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动态的视觉享受--摄像艺术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美术欣赏的基本思路,从多层面、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突破思维定势和惯常的欣赏态度,以一种开放的眼光来欣赏美术作品;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美术欣赏的四种基本方法对作品的形式特征、社会含义、内在精神以及文化内涵进行具体分析和综合体验。

2.过程与方法

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这四种方法对作品的形式特征、社会含义、内在精神以及文化内涵进行具体鉴赏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美术作品的鉴赏和美术家的认识,开阔视野,发现美、体验美,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和美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如何从多角度去欣赏一幅美术作品。

三、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与四种鉴赏方法的综合运用。

四、教学方法:

注重自主、探究、比较、练习、合作、讲述等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突破以往简单化的欣赏模式,使他们意识到一幅作品所传达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五、教学用具: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以两段视频《3d绘画大师》《世界视错觉大赛一等奖作品》导入

师:看完视频之后想到了什么?初步印象怎么样?

生:分组讨论,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

(1)、一幅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

(2)、仅靠观察外表和浅层次的思考并不能真正理解这幅作品。一副画的美不但是表面的还有很多内在东西需要你去品位。

师:怎样品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2、探求新知

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观看、欣赏美术作品的方式可谓繁多,但基本上是以下四种:感悟式鉴赏、形式鉴赏、社会式鉴赏、比较式鉴赏。

(1).感悟式鉴赏

“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满于海。”同样,面对一件动人的美术作品,我们也会激情澎湃,任由思绪飘渺,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欣赏。接下来我们来看一副

中国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

背景:此图是白石老人91岁时为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幅水墨画。一次,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先生家做客,他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一首诗,有意从诗中选取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想请齐白石先生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

师:这句话出自哪里?

生:《次实君溪边步月韵》

查慎行

雨过园林暑气偏,繁星多上晚来天。

渐沉远翠峰峰淡,初长繁阴树树圆。

萤火一星沿岸草,蛙声十里出山泉。

新诗未必能谐俗,解事人稀莫浪传。

师:如果你是老舍,你对这幅画满意吗?为什么?

生:。。。。。。

师:这幅画中到底有没有蛙声?蛙声又是从何而来呢?

师总结:老舍当时对这幅画相当满意,(只见老人用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它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它们还在大声鸣叫。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

师:那如何理解感悟式鉴赏呢?

师生得出结论:这种思维与激情深切投入画面的观看方式,可算是感悟式鉴赏. (也就是说大胆,直接,准确的说出你对作品的第一感觉,印象。)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写意性和表现性的作品,因为此类作品追求的不是客观地记录对象,而是通过主观的形象处理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

师:我们来做两个小的练习《呐喊》《面包》用感悟式鉴赏方式来鉴赏。

《呐喊》这里充满着发抖的、血红的幻觉,让人感到恐惧,甚至是有些恶心。画里的线条也是扭曲的,与桥的粗壮挺直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觉沉闷、焦虑并且孤独,

《面包》饥饿、悲痛

欣赏一幅作品我们首先看的是第一感觉,其次我们来看下形式感。

(2).形式鉴赏

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内容,P4“美术作品形式构成基本要素图”。

定义:最直观的的鉴赏方式之一。与感悟式鉴赏相比,形式鉴赏理性的成分要多些,侧重于形式分析(艺术形式,主要指线条、色彩、笔法、构图等)。

出示图片《蛙声十里出山泉》

师:艺术形式上分析——主要指从线条、色彩、笔法、构图等鉴赏作品

艺术形式点线面:墨点:蝌蚪墨线:泉水墨团:山石

色彩:传统黑白水墨

构图:传统卷轴、“s”型构图

练习:出示《秋的节奏》《红楼梦》《九色鹿》从形式鉴赏的角度来描述着三幅作品连环展开式构图(九色鹿)

人物结构比例准确(红楼梦)

敷色清丽(红楼梦)

平涂(九色鹿)

线条和色彩相互重叠和渗透(秋的节奏)

映示《莲池》图片

师:莫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莲池》是他的代表作品。作者用画笔表现出一幅睡莲小桥的美景,给人的眼睛带来一种不同的感受。

当我们不能靠表面观察来了解一幅作品时,我们就会去深入的探究和追问,这就是我们我们要学习的社会学式鉴赏。

(3).社会学鉴赏

大家来找茬:出示不同年代的三幅《开国大典》

背景:董希文是教育家和中国现代油画家。经历了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一生画了很多暴露日社会黑暗、革命历史画,1952年初,董希文怀着满腔热情,只用两个多月时间,创作出油画《开国大典》。

师:从画面中能认出几个领导人?

生: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师:为什么会有这三幅的变化?

生:。。。。。。

总结:作为国家副主席、政治局委员的高岗于1954年初被撤销职务,8月自杀身亡,此后又被开除出党。中国革命博物馆要求董希文修改《开国大典》,将画面上的高岗形象抹掉。因为高岗站在前排最边上,为了不使画面损坏,董希文在其它油画上做了多次实验后才动笔,删掉了高岗的画像。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刘少奇成了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被打倒。革命博物馆通知董希文在画面上去掉刘少奇。董希文此时已得了癌症,手术后虽然情况尚好,但体力衰弱,实在难以负担这样繁重的精神和体力劳动。然而他仍然抱病奉命到博物馆亲自进行修改,在刘少奇的位置上改画了董必武。很遗憾,等到刘少奇得到平反昭雪之日,董希文已不幸逝世,他再也不能亲自在《开国大典》上恢复刘少奇的形象了。

师:什么是社会式鉴赏?

画家为什么要这么画?它有什么特殊意义?这种提问的方式就是社会学式鉴赏。这一类型的鉴赏方式主要偏重于对作品的内容、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意图等方面的认识。这种方法适合于对再现性、故事性和情节性较强的美术作品的鉴赏。

练习:展示《夜巡》

师:这张画我们应该怎么去鉴赏?画家为什么要这么画?

伦勃朗的群像《夜巡》,用了一种舞台式的光线把总舵人物组合成了一个完整的构图,每个人安排的错落有致。在画家眼里,画中的人物是有等级的,并且用光线来体现,在光线最强的地方画的是队长,其他人物随着光线逐渐推远,隐退在光线当中。但是这幅画几乎让伦勃朗名誉扫地,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出来同样的钱,但光线造成等级是他觉得不公平。这就引起了一场纷争。这幅画原本画的是白天,由于长时间烟熏顾名《夜巡》。

师:有比较,才有鉴别。

用比较的鉴赏方法来鉴赏美术作品往往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比较式鉴赏

试着比较两幅作品(艺术特点、色彩、笔触等)

阿列卡《油画静物》、

艺术特点:“视像”是阿列卡是侧重把自己的视觉经验直接地转移到画面的。

色彩运用:阿列卡则在画面运用更多的高纯度颜色,画面的黑白灰反差相对于莫兰迪要大笔触运用:都是施运上的拖泥带水和运笔心态的自然随意。但阿列卡的笔触变化更多,方向也不一。

莫兰迪《油画静物》,

艺术特点:“心像”、莫兰迪的作品具有形而上的意义,着重反映作者内心的情感

色彩运用:莫兰迪擅长用灰色,在和谐的灰色中寻找变化

笔触运用:都是施运上的拖泥带水和运笔心态的自然随意。莫兰迪的就显得统一和单纯

试着比较两幅作品(题材、构图、线条、色彩、人物、画风)《宫女》《丽人行》

教师提问:

⑴画面有哪些不同?

⑵这些内容仅靠观察是否能够完全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