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反思:“欧洲中心论”的破除与世界史的创立
困境与反思:“欧洲中心论”的破除与世界史的创立(3)(20060730)
困境与反思:“欧洲中心论”的破除与世界史的创立(3)(20060730)马克垚[历史研究]环境问题中还有一项是农业生产差别导致饮食结构不同,这也成为欧洲与非欧洲发展上的一大问题。
欧洲古代一般被认为实行的是粗耕农业,耕作粗放,土地不能连续耕作,实行休耕制,畜牧与种植结合,种植粮食多为大小麦,同时放牧牛羊,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的劳动力较少,单位面积产量也低。
中国、印度被认为是精耕农业,耕作细致,较早放弃休耕,土地可以连续种植,作物品种多为稻米,畜牧也与种植业分离。
这样的概括并不准确,因为双方地区都辽阔,农业习惯千差万别而且历史上的发展也会产生许多不同。
如中国的精耕细作就有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原来也是粗耕,畜牧业也很兴盛。
⑧精耕与粗耕农业的不同在中————————————①E.L. Jones, The European Miracle , Cambridge,1985, p.24.②E.L. Jones, op. tit., p.29.③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1卷,第82页。
④E.L.Jones,op.eit.,pp.6—7.兰德斯:《国富国穷》,第9—11页。
⑤卡特赖特等:《疾病改变历史》,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⑥克罗斯比:《生态扩张主义:欧洲900—1900的生态扩张》,许学征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9页。
此书的原题名为“生态帝国主义”。
⑦E.L.Jones,op.cit.,P.36.⑧杨际可:《秦汉农业:精耕细作抑或粗放耕作》,《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王利华:《中古时期北方畜牧业的变动》,《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
国学界曾经有过热烈的讨论,有人认为单纯种植粮食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落后的根源。
①由此也产生欧洲人和印度、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不同的问题。
欧洲人多吃肉,印度、中国人多吃粮食,尤其说中国人主要吃稻米。
这确实是一种不同的习惯,各种文明当然有自己的特点。
九年级上册部编版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及答案(2)解析
九年级上册部编版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及答案(2)解析一、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综合题1.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00年以后的时代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时代,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
欧洲人的发现导致新的全球性种族分布,实际上,1500年以前,存在着世界范围的种族隔离。
今天,这一格局已彻底改变,其改变的程度甚至达到一半的非洲人生活在非洲之外地区的地步。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大多数专家倾向于挑出18世纪80年代,而不是18世纪60年代作为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
……只有到那个时期,所有相关的统计指数才都突然快速地、几乎直线式地上升,这才是“起飞”的标志,工业经济仿佛从天而降。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材料三1750—1914年间,欧洲人成功地将自己的优势地位转变为世界性的霸权:19世纪末,欧洲势力控制了大部分亚洲和几乎整个非洲地区。
三个历史进程——革命、工业化及帝国主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欧洲人何以逐渐地控制了世界。
——《新全球史》材料四近年来,中国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推动者和贡献者,在推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中国为推进新全球化以及遏制“逆全球化”开出的良方。
——熊光清《“逆全球化”阻挡不了全球化进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00年前后世界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当时,最先为此实践的是哪两个国家?说明导致“一半的非洲人生活在非洲之外地区”的历史原因。
(2)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是哪个国家?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回答,为什么大多数专家认为18世纪80年代才是“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欧洲人成功地将自己的优势地位转变为世界性的霸权”的政治、经济因素各是什么?(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为推进新全球化以及遏制‘逆全球化’开出的良方”。
欧洲中心论评析———兼评文化中心主义和世界史学
欧洲中心论评析———兼评文化中心主义和世界史学作者:颜娟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24期颜娟(天津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天津300204)摘要:“欧洲中心论”是一种狭隘的世界观和史观,主要表现为对欧洲文明具有某种独特的历史优越性,某种种族的、文化的、环境的、心灵的或者精神上的特质的信仰。
这种偏狭对于世界史学的影响是多层面的,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
为了清除“欧洲中心论”对世界史学的影响,要对其反思、批判、最终实现超越。
关键词:欧洲中心论;反思;批判中图分类号:K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044-02作者简介:颜娟(1982-),女,山东临沂人,在读博士,助教,研究方向:拉美史研究。
一、“欧洲中心论”的定义“欧洲中心论”,也称欧洲中心主义(Eurocentrism),出现于18世纪中后期,在19世纪得以发展,并且最终形成为一种人文科学领域的思想偏见。
欧洲中心论由于其视角上的偏狭性,近年来在学理上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但是由于“欧洲中心论”并不是一套完整而固定不变的原则体系,而是由各种不同表现形式而呈现出松散的观念系列,因此对于“欧洲中心论”并没有一个广为接受的定义,相关研究和评论在这一问题上显示出纷繁混乱的局面。
因此,在对“欧洲中心论”展开讨论之前,我们需要对“欧洲中心论”的内涵做出界定,否则这场讨论将无法展开。
当代美国学者J·M·布劳特的说法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在其近著《殖民者的世界模式》基本上指出这一信仰的概念,指的是欧洲文明具有某种独特的历史优越性,某种种族的、文化的、环境的、心灵的或者精神上的特质,这一特质是欧洲人群在所有历史时代直至当今时代,永远比其他人群优越[1]。
从上述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中心主义,或者叫种族中心主义。
