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

合集下载

《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代词,他, 6、寡助之至 动词,到,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介词,解释为凭、靠,
阅读思考
1.本篇文章谈的是战争问题还是政治问题
2.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 作 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 这一主 是如何逐层推进论证的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约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邹 现在
山东邹县人 人,思想家、教育家,地位仅次于孔子,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他生活 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行仁政以统一天 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 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 现存七篇 一 书传世,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 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 影响,
读音举例 夫 fú 郭 guō
粟 寡 guă

戚 qī 畔 pàn
朗读节奏举例: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以/山 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 之,
实词解释
•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 • 域:原指界限,课文的意思
令,
是限制,
•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 固国:巩固国防
• 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 部团结,
• 郭:古义指外城,今义指姓氏, • 环:围,
• 威:震慑,
• 至:极点,
• 道,即指仁政,得道,即指施行 仁政
•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衣,
• 坚利:坚固锋利, • 米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指粮食, • 委:放弃, • 去:离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主题升华,畅谈认识
❖你认为“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 实意义吗?
(可从国际、国内形势、政治、军事、 外交、个人等方面谈看法)
十九大的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依法治国,从严治党 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 人类命运 共同体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
(4)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3、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 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思读课文,理清思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 怎样进行论证的?使用什么论 证方法?
攻城
攻方

天时
而 攻

不如
守方
地利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守城 粮多
守方
城 高
兵 革

池深
不如
地利
攻方
人和
委而去之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论点范围
主张(结论)
域民



固国
得道多助
行 “


仁 失道寡助
威天下 对比 论证


战必胜 人和
排比 (反面论证)
摆出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论证观点 守城胜利 攻城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课件PPT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课件PPT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
外城
包围

语气助词,用在句首,有提示作用。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的故事:
孟子语录:
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排比,如: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运用排比句式,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对偶,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顶真,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你知道有关孟子的故事或语录吗?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孟母断机杼》
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 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部分?
首先,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 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 实际上也可理解为 “得人心”,即“人和”。后面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的道理。
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 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02
课前新知
作者、背景、解题
背景: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 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 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解题: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 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 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词类活用
①域民:名词活用作动词,疆域----限制。 ②固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结实,牢固----巩固。 ③威天下:名词活用作动词,威信,威望----震慑,威慑。
06
写作特点
➢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接 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 ,突出“人和”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阐发,明确欲得 “人和",必先"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 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 的逻辑性。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 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 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 百姓,人民生活十分痛苦。面对这种现 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孟子主 张“民贵君轻”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 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王 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发"仁 心" 上。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1张PPT)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1张PPT)

疏通文意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 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 域的边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至) 极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同“叛”,背叛。〔故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 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深入探究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 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周文王和 商纣王的故事能够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侯的时候,礼 贤下士,爱护百姓,百姓生活安定,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 心,为后来武王伐纣,西周灭商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 敏捷,却不行仁政,他滥用民力、横征暴敛,以酷刑残害大臣 和百姓,最终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的天下。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
知人论世: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约前372— 前 思想家、教
289, 战国时期 育家、“亚圣
邹国人

仁政” 王道” 民贵君轻” 《孟子》 性善论 ”
知人论世: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是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 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 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 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的观点;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 “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 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个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 “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 第一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背景链接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
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并提出“民贵君 轻”的民本思想,反对不义战争。他到处游说
,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个希望寄 托在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 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 不饥不寒”的目的。
孟子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虽有宏伟的政治 理想,但始终不得志。最后只得走孔子的老路: 从事教育、著书立说。
读音停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 (fú)/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yù)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 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qi)之所 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整体把握
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 重要的是什么?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天时、地 利、人和;
最重要的是人和。
整体把握
得“人和”的实质和最佳局面分别是什 么?
实质:得道,即施行仁政。 最佳局面:天下顺之。
整体把握
最能体现作者仁政思想的句子是什么?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通过 列举事例,论证了在战争中天时、地利 和人和三个要素的作用,提出了“天时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表 现了孟子“仁政”的治国主张。
写作特色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课件 (共24张ppt)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课件 (共24张ppt)

拓展延伸
你认为“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一个国家需要“人和”,因为只有“人和”国家才能富强、进步; 一个家庭需要“人和”,因为“家和万事兴”、和气致祥; 一个班级同样需要“人和”,希望同学们能够和睦相处、一团和气、和 衷共济、共同进步!
人和具有普遍意义
一词多义 利
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锐利

三里之城 内城
城非不高也 城墙
一词多义 而

环而攻之 而不胜 委而去之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转折 却 连词,表顺承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依靠
以天下之所顺
凭借
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 委而去之
亲戚畔之
之 天下顺之
寡助之至
思考探究
大家都说孟子以雄辩著称 请你自读文章 以小组为单位 在3分钟之内 诵读课文
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例: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话连用四个并列排比句,每句 又用双重否定的句式,特别强调了“地利”方面的优越条件,为下 文蓄势。
4.文中孟子认为君主怎么做才能够“战必胜”?
君主要“得道”,也就是“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 能实现“人和”,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 胜负的根本条件。因此,行仁政的君主,能以多助战寡助,战必 胜。
文本探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决定 战争胜负、治国顺否的因素这一角度 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 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 利、治国顺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引 申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 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G 地利不如人和 H 亲戚畔之
3 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A 池 古义: B 兵 古义: C 亲戚 古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4 翻译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 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问题探讨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运用什么
论证方法 文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3 找出文中排比句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理解文意 2 学习课文结构严谨 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 挖掘人和渗透的圣人哲思和作者的人格魅力
走进名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 名轲; 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伋的 再传弟子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 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政治主 张 哲学主张 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 治活动的书 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 的 与 论语 大学 中庸合称四书
作业:
1 默写全文 2 整理本文重要字词句 3 写出学习本文后的几点感悟
板书设计
天时
攻方失利
不如 举例 守方失利
地利
地利
域民
不如 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
治国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仁政
探究圣人的哲思和人格魅力
作者的写作动机是什么;我们应该向孟子学习什么
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当时诸侯各国之间的 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 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 对这种现实;孟子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 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一统天下 他游说于齐 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 万章等 著书立说;编辑成 孟子一书

