出现后继无人的状况4(四)传承与保护苗族歌舞文化所依托的自然与社会环境逐渐消失4(五)苗族地区学校相关教育容的缺失5(六)政府对苗族歌舞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力度不够5四、传承与保护苗族歌舞文化的建议与对策6(一)保护民族语言、弘扬民族节日6(二)加强歌舞文化传承人队伍建设6(三)保护好苗族歌舞文化赖以存在的自热与社会环境7(四)加大苗族地区学校教育容改革7(五)政府应进一步加大传承与保护的扶持力度8(六)依据现代科技手段做好调查、挖掘、记录工作8结语9参考文献10致11前言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民族大家庭,各个民族在其长期历史演变过程中都缔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

民族舞的现状及其传承发展

民族舞的现状及其传承发展

民族舞的现状及其传承发展 民族民间舞蹈⽂化是世界各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个民族繁荣与兴盛的象征。

下⾯YJBYS店铺搜索整理了关于民族舞的现状及其传承发展,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培训⽹! ⼀、民族民间舞蹈⽂化的发展现状 (⼀)新⽂化的冲击——消亡 随着现代电⼦科技的发展,信息⽹络化、⽂化多元化成为⼆⼗⼀世纪的时代特征。

国际⽂化和现代⽂化受到⼈们的关注,传统民间民族舞蹈受到时尚⽂化的冲击,正在逐渐淡出⼈们的视野,逐渐流亡和消失。

传统的“四筒⿎”舞蹈就⾯临即将消失的危机。

作为⼀种由汉族男⼦表演民间祭祀集体⾃娱性舞蹈,是以前东北农村⼟葬时的必须节⽬,然⽽新的殡葬⽅式使他没有了表演的场合,近⼏年这种舞蹈已经很难看到。

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民间舞蹈⽂化,成为新时代时期关注和思考的新问题。

(⼆)强势⽂化的冲击——同化 经济的繁荣带来⽂化发展的新形势,各民族⽂化在不断地碰撞中出现了同化的态势。

“⽔⿎舞”是德昂族特有的传统民族舞蹈,是以前祭祀和泼⽔节的主打节⽬,有很强的⾃娱性。

德昂族独特的⽔⿎⽂化礼俗就是围绕“⽔⿎舞”形成的。

然⽽,经济的弱势直接影响到民族⽂化的发展,如今“⽔⿎舞”已经被以汉、傣为主的强势⽂化所涵盖。

傣族的象脚⿎和“嘎秧”舞已经替代了“⽔⿎舞”在德昂族内的传统地位,成为德昂族⼈的新宠。

⼆、民族民间舞蹈⽂化的传承和保护 (⼀)民族民间舞蹈⽂化的传承 1、环境传承 民间舞蹈是⼀项群众参与性活动,并没有严格的专业限制,其⽂化传承受⼀定的地域和环境的影响。

民间舞蹈只有在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中,才能体现出本民族⽂化的精神,更具有感染⼒,不论是参与者还是欣赏者,也更容易把握和领略民族舞蹈的风格,有利于民族舞蹈的传。

很多民间舞蹈都是在祭祀活动或者传统节⽇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就像纳西族的`东巴舞,就是民俗活动中发展和传承起来的民间舞蹈典型。

2、群众间的传承 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是民族民间舞蹈最主要的传承⽅式,这种群众间的传承,也是民族舞蹈最为常见的传播⽅式。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民族舞蹈艺术传承研究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民族舞蹈艺术传承研究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民族舞蹈艺术传承研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其中又以民族舞蹈艺术独特而丰富。

民族舞蹈艺术是一种通过身体的语言来表达人们的情感、思想和文化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研究民族舞蹈艺术的传承至关重要。

民族舞蹈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

传承民族舞蹈艺术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通过传承民族舞蹈艺术,可以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也能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合。

1、舞蹈教育体制不完善:目前,我国的舞蹈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舞蹈教育资源不均衡,一些地区和学校缺乏舞蹈教师和专业的舞蹈教学设施,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传统文化认同意识淡薄: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渐降低,很多年轻人对民族舞蹈艺术的兴趣不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意识较为淡薄,这给民族舞蹈艺术的传承带来了困难。

3、舞蹈创新力不足:传承民族舞蹈艺术需要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目前的舞蹈创作大多只是模仿西方流行舞蹈,缺乏创新力,导致舞蹈作品缺乏民族特色。