文化中心主义也叫种族中心主义,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的一种倾向,即易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
文明形态理论论纲
文明形态理论论纲作者:于晴邵鹏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9年第05期[摘要]文明形态理论的涵盖面广,理论形态复杂,但其核心概念和理论分析框架来自于文明形态史观。
20世纪初的西方文明危机是文明形态史观产生的深刻历史根源,作为思辨历史哲学的集大成者,其实质是对客观主义史学的理论反动。
其中汤因比晚年思想影响巨大,全球史观、全球学研究及生态伦理学等均是从他的思想中汲取养分。
文明形态理论与社会形态理论具有诸多的共同性,但其唯心主义的理论实质难以达到唯物史观的理论高度。
借鉴文明形态理论的思想观点,对于构建未来新的文明形态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文明形态理论;文明形态史观;社会形态理论[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9)05-0024-07一、何谓文明形态理论在某种意义上,人类历史是通过各种文化与文明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或生生灭灭从而显现出来的,是“一群伟大文化组成的戏剧”[1]39。
然而,关于文化和文明的理论阐释,却存在着多样化的图景。
因此,辨析与文明相关理论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1.从理论形成的时间上看,西方的文明理论产生最早,它起源于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反思和批判,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风俗论》(1756年)被认为是文化或文明通史的启蒙之作,之后苏格兰学者弗格森出版了《文明社会史论》(1767年)。
文明形态史观则肇端于20世纪初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学”,成熟于20世纪30年代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
而文明形态理论则是在文明形态史观的影响下,西方国家和其他国家学者在借鉴“文明形态“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国的实际创造了一些理论体系,如20世纪40年代初中国的“战国策派”和50年代之后日本的比较文明论。
2.从概念的内涵上看,首先,文明理论的涵盖面最广,其次是文明形态理论,内涵最狭窄的是文明形态史观。
文明理论是指近代以来文明研究中系统化的观点和理论的总称,它不是某个学者或思想家提出的理论,也不是某个学术派别、思想流派提出的一组理论,而是世界范围内涉及众多学科的系统化理论的文明思想和观点的总称。
高三历史历史与历史的重现试题
高三历史历史与历史的重现试题1.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把晚清的历史变化理解为“庞大中央帝国在西方文明不断强大的冲击下被迫做出的笨拙的、充满惰性的回应,从而使中国在十九世纪的经历成了一出完全的悲剧,成了一次确是巨大的、史无前例的崩溃和衰落的过程”。
费正清之所以得出上述结论,其价值取向是()A.内外因辩证观点B.西方中心观点C.文化全球化观点D.文化多元化观点【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庞大中央帝国在“西方文明”不断强大的冲击下被迫做出的笨拙的、充满惰性的回应,其实还应该包括清政府自身本能的反抗,而材料只是强调了“西方文明”。
所以其价值取向是西方中心观点。
【考点】文史知识•文史观点•西方中心观点2.一日本学者在2004年对中日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对中日战争的认识,90.6%的中国青年学生认为是侵略战争,在日本青年学生中持同样看法的为66.5%;在回答靖国神社是什么样的神社这一问题时,64.8%的中国青年学生认为是军国主义的象征,而71.3%日本青年学生则认为是祭奠战死者的神社。
材料表明中日两国学生对上述内容存在历史观念上的差距,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进行抗日战争教育B.日本政府没有反省侵华战争,有意歪曲侵华战争C.日本右翼势力美化侵略战争,复活军国主义D.部分中国青年忘却历史、部分日本青年扭曲历史【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日两国学生对上述内容存在历史观念上的差距,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一定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才是客观和全面的。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历史观念上的差距3.鲁迅于1898年从江南水师学堂肄业,后来他回忆说,“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20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2016。
6。
29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地方。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卷上。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古代中国曾有“千年田地八百主,田是主人人是客”的谚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国家推行土地轮休政策 B.社会动荡朝代更迭频繁C。
农民经营无方土地抛荒D。
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3.《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
" 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开始于()A.两汉时期B。
隋唐时期C.两宋时期D。
明清时期4.清乾隆八年(1743年),清政府发布了下图中的告谕。
从中可以提取的信息是()A.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B。
清政府鼓励外商来华贸易C.清政府调整对外贸易政策D。
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政策5.《明清商人小说》中指出:“三言”、“二拍”中的一些作品,有关商贾的小说作品是非常多的。
清代以后,商人小说就更多,文言小说里有很多以商人为主体的篇目,白话小说更是比比皆是,就连《红楼梦》里,“四大家族”中的薛家,也是“世代皇商”出身。
这反映了( )①中国“重农抑商”思潮到“工商皆本”主流思想的巨变②明清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活动活跃的社会现象③明清商人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人们不再以商贾活动为耻④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们的商业意识增强A.①③④B. ②③④ C。
历史、事件与实践——《共产主义假设》与阿兰·巴迪欧的政治哲学
赐稿邮箱 fgyjbjb@65历史、事件与实践•赵睿夫【摘要】法国左翼学者阿兰·巴迪欧的政治哲学思想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对欧洲政治事件史的反思,巴迪欧总结出当代欧洲共产主义困境的肇因及其应对策略,主张以本雅明式的历史理性重唤政治运动的时代动力;通过对其数学本体论与事件哲学的概念规制,巴迪欧构建出―位点—奇点—事件‖的哲学嬗变机制,揭示出政治运动的本体论逻辑;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影院假象‖的深入批判,巴迪欧期望以―政治真理、历史归属、主体主观化‖的三环结构实现―共产主义理念‖。
