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法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浅谈洛克比空难

1、事件概述

格林尼治时间1988年12月21日,泛美航空公司PA103航班执行德国法兰克福-英国伦敦-美国纽约-美国底特律航线。它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飞机在英国边境小镇洛克比上空爆炸解体。巨大的火球从天而降,狠狠的砸在了苏格兰小镇洛克比的谢伍德新月广场上,航班上25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无一幸存,地面上11名洛克比居民死于非命,史称洛克比空难。

2、《联合国宪章》的优先使用权

空难发生后,美英两国情报机构组成的调查组立即对空难展开调查,并最终于1990年秋天认定这次空难系利比亚航空公司驻马耳他办事处经理费希迈和利比亚特工阿卜杜勒·迈格拉希所为。次年11月14日,美英两国发表联合声明,要求利比亚交出凶手。利比亚虽然拘留了费希迈和迈格拉希,但拒绝把他们交给美英两国。[1]

为了迫使利比亚交出嫌疑人,联合国安理会曾多次通过决议,对利比亚实施包括空中封锁、武器禁运和外交制裁等一系列制裁。

利比亚于1992年3月3日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它提出自己完全履行了《蒙特利尔公约》(正式名称是《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根据其规定,国际航空承运人应当对旅客的人身伤亡、行李和货物损失、以及由于延误造成旅客、行李或货物的损失承担责任并予以赔偿)的一切义务,而美国违背了该公约对犯罪的管辖和引渡的问题。利比亚认为,利比亚自收到对两名嫌疑人的指控后,即按照公约采取了必要措施建立起对他们的管辖权,还将他们留在利比亚以便对他们提起刑事诉讼。而美国则主张适用《联合国宪章》的有关规定。由于都是联合国的会员国,利比亚与美国都有义务接受和执行安理会的决定,《联合国宪章》第103条规定,“联合固会员国在本宪章下之义务与其任何其他国际协定所负义务有冲突时,其在本宪章下之义务应居优先”。《联合国宪章》虽然也是一项多边国际条约,但它的地位与其他一般国际条约相比有优先适用的地位。所以国际法院认为利比亚的主张没有根据。

3、出于人道主义释放主犯

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利比亚被迫同意交出两名嫌疑人,但同时也提出对两人的审判必须在英美以外的第三国进行。1998年,美、英和荷兰同意在荷兰按苏格兰法律对两名被告进行审理。1999年4月,费希迈和迈格拉希被移交给联合国代表,并前往设在荷兰的苏格兰法庭受审。2001年1月,法庭判处迈格拉希无期徒刑,后来将刑期改为27年。费希迈被无罪释放。

苏格兰释放“洛克比”空难制造者迈格拉希,理由是“其身患晚期前列腺癌,医生判定其活不过三个月”。既然“癌症晚期”,按照人道理由,苏格兰司法部的决定不无道理,苏格兰司法部长说:“同情和怜悯是我们所追求的人生信念,无论对方曾进行过何种严重的挑衅或犯下怎样严重的罪行。”但是,释放一个造成如此重大事故的主犯,应该如何对受害者家属交代?另一种说法是,苏格兰释放洛克比空难主犯是出于“商业动机”。虽然苏格兰政府坚持认为释放迈格拉希的决定仅是基于同情,这遭到了外界的强烈批评。外界认为,释放迈格拉希是英格兰为了稳固与利比亚的贸易和石油利益而与利比亚所做的交易。对比人道主义的动机,显然人们更多相信后者。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选择上,似乎英格兰政府选择的是国家利益。

4、恐怖主义仍然威胁着世界和平

洛克比空难被视为是利比亚针对美国的一次报复性恐怖袭击,是9·11事件发生前针对美国的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

自1969年9月1日以卡扎菲为首的“自由统一军官组织”推翻伊德里亚斯王朝以来,

利比亚与美国的关系就一直走下坡路。197O年6月11日,利比亚收回了美国在利比亚的惠勒斯空军基地,这是当时美国在海外最大的空军基地,美国人的恼怒可想而知。1971年12月,利比亚实施国有化措施,美国又是首当其冲。此后,卡扎菲逐渐左倾,与苏联关系密切,这更是美国不能容忍的。1979年,美国和利比亚相互撤回大使馆人员,但尚未彻底断绝外交关系。1981年8月,美国曾在利比亚的锡尔特湾向利比亚的空中实力挑战,结果利比亚失败了,1986年,美国借口利比亚在柏林向美国军人采取恐怖主义行动,于1986年4月15日对利比亚动了“外科手术”,结果卡扎菲虽幸免于难,但其养女却被炸死。

美国与叙利亚积怨甚深,为了报复美国,叙利亚制造了洛克比空难。国家之间的过节,最终受害的确是普通的公民。记得之前听外公说起抗日战争时期,各级人民政府为了实施人民防空指挥,组织人员疏散,会在城市受到空袭威胁时鸣响防空警报。相对比,现代的“战争”似乎更加残忍、更加不可防备。

恐怖主义主要特征有二:一是以滥杀无辜来追求更大规模的血腥效果;二是力图制造更大范围的恐慌效应。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与物质财产损失只是恐怖主义危害的一个方面,它的危害还表现在对人们心理的冲击。例如,“11·13巴黎恐怖袭击事件”,此次ISIS策划的恐怖袭击造成了大范围的心理恐慌,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虽然恐怖主义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恐怖主义威胁并没有在国际反恐斗争的严厉打击下日趋减小。仍不断发生的一系列恶性恐怖事件显示,恐怖主义威胁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在一些地区还不断恶化。由此可见,反恐斗争仍是一项十分复杂、长期、艰巨的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