1、加强舞蹈教育:建立完善的舞蹈教育体制,加大对舞蹈教育的投入,提高舞蹈教师和专业教学设施的配置。

加强对舞蹈教育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人们的舞蹈意识和兴趣。

3、注重舞蹈创新:在传承民族舞蹈艺术的基础上,鼓励舞蹈艺术家进行创新。

可以融入现代元素和艺术手法,使传统舞蹈更加富有表现力和创造力,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观念。

四、结语。

分析高校教育中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传承-精选教育文档

分析高校教育中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传承-精选教育文档

分析高校教育中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传承要想将民族民间歌舞艺术很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我们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才能和理念意识,由于文化传承的变动性比较大,民间表演艺术家断代、技艺失传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民族歌舞艺术的传承和发扬重任就落到了高校毕业生身上,而要真正确保这一壮举的顺利实施,高等院校就必须选用一个合理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案。

一、传承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重要性我国民族文化是由多个民族共同创建和传承的,在其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先后创造了许多非凡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明。

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是维系各族人民之间感情的纽带,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我国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正面临着社会转型和文化改革等巨大挑战,来自西方国家的文化观念和非主流文化意识为少数民族的现代化改革带来一定干扰和压力。

在民族文化失去保护和自然的传承环境以后,其传统文化也会失去原本的特色,且逐渐走向灭亡。

所以,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地保护措施,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许会彻底失去本土的民族艺术。

二、高校教育中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传承方式 1 充分利用民间艺人各族人民都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艺术而自豪,在现代生活中,也先后出现了很多素质较高的歌舞艺术人才。

民间艺术家是民族艺术的宝贵财富,是艺术的开拓者和发扬者,他们充分利用民间的歌舞艺术文化资源,通过参观、欣赏、表演和联欢等多种方式让民间艺术走进千家万户。

学生在体验传统的歌舞艺术表演之后,会对其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可见,民间艺术家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影响。

2深入田野、深入生活实践教学是艺术类教学的关键。

深入田野、深入生活以及深入自然应当作为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教育手段,在专业教育课时设置中应占有一定的比例。

各大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本土艺术资源的教育作用,利用民族艺术资源,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经常走进少数民族村落,与当地人同吃、同住,感受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和风土人情,聆听民间艺人的歌唱和演奏。

舞蹈教育 文献综述范文

舞蹈教育 文献综述范文

舞蹈教育文献综述范文舞蹈教育是一种培养人们身心发展的艺术教育形式。

它通过舞蹈的形式,让学生们在音乐和动作的配合中,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创造力。

舞蹈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对舞蹈教育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探讨舞蹈教育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舞蹈教育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不可忽视。

研究表明,舞蹈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

通过舞蹈的运动,学生们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此外,舞蹈教育还可以缓解压力,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舞蹈教育在保持身心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舞蹈教育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有积极影响。

研究表明,舞蹈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专注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在舞蹈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不断观察和感知音乐的节奏和动作的协调性,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此外,舞蹈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

因此,舞蹈教育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舞蹈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舞蹈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一项艺术创作。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学生们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此外,舞蹈还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

通过舞蹈,学生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

因此,舞蹈教育在社交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舞蹈教育在人类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因此,舞蹈教育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推广。

我们应该积极推动舞蹈教育的发展,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参与舞蹈教育的机会,让他们在舞蹈的世界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和快乐的体验。

舞蹈类文献综述范文

舞蹈类文献综述范文

舞蹈类文献综述范文
舞蹈类文献综述是对特定主题或领域内已发表的研究文献进行
全面梳理、总结和分析的学术性文献。

在撰写舞蹈类文献综述时,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首先介绍舞蹈在文化、艺术和健康等方面
的重要性,以及当前舞蹈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说明撰写该综
述的必要性和意义。

2. 文献筛选和搜集,介绍选择文献的标准和途径,包括检索的
数据库、关键词、时间范围等,说明如何确保选取的文献具有代表
性和权威性。

3. 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根据研究主题和目的,对选取的文献
进行分类和总结,可以按照不同的舞蹈类型、历史发展、表演艺术、教育意义等方面展开,对每一方面的研究现状、成果和不足进行详
细的描述和分析。

4. 存在问题和展望,对当前舞蹈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
总结和分析,同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观
点和建议。

在撰写舞蹈类文献综述时,需要充分调研和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确保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要注重文献的准
确引用和分析,确保论据有力和可信。

另外,要注重文笔的流畅和
逻辑性,确保整个综述的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表达准确。

最后,
需要注意避免文献综述过于片面或流于表面,要力求在全面梳理文
献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深刻见解和研究价值。