在巴迪欧看来,当代欧洲共产主义的核心问题是解放政治与组织的形式创新问题,基于此导向,巴迪欧为当代共产主义政治实践构想出三条路径,即―意识形态的构建‖、―局部政治的试验‖与―政治组织的转型‖。
【关键词】阿兰·巴迪欧 共产主义假设 解放政治 历史理性 事件哲学2007年,巴迪欧以法语出版作品《“萨科齐”这个名字意味着什么?》(De quoi Sarkozy est-il le nom?),并在其中初步讨论了“共产主义假设”这一概念。
2008年,《新左派评论》刊登了由此著作摘编而成的重要文章《共产主义假设》(The Communist Hypothesis ),引发了以齐泽克、朗西埃、伊格尔顿、哈特、奈格里等人为代表的当代左翼学者的广泛讨论,掀起一股“共产主义热潮”。
2009年3月,在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召开了以“共产主义观念”为主题的大会,千余名以青年学生为主要构成的观众挤满了会场。
时至2010年,Verso 出版社以英文出版了巴迪欧的《共产主义假设》(同名文集),在其中,巴迪欧对近期的“共产主义热潮”进行了哲学式的解读,并以立足当代的时代视域给予了共产主义思想新的阐释。
在欧洲共产主义遭遇困境的当代,巴迪欧试图从历史、事件、实践三个维度再次确立共产主义的理论生命力。
首先,巴迪欧在历史记忆的背景下深刻反思了近两个世纪以来共产主义运动所遭遇的挫折,并号召人民重新树立历史理性,在共产主义的挫折历史中获取通向未来的信念因子;其次,巴迪欧以详实的本体论思辨分析了共产主义事件发生的条件,以哲学的方法解析了共产主义事件从发生到消逝的始末,验证了共产主义在哲学意义上的现实可能性;最后,巴迪欧以“影院假说”深入批判了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公众的控制,并尝试开启当代共产主义理念的实践转向,主张以意识形态构建、局部政治试验与政治组织转型建立其当代共产主义的现实可能。
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通用7篇)
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通用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句子大全、作文大全、诗词歌赋、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complete sentences, complete compositions, poems,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通用7篇)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第一篇10月28-29日,在丹阳五中举行了镇江市无锡市高三历史联合研讨会,本人有幸作为扬中地区的代表之一参加了本次会议。
“轴心期”理论的困境与进路
“轴心期”理论的困境与进路作者:吾淳来源:《人文杂志》2019年第01期内容提要雅斯贝斯的“轴心期”理论从提出之日起,就不断有各种批评,这些批评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这一理论的问题所在。
与此同时,也有不同领域的学者尝试在本学科内结合这一理论,对其作进一步推进,而这样的研究同样也可能存在各种问题。
本文即是基于这些问题所进行的思考。
文章包括四个部分:一、“轴心期”理论自身的困境:从批评“排他”到回归“排他”;二、“轴心期”理论遭遇的困境:从典范向度演变为类型向度;三、困境的延伸:以“突破”为例;四、可能的进路。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以一些概括性的认识,如超越性、批判性、反思性等观念自限。
总之,像“轴心期”这样的理论,其所牵扯的内容复杂,问题众多,绝非一个概念可以囊括,也绝非两句批评可以解决。
我们只有耐心地进入其理论深处,在纷繁的头绪中厘清真正的问题所在,包括在共同性中寻找差异性和在差异性中寻找共同性,如此方能期望逐渐积累起进展。
关键词雅斯贝斯轴心期理论困境进路〔中图分类号〕B516.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9)01-0060-07雅斯贝斯(Karl Jaspers)的“轴心期”理论从提出之日起,就不断有各种批评,这些批评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这一理论的问题所在。
同时,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也试图赋予“轴心期”以新的视角或新的解释并由此获得推进,但这一工作似乎也存在着各种问题。
罗哲海教授的《轴心时代新论》一文比较概括地谈到了这些问题,①本文即打算循此线索专门梳理“轴心期”理论所面临的主要困境以及可能的进路。
一、“轴心期”理论自身的困境:从批评“排他”到回归“排他”“轴心期”理论的第一个困境来自其理论本身。
我们知道,雅斯贝斯阐述“轴心期”理论的一个目标或目的就是力图跳出“排他主义”或“西方中心论”。
按罗哲海的说法,雅斯贝斯明确反对黑格尔和兰克的“东方”观,要求突破“封闭的西方文化圈自然等同于世界历史”之类的看法(Jaspers 1953,69),否认“世界精神”从落后的中国上升到开化的希腊。
破除_欧洲中心论_的困境及出路_从_偷窃历史_谈起
破除“欧洲中心论”的困境及出路———从《偷窃历史》谈起魏孝稷“欧洲中心论”在学理上受到愈来愈多学者的批评,在诸多学者的努力下,破除“欧洲中心论”的愿望似乎将要变成现实,杰克·古迪先生的专著《偷窃历史》①(剑桥大学出版社2006年)无疑又为打破欧洲中心主义贡献了一份力量。
古迪是英国杰出的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著作等身。
其主要著作有《野性心灵的驯服》(1977)、《欧洲家庭和婚姻的历程》(1983)、《烹饪、菜肴和阶级》(1982)、《西方中的东方》(2000),等等。
正如访谈古迪的英国学者玛利亚·帕拉蕾丝—伯克所言:“杰克·古迪在年过八旬以后依然过着的这种生机勃勃且成果丰饶的生活让他的许多同事衷心崇敬而又惊讶不已。
他的学术成果无论在质上还是在出版物的量上都令人艳羡。
”②一《偷窃历史》的导论开宗明义地指出“偷窃历史”的含义,是指历史被西方接管,即历史被概念化,并以发生在褊狭的欧洲范围、通常是西欧范围内的事件加以呈现,继而这种模式又被强加到世界其他地区。
他进一步解释道:“欧洲大陆一直认为他们创造了一系列极具价值的制度,诸如民主主义、重商主义、自由和个人主义,但这些制度在更为广阔的人类社会中也都能找到”(第1页)。
本书宗旨延续了古迪近年来致力于“打破欧洲特殊性并建立亚洲特殊性”的主题。
③西方学者把世界历史概念化,提出诸如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个人主义、重商主义、市场、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等概念构成世界历史发展的模式。
只有西方社会创造了该理性的进步事物,才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而非西方的社会因缺乏这些东西故长期处在野蛮残暴的落后状态,他们的进步只有受到西方的冲击并仿效西方才能实现。
古迪认为,这便是西方学者对世界历史的偷窃。
他认为,西方学者首先偷窃了叙述世界历史的两个基本因素即时间和空间。
历史学的①②③Jack Goody,The Theft of Hist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中文版为张正萍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人类学术—思想共同体管见——读《世界中国学概论》
