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优化创新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穷人

【教材分析】

《穷人》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主要讲了渔夫与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不顾自己的生活困难,主动收养西蒙两个孩子的感人故事,表现了桑娜和渔夫纯朴善良、富有同情心、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全文情节曲折动人,语言极具表现力,尤其是对桑娜抱回孩子后矛盾心理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真实传神,一个纯朴善良的穷人形象跃然纸上,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学习这篇小说要通过圈点勾画关键词语,朗读、品味语言,析人物、品精神等方法进行。【教学目标】

1.梳理情节,借助心理变化感知“穷”;

2.品读语言,品析关键字词透视“善”;

3.探究揣摩,感受人物美好心灵。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2.思悟发现

(1)小说记述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文中有关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地方,并批注从中读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

(3)文题是《穷人》,课文没有写穷,我们却处处感受到穷;课文没有写善,我们却处处感悟出善,你有这样的感受么?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社会热点,激趣导入

2018年高考,河北省寒门女孩王心仪以707分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她的一篇《感谢贫穷》的文章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她这样写道:“物质的匮乏带来的不外是两种结果——一个是精神的极度贫瘠,另一个是精神的极度充盈。而我,选择后者。感谢贫穷,你赋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永不低头的气量。”寒门女孩物质上贫穷,精神上却极度富裕,这种鲜明的

反差让我们对她肃然起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生活贫苦的渔家,也去聆听一个穷人的故事,让我们共同学习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小说《穷人》。

二、理情节,感知“穷”

(一)梳理情节

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默读要求同学们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概括故事要求: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预设:

渔夫与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不顾自己的生活困难,主动收养西蒙两个孩子的感人故事。(意思对即可)

(二)师生小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同学们的回答让我们对小说情节有了整体的认识。作为一篇小说,它的主要意旨是塑造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而托尔斯泰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擅长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描写,他也因此被众多作家尊称为人物心理描写的艺术大师,因为他总能把人物内心的每一颤动都显现出来,《穷人》这篇小说亦如此。

(三)心理变化

1、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勾画或概括出直接或间接描写心理变化的重点词语?

预设:

心惊肉跳、沉思、担心、好奇、忐忑不安、害怕、紧张、后悔、沉默等;(补充说明:“沉默”更多是一种神情,但这种神情也可转化为一种心理,在此按心理处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筛选梳理出几处重点表现心理变化的词语,PPT展示:

心惊肉跳——两次“沉思”——忐忑不安——两次“沉默”

2、指导学生找到以上词语在文中的位置。然后根据上下文、结合全篇,让学生从这个词当中,尝试写一写你读出了什么?(多元解读:可是感知人物形象、小说主题,也可是写作手法等。)

预设:

一个“心惊肉跳”,我读出了穷人一家生活的不易:为了养活一家七口人,渔夫起早贪黑,不管风大浪猛、不顾身体安危也要出海打渔,即使这样的付出,换来的也是勉强度日的生活,可见桑娜一家生活的困苦。在这样困苦的情况下,还要去收养邻居家的孩子,足见渔夫和桑娜的人性善良之美!

一个“心惊肉跳”,我读出了环境描写之妙:桑娜心惊肉跳的直接原因是“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这都属于环境描写。而且一开始的环境是海浪波涛汹涌和寒风呼啸,随着时间的推移,风越来越大,成为“怒吼”;浪也愈来愈猛,成为“轰鸣”。环境的恶劣也映照了桑娜的内心,她越来越担心丈夫的安危,所以会“心惊肉跳”!

一个“心惊肉跳”,我读出了对比之妙:屋外环境是波涛轰鸣、狂风怒吼,屋内环境是温暖舒适、安静干净。这种对比,让我们明白穷人一家虽然物质生活艰辛,但一点也不能降低“家的温情”,反而感觉这种温暖舒适的家庭生活来之不易,总怕会因渔夫遇意外而失去,所以才会“心惊肉跳”!

……

第一次“沉思”,我读出了桑娜的“容易满足”:渔夫冒着寒冷和风暴打鱼,自己也从早到晚的干活,可仍旧生活的艰难,可是她“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只要有一个温暖舒适的家,有一群即使吃不饱穿不暖,但健健康康的孩子,她就满足了,要求极低。这也为后文她还要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做铺垫;

第一次“沉思”,我读出了俄国人民的“疾苦”:在沙皇专制统治时期,像渔夫、桑娜这些穷人,应该只是俄国广大劳动人民的一个代表,他们的生活其实是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的一个缩影: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时不时的疾病,这也是社会矛盾的表现。

……

一个“忐忑不安”,我读出了桑娜的善良之至:因为抱回西蒙的孩子,她会面临丈夫未知的态度和反应,面临生活水平的继续降低,面临丈夫和自己更大的负担,但她只说了句“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仍旧坚持收养,可见桑娜善良之心!

第二次“沉思”,我读出了桑娜的无私之至:桑娜只想着别人,没有考虑自身的困难。毕竟收养两个孩子不是自己的事情,毕竟收养两个孩子丈夫生活的重担会更重。这种举动,只能说桑娜人性中纯洁、善良、无私之至;

……

第一次“沉默”,我读出了桑娜的纠结和矛盾:桑娜不知如何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先对他说什么。由于桑娜家庭的贫困,也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她在无比纠结、无比矛盾。

第二次“沉默”,我读出了心理描写的妙处:心理描写有的时候不仅能塑造人物形象,而且也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桑娜的“沉默”,是在期待渔夫的“答案”,在此之前,桑娜已经充分铺垫,此处不用赘笔,一句“沉默”,此处无声胜有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