民族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文献综述

民族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文献综述

民族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文献综述作者:李小岗来源:《北方音乐》2014年第07期【摘要】民族民间音乐在中华民族的艺术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原貌已经濒临消失,有的甚至遭到全面破坏。

保护和传承中国各个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文章从这个课题入手,结合近几年层出不穷的研究成果,按照各自不同的观点进行归类、评述、分析和总结,以期为今后研究本课题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借鉴。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保护;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是最典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浓郁的民族气息,放射着灿烂的光芒,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写照,各种类型的民间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反映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语言、美学观点等状况。

可以说,在音乐“小文化”中体现出的是中华民族的“大文化”,其价值是十分可贵的。

随着人类进程的逐步加快,民间音乐也在逐步地产生着历史的嬗变,有的甚至已经原貌消失。

笔者结合一些学者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对如何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艺术进行阐述。

一.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需要从传承人入手民族民间音乐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它的特点就是活态性和无形性,是以人为本的动态的传统艺术财富,是一种口耳相传的艺术。

所以传承人不仅是民间音乐的载体,也是它的支撑点,要保护民间音乐首先应该从传承人人手。

海铃在《保护传承人至为关键》一文中重点阐释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

作者论述了广东、江苏、贵州、湖南、成都、山东、云南等地推出的保护传承人的措施,发放补助现在已经成为保护传承人的基本方式。

这种方式现在已经引起担忧,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建议我国政府以群体资助的方式去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才能更大限度地保证文化传承的合理性和延续性。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民族舞蹈艺术传承研究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民族舞蹈艺术传承研究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民族舞蹈艺术传承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民族舞蹈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影响,民族舞蹈艺术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民族舞蹈艺术传承已成为学术界和艺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当前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存在许多空白和待探索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民族舞蹈面临着被西方现代舞蹈和流行舞蹈冲击的局面,传承环境逐渐复杂化。

随着国际化的影响力增强,一些“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舞蹈作品也面临着通过现代化手段进行改编和变革的压力。

民族舞蹈传承中存在着一些传统技艺的丧失和人才队伍的匮乏等现象,急需加强研究和探讨。

有必要对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民族舞蹈艺术传承进行深入研究,以充分挖掘民族舞蹈的价值和魅力,推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字数:227】1.2 研究意义民族舞蹈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民族舞蹈艺术传承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特质。

传承民族舞蹈艺术不仅可以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还能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传承。

对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民族舞蹈艺术传承研究,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民族舞蹈艺术的传承现状、影响因素、传承路径和策略建议,可以为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这也将有助于提升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民族舞蹈艺术传承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传统文化在民族舞蹈艺术传承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民族舞蹈艺术,提出具体的策略和建议。

通过研究,旨在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民族文化的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民族舞蹈艺术,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做出贡献。

舞蹈论文文献综述范文(优选7篇)

舞蹈论文文献综述范文(优选7篇)

舞蹈论文文献综述范文(优选7篇)
布里亚特蒙古族是在旧石器时代就有所记录的民族,历史源远流长。

在文献检索中发现关于布里特民族的文献很多,可是关于布里亚特舞蹈的文献却极为稀缺。

尤其是针对布里亚特的舞蹈音频文献的分析以及以布里亚特的文化背景进行布里亚特舞蹈风格特征的分析这两方面的研究甚少。

而现有的两篇关于布里亚特民间舞蹈风格的论文对于布里亚特的舞蹈步法特征以及舞蹈变换的舞阵还有舞蹈素材构成的因素这些方面的描述基本话语都一样,并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并且挖掘的资料很少,这些相关的名词描述在两篇论文中出现的也都是几近相同。

尤其是布里亚特舞蹈的体态,步伐,形式以及舞蹈的种类都没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我们目前所获得的文献资料都是比较浅显和表面。

虽然目前仅有五篇布里亚特舞蹈方面的文献,可是这也是为我们的布里亚特舞蹈理论研究方面奠定了基础,也对将要研究布里亚特舞蹈的后者供给了材料和着手点。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赏析与传承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赏析与传承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赏析与传承【摘要】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国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之一,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从历史沿革、特点与风格、地域特色、传承与发展以及保护与传承计划等方面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对其在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性、未来发展与挑战以及艺术魅力与民族精神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民族民间舞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如何传承和保护中国民族民间舞成为一项重要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增添光彩。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赏析、传承、历史沿革、特点、风格、地域特色、传承与发展、保护与传承计划、文化传统、重要性、未来发展与挑战、艺术魅力、民族精神。

1. 引言1.1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赏析与传承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民俗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其在演出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神韵和气息,深深吸引着观众的眼球,传达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共鸣。