第 33 卷第 4 期2023 年Vol.33 No.42023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JINAN (Social Science Edition )人类学术—思想共同体管见——读《世界中国学概论》孙竞昊1,佟远鹏2(1. 浙江大学 江南区域史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58;2. 浙江大学 历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摘要] 从“汉学”到“中国研究”的沿革植根于西方文化、学术自身的变迁,其外因则是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角色转换。
而中国本土的现代中国研究的滥觞和变动,与域外的中国研究、全球化的学术和思想体系亦不无关系。
因此今天对世界中国学的重新定位,本质上是关于中国学者应如何进入变动着的人类学术—思想共同体的思考。
西方和中国的学术、思想虽脉络不同,但均是共同体的一部分,同享对人类共同价值的情愫、理解和体认,有互动、互溶的物质的和思想的基础和诉求。
中国学者以开放的、包容的、平等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其间,强化理论学习,发挥本土学者的传统文化遗产和临场现实意识的优势,将收获所得转化为共通的世界性知识和理念,推进作为整体的中国研究,并提炼其可以影响到其他学科专业的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 世界中国学;人类学术—思想共同体;培养机制;理论;方法[中图分类号] K20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3842(2023)04-0159-08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海外的中国研究、史学理论、工具书被大量翻译、出版,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国内学术界的风向。
可以说,我们对海外的中国研究的引介已经相当宏富了,尽管就其效果而言主要是以学术史或史学史的形式呈现。
日渐增多的学术史介绍,也使中国学者在对海外中国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中日益泛起中国“学术本土化”①的声音,和如何定位中国与海外中国研究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王战、褚艳红的著作冠诸“世界中国学”②,针对国际上关于中国以及中国与世界的若干重大问题和议题,力图在学理的层面进行回应、对话、阐述。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15《探寻新航路》教案教案与反思2022
《探寻新航路》教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和客观条件,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大发现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学会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能够比较并正确认识东西方航海史上的壮举;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比较并正确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非、美洲所造成的不同结果,感受历史发展的对立统一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图表分析,引用史料、地图等进行动态情景演示,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非、美洲的不同影响结果,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模拟、辩论赛等方式,让学生模拟历史情景,体会历史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在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祖国、再铸辉煌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影响。
【教学难点】地理大发现使世界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托勒密留下的传统地理观念——赤道附近的海水会“沸腾”,南方炎热,生命无法存在。
平静时,大海像一个温柔的母亲,可当它愤怒时,强大海流便形成白色汹涌的漩涡,排空的巨浪将船只顷刻掀入海底,这个魔窟的世界会将人推入万劫难逃的地狱。
长期的海上航行会陷入生活的困境,老鼠、牛皮、木屑、令人作呕的臭水成为生存的支柱,孤独无时不在,坏血病一次次将生命带入绝境。
虽然航行如此艰难,探寻新航路的热潮还是出现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探寻新航路。
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探寻新航路的热潮(新航路开辟的原因)1.图片展示:2.教师提问:结合图片提问,图画中的主人公在做什么?女主人手下的书是什么书?她的目光在看什么?说明了什么?提示:图中男主人公正在数金币和银币。
晚年梁启超的文化自觉——《欧游心影录》的现代性反思
晚年梁启超的文化自觉——《欧游心影录》的现代性反思作者:高力克来源:《学习与探索》 2019年第2期梁启超在战后游历欧洲途中撰写的《欧游心影录》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第一部全面反思现代性的思想杰作。
欧战的惨剧促使梁反思西方自由主义、进化论、功利主义、国家主义之崇尚竞争和膜拜力量的流弊,这些19世纪流行的欧洲思想曾是他倾力输入的振兴中国的药石。
毁灭人类的世界大战终于警醒了这位现代文明的盗火者,使他认清了这些西学的严重弊端,并对其持反思和批判态度。
梁的现代性反思,最振聋发聩的是对迷信“科学万能”之科学主义的批判。
他反思欧洲人崇信科学万能的科学主义迷思,进而批判了科学主义侵蚀宗教和哲学而导致物质主义人生观及信仰危机之弊。
晚年梁启超的战后欧游开启了其反思现代性和创造新文明的文化自觉的思想之旅。
但他并没有由此而转变为一个反现代的保守主义者,他仍然是一个追寻进步的现代主义者,确切地说是一个审慎的现代主义者,只不过多了几分暮年反思现代性的忧患意识。
五四时期梁启超的战后反思是一位中国启蒙先驱留下的一份珍贵的思想遗产。
关键词:梁启超;《欧游心影录》;现代性反思;新启蒙;文化自觉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19)02-0031-08作者简介:高力克,1952年生,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14年爆发的惨绝人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现代历史的转折点,它使西方现代化的行进凯歌戛然而止,表征着现代文明的深刻危机。
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指出:“欧洲资本主义在19世纪确立了对全球的统治,并通过武力征服、技术优势和自身经济的全球化改变了世界;但与此同时,它还带来了一整套强大的信仰和价值观,并自然而然地认为这套观念比其他的都优越。
这一切加起来构成了‘欧洲资产阶级文明’,而这个文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却再也没能恢复元气。
”[1]1918年底,欧战甫终,梁启超以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非正式顾问的身份,偕蒋百里、张君劢、刘崇杰、杨维新、丁文江、徐新六一行七人赴巴黎并游历欧洲,历时一年多,亲历战后欧洲满目疮痍的衰败景象和“西方的没落”(斯宾格勒书名)。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探析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探析作者:林爽来源:《理论探索》2011年第04期〔摘要〕世界体系理论在深入批判现代化理论和社会科学传统范式的基础上,把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探究与对资本主义本身的批判结合起来,并倡导一体化学科方法来重建平等自由的世界秩序。