孟子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新ppt

孟子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新ppt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思想研究的未来趋势
深入研究内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思想在未来研究中可能会进一步深入 挖掘其内涵和外延,与其他学科领域相结合,形成新的研究成果 。
应用领域拓展
这一思想的应用领域将会进一步扩展,不仅限于社会治理、企业 管理等领域,还可能涉及到国际关系、教育等方面。
全球化推广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将在世界范围 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成为全球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
05
小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现代意义
促进和谐社会
在当代社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可以用来指导人们积 极构建和谐社会,倡导友善、合作、共赢,避免社会矛盾和冲突 。
增强个人信心
这个道理也可以帮助个人在生活中建立自信和信念,在面对困难 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
维护社会稳定
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提醒当局在治 理中注重民生,关注人民疾苦,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促进社会稳定 。
社会道德规范
孟子的正义观为当时社会提供了道 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对维护社会秩 序产生了积极影响。
人文精神传承
孟子的正义观体现了对人自身的关 注和尊重,为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 扬作出了贡献。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孟子的正义观对现代社会仍有启示 作用,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 公平正义提供思想借鉴。
04
现代社会的应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塑造良好品德
这一思想告诫人们要秉持正义、公正和道德的原则,塑造良好 的品德和价值观,从而在个人和社会中树立正面的榜样。
增进人际和谐
遵循这一道理,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 谐,化解矛盾和纷争。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17张ppt)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17张ppt)
这种“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争霸战争,一直持续了三百多年, 到公元前四百余年左右。战争打得愈来愈大,愈来愈频繁,以致历史上将 此后直至公元前211年秦统一中国以前的二百余年,称为“战国时代”。 长期的兼并、掠夺战争,使人民颠沛流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接着 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 “人和”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阐发,明确欲得“人和”,必先 “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 理,显示出极其严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 助支持他的人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 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
文言现象
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三里之城 城
城非不高也
(名词,内城) (名词,护城河)
环而攻之而不胜 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 (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 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主张以“仁政” 治理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 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 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 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 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 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 灭亡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人心齐,泰山移 众人拾柴火焰高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 奏和气势。
• 例: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 助/之至,天下/顺之。
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 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 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 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 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 (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以:凭,靠。 本句话的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
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 的边疆的界限。
• 固国:巩固国防。 • 威:威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古义:内亲外戚
• 亲戚畔之:亲戚 今义:因婚姻联成的关系
• 畔,通“叛”,背叛。 之:他,代词。Biblioteka •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 不战则已。
译文: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
得道多助,
施行
失道寡助

• 孟子(约前372一前 289),名轲,字子 舆,邹(今山东邹 县)人,战国时期 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 人物,地位仅次于 孔子,被尊为“亚 圣”,后世常以 “孔孟”并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 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 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 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 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其 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 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 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 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 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 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 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 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 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 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 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 “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 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 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 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 (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 一定胜利。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文:(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 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 能取胜。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 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这样却不能取胜, 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 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 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 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 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 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 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谓的样子,十分恼火)用剪刀剪断织好的布。孟子
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孟母说:
“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
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多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
时能安宁,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免于祸害。现在荒废
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
患。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
• 字词小结 •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
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你知道孟子的有关故 事或语录吗?
•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孟子的故事 • 孟母三迁
• 孟母断机杼

孟子小的时候,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
(见他回来)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
不经心地)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
• 艺术特色:
•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论证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 善于说理。
•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 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 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 排比 •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
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对偶 •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顶真 •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研读课文,根据 注释加以翻译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 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 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 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的说明“人和”
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结构图解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 进攻 —— 天时不如地利
战争事例
论据
战争需要“人和”
防御 —— 地利不如人和

{ 类推
域民 固国
—————— 治国需要“人和”
↓ 威天下
治国道理
结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 不如 地利
• 3.指出下列加色词语的古今义。 1)池非不深也
• 古_护_城_河 今_池_塘__ 2)委而去之
• 古_放_弃_ 今_委_任__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_界_限_,今_地_域_
限制
•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正确的翻译是(A )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 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 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 不打,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 打仗就一定胜利。
利。 从治理国家方面,深入论证
“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
问题互研:【一】
“人和”与本层所说的“得 道”是什么关系?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 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 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 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讨论
1、划出本层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 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 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 地利不如人和也。
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也 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 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也比 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 2.通假字。 •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 3.虚词。 •之 •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冽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课 • 1.指出下列 “之”的不同用
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
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人如果荒废了生产家里
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男人放松了自己的修养和德行,
那么一家人不做强盗小偷就只能做奴隶劳役了!”
孟子吓了一跳,自此,孟子从早到晚勤奋学习不休
息,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大学问的人。
项羽的巨鹿之战
韩信的背水一战
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人的主观能 动性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
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 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 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 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 的。与《论语》、《大学》、《中庸》 合称四书。
孟子的思想
性本善 施仁政 行王道 民贵君轻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 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 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 “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 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 思想。
摆出观点,提挈全文。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 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 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而1攻之而2不胜:环,围。而1:表顺
接;而2,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