中国民族民间舞赏析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随着历史的演变和文化的传承,不同地域的民族民间舞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每一支舞蹈作品都蕴含着特定的寓意和象征,通过舞蹈者的动作、音乐与服饰的搭配,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引导观众领略到中国古代、现代的生活风貌和民俗风情。

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国民族民间舞传承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间舞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

通过对民族民间舞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可以让后人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能够在全球文化多样性的交流中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2. 正文2.1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历史沿革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舞蹈表演。

在古代,舞蹈是一种娱乐形式,也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规律及发展研究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规律及发展研究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规律及发展研究民族民间舞蹈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它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

研究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规律及发展,对于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规律(一)传承的主体是人人是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核心。

舞者、编导、教师以及广大的民众都是传承的重要力量。

舞者通过身体语言展现舞蹈的魅力,编导赋予舞蹈新的创意和内涵,教师将舞蹈技艺传授给下一代,而民众则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和传播舞蹈文化。

(二)传承与生活密切相关民族民间舞蹈源于生活,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祭祀、节庆等各种活动。

它与当地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紧密相连。

例如,一些少数民族的舞蹈在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等重要场合中表演,成为人们表达喜悦、祈求平安的方式。

(三)口传身授是主要传承方式在许多民族中,舞蹈的传承往往通过长辈对晚辈的口传身授进行。

这种方式能够让学习者更直接地感受舞蹈的韵味和情感,同时也有利于传承者根据学习者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四)文化环境的影响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

地域、语言、社会氛围等因素共同构成了舞蹈传承的土壤。

当文化环境发生变化时,舞蹈的传承也会受到影响。

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现状(一)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外来文化和现代娱乐方式的涌入,使得民族民间舞蹈在一些地区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年轻人对传统舞蹈的兴趣降低,导致传承面临困境。

(二)商业化带来的挑战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一些民族民间舞蹈被过度商业化包装,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特色。

同时,商业化的运作也可能导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过于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文化价值。

(三)传承人才短缺由于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愿意投身于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事业的人才相对较少。

老一辈传承人的逐渐减少,也使得一些珍贵的舞蹈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舞蹈文献综述范文2000字(推荐5篇)

舞蹈文献综述范文2000字(推荐5篇)

舞蹈文献综述范文2000字(推荐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句子大全、作文大全、诗词歌赋、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complete sentences, complete compositions, poems,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舞蹈文献综述范文2000字(推荐5篇)舞蹈文献综述范文2000字第1篇着力在两个“共鸣”层次上进行创作没有深入了解传统,一味摒弃传统、强调创新,是最肤浅和最愚蠢的行为,是异化形式主义的象征。

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研究

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研究

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环境下,经历了不同的演变和发展。

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是研究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的重要载体。

本文旨在探讨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和发展现状,以及推动其进一步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一、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民族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信息。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环境下,民族民间舞蹈经历了不同的演变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古老的传统舞蹈得以保持和传承,新的舞蹈形式也得到了创新和发展。

1.传统舞蹈的传承传统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

传统舞蹈的传承,一方面需要通过口耳相传、师徒相传等方式传播,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书籍资料、文艺表演等形式来加以保存和传承。

保护、传承、弘扬传统舞蹈,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责任,更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2.新型舞蹈的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新型舞蹈不断涌现,新颖的舞蹈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如现代舞蹈、拉丁舞、爵士舞等,这些新型舞蹈不仅博受欢迎,更让人们对传统舞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新型舞蹈的创新和发展需要舞蹈人才的创造力和艺术性的追求;同时,也需要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对民族特色的传承和发扬。

二、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1.市场化程度不高民族民间舞蹈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缺乏广泛的市场场景和商业运作。

由于舞蹈表演的特殊性,其商业运作存在较大的风险,容易面临市场的困境,同时也存在维护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的监管和平衡问题。

2.节目质量不同由于人才培养、资源配置和文化氛围等原因,民族民间舞蹈的节目质量和表现力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些舞蹈团队和个人艺术家无论在编排和表演方面,还是在表现能力和创造力上都有着较大的进步和提高;另一些在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等方面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其表演水平较为低下。

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歌舞艺术

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歌舞艺术

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歌舞艺术[从远古时期涌泻而来并一直不断延续发展的民族歌舞,以浓厚的生活气息,丰富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它是祖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闪耀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光华。

如何正确认识民族歌舞艺术的价值和作用,并有效地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是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民族歌舞泛指各族人民自己创作并表演,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色彩的歌舞艺术。

它是劳动人民世代创造、传承,并且仍然存活于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独特文化产品,是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的生动体现。