同时,它也是一种态度和立场,是一种作为道德上和政治上的抗议而存在的价值诉求。
作为历史导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它为深入探讨当代社会发展问题和全面认识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思路,也为全球化语境下探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關键词〕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价值诉求,当代意义〔中图分类号〕B0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1)04-0037-031974年,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著作《现代世界体系》的出版标志着世界体系理论的诞生。
作为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在当代的延续,世界体系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被称为雄心勃勃具有马克思主义色彩的理论。
本文试图从现代化理论的困境入手,深入剖析世界体系理论产生的历史根源和价值诉求,以期全面把握其思想的合理性和内在启示,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魅力及其影响力,为全球化背景下探索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以及积极融入世界历史进程提供借鉴。
一、世界体系理论的提出二战结束后,围绕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问题,学者们开始从社会、政治和经济角度进行探索,并提出了一整套的现代化理论,其中包括帕金森的社会现代化理论、阿尔蒙德的政治现代化理论、罗托斯的经济成长理论等等。
这些现代化理论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都以民族国家作为分析单位并试图探寻一条普遍的发展模式,其共同的理论旨向是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或非西方国家只有遵循和效仿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
20世纪60年代末,现代化经典理论受到了现实的强烈挑战。
面对世界范围内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反对霸权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斗争此起彼伏,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冷战时期两极对峙格局不断强化,南北之间差距不断加大的局面,这些传统的现代化理论不能对现实作出合理的解释而受到人们的质疑。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高考复习同步练习卷历史试题(12) Word版含答案
南安一中2022届高三历史高考总复习同步练习卷(12)班级姓名座号组卷者:范清楚时间:2021.12.12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英国人……几乎已开头信任有一种在世界各地经商的神圣权力,并认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的国家自由贸易是不合自然规律的,应受责怪的。
”材料所述历史背景为()A.新航路开拓,世界市场开头形成 B.殖民扩张,为工业化预备资本原始积累C.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经济大萧条,英国急需对外输出商品2.1870年,31岁的美国人洛克菲勒把两座炼油厂和石油输出商行合并,创建了美孚石油公司。
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6家炼油厂。
这体现了()A.其次次工业革命广泛开展B.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规模发生变化C.美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D.石油工业成为主导产业3.“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
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对此解读精确的是()A.当时中国人重农思想照旧B.沿海地区大都赞同近代工业C.近代工业地区进展格外不平衡 D.近代工业意识远未深化人心4.“谋深虑远,实为经国宏谟,固为收江海之利,以与洋商争衡,转贫为富,转弱为强之机,尽在此举。
”此话最有可能在高度评价()A.轮船招商局B.江南制造总局C.安庆内军械所D.发昌机器厂5.“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
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
”这种现象说明()A.国人渐渐接受新型商业模式 B.洋务运动达到高潮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进展D.自然经济逐步解体6. 《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世纪90年月初期,清中心政府年收入田赋25,088,000库平银,关税21,989,000库平银,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其次大收入来源。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的价值及其困境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的价值及其困境林爽【摘要】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沃勒斯坦创立的世界体系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反响.作为历史导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它把世界体系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丰富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由于缺乏一套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沃勒斯坦在重建世界体系的努力中陷入了悲观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困境.现从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的思想渊源入手,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审视世界体系理论的当代价值和内在困境,从总体上把握世界体系分析范式的合理内核和内在启示,进而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大生命力.它为全面认识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也为全球化背景下探寻适合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现代化模式提供了借鉴.【期刊名称】《学术交流》【年(卷),期】2011(000)012【总页数】4页(P16-19)【关键词】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欧洲中心主义;悲观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作者】林爽【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院,哈尔滨15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15作为一名新马克思主义者,沃勒斯坦在批判和继承经典现代化理论和依附理论的基础上,把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探究与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批判结合起来,倡导从历史体系的角度整体性地剖析现代世界体系500年的演变进程。
作为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它不仅深化了对现代化理论的认识和突破,而且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世界体系分析范式有机融合起来。
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修正和完善世界体系理论的同时,沃勒斯坦也利用世界体系分析范式对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进行反思和创新,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但囿于对现代化的片面性理解,他在世界体系理论的建构上最终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困境。
本文尝试从现代化理论的困境入手,深入剖析世界体系理论兴起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同时在唯物史观视域下审视世界体系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内在困境,进而在总体上把握沃勒斯坦世界体系思想的合理性和积极启示,为全球化语境下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提供重要的借鉴。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讲义复习目标1.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2.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知识点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1.亚洲的民族独立(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
(2)概况: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印度尼西亚等也纷纷独立。
(3)影响: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
2.非洲的民族独立(1)主要历程国家或地区主要概况埃及1952年,埃及中下层军官发动武装起义,废黜国王,第二年成立埃及共和国。
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阿尔及利亚1954年,成立民族解放阵线,与法国殖民者进行武装斗争。
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诸国为国家独立而斗争(2)非洲殖民体系的崩溃: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英、法、比、葡等国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
3.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1)概况①古巴:1959年,以卡斯特罗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
1961年,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
②巴拿马:1999年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2)影响: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获得独立,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4.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
(2)表现①战争期间a.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在政治理论上进一步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明确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b.随着日本的战败,朝鲜获得了独立,中国收复了台湾。
②战争结束后a.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b.英国首相丘吉尔虽然不愿充当“为英帝国敲丧钟的首相”,但是英帝国还是很快解体了。
读《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优秀范文
读《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优秀范文《全球通史》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这本书问世3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不仅为英语国家读者所喜欢,而且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通史类作品。
全球通史读后感1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
放眼望去,世界历史越来越是“实用主义”哲学或是“唯物论”的天下了。
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次地进行着力量的转换。
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过渡,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响到各个地区,我们看到现在的中国,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GDP指标压倒一切,经济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
这种“竞争”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我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我们在对比1500年以前的历史特别是远古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不难发现:创造了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近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我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我们对这一理论的理解是否有点夸大了呢?《全球通史》对中国的介绍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中国历史,这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六