民族歌舞是祖国最丰富最具特点的艺术资源,它真实的再现了各族人民的劳动生活、风俗习惯和艺术情趣。

人民热爱民族歌舞,他们说“鸟儿不能没有翅膀,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歌舞”。

民族歌舞是自我娱乐的文化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它不受民族、区域、季节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全国各地都很火爆。

凡在农闲时、丰收后,或婚嫁中,特别是在传统的节日里他们尽情的载歌载舞,进行摔跤、射箭、赛马、划龙船、打秋千,以及表演东北的“二人转”、对歌等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

跳传统舞蹈则是各民族节日中共同的内容。

如达斡尔族的“哈肯麦”、汉族的“大秧歌”等,做人不“跳弦”,白活几十年。

民族歌舞的根深深扎在劳动人民生活之中,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贴得最紧、距离最近,最受各族人民欢迎。

从歌舞节目中我们可以了解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体味其文化底蕴。

民族歌舞较多地保留着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原生态的生活特征。

它的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风土民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民族特色。

像在汉族正月里的灯节,藏族的年节、望果节,壮族的歌圩,苗族的跳坡、四月八,维吾尔族的肉孜节、古尔帮节,蒙古族的敖包大会,侗族的采歌堂等场合表演歌舞节目,都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在我国有些兄弟民族地区,歌舞活动为未婚青年提供了进行的社交、选择佳偶的好机会,而那些歌舞能手又经常是大家爱慕的对象。

贵州土家摆手舞成果的文献综述

贵州土家摆手舞成果的文献综述

贵州土家摆手舞成果的文献综述贵州土家摆手舞,那可是土家族文化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啊。

这摆手舞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土家族的历史、信仰、习俗啥的都紧紧地串在了一起。

你要是去深入了解关于贵州土家摆手舞的研究成果,那可真是像走进了一个宝藏世界。

好多学者都对它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

有从历史角度出发的,他们就像是考古学家在挖掘古老的秘密一样,一点点地揭开摆手舞的起源。

你想啊,这摆手舞肯定不是突然就冒出来的,它一定是在土家族人民的生活里慢慢孕育生长的。

就像一颗种子,在合适的土壤里,经过岁月的洗礼,长成了参天大树。

这些学者发现,摆手舞很可能是从土家族祖先的生产生活中发展来的,也许是模仿劳作的动作,也许是对祭祀仪式的一种舞蹈化表达。

还有从文化内涵方面研究的呢。

这摆手舞里包含的文化内涵啊,就像一个装满了各种宝贝的百宝箱。

它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团结精神,大家一起摆手,动作整齐划一,这就像一群大雁在天空中排成整齐的队列飞行一样,彼此配合,互相呼应。

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姿势可能都有着特殊的含义,也许是对祖先的敬意,也许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学者们通过深入的研究,把这些隐藏在舞蹈背后的意义一点一点地解读出来,就像是在破解一道神秘的密码。

从艺术价值的角度看,贵州土家摆手舞简直就是一个艺术的宝库。

它的舞蹈动作、音乐节奏都是独特的。

那舞蹈动作啊,充满了力量感和节奏感,像是奔腾的河流,汹涌而又有规律。

音乐呢,配合着舞蹈,就像菜肴里的调料,缺了它,这道菜就没了灵魂。

有研究表明,摆手舞的艺术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它自身的美上,还对其他艺术形式有着启发和借鉴的作用。

就好比一颗星星,它的光芒不仅仅照亮自己,还能给周围的星星一些光亮。

在传承和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不少。

现在社会发展得这么快,好多传统文化都面临着挑战,土家摆手舞也不例外。

但是土家族人民就像守护宝藏的卫士一样,努力地传承着这一文化瑰宝。

一些地方开展了各种活动来推广摆手舞,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爱它。

对舞蹈的艺术创作综述

对舞蹈的艺术创作综述

一、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艺术创作现状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民族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入挖掘传统民族文化推向舞台艺术,我国瑶族舞蹈的艺术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

有不少优秀的瑶族舞蹈作品,在得到观众认可的同时,还在全国性的舞蹈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例如,《咛罗哪嘞》《瑶山风韵》《门撒》《花裤舞》等。

迄今为止,在这些现有的舞蹈作品中,专属表演蓝靛瑶支系的舞蹈艺术作品为数不多,而以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为主体的舞台艺术作品更是少之又少。