【题文】18.(25分)历史学家黄仁宇主张把历史演变放置在一个总体性的坐标上,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看历史事物的特殊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朝社会,人的思想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
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在西方那种多元社会里,各种社会力量都通过法制以获得平衡。
而在古代中国,儒家开创的伦理道德传统,使中国文明比其他任何文明都更为注重伦理道德的价值。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二 1400年到1800年间,相比于世界其它地区,欧洲政治和军事力量获得显著发展。
这基于两个原因:亚欧非大陆的科技文化创新最终传播到西欧地区;新型火药武器时代已经到来,而西欧也已准备好迎接挑战……在西欧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发展,使西欧人的思想传播至世界其他地方,并成为指导人类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
这有助于将理性科学作为衡量和解释自然世界以及人类行为的标准。
——埃德蒙《世界史:大时代》材料三西方文明发展史是几个民族的接力长跑,一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后走向了衰老。
一支年轻有活力的民族就接过了这个文化的接力棒,创造了又一个辉煌的文明……一棒一棒传到今天,每次毁灭都是新的契机。
中华民族没有这样的接力,华夏族一直是主体,只是不断的扩大容量。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促使东西方“这一思想繁荣时代”到来的因素。
(12分)(2)依据材料二,以中国与西欧为例,说明近代历史上世界各地区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促进。
(8分)(3)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关于西方文明“文化接力”观点的?说明理由。
(5分)【答案】(1)东方:处于社会变革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井田制的瓦解,分封制的崩溃。
(6分,任答两点即可)西方: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6分)(2)中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传到西欧,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垚
《历史研究》2006年第3期
提 要:二战后出现了众多的世界史编撰体系。由于对世界历史的较成熟的认知体系还未产生,这些世界史著述在开创之初都面临如何克服欧洲中心论的问题。许多学者批评欧洲中心论,致力于建立新的世界史,可是仍未获得显著成绩。因为我们的世界史体系是由西方学者建立的,是根据欧洲经验得出的,其中有客观的一面,也有欧洲中心论的一面。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史学,是学习西方史学后建立的,缺乏从自己的历史出发建立的理论。现在的世界史只是一种准世界史。
我认为,客观的世界史可以说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有了人类,也可以说就有了世界,也可以说就有了世界的历史,因为历史就是由人类的活动构成的,有了人类,也就有了人类的活动。这种客观的世界历史,不管人类主观上是否认识到它,是否记载下来,是否编写下来,它都是存在的。如同亚欧大陆上的人不知有印第安人时,并非美洲印第安人不存在。根据这样的认识,我想我们可以说世界史也就是全世界的人类的历史,是全世界的各民族、国家的自古及今的历史。但是编写出来的世界史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前已指出,科学的世界史只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才出现的。要编写一部世界史,当然不是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历史,都进行排列;把每个历史事件,不分大小,都进行记录、评述。而是要有所取舍,有所整合,需要解决的是(1)你叙述的单位是什么,过去是民族、国家,后来有文明、世界体系、世界网络,还是一种“横向整合的宏观世界历史”;(2)世界历史是怎么发展的,是否是中心、边缘式的,抑或是其他的如地区之间的先进与后进、平衡与不平衡的相互转化;(3)这种发展的动力是什么;(4)各国家、民族或文明等的共性与特性,这同时也就说明,编写世界史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比较研究等。每一部世界史,实际上都要回答这些问题,只是你自觉或不自觉的回答而已。所以每一部世界史——科学的世界史,都有一个理论、都有一个体系,这是无法回避的。
⑤《吴于廑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5页。
⑥B. Mazlish, Comparing Global history to World History,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vol.28, no.3,1998, p.385.
②History of Mankind:Scientif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vols.1—6,london,1963—1969.此书后来还出过一个修订版,History of Humanity,vols.1—7,1994—2005.该书现在我只看到前6卷,每卷标题是以时间(几世纪到几世纪)来表示的,参加写作的中国大陆学者有吴汝康、贾兰坡、张长寿、安志敏、周一良、张广达、王思治等人。但该书从架构来看,依然是西方人的那种欧洲史,东亚、非洲、拉美,不过稍加涉猎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例如我们所熟悉的剑桥三史(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仍然是这种格局,可是不知为何我们翻译的 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要译成《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组织翻译,自1988年至今已出版12册)。
③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1—3卷,顾良、施康强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1993年。
④S.N.艾森斯塔得:《帝国的政治体系》,阎步克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类似的著作还有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3卷,庞卓恒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00年。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1卷,刘北成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Vol.2,The Rise of Classes and Nation—States,1760—1914,Cambridge,1986.佩里·安德森:《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郭方等译;《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刘北成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戴维·S.兰德斯:《国富国穷》,门洪华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梁于华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等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看G.Allardyce,Toward World History,Journal of World History,vol.1,no.1,1990,PP.26—39.其中第4卷(1300—1775)主编哥特查尔克(芝加哥大学史学家,1899—1975)1951年写信给为编写此书成立的“人类科学和文化史国际委员会”主席卡尼罗(巴西人)说想要把此书称之为“欧洲的世纪”时,卡尼罗回答说,世界史上没有一个世纪可以称为欧洲的世纪,世界史涉及的每一个区域都是平等的。此书初稿写出后讨论时意见分歧很大,有人认为它太欧洲中心了,有人认为每个人都有份的历史不是历史,这时的英国如何能和马里、刚果一样呢。有的对40页的正文送来60页的意见,而苏联学者的意见稿更高达36磅重。后来哥特查尔克认识到他无法完成一部令大家都满意、谁也不冒犯的著作,甚至请辞。
在世界史还未发展成熟之际,又出现了全球史的题目。本来全球史就是世界史的另一种称呼,如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也就是世界史。当然他的写法和其他人的有所不同。1961年他在美国西北大学提出全球史的教学计划,就在于破除单纯对地区、国别史的研究,而关注世界的、全球性的问题,所以才写成《全球通史》。不过,最近的全球史与以前的有所不同,是在全球化的形势下提出的,所以它关注的是导致全球化的那些因素的发展过程,是要在全球的水平上看过去的问题。所以它叙述的应该是空间发展、核威胁、环境问题、跨国公司、全球消费以及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等。①也有人认为,过去的世界史是西方启蒙思想的产物,其描述的范式即是发达的西方通过掌握了技术和物质力量逐渐控制全世界、规定非西方的发展进程,而非西方经过曲折的进程,日益西方化,双方差距逐渐缩小。但是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却和这一进程颇为不同。如(1)工业发展的形式大有变化,一些第三世界国家迅速实现工业化,不发达地区出现工业飞地,而原来工业化地区也出现了被放弃的落后地区,超越了所谓的中心、外围理论;工业化重新划分世界,引起了新的暴力冲突;(2)原来的一些强有力的帝国主宰世界的情况已经过去,全世界的金融、贸易、信息不绝流动,跨国公司、网络等成为无国界的运动方式;(3)原来是欧美等强国向第三世界殖民,现在是第三世界各国向欧美等富国移民;出现了大众文化,各种文化形态都通过大众传媒如电视、广播、电影等向世界各地传播,形成一种公众认同;可是也有宗教、种族等差异导致的冲突和屠杀;(4)过去的民族国家作为自主结构也遇到了挑战,许多问题越过国家、政治机构寻求解决方法,家族、种族有时会取代国家行动。②也就是说,原来是以普世的欧美为指导的现代性,而现在是多元的现代性,所以没有了指导世界历史的编写原则。③其中马兹里士(麻省理工学院历史学教授)等在推进全球史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已经召开过四次讨论全球史的国际会议。他们倡导要写出不同于世界史的全球史,因为过去的世界史没有全球意识,仍然是西方的历史观指导,没有第三世界的历史观。但是这种全球史还处在萌芽阶段,从对这几次讨论会所出文集的评论看,似乎全球史的倡导者仍然是欧洲中心论的思维,他们的世界史中没有第三世界的地位,第三世界的人民只是殖民主义的牺牲者、抗议者、反抗者,没有写出第三世界的人民对世界历史、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所以他们被认为还没有做好编写全球史的准备。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B. Mazlish, Comparing Global history to World History,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vol.28, no.3,1998, pp.389—390.
位的欧美史学家和第三世界的史学家观点差距太大,不能统一。①最后这部书以《人类史:文化和科学的发展》为题出版,共为6卷;从人类的起源一直写到20世纪。②因为主持此书写作者实际上仍然为欧美学者,所以它并不能如最初的设想那样成为世界和平的教科书。
《人类史》这部书偏重于描述人类文化和科学的发展,不能说是一部世界史,但它的编写过程却说明了写一部真正的世界史十分困难。随着二战以后第三世界的崛起,亚、非、拉美国家的历史受到史学家广泛关注,出现了许多带有世界性的综合著作,其中最有名的如布罗代尔的经济史巨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虽然主要论述的是西欧经济史,但也把中国、土耳其等作为经济世界来分析。③艾森斯塔得的《帝国的政治体系》,更纵论历史上各种官僚帝国,包括拜占庭、波斯、中国、欧洲专制帝国等。④与此同时,苏联、美国,还有中国的史学家都展开了编写世界史的努力,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世界史逐渐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学学科而得到史学界的关注。但它仍然缺少一个大家承认的明确定义。对于苏联史学家来说,世界史就是世界各地按五种生产方式递进的历史。另一些学者则强调世界历史是各地文化交流的历史。而吴于廑则认为世界历史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他倾向于主张16世纪海道大通才使世界连成一片,才有了世界史。⑤有人认为世界史就是“全世界的全部历史”,这是一个没有明确原则的选择。⑥这一简单的论述也许更适合大家的需要。
关键词:世界史 欧洲中心论 帝国 文明
一
世界史作为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和其他的国别史、地区史、断代史并立,成为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独立学科,应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出现的,到现在也不能说已经发展成熟。此前,特别是19世纪历史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史学以来,欧洲人也编写过许多多卷本历史,有的直接就命名为世界史,但欧洲人的世界是基督教世界,所以仍然是欧洲史,只有在涉及和欧洲有关的问题时才述及世界上别的地方。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面对战后满目疮痍,欧洲人对自己的成就感到幻灭,于是才有了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对世界上欧洲以外的国家、民族的历史给予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文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大破坏,所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议下,计划写一部世界史,宣传人类的和平与相互理解。主编托尔诺希望它能成为教育人类和平相处的历史教科书。此书的主旨是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的文化和宗教,是纯粹的和平史,没有爱国主义、没有政治、也不冒犯任何人;每一种文化就像一条河流,有其源头,有其或长或短的独立途径,最后汇成大河,但均不失其存在;即每一种文化均对世界文化有贡献。大家都给予,大家都接受,任一文化都在历史上有同等的地位。这一计划可称十分美妙,但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主要原因就是占史坛统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