比如,周培武老师在其创作的大型民族歌舞《踩山舞云》中,下篇的《度戒》这一舞段表现了蓝靛瑶祭祀舞蹈中,度戒成年仪式的过程。

除此之外,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艺术创作基本以民间艺人自发创作的状态为主。

这些民间艺人更加倾向于对祭祀仪式过程的传承,而非对舞蹈内容、形式的创新。

这使得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一直以原生态的形式存在于民间,缺乏以艺术化手段进行创作的舞台艺术作品表演形式,即使在民间的活动展演中,也是民间艺人将仪式舞蹈中的某一部分内容,改变其表演环境、表演场所、表演时间和表演空间,不改变表演内涵,从家中、广场、祭祀场地等原生环境中,套用、照搬到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进行演出。

其表演内容,尽管有相对固定的套路、动作,但其不可避免的有很多具有主观随意性的部分,并非像舞台舞蹈表演艺术那样有严格的节奏规定、路线设置、段落划分、动作要求等。

因此,对于舞蹈艺术创作者而言,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艺术创作,尚属空白,有很大的创作空间。

二、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艺术创作方法对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艺术创作,要走两条路,第一条路是在完全尊重其原始风貌的基础上,提取精髓部分进行重新编排、归类、组合,对重复多遍的内容进行缩减,对相似的部分进行整合,对固定套路进行编组等,力求重现原生态的祭祀仪式过程,使其更加规范化和美化。

第二条路是在尊重祭祀仪式舞蹈内涵的基础上,不改变其固有的风格特征、动作规律、节奏特点、审美习惯等因素,适当对舞蹈动作进行部分修改创新。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民族舞蹈艺术传承研究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民族舞蹈艺术传承研究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民族舞蹈艺术传承研究
民族舞蹈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但随着时代变迁和文化冲击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重重困难。

在民族舞蹈艺术
方面,一些传统的舞蹈形式和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舞蹈艺术,成为了当前文化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

培养专业的舞蹈人才,不仅能够保证传统舞蹈技艺的传承,还能
够在新时代中发展出更具创新性和时代感的舞蹈艺术形式。

同时,培养一批具有文化传承
意识和责任感的舞蹈传承人,让他们传授舞蹈技艺和文化内涵,使传统舞蹈得以延续。

二是强化舞蹈作品创作。

传统舞蹈不断创新,创造出更多精美绝伦的作品,能够吸引
更多年轻人参与舞蹈艺术的学习和表演,在新时代中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此外,针对不
同的舞蹈形式,应进行记录和整理,使得不同流派的舞蹈得以重现和传承。

三是建立专业舞蹈团队。

通过建立专业舞蹈团队,并邀请行内的专业人士为该团队指
导和培训,使传统舞蹈得到更好的延续和传承。

四是加强宣传和推广。

舞蹈艺术要想持久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和支持。


宣传和推广方面,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介宣传民族舞蹈艺术,吸引更多人
参与和关注。

总体来看,民族舞蹈艺术传承研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综合性的传承措施。

只有
在不断努力的同时,才能让民族舞蹈艺术在新时代中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为中华文化
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到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至今,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社会、相关学界到各级民间组织的不懈努力下,文化传承保护研究工作从认知、重视、共识而不断深化。

其中,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问题一直受到各界学者的重视和探索。

长期以来,由于其活态流变性的本质特征,口传心授的自然传承模式以传统和直观的优势首当其任。

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域环境的变化,文化经济的发展及民间传承艺人们自身原因的种种特殊性、局限性,导致传统自然传承模式在保护传承的道路上力不从心,使得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

为此,各界学者不断论证研究各种传承新模式的可行性。

其中文艺舞台是各文艺院团从事舞台表演艺术的领域,以舞台或现场表演为主要形式,是最早、最传统且最具专业性和市场化特点的艺术行业,也是最具再开发和产品衍生潜力的原创型文化产业。

并以其深厚的传统和现代文化的内涵、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真实形象的艺术感染力、视听兼备及现场互动交流等特点,始终稳坐艺术行业之首[1]。

从实践上看,世界各国、各民族文艺院团均以其地区各具特色的戏剧、音乐、舞蹈、曲艺等异彩纷呈的舞台表演形式面向广大观众,无形中各艺术团体承担了传承任务,积极的向人们展示了独特本民族文化艺术,诉说着本民族文化和精神意义。

我国的文艺舞台也同样如此,近20多年来,我国许多专业艺术团体经过长期的探索、创新,为观众提供了许多主题新、品位高、民族艺术元素多的优秀剧目,诸多剧种风格流派和民族文化得以总结、传承和弘扬。

这些专业团体呈现在文艺舞台上的表演不在只为娱乐群众文化专项职能。

将民族歌舞艺术搬上舞台,不仅是对国家和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种宣传,也担负了传承保护民族特色艺术文化遗产的重要职能。

在专业艺术团体传承民族歌舞艺术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中,笔者将近十年的研究现状内容分为二个方面:1专业艺术团体在文艺舞台传承民族歌舞艺术研究国内外近10年的主要学术刊物对各民族传统音乐保护传承问题的研究,所查文献资料极其丰富,其中关于专业艺术团体传承方面研究偏少,基本倾向于文艺体制的改革和生存发展。

从目前搜集资料所显,凡牵涉到文艺团体民族歌舞文艺舞台表演的文献资料都有提及具有传承性。

国外方面如日本著名民族音乐学家饭岛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日本:传承和未来的日本古典表演艺术》[2]指出各地域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音乐、舞蹈、戏剧和其他表演艺术的都属无形文化财产,现代文艺舞台将这些无形文化财产在打破原先表演场合的专业艺术团体传承民族歌舞艺术文献综述徐阳(池州学院艺术系,安徽池州247000)[摘要]专业艺术团体通过文艺舞台将民族歌舞文化得以传承模式取得显著的成绩,如何将这一传承模式得以科学而稳定的发展是当前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通过文献研读,分别从专业艺术团体在文艺舞台传承民族歌舞艺术研究和专业艺术团体在文艺舞台传承民族歌舞艺术模式价值研究两个方面发现问题,以便我们更深入、更理性、更细致做专门、系统和全面分析研究。

[关键词]传承;专业艺术团体;民族歌舞[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02(2011)05-0118-03收稿日期:2011-03-22基金项目:安徽省池州学院引进研究生科研启动项目(2009RC027)。

作者简介:徐阳(1983-),女,安徽芜湖人,池州学院艺术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Journal of Chizhou College2011年10月第25卷第5期Oct.2011Vol.25No.5基础上,使之共聚于舞台之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大众的喜爱,不仅创收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也为传承保护这些无形文化财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日本民族音乐学家大岛晓雄的《保护“非物质”文化属性》[3]指出对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民族歌舞、戏剧专业表演团队在舞台演绎面向大众,也是对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活用模式、美国著名研究尺八音乐家克里斯托弗的《日本表演艺术:综述》[4]以当代日本为例,其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戏剧表演团和歌舞表演团,在各种舞台和大小旅游节的活动中的表演,更容易让西方观众欣赏了解日本传统文化。

爱沙尼亚民俗学者克里斯汀·库特曼《变化的民间文化和民俗表演》[5]中认为民族歌舞团或民间艺术剧团在舞台上的专业表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到各界人士的关注。

每年各种民俗节活动的开展和相关民族音乐会的举办,给文艺舞台带来了民族文化扩大运动,成为发展保护民族文化的一种新趋势。

还有日本著名民族音乐学家寺嘉孝的《评“真实性与文化认同:表演艺术在东南亚”》[6]印度著名传统艺术研究学家戈帕尔韦努的《传承和转变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对世界表演艺术的体会》[7]等都有提及了文艺团体通过舞台表演传承民族歌舞艺术的形式和成效。

国内方面许多专业文艺团体的团章中都有以发掘创作、传承演绎本地区特色民族文化为主旨的明文规定。

2008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中,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中提到发挥专业剧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积极作用,指出专业剧团对保护和传承地方特色民间艺术价值无可替代的。

因此,建议文化部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等项目的申报中重点考虑吸纳已有专业剧团的艺术剧种;地方政府也要制定相关政策,加大投入,保障专业剧团的演出经费,使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这些传统艺术演出团体的自身发展中得到保护和传承[8]。

具体相关文献学术资料有周吉研究员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传承现状及对策》、红涛《西藏民族舞蹈继承创新发展之我见》、吕国敏《论高师音乐教育在传承地方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作用》、刘志群《试论藏戏艺术保护与传承工程的意义价值及其实施方案构想》、王学英《民族舞蹈的困惑与机遇———写在乌兰牧骑成立四周年之际》、李西安《对音乐传承、变异与创新的再认识》、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肖文朴《中国民间音乐:在繁荣中走向世界》、赵世林《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的云南歌舞演出产业》、李毓删《流芳溢彩五十年———纪念中央民族歌舞团建团50周年》、于占东《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保护和发展了民族舞蹈》、钟宽洪《传统民族歌舞与时代风采的诗化展现———昆明市民族歌舞团作品赏析》、张海超《舞台展演与文化存续———以“云南映象”为个案的探讨》等都从各专业艺术团队的各种艺术实践活动中阐述了专业艺术团队在舞台演艺传承模式。

当中观点颇为鲜明的有周吉研究员《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传承现状及对策》中提出了五种传承方式。

“专业传承”作为其中一条意为:发挥自治区、地、县专业艺术团体的影响及社会效益,用各种形式将维吾尔木卡姆搬上舞台[9]。

李西安《对音乐传承、变异与创新的再认识》提出传统音乐传承方式由口头传承为主向乐谱传承为主转化,传统音乐由民间形态向专业形态转化,演出形式由生活场合向音乐厅转化,音乐活动的目的由自娱向表演转化。

同时指出口传心授传承模式开始向多种传承模式转变,各类专业艺术团体有义务去担负保存自己所处地域的传统乐种[10]。

于占东《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保护和发展了民族舞蹈》提出民族舞蹈需要一个大舞台,即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以展风彩。

这需要各专业艺术表演团队的积极参与和融入其中,为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增添色彩,也促进民族民间歌舞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红涛《西藏民族舞蹈继承创新发展之我见》提出作为传承发展西藏民族舞蹈的中坚力量———专业及业余艺术团体,需长期持久继续发展。

政府部门和各社会阶层都应该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平台空间,从物质、精神等各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

让创作者们发挥最大的能力创作出更多具有民族元素文化的优秀艺术作品[11]。

唐红卫《文艺演出业对新疆发展的影响》提出新疆应结合自身特点出发,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新疆多元文化的优势,积极打造名剧、名人、名团,推出具有特色文化精品品牌。

同时加强各演出团体之间的合作,利用各种渠道扩大新疆专业艺术团体的影响力,促其飞速发展。

2专业艺术团体在文艺舞台传承民族歌舞艺术模式价值研究关于此方面的专门学术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也为数不多。

大多从某个具体民族音乐传承现状或第5期徐阳:专业艺术团体传承民族歌舞艺术文献综述119学校民族音乐教育角度阐述其所有的价值(教育、文化、社会、经济、审美等等)以不同的形式来与舞台演艺相结合。

如罗小平的《音乐艺术的生命力与文化力》、李天义《论莆仙戏的艺术价值及其保护传承》、罗丽娜《试论原生态舞蹈的人文价值》、朴永光《保护我国当代原生态民间舞蹈之我见》、洛秦《世界音乐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石明灯《民族舞蹈的审美与现实价值》、缪开和《“云南映象”的艺术魅力和市场秘诀》、余晓夕《论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的文化艺术价值》、杨然《试论越南文艺舞台的创新和发展》、李高华《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想象·审美创造一一谈戏剧舞台审美形象的生成要素》、王放歌《论音乐表演艺术作为音乐再创造的意义与价值》、硕士论文苗燕的《文化产业化与文艺价值在认识》和博士论文许锐的《传承与变动,互动与创新———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之审美流变与现时发展》等。

其中观点颇为鲜明的如洛秦《世界音乐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提出在东南亚国家中会有华人音乐社团,再如美国大城市中会有各类中国传统戏曲社团(昆曲、京剧等)等,并且这些社团在社会上都有着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不俗的影响力。

这种移民在国外,并在国外组织传统音乐社团和表演本民族音乐艺术文化的现象,却不因为居住地的改变而改变丧失本民族文化情感意识,反而在异地构建情感意识上的强烈文化特征认同感,增强了文化上的认同价值[12]。

李天义认为让本地民族民间歌舞文化艺术融入人们的平常生活,从感性上拉近彼此的距离。

因此当地相关研究工作者及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本地区特色文化优势,可通过电视、媒体和专业文艺团队的演出活动宣传、普及特色民族艺术文化,体现本地民族艺术文化价值[13]。

龙琳《浅议舞台表演艺术的社会功效》提出观众审美情趣决定了舞台表演艺术成功与否。

因此走向大众就要走出美学的象牙塔,这就要求舞台表演艺术面临顺应时尚的艺术趣味和追求永恒的艺术品位的统一,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和提升大众的精神追求的统一,演艺文化的建设和演艺文化消费的统一,艺术的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14]。

杨然《试论越南文艺舞台的创新和发展》认为民族特色文化艺术发展除保留自身母体精华外,也要不断地创新。

只有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艺术成果丰富本民族文化艺术,才能适应现代文艺舞台演艺发展中的创新价值和审美价值[15]。

另在国内外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交流演艺实践活动和各类电视新闻、网络报刊媒体及中,都有弘扬、宣传、肯定专业艺术团体具有传承的条件和其所创各种价值的相关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